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评传(草稿)

合集下载

曾国藩评传

曾国藩评传

《曾国藩传》读后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话确实不假。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个乱世,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爱国英雄。

而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的绝对的风云人物,他也是我最敬佩的人物之一。

虽然在他其后的李鸿章也是晚晴的重臣,权倾朝野。

但是李鸿章的发迹和成功离不开当年曾国藩的提携和重用。

所以说,晚晴第一重臣非曾国藩莫属。

我们先来看看曾国藩的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的头顶着是如此之多的光环,以至于被许多人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也不多。

一个人竟然集军事、政治、思想文化与一体,最重要的是他在各个方面都是有颇深的建树。

从这点看来,放眼古今中外,应该是没有第二人与之相匹肩了。

难怪当年毛泽东评价曾国藩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此可谓对曾国藩最高的赞誉了!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但是我认为不然,如果一个时代缺少有着一种忧国忧民的壮志情怀的人,没有饱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的关切!即使时势再怎么的乱,都不可能出现英雄,特别是像曾国藩这种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得保国家安定的旷世英雄。

实在是令人倾佩。

我曾有幸拜读过《曾国藩传》,关于他的生平也是传奇不断。

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眼中的英雄曾国藩。

一、自我警醒。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只有我们时时刻刻警惕着才不会被魔鬼所控制。

但是或多或少我们都是有受到了影响,结果大多数的人就是很平凡的过完自己的一辈子。

曾国藩认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自我警醒一直伴随着曾国藩的一生作为一个时代非常优秀的人,他也有自己人性的一面,当被太平军打败之后,曾先后两次跳江自杀。

当他失败的时候,他受到当朝人的嘲笑,他的自尊也受到很大的伤害,他后来的成功都是在其前面失败的基础上不断的反省累积起来的。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9曾国藩评传作者梁绍辉本篇不是此套从书中的暂代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9曾国藩评传作者梁绍辉本篇不是此套从书中的暂代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9] 曾国藩评传作者:梁绍辉目录(卓越)《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匡亚明前言蒋广学上篇曾国藩的人生道路第一章举业时期一、殷实人家的新希望二、十三年的苦教苦学三、“同进士”带来的恼恨四、拜客敛财二百天五、千载一遇的仕途机运第二章京官时期一、广事交游二、进窥理学三、兼职两部四、迎合新主五、回籍守制第三章镇压农军前期一、太平天国的兴起与曾国藩的家乡自保二、滥杀无辜三、组建湘军四、出走衡州五、编练水师六、兵败靖港七、赏兵部侍郎衔八、兄弟并出第四章镇压农军后期一、再次复出二、辗转皖南浙赣之间1.恢复日记2.召见营哨官3.刻苦读书4.注意调整关系三、署两江总督四、兵困祁门1.徽宁之败2.三路出击3.高潮再起4.冒进休宁5.移营东流五、以杀人为业六、攻克天京1.节制四省2.志在金陵3.他人不得染指4.功高缘是挖金得5.薄命红颜水上来第五章高官晚期(上)一、初任两江1.关于裁军2.关于安民3.关于文饰二、督师山东三、再任两江1.官办洋务的提出2.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早期运作3.购买机器与装备铁厂4.上海之行的意义和影响5.曾国藩与中国现代工业第六章高官晚期(下)一、调任直隶总督1.关于治河2.关于练兵3.关于整饬吏治二、承办天津教案1.天津教案的历史背景2.天津教案前的扬州教案3.天津教案的起因4.曾国藩面对天津教案的心态5.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基本指导思想6.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失误①回避问题的实质②诬蔑天津士民,向天津士民施加捱力③用天津府县抵罪④极力为教堂辩解⑤以百姓作牺牲三、病死南京下篇曾国藩的学术思想第七章曾国藩的义理之学(上)一、曾国藩义理之学的特点1.在源头上承接了儒家道统,加强了义理之学的权威性2.在内容上融合了宋学与汉学,克服了义理之学的单一性3.在关系上发展了朱熹举一涵三的思想,明确了义理之学的统摄性二、曾国藩的易学思想1.关于动静2.关于诚伪3.关于悔吝三、曾国藩的性命之说四、曾国藩的理气论五、曾国藩的仁义观1.关于何以有仁义2.关于仁义差等六、曾国藩对礼的认识第八章曾国藩的义理之学(下)一、关于修身1.严于自责2.师友夹持3.深入探索4.总结提高二、关于齐家1.居家崇尚勤俭2.终生不忘耕读3.身体笃行孝友三、关于八字、八本诸说第九章曾国藩的考据之学一、词义考证二、名物考证三、史实考证四、义理考证1.关于立达2.关于敬恕3.关于宥治4.关于才用5.关于才德6.关于功效7.关于气节与傲第十章曾国藩的词章之学一、关于词章理论1.文以载道的思想内容2.阳刚阴柔的艺术风格3.气势声调及谋篇布局的艺术手段二、关于词章批评1.群体述评2.一家专论三、关于词章创作1.诗2.文(包括部分韵文)3.杂著第十一章曾国藩的经济之学(上)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一、曾国藩与湘军的关系1.湘军的缘起2.湘勇、湘军和曾军的区别及离合二、曾国藩的建军思想1.政治统帅军事的建军原则2.选兵选将的独特要求3.书生将兵与官兵互择的组织特点4.高额奖励与相对优厚的生活待遇三、曾国藩的战略战术1.坚持从整体着眼考虑局部2.坚持巩固后方以支援前方3.坚持自筹粮饷以相对独立4.坚持反客为主四、曾国藩军事思想的影响1.离开国家编制别树一帜,为日后军阀的割据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2.强捐强派,为日后军阀割据就地筹饷开了极其恶劣的先例.3.律外施刑与滥杀无辜,是日后军阀草菅人命的罪恶渊源第十二章曾国藩的经济之学(下)——曾国藩的人才战略一、客观形成的人才需求二、主观营造的人才基地1.罗泽南的学馆2.曾国藩的幕府三、一套搜求与培育人才的原则和方法1.关于教化2.关于督责四、忮人而不影响用人的心态主要参考书目索引人名索引文献索引后记内容提要(卓越)曾国藩是一个性格表现多侧面的复杂历史人物。

