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历法知识

合集下载

生活中的地理:天文历法知识汇总

生活中的地理:天文历法知识汇总

生活中的地理:天文历法知识汇总生活中的地理:天文历法知识汇总点击数:1514次录入时间:2010-3-16 15:04:00 编辑:sandongchenping一、历法与历书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

“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考查的工具书。

历书在我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

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

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

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日"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

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

因此,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

侧重协调朔望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阴历,简称阴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

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间题。

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

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

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

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一、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在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典籍,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古天文历法的基础知识。

1.1 天体的分类在古代,人们将天空中的物体分为三类:星、辰、宿。

星是指自然界中的恒星,如太阳、月亮等;辰是指二十八宿,即东方七宿、南方七宿、西方七宿、北方七宿;宿是指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地支所对应的星群,如子鼠、丑牛等。

这些天体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历法的基本概念历法是指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人们根据天体的运动规律制定了许多不同的历法。

其中最著名的有太初历、大明历、黄历等。

这些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二、天文观测与预测2.1 天文观测的方法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体的位置、运动轨迹等来了解天文现象。

主要的观测方法有:日晷、浑仪、水运仪等。

这些观测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测量时间和空间。

2.2 天文现象的预测古代人们通过对天文现象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预测方法。

例如,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来预测月相;通过观察五星的运动来预测吉凶祸福等。

这些预测方法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历法与农时3.1 农时的划分古代农业社会非常重视农时,因为农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古代人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着不同的农事活动。

例如,春分时节是播种的好时机,而冬至则是收获的大好时光。

3.2 历法与农事活动的结合古代人们根据天文历法的知识,制定了一系列与农事活动相结合的时间表。

这些时间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都是与农时密切相关的重要活动。

四、结语《黄帝内经》中关于古天文历法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的认识,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天文历法的知识点总结

天文历法的知识点总结

天文历法的知识点总结1.日历系统日历系统是天文历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使用天文现象来计量年、月和日的体系。

常见的日历系统包括太阳历和阴历两种。

太阳历采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来测算一年的长度,因此它是较为准确的日历系统。

而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的周期来确定一个月的长度,因此它的精确度不及太阳历。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了不同的日历系统,如公元前46年朱里叶斯·凯撒创建的儒略历和公元1582年教皇额我略十三世颁布的格雷戈里历都是太阳历。

而伊斯兰教则采用阴历。

2.时法计量时法计量是指通过天文现象来测算时间的方法。

在古代,人们利用日晷、水钟、沙漏等仪器来观测日、月、星等天文现象,从而确定时间的长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原子钟、GPS和天文望远镜等现代仪器来测量时间。

现代时间计量的精确度已经达到了纳秒级别,使得人类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时间。

3.月相推演月相推演是指利用月亮的运动规律来确定月相的变化。

月相变化包括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四个阶段。

通过观测月相的变化,人类可以确定一个月的长度,并将其应用到日历系统中。

4.历法的社会影响天文历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日历系统的建立使人类能够更加准确地规划农业生产、商业活动和社会行为。

其次,天文历法的发展促进了数学、物理、天文学等科学领域的进步。

同时,历法也成为不同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

因此,天文历法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总的来说,天文历法是人类利用天文现象来测量时间和推演日、月、年的体系。

它包括日历系统、时法计量和月相推演等内容。

天文历法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成为不同文化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文历法知识

天文历法知识

天文历法知识1、公历:即格里历、因为它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 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在格里历中, 当某年的纪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时为平年,如1981年; 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时为闰年, 如1984年; 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时为平年, 如1900年; 能被400整除时为闰年, 如2000年、格里历平均一年为365、2425日, 与长度为365、2422日的回归年之间, 要积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 达到我国南京杨忠辅于公元1199年早格里历380多年制定的《统天历》水平。

格里历按月分配日数掺有格里等帝皇威势,不很合理、合理的每月天数用两句话即可概括:"闰年单月小、双月大; 平年2月减一天"、但因为格里历已在全世界通用,人为因素影响极大, 改历很难。

