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古诗文化负载词汇英译原则研究

合集下载

诗歌翻译应遵从意义优先抑或形式优先?——以古诗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为例谈翻译原则和策略

诗歌翻译应遵从意义优先抑或形式优先?——以古诗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为例谈翻译原则和策略
★大学 英 语 ★
诗歌翻译唐遵从意义优 先抑或形式旒先?

以古诗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 为倒谈翻译愿赠和簟略
重诗 中文化负 载词 汇英译 样操 作? 竟可 以化 到何等 程度 既可 以不伤 害原 究 情 况 的考察 分 析 。 发现 在 实现 此类 翻译 时 , 文 意 . 原 又能够 准确 向 目的语读 者传 达原文情 感?让 意义 的再 现优于形 式 的再现 . 原文 的隐含意义 在 我们 看一看 李 白《 干行 》 关诗 句的 翻译 。 长 相 这首 译文 中应 或者转化 为非 隐含 意义 。 者用 目的语 诗 连用 了两 个典 故 : 柱信 和望 夫台 。现将 含有 或 抱 系统 中具有 相 同隐含意 义的词 汇代替 这 两个 典故 的诗句 摘 录如 下 : 十五始 展 眉 , 同尘与 灰 。 愿 关键 词 : 化 异 化 文 化 归 语 言 和 文 化 密 不 可 分 语 言 属 于 文 化 的 范 常存抱 柱信 . 岂上 望夫 台 。 “ 抱柱 信 ” 出《 子 . 跖 篇》 尾生 与女 子 语 庄 盗 : 畴 . 是 “ 化传 承 与获 得 的 必 由之 路【’所 以 又 文 1, 1 I 语言 与文化 之 间存 在相 互 渗透 、互属 互有 的关 期 于梁 下 , 女子不 来 , 至不 去 。 水 尾生 抱梁柱而 死 刘 义庆 于《 明录 》 幽 中记 载道 :武 昌北 山上 有 “ 系 词 汇是语言构 成 的基本 单 位 , 而 自然是 文 旧 故 望 夫石 . 如人 立 , 状 俗传 云 。 者有 贞妇 , 古 其夫 从 化反 映和传 递 的基 本单位 。 饯送 此 山 , 望夫 而 死 , 为石 , 立 化 因以名 由此 .廖 七一教 授 把 文化 负 载词 汇定 义 为 役 远征 , “ 志 某 种文 化 中 特 有 事物 的词 、词 组 和 习 语 山川 ” 标 典故 的使 用 描 绘 出 十五 岁 的妻子 对丈 夫 [ 它广泛 的分 布于各 种文体 作品 当 中, 2 1 ” 但本 文 深 厚的眷恋 使用 什 么翻译 策略才 不会影 响译 文 仅针对 中文古诗进 行分析 。 对原 文 的情 感传达 ? 福 莱切 ( J B Fe h r在 翻译 时没 有 将 W. . . lt e) c 翻译是 一种在 语 际间传递信 息 的活动 处 身 这种活动 中的译者 面临着 两种语 言 . 意味着译 这两个 典故译 出 . 之 以意译 的方式 表达 : 这 换 者还需要 面对这两 种语 言隶属 的不 同文化系统 。 抱 柱信— — M oht te U da ;望 夫 vt t o h et et r i h 因此 . 把译 者定 位成 “ 化 中介 者[ 毫 不 夸 张 。 台——g z d r go r 。 文 3 1 ” aeaoi nmyl d n o 面对 文化 间差异之 时 . 译者 要 么在译 文中保 留原 “ 抱柱信 ” 的喻 意在 于用 生命守候 承诺 . 莱 福 切 直接译 出了该 喻意 . 成功 的把典故 的隐含意 义 语文化 , 即异化 ; 么 由译 语文 化取代 原语文 化 , 要 这 叫归 化。异化 与归 化之争 由来 已久 , 到现在 实 转 化为非隐 含意义 . 这是 归 化翻译策 略 的典 型应 际也未 能分清孰轻 孰重 西方译 学认 为 , 持异化 用 : 望夫 台是 居 高远 眺 守 望 夫君 之地 。 处使 用 此 策略 翻译观 的译 者 目的在 于保 护 和保 存 弱势 文 隐含 着女主 人公 的爱人 即将 别离 的可能 。 福莱 切 望 之 但 登 之 化: 而倡 导归化策 略 的译 者 目的则 在 于遵守 自己 仅 仅 取 了“ 夫 ” 意 . “ 高 ” 意 的略 去使 望夫 ” 失去 了原文 隐 含的 “ 望归来 ” 盼 的意义 。 也 所处社会 的既有文 化约束 于什么 时候采用 这 “ 对 两种 翻译策 略 中的一种 . 许森 古普塔 的观点有 许担 心无法传 递原 文 中妻子 对丈夫 的深切爱 意 . 也 望” 使 定启发性 。 他认 为 , 如果原 文 “ 接近所 谓的原叙 福莱 切对 “ 字作 了修 饰 . 这个动 作带上 了爱 守望 ” 之意 的表达 . 译者 述或 中心 文本 [ 即体 现某 一 文 化 的根本 信 仰 . 慕之情 。但 是 因为 缺乏 “ 4 1 ” 望夫 台 ” 一词 的翻译 没有 完全 传 达 出原 文 信 则文 化就要 求 “ 最大 限 度 的直译 ’ 。反 之 , 译者 对 “ 但 便有较 大翻译 自由。意 即 : 翻译与 民族核心 价 息 。福莱切 试 图用 归化 法 翻译 这两个 典故 , 却 在 值观有关 的著作 时 . 译者应 当着力保 留原文承 载 只成 功 了一 半 . 一半 的失败 在 于将 原文蕴含 的 另 的文 化 , 如果 翻译 其 它作 品 , 者则 有较 大 自 文 化转化成 直 白表 述 时形成 的欠额 翻译 。 而 译 以 下是 庞 德 ( zaP u d 对 相关 诗 句 的 翻 E r o n ) 由度 . 可以在 目的语 文 化和原语 文化 之间 自由裁 量 么 。 那 在翻译古 诗 中文化 负载词汇 时 , 译者 应 译 : 当选用归化 策略还 是异化 策略 为上 ? Atf te tp e c w ig e i d m i e n I so p d so l ,I d s e y f n r d s t e mi g e t o r , oe e n o e e u t o b n l d wi y u s F r v r a d fr v r h 典故之译 文学作 品免不 了使用 典故 。 故 的翻译难在 a d fr v r W h ho l l he lo —ut 典 n o e e . y s u d Ic i t k o ? mb o 寥寥数语便 蕴涵深 刻 的文化玄机 。 译者 在采用 归 庞德对 典故 “ 柱信 ” 了零 翻译 处理 . 抱 作 仅保 化/ 化 策 略 处 理 这 种 行 文 手 法 时 .具 体 可 以 怎 留 了该诗句 中的“ 异 常存 ” 并将 之与 “ 同尘与灰 ” . 愿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富有深度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词汇表达,为全球的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其中,汉语文化负载词,即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更是翻译的难点和重点。

