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社会——对《十七岁的单车》评析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现实主义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评析《十七岁的单车》讲述的是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小贵和北京城的穷高中生小坚因一辆自行车而发生的一系列的青春琐事。
一、创作主题故事以2000年的北京为背景,当时的北京经济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口增加,城市和农村的矛盾突出,如何让城市更好的接纳像小贵一样的外来务工者,以及如何改善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是影片带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影片关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镜头语言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没有太多的人物语言。
简单的画面,纪录片式的风格,让整部影片的叙事缓慢而沉重,影片极富现实主义色彩。
三、人物形象分析(一)外来务工者的缩影影片开始,从农村来的小贵找到了一份快递的工作,镜头下的小贵时而满头大汗,时而在人群中、车流中奋力的骑着车,小贵是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城拼搏奋斗的缩影,他们极力融入这个城市,不怕苦不怕累。
当店主夸小贵能干,小贵只是默默一笑,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
公司主管对小贵和其他务工者的轻视和鄙夷,会计对小贵百般刁难,前台小姐对小贵不依不饶,小贵自行车被偷以及因自行车多次被暴打,这些事让小贵在这个城市饱受折磨,展现了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所遭遇的种种挫折和不易。
(二)城市底层人民小坚生活在城市里一个贫困的重组家庭,父亲答应买自行车却一再失信,导致家人关系疏离。
影片中高楼大厦和小坚家的四合院形成对比,显示出小坚的家庭处在这个城市的底层。
当小坚在诸事不顺的时候,萧萧又选择了有权势的大欢。
对于像小坚这样处于城市的底层的人,爱情和亲情也因此而变得艰难。
(三)女性角色分析保姆和萧萧是影片中两位重要女性角色。
保姆同样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她对于金钱权势充满了羡慕,偷穿主人的衣服,假装城里人,对小店里的小贵和小贵的叔叔不屑一顾的,虽然同处社会底层,但是在底层的人们彼此冷漠、不团结。
萧萧,她是一个对于权力和地位的依附者,离开小坚而选择有权势的大欢作男友。
《十七岁的单车》影片分析

敲不开的城市大门——《十七岁的单车》影片分析影片讲述了两个青春年纪男孩的自行车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过程,向我们诠释了执着。
两个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拼命想要融入城市,却被城市无情的拒绝。
这是一个有关于人与社会的故事,两个主人公在城市受到的冷漠待遇,使观众看到了城市市民对下层群众的轻视与冷漠。
本片侧重通过人物的心理与思想的变化来讲故事,用理性又客观的视角来审视故事。
重在强调了两个主人公的遭遇。
从而使观众看见蕴含在主人公身上的执着品质,也反映了敏感的社会问题。
影片发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的交通工具迅速发展,城市中的人们普遍都以自行车代步。
因为各地区的发展不协调而产生城乡差距,农民和市民被区分开了,城市人对农村人的轻视,农村人的自卑,这样的带有阶级色彩的思想被深深地植入社会。
农民进城打工更是形成了一股持续至今的风潮。
本片主人公小贵的存在便合乎情理,一个孤身远到城市打工的单纯农民。
片头几个年轻的农村孩子在招聘时木讷的表情、简单诚实的回答、对五六七八百的工资满意的笑脸是当时社会城市中单纯沉默的农民工的真实写照。
小贵和小坚对自行车的渴望,自行车对两人的重要性才能被确定,又促成了人物执着性格的表现。
公司员工、洗浴店人员、小坚及其同学对小贵的轻视思想的存在才合乎情理,小贵与小坚悲剧的结局,才能反映出社会的冷漠。
导演用自行车这个道具将两个男孩的故事串联了起来,自行车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有不同但都非常重要的意义。
两人由最初的欺负与被欺负关系到后来渐渐理解对方并接受对方。
交换自行车又不信任的检查完好与否到不检查再到开口交谈,再到后来一起逃脱追打。
小贵与小坚是同一类人——处于城市最下层的贫民,但是他们面对自行车被抢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其人物所反应的主题也是不一样的。
小贵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他勤劳朴实,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城市的肯定。
不到一个月就快挣得一辆自己的自行车。
自行车是小贵在城市里唯一的谋生工具,自行车已是小贵生命的一部分。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范文赏析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范文赏析《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希望你会喜欢!《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属于一部电影就是一本书,有时甚至会比一本书的意义更大,因为它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直达人心,让我们去思考去领悟。
十七岁,一个拥有着梦想与憧憬的年龄,那么,在影片《十七岁的单车》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一些什么呢?有人说,单车对于农村来的快递员郭连贵来说是生活,对于职高生小坚来说是梦想,其实个人感觉都是一种梦想的存在,当然拥有梦想的意义或许对每个人并不相同。
17岁的小贵从农村到城市打工,陌生的城市生活让他充满着幻想与不安。
飞达快递公司的经理和他讲,钱挣够了那辆银色的高级山地车就属于他了。
这是他努力下去的一个信念一个支撑,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他在即将获得那辆自行车时的欣喜与急切。
他以为他很快就要得到了,事实上他也真的要得到了,但是现实却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在梦想触手可即的时候,车丢了。
车丢了,意味着梦想就丢了,而梦想怎么可以丢呢?于是,他宁可以身犯险,无论是抢还是偷,或者在歇斯底里哭泣与呐喊中,在一群孩子拳脚相加的打斗中,他也要守护他的单车,那似乎是比他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大概也是一个孩子心中最大的希望吧。