2、农历:农历是我国广泛使用的历法, 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 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 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 相距29日的为小月, 30日为大月、月从中气得名, 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 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无中气为闰月, 闰月无名, 取用前月名, 如四月后的闰月为 "闰四月", 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在农历中, 平年12个月, 日数为354或355日; 闰年13个月, 日数为383或384日、这就是我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 一直在使用的 "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 的历法、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 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

3、干支历: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共十个字, 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个字, 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传统用来编排次序的字组、二者并行组合排列成天干地支表, 周而复始, 循环使用、干支历的纪年纪月法都同农历, 它的年、月、日都各以干支顺序排列、互不干扰,闰月也同农历、干支历中的节日, 三伏, 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与人们生活及当时社会活动密切相关, 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用、4、节气:节气产生于我国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反映了农时季节,在农村家喻户晓、随着中国古历外传, 华侨足迹所到之处, 节气也广为流传、节气是根据太阳在星空间视运动的视位置来决定的、节气也叫二十四节气, 是相间排列的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统称。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山河地理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今陕西一带。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 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河外】黄河以西以南的地区,今陕西、河南一带。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今山西一带。同“河内”。
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
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
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 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 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三、科举制度
科举前的汉代察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 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 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 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 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 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 定。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 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玛雅人有好几处天文台,考古学家认定是一个天文观测。最负盛名的奇钦伊查天文台,是玛稚文化中唯一的 圆形建筑物。一道螺旋形的梯道通向三层平台,顶上有一对观察星座的天窗。从上层北窗口的墙壁(厚达3米)所 形成的对角线望去,可以看到春分、秋分之际落日的半圆;南窗口的对角线又恰好指着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天文 台的观察窗,都对准肉眼根本无法看见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天王星,于178l年由赫歇尔发现;海王星,于1846由 柏林天文台发现。千年之前的玛雅人何以知道它们的存在,何以掌握它们的运行。
综观《夏小正》所记星象,不仅北斗柄指向受到重视,还记有天空明亮的织女、南门以及最显眼的天河“汉 案户”,二十八星宿还没有形成概念,只出现了参、辰、昴这几颗亮星。可见《夏小正》时代之古。日本学者能 田忠亮将《夏小正》星象分类作分析、计算和比较,得出结果是极大部分天象属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国内学者 潘鼐先生认为,有关夏代的文献与考古,经碳14测定,夏文化年代即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正同《夏 小正》星象的大部分记事从天文学测算所得的年代相吻合。在二十八星宿尚未完备之前,先民观星象并不全是取 南天昏中星等为依据,而是以明亮大星的中、流、伏、内移动态势为准的。明确了星宿的中、流、伏、内,《诗 经》“七月流火”之“流火”,就不是泠泠的“西流”,而是具体指火宿西移三十度的态势。
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 (正月)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 (二月)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 (三月)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 (四月)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 (五月)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 (六月)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 (七月)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 (八月)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 (九月)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十月)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开
标准时与出生地 世界时区划分全球分为二十四个时区,以能够被15整除的经度作为该区域的中央子午线,每一时区占经度15 度。在该时区中央子午线以东的地区,时间要加,以西的地区,时间要减,一度4分钟。 中国共分五个时区: (1)中原时区(东八区):以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 (2)陇蜀时区(东七区):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 (3)新藏时区(东六区):以东经90度为中央子午线。 (4)昆仑时区(东五区):以东经75度为中央子午线。 (5)长白时区(东九区):以东经135度为中央子午线。

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一、基本概念a.日、月、年、岁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

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

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

“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

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

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

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

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

《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

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

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

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

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

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

当闰而不闰叫“失闰”。

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

《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天文历法类常识

天文历法类常识

天文历法【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同时古人认为人问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神权思想的一.种表现。

