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CNS肿瘤新旧分类的比较及新进展

合集下载

WHO CNS肿瘤新旧分类的比较及新进展

WHO CNS肿瘤新旧分类的比较及新进展

2016年分类增加了下列新肿瘤实体和亚型
肿瘤实体或亚型名称
上皮样型胶质母细胞瘤 H3 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 间变性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RELA融合基因阳性型室管膜瘤 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 伴有多层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C19MC变异型 伴有多层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 NOS CNS具有横纹肌样特征的胚胎性肿瘤 非典型性神经纤维瘤 杂合性神经鞘膜肿瘤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肌纤维母细胞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2016 年新分类和命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Ⅰ级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Ⅱ级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Ⅲ级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尤文肉瘤-PNET 脑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症 脑膜黑色素细胞瘤 脑膜黑色素瘤 放入脑膜间叶组织肿瘤 放入 CNS 低级别 B 细胞淋巴瘤 被列为生殖细胞起源肿瘤单独亚类
一、WHO CNS肿瘤分类的历史回顾
WHO CNS 肿瘤分类发展的历程
1. 1979年分类于1977年制定,包括 12 大类肿瘤和非肿 瘤性病变
2. 1993年分类于1990年制定, 精简为 10大类肿瘤和非 肿瘤性病变
3. 2000年分类于1999年制定,精简为7大类纯肿瘤病变
4. 2007年分类于2006年制定, 仍为 7 大类肿瘤性病变, 但细节有上大的变动
新分类细化丰富了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
肿瘤分型
肿瘤分型
13. 淋巴瘤
⑹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阳性
⑴ CNS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⑺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阴性
⑵ 与免疫缺陷相关的CNS淋巴瘤 AIDS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⑻ 硬脑膜的MALT淋巴瘤 14. 组织细胞起源肿瘤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肿瘤类型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肿瘤类型

• 病理特征:典型的假乳头状结构 • 乳头轴心为纤维组织和血管, 乳头表面排列单
层或假复层的小圆形细胞和短梭胶质细胞。乳 头中心血管可有或无玻璃样变性 • 肿瘤中出现胶质瘤组织改变,可呈毛细胞性星 形细胞瘤样改变或类似少突胶质细胞瘤样 • 肿瘤细胞出现神经元方向分化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 肿瘤类型
M,27岁。癫痫发作1次。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 肿瘤类型
• 术中见肿瘤血运不丰富,有灰白色瘤结节 • 病理组织学镜下见瘤组织呈典型假乳头结构,
瘤细胞分布均匀,大小相对一致,核圆形,胞 质较少,可见小核仁 •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p53(+<25%), Syn(+),GFAP(灶状+),Ki-67(+<2%), Olig-2(+),MAP-2(+),NeuN(灶状+) • 病理回报:PGNT,WHOⅠ级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 肿瘤类型
• 中线部位以第四脑室为中心肿块 • 边界相对清楚,密度/信号混杂,常呈实
性,可部分囊变呈多房分隔状 • 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
CT低密度 • 部分病例可见钙化 • 增强扫描病灶内见局灶性、线状、环形
或散在斑点状强化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 肿瘤类型
钙化。 • 镜下见小圆形细胞和特征性的纤维基质,无假
乳头结构及双向分化的神经胶质细胞。
•CNS肿性肿瘤 • 手术全切,无需辅助放化疗 • 预后良好,最长随访19年无复发及恶变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 肿瘤类型
• 1998年首次报道 • 2002年被确定为独立的肿瘤实体
•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

WHOCNS肿瘤分类

WHOCNS肿瘤分类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列表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发展情况
●WHO-CNS肿瘤分类1979年公布第一版
●1988、1990两次在休斯敦和苏梨士召开会议进行修改,于1993年发布第二版
●2000年WHO组织21个国家的106位专家,再次修订,并发布第三版
●2007年6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与
国际肿瘤分类相接轨,公布第四版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标准
●St.Ann-Mayo改良法
●I级,增值指数很低,单纯手术可治愈。

●II级,有一定侵袭性,增值指数不高,但常复发。

●III级,出现间变特征及显著的核分裂相,生存期2-3年。

●IV级,出现血管生成、坏死,生存期明显缩短。

最新标准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共分七大类
●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
●颅神经及脊柱旁神经的肿瘤
●脑膜肿瘤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鞍区肿瘤
●转移性肿瘤。

WHOCNS肿瘤分类

WHOCNS肿瘤分类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列表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发展情况
●WHO-CNS肿瘤分类1979年公布第一版
●1988、1990两次在休斯敦和苏梨士召开会议进行修改,于1993年发布第二版
●2000年WHO组织21个国家的106位专家,再次修订,并发布第三版
●2007年6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与
国际肿瘤分类相接轨,公布第四版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标准
●St.Ann-Mayo改良法
●I级,增值指数很低,单纯手术可治愈。