而对于城市孩子小坚来说,拥有一辆单车一直是他的渴望。
那是他得以在一群男孩子中扬眉吐气的资本,也是他在女孩子面前炫酷的资本。
可是,这一辆车他得来的也很艰难,父亲的许诺一再地落空,不管是出于何种理由,对于孩子来讲,失信就是最大的痛苦,尤其是当他带着希望每一次以为就要达到目的地的时候。
从这一点讲,小坚的失望与痛苦并不比小贵少,丢车的失落写满了他那张青春而迷茫的脸上,他以近乎抱复的心里偷了家里的钱从二手车市场买来了他想要的自行车,他又为了要回自己买来却被小贵咬定是他的车的单车与小贵大打出手。
每一个孩子都在捍卫自己的梦想,这一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无关,贫穷与富贵,农村与城市,十七岁正是一个梦想交织的年龄,这似乎是他们身上的一种光,一种点亮这个世界的光,单纯与快乐,却也单单属于这个年龄。
一辆单车承载的残酷青春——评《十七岁的单车》

单车》这部影片所反映的主题成功的意义
在 于深刻剖析生活本质及探 索小人物的生
活视 角 , 而 细 节 的设 置 推 动 了情 节 的 发 展 ,深入 刻 画 了影 片 中的人 物形 象 ,也 更
偷钱 买单车的事情败露后 ,妹妹到天台安
慰 小 坚 ,没有 血缘 关 系的 两 个人 之 间却 有
加有力地 突出了主题 ,成为影片不可或缺
的 精 华 内容 ,是 影 片 成 功 的 重要 因 素 之
面 与 初 时 现 。的 顽 抵
j0 'O 纫I ) 2 1 s r } j
。 。 。
I 兜感锄毫璐 崎 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小贵与亲戚通过砖 眼窥视红琴时,也 象
I 10 i 巾 堡 垒5 整 ) 2 1 初 0 。
◎小评论家 ◎
征 对 红 偷 来 服 求 逃 市 真
结
温
社
形
美好品质与情感的存在 。小贵亲戚对小贵
的指 点 和 帮助是 发 自内心 和 不 求 回报 的 。
观 众们 深 刻体 会 到 小贵 内心 的 悲伤 ,一辆 单 车承 载 的残 酷 青春 ,通过 导 演及 演 员对
走 。在被抢车时没有太 多的语 言,他 的双 手 紧紧抓住单车不放 ,更是无望地大声喊 叫 ,在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喊叫声 中,观
众 体味 到 现 实生 活对 小贵 的打 压 以及 小贵
的拼 死挣 扎 。
至边缘人的物质与理想生活,将简单的事
件 解构 ,并将 其 上 升到 精 神 层 面上 审视 和
17岁单车影评(合集五篇)

17岁单车影评(合集五篇)第一篇:17岁单车影评生命的束缚打工仔小贵第一次进城打工,勤劳工作一个月,收获的季节到来时却是痛失一切的沉重打击,演员的艺伎和导演细节把握的准确,勾起无数人内心的同情和感动。
这是一悲剧,当他足够贴近生活且到足够真实时,便会在人类内心产生共鸣,故事片必须有这样的能力才能算是成功。
但是这只是前20分钟的事,显然此片不是属于这类电影的成功。
当电影放映到小坚第一次遇上那个女孩时,一句“我车链子掉了”瞬间使我明白一个纯洁的爱情故事即将发生,无数感动,勾起我们这年轻一代人的无数美好回忆。
但是突然联想到前面小贵的悲剧时,我有点小小的矛盾和疑惑:这到底是部什么片?可是转念我又开始感慨导演的高明,把对农民工撕心裂肺无奈悲剧的同情和纯洁无比的清纯爱情结合在一起,考验观众的时候就到了,我们到底是该继续对悲剧的同情还是破坏这纯洁的爱情换悲剧一个美好结局?当然,导演没让他发展成为纯洁美好的爱情,而是构造了小坚的不珍惜。
可惜了啊,这又是另一个话题,然们往往身边的东西不懂得珍惜,到失去时才是后悔莫及。
所以才有后面小坚的苦苦挣扎,可是爱已不在强求又有什么用。
接下来是欢哥和小坚在雨中的对话。
两个人的家庭,过去,成长,仅从外表和气质就能完全区分开来,明显的差别。
年轻人加上家庭不错,就会很容易被贯坏。
可以分析欢哥的成长背景,从小良好教育,想要什么就能得到。
很多穷人才会经历的东西他是体会不到的(除非他思考得足够多的话,显然他不是那种人),他不懂,也不了解,所以他看不起穷人,目中无人的气质与言语。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失爱之后的小坚,在受到这样的气之后内心中的愤怒。
一个少年的愤怒是最可怕的,这点可以体现在法律意识上。
之后便有了愤怒的发泄一事。
(另外01:31:15时,就是和欢哥谈话结束后第一个画面,貌似听到了大概10秒钟的“东方之珠”曲调,是“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这段,不知导演用意,也许听错。
其间欢哥和潇潇骑车从小坚视角前经过。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3篇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3篇十七岁的单车影评1一看到王小帅,我就明白了这片子将会是怎么一种状况。
中国的导演,在技术方面,比如镜头运用上,的确是非常棒。
就算很多人不喜欢张艺谋,但《英雄》中慢放的武打片断,绚丽的颜色,自有一种华彩般的美感。
或者说,如何讲故事,对中国导演来说并不难,难的是这个故事本身。
无论是王小帅还是别的什么人,所谓反应现实的电影,大多就是布置一个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冷漠残酷的大环境,然后把天真纯洁的主角们放在这部绞肉机里翻腾一下,出现一堆血肉之后指着它说:看,现实是多么无情啊!虽然说,并不是没有为片中人物的命运感染过,但我正因为这种多愁善感才讨厌这种片子,总觉得自己的情感被导演玩弄了。
“他人即地狱”,任何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矛盾的人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悲惨的,然而刻意突出这样一种感情,似乎整个社会都在迫害那个小快递员,就多少给我一点“staged stage”的感觉了。
这部片子还是刻意了,电影从一开始就在强调城里人如何如何,乡下人如何如何,到后来洗桑拿那里,导演的用意已经昭然若揭,就像一个谜底已经知道的问题。
对我而言,这部电影还是没有能让人慢慢浸染其中的自然,反而有被导演逼迫着去体验的压力。
甚至每一句台词都有其精心设计的涵义,这并不是褒义,而是说,这部电影,匠气太重。
在反应某种社会弱势群体的电影中,大多数中国电影都有这样的匠气,把全世界都压迫在一个小人物身上,以凸显命运的不公。
与其这样拍电影,还不如用真实的手法去拍摄一部纪录片,真实总比虚构的舞台更有冲击力。
或者说,用《东宫西宫》那样的叙述手法,把大背景模糊成一种诗意的叙述,只可惜,王二之后,没人那么浪漫了。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2一直不敢忘掉这部同样小众的电影,如同我也有过一段孤独而幽闭的青春。
有些与生俱来的疼痛,藏在心里,始终不能忘却。
如果没有记错,王小帅曾在媒体面前说过,不会为了商业和票房去改变,宁可自己的作品退出国内市场,也要坚持自己的电影方向。
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

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由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又名《北京单车》),在2001年获得第51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演员李滨和崔林获得了最佳新演员奖。