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就是二十八宿。

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四象】古人把东、北、两、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两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后人也通俗地称四象为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宫苍龙七宿巾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义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勺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灭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②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③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会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④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⑤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⑥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⑦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⑧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⑨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黄昏、一鼓、甲夜——19~21点二更一——人定、二鼓、乙夜——21~23点三更——夜半、三鼓、丙夜——23~1点四更——鸡鸣、四鼓、丁夜——1~3点五更——平旦、五鼓、戊夜——3~5点【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他常识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他常识

• 二十四节气
• 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 干支纪日法
•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 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 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 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 简称干支。

第一讲 中国古代天文
• 古人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 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
帝或上帝。
• 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 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 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 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 日御——羲和,月御——望舒,等 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
• 金星,又名太白、殷星、太正、荧 星、明星 ,因为它光色银白,亮 度特强。
• 《诗经》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都是指 金星说的。
•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 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
• (二)二十八宿与四象
•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 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 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 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 到的位置。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时间
表画在天上。所以"人人皆知天文"。
• 现在说天文,一讲就是"大爆炸", 就是"黑洞",早已脱离古时有诗意 的广寒宫和神话般的牛郎织女了。 这样的天文,要"人人皆知",诚斯 难矣。 • 二、古代天文学的常识 • (一)五纬与七政 • 古人把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金木 水火土合起来称为五纬。又称五执。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以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
个皇帝不一定只有一个年号。

3.干支纪年法。

如辛亥、丁卯、庚子等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纪月法
1.数序纪月法。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成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特定的建字。

如建子月,
指农历十二月。

3.时节纪月法。

如孟冬代农历十月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
2.干支纪日法
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腓(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
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腓,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
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皆用法
计时法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有孟、仲、季之分
干支: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己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丑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一、简介天文历法是人类对天体运动规律进行观测、计算和记录的一种方法。

它不仅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包括了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知、历法的起源、发展、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天体运动的认知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测太阳的位置和运动,通过观察太阳的升起、落下和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人们发现了一年四季的周期。

同时,人们还观测到月亮的周期性变化,进一步认识到月亮的运动规律。

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其他行星、恒星等天体的运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历法的起源与发展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观测和计算。

最早的历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中国的农历和夏历、埃及的太阳历等。

这些历法主要以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为基准,通过观测和计算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历法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了历法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案。

例如,公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制定的历法,它通过引入闰年的概念解决了农历中的闰月问题。

四、历法的使用历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们通过使用历法,可以准确地确定时间和日期,规划农田的耕作、商业活动的安排、节假日的制定等。

历法也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参考,如科学研究、天文观测、航海导航等。

同时,历法也承载了人类文化和宗教的传统,如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基于农历制定的。

五、历法中的差异不同文化和国家在历法的制定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中国传统历法主要基于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而西方的公历则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为基准。

由于天体运动的复杂性和观测技术的限制,不同历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差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制定了国际标准天文学和历法,以提供一个统一的参考标准。

六、现代天文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知也不断深入。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一、天文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不是要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而是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需要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

所以接下来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分别加以叙述。

(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1、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2、木星:古名歲(岁)星。

古人认为歲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3、水星:一名辰星。

4、火星:古名荧惑。

5、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二)二十八宿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三)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四)三垣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1、紫薇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的一区。

2、太微垣:在紫薇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

3、天市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

(五)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幻灯片1幻灯片2天文历法●一、赤道、黄道二、七政●三、三垣●四、四象二十八宿●五、十二次六、分野●七、阴历、阳历●八、置闰与二十四节气●九、月相●十、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十一、三正幻灯片3一、赤道、黄道●天文学上将以地球为中心,以无限大为半径,内表面分布着各种各样天体的球面称为天球。

实际上是以地球球心为中心,且具有很大半径的假想圆球。

想象中,所有天体都附着在天球上。

●把地球的赤道伸延到天球上的位置,就是天球赤道。

幻灯片4●天文学把太阳在地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即太阳在天空中穿行的视路径的大圆,称为“黄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面在天球上的投影。

