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pptx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精品PPT课件 〔人民版〕

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尤其是女生)辍学率较高;教育师资队伍质 量不高,待遇低;高考制度一考定终生(对 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来说,最后起决定作 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一张试卷)等等。
你认为现在的中国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 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待遇偏低; 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
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理 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 工程的形象代表!她那双 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 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 事业的人。多年来苏明娟 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 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 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 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 高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 努力,顺利地考入安徽大 学。2005年,她大学毕业, 顺利踏上了工作岗位。
C
5、实施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C、向科学进军 D、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A
6.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 计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B
7.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 措施不包括
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 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成就
随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中国各级各类教育跨上 了新台阶: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 盲;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得到 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你认为现在的中国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 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待遇偏低; 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
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理 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 工程的形象代表!她那双 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 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 事业的人。多年来苏明娟 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 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 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 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 高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 努力,顺利地考入安徽大 学。2005年,她大学毕业, 顺利踏上了工作岗位。
C
5、实施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C、向科学进军 D、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A
6.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 计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B
7.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 措施不包括
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 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成就
随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中国各级各类教育跨上 了新台阶: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 盲;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得到 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PPT课件3

意 义
原因: 表 现
教育兴办 教育挫折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教育繁荣
为了”根本大计”我们对中国教育应该思考些什么?
1.坚决实施”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的方针和义务教育 法,依法治教 2、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大基础教育 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 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3、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 育的“211工程”计划 4.、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 展的力度。
( B )
(二)问答题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
指导:从科技、教育、人才、和经济发展的关
系入手
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 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 基地。
京(23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 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 学
中国协和医科 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上 海 市 (9 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甘肃(1所) 新疆(1所) 军事系统(3所)
兰州大学 新疆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精选教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共51张PPT).ppt

1976年文革结束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77年8月4日早晨,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科学 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果断决策 ――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重建公平公正…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进入大学校门。 图为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
巨大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大众的、全面发 展,有社会主 新中国成 义觉悟有文化
立初期 的劳动者……
扫盲 教育
……
为教育和 国家发展 的奠基…
文革 时期
“教育革命”
(停课闹革命\知青上山下乡 \开门办学\工农兵大学)
“阶级斗争为纲”
严重破坏教育事 业,造成文化、 人才断层;
严重影响民族文 化素养的提高和 现代化建设发展
办学体制:多种形式办学
成就: 到196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新中国 成立初 期
第一阶段:民 族、科学、大 众的文化教育 (《共同纲领》)
第二阶段:德 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义觉悟、 有文化的劳动 者
①向工农 “开门” ②多种形式 办学 ③院系调整 ④确立社义 教育制度 ⑤受苏联影 响
……
LOGO
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共同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方针
《1954年宪法》: 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关于…》: 德、智、体全面发展
措施
“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半工半读)”和“两 种劳动制度(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共28张PPT)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 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 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 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产值
1952 1963 1970
趋势
奠基
蓬勃发展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知道 了解教育 时代背景 指导方针