是其所当是_非其所当非_读_曾国藩评传_兼论曾国藩的评价问题

是其所当是_非其所当非_读_曾国藩评传_兼论曾国藩的评价问题

--梁绍辉先生的新著《曾国藩评传》(以下简称“评传”),作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第179种,已于2006年7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在“曾国藩研究热”中出现的一本学术质量十分扎实的著作。

在此书“内容简介”中有如下一段话:“本书的特点在于是其所当是而非其所当非,克服了以往在曾国藩问题上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一刀切倾向。

”既然要评断“是”与“非”,就必然要有评价的标准。

回顾一百多年来的曾国藩研究,我们发现在评价曾氏的时候,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评价,即政治评价、道德评价和学术评价。

由于时代的变迁,这三个方面评价的标准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在咸、同年间和光绪前期,曾氏被说成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的圣人。

就是说,这时的政治评价、道德评价和学术评价是完全一致的。

自戊戌变法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人们从民族本位乃至汉民族本位和农民本位的立场出发,把曾氏说成是“汉奸”、“卖国贼”、“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政治评价决定一切,并且取代了道德评价和学术评价,从而对曾氏采取了完全否定态度。

这也就是上述“内容简介”所说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一刀切倾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曾国藩研究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评价也纷纷涌现了出来,但从总体上看,仍然离不开上述三个方面的评价。

首先,是政治评价,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

此中虽有明确替曾氏镇压太平天国翻案者,但不占主流。

例如,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中就认为,“如果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就要把中国拉回到西方的中世纪,使中国的近代化推迟几个世纪。

”“曾国藩的成功阻止了中国的后退,他在这一方面抵抗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这是他的一个大贡献。

”[1]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冯先生将他的论断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所以他的这观点在学术界支持者并不多。

况且,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

问题在于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于这种镇压怎样进行评价。

曾国藩传演讲稿范文

曾国藩传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字子宾,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人”。

下面,请允许我带领大家走进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一、出身寒微,志存高远曾国藩出生于一个贫寒的文人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他深知自己的出身,立志要改变命运,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在他的努力下,终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二、勤政爱民,力挽狂澜曾国藩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关心民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曾说过:“做官先要立品,立品先要立心。

”他始终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深受百姓爱戴。

在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曾国藩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三、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国家统一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临危受命,率湘军镇压起义。