然而该片虽然拍摄于2000年4月,但当年电影局以主题过于晦涩为由并未通过该片的审查,导致影片虽在欧洲、美洲、中东等十多个国家公映,在巴黎甚至创下了八万张的票房之后,依然迟迟无法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电影院中放映,直到2004年该片被象征性地剪辑了八个镜头,将片名改为《自行车》后得以获准在大陆地区的影院进行公开放映,《自行车》也成为了国家电影局政策改革后第一部解禁的地下电影。
因此,研究《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对于风格了解中国新浪潮电影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与现实,总是令人遗憾地存在着太大的差距。
平等,可以是崇高的理想,可以是呐喊的口号;而现实的不平等,却好像是私有制产生以后社会的原罪,无论人类如何努力,它好像挥之不去。
人生而相异,所以人生而不平等。
于是《十七岁的单车》中小烟纸店的店主反复劝小贵尽量别让城里人看出自己是外地人;而小保姆红琴也总是偷穿着主人家的衣服鞋子,抹着主人家的化妆品招摇过市。
人生而不平等,这就是每个青春期年轻人初入成人社会时的原始状态。
地域、家世、学历……甚至性别和年龄,所有这些我们所背负的历史,都会幻化成一个个符号标注在我们踏入成人世界的第一个脚印上,并且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成长走向。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成长,不平等,也许就是成人社会教他的第一课。
一、弱势人群自主的卑下意识在《十七岁的单车》里,我们看不到对都市繁华景象的展现,故事的主人公或身在城市中,心却苦苦挣扎于城市边缘。
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自觉地将自我与都市主流人群区别对待,异地而处,他们毫不怀疑地相信自己与他们是不同的,与他们的高高在上相比,自己是卑下的。
“城里人”,对于《十七岁的单车》中的小贵和一直像大哥那样照顾小贵的那家小烟纸店店主而言,是用来仰视和偷窥的对象。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农村来的青年郭林贵找到了一个在他老乡眼里是极其幸运的工作,就是在一快递公司做快递员。
公司给他了一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老板告诉他这就是他吃饭的家伙,老板还告诉买自行车的钱要从他的工资里扣掉,当扣完那些钱后这个自行车就属于他的了。
影片一开始给予的音乐都是轻快愉悦的,这映衬着小贵刚从农村到城里的一种积极向上想要过好生活的美好愿望。
城里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新鲜的,充满着期待,憧憬,也幻想着未来。
影片刚开始就讨论城里人和外地人。
他们看着楼上的城里女人,说“城里人,连个笑容都没有”隐约透露着现实生活中有些城里人的冷漠;到接近小贵发工资的时候,又说“这城里人,一到发工资的时候就拖”也是隐射着现实社会中一些无良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
接着小贵到酒店的时候,在旋转门前的彷徨又显示着他的格格不入,然后又稀里糊涂地洗了个澡。
城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不同的,而他也只是茫然的看着,最后他只有无助地喊着“我不是来洗澡的,我是来找张先生的”,“是你们让我洗的”。
这些种种都体现着城里和乡下的区别,也说明乡下人在城里生活的不容易。
他们要融合到城市生活中是不易的,不仅仅是要跟上时代,有时候也要忍受城里人的另眼相待。
小贵好不容易从那酒店出来了但却意外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
他等了很久,没发现自己的车,最后连快递都忘记送了。
当他飞奔到投送地址的时候大门紧闭,有一个镜头是空荡荡的大街,只有小贵一人的身影。
黑暗的夜色里,空荡的大街,显得他特别的无助,特别的迷茫以及伤心。
最后,连工作都丢了。
而影片中的小坚一家却也是典型的城里人中的下层人民,父母亲也是勤俭节约地过日子,为了妹妹上学的学费的事,不得不推迟给小坚买一辆自行车。
小坚的父亲一次又一次食言,最后小坚一气之下偷了钱,去二手市场偷偷买了辆自行车,而这辆车正是小贵丢了的那一辆。
小坚高兴地骑着车和自己的朋友们一起玩。
也是因为这车,小坚开始了一段青涩的恋情,每天都和自己喜欢的女孩一起上学放学,日子轻松甜美。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分析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分析引言《十七岁的单车》是由导演张艺谋执导,于1993年上映的电影。
该片以中国社会变革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本文将对该电影进行影评分析,从故事情节、演员表演、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评述。
1. 故事情节《十七岁的单车》讲述了一个贫穷农村少年的成长故事。
在农村的贫困环境下,主人公七喜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生活一直充满了困苦和困难。
然而,他对单车的执着和对美的追求,使他坚持不懈地学习自行车维修技术。
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赢得了全国自行车维修比赛的冠军。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励志和奋斗的精神,让观众深受感动。
2. 演员表演电影中的演员们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主演小七喜,由非职业演员王庆祥饰演,他用纯真的眼神和自然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他将自己身临其境地投入到角色中,把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得充满了真实感和情感。
其他配角演员也都表现出了专业的演技,为电影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3. 艺术风格在影片中,导演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现实主义手法来展现农村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公。
他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舒缓的镜头运动,将主人公的孤独和努力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电影中的音乐也是整个故事的重要部分,它将观众带入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
整部电影注重细节和真实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4. 主题和意义《十七岁的单车》通过一个贫穷少年的成长过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困农村的现状。
