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其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的产生过程,对于理解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商品经济是基于交换和生产的社会关系,而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和价值的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商品经济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关系。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的产生过程进行了生动描述。
他指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劳动的积累和价值的增值。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的形式和运作方式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基于价值的增值。
最后,阅读《资本论》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我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
资本的积累导致了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此外,我还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市场经济与资本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是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其运作方式和规律与资本的本质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让我对商品经济、资本和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认识对于我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卷第一章是这部著作的开篇,通过对商品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矛盾,引领读者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结构。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和规律。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是劳动的产物和价值的载体。
通过商品交换,人们不仅仅是交换物品,更是交换了劳动和价值,这种交换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这一理论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阅读这一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
他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私有制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阅读这一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私有制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篇一:《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
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篇1】《资本论》第一卷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攻读,总算是把资本论第一卷给看完了。
本来文章标题想用“悲惨世界”来命名,又觉得如果只关注资本论中悲观凄惨的社会现实的描述的话,那必然属于管中窥豹,没有高度了。
综合来说,资本论第一卷包含了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生产理论、制造业及工业的规模发展理论、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等内容。
其核心从个人理解而言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提出了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延展出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二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的历史进步都是基于劳动创造,但劳动能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给劳动也就是与工资和劳动报酬对应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无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享有者是资本家。
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来源于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的持续永无止境的剥削。
其三提出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会促使劳动价值及剩余价值同比例提高,在制造业领域,会出现劳动的相对过剩,同时也会因为剩余价值对资本的贡献日益增大,小资本逐步会转化为大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资本家也会由于竞争的关系导致被大资本家剥削而最终成为无产者,生产的规模效应会日益提高,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会逐步拉大,当无产阶级穷苦到无法维持必要生计时,资产阶级将面临暴动、革命甚至战争等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届时无产阶级将从被剥削者转变为剥削者,而资本家必将消亡。
以上三个内容可以说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最主要的内容,在接近70万字的著作中,马克思可以说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19世纪及18世纪英格兰的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数量、就业人口数量、制造业规模化现象等。
而且资本论中,大量引用了包括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等当时研究经济的各类著作及学说,也包括大量登载于报纸上的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集各种经济理论于一体,并引导出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学主张的一本经典著作。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篇2)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著作。
它的出版对世界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经济学百科全书”。
读完《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体系,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这种剥削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
他还对货币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此外,他还对资本的本质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资本的积累规律和扩张规律。
这些理论使我对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资本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也孕育着自身的灭亡。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将不断加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思考,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精髓。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本书详细系统地分析了商品、货币、资本等经济概念和其内在的矛盾,并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过程的揭示,揭示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其有益的经历,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思考,下面我将就此与大家分享。
《资本论》第一卷首先介绍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理论。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商品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交换价值。
马克思通过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出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着私有制和剥削的关系。
作为一种价值媒介和流通手段的货币,成为交换商品的普遍等价物,为空间化的劳动提供了一种普遍等价物。
货币的存在不仅仅是对社会劳动的抽象表现,也是对剥削关系的实现和强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货币不再是简单的等价物,而是“资本的单纯表现形式”。
资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自增值的价值。
资本家出卖劳动力并将其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从而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成是通过资本家占有和支配雇佣劳动的过程,即剥削工人。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剖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劳动力的剥削获得利润。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和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导致了劳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这种矛盾表现在剩余价值与再生产之间的冲突,即能否实现剩余价值的再投资和扩大生产。
如果剩余价值不能得到再度投资,就会出现过剩的商品和失业的工人,引发经济危机。
此外,《资本论》还对货币资本、利润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旧一切生产方式破产的基础,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他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方向,呼吁劳动者以公有化生产资料,取消私人占有,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再分配。
阅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范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范文《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所写的一部经济学著作,是现代社会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交换、分配等重要经济问题,以及涉及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
这部书一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对于当时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和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是笔者读完《资本论》第一卷所得的一些阅读体验和感受以及对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和创新的思考。
阅读体验和感受首先,我认为马克思的写作方式非常谨慎和透彻。
他为了探求资本主义世界的本质,在资产阶级的理论和资料上进行了搜集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多个产业发达的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他遵循了一种非常系统的思考和论述方式,这种思考方式非常的细致,甚至可以说是不断琢磨和推敲自己的思考,在获得深刻洞察后,才用最为准确的语言进行了表述。
看完这部书,我觉得受到了一次全面的经济学教育,让我对经济发展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马克思的这本书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
其次,马克思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相关概念的分析非常精准。
其中,生产关系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概念,但其实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生产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关系,更涉及到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利益冲突和阶级斗争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
文章或书籍的重要性读完《资本论》第一卷,我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性的理论经典,影响了后世数代人的思想和研究。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这部书都得到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
《资本论》的核心理论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它为人类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我们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
创新的思考和观点在笔者看来,一本好的著作不仅仅是梳理了历史和现实,更需要有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更是一部哲学和政治思想的综合。
在深入阅读后,我深深地被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和批判所震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他通过对于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详细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不平等。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和危机,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危机。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于劳动者的同情和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他认为,劳动者是创造价值的主要力量,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却无法获得自己创造的价值,反而被资本家剥削和压迫。
