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合集下载

[翻译学,汉语,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翻译学,汉语,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国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寻求最佳翻译,促进中外交流。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学英译现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为了更好的融入世界,中国需要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关注中国文化。

汉语文化负载词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又反映了新时代的发展动向。

只有准确的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才能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比较新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国际翻译大会提出的。

它借鉴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则,强调从生态角度对原文进行翻译,即所谓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适应”与“选择”是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标准,译者首先要适应原文的生态环境,然后再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原文的生态环境进行选择,从而表达出具有新意的译作。

最佳的适应和选择造就了最佳的译文。

要实现“最佳”就要进行多维度地适应和选择。

所谓的多维度是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

以这三个维度为视角,进行适应性选择,从而整合出适应度最高的译作。

三、文化负载词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包含社会习俗、历史典故、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行为规范等。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文化的载体,记录了所有的文化现象。

所谓的文化负载词就是指那些最能体现文化信息并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

它是文化诸因素最直接的反映,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的集合,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四、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的主体性,通过译者在生态环境中进行多维的选择和适应,从而产生出最佳的译作。

《2024年《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范文

《2024年《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范文

《《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篇一一、引言《北京折叠》是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杰出作品,其中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不仅承载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

在将这部作品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探讨这些词汇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和交际环境等多个因素。

在这个系统中,翻译者需要以跨文化的视角理解和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

1. 语言环境的考虑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首先需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准确的翻译。

这需要对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性有深入的理解,使翻译的文本既符合语法规则,又符合语言表达习惯。

2. 文化环境的考虑文化负载词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环境的因素。

这需要翻译者对中西方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比较,以便在翻译中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3. 交际环境的考虑交际环境是翻译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到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需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和反应,使翻译的文本能够在目标语言环境中产生预期的交际效果。

三、《北京折叠》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实例分析以《北京折叠》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为例,如“胡同”、“四合院”、“京剧”等,这些词汇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翻译这些词汇时,我们需要根据生态翻译学的原则,结合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和交际环境进行考虑。

1. “胡同”的翻译,我们可以选择直译加注的方式,让读者了解这一独特的城市结构。

如:“胡同(Hutong)”可以加上解释性的文字,“Hutong is a unique urban structure in Beijing, usually a narrow street between buildings.”2. “四合院”的翻译,我们可以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式,如:“Siheyuan (Four Courtyard House) refers to a traditional Chinese residential building with four enclosed courtyards.”3. 对于“京剧”的翻译,我们直接采用音译的方式,并在后文加以解释,“Peking Opera is a form of Chinese opera with a unique style and history.”四、结论在《北京折叠》的英译过程中,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文化翻译观下《滕王阁序》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文化翻译观下《滕王阁序》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 24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文化翻译观下《滕王阁序》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南昌工学院/张林林【摘要】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以罗经国对《滕王阁序》的译本为案例对《滕王阁序》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及策略进行了探讨,指出译者只有把“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相结合,并具备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才能翻译出符合译入语读者需求的版本。

【关键词】《滕王阁序》 文化翻译观 文化负载词文化翻译观就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

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滕王阁序》是我国古代散文中骈体文中的上佳之作。

《滕王阁序》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对其英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以罗经国《滕王阁序》英译本作为语料,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通过具体例证来探讨《滕王阁序》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和技巧。

一、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是奥地利学者玛丽·斯莱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于1990年在其一篇名曰“Linguistic Transcoding or Cultural Transfer: A Critic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 Germany”的论文中提出来的,后被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借用来指称其以文化为取向的翻译研究。

巴斯奈特指出,应该把翻译单位从人们所接受的语篇转变到文化上,即所谓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shift)。

二、文化翻译观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

“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建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滕王阁序》中包含了大量的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词汇,因此,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研究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利于世界各国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作者:孔繁博来源:《商情》2014年第31期【摘要】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综合整体性研究,并提出“以译者为中心”及翻译过程中“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

本文以葛浩文英译《丰乳肥臀》为例,结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视角探究该理论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诠释力。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汉语文化负载词《丰乳肥臀》一、引言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是文化活动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自然反映着文化特色。