本文旨在探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独特性、历史性、地域性和抽象性等特点。

这些词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成语、典故、俚语等,其含义往往超越了词汇本身,涉及到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于这些词汇的翻译,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1. 直译法直译法是常用的翻译策略之一,对于一些具有明确含义和文化内涵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例如,“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尊贵的象征,可以直译为“dragon”。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直译并不等于完全照搬,而是要在理解原词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原词的文化色彩。

2. 意译法对于一些含义抽象、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

意译法是根据原词的含义,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

例如,“五十步笑百步”可以翻译为“to laugh at a man for his little faults while having more of the same”。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词的含义,同时也便于国外读者理解。

3. 音译法音译法是将汉语词汇按照音节或音调进行翻译的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色、富有地域性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音译法进行翻译。

例如,“茶”可以音译为“cha”,既保留了原词的发音特点,又方便了国外读者的记忆。

4. 解释性翻译法解释性翻译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词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方法。

对于一些含义复杂、难以理解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解释性翻译法进行翻译。

例如,“四书五经”可以翻译为“The Four Books and the Five Classics, which are important text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education”。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这部作品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北京城南的生活画卷,其中包含了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负载词。

这些负载词的翻译,对于传递原作的情感、意境和历史背景至关重要。

在英译本中,负载词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保留原文和解释性翻译。

保留原文的方法在传递原文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方面具有优势,但有时可能导致读者理解困难。

解释性翻译则更注重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原文的含义,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失原文的文化特色。

例如,在《城南旧事》中,“胡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负载词。

在英语翻译中,直接保留了“hutong”这一词汇,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

然而,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英语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在注释中对其含义进行解释。

另一个例子是“洋车夫”。

在英语翻译中,这个词被翻译为“rickshaw puller”。

虽然这样的翻译在语法上没有问题,但“rickshaw puller”并不能完全传达“洋车夫”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在这个情况下,解释性翻译可能更为合适,例如将“洋车夫”译为“taxi driver”,并在注释中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城南旧事》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大体上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直接保留原文可能会导致读者理解困难,而解释性翻译则可能更好地平衡文化差异和读者理解。

对于翻译者来说,如何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仍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对于希望进一步研究《城南旧事》英译本的读者,建议阅读由台湾的版本,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负载词翻译的注释和背景信息。

