线粒体功能失调与胰岛素抵抗
血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血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而血脂代谢紊乱则常常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诱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血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与作用失调,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而胰岛素抵抗则是机体对胰岛素反应降低的现象,也是糖尿病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 血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2.1 血脂异常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血脂异常主要包括高血脂、高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增多等。
这些异常的脂质成分在体内堆积,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
具体而言,高血脂会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传导,使胰岛素的作用降低,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产生。
2.2 胰岛素抵抗对血脂代谢的影响胰岛素抵抗的出现,使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以满足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则会通过多种方式,如抑制脂肪酸氧化、促进脂肪酸合成等,抑制脂质代谢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加重血脂代谢紊乱的程度。
3. 影响胰岛素抵抗的血脂代谢紊乱机制3.1 脂肪组织激素的影响脂肪组织激素,如肥大细胞因子和瘦素等,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调控过程。
血脂代谢紊乱会改变脂肪组织激素的分泌水平,进而干扰胰岛素的信号传导,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3.2 炎症反应的作用血脂代谢紊乱时,机体的炎症反应常常会被激活。
这些炎症因子会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同时,胰岛素抵抗本身也能进一步激活炎症反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3 脂质代谢产物的影响脂质代谢紊乱会导致一系列脂质代谢产物的产生。
这些脂质代谢产物中的某些物质,如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等,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如细胞内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干扰、线粒体功能受损等,加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4. 血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策略4.1 生活方式干预改善生活方式是管理血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的首要策略。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措施,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堆积,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健康和长寿的关键:线粒体
健康和长寿的关键:线粒体线粒体产生人体90%的能量,从而为细胞提供动力以执行重要功能。
线粒体燃烧两种主要燃料:葡萄糖和酮。
线粒体健康时,一个人通常就健康。
线粒体缺乏症几乎可以在任何器官或组织中引起症状。
许多因素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关。
在癌症中,线粒体首先发生变化。
线粒体功能异常会触发一系列细胞过程,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支持线粒体健康可以帮助控制衰老过程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在我作为替代家庭医生的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知道,医学和健康领域是一个无法治愈的疾病仍未解开谜团的地方-等待发现,巧合和证据的突破,这些发现将得以解开和解释他们。
夸大揭开这些奥秘的重要性是不可能的。
不幸的是,大多数家庭医生和内科医生不太可能认识到这些麻烦状况或对这些麻烦状况有事先的了解,因此无法指导他们的患者接受适当的治疗。
亚瑟·柯南·道尔爵士(Arthur Conan Doyle)创立的最著名的虚构侦探之一,标志性的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提出了一种解决神秘问题的逻辑方法:“一旦消除了不可能,无论存在什么,无论多么不可能,都必须是事实。
”,我听说了一种奇怪的健康状况-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其他疾病(如自闭症和注意力不足/多动症(ADHD))的联系已被记录下来,这可能是由于细胞内严重而有害的变化所致。
在多伊尔的启发下,我继续保持怀疑,我的故事从任何遗留的东西开始,不管那是多么不可能。
通过了解线粒体,我怀疑了这种广泛的健康和医疗问题的起源,并寻求了缺失但可能的解释。
什么是线粒体细胞生物学的简短课程对于理解导致疾病的崩溃至关重要。
正如人体具有重要的器官(例如心脏,胃和肝脏)一样,细胞具有类似的关键功能组件。
在细胞中,这些部分被称为“细胞器”,包括细胞核,高尔基体,中心粒和线粒体。
线粒体不仅限于人类,还存在于所有形式的生活中。
线粒体具有与细菌的DNA类似的独特DNA,实际上是生活在所有生物体中的一种寄生虫。
线粒体功能障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线粒体功能障碍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明确,其机制也有待阐明。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不同程度上参与NASH的发病,因为它损伤脂肪肝的内环境稳定,并且诱导自由基的过多产生,进而触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细胞死亡。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线粒体在脂肪代谢、能量平衡、活性氧产生中的作用,集中研究线粒体损伤和解偶联蛋白在NASH形成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的作用。
并且讨论了一些定向线粒体的分子的潜在作用。
关键词:ATP平衡;脂肪酸氧化作用;人嗜中性细胞弹性蛋白酶(HNE);线粒体;NASH;活性氧;解偶联肝脏线粒体:结构和功能肝细胞在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来源于脂类和糖类代谢的酶解物通过线粒体的作用产生ATP(1)。
每一个肝细胞包含大约800个线粒体(占整个细胞容积的18%),这些线粒体在脂肪酸的氧化和氧化磷酸化过程中其关键作用(2)。
线粒体有两层膜—内膜和外膜—这两层膜围成一个密集的细胞基质(3)。
线粒体膜由一个磷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线粒体外膜包含许多名为孔道蛋白的膜内在蛋白质。
这种蛋白质含有一种通道可以渗透小于5000Da的分子,而大分子主要通过线粒体膜转运蛋白来转运(4)。
另一方面,线粒体内膜是不可渗透的,因为他们不包含孔道蛋白,但是含有可以调整代谢产物进出细胞基质通道的特殊运输蛋白。
此外,蛋白质负责呼吸链的氧化反应并且ATP合酶也位于线粒体膜的内部(5)。
当前线粒体内膜的模型表明它是连续的并且形成被称作嵴的内转,它的数量和形态反映线粒体对细胞的能量需要的反应(3)。
线粒体基质是一种含水层包含一种高密度蛋白,包括丙酮酸和脂肪酸氧化作用以及柠檬酸循环所需的酶类。
已经经过鉴定的大约700多种线粒体蛋白质中,有200多种只存在肝脏线粒体中(7)。
大多数线粒体蛋白质由核DNA编码,但是还有一些由线粒体DNA(mtDNA)编码。
线粒体功能失调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探讨
线粒体功能失调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探讨在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无数微小而又至关重要的细胞器,其中线粒体被誉为细胞的“能量工厂”。
它的正常运作对于维持生命活动的稳定和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当线粒体功能失调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线粒体是一种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产生三磷酸腺苷(ATP),为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同时,线粒体还参与了细胞内的多种代谢途径,如脂肪酸氧化、氨基酸代谢、钙离子稳态调节等。
此外,线粒体在细胞凋亡、活性氧(ROS)产生和信号转导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线粒体功能出现失调时,会对细胞和机体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能量产生不足是线粒体功能失调最直接的后果。