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功。

在他的领导下,湘军逐步击败太平军,维护了国家统一。

四、改革军制,振兴国家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积极改革军制,创立了著名的湘军。

他强调军队必须与民众紧密联系,培养一支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军队。

在他的努力下,湘军成为晚清最具战斗力的一支军队。

五、注重教育,培养人才曾国藩深知国家兴衰与教育息息相关。

他提倡教育改革,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在他的影响下,晚清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崇尚道德,修身齐家曾国藩一生崇尚道德,注重修身齐家。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身作则,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他的家书、日记等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总结: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为晚清国家的统一、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以曾国藩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精编版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精编版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近代中国产生过不少矛盾人物。

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具有多面性的人物。

他维护传统又越出了传统;他保守旧物同时却抉破了旧物。

作为“中兴名臣”之首,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代表;作为“自强新政”的始作俑者,他又不自愿地为西方以技术为先导的文化开了引接的门洞。

“世事别来一番新”。

这种富有历史内容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儒学中人的忧患困惑及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分化。

曾国藩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首开“私家军队”之先例;他亦是历史上少有的大誉大毁之人—肯定之言,谓之成就“震古烁今”;否定之言,则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

誉之而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曾国藩—最具争议的历史近代人物。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和泪、充满屈辱和悲愤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在屈辱和悲愤中不断清醒、不断理智、不断抗争的历史。

而曾国藩在省视中西方文化、以及对湘军的组件和治理、外交、人生哲学、对子女的教育、诗文造诣、人才观七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史、甚至现实的影响尤为深远。

一、对待中西方文化(1)曾国藩以理智的心态去审视中西方文化的优长劣短,以务实的学风去思考现实和未来。

他抛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虚骄之情,把西方列强当做既可学习又须竞争的对手看待。

尽管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但他对传统文化并非一味盲从。

他不仅对一些前世前人的东西主张取舍,还主张对前世前人的东西进行变更和创新。

并且他还提出经世致用之学而经世之学是由传统文化转向近代文化的桥梁;正是具有经世思想的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率先接受、传播西方先进文化。

而在对待西方技术文化方面,他把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思想从理论层面付诸实践,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久之利”的认识水平。

(2)但是,尽管曾国藩提倡经世致用,但他的思想核心始终是保守的程朱理学的“义理”。

这“义理”的核心就是怎样做合乎正统规范的人,怎样维护现存秩序,怎样维护纲常礼教。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

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

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简述曾国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姓名:博格李学号:201150692他是智慧的代名词,他是思想引起无数人深思学习,李鸿章说——有大人如糟糠,我一扫之,但他不然;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其人。

他虽生在晚清,但力挽狂澜,使晚清基业得以延长。

勤学励志,饮誉士林,他的智慧、他的处世之道、他的思想都让后人连声叫绝。

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人(今湖南省双峰县)。

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一个传统的读书人,曾国藩堪称完美。

从荷叶塘的湖南湘乡农家走出,一生热爱文章、热爱理学,自律严谨的道德楷模傲立于世,“不做圣贤,变为禽兽”是他的自勉词,获得当时和后人的肯定。

会读书、会做人、会做官,赢得了后人的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我认为提起曾国藩,不能不提他的成功的原因。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没有人愿做一个失败者。

而想做一个成功者,曾国藩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其真谛。

1、德智修身,前瞻蓄才,为以后打好基础。

修、立、蓄、养,是他的早期的有力奠基。

修身。

诚、敬、静、谨、恒是其必修课。

诚恳,所有想法都可以展现给世人。

敬畏,胆小的人往往都能成功,因为他们的细心能想到你所想不到的。

心静,全身都处于放松的状态。

谨慎,谨慎的做事冥冥之中增大了事情的成功率。

恒心,一天做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不难,但是好几年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很不易。

立志。

曾国藩立的“澄清宇内”之志,便是安邦、治天下。

蓄才。

翰林院清闲,他发奋苦读先辈大家之作,为以后储备大量的知识。

养声望,做诗文和上书是来养望的主要方式。

曾国藩的修、立、蓄、养的努力,使人格、才干、声望得到了明显的升华,充分的准备,才有以后的成功。

2、抓机遇,固本增实。

评价曾国藩1

评价曾国藩1

如何评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和最具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他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对于在中国近代学术理论与政治实践两方面均多有建树的曾国藩的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体现于《讲堂录》: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

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

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在分析曾国藩的历史观点和历史实践时,毛泽东提出了“大本大源”的命题。

在谈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一番话中,他在对近代风云人物进行比较时,肯定了曾国藩在文化“基础”方面的优越。