了解 内容
认识 影响
奠
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 和社会主
民族的、科学 改造旧教育,
的、大众的文 建立新的教育
化教育
管理体制。
改革学制,调
义建设的 初步探索 时期
为人民大众服 整各级学校。
务的教育
向工农和工农
子女“开门”
1946年的6.9倍
小 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知道 了解教育 时代背景 指导方针
了解 内容
认识影响
改造旧教育,
民族的、科学 建立新的教育
的、大众的文 管理体制。 形成比较
奠 社会主义 化教育。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1年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
6.72%
12.21%
15.88%
23.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 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 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 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产值
1952 1963 1970
趋势
奠基
蓬勃发展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知道 了解教育 时代背景 指导方针
了解 内容
认识 影响
奠
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 和社会主
民族的、科学 改造旧教育,
的、大众的文 建立新的教育
化教育
管理体制。
改革学制,调
义建设的 初步探索 时期
为人民大众服 整各级学校。
务的教育
向工农和工农
子女“开门”
1946年的6.9倍
小 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知道 了解教育 时代背景 指导方针
了解 内容
认识影响
改造旧教育,
民族的、科学 建立新的教育
的、大众的文 管理体制。 形成比较
奠 社会主义 化教育。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1年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
6.72%
12.21%
15.88%
23.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高二历史课件: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教育制度的改革: (1)教育方针: 《共同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2)措施: ①收回教育主权。 ②改革学制和旧课程。 ③扩大教育范围: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 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3)意义: 1、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 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 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许多工农干部、劳动模范、产业工人受到 了比较正规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 了人口素质。
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 《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 知》: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常 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应 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 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
example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
60%以上 38.1%
1949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1964年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பைடு நூலகம்局网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 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 本的人权。
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 2001年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教育制度的改革: (1)教育方针: 《共同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2)措施: ①收回教育主权。 ②改革学制和旧课程。 ③扩大教育范围: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 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3)意义: 1、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 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 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许多工农干部、劳动模范、产业工人受到 了比较正规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 了人口素质。
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 《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 知》: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常 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应 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 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
example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
60%以上 38.1%
1949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1964年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பைடு நூலகம்局网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 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 本的人权。
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 2001年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优秀课件(共20张PPT)

几 年 来 履 行 职责的 工作、 思想、 学习、 廉洁自 律等情 况述廉 述责报 告如下 : 一 、 加 强 学 习,提高 认识
始 终 把 学 习 与提高 认识作 为前提 来抓。 一是搞 好自学 。先后 学习了 《国共 产党章 程 》 、 《 党 员领导 干部廉 洁从政 若干准 则》、 《国共 产党纪 律处分 条例》 、党风 廉 政 建 设 责 任制等 有关文 件和规 定,在学 习的同 时,做了 部分学 习笔记 与体会 ,力求 学 懂 、 弄 通 、理解 透,做到 学以致 用;二 是积极 参加集 体学习 ,达到相 互促进 的目的 。 几 年 来 ,按 时组织 和参加 局机关 组织的 集体学 习和党 委班子 的集体 学习。 在集体 学 习 过 程 ,能 够结合 自己的 实际谈 体会,亮 思想,查 不足 。通过 各种形 式的学 习教育 , 使 自 己 认 识 到,作为 一名党 员干部 应带头 廉洁从 政,严以 律己,从 而增 强了遵 纪守法
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世界75个国家和地 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我国处于第43位,低于人口大 国巴西(33位)和印度(38位),科技创新的劣势 和不利地位尤为突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的 自 觉 性 和 拒腐防 变的能 力。 二 、 尽 心 尽 力,履职 履责
从 思 想 上 明 确自己 的职责 和任务 ,按照分 工尽职 尽责,主 要 抓 了 以 下 几 方面的 工作。 一是规
读书声声响, 处处是课堂。 互教又互助, 师生大家当。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始 终 把 学 习 与提高 认识作 为前提 来抓。 一是搞 好自学 。先后 学习了 《国共 产党章 程 》 、 《 党 员领导 干部廉 洁从政 若干准 则》、 《国共 产党纪 律处分 条例》 、党风 廉 政 建 设 责 任制等 有关文 件和规 定,在学 习的同 时,做了 部分学 习笔记 与体会 ,力求 学 懂 、 弄 通 、理解 透,做到 学以致 用;二 是积极 参加集 体学习 ,达到相 互促进 的目的 。 几 年 来 ,按 时组织 和参加 局机关 组织的 集体学 习和党 委班子 的集体 学习。 在集体 学 习 过 程 ,能 够结合 自己的 实际谈 体会,亮 思想,查 不足 。通过 各种形 式的学 习教育 , 使 自 己 认 识 到,作为 一名党 员干部 应带头 廉洁从 政,严以 律己,从 而增 强了遵 纪守法
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世界75个国家和地 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我国处于第43位,低于人口大 国巴西(33位)和印度(38位),科技创新的劣势 和不利地位尤为突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的 自 觉 性 和 拒腐防 变的能 力。 二 、 尽 心 尽 力,履职 履责
从 思 想 上 明 确自己 的职责 和任务 ,按照分 工尽职 尽责,主 要 抓 了 以 下 几 方面的 工作。 一是规
读书声声响, 处处是课堂。 互教又互助, 师生大家当。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PPT课件 课件4 人民版

历史证明,生活的进程是不会按照人们的主 观臆想和如意算盘而发展的。广大人民、特别是 广大青少年,为这场狂热的运动所付出的代价, 是过于沉重了。上千万的纯真无瑕的青少年,在 艰苦的劳动中和坎坷的遭际中,也许获得了某种 有利于他们思想和体力成熟和发展的收益;但是, 一个无可回避和无可补救的问题是:数以千万计 的青少年(在他们当中肯定有许多人是富于才能 和理想、甚至是在某方面才智过人的),却因而 丧失了继续学习,继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从而 也就丧失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潜力的机会。 ——冯牧