这些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也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英译本,以获取更全面的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的机会。

《城南旧事》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是成功且富有启发性的。

它们不仅传递了原文的情感和意境,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06期总第654期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摘 要:翻译工作者的困难在于不同文化内涵的传递,翻译总是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每一种语言文化下的独特词汇都很难用另一种语言去准确描述,这类文化负载词承载了鲜明且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意境,本文便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展开了详细讨论,希望能搜索到合适的翻译方法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负载词;英译;方法作者简介:杨丽敏(1977-),女,江苏人,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英语教学。

一、“饺子”等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

据传张仲景在回乡之际,正值严冬,许多贫苦百姓无处可去、无钱买食、无物御寒,甚至有不少人都出现耳朵冻烂的情况,张仲景为帮助百姓,命令其弟子在冬天熬煮汤药,将羊肉和驱寒的药物煮好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再次煮熟,连汤带面皮均分给百姓,百姓吃了后不仅全身暖和,而且耳朵发热,许多患有耳疮的百姓都被治好了,于是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开始流行在春节早上吃饺子的传统,体现了人们渴望辞旧迎新的愿望,饺子也象征着元宝和钱,包饺子则是要在新的一年诸事顺利,留住福运。

对于“饺子”这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大多使用归化译法。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方便外国读者理解中国传统食物,因此其翻译是“Dumpling”。

但是该单词在英语中有着其本身的含义,代表了用面粉捏成的小面团,从词义上并不能展现出饺子形似耳朵的特征,也不能展现出饺子是在面皮里包馅的制作特征,该单词不具有唯一性。

其实在以往的翻译中,“Dumpling”可以用来指中国包子、饺子、小笼包、烧麦等一系列面食食物,但却不能突出每一项食物的独有特征和深刻内涵。

因此,为了突出中华文化复杂词的文化特征和风格,现在人们越来越使用音译 “jiaozi”,或者是添加一些音译加注,辅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食物,这种翻译还保留了中国食物的特色。

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

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

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摘要: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因文化负载词的存在而造成翻译上的困难。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习语。

本文旨在探讨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策。

关键词:典籍英译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1、前言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晶,它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意蕴等方面都不同于现代作品的特点。

中国典籍的特殊性表现在:许多词语言简意丰,经受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

这些词语构成了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f包惠南等,2004:10)。

文化负载词在中国典籍翻译中都可能遇到,也是翻译中最难处理的。

第一,如何准确把握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是~大考验:第二,译者要在既能被西方读者所理解的同时,还要力求达到源语和译语文化的“对等”。

2、翻译策略的选择纽马克(Newmark,2001)认为“翻译即填补语言之间的空白。

”他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对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语义翻译”注重对原作的忠实,处理时带有直译的性质;而“交际翻译”则强调译文应符合译人语的语言习惯,处理方法带有意译的性质。

2.1语义翻译语义翻译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在上下文语境提供了相对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以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较大程度上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来翻译,让读者经过自己的感想去猜想,以准确理解原文。

移译,直译(加注或补述)都可算作语义翻译。

移译是指在翻译时把原文词语全部或部分原封不动地移入目的语中。

《诗经》中有很多文化负载词,如桃树(Peach)、硕鼠(fieldvoles)、鸱(ovl)等含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为再现其生活图景和艺术特点,对这些词,都尽力给予移译。

直泽法(补述或加注)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

译者对源语文化负载词进行直译时是否加以补充说明取决于相关词汇的语源对于译作读者的重要性。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文化负载词在对外传播中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为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特点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汉语中广泛使用,但在其他语言中可能缺乏相应的表达。

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文化独特性,即这些词汇在汉语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二是表达多样性,同一概念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多种表达方式;三是语境依赖性,这些词汇的意义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密切相关。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针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提出以下几种策略:1. 直译加注策略直译加注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即在保留原词意义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

对于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策略,帮助读者理解其含义。

例如,“春节”可以翻译为“Spring Festival”,并加注解释为“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

2. 意译策略对于一些无法直接用英语表达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意译策略。

根据词语的含义和上下文语境,用英语表达出相似的意思。

例如,“四海为家”可以翻译为“one feels at home anywhere in the world”,保留了原词的意义和情感色彩。

3. 音译加注策略音译加注是一种将汉语词汇的发音转化为英语音节的翻译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或民族特色的汉语词汇,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策略,同时在译文中加以解释说明。

例如,“功夫”可以音译为“Kung Fu”,并加注解释为“中国传统的武术和身体锻炼方式”。

4. 文化融合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结合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采用文化融合的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方法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方法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方法研究摘要文化负载词根植本民族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其负载丰富的文化内涵。