梁启超:“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关于曾国藩的文章,梁启超说:“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饮冰室文集•新民说》)”民国学者郭斌和在《曾文正与中国文化》中说:“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

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

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

”容闳中国第一个留美博士认为:“曾文正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辈莫不奉为泰山北斗。

……文正一生之政绩,实无一点污点,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皆足为后人模范。

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

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可称完全之真君子,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

”(《西学东渐记》)另外,学术上对曾国藩的整体评价有三种观点。

观点一(来自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曾国藩事功之大,誉称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古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

评说曾国藩

评说曾国藩
友:这样一说,听起来不是全无道理。但你认为他的思想属哪一家呢?
袁:在学术思想上如果一定要戴顶帽子,称曾国藩为儒家的经世致用派比较合适。他的儒学思想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调和汉宋,博采众长。
对儒家内部的各种流派,曾氏力持博采众长,无所偏倚的态度。他曾在给一位朱熹信徒的覆信中表示:“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曾国藩:《复夏囗甫》,《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三,第12页。而他所以推许秦蕙田,原因之一就在于“秦化《五礼通孝》可以通汉宋两家之结,而息顿渐诸说之争。”曾国藩:《复颍州府夏教授书》,《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第38、40页。而在宋懦中他也力主调和朱陆及其后学。“当湖学派极正,而象山、姚江亦江河不废之流。”曾国藩:《复颍州府夏教授书》,《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第40、38页。在儒家之外,他推许庄周为圣哲,盛赞其才,屡予征引。这些都表现了他治学的博大胸怀。
一再被引用以证明曾氏理学思想的是这么一段话:“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人之才智,上哲少而中下多;有生又不过数十寒暑,势不能求此四术遍观而尽取之。是以君子贵慎其所择。而先其所急·择其切于吾身心不可造次离者,则莫急于义理之学。”曾国藩:《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42页把宋学推到首位,表达了他巩固现行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这是由他的政治思想所决定的;而德行居首,又是古今中外教育思潮的主流;所以,他如此训示士子,自在情理之中。可是,不能忽视他接着就补充说:“程朱诸子遗书具在,曷尝舍未而言本,遗新民而专事明德?……义理与经济初无两术之可分。”曾国藩:《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43页反对空谈心性,要立足于经世致用,这才是他的宗旨所在。
袁:有差别才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书,你愿意看吗?是不是哲学家未见有法定标准。以家称人或自称,所在皆有,良窳不一,难以深究。至于应否写入专史,这就要看作者的史识如何了。

陶红亮曾国藩传评价

陶红亮曾国藩传评价

陶红亮曾国藩传评价
通读《曾国藩传》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性格中有很多毛病,傲慢、虚伪、懒惰,也曾浮躁、迷茫、自卑同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说到这里,不禁想问“为什么曾国藩会成功?”曾国藩的一生得力于一“悔”字,他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通过“写日记”来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记录一天中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然后分析哪件事做的不对、那句话说的不对,并立即付诸行动,简单总结成三个环节就是:记录-分析-改过。

不过,曾国藩早期的日记,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日记一样,会因为偷懒而时常中断日记;也会把日记记成流水账、敷衍了事,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比如早起的失败率高达50%。

经过不断的失败,曾国藩领悟到,性格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中的,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

最后,他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炼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逐渐发生着变化。

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也一天比一天多。

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的越来越高,看的越来越远。

这样一位伟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皮毛,就已经是极为幸运的一件事。

《曾国藩传》对曾国藩有什么评价?《曾国藩传》书评分享!

《曾国藩传》对曾国藩有什么评价?《曾国藩传》书评分享!

《曾国藩传》对曾国藩有什么评价?《曾国藩传》书评分享!本文导读:目前市面上大概有5、6种不同的《曾国藩传》,这次主要是给大家讲讲张宏杰版的《曾国藩传》。

对于喜爱历史的人来说,肯定不会对曾国藩感到陌生,他是晚晴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有着“中兴第一名臣”之称。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励志史,很多人读完曾国藩可能都会对他滋生出一种崇拜之情。

那这一本《曾国藩传》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新的视角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曾国藩传》书评一:我很久没有因为看完一本传记而对于一个人产生崇拜之情了,但是新近看完的这本《曾国藩传》确实是让我不由的对其新生敬佩。