那些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习语被称为文化负载词汇(culture-loaded words),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功不可没。

而作为作者最力荐的一本,《丰乳肥臀》中有大量的词汇反映了中国民间习俗。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将这些承载特殊文化烙印的词汇用另外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而又不失原味?作为西方强势文化的代表,葛浩文如何在翻译中保持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做到适应性选择?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以葛浩文译《丰乳肥臀》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探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特点。

二、生态翻译学和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的概念是近年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

持生态翻译学观点的学者会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胡庚申,2008:13)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译者进行翻译时,需要从“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着手,使译文能够达到多维转化的程度。

翻译原则也被定义为“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胡庚申,2008:13)(二)汉语文化负载词及其英译。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文化人类学家将文化因素归纳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四大系统。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态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领域,结合了生态学和翻译学的理论,旨在探讨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文化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承载着文化信息的传递和转化。

而文化负载词作为文化的体现和载体,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文化传播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通过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

研究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实践策略,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准确性和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一、深入理解生态翻译学概念,揭示其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意义;二、分析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其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难点和挑战;三、找出生态翻译学视阈下面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最佳策略,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四、通过案例分析,验证研究提出的翻译策略在实际项目中的可行性和效果;五、总结研究结果,探讨未来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翻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六、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可借鉴的研究结论和实践指导,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进一步推进。

1.3 研究意义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深入研究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有助于提升翻译质量,消除翻译中可能存在的文化误解和歧义。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涉及到生态环境、社会风俗、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世说新语》英译本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世说新语》英译本为例

作者简介:蒋晓萍,广州大学教授,从事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740017)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世说新语》英译本为例蒋晓萍,罗 云(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摘 要:《世说新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负载词,因其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等特点,英译难度较大。

基于此,通过解读马瑞志英译本《世说新语》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视角探究其对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处理和应对,发现英译本较好地体现了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为此,在翻译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时需注重语言规范性,提升文化可译性,确保交际适切性,从而提高英译水平,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译介与传播。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世说新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394X(2020)05 0054 08一、引 言文化多样化、不同民族文化的互通有无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自中国提出与长期实践“对外开放”“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来,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也被更广泛且深入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华美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无论是在烹饪方式、食材处理还是食器选用等方面,人们都创造、积累了大量的专有词汇,这些承载了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信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艺术性的“饮食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往往难以与译语饮食词汇实现完全对等,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是译者面临的极大挑战。

近20年间,译界关于“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菜名、菜谱翻译研究或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整体研究。

总体而言,学界目前尚未探索出相对完善的翻译策略。

近年来,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念,拥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又符合逻辑法则和自然机理,其研究领域的覆盖面和普遍性明显地呈现出来。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这部作品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北京城南的生活画卷,其中包含了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负载词。

这些负载词的翻译,对于传递原作的情感、意境和历史背景至关重要。

在英译本中,负载词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保留原文和解释性翻译。

保留原文的方法在传递原文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方面具有优势,但有时可能导致读者理解困难。

解释性翻译则更注重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原文的含义,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失原文的文化特色。

例如,在《城南旧事》中,“胡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负载词。

在英语翻译中,直接保留了“hutong”这一词汇,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

然而,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英语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在注释中对其含义进行解释。

另一个例子是“洋车夫”。

在英语翻译中,这个词被翻译为“rickshaw puller”。

虽然这样的翻译在语法上没有问题,但“rickshaw puller”并不能完全传达“洋车夫”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在这个情况下,解释性翻译可能更为合适,例如将“洋车夫”译为“taxi driver”,并在注释中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城南旧事》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大体上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直接保留原文可能会导致读者理解困难,而解释性翻译则可能更好地平衡文化差异和读者理解。

对于翻译者来说,如何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仍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对于希望进一步研究《城南旧事》英译本的读者,建议阅读由台湾的版本,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负载词翻译的注释和背景信息。

这些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也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英译本,以获取更全面的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的机会。