改革学校领导体制。原有的学校教育管理体 制被彻底废除,学校的领导权转移到“工人毛 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 会”手中,“解放军宣传队”也进驻大中学校。 “外行领导内行”。 改革教学体制。要求高校文科师生到工厂、 农村、部队和工农兵一起“批林批孔”,评法 批儒;理工科师生则进行厂校挂钩,大办小工 厂、小农场,组织师生与工农兵一起开展革命 大批判。学校教学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劳动 为中心,师生纷纷进入社会大课堂。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全国流行的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
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词 (1990年9月5日)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第 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
(C )
• • • • • • • • • • • • • • • • • • • •
1、想要体面生活,又觉得打拼辛苦;想要健康身体,又无法坚持运动。人最失败的,莫过于对自己不负责任,连答应自己的事都办不到,又何必抱怨这个世界都和你作对?人生的道理很简单,你想要什么,就去付出足够的努力。 2、时间是最公平的,活一天就拥有24小时,差别只是珍惜。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时光,时光一定第一个辜负你。有梦想就立刻行动,因为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3、无论正在经历什么,都请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谁的人生不是荆棘前行,生活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永远安稳,只要努力,就能做独一无二平凡可贵的自己。 4、努力本就是年轻人应有的状态,是件充实且美好的事,可一旦有了表演的成分,就会显得廉价,努力,不该是为了朋友圈多获得几个赞,不该是每次长篇赘述后的自我感动,它是一件平凡而自然而然的事,最佳的努力不过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愿努力,成就更好的你! 5、付出努力却没能实现的梦想,爱了很久却没能在一起的人,活得用力却平淡寂寞的青春,遗憾是每一次小的挫折,它磨去最初柔软的心智、让我们懂得累积时间的力量;那些孤独沉寂的时光,让我们学会守候内心的平和与坚定。那些脆弱的不完美,都会在努力和坚持下,改变模样。 6、人生中总会有一段艰难的路,需要自己独自走完,没人帮助,没人陪伴,不必畏惧,昂头走过去就是了,经历所有的挫折与磨难,你会发现,自己远比想象中要强大得多。多走弯路,才会找到捷径,经历也是人生,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做更好的自己! 7、“一定要成功”这种内在的推动力是我们生命中最神奇最有趣的东西。一个人要做成大事,绝不能缺少这种力量,因为这种力量能够驱动人不停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先在心里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8、人生的旅途中,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所以,别畏惧暂时的困顿,即使无人鼓掌,也要全情投入,优雅坚持。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等来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9、这世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回报,你所看到的每个光鲜人物,其背后都付出了令人震惊的努力。请相信,你的潜力还远远没有爆发出来,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写给渴望突破瓶颈、实现快速跨越的你。 10、生活中,有人给予帮助,那是幸运,没人给予帮助,那是命运。我们要学会在幸运青睐自己的时候学会感恩,在命运磨练自己的时候学会坚韧。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11、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12、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泪,可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成长。 13、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永远能够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的坚持,直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14、也许你想要的未来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也许你的理想离你的距离从来没有拉近过......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的努力,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15、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16、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未行动。有一天你总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让你难以面对。 17、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18、努力也许不等于成功,可是那段追逐梦想的努力,会让你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沉默努力充实安静的自己。 19、你相信梦想,梦想才会相信你。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20、生活不会按你想要的方式进行,它会给你一段时间,让你孤独、迷茫又沉默忧郁。但如果靠这段时间跟自己独处,多看一本书,去做可以做的事,放下过去的人,等你度过低潮,那些独处的时光必定能照亮你的路,也是这些不堪陪你成熟。所以,现在没那么糟,看似生活对你的亏欠,其 实都是祝愿。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授课课件(共27张PPT)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全国流行的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期)
3、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1)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 “人才断层”的局面。 (2)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 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 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期) 1、原因: ⑴文革后教育界拨乱反正: ①平反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 获得了新生 ②重要标志:恢复高考(1977)
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 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 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 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 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 定》(1995年)
结合书本,结合材料,分析“科教兴国” 战略的主要内容?
“科教兴国”
A、提出: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 步的决定》。 B、原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进步,关键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 C、内容:……… D、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期)
1、原因:
⑴文革后教育界拨乱反正,
⑵1983年,邓小平提出 “三个面向” ----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世界扫盲日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件PPT

合作探究: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
发展的原因及成就
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 并结合家庭、社会、学校对教育的重视状况等 因素,能对教育发展的原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 认识。从而落实基础同时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能力
访谈活动设计
以小组为单 位,围绕“三代 人眼中的教育” 这一主题设计一 个访谈活动的方 案
教师指导
教师介绍本课课标要求
结合本课历史学习内容,确立访谈 主题
根据访谈主题,列出访谈提纲,确 定访谈对象
对访谈内容记录详细,及时整理成文
体验教育的重要性
“有一流的教育, 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了
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 告》
教学重点:建国初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
立;新时期“科教兴国”及教育发展的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
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
切入主题 —引起兴趣与注意
展示介绍前两代从教与我们这一代从教 情况:从年收入、评职称、获奖与荣誉。让 学生感受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之大。
标题教学-宏观把握
材料二:1984年以来,在国际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 际扫盲奖评选活动中,中国先后有11个单位获奖,其中 有6个单位获大奖。中国突出的扫盲成就得到了国际社 会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必修三教学参考》