●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做黄道——它是天球上假设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幻灯片5幻灯片6幻灯片7幻灯片8二、七政●七政指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又叫七曜。

●金、木、水、火、土是五个行星,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称“太白”,特别明亮。

●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叫“启明”;●黄昏时出现在西方,叫“长庚”。

幻灯片9●木星古称“岁星”。

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因此就以木星每年所在位置纪年,如“岁在鹑火”、“岁在星纪”。

●水星古称“辰星”。

●火星古称“荧惑”。

●土星古称“镇星”或“填星”。

幻灯片10三、三垣●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以北天极为中心,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也叫星宿。

●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古人将地球上看到的北天极一片的星空分区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即所谓三垣。

幻灯片11●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紫微垣以外,星张翼轸以北是太微垣。

●房心尾箕以北是天市垣。

●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其外围分布“四象”。

中学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中学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一、天文【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

中国古代对日(太阳星)、月(太阴星)与金(太白星)、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星)、土(填星、镇星)七大行星的一种总称,源于汉族人民对远古星辰的自然崇拜。

【星宿(xiù)】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多颗恒星。

古人将满天星宿划分为四大星野,青(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即出自于此,而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末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末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借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昴(mǎo)宿】西宫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máo)头(“旗头”的意思)。

【斗牛】斗宿与牛宿的合称,都是星宿名。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赤壁赋》)徊于斗牛之间。

【壁宿】指北宫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宫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将退。

(《诗经·七月》)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寒食
清明前一两日
清明
阳历四月五号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节日名称
端午 乞巧 中秋 重阳
冬至
腊日 除夕
时间
五月初五 七月初七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阳历十二月二十一、 二、三 十二月初八
农历年最后一天
四、风俗习惯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天狼星 老人星
恒星名。除太阳外太空中最明亮的恒星。古人以天狼星出则有战争。后 以天狼比喻残暴的侵略者。
全天空第二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中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
牵牛织女
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
文曲星 天罡 流火
星宿名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 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用四季或节气物候的特点来记载月份
郑翠翠
3、纪日法
纪日法
定义
示例
干支纪日法
汉民族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古人还用天干或地支表示特定的日子
序数纪日法
用序数词纪日的方法
特定称谓纪日法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用“朔”“望” “既望”“晦”等表 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郑翠翠
4、 纪 时
郑翠翠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一次相配,组成 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天文学基础知识历法

天文学基础知识历法

1582年格里高利改历
113
1582年格里高利改历 在1582年10月4日---1582年10月15日
间去掉10天。 以后“世纪年”只有被400整除的年份
才是闰年。 改变后的历法称 “格里高利历”
即现在通行的公历
114
• 格里高利历主要缺点: • 1. 元旦无天文学意义; • 2. 各月名称杂乱,日数不均等; • 3. 与星期关系不确定。
Universal Time)
2021/7/17
61
20世纪,随着测时精度的提高, 人们发现地球自转并不是绝对均 匀的。一年中有快有慢,并有长 期减慢现象。
2021/7/17
62
历书时(ET ,Ephemeris Time )
1960 年世界度量衡标准会议定义 公元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秒定 义更改为:一秒为平均太阳年之 31556925.9747 分之 一,称1历书秒。
2021/7/17
23
1. 日晷 2. 漏壶(一天误差10分钟 ) 3.机械钟——水运仪象台,惠更斯摆
钟、天文钟(误差千分之几秒)
4. 石英钟(1929,300年差1秒) 5. 原子钟(1949,铯钟500万年差1秒)
24
现代社会对高精度时间的要求
用户 电视校频 电力传输网
高速数字通信网 长河二号导航台
• 恒星日 • 真太阳日 • 平太阳日
2021/7/17
34
子午线
2021/7/17
35
恒星日:同一恒星连续两次通过某 地天文子午面 的时间间隔。
2021/7/17
36
2021/7/17
37
真太阳日:太阳圆面中心连续两 次通过某地天文子午面的时间间 隔。