这种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制度,让我想到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也让我想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此外,《资本论》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哲学思想,如唯物史观、辩证法等。
这些思想为马克思的分析和批判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通过这些思想,马克思深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和危机,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资本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和矛盾也日益凸显。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思考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劳动者的权益和利益,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想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继续引领我们思考和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剖析和批判的经典之作。
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是我对《资本论》第一卷的读书心得。
第一章中,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指出,商品不仅有使用价值,还具有交换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商品交换形式的出现使得各种不同的商品可以通过货币来统一交换,进而形成了商品的普遍等价物。
货币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方便,也给了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无限的扩张和发展空间。
第二章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劳动价值论。
他提出了“劳动时间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尺度”的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这一理论使我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和价值的关系,也揭示了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秘密。
第三章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讲述了资本家如何利用雇佣工人和劳动工具进行生产,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不仅控制了生产工具,还对工人施加压迫和剥削,从而实现了对社会财富的垄断和掌控。
这一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和剥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章中,马克思对商品的实现和再生产进行了论述。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不仅需要被生产出来,还需要被出售出去,否则就会造成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
这一分析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乱象的根源。
第五章中,马克思讲述了剩余价值的流转和分配。
他指出,剩余价值不仅会重新投资于生产中,也会以利润的形式流向其他行业和领域。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进行剥削,不断积累剩余价值,从而扩大了自己的财富和势力。
这一分析让我深入了解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和剥削。
第六章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第一章是这部著作的开篇,它揭开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资本论》第一章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复杂和深刻。
马克思在这一章中详细地分析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生产关系和剩余价值的产生。
他指出,商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而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标准。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运行规律,即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剥削体系,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来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这一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使我对现代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此之外,马克思在第一章中还对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他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而劳动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的。
这一分析使我对商品交换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价值是劳动的反映,而商品交换是劳动价值的体现。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使我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资本论》第一章之后,我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的深刻分析和理论观点使我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剥削体系,认识到商品交换的本质是劳动价值的体现。
这一认识不仅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通过对《资本论》的深入学习,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5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5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此分享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1《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了解到了什么是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及资本积累学说。
第一卷从生产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最后必然消亡的客观规律。
再把思绪转向今天的中国,我认为我们又能从这部经典中汲取到许多精髓。
(一)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探索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是走了弯路、犯了错误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最终选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应该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仍然是社会产品的普遍形式和细胞形式,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仍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它的生产过程同样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殖,而在于这种价值增殖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即价值增殖部分归谁占有,是归少数资本家所有,还是归最广大劳动者所有。
社会主义的价值增殖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商品生产、货币流通、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方式、特点和途径,按照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重视资本的积累,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便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5篇范文
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5篇范文第一篇: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作品资本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去联系社会经济。
但是相对于高中里政治课上枯燥地死记硬背来说,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
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
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
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
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
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全书共三卷。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读了《资本论》第一卷后,我对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他通过对商品、货币、劳动力等要素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和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将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最终必将走向灭亡。
此外,我还从中学到了很多有关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例如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等。
这些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经济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阅读《资本论》第一卷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和哲学基础,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经济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有
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当代经济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第1篇: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1867年9 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助于政治学的诞生。
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的观念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的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他们的共同基础。
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四个会圣火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辨证方法和认识论犹记得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重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放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的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突破,在《资本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
《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的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最彻底的一元劳动价值论。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1)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作文10篇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作文10篇《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资本论》:一本关于失业的书我对马克思如何来呈现事实不感兴趣,对那些据说是他从事实中推演出来的相关规律也不感兴趣。
此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足以证明马克思对于资本描述的正确性。
《资本论》第一卷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的完整图画。
对我来说,《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的、形式好处上的问题关乎再现/表征的问题,即如何从个别元素、历史过程和各种角度来构造一种总体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对待这种总体性;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它不仅仅是非经验性的,而且是完全处于运动之中的,不断扩张,处于总体化运动之中。
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来说是本质性的,也是其独特经济本性最为核心的部分。
然而,永恒的崩溃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结构来说也是本质性的:于是,在这儿我们就有了这样一种机器,它不可避免地会崩溃,因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实存,它务必不断地用扩张自身、扩张自己控制领域的方式来修复自身。
曾有人认为货币能够解决《资本论》第一卷(论商品)的等价问题,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解答,因为货币并不是一种解决方式而是一种中介:货币是二元性的,它被用于表达一种关系,可实际上却隐藏了这种关系本身。
这种货币的神秘本性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乌托邦围绕以下原则组织架构自身:摆脱货币就将摆脱所有问题。
如果货币是一种真正的解决,那么诸如商品及劳动的“合理价格”这样的东西就是可能的,因而社会民主自身是可能的: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修补资本主义,从而将它改造成一个公正的社会。