合作探究:新中国“扫盲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感受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970年,福州,小 学生在模仿革命样板戏 《红灯记》主角李玉和的 表演。
本课教学以科学教育方针的制定与实 施,推动教育的发展为主线;以理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为灵魂,突出 教育发展与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2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1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
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
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
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
义。
3.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
的信念和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
的理想。
2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人民教育事 业的发展
教育兴办(文革前) 教育挫折(文革间) 教育发展(文革后)
3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方针、政策:
①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新中国教育的 性质是为人民大众服务。
为本,在于育人。
25
3.成就:
①教育立法取得较大的发展,初步建立起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③职教.普教并举 ④改革高校教育体制
26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教育法律法规 《学位条例》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
22
23
什么是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 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 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 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 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 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 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 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9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原因:
“文革”结束后,教育界的拨乱反 正
平反冤假错案 恢复高考 建立参评职称等制度
20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 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21
2.表现:
①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的三个 “面向” ,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 针 ②。1995年,“科教兴国” 战略的提出, 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1980年以来,中国教育立法的 进展。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 1981年 1986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9年 2003年
27
28
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
(1990年9月5日)
29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 工程的形象代表!她和许 许多多的贫困山区的孩子 一样无钱上学,那双渴望 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 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 的人。多年来苏明娟和所 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 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 面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 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 的学业。她学习勤奋努力, 顺利地考入安徽大学。
7
新中国成立50年来, 中国共扫除文盲2.03亿, 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 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 青壮年文盲降低5%以下。 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摘 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 的帽子,从文盲国家的阴 影中走了出来。
新中国扫盲运动徽章(图)
8
全球文盲中有3/4是妇女,中国文盲 中近七成是女性。解放初期,全国妇女 人口中的文盲率在90%以上。通过50多 年的努力,全国共扫除妇女文盲1.2亿, 妇女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1982年至今, 青壮年妇女文盲率下降了27个百分点, 在各项文盲率指标中降幅最大。但是, 我国目前仍有5500万妇女文盲,这成为 中国扫盲工作中一大难题。
1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 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 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 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 在校的初中和高中(1966、1967、1968年三届 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 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 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 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 联系在一起。
③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方面都的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4
2.实施情况:
①改革旧学制 ②改革旧课程
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 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9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 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
速成中学学习
10
世界扫盲日
9月8日
11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文革”对教育冲击:
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②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③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弟
④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和“两种劳动制度” ⑤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5
3.成就:
①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 教育体系; ②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③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 量。
6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 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 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 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 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 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24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 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 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 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本。教育
13
14
15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
等“反动学术权威”
16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17
2、“教育革命”:
①领导体制: 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②教学体制: “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③招生体制: 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
工人大学。
18