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 ATP 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这在一些高能量需求的组织和器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心脏、肌肉和大脑。
线粒体功能失调还会导致 ROS 生成增加。
ROS 是一类具有高度活性的氧分子,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存在一定量的 ROS,它们在细胞信号转导和免疫防御等过程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
然而,当线粒体功能异常时,ROS 的产生会超过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导致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会损伤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质和 DNA,进一步破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在代谢性疾病中,线粒体功能失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
在 2 型糖尿病中,胰岛素抵抗导致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使得细胞更多地依赖脂肪酸氧化来获取能量。
然而,脂肪酸氧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会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导致 ATP 生成减少和 ROS 增加。
此外,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线粒体 DNA 损伤和蛋白质糖基化,进一步加重线粒体功能失调,形成恶性循环。
肥胖也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与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
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导致脂肪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使得脂肪酸氧化和能量消耗减少。
线粒体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g l i n g i , L I X  ̄ j i e i , S U O S h u z h e n 2 , Y A N G Z e 3 .1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G e r i a t r i c s , t h e F r t s t A f il f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fJ o i a mu s i U n i v e  ̄ i t y . J i a m u s i 1 5 4 0 0 2, C h i n a ; 2 .C l i n i c a l ed m i c a l s c h o o l , J i a m u s i u n
1 0 0 7 3 0
作者单位 : 1 佳 木 斯 大 学 附属 第 一 医 院 老年病科
3 卫 生部 北 京 医 院 卫 生部 老 年 医学 研 究所
基金项 目: 黑龙 江 省教 育厅 科 学技 术研 究 项 目( 1 2 5 4 1 8 2 8 ) ,国 家 自然科 学基 金 ( 8 1 0 6 1 1 2 0 5 2 7,
・
老 年常 见 慢性 疾 病 毫 题 ・
中 国 老 年 保 健医 学 》 杂 志2 0 1 5 年 第1 3 卷第1 期
线粒 体 与胰 岛素抵 抗 和糖 尿 病关 系 的研 究 进展
隋小芳 王凤 玲 李 雪杰 索树珍 杨 泽
1 5 4 0 0 2 2 佳 木 斯 大 学 临 床 医 学 院 1 5 4 0 0 2
t h o u g h,i s s t i l l c o n s i d e r e d a n i mp o r t a n t d e t e r mi n a n t o f t h e o n s e t o f d i a b e t e s . Ho w e v e r ,d i a b e t e s h a v e o b v i o u s f a mi l y g e n e t i c b a s i s , a n d s o me l o c i p o i n t mu t a t i o n,d e l e t i o n a n d r e p e a t mu t a t i o n s o f mi t o c h o n d r i a l g e n o me a r e p r o v e d t o b e c l o s e l y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d i a b e t e s .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胰岛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者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代谢紊乱性常见疾病。
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迅速增高,且年龄趋于年轻化,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我国公民的健康发展。
因此,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在当今医学和药学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
基于线粒体在细胞供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胰岛素在糖尿病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就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胰岛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综述,为阐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防治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启示。
1线粒体概述线粒体分布于所有真核生物细胞质内,不仅与细胞生存有关,还参与细胞能量产生、氧化还原反应、Ca2+稳态、细胞的某些代谢和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以及细胞凋亡等,其数量在不同生物体或者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内具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代谢活动越旺盛的细胞(如肝脏、心脏及骨骼肌等)含有的线粒体数量越多。
它都由内外两层膜环绕而成,外膜平滑,通透性高,小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内膜则向内折叠形成许多嵴,通透性小,含有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绝大多数重要酶类。
两层膜之间有腔,称为膜间隙,线粒体中央为基质(matrix)。
线粒体的这些结构决定了线粒体在细胞内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功能。
2线粒体功能以及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因素线粒体的最主要功能是产生ATP,为细胞提供90%以上的能量。
其主要通过以下2条途径产生ATP:(1)三羧酸循环途径,机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糖、脂类及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基质中经三羧酸循环最终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小部分ATP,为机体提供部分能量。
(2)电子传递链途径,上述三羧酸循环途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还原型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NADH)和还原型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H2),它们在线粒体基质内结合电子传递到达线粒体内膜,分别与线粒体内膜上的复合物Ⅰ(NADH-辅酶Q还原酶)和复合物Ⅱ(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结合,将电子均传递给复合物Ⅲ(辅酶Q-细胞色素C还原酶),继而到达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在复合物Ⅳ处与分子氧结合生成水,终止电子传递,在此电子传递过程中,线粒体内膜内侧即基质内伴随有质子的产生,这些质子经线粒体内膜上具有质子泵功能的复合物Ⅰ、Ⅲ、Ⅳ逆浓度差从基质泵入到线粒体膜间隙,由于线粒体内膜通透性有限,此时则线粒体膜间隙的H+浓度大于线粒体基质内H+浓度,即膜间隙产生大量的正电荷,而线粒体基质产生大量的负电荷,使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跨膜电位差m及质子浓度差pH,二者构成跨膜电化学梯度,驱使H+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复合物Ⅴ(ATP合成酶)返回线粒体基质,此过程释放的自由能驱使腺苷二磷酸(ADP)在复合物Ⅴ的作用下与Pi 耦联生成大量的ATP,继而为机体提供能量。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概念和分型
问题15-16:何谓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的区别?