●II级,有一定侵袭性,增值指数不高,但常复发。

●III级,出现间变特征及显著的核分裂相,生存期2-3年。

●IV级,出现血管生成、坏死,生存期明显缩短。

最新标准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共分七大类
●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
●颅神经及脊柱旁神经的肿瘤
●脑膜肿瘤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鞍区肿瘤
●转移性肿瘤。

新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07)的解读与应用

新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07)的解读与应用

骨瘤;03)软骨肉瘤;⑩骨瘤;09骨肉瘤;∞骨软骨瘤;∞血管瘤;⑩上皮样血管内皮瘤;⑩血管外皮 瘤;∞问变性血管外皮瘤:④血管肉瘤;∞卡波西肉瘤;∞Ewing陵]瘤—PNET。
19.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病变(1)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生症;(2)黑色素细胞瘤;(3)恶性黑色素瘤; (4)脑膜黑色素瘤病。 20.与脑膜有关的其他肿瘤血管母细胞瘤。 21.淋巴造血系统肿瘤(1)恶性淋巴瘤;(2)浆细胞瘤;(3)粒细胞肉瘤。 22.生殖细胞肿瘤(1)生殖细胞瘤;(2)胚胎性癌;(3)卵黄囊瘤;(4)绒毛膜癌;(5)畸胎瘤:成熟 型、未成熟型、畸胎瘤恶变;(6)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23.鞍区肿瘤(1)颅咽管瘤:釉质瘤型、乳头型;(2)颗粒细胞瘤;(3)垂体细胞瘤;(4)垂体前叶嗜 酸性纺锤形细胞瘤。 24.转移性肿瘤。 以上介绍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intraepithelial in
situ),包括某些部位的III级上皮内瘤变(grade III
neoplasia)以及某些部位的非浸润性(noninvasive)肿瘤,/3代表恶性(malignant)肿瘤。
以下介绍第4版分类中新增的病种或新介绍的肿瘤: 1.毛粘液样星形细胞瘤(Pilomyxoid astrocytoma) 在第4版分类中正式列出,附在巨细胞星形细
Health
Organization,WHO)根据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进展,邀请
各国专家制订与公布的最新版本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这是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特别是
・199・
计算机数据处理,需要对疾病进行编码。WHO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Disease,ICD)
元肿瘤;OD第四脑室菊形团胶质神经元肿瘤;∞副神经节瘤。 14.松果体区肿瘤(1)松果体细胞瘤;(2)中等分化的松果体实质瘤;(3)松果体母细胞瘤;(4)松果 体区乳头状瘤。 15.胚胎性肿瘤(1)髓母细胞瘤;多纤维性/结节性髓母细胞瘤、广泛结节性随母细胞瘤,间变性髓 母细胞瘤、大细胞髓母细胞瘤;(2)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中枢 神经系统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髓上皮瘤、室管膜母细胞瘤;(3)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16.颅神经和脊髓旁神经肿瘤(1)雪旺瘤(神经鞘瘤):细胞型、丛状型、黑色素型;(2)神经纤维 瘤:丛状型;(3)神经束膜瘤:非特指恶性神经束膜瘤。 17.脑(脊)膜肿瘤(1)脑(脊)膜上皮细胞肿瘤脑脊膜瘤:上皮型、纤维型(纤维母细胞型)、 移行型(混合型、砂粒型、血管瘤型、微囊型、分泌型、淋巴浆细胞丰富型、化生型、脊索样型、透明 细胞型、非典型性、乳头型、横纹肌样型、间变性(恶性)。 18.脑膜间质肿瘤(1)脂肪瘤;(2)血管脂肪瘤;(3)蛰状脂瘤;(4)脂肪肉瘤;(5)孤立性纤维瘤;(6) 纤维肉瘤;(7)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8)平滑肌瘤;(9)平滑肌肉瘤;Q0)横纹肌瘤;OD横纹肌肉瘤;O乃软

2021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的概述(六)

2021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的概述(六)

2021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的概述(六)编者按:第五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即将于今年正式出版。

相比于上一版分类,新版分类中一些肿瘤名称及分型发生了较多变化,体现了分子诊断学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的作用。

为了让读者能够及时了解新版分类中的主要变化,91360智慧病理网特推出2021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概述的系列文章。

2021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的概述(六)3髓母细胞瘤WHO CNS5对髓母细胞瘤建立了4种主要分子组别:WNT-活化型,SHH活化型,3组和4组。

