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8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十分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理解。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资本论这本书给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下面整理了资本论1000字,欢迎阅读!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一)从资本的总公式看,剩余价值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上,因为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
它如果还是采取货币形式,价值量也就不能增大。
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因为这个行为只是价值的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因此,剩余价值只可能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
不是发生在所购商品的价值上,而是发生在所购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因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不可能因交换而发生价值变化,只能从所购商品的使用上发生。
“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
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这句话指出了三点:(1)劳动力是在“活的人体中存在的”,它既不能离开人体,又不等于人体。
(2)劳动力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
它只能在运用时,即在劳动时才表现出来。
(3)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不能把劳动力等同于体力。
一个白痴和疯子即使有体力,也不能算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在商品交换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身的性质产生的从属关系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从属关系的前提下,劳动力只有被它的所有者自己当作商品出卖,它才会出现在市场上。
第二个基本条件就是:劳动力所有者只有自己的劳动能力可以当作商品出卖,没有别的东西可卖。
其实,不仅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前所考察的商品、货币这些“经济范畴”也都带着历史的痕迹。
资本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这个“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的形式,他的劳动因而具有雇佣劳动的形式。
剩余价值理论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剩余价值理论读书笔记篇一:《资本论》读书笔记从会计角度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资本论》学习心得《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这本诞生于150年前的巨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恩格斯在总结马克思科学工作的成就时提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
他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人们就可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下面,我结合会计知识谈谈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1、对资本总公式的理解资本总公式,g—w—g′表示的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
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的经济行为,这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
在流通中存在两种流通形式,即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
简单的商品流通w-g-w,以卖开始,以买结束,货币最后转化为充当使用价值的商品,循环的最终止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是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简单流通中所采取的独立形式,即货币形式,只是商品的运动中介,运动一结束就消失。
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以买开始,以卖结束,在g-w-g 的形式中,货币又流回起点。
g-w-g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商品、货币是它一般存在的方式,价值不断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这个运动中永不消失。
商品和货币只是这一实体的两种形式。
为卖而买,或者说为了贵卖而买g—w—g′(g′=g+m)。
在生息资本的场合,g—w —g′简化地表g—g′,等于更多货币的货币,比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自从13世纪产生了借贷记帐法以来,会计核算一直遵从着“有借必有贷,借货必相等”的记帐规则,同时遵守会计平衡等式(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2)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剩余价值学说读后感
剩余价值学说读后感读完剩余价值学说,就像是被人猛地敲了一下脑袋,突然对这个世界的经济运转有了一种全新的、有点“狡黠”的认识。
马克思提出的这个剩余价值学说啊,真的是把资本主义那点事儿给剖析得透透的。
以前我就觉得那些大老板们怎么就那么有钱呢,工人每天忙得像小蜜蜂一样,却只能勉强糊口。
原来这里面有这么个剩余价值的小秘密。
就好比我去一家工厂打工,我一天工作8个小时,可能我只需要工作4个小时就能创造出够我工资的价值。
但是呢,老板才不会让我只干4个小时就走,剩下的4个小时我创造的价值就被老板拿走了,这就是剩余价值啊!这就像我种了一棵果树,结了10个果子,我自己只被允许拿3个果子当报酬,剩下的7个果子都被果园主拿走了,这多不公平啊。
而且这个学说还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资本家总是想办法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或者提高生产效率。
延长工作时间就意味着能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呗。
就像一个贪婪的小孩,已经有了很多糖果,还想从别人手里再抢一些。
提高生产效率也是一样的道理,工人在同样的时间里能生产出更多的东西,那资本家能拿走的剩余价值也就更多了。
这也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富差距为啥会越来越大。
资本家们靠着不断积累剩余价值,越来越富,而工人呢,始终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这就像一场不公平的游戏,规则是资本家制定的,工人只能被迫接受。
这个学说也不是一味地让我对资本家咬牙切齿。
它更像是一个揭示真相的镜子,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这种内在矛盾。
同时呢,也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该怎么去平衡这种关系,让劳动者能得到更公平的对待,让财富的分配更加合理。
总的来说,剩余价值学说就像是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核,让我们看到里面那些平时被掩盖起来的东西。
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都变得犀利了不少呢!。