之前对于曾国藩的了解,远远不如他的门生李鸿章了解得多。

当年看历史课本,因为马关条约的事情,对于李鸿章没有什么好的印象,连带着对其他的晚清重臣也不是多么的待见。

近些年来随着许多学者对于历史的进一步剖析与探讨,对于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判也客观了许多。

不至于一提到整个晚清政府就是一片骂声,认为其从上到下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了。

其实历史是有其两面性的,全面的来看才更加公正客观,人也是一样的,不能够因为其人生经历的一件或是几件事情而进行妄下定论。

曾国藩身后曾被赐予“文正”的谥号。

要知道这两个字对于所有的文臣来说几乎都是梦寐以求的。

能够获此殊荣的人大多是当时文人崇敬的对象。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一生成就是多么的不平凡。

他自小就不是一个十分聪明伶俐的孩子,否则也不会六次考秀才都落第。

他也并非是一个生来就八面玲珑的人,否则也不会因为言辞犀利的道出咸丰帝的弊端而惹得龙颜大怒。

他崇敬圣人,也期盼自己能够成为圣人,但是他也同千千万万俗人一般有着自己的缺憾与不足。

可是就是这个看起来跟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的人却成为了晚晴四大名臣之一。

拙不要紧,可以用勤来补,基本功夫做扎实了,即便是多次落第又怎样?一旦开窍便能一口气连中,直至中进士入翰林。

不善为人处世也无妨,经验与变通是在实践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最终还是使得他能够在官场中应付的游刃有余。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篇一: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我眼中的曾国藩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

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

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

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关于曾国藩的评价

关于曾国藩的评价

关于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以一介书生和一个穷翰林而一举成为晚清的一代名臣,靠的是扶助清朝镇压了太平军。

当时,太平天国革命军,在洪秀全、杨秀清领导下,于1851年1月11 日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后,队伍迅速扩大,乘机杀出广西,进入湖南,围攻长沙不下,转攻克岳州,水陆并进,1853年1月占领武汉三镇,号称水陆五十万人,沿江东下,声势浩大,清军丧胆,望风崩溃。

太平军连克九江、安庆、芜湖、太平,并于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改称天京定都,和清朝分庭抗礼,号称水陆一百万人。

面临上述情势,仅仅作为在籍守母丧的侍郎曾国藩,又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凭什么敢于站出来和太平军作对?因此,对团练大臣的差使,曾国藩迟迟不肯就任,后在教师唐鉴和诸友好的敦促鼓励下,才勉强墨绖出山。

到长沙办团练,白手起家,创办伊始,百事待举,加上地方又诸多掣时,颇不顺利。

逼迁衡州,苦练成军,水陆两营,不满两万。

兴冲冲地血祭出师,但初战不利,碰上太平军羊楼司和靖港两次硬钉子,被打得损兵折将,狼狈败逃,曾国藩痛不欲生,跳入湘江,企图一死了之。

后虽经侍卫抢救出水,但仍灰心丧气,无颜见家乡父老,再次准备自尽,后被左宗棠痛加指责提醒后,才重新振作起来。

塔齐布的湘潭捷报,成为曾国藩起死回生重振湘勇的一帖兴奋剂。

接着收复武昌,溯江东下,攻破田家镇江防,直逼九江,湘勇军威大振,曾国藩声名鹊起。

不料太平军调翼王石达开坐镇九江、安庆前线指挥,三次挫败了湘勇水陆两军,把曾国藩逼得困守南昌,一筹莫展。

正好又报父丧,曾国藩趁机暂时下台,回乡守制。

1858年秋,在曾国藩守制复出时,武昌和九江已先后被清军攻克,太平军因内哄争权,杨秀清、韦昌辉先后被杀,石达开被逼带十余万人马另立山头,杀向四川,太平军力量分崩离析,大大削弱,只剩下陈玉成、李秀成两支主力人马,加上洪秀全重用无能亲属,朝政紊乱,人心不齐,眼看太平军大势已去。

曾国藩抓住这一时机,在黄州府巴河镇召开湘军将领会议,定下进军皖中围攻安庆和援助浙闽并最后围攻天京的计划。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第一篇:评价曾国藩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略评《曾国藩评传》

略评《曾国藩评传》

略评《曾国藩评传》作者:张卷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4期【提要】古往今来,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带有时代背景和政治目的,因此,大部分就历史人物的很多评价是不那么客观、准确。