2016分类中包括了WNT和SHH髓母细胞瘤,SHH肿瘤根据TP53状态进行划分(TP53突变和TP53野生型肿瘤具有明显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

非WNT/非SHH髓母细胞瘤包含了第3组和第4组肿瘤,这些组在WHO CNS5中有代表(表1)。

然而,通过大规模甲基化和转录组分析,在4种主要分子组以下的更细水平上出现了新的亚组:4个SHH亚组和8个非WNT/非SHH髓母细胞瘤亚组。

与髓母细胞瘤的4个主要分子组一样,有些亚组与提供临床价值的临床病理和遗传学特征密切相关,具有诊断、预后或预测价值。

2016 WHO分类中髓母细胞瘤的组织学分类包含了4种形态类型:经典,促纤维增生性/结节性,髓母细胞瘤具有广泛的结节(MBEN)和大细胞/间变性。

这些现已合成一节,作为一个包容肿瘤类型的形态学结构而描述它们,髓母细胞瘤,组织学上定义型。

分子定义的髓母细胞瘤证实与形态学结构密切相关,如所有真正的促纤维增生/结节性髓母细胞瘤和MBENs与SHH分子组一致,大多数为SHH-1和SHH-2亚组。

几乎所有WNT肿瘤具有经典的形态学,大多数为大细胞/间变性肿瘤或者属于SHH-3亚组,或者为Grp3/4亚组2。

4胚胎性肿瘤其他胚胎性肿瘤(如除了髓母细胞瘤外)是AR/RT、具有多层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ETMR)、CNS神经母细胞瘤,FOXR2活化型和具有BCOR内串联重复的CNS肿瘤(ITD,图5)。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世界卫生组织(WHO)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其致力于卫生领域的发展和协调。

近期,WHO发布了一份有关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的报告。

这一新的分类方案将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指发生在脑和脊髓内的肿瘤。

这些肿瘤通常由神经元、胶质、血管、淋巴组织和间叶组织构成。

目前,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方案一直存在争议。

各个医学界的研究者在其分类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许多问题,例如,分类的方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有效地指导治疗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决定制定新的分类标准。

新的分类标准根据新的分类标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将被分为以下13类:1.神经元肿瘤2.胶质细胞肿瘤3.神经外胶质细胞肿瘤4.脉管母细胞瘤和血管新生肿瘤5.细胞增生性病变6.混合型和复合型肿瘤7.间叶肿瘤8.上皮样肿瘤9.神经上皮肿瘤10.良性或不定型恶性胶质瘤(ODG)11.胚胎性肿瘤12.神经源性肿瘤13.非特定类型的原始神经外肿瘤新分类标准的优点新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较之前的分类标准更加详细,不仅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也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和后续生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新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为医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时提供了更加详细准确的指导方案,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和管理患者的病情。

对患者来说,新的分类标准可以提高他们对自己病情和治疗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治疗和后续生活,提高其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摘要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s,CNS)肿瘤的 5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分类标准,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可分为I-IV 级;从组织形态学角度胶质瘤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

手术切除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也是胶质瘤明确诊断、改善症状以及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脑胶质瘤;转录因子;免疫治疗截至目前,研究已经证明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失调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一些被认为可能是胶质瘤的重要的潜在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例如,Chen等通过对公共数据集的分析,发现N6-甲基腺苷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可以作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记物,长链非编码RNA MAGI2-AS3(MAGI2 antisense RNA 3)在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且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以及卡诺夫斯基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分之间存在直接相关性,且MAGI2-AS3表达水平低的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MAGI2-AS3表达水平高的患者[1];Ghasemi等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胶质瘤患者来源的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表达升高且具有诊断特异性,可作为胶质瘤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2]。

MiRNAs是一类长度为17-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通过抑制信使RNA翻译或者切割信使RNA来调控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过程[3]。

Chen等用RNase A酶消化处理miRNAs后发现超过一半的miRNAs在RNase A酶消化处理三小时后仍能保持结构完整[3]。

循环miRNAs在煮沸、低或高pH值和延长储存时间等恶劣条件下仍保持结构稳定。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总结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总结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一类严重的疾病,它们可以发生在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中。

对于这些肿瘤的分类和管理,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分类标准。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分类,并总结每种类型的特点、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预后评估。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胶质瘤:这是最常见的脑肿瘤,可以分为低级别(如胶质母细胞瘤)和高级别(如间变性胶质瘤)两种类型。

这些肿瘤通常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并且可能在脑的各个部位发生。

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胶质肿瘤:这类肿瘤包括各种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胶质成分的肿瘤,例如神经节细胞瘤、室管膜瘤等。