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刻启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刻启示在浩瀚的经济学理论海洋中,剩余价值理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思考空间与启示。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深入探究这一理论,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加理性的眼光审视社会现象,指导个人成长与发展。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精髓剩余价值理论,由卡尔·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系统阐述,其核心在于揭示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超出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还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经济矛盾。
它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是基于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反占有的经济根源。
二、社会现象的透视镜将剩余价值理论置于当代社会背景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时代在变迁,社会形态在演进,但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经济规律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跨国公司凭借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攫取剩余价值,加剧了国际间的不平等与贫富差距。
同时,在国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兴行业如互联网、金融等,凭借其高附加值特性,往往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则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待遇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三、个人经历的启示录回忆起我的一次实习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剩余价值理论在个人层面的启示。
那时,我在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担任产品经理助理,亲眼见证了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然而,在光鲜亮丽的业绩背后,我也看到了那些默默付出的程序员、设计师和客服人员,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却往往只能获得相对有限的报酬。
这不禁让我思考,如何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好地保障员工的权益和福祉?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从剩余价值理论中汲取的智慧——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发展。
从医学生角度《资本论》读后感800字
从医学生角度《资本论》读后感800字引言《资本论》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所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对《资本论》此类理论文献有着浓厚的兴趣。
阅读《资本论》后,我深感其中对社会经济关系、剥削现象的深刻分析和具体解读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从医学生角度,对《资本论》进行一些个人感悟和思考。
主体一、剩余价值理论与医疗服务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即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
反映到医疗服务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医疗资源的分配与贫富差距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中,医疗服务往往只是富人可以轻易获得的奢侈品,而对于贫困人群来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事实。
这种对医疗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与马克思对于剥削和阶级斗争的论述相契合,引发了我对于社会公平和医疗资源公正分配的思考。
二、社会环境与健康状况《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了劳动过程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对于人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借此,我想到了医学中对于环境健康的研究,环境因素作为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人的生命和健康状况有着巨大的影响。
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当然,在调节环境健康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通过社会力量的调和和监管,以确保人们享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
三、技术发展与医学进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讨论了机械工业革命对劳动过程的影响,这引发了我对于现代医学技术对于医学进步的启示。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让传统医学模式得以革新。
例如,微创手术技术的出现使得手术风险降低、恢复时间缩短,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使我深感技术创新对于医学行业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明白了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社会责任与医学职业道德作为医学生,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1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
《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犹如一把犀利的手术刀,剖析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本质。
阅读《剩余价值理论》后,我深刻认识到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财富积累的秘密所在。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而超出的这部分便是剩余价值。
例如,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价值可能是通过几小时的劳动就能创造出来,但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会让工人持续工作更长时间,这额外的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
资本家看似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但在生产过程中,却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积累财富。
它让我看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所处的悲惨境地,尽管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资,难以改变自身的贫困状态。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彰显了马克思敏锐的洞察力。
他透过资本主义繁荣的表象,深入到生产过程的核心,发现了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关系。
这一理论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让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遭受剥削的根源,从而激发他们为推翻资本
主义制度、争取自身解放而斗争的决心。
它提醒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经济制度,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_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