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具有高度异质性,包含两个临床类别:一是由X综合征演变而来,为代谢综合征的 同义词,也称为Reaven综合征,系特定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不良生活方式所诱发,但确切病因未明;另 一病因相对明确,由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中重要信号分子基因突变、脂肪组织发育不良相关基因突变及胰 岛素受体抗体等所致,此类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多较严重。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有一定区别。 首先,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包含两个临床类别:由特定遗传易感性及不良生活方式所诱发的胰岛素抵抗 综合征和遗传性及胰岛素受体抗体所致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只有前者和代谢综合征被视为同义词。 其次,即使是前者,和代谢综合征也有区别: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概念相对模糊,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而代谢综合征有相对明确的诊断标准。 此外,代谢综合征的组分较少,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组分较多,其中很多并不是代谢综合征的组分, 如PCOS、NAFLD、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组分但不是代谢综合征的组分。
问题17-18:何谓遗传性、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由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称为遗传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引起遗传性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基因突变分为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基因突变及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基因突变两类, 前者包括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PI3K基因突变、AKT2基因突变等,后者包括MC4R基因突变、 POMC基因突变、瘦素基因突变、瘦素受体基因突变等。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染色体异常疾病常见的 有Dow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等。
问题21-22:何谓胰岛素受体病?皮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线粒体生物学与代谢疾病的关系
线粒体生物学与代谢疾病的关系在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无数微小而又至关重要的细胞器,其中线粒体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能量工厂”,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当线粒体的功能出现异常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代谢疾病,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线粒体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的细胞器,它们的形状多样,有的像短棒,有的像细丝。
别看它们个头不大,但其内部结构却十分复杂。
线粒体有两层膜,外膜相对较为平滑,内膜则向内折叠形成了许多嵴,这些嵴大大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了充足的场所。
线粒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呼吸作用将我们摄入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脂肪酸等,转化为细胞能够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三磷酸腺苷(ATP)。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各种酶和蛋白质分子相互协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当线粒体正常工作时,我们的身体能够保持良好的代谢平衡,各项生理功能也能够正常运转。
但如果线粒体出现了问题,比如线粒体基因突变、线粒体膜受损、或者线粒体内部的酶活性降低等,就可能会导致能量产生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代谢疾病。
糖尿病就是一种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代谢疾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 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时,葡萄糖就不能有效地进入细胞被利用,导致血糖升高。
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线粒体产生的能量不足,会影响细胞对胰岛素信号的响应,进而影响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肥胖也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与线粒体功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我们摄入过多的能量时,如果线粒体不能有效地将这些能量消耗掉,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
此外,线粒体功能障碍还可能会影响脂肪细胞的分化和代谢,进一步加重肥胖的程度。
心血管疾病也是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受害者”之一。
线粒体产生的能量不足,会影响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
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线粒体简介与功能概述 2. 线粒体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3. 线粒体自噬与蛋白质降解 4. 线粒体动态平衡与裂变/融合 5. 质量控制相关基因与信号通路 6.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疾病关系 7. 线粒体质量控制的研究方法 8. 未来展望与治疗潜力探讨
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
Index
线粒体简介与功能概述
线粒体简介与功能概述
线粒体简介
1.线粒体是细胞内的重要细胞器,被称为细胞的“能量工厂” ,主要负责产生能量货币ATP。 2.线粒体具有自己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但与核DNA 不同,线粒体DNA仅为母系遗传。 3.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受到严格的调控,以适应细胞不断变化 的能量需求。
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
Index
未来展望与治疗潜力探讨
未来展望与治疗潜力探讨
▪ 线粒体靶向药物治疗
1.开发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药物,提高线粒体的活性和功能。 2.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精确修复线粒体DNA损伤,治疗遗传性疾病。 3.研究药物输送系统,提高线粒体药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
▪ 线粒体自噬激活疗法
1.线粒体裂变由多种蛋白质复合物调控,包括Drp1等关键分子 。 2.裂变过程受到精细调控,以确保线粒体的适量产生和分布。
线粒体动态平衡与裂变/融合
线粒体融合的过程与调控机制
1.线粒体融合由多种融合蛋白调控,如Mfn1和Mfn2等。 2.融合过程对于线粒体的正常功能和形态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线粒体裂变/融合与细胞信号通路的关联
▪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
1.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增加心血管 疾病的发生风险。 2.线粒体DNA突变与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 关。 3.改善线粒体功能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策略。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者:刘妍常丽萍高怀林来源:《世界中医药》2021年第11期摘要胰岛素抵抗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率下降,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反应性、敏感性降低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作用于肝脏、脂肪、肌肉组织,由此引起的糖、脂代谢紊乱可导致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症、代谢综合征等多种代谢紊乱性疾病。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反应、NF-κB非依賴机制、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等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反应;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Abstract Insulin resistance is a pathological state in which insulin promotes glucose uptake and utilization and decreases due to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and the body′s responsiveness and sensitivity to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insulin are reduced.It mainly acts on the liver,fat,and muscle tissues.The resulting disorder of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can lead to a variety of metabolic disorders such as diabetes,coronary heart disease,obesity,and metabolic syndrome.In recent years,relate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dipocytokines,inflammatory response,NF-κB-independent mechanism,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tc.are closely related to insulin resistance,whi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Keywords Insulin resistance; Pathogenesis; Adipocytokine; Inflammatory response;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中图分类号:R5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1.005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等引起的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率下降,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反应性、敏感性降低的一种病理状态,由此引起的糖、脂代谢紊乱可导致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症、代谢综合征等多种代谢紊乱性疾病。