这些肿瘤通常发生在脑和脊髓的不同部位。

垂体腺瘤:垂体腺瘤起源于垂体腺,这是一种位于大脑底部的内分泌器官。

这类肿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功能性肿瘤(如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等)和非功能性肿瘤。

松果体肿瘤:松果体位于大脑的后上部,松果体肿瘤可以是恶性的也可以是良性的。

这类肿瘤通常比较罕见。

颅底肿瘤:颅底肿瘤可以发生在头骨和脑的交界处,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这类肿瘤通常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

临床表现和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症状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位置。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视力障碍、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

对于这些症状,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检查,例如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和病理活检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

例如,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

一些新的影像学技术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工具。

预后评估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预后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预后特点。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预后。

在预后评估中,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肿瘤的分级和分子标记物等因素。

2021年WHO中枢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变化分析解读(二)

2021年WHO中枢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变化分析解读(二)

2021年WHO中枢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变化分析解读(二)分析第五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即将于今年正式出版。

为了让大家能够及时了解新版分类中的主要变化,许加军老师特推出2021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解述的系列文章,今天就让许加军老师来带领大家一起分析了解一下此版本中总体变化的第二部分。

总体变化(二)CNS肿瘤命名法CNS肿瘤命名被尽可能简化,仅有具有临床价值的部位、年龄或基因改变被使用(如脑室外中枢神经细胞瘤vs中枢神经细胞瘤)。

重要的是,对于具有高度特征性特征的肿瘤(如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这些都包含在肿瘤定义和描述中,即使它们不是肿瘤名称的一部分。

此外,有时反映形态特征的肿瘤名称并非在该类型的所有病例中都很突出;如有些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仅有少量黏液,而有些可能没有明显的乳头。

这样的名称代表特征性而不是普遍性表现。

有些术语也可反应历史的关联性,它们已经根深于常规使用中,如髓母细胞在发育研究中并没有被确定,但术语髓母细胞瘤已经在肿瘤术语中根深蒂固,改变这个名称对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造成极大的破坏。

最后,随着肿瘤类型内分级的改变(见下文),象“间变性”修饰性术语通常不包括,因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等熟悉的名称将不出现在这个分类中。

CNS肿瘤分类的基因和蛋白质命名法WHO肿瘤分类第五版对基因符号和基因名称使用HUGO基因命名委员会(HGNC)系统(/),对序列变异采用人类基因组变异协会(HGVS)的建议(/),以及2020年国际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系统的染色体改变报告指南。

基因符号以斜体显示,但蛋白质和基因组(如IDH 基因家族)不以斜体显示。

CNS肿瘤分级WHO CNS5中CNS肿瘤分级存在2个具体方面的变化: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不是罗马数字)和肿瘤在类型内分级(而不是跨不同的肿瘤类型)。

由于CNS肿瘤分级仍然不同于其他肿瘤分级系统,当应用分级时WHO CNS5采用了“CNS WHO分级”这个术语。

于士柱-2016修订版WHO CNS胚胎性肿瘤分类部分的简介

于士柱-2016修订版WHO CNS胚胎性肿瘤分类部分的简介

Ⅱ 颅神经和脊神经根肿瘤 Ⅵ 鞍区肿瘤
Ⅲ 脑膜起源肿瘤
Ⅶ 转移性肿瘤
Ⅳ 淋巴瘤和造血组织肿瘤
2016分类不再将它们作为神经上皮起源肿瘤的亚类
2016版胚胎性肿瘤分类的变化
2016分类将该组肿瘤列为 CNS肿瘤的一个独立大类
肿瘤分类
1. 弥漫性星形细胞及少突胶质 细胞起源肿瘤
2. 其他星形细胞起源肿瘤 3. 室管膜起源肿瘤 4. 其他胶质瘤 5. 脉络丛起源肿瘤 6. 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神经
2016 修订版 WHO CNS 胚胎 性肿瘤分类部分的简介
于士柱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
前言
一些 CNS肿瘤组织学表现相同 ,但生物学行为和预
后可有明显差异 ,这源于分子遗传学变异背景不同;
单纯组织学分类 , 分型已不能满足精准医学对 CNS
肿瘤诊治的要求 / SHH
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谢 谢!
故2016年WHO分类修订版,按分子遗传学特征相似
性原则对 CNS肿瘤重新分类 ,并引入分子分型;
2016 修订版变动最大的是神经上皮起源肿瘤中的
胶质瘤和胚胎性肿瘤。
2007版胚胎性肿瘤的分类情况
2007分类该组肿瘤归入神经上皮起源肿瘤的第 9亚类
肿瘤分类
肿瘤分类
Ⅰ 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 Ⅴ 生殖细胞起源肿瘤
CNS PNET
室管膜母细胞瘤
2016版胚胎性肿瘤分型的变化
MB增加了分子分型 , 在组织分型中将间变性和大细
胞型两个亚型合并为大细胞 /间变性 MB;
新增了 ETMR和有横纹肌样特征的 CNS胚胎性肿瘤; 废弃了 cPNET 分型 , 将原先作为其亚型的髓上皮瘤、
CNS神经母细胞瘤和 CNS神经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单独列为 CNS胚胎性肿瘤的亚类;

