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读本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读本教学之我见【摘要】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与教科书的联系和对应,在文体、内容、作家等方面采取了对应安排,和教科书是姊妹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开拓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当前高中语文老师面对的一个尴尬问题就是厚厚的语文读本不受学生重视,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挖掘出语文读本的利用价值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改革;跨文本;阅读量

高中语文读本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进行语

文课程改革的载体之一,促进着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有很高的阅读和应用能力,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内对教科书的教学,我们就无法达到新课程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再加上课时有限,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等原因,教学大纲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就形同虚设,落不到实处。为了丰富语文素养,发展个性,并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我们不仅要立足于课内还要从课内走向课外,重视并利用师生手上共有的阅读资源,即语文读本。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高中语文本的教学问题。

1.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

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

2.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3.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

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4.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5.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

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

6.利用读本拓展延伸。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较阅读还只是浅层次的鉴赏,如果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鉴赏要求,则可以让他们学写文学小评。而语文读本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以第五册为例。第五单元讲完后,就可结合语文读本中《诗歌的欣赏》单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这一单元有三篇课文,《读诗歌欣赏的准备》、《〈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怎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三位作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告诉读者该如何去鉴赏古诗,有理论,有事例,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学生是能够看懂的。这时,教师布置一写作题目,让学生根据文章所说的方法,谈谈自己对某一首古诗的理解。再举一例,《阿q正传》讲完后别马上丢开,翻开配套读本,有一个《名家论“阿q”》专题。让学生仔细去研读,读完谈感受,学生有了深刻体会之后,布置写作题目:我也论“阿q”。这种教法,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锻炼他们对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各位老师不妨一试。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读本是我们扩展视野,丰富阅读,发展个性,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资源或辅助途径,对它的教学值得我

们去探索和实践。教师如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把读本内容与考试链接起来,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学生的思维被拓宽,知识视野愈加开阔,自然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看读本,去思考去联系某些问题,那我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