翻译好此类文化负载词对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和传递好中国声音至关重要。

本文从目的论出发,以2023年李强总理答记者问口译文本作为分析对象,探究文化负载词的口译方法和技巧。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文章发现,译员口译时可采用直译、意译和减译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来应对负载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表达的翻译,以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文化负载词;口译方法;总理答记者问一、引言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独特性。

口译时,译员的任务是要准确忠实地再现原发言者讲话信息给译语听众。

(Jones:2002:4)口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

因此,口译时如何处理好此类负载本民族生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表达也给口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目的论指导下,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口译目的。

两会总理答记者现场口译的预期目的即忠实准确传达讲者讲话信息,传达中国态度及中国政策。

本文梳理了2023年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口译文本,整理出总理使用的部分负载文化意蕴的表达,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分析此类文化负载词适用的口译方法和技巧,希望能为未来口译实践提供灵感或启发。

二、目的论概述目的论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

作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目的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其他重要内容的加持。

凯瑟琳娜·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贾斯塔•霍茨•曼塔里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克里斯汀娜·诺德提出的文本分析和功能加忠诚理论共同组成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核心理论。

(赵津,2019:83)莱斯为目的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汉斯·弗米尔提出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随后,曼塔里将研究重心放在翻译行为上。

诺德综合整理了前人的研究,提出“功能加忠诚”原则。

其指出,翻译需尊重原文作者或讲者、源语文化及译文接受者等各方,需忠实传达原文内容。

论文化负载词在《古文观止》英译中的处理

论文化负载词在《古文观止》英译中的处理
L r n指 出 “ 译 是 一 种 文化 中的 一 套 特 定 符 号 与 另一 种 ao s 翻
原 文描 写 的 是细 雨 连 绵 接 连 几 个 月不 放 晴 的情 景 。 霪 雨 霏 “
霏” 个 字 里 面 都 带 有 “ ” ,雨 ” 本 身 就 形 象 地 表 现 出 下 雨 四 雨 字 “ 字 时 的情 形 ,而 四个 字 的连 用以 及 四 个 字 的 读 音 营 造 出 了 细 雨 飘
在 中国 几 千 年 的 历 史 中 , 不 仅 象 征 着 神 圣 和 吉 祥 , 龙 同时 还
是 封 建 帝 王 的象 征 。 封建 帝王 自称 是 “ 龙 天 子 ” 龙 的 勇猛 和 不 真 。
由 于语 言 各 不相 同 , 民 族 的 文 化 也 存 在 着 巨 大 的 差 异 , 各 所 以在 两 种语 言 的转 换 过程 中 ,对 文 化 差 异 的处 理 便 是 不可 避 免
2 若 夫 霪 雨 霏 霏 , 月不 开 。 ) 连
I h an e s n a n r k n s el f t ah r a t nteriysa o , nu b o e p l o we we te ss l
f rmo t s o n h .I l
1文学 作 品 中的文 化负 载词
英 美 国 家对 “rgn 没 有 一 点 好 感 , 为 它 是 一 种 凶 残 的 怪 兽 , dao ” 认
的 问题 。 文化 差 异 是 指 人 们 在 不 同 的生 态 和 社 会 环 境 下 形 成 的
语 言 、 识 、 仰 、 生 观 、 值 观 、 维 方 式 、 德 、 俗 习惯 等 知 信 人 价 思 道 风 方 面 的 不 同1 4 1 。 那 些能 够 反 映 特 定 民 族 在 漫 长 的 历 史进 程 中逐 渐 积 累 的 、 有 别 于 其 他 民 族 的 、 特 的活 动 方 式 的词 汇 称 为 文 化 负 载 词 , 独 包 括 词 、 组 和 习语 l 随 着 民 族 间 交 往 的 日益 频繁 , 文 化 负 载 词 词 5 { 。 对 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

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综述

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综述

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综述
首先,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问题。

例如,直译策略是最常见的一种。

它尽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的词汇,并通过解释或者加注来传达其文化含义。

然而,直译并不总能准确传达源
语的文化内涵,因此有些研究者提倡使用意译策略。

在意译策略下,译者
将源语的文化内涵转化为目标语文化中的相似概念或词汇,以便更好地传
达源语的意义。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倡使用文化保留策略,即在翻译
过程中尽量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

其次,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还面临其他一些困难。

例如,同一文化负载
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翻译方式。

此外,一些文化负载词在英语
中可能没有直接的对应词汇,需要通过解释或者描述来传达其意义。

最后,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改进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方法。

例如,他们建
议通过进行对比研究、深入了解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以及使用专业翻
译软件来提高翻译效果。

总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语言
和文化的因素。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翻译策略的优缺点,并寻
找更好的翻译方法来传达汉语文化负载词的丰富内涵。