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与糖尿病
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与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患病率逐年增加。
胰岛素信号通路是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该信号通路参与了机体对血糖的调控,旨在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然而,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紊乱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与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的关键蛋白以及它们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胰岛素与糖尿病的关系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异常引起的一组疾病。
人体中的胰岛素由胰岛细胞合成和分泌,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与细胞介导的卡路里代谢、脂肪合成、葡萄糖摄取和胰岛素抵抗等关键过程密切相关。
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正常功能是维持血糖水平的重要保证,而当该信号通路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病。
二、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基本过程胰岛素信号通路包括多个重要的信号蛋白和分子,其中包括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下游信号分子等。
胰岛素受体是整个信号通路的起始点,它位于细胞膜上,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当胰岛素结合到受体上时,可以激活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启动下游的信号传导。
在胰岛素信号通路中,胰岛素受体底物磷酸化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磷酸化的胰岛素受体底物能够结合到多个信号分子,如胰岛素受体底物-1 (IRS-1) 和-2 (IRS-2)。
这些底物起着传递信号的作用,将胰岛素信号传递给细胞内的下游分子。
三、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1. PI3K/Akt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 是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一个重要蛋白。
当IRS-1和IRS-2磷酸化之后,它们能够与PI3K结合。
PI3K进而磷酸化磷脂酰肌醇二磷酸 (PIP2),生成磷脂酰肌醇三磷酸 (PIP3)。
PIP3能够激活蛋白激酶B(Akt)这一重要的下游信号分子。
Akt在胰岛素信号通路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它能够促进葡萄糖摄取和糖代谢,同时还参与了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等关键过程。
2. MAPK/ERK信号通路线粒体逆向传递调节蛋白 (MnSOD) 是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另一个重要的蛋白。
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它会导致血糖的高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的合并症,如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等,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健康威胁。
胰岛素抵抗则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1.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导致的血糖升高。
胰岛素是一个由胰岛Langerhans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多肽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身体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利用,同时抑制肝脏对糖类的产生和释放。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两种:①自身免疫型糖尿病;②非自身免疫型糖尿病。
其中,自身免疫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破坏而导致的,非自身免疫型糖尿病则是由于慢性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
2.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它是指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身体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利用不足,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胰岛素抵抗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脂肪组织细胞的脂肪酸代谢、胆固醇代谢、炎症因子、葡萄糖代谢、神经内分泌激素等。
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的形成与脂肪组织细胞的脂肪酸代谢有关。
正常情况下,脂肪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不多,而对脂肪酸的吸收则很多。
当机体能量供应充足时,脂肪组织就会将多余的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存储起来;而当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时,脂肪组织就会将三酰甘油分解为脂肪酸,并释放到血液中,供其他组织利用。
然而,在肥胖人群中,脂肪组织过度扩张,脂肪酸产生和吸收,以及合成和分解过程都增加,从而导致脂肪酸的大量释放和流入其他组织,如肌肉、肝脏等,这会导致这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摄取能力的降低,即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3. 胰岛素抵抗与脂肪组织炎症因子的关系研究还发现,肥胖人群中的脂肪组织炎症因子水平也升高。
脂肪组织炎症状态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
脂肪组织炎症状态的形成可能与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这会导致细胞发生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加剧,并加速糖尿病的进程。
肥胖症与胰岛素抵抗机制的相互作用探究
肥胖症与胰岛素抵抗机制的相互作用探究在当今社会,肥胖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外貌形象,更对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而胰岛素抵抗则是许多慢性疾病,如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令人关注的是,肥胖症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深入理解这种相互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肥胖症的基本情况。
肥胖症通常是由于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度积聚而引起的。
这可能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当身体积累了过多的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时,会引发一系列的代谢紊乱。
那么,胰岛素抵抗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简单来说,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使得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其降低血糖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当我们进食后,血糖水平升高,胰腺会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促使细胞摄取葡萄糖,将其转化为能量或储存起来。
然而,在胰岛素抵抗的状态下,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不能被正常摄取和利用,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肥胖症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会导致脂肪细胞分泌一系列的脂肪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炎症因子会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此外,过多的脂肪组织还会增加游离脂肪酸的释放,这些游离脂肪酸可以在肌肉、肝脏等组织中积累,进一步影响胰岛素的作用。
另一方面,胰岛素抵抗又会促进肥胖的发展。
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不佳时,身体会误以为血糖不足,从而刺激食欲,导致更多的能量摄入。
同时,胰岛素抵抗还会影响脂肪的代谢,使得脂肪更容易在体内堆积。
从分子层面来看,肥胖症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较为复杂。
其中,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异常是关键环节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与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会激活一系列的下游信号分子,如胰岛素受体底物(IRS)等。
运动中线粒体脂肪酸氧化与胰岛素抵抗
。
人类 和动 物 研 究 表 明 , 骼 肌 内 甘油 三酯 ( G) 积 和 血 骨 T 堆
线粒体膜上发现细胞膜脂肪酸运输蛋 白( A / D 6 。运动 FTC 3) 期间 , 啮齿 动 物 和人 类 骨 骼 肌 中 均 发 现 线 粒 体 F T C 3 A / D 6蛋
白持 续 增 多 , 粒体 脂 肪 酸 氧 化 逐 渐 加 强 。磺 化 一N 一琥 珀 线 酰亚 胺 油 酸 ( S 被 推 定 为 F T C 3 S O) A / D 6专 一 抑 制 剂 , 游 离 在
2 1年 1 月 01
湖
北
体
育
科
技
Jn 2 1 a .0 1
Vo . 0 No 1 13 .