高考天文历法知识点

高考天文历法知识点

高考天文历法知识点天文历法是人类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观测、记录、计算和应用的科学体系。

在高考物理学科中,天文历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全面介绍高考物理中与天文历法相关的知识点。

1. 天文单位天文单位是天文学中使用的长度单位,用来度量天体之间的距离。

常见的天文单位有太阳半径、光年和秒差距。

太阳半径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496×10^11米;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一年内传播的距离,约为9.46×10^15米;秒差距是光从地球到天体传播所需时间,约为3.09×10^16米。

2. 星等系统星等系统是用于度量天体亮度的系统。

常见的星等系统有视星等和绝对星等。

视星等是观测者从地球上观测到的天体亮度,是一种相对的亮度表示方法;绝对星等是天体在距离地球10秒差距处的亮度,是星体固有亮度的度量。

3. 天体运动天体运动是天文学中的关键概念,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运动以及行星的运动等。

其中,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地球的日;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的时间,即地球的年。

4. 朔望月与回归年朔望月是指从一次月亮新月到下一次月亮新月的时间间隔。

回归年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后,再次回到相同位置所需的时间。

朔望月的平均时长是29.53059天,而回归年的平均时长是365.24219天。

5. 黄道与赤道黄道和赤道是地球上重要的坐标系。

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看到的轨迹,也是太阳经过的路径;赤道是地球自转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圆,是地球上纬度为0°的线。

6. 日食与月食日食和月食是天文学中的重要现象。

日食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的白昼时段,月亮完全或部分遮挡住太阳的现象;月食是指月球在地球阴影区内时,地球挡住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的现象。

7. 恒星演化恒星演化是指恒星从形成到死亡的过程。

恒星形成于星云中,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并发光;恒星消耗燃料后会演化成红巨星或超新星,最终可能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天文历法方法论

天文历法方法论

天文历法方法论摘要:一、天文历法概述1.天文历法的定义与作用2.我国天文历法的发展历程二、天文观测方法1.恒星观测2.天体测量方法3.空间探测技术三、天文计算方法1.星历计算2.天文导航算法3.地球自转参数计算四、天文时间尺度1.地球历书时2.世界时与协调世界时3.原子时与秒的定义五、天文历法应用1.农业节气与气候预测2.航海与航空导航3.地球物理学与地震预测4.通信与卫星导航六、天文历法的未来发展趋势1.空间探测与深空探测2.量子天文历法3.大数据时代的天文历法研究正文:天文历法是研究天体运动规律,制定和运用历法的方法论。

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我国就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观测和历法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天文历法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天文观测是天文历法的基础。

恒星观测是了解天体运动的重要手段,通过观测恒星的亮度、位置等变化,可以获取有关天体运动的信息。

天体测量方法则是测定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速度,为天文计算提供基础数据。

此外,空间探测技术在探索宇宙、了解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的过程中,也为天文历法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获取观测数据后,天文计算方法起着关键作用。

星历计算是根据观测数据推算天体在地球上的位置,为天文导航提供依据。

天文导航算法则是在飞行器、船舶等运动载体上应用天文历法,实现精确导航。

地球自转参数计算则是研究地球自转速度和地球形状,为地球物理学、地震预测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天文历法为各个领域提供了实用的时间尺度。

地球历书时是一种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的时间尺度,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

世界时与协调世界时则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制定的时间尺度,用于全球范围内的时间统一。

原子时则是基于原子振荡周期制定,精确度高达亿万分之一秒。

这些时间尺度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国防建设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天文历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节气是根据天文历法推算出的,反映了季节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天文历法知识

天文历法知识

天文历法知识天文历法知识天文历法知识我国的农历是根据什么编制的一.干支纪时的起源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顺序相配,组成六十花甲子,从甲子、乙丑……癸亥。