《苏东坡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苏东坡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226《苏东坡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文/孙传捷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的现象,这是译介文化负载词的普遍难点。

二、《苏东坡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在《论翻译》一文中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

同时,他站在英译汉的角度论述了译者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

”同理,从汉译英的角度讲也能成立。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翻译标准与译者责任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本文接下来从地点、称谓、成语谚语、诗文、社会文化风俗等几个方面,借用实例分析《苏东坡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与技巧。

1.地点翻译。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对省市地名类大多采用音译,如:“Kaifeng”(开封),“Tamingfu”(大名府),“Szechuen”(四川),“Chungking”(重庆),“Loshan”(乐山),“Honan”(河南),“Hopei”(河北),“Kiachow”(嘉州)等。

对自然、人文类地点,一些为直译,如:“T h r e eGorges”(三峡),“Phoenix Hill”(凤凰山),“the Red Sparrow Gate”(朱雀门),“Red Cliff ”(赤壁),“Pavilionof Joyful Rain”(喜雨亭)等;一些为“音译+直译”的模式,如:“Min River”(岷江),“Pien River”(汴河),“Omei Mountain”(峨眉山),“Chutang Gorge”(瞿塘峡),“Tungkuan Pass”(潼关),“Polikiang, or Glass River”(玻璃江),“Moyishan, or Frog’s Jowl Hill”(蟆颐山)等。

引言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

其作品《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荣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数月之久。

《2024年度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2024年度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翻译作为一种桥梁和纽带,在传递文化信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汉语文化负载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在跨语言转换过程中,如何确保其准确性与文化性成为了翻译领域的一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实现其精准翻译和有效传播。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汉语文化负载词指的是承载着特定文化含义和信息,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特色、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特定文化的词汇。

这些词汇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体现。

三、英译策略探究(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能保持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在译文中的相对一致性。

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其英文对应词汇相对明确,可采取直译法进行翻译。

例如,“春节”(Spring Festival)、“书法”(calligraphy)等。

(二)意译法意译法侧重于传达原文的实质意义而非形式。

对于一些难以找到完全对应英文词汇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可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

如“功夫”可译为“gongfu”(martial art skill),同时也需要辅以解释性文字来传达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音译加注法音译加注法是将汉语词汇音译为英文后,再辅以解释性文字来解释其含义。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如“太极”(Tai Chi)等。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汉语词汇的独特性,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

(四)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寻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平衡。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汇,既可以通过归化的方式使其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又可以通过异化的方式保留其独特的文化色彩。

例如,“龙”在英语中可以译为“dragon”,但同时也要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正面含义。

四、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一)历史文化类词汇翻译案例“孔孟之道”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其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这些词汇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然而,在跨国交流中,如何将这些负载着浓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准确、恰当地翻译成英文,一直是翻译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这些词汇,促进跨文化交流。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承载着特定文化内涵和信息,具有独特文化意义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汉语中广泛使用,但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独特性:许多汉语文化负载词承载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历史、传统、习俗等。

2. 语义丰富性:这些词汇往往蕴含多层含义,不仅包括字面意义,还包括引申义、比喻义等。

3. 语境依赖性: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针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英译策略:1. 直译加注策略直译加注是一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可以保留原文的语义信息和文化特色。

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将词汇的基本含义表达出来,同时加上解释性文字,以帮助读者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可以直译为“dragon”,同时加上解释性文字说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2. 意译策略对于一些无法直译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策略,即根据词汇的语义和语境,用英文中相应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其含义。

例如,“四面楚歌”可以意译为“being surrou nded by difficulties”,以表达其困境和压力的含义。

3. 音译加注释策略音译是一种将汉语词汇的发音转化为英文的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词的音韵特色。

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我们可以采用音译的方式,同时加上注释来解释其含义和文化背景。

《2024年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其中口译作为桥梁性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往往成为翻译的难点和重点。

这些词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对目标语言的准确传达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从释意论的视角出发,研究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释意论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释意论视角释意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核心在于传达原文的意义和语境。

在汉英口译中,释意论的核心理念是准确理解原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恰当地表达在目标语言中。

这一理论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因为这些词汇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含义。

三、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特点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承载着特定文化背景和含义的词汇,它们是某一文化中特有的表达方式。

这些词汇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没有对应的等价物,或者即使有等价物,其含义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往往需要特殊处理。

四、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的策略(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可以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词的形态和音韵特点,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而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词的含义,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选择。

(二)增译与减译增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补充一些必要的词汇或信息,以使译文更加完整、清晰;而减译则是省略一些在目标语言中已经明确或隐含的信息。

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这两种策略,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三)注释法当某些文化负载词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等价物时,可以采用注释法进行翻译。

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添加注释,解释原词的文化背景和含义。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和含义。