【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_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原作:龚蕾曾经在大学图书馆看到整套资本论,落满了灰尘,找了一本简易读本.擦掉灰尘,坐在图书馆书桌上粗略读过.读马克思资本论,其中主要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路,这也是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原创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也有详细阐述,也包括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定义,资本主义本质的阐述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把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也可以在政治经济学相关书籍中读到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阐述,很抽象.举个例子,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所占有的那部分,比如工人用生产劳动工具创造了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给了工人7元工资,剩下3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这个理论本质上是尊重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体现了以人为本.马克思以19世纪英国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与人之间生产与分配关系的研究,对劳动者贡献和应得利益做了分析,奠定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人与人的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社会科学,必然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而逐步发展.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通过资本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资本家雇佣劳动工人,做两种劳动,一部分工作时间用来偿还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劳动者继续工作,生产出的利润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称为资本家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读这部分内容非常抽象,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阐述.。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读后感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读后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像是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运作机制剖析得明明白白,读来真的是让人恍然大悟,又有点忍不住想吐槽这资本主义的“小把戏”。
以前我对钱是怎么“无中生有”地跑到资本家口袋里的,那是迷迷糊糊的。
读了这个理论后,我就像是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原来啊,工人每天在工厂里忙得像个不停转的小陀螺,可是拿到的工资只是他们创造价值的一小部分。
比如说,一个工人一天能创造出价值100块的产品,但资本家只给他50块的工资,那剩下的50块就被资本家悄咪咪地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这就是剩余价值啊。
这就好比我辛辛苦苦种了一园子的菜,最后大部分都被别人拿走了,只给我留了一点点够塞牙缝的,想想就觉得不公平。
而且这资本家啊,为了能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那花样可多了去了。
他们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就像吸血鬼想多吸点血一样。
工人们累得腰酸背痛,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身体都被掏空了,资本家却在那数钱数到手抽筋。
还有啊,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表面上看是科技进步了,实际上呢,还是想从每个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就像是给工人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量,还美其名曰“提高效率”,其实就是想让工人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然后把多出来的部分据为己有。
这让我联想到现在有些企业的加班文化,员工们被迫“996”,不就是资本家在变相地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吗?很多人忙得没有自己的生活,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差,可老板们却还在盘算着这个月又能多赚多少钱。
这种情况就像是马克思在几百年前就预见到了一样,资本主义这种对剩余价值的追逐,真的是让劳动者很受伤。
不过话说回来,剩余价值理论也让我看到了工人阶级反抗的合理性。
要是一直被这样压榨,谁能受得了呢?就像气球吹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爆炸一样,工人阶级也会起来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
这也让我明白,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是不公平到一定程度,变革就会发生。
剩余价值理论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资本主义经济里那些黑暗的角落,让我们看清了资本家赚钱的小秘密,也让我们对劳动者的权益有了更深的思考。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读后感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读后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核给赤裸裸地解剖了出来,让我读完之后不禁大呼过瘾,又陷入深深的思考。
以前吧,看资本主义社会,就觉得那是个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到处都是金钱味道的世界。
但读了剩余价值理论,我才明白,这繁华背后藏着多少劳动者的血汗泪啊。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就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就好比你在一个工厂里,从早到晚累得像条狗,一天生产出的东西能卖很多钱,但是呢,老板只给你那么一丁点儿工资,剩下的钱全进了他的腰包。
这多不公平啊!这就像是你辛辛苦苦种了一园子的菜,结果别人拿走了大部分,只给你留了几根萝卜缨子,你能乐意吗?我想到那些在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动作,为的就是能养家糊口。
可他们创造的巨大财富,被层层剥削。
资本家就像一个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不断地吞噬着工人们的剩余价值。
而且,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那手段可多了去了。
比如说延长工作时间,这就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本来一天工作8个小时就够累了,资本家非要你干10个小时、12个小时。
这就好比你在地主家干活,地主看你能干,就不断地给你加活,还不给你加饭。
还有一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让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但工人的工资却没有相应地大幅提高,这就相当于工人干得更多了,得到的却没多多少,资本家又偷偷地把多出来的价值给拿走了。
这剩余价值理论一揭露,资本主义的遮羞布就被扯掉了。
它让我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里,阶级矛盾是多么的尖锐。
那些富得流油的资本家和贫苦的劳动者,简直就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一个在天上享受着荣华富贵,一个在地下苦苦挣扎。
不过呢,这理论也让我对社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正因为有这样的剥削存在,才会有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
就像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样。
工人阶级逐渐意识到自己被剥削的命运,于是开始团结起来,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