脑胶质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分析_附60例报告

脑胶质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分析_附60例报告

脑胶质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分析_附60例报告脑胶质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分析:附60例报告摘要: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分类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60例脑胶质瘤病例,结合WHO(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的划分标准,探讨了脑胶质瘤的分类学特征、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一. 背景介绍脑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根据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脑胶质瘤包括四个亚型:弥漫性胶质细胞瘤(diffuse astrocytic glioma)、纤维芽细胞瘤(oligodendroglial tumor)、混合型胶质瘤(mixed glioma)和其他类型脑胶质瘤。

二. 分类学特征根据病理学特点,弥漫性胶质细胞瘤又可细分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iffuse astrocytoma)、弥漫性星形间质细胞瘤(diffuse oligoastrocytoma)和弥漫性乳头状星形细胞瘤(diffuse 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

纤维芽细胞瘤主要包括无条纹性红细胞瘤(non-codelleted oligodendroglioma)和条纹性红细胞瘤(codelleted oligodendroglioma)。

混合型胶质瘤则是指同时具有星形胶质细胞瘤和纤维芽细胞瘤特征的肿瘤。

三. 病理特点在60例脑胶质瘤病例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占40%,弥漫性星形间质细胞瘤占25%,弥漫性乳头状星形细胞瘤占15%,无条纹性红细胞瘤占10%,条纹性红细胞瘤占5%,混合型胶质瘤占5%。

其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胶质纤维增生、核分裂数增多等特征;弥漫性星形间质细胞瘤表现为胶质纤维变性、微囊变性等特征;弥漫性乳头状星形细胞瘤表现为乳头状生长、异型细胞浸润等特征;无条纹性红细胞瘤与条纹性红细胞瘤则主要区别在于染色体9p上1p/19q共删除特征的有无;混合型胶质瘤则显示出多种不同类型细胞的病理特征。

新增22种、修订13种脑瘤病理类型2021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解读

新增22种、修订13种脑瘤病理类型2021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解读

新增22种、修订13种脑瘤病理类型|2021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解读德国神外博士Ada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神经外科博士在读目前脑肿瘤病理诊断标准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分类。

2021年6月29日,第五版世界卫生组织(WHO) 中枢神经系统(CNS) 肿瘤分类(WHO CNS5) 最近发布,并刊发在欧洲神经肿瘤协会EANO旗下的著名神经肿瘤专刊Neuro-Oncology 。

至今,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分类(又称蓝皮书)共有五版,前两版分类(1979、1993年)仅描述CNS肿瘤的组织学。

第三、四版(2003、2007年、2021版)不仅描述组织学,还附加肿瘤临床、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信息,并开始使用国际肿瘤性疾病编码和分级法标识肿瘤,文末见2021版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完整分类。

2021年此次更新WHO CNS5,是继第四版(修订)首次推出整合了组织学表型和基因表型的CNS肿瘤分类的第二次更新。

WHO CNS5 的变化将肿瘤分为更多生物学和分子定义的病理类型,具有更好的疾病自然史特征,并引入了新的肿瘤类型和亚型,尤其是在儿童人群中。

最重要的是,这些更新的分类将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特定CNS 肿瘤患者的预后和最佳治疗,它还将有利于更多同质化的患者群体参与临床试验,促进对新疗法的评估。

近年来的研究,打破了既往完全基于显微镜下诊断的百年诊断原则,将分子学改变加入CNS肿瘤分类中,开启了形态学+分子病理诊断模式,以及整合诊断的新概念,即组织学分类、分级+分子遗传学改变的诊断模式。

此次除了更新了肿瘤相关总体原则包括:肿瘤分类、分级、肿瘤命名、基因和蛋白命名法、整合和分层诊断等,肿瘤诊断细则上新增了22种病理类型、修订了13种病理类型,对目前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版分类中,病理分级仍然使用1-4级分型,总结关键几点总如下:1. 病理分类分级中不再有“间变性或间变型”类型2. 胶质母细胞瘤GBM仅用于指成人IDH-野生型类型肿瘤3. WHO Grade 4四级包括如下分子基因突变特点:IDH野生型GBM,H3K27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MG,H3 G34突变型半球胶质瘤DHG,IDH野生型、H3野生型儿童高级别胶质瘤。