五、实例分析以“饺子”为例,在汉语中,“饺子”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食品,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汉语文化负载词,指的是在汉语中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因为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因此,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进行探究,不仅有助于提升翻译的准确性,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独特性、历史性、抽象性和情感色彩等特点。

这些词汇往往与中国的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等紧密相关,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

同时,这些词汇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能够准确传达出原文的情感和语气。

三、英译策略探究针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提出以下几种策略:1. 直译加注法直译加注法是一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可以较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

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可以首先采用直译的方法,将词汇的基本含义表达出来,然后加上注释,解释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例如,“望子成龙”可以翻译为“hope that a child willbecome a dragon”(直译)+解释(a proverb that expresses parents' expectation for their children to achieve success in life),这样的翻译方式既能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又能让读者了解其文化背景。

2. 意译法对于一些具有抽象意义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词汇的含义和上下文语境,将其转化为英文中较为贴切的词汇或短语。

例如,“家国情怀”可以意译为“love and responsibility for family and country”,这样能够更好地传达出原文的含义。

3. 音译法音译法是一种将汉语词汇的发音转化为英文的表达方式。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如人名、地名等,可以采用音译法进行翻译。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2024年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深度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孕育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这些词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

然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准确地将这些文化负载词翻译成英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探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旨在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传递的效率。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二是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成语、习语、俚语等;三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这些特点使得汉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1. 直接翻译策略直接翻译策略是指将汉语文化负载词直接翻译成英语对应词。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英语中也有相应表达的文化负载词。

例如,“和谐”(harmony)、“儒家”(Confucianism)等。

这种翻译方法能够直接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读者更好地理解。

2. 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根据原文的含义,用英语表达出相似的意思。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词汇的文化负载词。

例如,“望子成龙”(expecting the child to become a dragon)等。

通过意译,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3. 音译加注策略音译加注策略是指将汉语文化负载词音译为英语,同时附加解释或注释。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或历史背景的词汇。

例如,“功夫”(Kung Fu)等。

通过音译加注,可以保留原文的语音特点,同时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四、实例分析以“四大发明”(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为例,这四个词汇在英语中都有对应的表达,但在翻译时需要加上“of ancient China”等修饰语,以明确其来源和文化背景。

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显得尤为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汇常常给译者带来挑战。

本文将探讨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旨在为译者提供更多有效的处理策略。

文化负载词汇是指反映某一特定文化现象的词汇。

这些词汇通常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往往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文化负载词汇的特点包括: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反映某一文化现象、在特定语境下使用。

根据文化负载词汇的特点,翻译方法可分为直译、意译、音译和套译。

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意译则是侧重于原文的意义传达,可能牺牲原文的形式;音译是用目标语言中的语音形式来翻译源语言的词汇;套译则是将源语言的文化负载词汇直接套用为目标语言中对应的表达。

各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如下:直译能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但可能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意译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但可能丧失原文的文化内涵;音译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但可能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套译能有效地传达文化信息,但可能不适应所有情况。

为了进一步探讨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

例如,“龙”在中文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但在英文中却不存在对应的词汇。

在翻译“龙”这个词汇时,可以采用音译法,将其翻译为“loong”,以保留其原始发音和文化意象;也可以采用套译法,将其翻译为“dragon”,以避免文化误解。

在总结上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对于译者而言,了解文化负载词汇的特点、掌握各种翻译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将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然而,目前对于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某些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方法尚未探明、音译和套译等方法仍有待改进等。

展望未来,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对文化负载词汇的分类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汇,探究更加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让目标语言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富有深度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词汇表达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其中,汉语文化负载词,作为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词汇,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直接关系到跨文化交流的顺畅与否。

本文旨在探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特点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在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背景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无法在英语等外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其特点包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历史背景、地方特色、民俗风情等。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难点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主要面临以下难点:一是词汇空缺现象,即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表达;二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某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含义可能存在差异;三是语言习惯的差异,不同语言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可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四、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针对上述难点,本文提出以下英译策略:1. 直译加注法:对于那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但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达的词汇,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法。

即在保持原词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添加解释性文字以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化内涵。

例如,“龙”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dragon”,但需加注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象征意义。

2. 意译法:对于那些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词汇,可以采用意译法。

根据词汇的含义和语境,用英语中相应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例如,“四大发明”可以翻译为“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3. 音译加释法:对于具有地方特色或民俗风情的词汇,可以采用音译加释法。

即直接将词汇音译为英语拼音或外来语,并添加解释性文字以帮助读者理解其含义和背景。

例如,“功夫”可以音译为“Kung Fu”,并解释其为“a unique martial art and cultural symbol of China”。

《论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论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论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语言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的词汇,其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在英语翻译中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如“仁”,“义”,“礼”,“智”,“忠”,“孝”等词汇,这些词汇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理念。