主人公七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执着,证明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电影中的自行车象征着希望和自由,它象征了主人公渴望逃离贫困生活的愿望。
整部电影通过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呼吁观众珍惜自己的机会,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5. 结论《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充满希望和感动的电影,它通过展示一个贫穷农村少年的成长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努力的价值。
导演张艺谋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优秀的演员表演将整个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七岁的单车》的影评

《十七岁的单车》的影评《十七岁的单车》的影评十七岁的单车影评(一)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曾经我下班要穿过的那条,运气不好要等很久的红灯,不知何时能再走一次。
如果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话,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吧,在小贵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诈填满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外来务工者数不胜数,像是不经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带上天,俯视过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也不愿回到家乡踏实务农。
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类人,眼里看得见都市的繁华却看不见奋斗的可贵,艳羡嫉妒着城里人的高贵却惰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心气高志气短,徒有一颗做大梦的心。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
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
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
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
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
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小坚的个性与小贵完全相反:好面子、爱耍酷、同伴多、自私扯谎、自以为是。
父亲的再婚和偏心让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质是他最大的痛处,也就成了他唯一证明尊严的标志。
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就是维系友谊和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现欲和拥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谊或者关心。
潇潇最后选择的那个男孩不论是被痞性吸引、还是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小坚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离开令他面子扫地。
《十七岁的单车》分析

影片的色调一片灰暗,最夺目莫过于那双红色高跟鞋,这一幕算是周迅正式的出场,一个特写的红色高跟鞋,在周围的环境中如此的耀眼。周迅在与小贵初次见面时,镜头却给了这个象征着“城里人”的高跟鞋,暗指小贵与周迅的距离,你只能看到脚。周迅的婀娜多姿和那鄙夷的眼神,似乎忘却了她只是个保姆。
小坚从出场到结尾,就算是谈恋爱约会都一直穿着校服,黑白的搭配本身表现的就是现实。而从一开始至结尾为此换过衣服却很整洁干净,暗指家境贫寒却很爱面子。
王书亚说:“一种信实的爱,一个持久的誓言,是否已离这个时代实在太远,以至我们的青春残酷如斯,别人的谎言老而弥坚。”这句话用在小坚身上再贴切不过了,无论友情爱情或亲情。当你不再自命不凡,其实青春已离你远去,而你的青春又押宝给了谁?
幸福不是源于奢华的堆砌,活着却是莫大的荣幸。十七岁时,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辆单车。
镜头
电影创作分两大支,蒙太奇创作手法和长镜头创作手法,两者的主要区分是创作者的创作思路的区别,一个是注重“表现”、另一个注重“再现”。对于前者来说,“表现”最重要,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对生活的炼和强化。对于后者来说,“再现”最重要,因为这样更生活化,更真实,是一种对生活的还原。当然,由于创作手法的不同,蒙太奇更多的是一个“批判者”,我让你看什么,创作者的状态高于观众。而长镜头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我随你看什么,创作者更倾向于和观众平起平坐。好莱坞电影是蒙太奇的典型代表,长镜头的典型代表为欧洲运动长镜头电影以及侯孝贤的静止长镜头电影。
还有,在小坚拿着砖头走进胡同时,同样的运用了开放式的空间。在这里创作者并未展现打斗场面,我们只听到了音效和那句骂娘的台词,这些已经足够让我们对打斗场面自行脑补,影片还有其他很多地方运用该方法,一直提醒着我们镜头以外的空间。
构图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范文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范文《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由贾樟柯执导的中国电影,讲述了一个少年在青春期的成长故事。
影片以中国小城镇为背景,通过少年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影片以其真实、质朴的表现手法,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纯粹,引发了观众对生活、青春和成长的深刻思考。
影片以一辆破旧的单车为线索,讲述了少年阿飞的成长故事。
阿飞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少年,他的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母亲在家务农。
他的家庭虽然并不富裕,但却充满了温暖和爱。
阿飞在影片中展现了普通少年的天真和单纯,他喜欢骑着父亲的破旧单车在小镇上穿梭,感受着风的呼啸和自由的快感。
他和朋友们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一起经历了青春期的烦恼和困惑。