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胚胎性肿瘤解读

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胚胎性肿瘤解读

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胚胎性肿瘤解读摘要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将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CNS embryonal tumours,CET)分为髓母细胞瘤和其他CET两个亚类;做了髓母细胞瘤分子亚分型,WNT 活化型分为α和β亚型,SHH活化/TP53野生型和TP53突变型分为SHH-1~-4亚型,非WNT/非SHH活化型分为1~8亚型;将其他CET由原先8型整合为6型,并增加或确定了一些新肿瘤类型及原有肿瘤的新分子亚型。

本文对以上变更作简要解读。

正文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首次尝试按分子遗传学特征相似性原则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重新分类,但引入分子分型者仅为胶质瘤和胚胎性肿瘤,远不能满足临床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精准病理诊断的实际需要。

故2021年第5版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简称第5版分类),纳入大量新分子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谱)诊断指标及更详细的临床和随访数据,据此制定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亚分类、分型、亚分型及分级的新方案,新增了许多肿瘤类型和分子亚型,其中变动最大者仍是胶质瘤和胚胎性肿瘤。

第5版分类将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CNS embryonal tumours,CET)分为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和其他CET两个亚类,本文将介绍第5版分类CET的主要变更。

一、第5版分类MB的主要变更(一)MB分型和分级及变化概况第5版分类的MB分子分型未变,但按DNA甲基化谱和转录组差异做了MB分子亚分型(表1);将MB定义为单一组织学分型,将原组织学分型(经典型、促纤维增生/结节型、广泛结节型、大细胞/间变性)降格为亚型,但各组织学亚型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及常对应的分子分型未变;不再单列“MB,NOS(无分子信息)”分型;仍将全部MB定为中枢神经系统WHO 4级,但级别改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表1 第5版WHO分类髓母细胞瘤(MB)的分子分型及分子亚型(二)MB各分子分型及亚型的特征与意义1.WNT活化型MB及亚型的特征:该型MB预后最好,均有WNT 通路活化,其活化原因之一CTNNB1基因突变为该型MB特有;该型MB被分为α和β两个分子亚型;WNT-α亚型见于儿童,均呈第6号染色体单体;WNT-β亚型见于年长儿童和年轻成人,常呈第6号染色体二倍体。

新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新概念

新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新概念
新版WHO中枢神经系统 肿瘤病理新概念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科 熊佶
熊佶
第二十一届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习班, 5月
影像 病理
WHO 病理分类
• 目的:确定脑肿瘤的组织形态学诊断标准,统一肿

瘤的命名,促进脑肿瘤的研究和国际交流。
WHO的病理分级标准
WHO 分级




I级 (良性)
细胞增生不活跃, 无核异型, 无核分裂, 无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无坏死; 境界清楚易分离, 单纯外科手术全切可以治愈, 或术 后复发间隔期 >5 年
II 级 (交界性)
细胞增生较活跃,有核异型,无核分裂,无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无 坏死; 呈浸润性生长,不易全切,术后易复发,单纯外科手术全切 后复发间隔期 3~5 年, 部分病例有向更高级别恶性进展的倾向
III 级 (恶性)
细胞增生活跃,核异型明显,可见较多核分裂,血管内皮细胞增 生, 无坏死; 呈浸润性生长, 不易全切, 单纯外科手术全切后 复发间隔期 1~3 年, 部分病例有向更高级别恶性进展的倾向
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
Matija Snuderl,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09 Oct 15; 15(20): 6430–6437.
A组,同时发生IDH1/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组; B组,仅发生IDH1/2突变或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组; C组,均没有发生IDH1/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组。

突变
丘脑、脑干、基底节、小脑
×
好发年龄20岁~50岁

小于18岁,大于60岁
×
华山医院1966例II-III级病例分析

2021WHOCNS肿瘤分类更新:脑瘤诊疗分儿童型、成人型髓母细胞瘤神经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儿...

2021WHOCNS肿瘤分类更新:脑瘤诊疗分儿童型、成人型髓母细胞瘤神经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儿...