就目前学术研究来看,历史人物的研究已成为传记出版,丰富且繁荣了史学园地。

本文作者就梁昭辉先生《曾国藩评传》一书进行浅析评价。

【关键词】曾国藩历史人物书评学术研究一、《曾国藩评传》的逻辑归纳梁昭辉的《曾国藩评传》的著作中整个评传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曾国藩的生平、及其曾国藩的学术思想。

其生平部分,是《曾国藩评传》一书中的重点所在也是学术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因此想在更好的了解生平之后再研读学术思想部分。

梁昭辉先生将曾国藩的生平分为举业时期,京官时期,镇压农军前期与镇压农军后期时期和高官晚期上及其高官晚期下六个部分。

举业时期,主要是从曾国藩的出生到考上进士为止。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对于他的出生,最高兴的是爷爷曾玉屏和父亲曾麟书。

而这两个人是曾国藩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人物。

曾玉屏是曾家殷实家境的开创者,就是因为他在三十五岁时的幡然醒悟才使得曾麟书曾国藩父子两人有着优越的读书条件。

而曾麟书虽然天资平常,也在曾国藩21岁时考中了秀才。

曾国藩14岁开始随他父亲一起考童子试一连八年,在父亲考中的第二年,也就是22岁那年考中秀才。

第二年更是考中了举人。

考中举人时23岁应该也算是挺早。

书中说“曾国藩也颇以此为豪,经常以自己科举早售炫耀与人。

”到了考进士不那么顺利,直到1838年曾国藩27岁时才考得三甲,虽然是进士,但是最低级别的同进士。

这也是曾国藩一生中的一个小遗憾。

因此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曾国藩由举人到进士,而在翰林,他终于爬到了顶点在科举的台阶上。

马上要做京官了。

分析曾国藩这段时期成功,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家庭背景。

曾国藩的成功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努力,是曾家祖孙三代共同努力的结果。

最为关键的是他们祖孙三代人真正做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个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曾国藩传推荐信(3篇)

曾国藩传推荐信(3篇)

您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向您推荐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历史传记——《曾国藩传》。

这本书由我国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著,详细讲述了晚清重臣曾国藩的生平事迹,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一代名臣的传奇人生。

曾国藩,字子诚,号润之,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

他不仅是晚清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儒学大师。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能臣”。

《曾国藩传》一书以曾国藩的生平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他的一生。

从幼年到青年,他埋头苦学,不负家族众望,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从青年到中年,他萌生成为圣贤之志,在国家动荡危机之际,挺身而出,一介书生自学建立军队,保家卫国,越身成为手握大权的两江总督;从中年到晚年,他平定之初主动解散湘军,放弃重权,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外交上重持平等尊重外夷的开放思想,最终实现他立功、立德、立世的人生追求。

这本书之所以值得推荐,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书中大量引用了曾国藩本人的书信和日记,真实地展现了这位一代名臣的内心世界。

张宏杰先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史料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观念。

其次,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曾国藩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从科举之路的艰辛,到平定太平天国的壮举,再到洋务运动的推动,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再次,书中对曾国藩的人格魅力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忠诚、正直、勤奋、自律,堪称一代楷模。

他的一生,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文明的探索。

他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治国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这本书对于研究晚清历史、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阅读《曾国藩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一代名臣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总之,《曾国藩传》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传记。

它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曾国藩的卓越才华和崇高人格,更让我们对晚清历史和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书评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书评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书评近来,有幸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传》,结合现实社会的分析,感觉自己多年的疑问有了一个虽然可能不是很完美的答案,读曾国藩传有感。

唐浩明先生以一种敬重历史的态度,和曾国藩神交了二十余年,可以说得上“曾国藩家”了,厚积薄发写下历史小说《曾国藩传》。

梁启超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

毛主席也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

”而蒋公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如此高的魅力呢竟能让左右中国命运的人都以之为师。

曾国藩从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实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无数知识分子只能望洋兴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读《曾国藩》后,对这其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当他在京城的小圈子里,在强有力的靠山庇佑之下时,在处理好“办公室内”同僚的关系时,平时还算遂意。

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诸省之时,在湖南,长毛更是猖獗,湖南官场上一片混乱,与长毛作战,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长沙城,时局的动荡与紧迫,让这些平日稳坐高堂,享尽荣华富贵的官员们不得不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而,论声望,论感情,曾国藩成为了湖南官场上的不二人选,由曾国藩办立湘勇,解决湖南的燃眉之急,经过多番的考量,曾国藩最终决定墨绖出山。