影片通过对阿飞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记录,展现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影片的导演贾樟柯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将镜头对准了中国小城镇的普通人。
他用镜头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小城镇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状态,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纯粹。
影片中的场景和人物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现场。
导演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情感的表达,让影片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影片的剧情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导演通过对少年阿飞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记录,展现了青春期的烦恼和困惑。
阿飞面临着学业、友情和爱情的问题,他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和成长。
影片以其真实、质朴的表现手法,让人感受到了青春期的纯真和脆弱。
影片中的情感表达真挚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充满温暖和感动的电影,它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纯粹。
影片以其真实、质朴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影片通过对少年阿飞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记录,让人对生活、青春和成长有了深刻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青春成长题材的电影,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小城镇普通人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的力作。
它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珍贵,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感激。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影评分析影片《十七岁的单车》是王小帅用自己独特的目光对成长故事这个创作主题新的演绎。
表现了一种被权力压制下的残酷的青春。
这是一部青春方面的电影,主要讲述的剧情是一个刚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挣钱的十七岁少年小贵,找到一份快递工作,骑着公司提供的银色变速越野车在市区中穿梭,每送一趟快递可以挣十块钱,当赚到六百块元时,他就能拥有这辆银色山地自行车。
就在最后的那一天自行车却被偷了,他每天去寻找,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自己的自行车,但这辆自行车已经被另一个学生从二手市场买回去了。
快递小伙子阿贵便将自己的自行车偷了回来,然而那个高中生小坚也不甘心,又从阿贵手中抢回来。
最后双方都不肯退让,尤其是阿贵誓死抓着自行车嚎叫的情景让小坚让步了,最后决定一人骑一天,但故事的结局去出人意外,因为小坚惹了一帮混混,牵连阿贵被打,自行车被毁,最后的镜头是阿贵背着自行车消失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
电影在刚刚开始,带着些期盼。
影片的开场令人耳目一新,采用正面的机位拍摄而且距离极近。
这样就给人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和紧张的感觉,就如离得很紧和人交谈一样让人窒息。
再加上招聘人员的审问式面试,整个电影的基调和主题已经在此时有所暗示。
农村和城市的不平等时刻存在,主人公打工过程的遭遇也将拉开帷幕。
这种交待是非常必要的,然后进入影片。
但首先让我触动的却是字幕之下的流动单车。
整部影片的流动便始于此。
似天籁之音的笛声掩埋了单车流过的单调,而且镜头从接近地面的角度拍摄,只留下车轮划过的印记,朦朦胧胧、低沉悠远,如史诗一样记录这个社会走过的痕迹。
每一辆单车都承载了一段故事,但每一个骑单车的人都只是社会的一分子,对于别人的生活、对于这个社会的状态又有几个人会关心呢?他们漠然的匆匆而过,带有悲壮色彩的故事也将展开!影片中不少地方都存在着对比。
初始欢快的音乐下,飞驰的单车,拥有自己的单车成为了小贵踩动着单车四处发快递的目标,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欢快。
《十七岁的单车》的影评.doc

《十七岁的单车》的影评17岁自行车评论(1)这条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我下班后经常穿过的那条。
如果我运气不好,我将不得不等很长时间等红灯。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能再次行走。
如果只是在温饱线上挣扎,在所有城市的眼里看起来都是这样,在小贵友的眼里,大城市的人缺少人情味,那部分人充满了狡猾,而大城市的女人都是高高在上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农民工不计其数,就像不经意间抓住超人的斗篷被带到了天堂,俯瞰着光明的更大世界,已经成为高不低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不想回到家乡踏踏实实的种田他和周迅的保姆是同一类人。
他们能看到城市的繁荣,但看不到奋斗的价值。
他们羡慕城市的高贵,但却懒得充实自己。
他们雄心勃勃,气喘吁吁。
他们有一颗远大的梦想之心。
萧贵的固执主要是因为他年轻。
他被这座新城市的许多新事物所淹没,但他沉默寡言的天性更具幻想性:自行车代表了他在这座城市的第一份礼物,代表了这座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宽容,还有吉祥物的含义。
他喜欢周迅的保姆,就像肖剑对潇潇的爱和少女初现的爱情。
小桂对自行车的痴迷也部分归因于这种情感。
尽管导演没有解释小桂的家庭背景,但他相信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培养小桂“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往上爬”的倔强脾气然而,他仍然不能完全理解正义和法治之间冲突的可能性。
自行车被偷时,他会去偷。
这也是边缘人物的典型心理:他根本不考虑他人的处境或生活。
曾经柔软的心就这样慢慢地麻木坚硬,然后成为最普通、最受欢迎的人群然而,这只是开始。
通过努力获得一辆自行车带来了许多不幸。
未来的价格是多少?肖剑的性格与小桂的完全相反:好脸:酷,多伴,自私,撒谎,自以为是他父亲的再婚和偏爱使他的性格日益暴力。