《城南旧事》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是成功且富有启发性的。

它们不仅传递了原文的情感和意境,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

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郑赛赛(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99)摘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与世界接触日益频繁。

汉语文化负栽词的生态翻译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有利于在世界语言和文化生态系统中保持汉语及其文化的特征;促进中 国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相互了解;倡导世界语言文化多元共存;平衡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文章探析汉语文化负栽词英译的影响因素,整合英译遵循的主要策略,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以及负栽词的意境形式,探索汉语文化负栽词英译方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理论;汉语文化负栽词;英译生态翻译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话语体系的输出结果,建立在适应与选择的层面上,能 够实现多层次多方面的维度翻译适应。

生态翻译学理论中存在多种关联序链的启示以及指向,能够解决翻译活动与自然界存在多项类似性和同构性的问题,实现翻译过程的跨学性,故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方法。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 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该理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中的“适应与选择”法则引入到翻译研究中,因此翻 译可以理解为译者在翻译的生态环境中不断适应和选择的动态转换过程。

具体而言,翻译的整个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 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文化负载词有着特定的程式,包含着特定人群以及特殊的环境,是物质形式的总和,含括了多种物体的活动以及思想,吸收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髓,同 时也蕴含着与时倶进的信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语境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人民间的交流与沟通越来越频繁,为了能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将其进行英译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使中西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研究

2021年第5期总第222期No.5. 2021Sum 222语言艺术研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研究付 金 迟文成(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生态翻译学是一个具有范式特征的宏大的理论体系(胡庚申,2017),核心“三生”理念由翻译群落(生存)、翻译环境(生态)和翻译文本(生命)构成,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与多元整合的原则,推动翻译研究朝着“生态范式”迈进。

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讲求一种整体性的方法研究,结合“生态范式”的特征,应用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策略,使其文本生命能在译语生态中长存。

一、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生态范式分析(一)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的文本移植性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根植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内涵,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文化空缺的翻译现象。

而“生态范式”的文本移植性超越了二元思维: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对等与不对等的思维对等性,顺应多元整合的原则,重视文本的“生态化”。

所以,对于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不能仅仅关注文化翻译的主体地位,而是要结合译文的整体性与和谐性,选择译文能在译语生态环境中长存的翻译策略。

而“生态范式”的可移植性就是针对文化空缺中的完全空缺及部分空缺现象,选择出一种高度普适性的翻译原则。

(二)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的生态平衡性在语言生态方面,影响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的是中国特色与文化的高度凝练性,这增加了受众理解的难度。

在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语言环境中,受众对于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1]。

部分专家学者将特色文化词汇分为专有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类。

专有词汇的翻译一般有固定译法,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旧词也赋有新的意义,翻译难度也在加大;一般词汇主要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使目标语读者了解文化内涵较为困难。

无论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倾向于采取哪种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都要使这些语言因素在原语语言生态中达到平衡和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文化负载词是文化最鲜明个性特征体现,然而这种反映文化差异的词汇却为文化沟通和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在沈从文的作品《边城》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被使用,突出了作品鲜明的特色。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边城》英译本的研究主要从翻译策略方法以及美学赏析的角度展开。

随着生态学与翻译学的结合,生态翻译学无疑给翻译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助推器!(胡庚申,)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金介甫《边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规律,与此同时也能够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分析。

由于东西方民族在地理生存环境、历史进程、宗教信仰、民族风情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到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便是词汇的使用。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

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相当棘手,如果翻译不当就会出现文化亏损,即误将文化差异当做文化共核,以源语的文化模式来硬套目的语,导致交际失败;或以目的语的文化形象重新取代源语的文化形象,交际成功,可留下的遗憾是源语文化亏损!(李勇,)文化负载词通常出现在那些极具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学作品当中。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它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品中有大量反映中国湖南乡下农村传统习俗文化和方言特色的词汇,这些文化负载词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金介甫在翻译的过程中尝试多种方法来再现原文的特色。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详述生态翻译学是衍生于本土的一门新兴学科,于年由胡庚申教授提出来,至今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