2021WHOCNS肿瘤分类更新:脑瘤诊疗分儿童型、成人型髓母细胞瘤神经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儿...2021年6月29日,第五版世界卫生组织(WHO) 中枢神经系统(CNS) 肿瘤分类 (WHO CNS5) 最近发布,并刊发在欧洲神经肿瘤协会EANO旗下的著名神经肿瘤专刊 Neuro-Oncology 。

这是继在 2016 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更新首次将分子数据与组织学结合起来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第二次分类更新。

WHO CNS5 的变化将肿瘤分为更多生物学和分子定义的病理类型,具有更好的疾病自然史特征,并引入了新的肿瘤类型和亚型,尤其是在儿童人群中。

最重要的是,这些更新的分类将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特定 CNS 肿瘤患者的预后和最佳治疗,它还将有利于更多同质化的患者群体参与临床试验,促进对新疗法的评估。

脑肿瘤在WHO CNS5确立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命名和分级的不同方法;新定义了多种肿瘤类型和相关亚型,包括一些基于DNA甲基化分析等新技术的肿瘤类型;并强调了整合诊断和分层报告的重要性,尤其在儿童及成人群体中中枢神经系统诊疗的有了重大更新,这对后续的临床治疗指导原则有着关键的指导意义。

2021新版的脑胶质瘤分类如下:2016版脑胶质瘤WHO分类如下:1.成人肿瘤分类WHO CNS5 中最重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神经胶质瘤的分类,区分主要发生在成人中的神经胶质瘤和主要发生在儿童中的神经胶质瘤。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胶质母细胞瘤分类的变化具有最大的实际意义。

以前,胶质母细胞瘤是根据微血管增殖和/或坏死的组织学发现来诊断的,包括 IDH 突变 (10%) 和 IDH 野生型 (90%) 肿瘤,它们具有非常不同的生物学和预后。

在WHO CNS5 中,胶质母细胞瘤将仅包含IDH 野生型肿瘤。

此外,成人中的IDH 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没有胶质母细胞瘤的组织学特征,但具有 3 个遗传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TERT 启动子突变、EGFR 基因扩增或整个 7 号染色体的联合获得和整个 10 号染色体的丢失 [+7 /?10]) 也将被归类为胶质母细胞瘤。

WHO-CNS肿瘤分类

WHO-CNS肿瘤分类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列表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发展情况
●WHO-CNS肿瘤分类1979年公布第一版
●1988、1990两次在休斯敦和苏梨士召开会议进行修改,于1993年发布第二版
●2000年WHO组织21个国家的106位专家,再次修订,并发布第三版
●2007年6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与
国际肿瘤分类相接轨,公布第四版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标准
●St.Ann-Mayo改良法
●I级,增值指数很低,单纯手术可治愈。

●II级,有一定侵袭性,增值指数不高,但常复发。

●III级,出现间变特征及显著的核分裂相,生存期2-3年。

●IV级,出现血管生成、坏死,生存期明显缩短。

最新标准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共分七大类
●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
●颅神经及脊柱旁神经的肿瘤
●脑膜肿瘤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鞍区肿瘤
●转移性肿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WHO CNS肿瘤分类的历史回顾
WHO CNS 肿瘤分类发展的历程
1. 1979年分类于1977年制定,包括 12 大类肿瘤和非肿 瘤性病变
2. 1993年分类于1990年制定, 精简为 10大类肿瘤和非 肿瘤性病变
3. 2000年分类于1999年制定,精简为7大类纯肿瘤病变
4. 2007年分类于2006年制定, 仍为 7 大类肿瘤性病变, 但细节有上大的变动
2016 年分类仍沿用上一版 WHO分级标准
(淋巴瘤和脑膜间叶肿瘤另有分级标准)
WHO 分级




