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第二单元4《诗经》四首《无衣(秦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无衣》教案教学设计

《无衣》教案教学设计

《无衣》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无衣》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作品的题材和形式。

分析《无衣》的文学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学知识,解读《无衣》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运用比较研究法,探讨《无衣》与其他作品的联系与区别。

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对《无衣》的个人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无衣》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无衣》是《诗经》中的一篇,属于古代战歌,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战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材提供了原文、注释、译文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无衣》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难点:分析《无衣》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无衣》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无衣》,理解原文内容。

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无衣》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3.4 探究学习:学生运用比较研究法,探讨《无衣》与其他作品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对《无衣》的个人见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汇报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

4.2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无衣》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拓展阅读:推荐与《无衣》相关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学创作,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份《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教案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这两篇古代诗歌的课堂教学。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两篇诗歌内容简洁,语言优美,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因此,这两首诗歌成为了中学语文课程中必备的学习内容。

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基本意义和内涵。

2.掌握《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基本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启示,深入思考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学习《秦风·无衣》1)语文学习:第一步:教师播放《秦风·无衣》的音频,让学生首先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步:请学生分组,让同学们分别朗读《秦风·无衣》,通过对比不同组别的朗读,学生能够领略到诗歌的语言美感和特点。

第三步:通过学生们的朗读和自我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们理解《秦风·无衣》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2)思想教育: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们了解《秦风·无衣》是一首表达贫民苦难的诗歌。

第二步:教师让学生们思考,我们能从《秦风·无衣》这首诗歌中学到什么?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诗歌中所体现的人生信仰和生活哲学。

第三步:教师展开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们讲述自己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并进行分享。

2.学习《邶风·静女》1)语文学习:第一步:教师播放《邶风·静女》的音频,让学生们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感。

第二步:通过阅读文字版诗歌,让学生感受到《邶风·静女》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分析令人动容的情感表达。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教案标题:秦风无衣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秦风无衣》这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秦风无衣》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2. 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和韵律。

3.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秦风无衣》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2. 音频或视频资源,用于朗读示范。

3. 课件或黑板,用于呈现诗歌内容和讲解。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服饰,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古代诗歌,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导入:1. 呈现《秦风无衣》的诗歌原文和翻译,让学生先读原文,然后了解诗歌的基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发展:1.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注意诗歌中的押韵和音律。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巩固:1. 分组进行小组朗读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和最佳解读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秦风无衣》的读后感,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拓展: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诗歌,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文学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表现、讨论参与度等。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秦风无衣》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结合音乐,让学生创作一首配乐或歌曲,将《秦风无衣》的诗歌内容与音乐相结合。

2. 组织学生进行小剧场表演,将《秦风无衣》的情节和意境通过表演的方式展教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秦风无衣》这首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无衣》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4、背诵课文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背诵课文【教学方法】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激昂、雄壮的基调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ppt展示秦风·无衣)。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1、放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2、学生集体朗读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4、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明确:疑问反问语气升调肯定语气降调感叹语气降调王于兴师,修我~~~~`说明军情紧急,要快连三、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1.识记字音、字形、释义衣袍裳同仇偕作偕行2.通假字泽通()3.疏通诗歌意思四、分析诗歌1、提问:从课文字面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生: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2、提问:变化的部分是哪些?生: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3、提问: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明确:“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诗经>三首》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教读课文,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

据《大纲》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能诵读一定数量的名篇。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所以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唱出诗歌的情感,并以此促进他们读出情节发展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说教法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教育理论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寓教于乐”和“文道统一”的原则及中学生对《诗经》敬而远之的心理及喜欢吟唱歌曲的年龄特点,我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吟唱、诵读法对《无衣》《静女》“寓教于唱”,雅俗互通,使之通俗而不低俗,以唱促读,在轻松愉快的歌唱中,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背诵;并准确把握基调,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另外课外印发张晓风散文《诗课》《地泉》《尔雅》)。

《无衣》教案教学设计

《无衣》教案教学设计

《无衣》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无衣》。

(2)理解《无衣》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无衣》。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

(2)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 《无衣》的诗意、诗境和诗情。

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的分析。

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无衣》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2. 诗中隐喻、象征手法的把握。

3.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无衣》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无衣》,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象征手法。

(2)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家国情怀。

5. 鉴赏拓展(1)介绍相似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2)分析《无衣》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分享感悟,培养爱国情操。

7. 小结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4. 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无衣》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验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