另一方面,蒲鲁东的伟大口号:“财产即偷窃”——也让人无法满意,因为它假定以无政府主义精神摆脱货币将废除更深层的问题,但是货币仅仅只是这一问题的症候而已。
货币、财产、资本主义自身依靠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矛盾,或者至少它们依靠一种结构性的悖论(劳动价值论告诉了我们这一悖论的答案),因此无法用法令或修补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然会转入生产过程——资本与新的资本只能在那里得到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3000字《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的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分析和批判。
在这里,我将阐述读完《资本论》第一卷的感受,共分为以下几点:一、对资本主义的深刻理解读完《资本论》第一卷,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从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劳动力的交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区别,揭示了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实现自己的利益。
同时,他深入研究了商品和货币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化和机械化,让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弊端。
二、对社会主义的探讨和思考除了对资本主义的深刻理解,马克思还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他认为社会主义是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机器变成生产资料,使生产完全为社会服务。
而资本主义是在劳动力交换中寻求剩余价值。
尽管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遭遇了困难和挫折,但《资本论》第一卷启示我们改革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必要性,放眼未来探讨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实现方式。
三、对历史的追溯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历史的追溯和社会发展的认识非常深刻。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预测了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到来。
他对西方历史和现代化过程的深入研究,对中西方的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和发展轨迹进行了分析。
这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和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对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启示《资本论》第一卷对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启示也非常深刻。
马克思强调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历史性和实践性,这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同时,马克思还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给我们树立了更加清晰的价值观和思想路向。
总之,读完《资本论》第一卷,我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和未来、经济理论和科研方法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作为一本关于经济学的经典巨著,《资本论》第一卷无疑是世界经济学研究领域内的一座巨大里程碑。
出版于1867年的《资本论》是法国社会主义者卡尔·马克思所著作的一部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的著作,对后来的一系列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资本论》第一卷是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在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文中所反映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中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毫不留情的批判。
马克思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理解,利用伟大的人形象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利润为中心的生产商运动方式和工人的剥削问题。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他在思想上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径,以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为出发点,探究了人和物质、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表达了他对人性的关注和社会正义的呼吁。
他通过对生产和消费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和矛盾性质。
他的书籍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各种偏差和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的解决之道。
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资本论》第一卷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它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规律,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的经济问题。
我们在学习中需要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理念,并将其与现代理论和政策联系起来,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解决目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此书还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视角来理解和掌握社会和经济运行的规律。
在读完《资本论》第一卷后,我认为,马克思涉及到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而是涉及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思维方式。
我很欣赏他对统治阶级的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对人性的压迫,并且视为社会变革的必要前提,以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主义制度。
人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理念,并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活动来实现共享发展的目标,以促进社会和全人类的幸福。
在总体上,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体验,让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了经济制度、人文问题和社会变革。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是《资本论》的开篇,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阐述了商品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不仅是物质的实体,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价值的量度单位是劳动时间。
这一观点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次规律,也引导我们思考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通过对商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产的本质,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其次,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一种剥削的关系,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来获取剩余价值,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矛盾,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改变现存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马克思在第一章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机制,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产的本质,为我们改变现存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是一部重要的经济学著作,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讲述三个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相信读了之后泥猴有所感想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希望你会喜欢。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篇一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以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如果说使用价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换的前提,那么价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换的本质。
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剥离了商品的物理属性、使用价值,单单是各种商品中统一存在的一种质的衡量。
商品的这种价值隐含在商品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则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商品两重性的论述用的是一种辨证统一的方法。
他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
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
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
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紧接着,马克思提出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
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
其内容博大精深,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含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
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
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
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
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
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
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
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
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
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
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第二,科学研究劳动。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
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
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
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
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
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
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
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
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
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
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
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
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
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
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 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
”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三) 我国学术界的五次争论为劳动价位论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大范围讨论有五次,包括涉及“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和“生产劳动”等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的前三次讨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关于“价值创造源泉”问题、世纪之交由“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再掀热潮的后两次讨论。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
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证据。
而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
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
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