在英语翻译中,如何准确地表达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其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在翻译《论语》时,译者需要充分理解英语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选择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准确传达原著的文化内涵。

此外,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还需要考虑到翻译的风格和口语化程度。

在翻译《论语》时,译者需要权衡保留原著的古典风格
和让英语读者易于理解的现代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论语》
的思想和哲学。

总之,翻译《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需要译者在语言、文化和哲学等多个领域有深厚的功底和丰富
的经验。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播《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古诗文化负载词汇英译原则研究
通过分析国内古诗中典故、名称等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文,发现在进行相关翻译时,有原则可循。

译者应当将意义再现置于形式再现之上,原文中出现的隐喻在译文中需要或者显化,或者以目的语系统中具有相同内涵的词汇代替。

标签:文化负载词典故名称翻译
一、概说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又是“文化传承与获得的必由之路”[1],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相互渗透、彼此相属的关系。

词汇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反映和传递的基本单位。

文化负载词汇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2]。

尽管这类词汇广泛地分布于各种文体作品中,但是本文仅仅撷取国内古诗以事分析。

翻译是一种在不同语言之间传递信息的活动,翻译人员在面对两种不同语言的同时不得不面临这两种语言隶属的不同文化系统。

因此,把译者定位成“文化中介者”毫不夸张。

面对文化间差异之时,译者要么在译文中保留原语文化,即异化;要么由译语文化取代原语文化,这叫归化。

异化与归化之争由来已久,到现在实际也未能分清孰轻孰重。

西方译学认为,持异化策略翻译观的译者目的在于保护和保存原语文化;而倡导归化策略的译者目的则在于便于增进自己所处社会的读者对原文思想和意义的理解。

对于什么时候采用这两种翻译策略中的一种,也许森古普塔的观点有一定启发性。

他认为,如果原文“接近所谓的元叙述或中心文本”[3]即体现某一文化的根本信仰,则文化就要求“最大限度的直译”[4]。

反之,译者便有较大翻译自由。

即:在翻译与民族核心价值观有关的著作时,译者应当着力保留原文承载的文化,而如果翻译其它作品,译者则有较大自由度,可以在目的语文化和原语文化之间自由裁量。

森古普塔的翻译思想是否对国内古诗中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活动同样有效?笔者试图从国内古诗中有关典故和名称的英译以寻求答案。

二、考证
(一)有关典故的英译
文学作品免不了使用典故。

典故的翻译难在寥寥数语便蕴涵深刻的文化玄机。

让我们看一看李白《长干行》相关诗句的翻译。

这首诗连用了两个典故:抱柱信和望夫台。

现将含有这两个典故的诗句摘录如下: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抱柱信”语出《庄子·盗跖篇》: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梁柱而死[5]。

刘义庆于《幽明录》中记载道:“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如人立,俗传云,古者有贞妇,其夫从役远征,饯送此山,立望夫而死,化为石,因以名山[6]。

典故的使用描绘出十五岁的妻子对丈夫深厚的眷恋。

使用什么翻译策略才不会影响译文对原文的情感传达?
福莱切(W.J.B. Fletcher)在翻译时没有将这两个典故译出,换之以意译的方式表达:
抱柱信——My troth to thee till death
望夫台——gaze adoring on my lord
“抱柱信”的喻意在于用生命守候承诺,福莱切直接译出了该喻意,成功地把典故的隐含意义转化为非隐含意义,这是归化翻译策略的典型应用;望夫台是居高远眺守望夫君之地,此处隐含着女主人公的爱人即将别离的可能,福莱切仅仅取了“望夫”之义,但“登高”之义的略去使“望夫”失去了原文隐含的“盼望归来”的意义。

也许担心无法传递原文中妻子对丈夫的深切爱意,福莱切对“望”字作了修饰,使这个动作带上了爱慕之情。

但是因为缺乏“守望”之意的表达,译者对“望夫台”一词的翻译没有完全传达出原文信息。

福莱切试图用归化法翻译这两个典故,但却只成功了一半,另一半的失败在于将原文蕴含的文化转化成直白表述时形成的欠额翻译。

以下是庞德(Ezra Pound)对相关诗句的翻译:
At fifteen I stopped scowling, 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 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 [7]
庞德对典故“抱柱信”做了零翻译处理,仅保留了该诗句中的“常存”,并将之与“愿同尘与灰”合并,形成“愿长久与君生死相随”的意思——这不正是“抱柱信”的本意吗?庞德对“抱柱信”只字未提,却同样通过上下文的语义连贯传达了女主人公对爱人的“信”。