3. 利用比较阅读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高二语文《秦凤 无衣》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二语文《秦凤 无衣》教案(新人教必修)

《秦风•无衣》(人教版高二必修)《秦风•无衣》艾青中学范昌济教学目标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思路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我”与“子”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形,借此把握诗歌内容,并进一步理解诗歌表现的主题和塑造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对话)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

“无衣”,这是实写。

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

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四、特点(先找异同)1、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秦风.无衣》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教学设计

《无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并把握主人公的人物形象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及结构美,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情境式微写作任务,描述和评价诗歌主人公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中的具体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主人公的家国情怀,构建诗歌所蕴含的协作友爱、昂扬向上等精神与红色文化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有机联系,品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

教学重点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法、点拨法、情景设置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兴趣播放《无衣》的歌曲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其诗1.请一名学生正读字音,其余同学思考思考这首诗的抒情主体谁?处境如何?明确:场上的士兵;破衣烂衫,处境艰难。

2.全班齐读。

(三)、边学边悟,通其义1.结合教材注释,疏通字词含义,教师答疑。

2.合作探究(1)从文本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预设:每章都有重复,重复中又有变化(重章叠句)。

(2)分析本诗重章叠句内容及其作用。

内容: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作用:①语言上,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音韵协调,容易记忆和传唱。

②结构上,结构清晰一致,具有一种整齐美,回环美。

③主题上,一唱三叹,渲染气氛,强化感情,深化主题。

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

当劳动人民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保卫家园,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4《氓(卫风)》《无衣(秦风)》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4《氓(卫风)》《无衣(秦风)》教案1

《氓(卫风)》《无衣(秦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和古诗鉴赏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诗中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4、以四首诗为载体,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民生活形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关于《诗经》参看课本“相关链接”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4.“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

二、教学《氓》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字读音。

秦风无衣讲课教案

秦风无衣讲课教案

秦风无衣讲课教案教案标题:秦风无衣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秦风《无衣》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分析《无衣》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无衣》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无衣》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无衣》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秦风《无衣》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什么了解?你们对秦风有什么了解?呈现:1. 分发《无衣》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

2. 解读课文的背景:秦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歌体裁,反映了秦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3. 分析《无衣》的基本内容和主题:秦国的人民贫困,生活艰苦,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讲解:1. 分析《无衣》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排比、对仗等。

2. 解读《无衣》中的重要词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讨论: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无衣》中的某一句诗句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学生展示并互相评价各自的解读结果。

拓展:1. 邀请学生以《无衣》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贫困人民的理解和关怀。

2. 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课堂总结:1. 总结《无衣》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并准备下节课的课堂展示。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无衣(秦风)-语文版第四册教案

无衣(秦风)-语文版第四册教案

无衣(秦风)-语文版第四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秦风《无衣》的诗意以及作者的背景;
•掌握较难的词语及句子的解释;
•能够感知并理解《无衣》表达的深邃思想;
•能够根据诗歌理解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风《无衣》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较复杂语言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秦风《无衣》的歌词,以及作者简介,让学生先自行品读一遍,整理自己的理解。

2. 理解语言
针对学生在品读中不太理解的语言,教师进行词语解释和语句的解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3. 分享感悟
对《无衣》抒情自然的表达方式进行探究,探讨它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悟。

4. 小组讨论
教师安排小组讨论,以列举多种“得和失”的例子,分别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分享给同学,从而进一步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5. 课堂总结
教师对课堂知识做一个总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四、孩子拓展
根据秦风《无衣》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得与失”的问题,比如深入思考“得与失”的关系,让学生关注人生本质和价值,进行自我思考以及对知识的加深。

五、板书设计
无衣秦风
牵牛蒲葵
诸侯思无邪
牵衣循环
轻舟已过万重山风之舞者
六、家庭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诗歌《无衣》;
2.思考并写下你个人对“得与失”话题的理解和看法。

七、总结链接
通过对秦风《无衣》的分析和思考,学生们接受到了有益的知识和心灵上的指引,在日后的人生中能够加深对人生的理解和领悟。

(完整版)《无衣》教案

(完整版)《无衣》教案

【教学目标】(一)本篇文章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加强诵读,通过节奏的感受,语气、语调的把握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主意用比较法比较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宋诗词打下基础。