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当代社会文化新词英译策略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当代社会文化新词英译策略研究

2019年第9期英语教师一、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活新词伴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文化新词大量出现。

中国当代社会文化新词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汉语中出现且过去未曾有的词语,或是被赋予新含义的词语(陈琼2010)。

二、生态翻译学与适应选择论(一)生态翻译学胡庚申(2004)的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的基础,更是生态翻译的核心。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力求多维度适应,继而依次作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胡庚申2004)。

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的多维度适应之后作出的适应性选择。

(二)适应选择理论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2001)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分为五大类,其中第一大类就是借用了“生态学”的翻译特征。

2001年,胡庚申在“从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原理到翻译学研究”讲座中首次提出将生态学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应用到翻译学的研究中。

接着,胡庚申在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论文《翻译适应与选择论初探》,将符合生态学的翻译方法研究推向全亚洲甚至全世界。

《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作为生态翻译的基础和核心(胡庚申2004)。

然后,胡庚申(2008)用适应选择论来解读翻译的过程,并且提出“翻译的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三、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指导下的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活新词英译策略研究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详细分析了译者适应选择的翻译过程。

生态翻译学认为适应选择论下的翻译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生态环境的适应;第二个阶段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生态环境对译者作出选择,这一步即是生态翻译学的天择;第三个阶段是译者在接受了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生态环境之后,对译文作出选择。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主导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胡庚申2013)。

《2024年《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范文

《2024年《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范文

《《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篇一一、引言《北京折叠》是一部融合了科幻与现实、展现中国大城市生活的杰出作品。

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不仅承载着中国的文化特色,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历史背景。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这些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不仅需要准确的语义传达,还要考虑文化因素的融合与传达。

本文将通过生态翻译学理论,探讨《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和方法。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背景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方法,以翻译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为研究路径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语言、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及翻译结果在多元系统中的动态平衡。

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生态翻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三、《北京折叠》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英译《北京折叠》中的文化负载词主要涉及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

这些词汇在中文语境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在英文语境中可能难以完全表达出原文的意境。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词汇的英译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层面:1. 语言层面的翻译:对词汇的直接翻译和意义转换,要确保译文在语言上准确、流畅。

2. 文化层面的融合: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将中国文化元素恰当地融入英文表达中,使译文在文化上具有可接受性。

3. 社会背景的考虑:要了解目标语读者的社会背景和认知水平,使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能引起目标语读者的共鸣。

四、《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在《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直译加注法:对于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附加解释性文字,以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其含义。

2. 意译法:对于一些难以直译的词汇,可以采用意译法,根据其含义进行重新表达,使译文更加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3. 文化元素转化法:对于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可以尝试将其转化为英文中相似的文化元素,以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

生态翻译视角下翻译教学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视角下翻译教学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视角下翻译教学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作者:陈杰林青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07期【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这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几年英语等级考试翻译题目中也出现很多文化负载词。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探求翻译教学中文化负载词的常见翻译方法,期冀对翻译学习者和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翻译文化负载词汉英翻译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英语专业八级翻译题型的改革对学生汉英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综合能力,还要求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有一定的理解。

鉴于此,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针对翻译中常见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

一、生态翻译理论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最早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提出了生态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是以译者为中心、译者适应与选择二者交替进行的过程。

生态翻译学提出了“三维转换”方法,也就是将语言、交际、文化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廖七一,2000)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译者应尽力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精髓准确地传递出来,使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走向世界。

根据奈达的理论,可以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五大类进行研究,包括物质文化类,生态文化类,社会文化类,宗教文化类,语言文化类。

近几年来,专家和学者们主要以释意论、功能目的论、文化图式理论、模因论为理论依据,探索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还有的学者探索了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的选择。

研究主要关注经典作品例如《皇帝内经》、《伤寒论》,毛主席诗词、莫言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三、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本文中研究的文化负载词主要是英语专业学生笔译和口译课程中出现的常见文化负载词,以及古典著作中出现的名言。