第3 0卷
第1 期
Hub iS rsSce c e po in e t
运动 中 线粒 体脂 肪 酸氧 化 与胰 岛素 抵 抗
邱 世 海
摘 要 : 肪 酸转 位 酶 ( A / D 6 调 节 骨 骼 肌 线 粒 体 脂 肪 酸 代 谢 , 动 中 F T C 3 脂 FTC 3) 运 A / D 6不 仅 增 加 脂 肪 酸跨膜转运而 且 还提 高线 粒 体脂 肪 酸 氧 化能 力。胰 岛 素抵 抗 与 F T C 3 A / D 6协 同 调 节 长 链 脂 肪 酸
棕 榈 酰基 转 移 酶 最 大 半 抑 制 浓 度 低 于 脂 肪 酸 氧 化 抑 制 剂 的
收 稿 日期 :00 1-8 2 1 -02
生理浓度 , 体在运动中肌肉丙二 酰 一 o 浓度 减少不能解 人 CA 释脂 肪 酸 氧 化 增 加 。 除 了 丙 二 酰 一C A影 响 和 线 粒 体 含 量 o 不 同 ,oe 等 对 游 离 线 粒 体 研 究 表 明 运 动 轻 微 地 干 扰 线 粒 K vs
线粒体功能失调与衰老的关系
线粒体功能失调与衰老的关系在生命的长河中,衰老似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身体逐渐出现各种变化,从皮肤的松弛到器官功能的衰退,而这背后隐藏着许多复杂的生物学机制。
近年来,科学家们越来越关注线粒体在衰老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现线粒体功能失调与衰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线粒体,这个常常被称为细胞“能量工厂”的微小细胞器,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将我们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细胞能够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三磷酸腺苷(ATP)。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线粒体的功能开始逐渐出现问题。
线粒体功能失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量产生效率的降低。
年轻时,线粒体能够高效地产生足够的 ATP 来满足细胞的能量需求。
但随着衰老,线粒体内部的一些关键酶活性下降,电子传递链的效率降低,导致能量生成不足。
这就好像一台老化的发动机,无法像以前那样强劲地运转,从而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功能。
细胞没有足够的能量来维持各种生理活动,如肌肉收缩、神经传导等,进而导致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
除了能量产生的问题,线粒体功能失调还会导致活性氧(ROS)的过度积累。
ROS 是一种具有高度活性的氧分子,在正常情况下,线粒体在产生能量的过程中会少量产生 ROS,细胞内有一套抗氧化防御系统来维持 ROS 的平衡。
然而,当线粒体功能受损时,ROS 的产生会大幅增加,超过了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过多的ROS 会对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质和 DNA 造成损害,引发氧化应激反应。
这种氧化损伤会逐渐积累,破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加速衰老的进程。
线粒体 DNA(mtDNA)的突变也是线粒体功能失调与衰老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细胞核中的 DNA 相比,mtDNA 更容易受到损伤和突变。
由于线粒体内部环境的特殊性,如高氧浓度和自由基的存在,mtDNA 更容易受到攻击。
随着年龄的增长,mtDNA 突变的积累会影响线粒体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加剧线粒体功能失调。
细胞线粒体与肌肉代谢的关系
细胞线粒体与肌肉代谢的关系细胞线粒体是一种能够制造能量的细胞器,也是肌肉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
线粒体能够将食物中的营养分子转化成细胞所需的能量,并且帮助细胞清除有害的代谢产物。
在肌肉组织中,线粒体的数量和功能对于身体的运动和代谢状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细胞线粒体的结构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细胞线粒体的结构。
细胞线粒体是由两层膜组成的,外层膜光滑而内层膜卷曲呈波浪形。
内层膜上有一系列酶分子,它们能够通过化学反应将营养分子中的氢离子和电子转化为能量,并将能量储存起来。
这些酶分子形成了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链,也是将氧气转化为能量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线粒体与肌肉功能的关系细胞线粒体与肌肉的功能密切相关。
肌肉组织需要大量的能量才能进行收缩,而线粒体是制造这些能量所必需的。
肌肉的能量代谢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内的三磷酸腺苷合成(ATP)来实现的。
ATP是一种储存和释放能量的化学物质,它能够为肌肉组织提供短暂但强烈的能量来源,从而使肌肉快速收缩。
线粒体数量的影响肌肉中线粒体的数量是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类型等因素相关的。
长时间、较低强度的运动可以增加线粒体数量,而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则不会对线粒体数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线粒体数量的增加可以提高肌肉的代谢能力和耐力,从而延缓肌肉疲劳。
此外,线粒体数量也与身体代谢和体重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调节线粒体数量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
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线粒体功能的改变也会影响肌肉的代谢和功能。
例如,线粒体中的酶分子的改变可以影响能量生产的速度和机制,从而影响肌肉的代谢和运动能力。
这些改变可以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例如慢性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
线粒体功能的改变还可能影响脂质代谢和葡萄糖耐受性,进而导致肌肉脂肪堆积和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
总结细胞线粒体是肌肉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影响肌肉的能量代谢、耐力和代谢状态。
线粒体数量的增加可以提高肌肉的代谢能力和耐力,从而延缓肌肉疲劳。
你了解胰岛素抵抗吗
慢病/糖友天地
到底什么是胰岛素抵抗?其实胰岛素抵抗是指体
内正常产生的胰岛素不足以对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
肝细胞起到正常的胰岛素响应的状况。
这句话听起来
比较拗口,普通人对它可能还会有点陌生,但是,理解
它对于代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是大有好处的,即使
是对于健康的人也需要了解。
简单来说,胰岛素抵抗就是体内的胰岛素生理作
用减弱了,不能很好的干活。
打个不一定非常恰当的
比喻。
就像一个青壮年,本来可以挑一百斤,由于种种
原因挑不了一百斤,现在只能挑七十或五十斤。
胰岛素抵抗主要是胰岛素和受体的结合出现问