物质是他最大的痛苦,也是他尊严的唯一标志。
自行车是他保持友谊和女朋友的唯一方式。
他渴望的是展示他的渴望和成就感,而不是真正的友谊或关心。
在肖剑看来,肖骁对这个男孩的最终选择并不重要,不管他是被恶棍吸引还是他真的很优秀。
重要的是他女朋友的离开让他丢了脸。
解读电影《十七岁的单车》

解读电影-------《十七岁的单车》《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重故事、重情节、矛盾冲突激烈的电影。
这部影片采用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手法,用一个贯穿始终的道具组接故事情节,用小道具连接小人物的生活故事,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
乍看去,《十七岁单车》是一部青春片。
之所以说是青春片,不仅因为影片中的主人公们是青春少年,还因为影片在叙事和影像风格表达上的青春化----纯净、工整和唯美,艰涩、深刻的主题都被掩藏在平静或激情的生活的角落之中。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貌似青春片的电影,却从中默默地展示出了对当下变革中的中国广阔的社会现实问题的直面与思考城乡差别、农民进城、城市贫困人口、老龄人口与年轻一代的差异……等等。
导演把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北京,在这里,北京已经失去被广泛赋予的文化涵义或政治喻指,这里只是提供故事发生的一个大都市而已。
在影片中,都市环境是显性的,而农村环境是隐性的,它主要集中在郭连贵和同乡身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两者形成对置,进而为郭连贵的一系列行为引发的情节奠定最为根本的矛盾基础。
影片的开始部分快递公司的经理说要帮助这些农村来的人尽快的适应社会,但是就是在这个“城市化”的过程中,郭连贵表现的是更多的不安和不适应。
比如酒店的自动门,比如稀里糊涂到澡堂子洗澡。
在洗完澡被服务员要钱时,他一直强调“当初是你们叫我进去的,是你们一进去就把我的衣服脱光了”,其实,小贵强调的“你们”就是城里人,进而可以理解为这个城市,他并非自愿,而是一种强迫的行为。
可以看到小贵“城市化”的过程,实在是一个被迫无奈的过程。
这让我们想到同乡秋生的一句话:“关键是不能让人家看出你是个外地人”——这其实就是“城市化”。
秋生还让阿贵学习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刷牙。
但是,就像秋生说的,“我要有了钱,天天喝糖水,喝红糖水,一天三顿都吃排骨面”,“听说饭店的厕所还放音乐,要是我,我可尿不出来”,无论怎样模仿,他们仍然是外地人,有些东西一时是很难改变的。
浅析影片《十七岁的单车》,述说着80后的故事,引人深思

浅析影片《十七岁的单车》,述说着80后的故事,引人深思著名的法国电影评论家巴赞说过一句话:“电影是生活的渐进线。
”确实,电影就是如此,它可以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批判种种社会问题,同时也是探索人性的工具。
《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精彩的影片,导演王小帅用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诠释了该部电影故事正是生活的渐进线。
影片塑造一个老实固执的外来务工少年,一个自尊心极强、冲动的穷学生。
两人的相遇,发生了碰撞,围绕一部单车拥有权展开了话题,将故事延续下去,揭露出社会问题。
在大城市下,有着一群低阶层的小人物,他们得不到社会的同情和关怀,常常受到冷眼和讥笑,这一群体有着强烈的反叛精神,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得到平等的对待。
正如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曾说过:“高调慈善和低调慈善的爱心是平等的。
”万物皆平等,试图冲破规则的人,终究会受到规则的惩罚。
影片的历史背景特殊,述说着80后的故事,引人深思该部影片上映于2001年,作为21世纪的开端,中国正在经历大变革。
大量的内陆人员前往大城市务工,导演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之下,放大了一个缩影。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小贵农村少年,前往北京打工,通过日夜不停歇地送快递,挣够了600块钱,就可以买下公司的山地车。
不料,单车被偷,小坚恰好买到被偷的单车,俩人相遇,发生矛盾,共用单车。
结局是俩人被小混混群殴收场,小贵扛着损坏的单车,慢慢地消失在荧幕上......如此的结局设置,加大情感上的渲染,表达出导演对小人物的怜悯和同情,也正是因为那个背影,让我们记忆犹新,作为观众的我们,更应该怀有一颗包容的心对待身边的小人物,他们同样是城市的建设者,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音乐的配合,升华本片的主题,导演的惯用手段主题上的刻画非常优秀,除此之外,影片的音乐起到了修饰人物内在情感的变动。
电影的声音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正是不断地挖掘电影声音的魅力,让影片人物在观众面前大放异彩。
例如片中的一个场景,快递员小贵得到工作数日才能得到单车后,显得十分失望和焦虑。
影视评论《十七岁的单车》

《十七岁的单车》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一部入围2001年第51届柏林影展竞赛作品,一部讲述青春的影片。
我们在其中看到的不是阳光下旖旎的青葱岁月,而是非主流的青春,交织着现实的冷漠甚至残酷,然而又是动人的,像年轻的身体里,血脉的鲜活的搏动。
在这个故事里,主角是两个男孩,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
郭连贵是来北京打工的“祥子”,努力工作着,唯一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
小坚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孩子,高职学生,想和同学们一样有一辆炫目的单车,家里却买不起。
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怀揣同一个理想,简单的心事背后,是他们落寞或张扬的表情。
影片《十七岁的单车》讲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小贵和城市居民小坚因一辆山地车而引来的诸多青春琐事以及他们为解决这些事情而做出的种种举动。
刚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挣钱的十七岁少年小贵,找到一份快递工作,骑著公司提供的银色变速越野车在市区中穿梭,每送一趟快递可以挣十块钱,当赚到六百块元时,他就能拥有这辆银色山地自行车。
小贵为能早日拥有这辆漂亮的单车而努力工作。
但就在小贵快要赚足六百块钱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行车不见了。
几乎绝望的小贵亲眼看到一个年龄相仿的少年骑着自己的自行车,这个人是小坚。
他虽然生活在城里,家中却非常贫寒,在父亲屡次三番没有履行给他买单车的承诺后,他偷了家里的钱去买了辆便宜的二手车。