I级 (良性)
细胞增生不活跃, 无核异型, 无核分裂, 无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无坏死; 境界清楚易分离, 单纯外科手术全切可以治愈, 或术 后复发间隔期 >5 年
II 级 (亚良性)
细胞增生较活跃,有核异型,无核分裂,无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无 坏死; 呈浸润性生长,不易全切,术后易复发,单纯外科手术全切 后复发间隔期 3~5 年, 部分病例有向更高级别恶性进展的倾向
室管膜母细胞瘤
黑色素型神经鞘瘤 恶性神经束膜瘤
2016年分类新命名 其他胶质瘤 放入形成菊形团的胶质神 经元肿瘤
大细胞/间变性髓母细胞瘤
放入CNS胚胎性肿瘤, NOS 放入伴有多层菊形团的胚胎 性肿瘤 被列为神经根肿瘤的单独亚类 伴有神经束膜分化的MPNST
2007 年分类原命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血管外皮瘤 间变性血管外皮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尤文肉瘤-pPNET 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生症 黑色素细胞瘤 恶性黑色素瘤 血管母细胞瘤 浆细胞瘤 伴有恶性转化的畸胎瘤
2016年分类增加了下列新肿瘤实体和亚型
肿瘤实体或亚型名称
上皮样型胶质母细胞瘤 H3 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 间变性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RELA融合基因阳性型室管膜瘤 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 伴有多层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C19MC变异型 伴有多层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 NOS CNS具有横纹肌样特征的胚胎性肿瘤 非典型性神经纤维瘤 杂合性神经鞘膜肿瘤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肌纤维母细胞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4. 其他胶质瘤 5. 脉络丛起源肿瘤
6. 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神经 胶质起源肿瘤
7. 松果体区肿瘤
8. 胚胎性肿瘤
肿瘤分类
9. 颅神经和脊神经根肿瘤 10. 脑膜皮起源肿瘤
11. 间叶组织起源的非脑 膜皮肿瘤
12. 黑色素细胞起源肿瘤 13. 淋巴瘤 14. 组织细胞起源肿瘤
15. 生殖细胞起源肿瘤 16. 鞍区肿瘤 17. 转移性肿瘤
5. 2016年分类于 2015年制定, 打破原有分类框架, 将 CNS 肿瘤重新分为17大类, 部分肿瘤给出分子分型
二、2016年新分类和2007年旧 分类的比较
2016年分类将原 7大类肿瘤拆解为17大类
肿瘤分类
1. 弥漫性星形细胞及少突胶质 细胞起源肿瘤
2. 其他星形细胞起源肿瘤 3. 室管膜起源肿瘤
2016 年新分类和命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Ⅰ级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Ⅱ级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Ⅲ级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尤文肉瘤-PNET 脑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症 脑膜黑色素细胞瘤 脑膜黑色素瘤 放入脑膜间叶组织肿瘤 放入 CNS 低级别 B 细胞淋巴瘤 被列为生殖细胞起源肿瘤单独亚类
分级
Ⅳ Ⅳ Ⅲ Ⅱ~Ⅲ Ⅰ~Ⅱ Ⅳ Ⅳ Ⅳ Ⅰ Ⅰ Ⅱ Ⅰ~Ⅱ Ⅱ Ⅰ
类型
亚型 肿瘤实体 肿瘤实体 肿瘤实体 肿瘤实体 肿瘤实体 肿瘤实体 肿瘤实体
亚型 肿瘤实体 肿瘤实体 肿瘤实体 肿瘤实体 肿瘤实体
新分类对下列 肿瘤重新分类和命名
2007年分类原命名 其他神经上皮起源肿瘤 四脑室形成菊形团的胶质 神经元肿瘤 间变性髓母细胞瘤 大细胞型髓母细胞瘤 CNS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
易在 CNS 中播散
2016 年分类删减了下列肿瘤和亚型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 原浆型星形细胞瘤 大脑胶质瘤病 富于细胞型室管膜瘤 伴间叶细胞分化型 MPNST 黑色素型 MPNST 伴腺上皮分化型 MPNST 其他与脑膜相关的肿瘤 颗粒细胞肉瘤
亚型 亚型 肿瘤实体 亚型 亚型 亚型 亚型 亚分类 肿瘤实体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⑵ 欧迪海姆-奇斯特病
⑶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⑶ 罗赛-道夫曼病
⑷ CNS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
⑷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⑸ CNS T细胞和NK/T细胞淋巴瘤
⑸ 组织细胞肉瘤
2016年分类在保留原有组织学分类系统的基础 上将分子遗传学特征融入部分肿瘤的分类分型
打破了上百年来单纯以组织形态学作为分类分 型依据的传统模式, 成为分子检测技术应用于 CNS肿瘤病理诊断和指导治疗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好开端
III 级 (低恶性)
细胞增生活跃,核异型明显,可见较多核分裂,无血管内皮细胞增 生, 无坏死; 呈浸润性生长, 不易全切, 单纯外科手术全切后 复发间隔期 1~3 年, 部分病例有向更高级别恶性进展的倾向
细胞增生极度活跃, 核异型比 III 级者更突出, 可见较多核分裂
IV 级 (高恶性)
和病理性核分裂, 有明确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或坏死; 浸润 性生长能力强, 常侵犯临近脑组织, 不易全切; 术前病史短,病 程进展迅速, 单纯外科手术切除后复发间隔期很少超过 1 年,
新分类细化丰富了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
肿瘤分型
肿瘤分型
13. 淋巴瘤
⑹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阳性
⑴ CNS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⑺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阴性
⑵ 与免疫缺陷相关的CNS淋巴瘤 AIDS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⑻ 硬脑膜的MALT淋巴瘤 14. 组织细胞起源肿瘤
EBV+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NOS ⑴ 郎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已经讲过的其他肿瘤分子分类分型不再重复
重点介绍以下两组肿瘤的分子分类和分型
1. 弥漫性星形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
肿瘤类型 ⑴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IDH 突变型
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IDH 突变型 ⑵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IDH 野生型
⑶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NOS
⑷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IDH 突变型 ⑸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IDH 野生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