题,或结合后后面的信号通路出现了问题,影响因素
复杂,它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生理性抵抗,一般都是暂时性的。
常常出现在应激情况,如饥饿状态,精神创伤、手
术等应激状态下。
如游离脂肪酸会增加、糖皮质激素
分泌增多,都可促进蛋白分解、糖异生,降低胰岛素敏
感性。
其他还有妊娠状态、青春期、饮酒等情况。
另一类是:病理性性胰岛素抵抗。
常见下
列情况。
(1)遗传因素;
56RRJK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生物体内线粒体功能和调节机制研究
生物体内线粒体功能和调节机制研究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它主要负责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和异味代谢等功能。
在细胞分裂、细胞凋亡等过程中,线粒体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线粒体功能的稳定以及适应性调节则是维持生命健康的基础。
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线粒体的功能和调节机制的研究。
线粒体的功能和特点线粒体是一种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形态呈类圆形,大小虽然不一定。
线粒体含有一系列的酸化酶、增氧酶以及脂质氧化酶等酶系统,这些酶一起协作完成线粒体内的能量合成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同时,线粒体内还存在着一些特殊化合物,例如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等,这些物质可以被线粒体利用来进行有机物的氧化代谢和能量的释放。
线粒体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特征,即它的遗传物质是以环状DNA的形式存在于粒膜内,这种DNA遗传物质与人类细胞的染色体是不同的。
此外,线粒体还拥有自己的蛋白合成系统,拥有一定的蛋白合成能力。
线粒体的功能调节在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中,线粒体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细胞器。
但是,线粒体的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功能可以根据细胞内外部环境的不同而调节变化,从而适应不同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需求。
例如,在运动过程中,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支持体力活动,这时线粒体的数量和代谢活动都会明显增加。
此外,有很多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失调或损害会导致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例如心脏病、2型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因此,如何调节线粒体的功能,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效果,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线粒体功能调节机制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线粒体的功能调节机制愈加清晰和深入。
在这个领域中,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1.线粒体转运在细胞代谢过程中,线粒体的代谢底物和代谢产物需要通过线粒体膜进行转运,才能实现细胞内的代谢功能。
因此,线粒体转运的调节机制和受到控制的因素研究一直是热点。
一些研究表明,转运蛋白水平的变化会影响线粒体的功能和数目。
线粒体功能损伤与胰岛素抵抗
线粒体功能损伤与胰岛素抵抗时丽丽;张莉;谭初兵;徐为人;杜冠华【摘要】胰岛素抵抗在肥胖、代谢综合症、心血管类疾病和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疾病的病理病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损伤与胰岛素抵抗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遗传因素、老化现象、ROS生成的增多、线粒体生物合成降低或一些线粒体相关蛋白变化,都可能损伤线粒体功能,而这些因素也都是诱发胰岛素抵抗的主要诱因.了解线粒体损伤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将为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该文将从遗传因素、老化、ROS、生物合成、UCP、Sirt3等可影响线粒体功能的几个方面阐述线粒体功能损伤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介绍胰岛素抵抗治疗中与线粒体相关的药物作用机制.%Insulin resist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besity, metabolic syndrome, type;2 diabetes mellitii and complication, cardiometabolic syndrome. Recent years, accumulative studies show that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s related to insulin resistance.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are largely dependent on mitochondria to generate energy in cells. Genetic factors, ROS, aging, and reduced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all contribute to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These factors also contribute to insulin resistance in classic and nonclassic insulin target tissues.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mechanisms of mitochondria! dysfunction related to the pat ho physiology of insulin resistance.【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2(028)011【总页数】6页(P1481-1486)【关键词】胰岛素抵抗;线粒体功能损伤;2型糖尿病;生物合成;老化;氧化应激;解偶联蛋白【作者】时丽丽;张莉;谭初兵;徐为人;杜冠华【作者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市新药设计与发现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北京,100050;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市新药设计与发现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3;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市新药设计与发现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329.24;R458.5;R587.1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正常浓度的胰岛素生理效应低于正常,主要表现为胰岛素作用的靶组织(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是导致肥胖、代谢综合症、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talles,T2DM)及其并发症和心血管类疾病的主要因素[1-2]。