古人以六十为周期的序数,用以纪日、纪年等。

干支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地下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殷商时代甲骨中,我国就已经有以干支纪日的记载。

据考证,我国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至现今,我国干支纪日从未间断。

按六十花甲子顺序轮流值日,一日一个干支名号,日复一日,循环使用,从不间断。

中国的历史虽然很长,只要顺着干支往上推,历史日期就清清楚楚。

这是中国古代创用干支法的功绩。

在古代历法中也使用干支法,只要求出气、朔的干支,其余就一目了然。

干支法不但用于纪日,还用于纪年。

干支纪年始于东汉建武30年(公元54年)甲寅,西汉以前的干支是后人推算加上去的。

六十花甲纪年优点是周期较长,符号简单。

但历史久远,朝代更迭,单用干支纪年容易混淆。

古人也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

用六十干支纪月、纪时则在唐代以后。

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十二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现在的23—1点,丑时为1—3点,等等,称为十二时辰。

地支纪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下一个称为丑月,等等。

《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有从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以来两千年间年和日的干支。

相传公元前2697年,黄帝命大桡氏以干支纪年,定此年为黄帝元年,以甲子为始元,以冬至日子时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从文献和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比较成熟的历法(脱离随时观象修正而事先计算颁布)大约始自东周。

现存最早的历法是汉书所载公元前104年所颁布的《太初历》(又叫《三统历》),确定以公元前104年十一月初一日朔日夜半冬至日为始元(为计算时间起点,称为“初始历元”),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十一月,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以135个月为交食周期。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天文历法是指人类在测量和记录地球上的时间和空间时所采用的一套系统。

它包括了日历、年历和纪年三个方面,涉及到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规律。

以下是关于天文历法文化常识的详细介绍。

1.儒勒·凡尔纳和他的《环游地球80天》儒勒·凡尔纳是法国著名作家,他的《环游地球80天》被公认为是天文历法文化常识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的主人公菲利亚斯·福格环绕地球一周,通过使用天文历法来准确预测航行的时间和航线,展示了凡尔纳对天文历法的深入理解。

2.古埃及的日历系统古埃及是历史上最早采用天文历法的文明之一、他们的日历系统基于太阳的运行规律,以36个星座为单位,每个星座10天,总共360天,再加上5天的“外部时间”。

古埃及人利用天文历法来预测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时间,以及河水的泛滥和退水时间。

3.中国的农历中国古代的农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为基础的天文历法系统。

每个农历月亮代表一个周期,通常由29或30天组成。

中国农历采用12个动物作为纪年的象征,循环约60年。

农历在中国由来已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节日和个人生活中。

4.国际纪年系统国际纪年系统是现代世界广泛接受的公共日期系统,在西方国家尤为常见。

它基于基督教的历史,将耶稣出生当年(公元前1年)作为纪年的起点,即公元1年。

国际纪年系统使用公元前(BC)和公元(AD)作为标识,代表年份之前和之后的时间。

5.日本的天保历法天保历法是江户时代日本(19世纪初)采用的一套纪年系统。

它是以当时的天保帝名字来纪年,并以8年为周期,纪年从天保元年开始,直到天保7年。

这种纪年系统在当时广泛应用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记录中。

6.马雅文明的长计时周期马雅文明是古代美洲的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他们开发出了一个长计时周期来记录和预测时间。