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马克思说,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就像买了个神奇的魔法盒。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比资本家付给他的工资要多。
这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就像是资本家从工人那里偷偷拿走的魔法宝藏。
这让我突然觉得,那些看似平常的工厂、企业背后,有着这么一种隐秘又残酷的“价值掠夺”。
以前我看那些大工厂主、大老板,觉得他们就是聪明、有本事,能赚那么多钱。
可现在明白了,他们财富的很大一部分是从工人没日没夜的劳动中压榨出来的。
工人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每天忙忙碌碌地采蜜,可最后大部分的蜜都被资本家拿走了。
我想到我爷爷那辈的工人,他们在工厂里辛苦劳作,拿着微薄的工资,却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而那些资本家呢,住着大房子,享受着各种奢华的生活。
这中间的差距就是剩余价值在作祟啊。
从这个理论还能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剥削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就会想办法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就像一个贪婪的地主,想让长工从白天干到黑夜,一刻不停。
还有一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会改进技术,让工人在同样的时间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这看似是技术进步,可背后还是为了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油水。
不过呢,马克思指出这些可不是为了让我们光去抱怨。
他是让我们看到这种制度的本质,让工人们觉醒,让大家知道自己被剥削了。
这就像是给那些在黑暗中被压迫的人点亮了一盏灯,告诉他们:“你们创造的财富不应该被这么不公平地拿走。
”剩余价值理论也让我对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有了新的看法。
虽然现在我们不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在市场经济里,也有类似的影子。
比如有些企业过度压榨员工的加班时间,却给很少的加班费,这其实就是在试图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秘密。
它让我这个以前对经济现象一知半解的人,仿佛突然开了天眼,能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背后隐藏的真相。
而且这个理论也提醒着我们,要追求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让劳动者能真正享受到自己劳动的成果。
《资本论》读书心得
《资本论》读书心得《资本论》读书心得范文(通用5篇)《资本论》读书心得1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对咱们理解和掌握《资本论》价值理论体系至为关键。
剩余价值理论是人本理论,具有科学性、优越性。
咱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深刻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推行的利润分享机制、劳资集体谈判机制、保护劳工立法机制、累进式所得税机制、遗产税和土地税机制、社会福利和补贴机制、政府干预机制等,表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实行市场经济,但没完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这说明了,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同物的作用相比,人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
同时也说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论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因此,为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纯市场交换机制导致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需要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平等协商和政府干预等其他机制作补充的。
只有在利润分享机制中充分考虑人本主义因素,将人的贡献与物的贡献加以区别,才能符合社会规律,促进社会进步,体现人本关怀。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及实行社会所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
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咱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剥削,并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本质。
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被咱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资本论》读书心得2一次偶然,我发现了《资本论》这本书,于是我便把它买了回来。
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
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
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
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以前,对于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些概念,就像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可当我深入去读这个理论的时候,就像是突然被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剖析得那叫一个透彻!我就想啊,这得多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做到啊?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这一点,我越想越觉得不公平。
你看啊,那些工人在工厂里没日没夜地干活,累得要死,可最后拿到的报酬仅仅够勉强糊口。
而资本家呢?就坐在那儿,啥体力活都不干,却赚得盆满钵满。
这真的合理吗?我觉得一点都不合理!这就好比是一群人辛辛苦苦种了粮食,最后大部分都被另一小撮人拿走了,只给种地的人留了一点点残渣。
这谁能忍呢?不过呢,也有人说,资本家承担了风险,提供了生产资料啥的。
但我觉得啊,这并不能成为他们无偿占有那么多剩余价值的理由。
风险?工人难道就没有风险吗?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他们的健康随时都可能受到损害,这难道不是风险吗?而且,如果没有工人的劳动,那些生产资料就是一堆死物,根本产生不了价值。
这个理论让我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有了新的认识。
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虽然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资本的力量依然强大。
我们得时刻警惕,不能让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肆意扩大。
我还在想,这个理论对于我们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是不是也有启示呢?我觉得是有的。
它让我们更加明白劳动的价值,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应该得到合理的回报。
你要是还没深入了解过这个理论,我真的推荐你去看看!你看了之后,也会像我一样,对这个世界的经济关系有全新的理解的!这真的不是在夸张!你想啊,这么深刻的理论,一旦你理解了一部分,就好像是在脑袋里点亮了一盏灯呢!。
剩余价值学说读后感
剩余价值学说读后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内核给赤裸裸地解剖了出来,读完之后,那叫一个“通透”。
以前我看那些资本家,觉得他们就是有钱,有工厂,有各种产业。
但读了剩余价值学说才明白,他们财富的积累可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背后啊,是工人们的血汗在默默“浇灌”。
你想啊,工人在工厂里累死累活地干活。