(二)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2、背诵课文【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伸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设计】导入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激昂、雄壮的基调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选自《诗经三首》板书:秦风·无衣(设计说明:本段音乐和所学文章有三个共同点,1、基调相同,都是激昂、雄壮的2、重复的旋律3、都是战歌由它引入课文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能为课堂烘托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意境另外音乐中的重复和诗歌当中的重章复唱也可以作一个比较)二解题表现手法分:赋——铺排陈诉,增强气势比——打比方、比喻兴——由他物引起所讲内容,引子,联想,烘托氛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1、放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明确:疑问反问语气升调肯定语气降调感叹语气降调王于兴师,修我~~~~`说明军情紧急,要快连板书:同袍。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第二单元4《诗经》四首《无衣(秦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第二单元4《诗经》四首《无衣(秦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第二单元4《诗经》四首《无衣(秦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第二单元4《诗经》四首《无衣(秦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2重点难点“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内容一、问题导入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 (对话)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

“无衣”,这是实写。

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

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古诗词诵读《无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无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无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无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无衣》的创作背景,掌握“重章叠句"的知识;(重点)2.通过朗读、品读、联读等方式,赏析诗句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变与不变”中,将万众一心的爱国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地艺术手法;(重点)3. 激发刻苦学习致敬英雄、报效祖国之情,树立为祖国流血流汗、献力献智之志。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来自《诗经·秦风》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让我们思绪回溯。

伊人立于白露沙洲,没有人见过她的容貌。

而那绝世的背影,留给后世不尽的婉曲朦胧的情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诗经·秦风·无衣》,领略秦地的另一种美的风骨。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深入了解《无衣》这首诗。

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三章,但却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通过在反复的章节内更换个别字词,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欣赏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学生1:老师,您刚说《无衣》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那是什么意思?教师:很好的问题!重章叠唱就是在不同的章节中重复运用相同的句子或结构,而《无衣》中就通过反复运用相似的章节结构,加入了一些变化的字词。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2:是不是为了强调一些重要的意境或情感?教师:没错!通过反复强调同一主题,诗人可以使这个主题更加深刻、感人。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例子。

在《无衣》的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呢?学生3:老师,我记得第一章和第三章的开头都是一样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教师:很好的观察!这正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在这两个地方,诗人使用了相同的句式,但稍作变化,加入了不同的字词。

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感觉呢?学生4:或许是为了表达相同的情感,但用了不同的词汇,让人感觉更加丰富深刻?教师:棒极了!正是这个原因。

通过微妙的变化,诗人让相同的情感更富有层次,同时也让整首诗更加丰富多彩。

诗经无衣教学设计方案

诗经无衣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背景及文学价值。

- 掌握《诗经·无衣》的基本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豪迈情怀和团结精神。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经·无衣》的内容和主题。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手法、语言风格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豪迈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经》的相关图片和背景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诗经》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经·无衣》有什么特别之处?(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1. 学生自主阅读《诗经·无衣》,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三)深入分析,探究主题1. 教师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无衣”有何象征意义?反映了怎样的精神风貌?3. 讨论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如“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等,分析其艺术效果。

(四)拓展延伸,提升鉴赏能力1. 介绍《诗经》中的其他诗歌,让学生比较阅读,加深对《诗经》的理解。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无衣》的感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归纳,升华情感1. 教师总结《诗经·无衣》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对现代人的启示是什么?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团结、勇敢的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语文版 高中语文 必修4 第2单元 无衣(秦风) 精品优选公开课件

语文版 高中语文 必修4 第2单元 无衣(秦风) 精品优选公开课件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才是进退自如、来去随意。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 跟道家学想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什么是“想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背景介 绍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 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
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诗 经》中也称猃狁)接壤,他们经常发生战争。 本诗中的“兴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 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家卫 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同 仇敌忾、踊跃参军,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 精神。
如何才能想得开?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最高那层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二是功利境界。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四是天地境界。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开。想开到什么程度,则决定于人的视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人处平地,到处都会遮眼阻路;人登顶峰,世间便能一览通途。这就是想得开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宽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开,往往都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5《诗经》四首--《氓》《无衣》教案

5《诗经》四首--《氓》《无衣》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两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放录音)让学生听一首歌曲。

提问:同学们,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接着提问: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板书:《诗经》两首二、解题出示投影《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这是《诗经》的精华。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无衣教案

无衣教案

无衣教案《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秦风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慷慨激昂的请战书——《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多。

《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

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

比如,“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

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一、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怎么行军?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一个有衣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

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

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第二单元4《诗经》四首《无衣(秦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2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教学内容
一、问题导入
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 (对话)
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
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
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

“无衣”,这是实写。

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

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