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高教论坛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Eco-translatologicalInterpretationontheEnglishTranslationofChineseCul-ture-loadedWords张琪1董维山2(1、嘉兴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商务英语152班,浙江嘉兴3140002、嘉兴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浙江嘉兴314200)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劳动中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达情感的工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因此,将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词,即文化负载词,翻译成其它语种,有利于文化的对外交流,研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1文化负载词界定及其翻译现状1.1文化负载词的界定文化是人类生活环境的总和,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即饮食服饰、社会风俗、思维模式以及宗教信仰等。

而语言是记载着文化的一种符号,记录了从古到今所有的文化现象,具有储存、描述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

文化常常渗透到语言之中,而产生文化负载词,包括词、词组和习语等。

这些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生活、思维方式。

文化负载词承载了浓厚的文化信息,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映。

[1]如汉语中的“纸老虎”(意为外强中干的人,英译为“papertiger”)、“太极”(是多义词,有中国古代的一门哲学、阴阳混合、宇宙的中心等意思,可译为“Taiji”);英语中的“talkshow”(讨论某一话题的谈话节目,译为“脱口秀”)、“shedcrocodile'stears”(比喻假装同情,即“猫哭耗子假慈悲”)等都是特定民族漫长历史中沉淀积累下来的文化负载词。

1.2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现状由于中外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方面的区别,一些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出现了空缺的现象,即中外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困难,阻碍了中外的交流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度在不断增强,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和“汉语热”,这极大地促进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和对外传输。

生态翻译视角下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

生态翻译视角下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

第26卷 第4期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6 No.4 2018年7月 Journal of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July. 2018收稿日期:2018-05-19作者简介:武斌(1993―),女,河南濮阳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语笔译研究。

62生态翻译视角下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武 斌(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摘要:生态翻译学是借助生态学理论从事翻译研究,抑或是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翻译是一个译者、译文、生态环境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

译者在翻译时,需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中选取适应维度,结合译本所处生态环境对文本进行转换。

该文从美食名称、俗语、方言、典籍等方面,选取若干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词,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利用“三维转换”的基本翻译方法,对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进行研究,通过实例分析为译者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三维转换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93(2018)04–0062–041 中国文化特色词简介中国文化特色词,就是指带有中国特色且中国独有的文化词汇,具有唯一、嵌入、多义、词义空缺等特点。

唯一性不难理解,文化具有多样性,但不同国家的文化是唯一的,不可复制。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唯一性由中国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所决定,带有深刻的文化烙印。

嵌入性略抽象,指特色词意义的演变过程。

时代在发展,特色词的意义也会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这些所谓“言外之意”都嵌套在特色词原本的意义之下。

多义性指特色词意义的多样性,即所谓“一词多义”。

因文化背景的不同,一个特色词可能会有多个意义,有的意义甚至相去甚远。

词义空缺是指目标语词汇中缺少与原语词汇意义对应的词汇,产生的原因包括经济、政治、政策、地理、宗教等多方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会议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会议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会议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促使翻译研究愈发受到重视。

会议口译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对于传达信息的准确性、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着极高的要求。

生态翻译学,作为新兴的翻译理论,从新的角度提供了对翻译活动的深入理解和解析。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研究汉英会议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生态翻译学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和理论框架而形成的翻译研究理论。

它将翻译视为一个生态活动,其中翻译的主体、文本和语境构成了一个翻译生态系统。

生态翻译学强调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翻译者应遵循“适应-选择”原则,即翻译者需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三、汉英会议口译中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特定文化中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是反映文化特征的词语。

在汉英会议口译中,文化负载词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因为它们承载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和语义信息。

这类词汇的准确翻译,直接关系到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文化的传递。

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含义但易于理解的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保留其原有的形式和意义。

同时,对于一些难以直译或直译后可能产生歧义的词汇,应结合意译的方式,解释其含义。

2. 借词与创造新词:对于某些无法找到对应英语表达的文化负载词,可以采取借词的方式,借用外语中的表达方式或根据含义创造新词。

3. 语境推理: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推理和解读,是理解文化负载词含义的重要方式。