而这辆车正被他表现单车车技的车正是小贵被盗的那辆车。
小贵不顾一切地想向小坚讨回他赖以维生的爱车,两人只好设法共用这辆自行车……当银色降低了亮度就成为了灰色,二者关于明亮的添加比例形成了让人产生不同心情的色差。
《十七岁的单车》是一辆银色亮度降到了纯灰色山地车,所以它会成为禁片,它很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从明亮的青春中看到灰色板砖造成的猩红。
这的确是一部可怕的电影,不是因为灰色的青春印记和社会治安对我们的尴尬,它的可怕在于用一辆自行车就活生生地揭露了城市与农村的矛盾。
单车对于农民是为生的手段,对于城里人而言是生活的炫耀品。
17岁的单车影评3篇

17岁的单车影评3篇17岁的单车影评1前些日子刚看完《17岁的单车》的时候,还憋着劲想写点什么,一忙碌,又是灰飞烟灭。
看的时候总想起《天堂里的孩子》(《小鞋子》),尤其是两人交接自行车的镜头,总让人想起阿里和他妹妹,以及那双破烂的球鞋。
大约寻找应该是这个片子的主题吧。
我不知道王小帅究竟有没有留意去学谁,但有一点,我想是比学谁还致命的不足:那就是他在处理现实时,把现实也处理成了概念化的诗意,很多东西看起来似乎有余味,但这种余味好像是经过提炼与总结了的。
一部好的电影,往往能给人在电影之外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是经不起提炼的,一旦这种东西有了名状,它就变得很现实,而使人丢掉想象的味道,严重的则会给人被强行灌输的感受,好像成了说教。
而《17岁的单车》正有这样的毛病。
比如周迅演的小保姆,比如小店老板的语言,以及他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还有速递公司的老板与职员,桑拿浴室的收银员,这些人的设计方式似乎更像是话剧中的人物,他们传达自己感觉的方式,也像是在演话剧。
电影和话剧的不同之处,有一点就在于话剧可以将很多内心中的话说出来,可以有大段大段地内心剖白,因为,它的艺术空间是虚拟的,观众跟舞台是有距离的,它允许表演的存在。
而电影则不同,电影最应该消弥的就是表演的东西,一旦电影给了人演得感觉,就说明这部电影戏过了。
我觉得,王小帅的不足之处,就是在把握电影时,把戏把握过了。
在《17岁的单车》一片中,他过于强调生活的差异,而且有意去把差异放大,这就使一种对生活与生存的表达,有了戏剧化的成份。
其实,差异应该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表白,它应该没有痕迹地散布在生活中,让人去感觉,而不是把它摆出来,像一个展品,让人去触摸。
《17岁的单车》中的差异就伸手可及。
以东子挨打为例,东子家是由两个离异家庭组织起来的这是一种硬性的差异,东子妹妹考上重点中学要学费与他想买单车之间是软性差异,东子与继母之间不太友好的关系也是软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弥和通过东子妹妹的对他的理解来实现,而且这个小女孩又操着朗诵一样的语言,好像是善解人意的小天使,让人看了觉得别扭。
小人物大社会——对《十七岁的单车》评析

小人物大社会——对《十七岁的单车》评析第一篇:小人物大社会——对《十七岁的单车》评析小人物大社会——对《十七岁的单车》评析摘要: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十七岁的单车》通过两名少年深刻而贴切地揭示了强大社会机器面前, 底层人的卑微的期冀、无奈的柔弱、乏力的挣扎和深切的绝望。
这份异己感的披露, 是最柔和也是最尖锐的批判, 也是最有用最无效的批判。
关键词:十七岁的单车;大社会;异己性十三年前,《十七岁的单车》获得第51 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银熊奖时,有人拿它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维托里奥的最著名作品《偷自行车的人》相比较。
导演王小帅说, 两部电影同样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 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 对当时的意大利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意义。
不就一辆单车, 至于么? 至于在影片里, 单车不仅仅是一个道具。
从头至尾, 是它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是它牵扯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也正是它自始至终掩盖着什么也揭示着什么, 尽管它一声不吭, 默默地享受或者承受着呵护、寄托、寻觅、抢夺乃至蹂躏。
然而, 被寄托、被寻觅和被蹂躏的, 仅是一辆单车么?影片中, 小贵以那股“秋菊打官司的劲”“轴”着那俩单车。
在派出所门口, 老板嫌恶地说“为了一辆破自行车, 值么? ”他永远不会知道, 也不会体会到自行车对于小贵的重要性, 不会体会到小贵的感受。
对于小贵, 这不仅仅是一辆自行车, 而是一份工作, 是在这座城市里生存下去的唯一凭借, 是实现他那奢侈梦想的唯一入口。
与小贵同龄的城市男孩小坚, 失去了单车后, 自觉失去了与同伴们交往的资本, 敏感的用冷漠将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 当女孩安慰时说:“不就一辆自行车, 丢了就丢了, 至于么。
”小坚异常生硬地回答, 至于!正如快递公司老板永远不会明白一辆自行车对于小贵的意义一样, 女孩也不会明白这一辆自行车对于小坚的意义。
无论对于农村少年小贵, 还是对于城市男生小坚来说, 单车都被赋予了某种超乎物外的意指, 成为生存的凭借, 成为自尊的寄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人物大社会
——对《十七岁的单车》评析
摘要: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十七岁的单车》通
过两名少年深刻而贴切地揭示了强大社会机器面前, 底层人的卑微的期冀、无奈的
柔弱、乏力的挣扎和深切的绝望。
这份异己感的披露, 是最柔和也是最尖锐的批判,
也是最有用最无效的批判。
关键词:十七岁的单车;大社会;异己性
十三年前,《十七岁的单车》获得第51 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银熊奖时,有人拿它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维托里奥的最著名作品《偷自行车的人》相比较。
导演王小帅说, 两部电影同样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 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 对当时的意大利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意义。
不就一辆单车, 至于么? 至于在影片里, 单车不仅仅是一个道具。
从头至尾, 是它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是它牵扯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也正是它自始至终掩盖着什么也揭示着什么, 尽管它一声不吭, 默默地享受或者承受着呵护、寄托、寻觅、抢夺乃至蹂躏。
然而, 被寄托、被寻觅和被蹂躏的, 仅是一辆单车么?