线粒体自噬影响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
线粒体自噬影响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
陈玉华;郑标;成迪;何玉林;莫中成
【期刊名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年(卷),期】2024(51)4
【摘要】胰岛素抵抗(IR)是诱发许多代谢疾病的关键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脉粥样硬化和2型糖尿病(T2DM)。
随着相关代谢疾病日益增多,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迫在眉睫。
线粒体自噬是一种选择性自噬,其通过清除受损和功能失调的线粒体以维持正常线粒体功能和能量代谢。
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在代谢疾病中有积极作用,线粒体自噬受到各种信号通路与信号分子调控而改善代谢疾病,如AMPK/ULK1、PINK1/Parkin信号通路以及BNIP3/Nix和FUNDC1等信号分子。
本文阐述了线粒体自噬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综述了近年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页数】13页(P772-784)
【作者】陈玉华;郑标;成迪;何玉林;莫中成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桂林医学院-明舜制药慢性病防治研究联合实验室;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9
【相关文献】
1.Twist 1基因在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其线粒体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2.线粒体自噬在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3.锌α2糖蛋白通过增强脂肪细胞自噬活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4.炎症和自噬及其交互作用在胰岛素抵抗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5.线粒体自噬在肝胰岛素抵抗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粒体功能失调在胰岛素抵抗中作用(Jeong-a Kim, Yongzhong Wei, James R. Sowers Role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Insulin Resistance Circulation Research 102(4)401-14, 2008胰岛素抵抗是肥胖,2型糖尿病和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的心代谢综合症的特征之一,这些因素都归结于心血管病危险。
胰岛素在经典胰岛素靶组织(骨骼肌,脂肪和肝)的代谢作用,以及在非经典组织的作用(心血管组织)有助于解释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是心代谢综合症和心血管病的核心病因。
糖和脂通过细胞线粒体代谢产生能量,当营养素氧化不充分,ATP产生/氧消耗比例低,导致超氧离子产生。
活性氧类形成可增加突变率和刺激致炎过程的不良结局。
除活性氧形成外,遗传因素、衰老和线粒体生物起源减少等都促进线粒体功能失调。
这些因素也导致经典和非经典胰岛素靶组织胰岛素抵抗,而起源于线粒体功能失调的胰岛素抵抗可能促进代谢和心血管异常,和相继的心血管疾病。
因此改善线粒体功能的干预可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这些观察提示线粒体功能失调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和相关并发症的中心原因。
胰岛素抵抗,心代谢综合症主要特征与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提高关系,综合症成分间连接增加有关。
研究显示刺激血管紧张素II的1型受体增加AngII的表达可以引起骨骼肌和肝线粒体(图1)和心脏(图2)功能和形态改变,阻断 AT1R减少啮齿类模型动物过度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
代谢调节主要依赖在能量稳态起重要作用的线粒体(通过代谢营养素,产生ATP和热量),能量摄取和消耗之间不平衡导致线粒体功能失调,其特征为能量产生(ATP产生)/呼吸的比例降低。
遗传和环境因素包括运动,食物,衰老和应激都影响线粒体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
已经表明线粒体功能失调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肝,脂肪,心脏,血管和胰腺等胰岛素抵抗相关,因此对许多慢性疾病部分因线粒体功能失调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可能是一个共同的病理生理上的因素。
线粒体功能线粒体分内外膜,线粒体呼吸链位于内膜,ATP主要通过2步产生,NADH(或FADH2)氧化和ADP 磷酸化形成ATP (氧化磷酸化)[OXPHOS]). 这些反应偶联于线粒体,在喜氧机体的氧化磷酸化是充分有效和产能存能途径,葡萄糖通过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或脂肪酸β氧化产生NADH或FADH2 ,NADH或 FADH2被氧化成NAD+或FAD而质子通过复合物I,III,IV被泵到线粒体膜间,然后通过呼吸链复合物电子从NADH或FADH2转移给O2,最终产生H2O. 跨膜质子梯度是ATP合成酶(F0F1-ATP 酶)从ADP产生ATP的驱动力。
ATP通过腺嘌呤核苷酸转运体与ADP交换进入细胞浆,用于需要能量的各种细胞事件。
另外通过质子漏出机制,线粒体产热,质子从膜空间漏出到线粒体基质(解偶联)减少质子移动力和替代ATP的产热,在减少质子梯度中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s (UCPs)起主要作用。
UCP1 专有性表达在褐色脂肪组织,UCP2 到处都有表达,而UCP3表达在骨骼肌 。
UCP1(~10%膜蛋白)调节适应性产热,而,UCP2 和 -3 在产热中似不起作用。
事实上UCP2 或-3 过表达降低(ROS)产生,刺激代谢速率和保护性对抗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
但UCP3敲除小鼠出现严重氧化损伤,这些证据提示UCP通过调节热和ROS的产生在线粒体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图3.线粒体呼吸链和营养素代谢由葡萄糖酵解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化产生还原剂(NADH 或FADH2) ,而NADH 或FADH2被氧化成 NAD+ 或FAD, 电子被携带到复合物I(NADH–辅酶Q还原酶)。