在口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4. 注解法:对于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可以采用注解法进行解释或说明,以便听众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实证研究与应用通过对多个汉英会议口译案例的研究,可以发现合理的翻译策略可以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812021.07《马桥词典》(A Dictionary of Maqiao )是当代作家韩少功于1996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者以自己年轻时作为知青下乡到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县(现为汨罗市)的一个公社中的生活为写作素材,虚构出“马桥”这一村庄。

《马桥词典》以词典的形式收录了共计115个词条,这些词条多是马桥人的日常用语,作者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马桥”的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作为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品,《马桥词典》以独特的写作方式对湖南农村地区的乡土人情进行了描写和刻画,充满湖湘民俗文化色彩,记录了乡土情境下的楚文化。

1999年《亚洲周刊》将该小说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一。

2003年《马桥词典》英文版问世后,得到了西方世界的热捧,并于2011年获得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这一英文版由英国汉学家蓝诗玲(Julia Lovell)翻译,在其译本的扉页上,引用了《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的评价:“《马桥词典》是一部杰出的、多层次的小说,聪明,富有同情,有趣……蓝诗玲的翻译是了不起的成就,精细地反映了这本复杂的书。

”《马桥词典》的内容多为中国本土乡土文化,其文字也因含有许多湘方言而具有中国本土语言特色,对西方异域文化的读者来说应该是晦涩难懂的。

在蓝诗玲版《马桥词典》英译本的作者翻译笔记中,蓝诗玲回忆,当她对《马桥词典》原著作者韩少功表示想翻译该小说时,韩少功表现得非常震惊,因为他认为这本小说是很难翻译的。

蓝诗玲反倒找出199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马桥词典》的完整版进行翻译,而最后也确实获得了认可和正面反馈。

那么,这本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充满中国风土人情的文本为何能得他们的接受呢?除了小说本身的价值和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之外,译者的翻译策略毫无疑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桥词典》在西方世界得到了极高的赞誉和肯定,对于当今我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无疑是一种启发。

近几年国内译界的学者们也从多方面对这一著作的翻译和传播进行了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交流的频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而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

生态翻译学不仅关注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和传递,更重视文化之间的对话和共生。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具有特殊含义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常常难以直接翻译为其他语言。

而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将着重于以生态系统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以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准确和自然。

1. 生态系统思维方式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翻译者将采用生态系统的思维方式来体察文化负载词的内涵。

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化负载词与所处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尝试找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当翻译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一词时,直译为“Cultural Revolution”虽然准确无误,但可能无法传达出当时的真实意义。

而利用“Cultural Revolution”译为“文化革命”,则更贴切地表达出了当时中国的文化变革和社会巨变。

这种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保留源语言文化负载词的情感价值和内在意涵。

2. 生态平衡原则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将以保持翻译作品的文化平衡为出发点。

翻译者在进行文化负载词翻译时,要注重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平衡,避免因过度西化或本土化而导致语言和文化的失衡。

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直译为“Dragon BoatFes tival”虽然符合西方文化的传统,但却无法传递出端午节和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

正确的翻译策略应该是在“Dragon Boat Festival”后添加解释,注明端午节的文化涵义和传统习俗,以便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节日。

3. 生态共生原则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将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

翻译者要在保留源语言文化负载词内涵的基础上,让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并融入源语言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以《生死疲劳》为例
1 概述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稳健增长,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自身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以期促进东西方交流。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直接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独特的活动方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但中国网友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感受到外国文化,外国网友亦是如此,近期更有新闻爆出外国网友对我国IP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追得不亦乐乎。

此时,如何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流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问题。

回顾中国历史,翻译在不同的时期为促进跨文化交际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文化特色词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其种类繁多,内涵丰富,这就决定了它本身的翻译难度。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填补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上的空白,莫言的获奖是世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将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给年轻作家带来更多的机会。