他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像一颗颗螺丝钉一样,在生产线上不断地转动。
可是呢,他们拿到的工资仅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
那剩下的价值去哪儿了呢?全被资本家给悄悄拿走了。
就好比一群人一起种了一棵超级大的果树,结了好多好多果子,工人就只能分到几个勉强果腹的小果子,而资本家呢,却把大部分的果子都装进了自己的大口袋。
这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真的是一种看似“合法”却又有点“狡猾”的操作。
资本家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就像买了一件商品。
但是这个商品可不得了,它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
资本家就利用这个差价,不断地积累财富。
这就好像是一个魔术,只不过这个魔术的背后是无数工人的辛苦付出。
从这个学说里,我还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无奈和悲哀。
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资本家的剥削。
每天在恶劣的工作环境里,长时间地工作,身体被榨干,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就像一群被驱赶着的小绵羊,只能乖乖地按照牧羊人的要求去做,而牧羊人却把羊毛剪得一根不剩。
不过呢,剩余价值学说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因为它揭示了这种剥削的本质,就像把妖怪的画皮给揭下来了一样。
一旦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被剥削的真相,他们就有可能团结起来,反抗这种不公平的制度。
就像一群觉醒的勇士,要打破这个不公平的游戏规则。
而且,这个学说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
就像是一辆马车,一边跑得飞快,一边却摇摇晃晃,随时可能翻车。
理论读后感
理论读后感《读理论书籍有感》最近读了一些理论性的书籍,感触颇为深刻。
读的过程中,最初是有点吃力的。
比如说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一些观点时,像是关于商品和货币的论述,其中很多概念是抽象且相互关联紧密的。
我读到这里感觉就像是在探秘一个巨大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内部结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关联。
像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我一开始很难分清二者的界限。
商品对我们来说是天天接触的东西,但是从理论上去深入定义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能摸到点门道。
特别是读到剩余价值理论的时候,就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透过表面繁荣的经济现象去深入挖掘背后的人的关系,资本是如何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而不断增值的,这好像一下子就揭开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那层神秘的面纱。
这让我想起曾经亲眼看到过的工厂里疲惫的工人和老板对利润的追逐,那些忙碌在生产线上的劳动者们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但是最后真正能被他们获取的财富却少得可怜,这就是剩余价值被剥削的活生生的例子。
在阅读其他理论书籍的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
有时候在开始时对一些新的概念和思想完全摸不着头脑,然而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思维就像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例如读康德的“三大批判”中的部分内容,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些观点,涉及到先天综合判断之类复杂的概念。
最初我是感到极其困惑的,觉得就像是在看外星文字一样,完全超乎我的理解范围。
可是当我耐着性子读下去,并不断查阅一些辅助理解的资料,后来我明白了他是在试图探讨人类认识能力的本质和界限等深邃的问题。
这中间,书中列举的一些哲学上的思考实验,像是气球在空无一物的空间中的膨胀等,就好比在黑暗中给我点亮了一盏小灯,协助我慢慢去理解那些陌生且高深的思想。
读这些理论书籍也给了我很多对未来的启发。
在以后我无论是看待社会现象,经济现象还是从事研究性的工作,我都会尝试用这种深度剖析的思维方式。
资本论剩余价值读后感
资本论剩余价值读后感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预付的资本,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
马克思根据这两个部分资本在增值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讲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称之为“不变资本”,将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称之为“可变资本”。
资本剥削最直接、最原始的形式就是“加班”,马克思进一步把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通过延长工作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工作时间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产生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工作日是一个可控的变量,必须把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劳动时间以上,资本生产才有利润可言。
八小时工作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长期斗争,争取到的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工作时长。
工作日的最高限度一方面取决于生理因素,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道德因素,早期的英国纺纱工人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经过有组织的罢工,对抗才逐渐缩短工作时间。
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的,绝对的剩余价值不足以满足资本家的贪欲,于是资本采取了更多方式来攫取利润。
延长工作日的做法出了客观条件的限制之外,还经常会引起工人阶级的联合反抗。
于是资本家采取了改变工作日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比例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把这一部分的剩余价值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
为了产生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在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意味着劳动力价值的降低。
为了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技术革新,改善劳动组织等方法。
相对劳动价值的产生,是以生产力的提高为条件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资本家与资本家的竞逐中形成的,个别企业提高生产力的直接动机并不是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要追求超额的相对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得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高的竞争力。
其他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竞争力,也在逐步优化协作劳动、改良技术、引进大机器生产,从而整体的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读《剩余价值论》有感
