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语文文言文利用结构相似句式判断词义的方法

合集下载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是指通过对文言实词进行细致分析和推断,准确理解词义以及正确把握句子的意思和脉络。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中的实义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表达作者意图的重要手段。

文言实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意义有时会存在差异,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

一、善用上下文推断技巧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文言实词,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断词义。

具体方法如下:1.观察前后文,分析词性在前后文中,通过观察这个词语的前后连词、标点符号等,可以推断这个词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从而判断其词义。

在《红楼梦》中有一句“遂想起近日香菱亲往,想葬花之状,淿淿浩浩者。

”如果不认识“淿淿浩浩”这个词,可以通过分析前文得知,这是描述香菱葬花的情景,而“淿淿浩浩”正好可以形容花的形状,因此可以推断其词义为“盛开、茂盛”。

2.对比相关词语,推测意义在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类似意义的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对比,在上下文中可以推测出未知词的词义。

在《论语》中有一句“听其言观其行”,其中的“观其行”是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的品行。

如果不认识“观其行”这个词,可以通过对比另外一个类似词“听其言”,可以推测出“观其行”的意义为“观察他的行为”。

二、善用熟词联想和反义词推测技巧1.通过熟词联想在《红楼梦》中有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行也。

”如果不认识“盈盈”、“脉脉”这两个词,可以通过熟悉的词语来联想,例如“盈盈如玉”,可以推断“盈盈”意为“柔美、明亮”;而“脉脉不行”可以联想到“脉脉含情”,可以推断其意为“温柔、含情”。

2.通过反义词推测在《孟子》中有句“曲突徙薪,以待火也。

”如果不认识“曲突徙薪”这个词,可以通过反义词“直而行”来推测,可以将“曲突徙薪”理解成“弯弯曲曲地搬运柴薪”。

在《论语》中有句“博施浅人也。

”如果不认识“博施”的意思,可以通过了解“博”的词源,即施与人草木,可以推断“博施”意为“广泛施舍”。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高中语文中,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是考查学生对于古代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考点之一。

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字词,对此,学生需要能够通过上下文和其他线索来推断出词义,从而帮助理解整个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意思。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呢?下面就以一些常见的技巧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一、利用上下文推断在古代文言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字词,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其词义。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以陛下之明赏巍珠,此中或有不良之情,或有平阳之心。

”这里的“巍珠”就是一个生僻的字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测,可以知道“巍珠”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因为陛下要赏赐给别人。

二、利用同源词推断古代文言中有很多词语是有共同的词源的,这些词语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类似或相似之处,通过词源的相似,我们可以推测出其词义。

在《史记》中,有一句话:“使复相车马。

”这里的“复相”就是一个生僻的字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同源词的对比,例如“反相”、“复辟”等,可以推测出“复相”应该是指复原原来的车马。

三、利用文化背景推断古代文言中的一些词语常常涉及到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通过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们可以推断出词义。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这样一句话:“渊之戚、宇之间、此之谓三才。

”这里的“渊”、“宇”就是两个生僻的字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道家哲学的相关知识,知道“渊”和“宇”代表了天地两个宇宙层次的概念,因此可以推断出“渊”指的是深广辽阔,而“宇”指的是广阔无垠。

[转载]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转载]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转载]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一、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猜读,如何猜读,即依靠上下文。

就文言实词而言,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所谓内部环境,就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如2011年四川卷文言阅读第一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至庭前徐:缓慢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C.惠之谷惠:赠送D.刺船而去刺:乘坐其中“刺船而去”中的“刺”出现的完整句子是“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将这一句补完整就是“(吕徽之先生)刺船而去,(富人)遣人遥尾其后”,从全文看,我们应该知道吕徽之先生经常回避名声的困扰,耕田打渔以自给,他之所以“刺船而去”,是因为生气,不取不义之财,坚持要买。

从他坚持的农家身份以及个性、品格来说,此处的“刺”讲为“乘坐”显然是不当的,因为“乘坐”的话,就该有别的船家,而实际上吕徽之经常打渔,自然可以自我撑船,再有,吕徽之不想为名声所累,所以从言语和行动上都表现自己是农人,而不是颇有名气的吕处士。

据此,我们可断定“刺”讲为“乘坐”不妥,应该讲为“撑”。

二、语言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据此进行判断。

如2011年湖北卷文言阅读第一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其中A句上下句为并列关系,“被”与“离”意义相同,都讲为“遭受”。