3.影响: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 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 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 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 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 代化事业的发展。
第2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1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
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
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
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
义。
3.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
的信念和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
的理想。
2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人民教育事 业的发展
教育兴办(文革前) 教育挫折(文革间) 教育发展(文革后)
3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方针、政策:
①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新中国教育的 性质是为人民大众服务。
为本,在于育人。
25
3.成就:
①教育立法取得较大的发展,初步建立起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③职教.普教并举 ④改革高校教育体制
26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教育法律法规 《学位条例》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
22
23
什么是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 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 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 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 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 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 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 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9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原因:
“文革”结束后,教育界的拨乱反 正
平反冤假错案 恢复高考 建立参评职称等制度
20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 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21
2.表现:
①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的三个 “面向” ,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 针 ②。1995年,“科教兴国” 战略的提出, 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1980年以来,中国教育立法的 进展。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 1981年 1986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9年 2003年
27
28
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
(1990年9月5日)
29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 工程的形象代表!她和许 许多多的贫困山区的孩子 一样无钱上学,那双渴望 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 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 的人。多年来苏明娟和所 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 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 面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 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 的学业。她学习勤奋努力, 顺利地考入安徽大学。
7
新中国成立50年来, 中国共扫除文盲2.03亿, 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 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 青壮年文盲降低5%以下。 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摘 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 的帽子,从文盲国家的阴 影中走了出来。
新中国扫盲运动徽章(图)
8
全球文盲中有3/4是妇女,中国文盲 中近七成是女性。解放初期,全国妇女 人口中的文盲率在90%以上。通过50多 年的努力,全国共扫除妇女文盲1.2亿, 妇女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1982年至今, 青壮年妇女文盲率下降了27个百分点, 在各项文盲率指标中降幅最大。但是, 我国目前仍有5500万妇女文盲,这成为 中国扫盲工作中一大难题。
1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 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 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 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 在校的初中和高中(1966、1967、1968年三届 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 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 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 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 联系在一起。
③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方面都的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4
2.实施情况:
①改革旧学制 ②改革旧课程
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 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9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 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
速成中学学习
10
世界扫盲日
9月8日
11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文革”对教育冲击:
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②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③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弟
④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和“两种劳动制度” ⑤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5
3.成就:
①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 教育体系; ②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③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 量。
6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 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 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 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 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 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24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 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 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 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本。教育
13
14
15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
等“反动学术权威”
16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17
2、“教育革命”:
①领导体制: 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②教学体制: “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③招生体制: 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
工人大学。
18
3.影响: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 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 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 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 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 代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