读《剩余价值论》有感《剩余价值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那么,“剩余价值”概念是否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其他社会是否也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呢?“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又是什么呢?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下面对这些问题试作一下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广泛存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1]一般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在其他社会,尤其是作为资本主义取代者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
可事实并非如此。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仅“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而且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也存在。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雇人做工的私有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传统观点所指称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们就属于生产剩余价值。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而它亦生产剩余价值,因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并没有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将自己创造的价值全部占有,而是留一部分成为企业利润和国家利税,而这实际就是公有制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个体经济的业主也要向国家纳税,而其所纳的税实际就是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不管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实际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用价值,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则为剩余价值,成为企业利润及国家财政收人的源泉。
二、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那么,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读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心得
读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心得As a person, we must have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读《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心得在课后读了《剩余价值理论》一书。
在大学时期我学过一些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觉得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
在读了《剩余价值理论》一书后,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有了本质的理解,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作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资本家用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以工资的形式取得自己劳动的报酬。
这一过程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公平的:资本家和工人,分别作为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平等的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的交易;资本家可以选择雇佣这个工人,也可以选择雇佣那个工人,工人可以选择受这个资本家雇佣,也可以选择受那个资本家雇佣。
表面上看来,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
但是,在这表面之下,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那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它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
资本家所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是剩余价值论。
关于剩余价值规律,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雇佣劳动力,并通过剥削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价值的增殖,。
分析整个生产过程,先看资本家,他们的目的当然是通过现有的资产来实现资产的增殖。
因而他们提供各种生产资料。
,并雇佣劳动力来实现商品的生产。
从工人的角度讲,他们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种方式目的是获得利益。
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资本家提供的生产资料定义为不可变资本,而工人提供的劳动力是可变资本,并把剩余价值归结为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为应该属于工人,但被资本家所占有,而产生了剥削。
因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所以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并没有得到价值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
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原作:龚蕾曾经在大学图书馆看到整套资本论,落满了灰尘,找了一本简易读本。
擦掉灰尘,坐在图书馆书桌上粗略读过。
读马克思资本论,其中主要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路,这也是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原创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也有详细阐述,也包括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定义,资本主义本质的阐述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把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也可以在政治经济学相关书籍中读到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阐述,很抽象。
举个例子,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所占有的那部分,比如工人用生产劳动工具创造了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给了工人7元工资,剩下3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这个理论本质上是尊重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体现了以人为本。
马克思以19世纪英国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与人之
间生产与分配关系的研究,对劳动者贡献和应得利益做了分析,奠定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人与人的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社会科学,必然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而逐步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通过资本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雇佣劳动工人,做两种劳动,一部分工作时间用来偿还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劳动者继续工作,生产出的利润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称为资本家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
读这部分内容非常抽象,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