又如2011年四川卷文言翻译中的一句: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其中“风神高简”,“风”与“神”“高”与“简”之间都是并列知系,讲为“风采神韵高洁简淡”。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方法例析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方法例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 根据它与“ 相邻的特点, 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 .今主上幼冲 贼臣虎据, 秋也” 秋也” 《三国志 》 其中“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 按常见义比较费解, 它的邻居“ 字来帮助的话, 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 断是“年幼”的意思。 断是“年幼”的意思。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方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方 实词含义 法例析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 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 决不能离开它存在的语境,有时上下文 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 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 形旁”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 80%以上 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木 )、火)、土 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1. 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弓 )、殳 shū) 2.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 有关; 有关; 者与动物有关; 3. 从“马、牛、羊、豕 、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辶 )、刂 )、彳 4. 从“讠(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 有关; 有关; 其它还有: --五谷 五谷、 --金钱 金钱、 --器具 器具、 --丝麻 丝麻、 5.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 皿--器具、 纟--丝麻、宀-房舍、 --毛皮 毛皮、 --鸟雀 鸟雀、 --笼罩 笼罩、 --死亡 死亡、 房舍、 求--毛皮、隹(zhuī )--鸟雀、冖--笼罩、 歹--死亡、 --肉 --首 --鼻 ---眼 --身体 身体…… 月--肉、 页--首、 自--鼻、 目---眼、 尸 --身体…… 念奴娇》 樯橹灰飞烟灭"中的" 木制的船具。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 字的意义。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 义符为" 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 ""袁所寓之法华寺 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 联的词义应该是" ""去 的意思, 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 ""成就 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 显然与文意不符。 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三种推测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实用方法

三种推测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实用方法

三种推测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实用方法作者:蒯元元李雪松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5年第33期能不能读懂文言文,碰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基本的语言要素——文言实词。

在语言的进化演变过程中,文言文时期的词义词性在今天都发生了较大或明显的改变。

这就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这也说明备考文言文,最根本的还是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下面介绍三点容易掌握的破解文言实词词义的技巧。

一、首先可以通过对语法结构的类比分析来确定文言实词的词性。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一个“朝”字就有三种义项:①早晨——朝服衣冠②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里“朝”的三个义项之间的区别还比较明显,但是有些文言实词的几个义项间的差别却不是很明显,如《劝学》文后练习中“绝”字的5个义项: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以为妙绝④佛印绝类弥勒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时要想马上给出准确的解释就比较困难。

这时利用语法结构先来确定多义词的词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比如“他艰难地挪动肥胖的身体”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挪动”是谓语动词,“身体”是宾语,“艰难”是修饰谓语动词“挪动”的状语,“肥胖”是修饰宾语“身体”的定语。

如此看下来,词性、语序这些常规的语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另外,在文言文的句子中,什么成份都能省略,唯独谓语动词不能省略。

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思。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一.字形推断法1.可以独飨白粲。

2.王怒曰:“劓之。

”3.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例: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心——关于心理(恨、志)示——和神祉有关(祖)衣——与衣服有关(袖、襟)汉字中的形声字占7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二、对称结构互解法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③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⑤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文过饰非】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

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

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全,全面。

备,完备。

意思同。

“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

“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

这样就不会把责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

恭,恭敬。

倨,傲慢。

1.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惊恐),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8.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重庆)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充:担任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遄:速疾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载:负载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包庇三、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

关于文言阅读的推断词义方法

关于文言阅读的推断词义方法

关于文言阅读的推断词义方法文言阅读在高考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它考查的范围相对来说还是较稳定的。

作为高中生必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句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

对高中生而言,平时的阅读积累固然很重要,但他们真正能利用的课外阅读时间则是少之又少,所以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字形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梁启超《谭嗣同》)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上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猜测与处所有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中的“顿”字。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这句中“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如果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高中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法

高中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法
步骤:分析成分→推断词性→推测词义
例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 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 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 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 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 文,可推断为“抬高”。
高考链接
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C.自放驴,取樵炊爨
审:知道。 在句中作什么 樵:打柴。 成分?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答案:C
“樵”作“取”的宾 语,应为名词,指柴 草。
2005年浙江卷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下面列举一些课内实词与成语的中某些词的含义 一一构成同义的现象。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竭:尽 赵奢之伦制其兵—— 伦:类 夫晋,何厌之有—— 厌:同“餍”,满足 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教导、指导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安 治:安定,太平
殚精竭虑。 不伦不类。 贪得无厌。 诲人不倦。
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 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 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 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
牛刀小试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然曩余闻云安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族”字义同“灭”字)

高中语文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高中语文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请解析下面红色的字
1、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 浮于食。——
人浮于事
得俸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屡试不爽 爽:差错 屡次试验 都没有差错
3、因遗策——
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 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不期而遇 约定)
3、课堂演练
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 (改变)
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划线的句子
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
异日,(公权)与周樨xī同对,论事不阿,樨为
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 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
阿谀逢迎 刚正不阿(奉承、 迎合奉承) (公权)议论 政事时不迎合奉承皇上。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 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 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 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 词语的词性、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 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 行判断。如: 1.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 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 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相同或相反相对)
高考链接
2006湖南卷