与此同时,小说作为文化传播的特殊载体,蕴含着大量的文化意象,而如何联系文本的生态环境对此类意象词进行适应与选择成为当下有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2 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逐步转变,保护自然已成为全人类关注的话题,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生态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此背景下,生态理念逐步进入了包括翻译学在内的许多社会科学领域。

生态翻译学也就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也是社会文明转型的体现。

顾名思义,生态翻译学涉及两个学科,生态学和翻译学。

从原文的内部生态结构出发,进行翻译作品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内在生态结构被另一种语言再现。

它不是片面强调翻译过程。

因此,生态翻译学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主张运用生态视角和生态合理性对翻译进行全面审视。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的胡庚深教授首次提出的。

根据胡教授的观点,翻译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

同时,翻译生态环境也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译者在接受生态翻译环境的前提下,要进行自我调整,在生态翻译环境中进行最佳译文选择。

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把翻译方法简单地概括为三维转换,包括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不断进行修改和选择,以达到既能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和文化内涵,又能把握原文交际目的的最佳翻译目标。

2.1 语言维转换
总的来说,由于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形合和意合是两种语言最突出的结构特征。

随着形合特征的出现,英语要求其形式符合其行文造句标准,而这些标准应该通过排列来驱动其意义。

然而,汉语的句子结构却是竹节状,以意义为依归。

汉语句子通常涉及一个突出的主题,放在句首的主题可能不是句子的主语,而是组织话题的起点。

在英语句子中,状语和其他修饰语分离的情况下,
句首往往是句子的主语。

此外,汉语倾向于使用强势动词,而英语则相反。

例如:我买了一辆车。

按照常规,翻译作“Ibought a car”即可,这种译文已经达到了达意的目的,但若要体现英文的本质特点,还需要对动词进行转换,译作“Imade a purchase of a car.”。

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恰当的调整和顺应十分必要性。

只有恰当的顺应才能使源语信息与目的语的习惯相一致,才能使段落或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清晰,词语的排列顺序合理,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2.2 文化维转换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没有语言,文化就不能单独存在。

语言只有反映文化才有意义。

由于文化差异,英汉同义词的文化内涵不同,正确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生态翻译的角度看,译者的目的就是要创作出能充分反映源语文化内涵的翻译作品,以适应译语文化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观音菩萨”(来自梵文:Avalokiteśvara)意指一种具有无限智慧和超自然力量的神,它能够拯救所有生物免于痛苦。

考虑到基督教在西方主流信仰中占据主要地位,译者在翻译这个词时,应该把它译为Bodhisattva Guanyin,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归化策略把它们翻译成上帝。

通过这种方法,译者可以尽可能忠实地传递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同时使译文读者更好地掌握外延意义。

再者,在中国,“农民”这个词表达了农业工作者的意思,而英语国家人民认为它指的是过着简单生活的人。

在实际情况中,“农民”的对应者应该farmer 或farm worker。

2.3 交际维转换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数不胜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词。

鉴于中英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众多的中国文化词很难在英文中一一找到对应词。

生态翻译理论认为,译者除了要考虑语言维度与文化维度的转换,应该更侧重于交际维度的信息转化与传递。

例:你可真是油盐不进啊
译:You really are stubborn.
这里的油盐不进,指的不是油和盐分无法渗透,结合小说具体语境,应该是英语形容角色性格倔强,如果采用直译法会让目的语读者读起来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从而无法感受文化的美感,失去阅读动力。

原文的交际目的是为了体现角色的固执己见的性格特征,译者选择了用“stubborn”表达原文的比喻引申意,且传达出角色的性格特征。

3 结论
文化负载词是最能体现语言中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准确恰当地理解他国文化中的信仰、习俗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同时,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的交流。

在这个思维层次上,翻译在促进世界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和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汉语的广泛应用使汉语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但在践行着“引进来”,中国文化也在积极地实现“走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不仅要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还要掌握各自的文化载体。

文化负载词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可能阻碍翻译和理解。

因此,面对文化词汇,译者要多方思量,以实现文化词的三维转换,最大限度地消除翻译中的障碍,促进世界文化和语言的多元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