影片中, 小贵以那股“秋菊打官司的劲”“轴”着那俩单车。
在派出所门口, 老板嫌恶地说“为了一辆破自行车, 值么? ”他永远不会知道, 也不会体会到自行车对于小贵的重要性, 不会体会到小贵的感受。
对于小贵, 这不仅仅是一辆自行车, 而是一份工作, 是在这座城市里生存下去的唯一凭借, 是实现他那奢侈梦想的唯一入口。
与小贵同龄的城市男孩小坚, 失去了单车后, 自觉失去了与同伴们交往的资本, 敏感的用冷漠将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 当女孩安慰时说:“不就一辆自行车, 丢了就丢了, 至于么。
”小坚异常生硬地回答, 至于! 正如快递公司老板永远不会明白一辆自行车对于小贵的意义一样, 女孩也不会明白这一辆自行车对于小坚的意义。
无论对于农村少年小贵, 还是对于城市男生小坚来说, 单车都被赋予了某种超乎物外的意指, 成为生存的凭借, 成为自尊的寄托。
无法割舍的, 却是注定要失去的, 冲突不可避免, 争夺由此展开。
本来就是我的
从小贵老乡发现这辆单车之后,小贵和小坚围绕它进行了五个回合的争夺之战。
在追讨单车的过程中, 小贵一再选择的方式近乎于“偷”——当然, 在他自己心目中乃至在观众心目中, 不会有人认为他是小偷, 因为有一个观念是始终被认可和强调的: 本来就是我的。
而小坚选择的方式则近乎于“抢”——当然, 在他自己及其同伴心目中, 这抢却是十分理直气
壮: 本来就是我的。
从最初对小贵的同情, 再到对小坚的理解, 在这个争夺的过程中,观众的心也似乎被来回拉扯着。
无论是从理智上还是从情感上,在小贵还是小坚的取舍上都是两难:看到小坚声嘶力竭的抗争, 听到小贵生离死别般的痛楚呼喊, 谁会忍心再去责备他们、让他们承受这痛苦呢? 出乎意料的是, 他们竟以少年的方式达成了奇异的妥协: 一人一天! 背景音乐中, 两个少年在胡同口日复一日地进行这沉默而认真的交接, 两颗年轻的心似乎也在这日复一日中一点点交接。
他们或许仍然不明白对方坚持的意义, 却开始认识到彼此间的相通, 他们的手最终握到了一起。
这一握手, 让人有些许欣慰, 也有些许心酸。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 那也许还算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然而, 单车最后的命运却不肯让人们在以妥协达成的表面和谐中停留着自我陶醉和麻痹, 似乎想告诉人们, 妥协也逃不过毁灭。
为什么会这样? 究竟是谁砸碎了两个少年的梦? 小贵和小坚到最后不约而同地都举起了板砖, 这板砖该砸向何处?
偷自行车的人
小坚的板砖砸向了羞辱了自己的金毛大欢, 小贵的板砖砸向了捣毁单车的大欢帮凶。
巷子口大欢对小坚的肆意羞辱, 胡同里大欢帮凶对单车的疯狂捣毁, 透过镜头夸张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让观众也不禁为之愤怒, 以致于不自觉的把他们当成摧毁“十七岁的单车”的罪魁祸首而加以谴责。
然而, 且慢, 让我们循着故事回溯, 找找是不是有更重要的东西被遗漏掉了。
维托里奥为他的影片命名《偷自行车的人》, 似乎没有人怀疑片名所指就是主人公里奇, 因为他偷窃自行车的情节正是影片的高潮所在。
我却想追问, 难道没有别的所指么? 比如说偷里奇自行车的那个窃贼? 或者在里奇和这个窃贼背后偷了他们俩“自行车”的人? 当然, 问题仅仅只是提出而已,没人能够解答, 连主人公们都无暇去追究, 因为正如老舍对祥子所描述的那样:“他不再想什么, 不再希望什么。
将就着活下去就是一切, 什么也无需乎想了。
”深受维托里奥新现实主义影响的, 同样是围绕自行车展开故事的《十七岁的单车》, 却不露痕迹地成功隐藏了一个重要角色, 那就是改变了单车同时也改变了小贵和小坚生活的那个人: 偷自行车的人。
当两位少年的梦与生活被偷自行车的人阻扰和破坏后, 小贵与小坚之间达成的妥协至少还维持了梦的完整让生活得以继续。
随之妥协的, 还有少年的意气、美好的期冀乃至敏感的自尊, 这让人弄不清到底是小贵小坚之间的妥协, 还是是两个少年对“偷自行车的人”的妥协, 抑或是两者都有。
然而, 毕竟还只是孩子, 他们很快就抵达了妥协的底线: 他们举起
了板砖。
这块两次被举起的板砖, 将影片一开场以来两个少年内心郁积的委屈和愤怒,一股脑地倾泻出来。
是的, 只是倾泻,不是抗争, 因为他们自己看不清、找不到自己要抗争的对象在哪里。
不是结局的结局
车水马龙的北京街头, 浑身泥土满脸血污的小贵, 扛着他那辆已经被捣毁得面目全非的自行车和同样被捣毁得面目全非的梦, 汇入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流, 逐渐消失。
镜头的最后,我们已经找不到小贵, 眼前是一条延展开来的路。
路, 还要走下去。
对于小贵小坚们来说, 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