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导语】⾼中学习压⼒也越来越⼤,漫⽆⽬的、毫⽆计划的学习只会让⼤家⾝⼼疲惫,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所以暑期制定学习计划很重要。

总结了学霸们的学习经验,整理了⾼考⽂⾔实词的推断⽅法与技巧供⼤家参考。

【1】课内实例1、引壶觞以⾃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致是“看”的意思。

2、农⼈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字旁能推出“⽥地”之意。

⽅法⼀:字形推断法(利⽤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斧)、⽎(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犭、鸟、⾍”者与动物有关;从 “(⾔)、辶(⾛)、刂(⼼)、⼻(⾏)”者与⼈的⾏为有关;其它还有:⽲--五⾕、贝--⾦钱、⽫--器具、纟--丝⿇、⼧--房舍、求--⽑⽪、⾫(zhuī)--鸟雀、⼍--笼罩、⽍--死亡、⽉--⾁、页--⾸、⾃--⿐、⽬---眼、⼫--⾝体……>>>>课外实例: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

2、袖空牒窃印【解析】部⾸“⽚”,本义就是“⽊⽚”,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们都把字写在⽊⽚或⽵⽚上,所以“⽚”⼜被引申为“⽂件、⽂书”之义,因此凡是以“⽚”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件、⽂书”的意思。

【2】课内实例1、忠不必⽤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和“以”位置相同,⽽“⽤”的意思⼜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2、信⽽见疑,忠⽽被谤。

【解析】见:被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5、灭六国者,六国也,⾮秦也;族秦者,秦也,⾮天下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利用结构相似句式判断词义的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利用结构相似句式判断词义的方法

⾼中语⽂⽂⾔⽂利⽤结构相似句式判断词义的⽅法 ⽂⾔⽂的学习对于⼤多数的学⽣来说都是⽐较的难的,尤其是翻译⽅⾯,下⾯店铺的⼩编将为⼤家带来⽂⾔⽂利⽤结构相似句式判断词义的⽅法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中语⽂⽂⾔⽂利⽤结构相似句式判断词义 古⼈⾏⽂,往往采⽤⼀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对偶,对这类句⼦,就可利⽤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

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出未知的词性、词义。

这种⽅法很适⽤。

例1:2001年卷第11题的D项“齐⼈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败逃者。

例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义是“奔马”。

例3:“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例4:“灭六国者,六国也,⾮秦也;族秦者,秦也,⾮天下也”,“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例5:“忠不必⽤兮,贤不必以”,“⽤”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就是“⽤”的意思。

例6:“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 例7:“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赢”也与上句的“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

例8:“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

⾼中语⽂⽂⾔⽂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原本就是表意的,因⽽从字形就可以推知字义。

汉字虽⼏经演变,但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消失。

因此,我们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例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义不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利用结构相似句式判断词义的
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利用结构相似句式判断词义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

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出未知的词性、词义。

这种方法很适用。

例1:2019年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败逃者。

例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义是“奔马”。

例3:“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例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例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就是“用”的意思。

例6:“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与“固”
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
例7:“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赢”也与上句的“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

例8:“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原本就是表意的,因而从字形就可以推知字义。

汉字虽几经演变,但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消失。

因此,我们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例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

例2:2019年高考第16题“冀得一归觐”中“觐”,“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分析,C项“拜见”就是所要找的答案。

例3:201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句中的“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字,“粜”的意
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例4:“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例5:“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推出“田地”之意。

例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高中语文多音字的记忆技巧
1.多音字要做到据义定音。

多音字的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

因此要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它的读音,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将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记忆。

2.注意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

如“巷”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读“hàng”,而一般情况下读“xiàng”,如“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等。

3.运用记少去多的方法。

“少”是指使用范围较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多”则指使用范围广、涉及词语多的读音。

考生只要记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就可以准确区分一些多音字了。

如“迫”字有两个读音“pò”和
“pǎi”,只有在“迫击炮”这个词中时,“迫”才读
“pǎi”,其余的都读“pò”。

因此考生只要记住“迫”在“迫击炮”中读“pǎi”,就知道了它在其余词语中的读音了。

4.依据词性辨别读音。

有一部分多音多义字因词性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读音。

如“处”,读“chǔ”时多为动词,读“chù”时多为名词,所以,像“处理”、“处罚”、“处世”、“处变不惊”、“处心积虑”等词语中的“处”都读“chǔ”。

5.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普通话的常用字中有许多多音多义字,主要是因为词性不同和词义不同而产生了异读。

所以,考生最好准备一个本子,把平常遇到的多音多义字分类记录下来,并经常翻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