复合物II(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复合物III(辅酶Q-细胞色素 c还原酶),复合物IV(细胞色素C氧化酶),最终将氧分子产生水。
NADH 或FADH2氧化产生将质子(通过复合物I,III,IV 质子被泵到内外膜空间), 泵出的质子增加跨膜电化学梯度,该化学梯度对于FDF1-ATP酶(ATP 合成酶)产生ATP的驱动力,另外泵出的质子可以通过UCP漏出到线粒体基质,减少质子梯度和产生热能,产生的ATP或热量受机体能量需要的控制 。
ANT:腺嘌呤核苷酸位移体好氧机体通过耗氧从营养素产生能量,真核细胞能量产生(主要以ATP形式)主要受线粒体控制(将营养素代谢与氧化呼吸相联系)线粒体功能损伤有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损伤与2型糖尿病和年龄相关的胰岛素抵抗有关。
已经假设线粒体基因组对多种致突变应激物比较敏感,因为线粒体基因更靠近ROS源且不被组蛋白保护,线粒体基因组仅组成编码顺序而核DNA含非编码序列,事实上在线粒体tRNA ILE基因自然发生的胸嘧啶核苷-胞啶突变与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低镁症表型有关。
另一突变 A3243G, 在编码tRNA(Leu UUR)线粒体DNA的突变引起胰岛素分泌损伤。
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的患者有心肌病,肝功能损伤和神经性紊乱的显型。
在UCP2促进物多形性与肥胖发病率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和高2型糖尿病发生率有关,胰岛素抵抗中包括编码线粒体蛋白的核基因。
通过核或线粒体基因可遗传的遗传因子可能通过线粒体功能性损伤影响心代谢综合症和心血管病的病因图4. 线粒体功能损伤机制 营养素过度摄取,包括FFA或高血糖状态增加 ROS产生减少线粒体生能作用,引起线粒体功能损伤,从而导致β氧化和ATP产生的降低,ROS产生增加,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线粒体生物起源胰岛素抵抗,肥胖或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线粒体少而小。
线粒体的数量和大小与其氧化能力相关 。
线粒体氧化能力降低相伴由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色素c氧化酶1)和核(琥珀酸脱氢酶和丙酮酸脱氢酶)编码的线粒体蛋白表达减少。
线粒体生物起源的分子机制部分通过PPAR辅助激活因子-1(PGC)-1而驱动,脂肪组织生热起作用的UCP转录调节物中发现PGC-1α,细胞需要ATP 时,包括运动,冷暴露和禁食时PGC-1α表达增加。
PGC-1是核转录因子(包括核呼吸因子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 (NRF)-1和PPAR-γ和α)的辅助因子, NRF-1调节许多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包括氧化磷酸化 (OXPHOS) 基因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 (TFAM),它们对于线粒体基因表达和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是重要的,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患者PGC-1 表达降低。
糖尿病患者NRF-1表达减少,但PGC-1表达的减少依赖年龄,因此 胰岛素抵抗患者可能因为PGC-1α和PGC-1β表达降低在他们肌肉中线粒体数量减少,由于PGC-1的表达受内皮NO合酶(eNOS)/NO/cGMP/PGC-1 激活轴的调节,在线粒体生物起源中eNOS起重要作用。
事实上eNOS缺乏小鼠出现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在脂肪酸代谢有缺陷和少量线粒体。
外源性NO或cGMP增加线粒体的生物起源.而cGMP激活PGC-1的机制尚不清楚。
调节线粒体生物起源的另一重要因子是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
药理学激活AMPK蛋白的药物(β-胍基丙酸 [βGPA] 或 5‘D-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e-1-β-D-ribofuranoside[AICAR]) 通过PGC-1α和NRFs增强线粒体的生物起源。
βGPA 提高野生型小鼠线粒体DNA的含量和PGC-1α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
运动刺激AMPK,通过直接在苏氨酸和丝氨酸残基的磷酸化而激活PGC-1。
这种磷酸化可能根本上增进线粒体的生物起源。
Boushel 等观察到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DNA含量已经正常化的线粒体功能与正常健康人无有意义差异 但DNA微阵列研究表明关于线粒体生物起源,PGC-1的表达可能应答于包括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代谢紊乱,这些结果提示线粒体数量减少导致线粒体功能降低。
2型糖尿病和肥胖者次肉膜线粒体电子转运活性低于瘦者活动成年人,这减少了的线粒体电子转移活动部分归结于减少线粒体含量,但线粒体功能的降低程度超过用含量降低来解释。
2型糖尿病双亲胰岛素抵抗子女与对照组比较PGC-1α, PGC-1β, NRFs,和TFAM mRNA的表达无不同,但线粒体功能有意义降低,这些结果提示减少的线粒体生物发生不能完全说明线粒体功能失调,因此线粒体功能异常,包括ATP产生和氧化呼吸,线粒体生物发生与能量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有联系。
氧化应激线粒体外氧消耗可以通过非酶和其他酶促反应发生,包括NADPH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解偶联NO合酶, D-氨基氧化酶, p450 细胞色素和脯氨酸羟化酶, 但线粒体是生产ROS的主要场所 (占细胞总摄取氧的0.2% ~ 2% ). ROS主要在线粒体复合物I (NADH CoQ 还原酶)和复合物III(bc1 complex)产生。
当给线粒体呼吸链提供过量电子可增加ROS的产生,这些过量的电子转运给氧,相继形成超氧化合物,自发或SOD形成过氧化氢。
当质子梯度高和氧消耗低(ATP需要)出现高速率产生ROS。
过量卡路里摄取和低能量消耗可引起高质子驱动力和少ATP需求。
因此电子占领绝大多数电子载体,过量电子被转移给氧而没有产生ATP。
当运动增加ATP需求,电子转运偶联到ATP产生,质子运动力减少。
尽管细胞内保护机制(SOD,过氧化氢酶,减少谷胱甘肽),过量 ROS 对细胞生理有害。
线粒体产生的ROS损伤蛋白质,DNA和膜脂质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失调 衰老一些衰老的假说包括累积DNA损伤, 线粒体功能失调,端粒丢失,基因表达改变和氧化损伤,但准确的衰老机制仍不清楚。
随年龄增长脂肪质量逐步增加,特别内脏脂肪,每日能量的付出和身体活动趋于减少。
由于能量生产的调节依赖ATP的需要,随年龄而减少的能量付出减少降低ATP 的需要。
在动物和人,这就导致衰老骨骼肌和心脏氧化能力降低。
除增加ROS产生和降低ATP生成和呼吸,老的线粒体在形态上发生改变。
线粒体数量和功能降低的老人的离体线粒体呼吸降低。
基因表达亚型研究证明与脂肪酸氧化有关的基因随年龄改变,线粒体密度和氧化能力也随之降低。
人线粒体(mt)DNA在控制mtDNA复制特殊区年龄依赖点突变可能损伤线粒体生物起源。
在PGC-1年龄依赖的减少可能说明老年人氧化磷酸化的降低,这与胰岛素抵抗的老年人所见氧化磷酸化有~40%的减少。
老年大鼠AMPK-α2 的激活钝化,因为AMPK-α2通过激活PGC-1α在线粒体生源论中起重要作用。
这是衰老促进线粒体生物起源降低和胰岛素抵抗的附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