马雅人的天文历法文化常识包括了“长计时周期”中的“大周期”(5125年)和“小周期”(260天),以及基于太阳、月亮和金星等天体的周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日
日,是以地球自转运动为基础的时间单位。地球自转反映为各种天体在天球上的周日视运动。根据天球上的不同的参考点计量的地球自转运动,就有各种各样的日。日常生活中的“日”,通常是以平太阳日的长度为基础的。1平太阳日的长度为:24时03分。
5.月
月,是以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为基础的时间单位。根据起迄点不同,有各种各样的月。朔望月是月相变化的周期,是根据月球对于太阳的位置来确定的。1朔望月长度为:29.530589平太阳日(29日12时44分11.6秒[平太阳时]),平均值为:29.5306日(29日12时44分3秒);一年354.3672日。
公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后到新教国家,二十世纪初全世界普遍使用。中国于辛亥革命后在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现在,阳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所以又称“公历”。
.阴历
阴历,是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又称回历。阴历是纯粹以月亮(俗称太阴)绕地球的运动周期为根据的历法,它的特点就是每个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或接近于“朔望月”。因此任何一天都有月相(月亮的形状)的意义,例如逢初一必定看不到月亮。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
242190日,比现在精确推算出的当时的数值只小0.00027,远远超出了当时欧洲的精度水平。南北朝何承天(370—447)制定的《元嘉历》,定一个朔望月为29.530585日,与现代测值29.530588相比,精度也达到了十万分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为了搞历法,是一种实用天文学,在理论上的探讨是不够的。比如天体、宇宙的结构等等这些问题一般是不研究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在理论上探讨不够这是个弱点,和古希腊比较,这个弱点就更为突出。
(二)历法知识
1.历法
是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古代人就希望知道昼夜、月相和季节的变化规律,以及更长时间的计量方法。世界各文明古国很早就开始根据天象观测来制定历法。
定出年、月、日的长度,是制定历法的主要环节。日的长度是根据太阳每天的视运动定出的;一年的月数和日数以及月的日数,有的按天象定出,有的是人为定出的。因按天象确定的年和月所包括的日数不是简单的有理数,例如按季节变化确定的年(即回归年)为365.24220……日,按月相变化确定的月(即朔望月)为29.53059……日,而制定的历法又必须使年的月数和月的日数为整数。因此各国历代制定的历法,侧重点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叫阳历,其中年的日数平均约等于回归年,月的日数和年的月数则人为规定,如公历、儒略历等;一类叫阴历,其中月的日数平均约等于朔望月,年的月数则人为规定,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另一类叫阴阳历,其中月的日数平均约等于朔望月,而年的日数又约等于回归年,如中国现在还采用的农历、藏历等。
天文历法知识.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天文历法知识
天 文 历 法 知 识
我国的农历是根据什么编制的
公历中每一个历年(365或366平太阳日)分成十二个月,按照传统习惯,月的长度有28、29、30、31平太阳日四种。
6.年
年,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为基础的时间单位。地球公转运动在天球上的反映就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根据天球上不同参考点计量的太阳周年视运动,就有各种各样的“年”,以适应各种需要。回归年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间隔,长度为:365.24220平太阳日。现行的公历就是按回归年的长度制定的,为方便起见,历年取365或366平太阳日。
日、月、五星各有各的运动周期,并且有各自理想的起点,例如,太阳运动的冬至点,月亮运动的朔、近地点、黄白交点等等。从某一时刻测得的日、月、五星的位置离各自的起点都有一个差数。以各种周期和各相应的差数来推算上元积年,是一个整数论上的一次同余式问题。随着观测越来越精密,一次同余式的解也越来越困难,数学运算工作相当繁重,所得上元积年的数字也非常庞大。这样,对于历法工作就很少有实际意义,反而成了累赘,后经曹士蔿、杨忠辅等作尝试性的改革以后,元代郭守敬在创制《授时历》中废除了上元积年。
个月算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为了方便,阴历把历月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计有354天。
9.农历(夏历)
农历(夏历),是中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这种历法中安排有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而且主要在广人农村中使用,因此称为“农历”,又名夏历、旧历、中历,民间也有称为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两历并用的历法。
以上就是我国采用干支六十花甲子纪时起源的大致情况。
二.天文历法知识
(一)古代天文学
我国古代天义学,是在农业生产和制定历法的需要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历代都很重视历法,为此长期坚持进行天文观测,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发展了先进的观测手段,形成了我国的天文学体系。
一.干支纪时的起源
十 天 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顺序相配,组成六十花甲子,从甲子、乙丑……癸亥。古人以六十为周期的序数,用以纪日、纪年等。