而曾国藩有什么才能呢刘邦曾经这样论述自己的成功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与建立不世之功的刘邦相似的,曾国藩的第一才也是用人之能,曾国藩的麾下聚集这一批才干,既有谋士又有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更有敢打硬仗的将军,赵烈文,李元度,李鸿章,彭玉麟,胡林翼,曾国荃……“湘勇”的壮大离不开这样的一批人。

历史人物评传之曾国藩

历史人物评传之曾国藩

曾国藩评传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

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

是什么造就了“一代丞相”?而又是什么造就了以及如何造就我们自己?不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出色的人物但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两位风云人物对曾国藩有着重要的评价,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

他在军事方面知人善用有着别样的才能,就算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也是佩服曾国藩的才能。

他在学习方面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一名书生。

按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书呆子,他刻苦努力,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生。

他每日不拘何时,静坐时刻,正位凝命。

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这些都是曾国藩老先生的人生航标。

在处世方面他有着独特眼光。

总之曾国藩在为人方面有着谨慎的态度,在治学方面有着严谨的态度,在对世事的看法方面有着独特的眼光。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话确实不假。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个乱世,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爱国英雄。

而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的绝对的风云人物,他也是我最敬佩的人物之一。

虽然在他其后的李鸿章也是晚清的重臣,权倾朝野。

但是李鸿章的发迹和成功离不开当年曾国藩的提携和重用。

所以说,晚晴第一重臣非曾国藩莫属。

我们先来看看曾国藩的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的头顶着是如此之多的光环,以至于被许多人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也不多。

一个人竟然集军事、政治、思想文化与一体,最重要的是他在各个方面都是有颇深的建树。

曾国藩评传及对企业用人的启示

曾国藩评传及对企业用人的启示

曾国藩评传及对企业用人的启示曾国藩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了不起的人物。

最近搞企业战略研究中关于用人方面的研究,仔细研究了曾国藩,感觉可学之处颇多。

这里分享一点出来,与读者共同切磋之。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

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1851年,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农民起义。

当时是咸丰皇帝统治,肃顺等人为执行CEO,也就是中堂大人,宰相的官。

出了事情,就需要人才,八旗和绿营兵腐败无能,皇帝要求各地弄个团练搞一搞,在家守孝的曾国藩也接到了皇帝的命令,要他在湖南办团练。

曾思考了三个月。

他的弟弟曾国筌等人问他,为什么犹豫?曾国藩分析说:如果搞团练抵抗长毛,失败了,就要被杀头;成功了,因为自己是汉人,肯定为朝廷所忌讳,说不准啥时候有飞来横祸;无论是成是败,都不是好下场,因此犹豫了三个月,没动静。