此处庞德对“常存”的翻译技巧体现了中国文化,这个技巧就是“叠字法”——中国古诗常见的一种手法,这实际是异化策略的使用。

英语国家没有“望夫台”,所以庞德在译文中只保留了“守望之处”的意思,保证了目的语读者对这个词汇的理解。

虽然“望夫台”的翻译没有提到“夫”,但是守望的对象通过上下文关系不言而喻。

显然,对于“望夫台”之译,庞德采用的是归化策略。

对于这两个典故,也有译者采用异化策略。

比如龚特(C.Gaunt)将“抱柱信”译为“a beam-clasping faith”;艾美·罗威尔(Amy Lowell)把“抱柱信”译为“clung to the bridgepost”,“望夫台”译为“Looking-for-husband Ledge”;小畑健(S.Obata)以“the faith of Wei-sheng, who waited under the bridge, unafraid of death(不惧死亡、候于桥下的尾生的诺言)”来翻译“抱柱信”,用“the Hill of Wang-fu”翻译“望夫台”。

虽然异化策略意在尽量保存原语文化,但是以其翻译典故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从以上译文可以看出,经异化翻译策略的典故译文要么使目的语读者觉得不知所
云,要么因为过于冗长而失去了诗歌的美感。

上述几例证明:就诗歌中的典故翻译策略而言,归化策略要优于异化策略。

(二)有关名称的英译
中国诗歌中有很多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物名,对于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而言,同一个物名引发的联想往往是不同的。

所以中国人可以从柳树嗅到春天的气息,或感受到情感的缠绵,或女子的亭亭玉立之貌;而英美人士从柳树上看到的却是悲伤、哀痛。

因此,在翻译名称的时候还要注意该名称的文化蕴意。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里描写了初上的月儿、飘散着荷花香气的微风和竹叶上露水悦耳的滴落声。

其中,一句清新宜人的“荷风送香气”里的“荷”的翻译颇能显现出中西方审美的差异。

中国人对荷花的喜爱由来已久,《诗经·陈风·泽陂》中歌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蕳……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诗歌反复吟咏蒲草和荷花,借蒲草写男子,以荷花写美女。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借荷花的纯洁表明自己的清白。

中国文化以荷为美是赏其清丽脱俗、高贵雅致;而欧美文化中的荷花却与之断然不同。

据美国Interapple公司提供的网络词典(该辞典以1913年韦氏辞典为蓝本,并包括普林西顿大学认知科学院提供的语义网络,其网址是)解释,北美的荷花、南欧莲属与中国的荷花差别甚大。

所以,如果直接把孟浩然诗中的荷花译作lotus,则目的语读者因之产生的联想肯定与诗作者及中国读者的联想不同。

查尔斯·巴德(Charles Budd)意识到中国与英美国家关于荷花文化的不同,所以并未将荷花直译成英语,而是把它翻译成同样带有美丽、纯洁喻意的百合,从而巧妙地透过归化翻译策略诠释了原诗的意境。

李白在即将离开金陵取道水路至扬州之时,留下了《金陵酒肆留别》的诗作。

该诗使用了“吴姬”的名称表示李白等人在金陵码头酒肆遇到的推销美酒的江南乡村美女。

因金陵地处春秋时期的吴国界内,故“吴”在此处仅具空间意义,而不带时间意义。

对于这样一个与中国历史颇多勾连的名词,不同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翟里斯(Herbert A. Giles)的译文是“Phyllis”,这本是英美文化中乡村女子常用的名字,此处则意为乡村姑娘;福莱切译为“a rustic beauty(乡村美女)”;艾美·罗威尔把“吴”挪用以修饰酒肆:the wine-shops of Wu(吴国酒肆),“姬”则以women(女人)翻译;小畑健的译文是“the pretty girls of Wu(吴国之美女)”;宾纳(Witter Bynner)将之译成“a girl from Wu(来自吴国的女孩)”。

翟里斯和福莱切采用的是归化翻译策略,都把具有丰富文化背景的“吴”字去掉不译;其余的译者都翻译了“吴”,但是却把“吴”的空间意义和时间意义都囊括了,构成了超额翻译,却仍旧未能准确传达“吴”在此处的本意,倒是归化翻译策略在这里的运用能获得更好的信息传达效果。

三、结论
在英译中国古诗中文化负载词汇之时,应当把握的原则是:原文意义的再现
优于形式的再现,且译文与原文形式对等并不意味着意义对等;原文的隐喻在译文中应该或者显化、或者用目的语系统中具有相同涵义的词汇代替。

也就是说,森古普塔的翻译思想在实现中国古诗中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经实践证明,在此时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比异化翻译策略更具优势。

注释: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3][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5][6]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7]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黄河重庆行政学院文史部4000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