干支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地下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殷商时代甲骨中,我国就已经有以干支纪日的记载。据考证,我国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至现今,我国干支纪日从未间断。按六十花甲子顺序轮流值日,一日一个干支名号,日复一日,循环使用,从不间断。中国的历史虽然很长,只要顺着干支往上推,历史日期就清清楚楚。这是中国古代创用干支法的功绩。在古代历法中也使用干支法,只要求出气、朔的干支,其余就一目了然。干支法不但用于纪日,还用于纪年。干支纪年始于东汉建武30年(公元54年)甲寅,西汉以前的干支是后人推算加上去的。六十花甲纪年优点是周期较长,符号简单。但历史久远,朝代更迭,单用干支纪年容易混淆。古人也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用六十干支纪月、纪时则在唐代以后。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十二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现在的23—1点,丑时为1—3点,等等,称为十二时辰。地支纪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下一个称为丑月,等等。《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有从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以来两千年间年和日的干支。
相传公元前2697年,黄帝命大桡氏以干支纪年,定此年为黄帝元年,以甲子为始元,以冬至日子时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从文献和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比较成熟的历法(脱离随时观象修正而事先计算颁布)大约始自东周。现存最早的历法是汉书所载公元前104年所颁布的《太初历》(又叫《三统历》),确定以公元前104年十一月初一日朔日夜半冬至日为始元(为计算时间起点,称为“初始历元”),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十一月,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以135个月为交食周期。
7.公历(阳历)
公历,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历法,又称“格雷果里历”,实质上是一种阳历。阳历是以地球绳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是罗马教皇格雷果里(一译格利哥里)十三世对原来的儒略历进行修订后于1582年颁行的。由于儒略历的年长度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365天5小时48分46秒)相差0.0078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后期,累差已约10天。为了消除这个差数,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下一天定为格雷果里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这样使春分又恢复到3月21日。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的法则,公元年数被4除尽的仍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在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儒略历减少3个,即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更为接近。
我国古代历法大都使用阴阳历(称为《夏历》)。包括年月日、节气、日月五星位置、日月食预报等内容的历法体系,在汉代已经形成。我国历法起源很早,《尚书·
尧典》中已有闰的概念,战国时有了二十四个节气。中国古代历法非常多,有102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历法呢?这是古人尽量想使历法更准确些,所以进行一次次的修改,使数据更为准确。如每年的天数,两河流域定为354天,埃及定为360天,都不太准确。而中国春秋末年的“四分历”,它的回归年长为365.25日,比希腊伽利泼斯历早100多年;南宋的《统天历》回归年长365.2425日,比欧洲早400年;明末邢云路于1608年测得的回归年长365.
此外,确定年首、月首、节气以及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也是制定历法的内容。
2.中国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历法绝大多数是阴阳合历。
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元素——日、气、朔
中国至迟从殷商时代起就采用干支纪日。从甲子到癸亥,六十干支日名轮流循环使用。“气”是中国古历的阳历成分。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按时间等分的叫平气。按一年中太阳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气。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蜇……等都叫“节气”。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阴历成分。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叫“朔”。月亮绕地球转动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它的速度变化的周期叫一个“近月点”。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速度也是不均匀的。它的变化周期直到明末以前一直认为就是一个回归年。由于日、月运动都不均匀,所以每年连续两次朔之间的时间也是不相等的。不过,经过长期观测统计,可以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称为一个“朔望月”。根据朔望月推算出来的朔,叫“平朔”。对平朔进行日、月运动不均匀性的改正,得到真实的朔,称为“定朔”。中国古代的民用历法根据气、朔的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①从春秋战国时代到唐初,是使用平气、平朔时期。②从唐初到明末,是使用平气、定朔时期。③清代以后,是使用定气、定朔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