小皇帝不干了,下命令到曾的老家,说你要真不想出来替皇帝办事情,你就辞职在家吧。

当然,年轻的大行皇帝这也是气话,根本目的还是要曾出来为朝廷办事情。

这个情况下,作为读书人的曾国藩才开始正式同意搞团练,开始把湘勇想办法弄成湘军,成了国家军队的地主武装。

但当时内部也狗咬狗,一嘴毛。

曾的湘军在长沙市设立审案局,和地方的绿营等势力发生冲突,被排挤到衡阳。

当时只有一万多人的军队。

这时候,落第的农民举人左宗棠被曾国藩和湖南行政长官骆秉章发现,担任湖南省的政府秘书长,被允许独断专行。

后来湘军陆续有水师彭玉鳞,陆军李续宾,鲍诏,曾国筌等人,人才格局基本形成,经过十三年,攻克南京,太平天国灭亡。

这个过程中,曾的一个学生李鸿章在曾的支持下建立了淮军。

淮军就是后来北洋军阀的前身。

1864年的中央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太后发动政变,肃顺等八大臣被杀,这都是大行皇帝刚刚死后就发生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评传键入文档副标题]]1. 平生履历1.1 个人简介姓名:曾国藩曾用名:乳名宽一,初名子城,字伯翰,号涤生别称:曾剃头(办团练时获),曾屠夫(太平军送),谥文正(清政府所赐最高荣誉)生卒: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南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白杨坪村家庭出身:富裕地主学历:同进士毕业院校:私塾、岳麓书院、翰林院代表作品:《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处事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决》1.2 家庭关系1.2.1 父母祖辈曾祖父曾竟希祖父曾玉屏(星冈公)父亲曾麟书(号竹亭,派名毓济)母亲江氏(同县江霈霖)仲叔曾鼎尊三叔曾骥云1.2.2 兄弟姐妹长姊曾国兰(长姊夫王鹏远)二妹曾国蕙(夫王待聘,想当书吏不成)满妹曾国芝(适朱永春)四弟曾国潢(字澄侯,居乡理家)六弟曾国华(字温甫,出嗣叔父,任军职,战死三河)九弟曾国荃(沅甫,任军职,以赫赫战功封一等威毅伯)季弟曾国葆(字季洪,又名贞干,任军职,病逝于金陵城下,年仅三十四岁)妻欧阳式妾陈春燕,江宁人,无子嗣1.2.3 子女长子曾纪第,幼殇次子曾纪泽(清末有名爱国外交家,收复伊犁)三子曾纪鸿(诰授奉政大夫,醉心西学,近代中国著名数学家)长女曾纪静(适袁秉桢,同乡好友袁芳瑛之子,性傲慢,不甚长进)次女曾纪耀(适陈远济,好友陈源兖之子,多病而专横,有隐疾)三女曾纪深(适罗兆升,好友罗泽南之子,品行不甚端正)四女曾纪纯(适郭刚基,好友郭嵩焘之子,颇有才气,可惜早亡)满女曾纪芳(自号崇德老人。

夫聂缉椝,聂亦峰子,官至浙江巡抚)1.3 主要经历1811年—1815年哺乳、睡觉、哭1816年—1832年好好学习(间或放牛)1833年—1839年考试1840年—1850年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致力程朱理学,每日必做日课)1840年,翰林院检讨,正式踏入仕途1843年,升任翰林院侍讲1845年,升翰林院侍讲学士1846年,升任直阁事1847年,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同年出任欽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1849年,升授吏部右侍郎,同年署兵部右侍郎1850年,兼署工部左侍郎1851年—1853年回老家办团练,组建湘军1854年—1864年和太平军打战,升官1865年—1866年和捻军打战,升官1867年—1871年造船、练军、教育后人、写遗嘱1872年3月1日卒于两江总督府(昔日洪秀全天王府)西花圃1.4 曾氏遗嘱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

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

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2. 嘉言钞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想那山。

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

人以懦弱无能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六弟自怨数奇,余亦以为然。

然趋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忧之不大也。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夺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迎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四弟六弟考试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

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

九弟阅《易知录》,现已看至隋朝。

温经须先穷一经,一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骛,一无所得。

厚二总以书熟为主,每日读诗一首。

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万不可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且苟能发愤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乡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可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问立志真不真耳!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所生,不愧天地之完人。

故其忧也,以不知舜、不如周公为忧,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頑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之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所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所谓诚意者,及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

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并蛙之窥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

读经有一“耐”字决,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

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不必人人皆能记,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

吾人第一以保身为要。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吾人只有进德。

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尝见朋友中有美才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

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觉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

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如粪土,或好作诗古,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

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冷笑,乃有进步也。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

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

见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留心,幸甚幸甚。

余蒙祖、父余泽,频叨非分之荣,此次升官,尤出意外,日夜恐惧修省,实无德足以当之。

诸弟远隔千里外,必须匡我之不逮,时时寄书规我之过,务使累世积德,不自我一人而堕,庶几持盈保泰,得免速致颠危。

诸弟能常进箴规,则弟即吾之良师益友也。

而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谓有家做官,则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

常存此心,是载福之道也。

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

男毫无学识,而官至学士,频邀非分之荣,祖父母、父母皆康强,可谓极盛矣。

现在京官翰林中无重庆下者,独我家惟享难得之福。

是以男栗栗恐惧,不敢求分外之荣,但求堂上大人眠如常,阖家平安。

即为至幸。

吾愿吾弟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到有期,不必计算远近而长吁短叹也。

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举业工夫大为抛荒,间或思一振奋,而兴致不能鼓舞,余深以为虑,每劝其痛著祖鞭,并心一往。

澄弟亦常须看《五种遗规》及《呻吟语》,来书想发财捐官云云,犹是浮躁习气。

洗尽浮华,朴实谙练,上承祖父,下型子弟,吾于澄弟有厚望焉。

大凡做大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鑲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感应之理,自然随之……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3. 世人评价3.1 时人之言左宗棠: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知人之鉴,并世无伦。

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石达开:公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3.2 后世评说《曾文正公嘉言钞》序梁启超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

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