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集体备课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3. 学习剧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2.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3. 剧情梗概与主要人物关系4. 作品的主题思想5. 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哈姆莱特形象的内涵、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 难点: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深入理解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知识,分析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分析哈姆莱特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关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剧情梗概与主要人物关系。
2. 第二课时:哈姆莱特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案例分析。
4. 第四课时: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以及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时的深度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七、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片段,详细分析其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并结合角色心理进行解读。
3. 探讨《哈姆莱特》中的命运观念,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命运的认识。
八、教学资源1. 莎士比亚原著《哈姆莱特》文本。
2. 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包括对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分析。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剧作地位等。
(2)能够把握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剧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哈姆莱特》。
(2)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剧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思考人生意义,提高人生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剧作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剧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3. 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2. 剧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意义。
3. 剧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作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人物形象、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4. 讲解与鉴赏:教师讲解剧本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
5. 实践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1. 剧作分析:《哈姆莱特》剧本的分析,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解析。
2. 人物形象:详细分析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的特点和形象。
3. 文学手法:讲解剧本中的象征手法、隐喻意义、对仗修辞等文学技巧。
七、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剧本背景,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1.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剧情介绍: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1.2.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
1.2.3 主题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道德的困境等。
1.2.4 文学鉴赏:分析剧本的语言、结构、戏剧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性格。
2.2.2 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2.2.3 对剧本进行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
3.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剧本原文、图片、视频等。
3.2.2 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增强体验感。
3.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拓展。
第四章:教学进程与安排4.1 第一课时4.1.1 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4.1.2 概述剧情,介绍主要人物关系。
4.1.3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4.2 第二课时4.2.1 分析奥菲莉亚和克劳狄斯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2.2 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4.2.3 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4.3 第三课时4.3.1 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4.3.2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哈姆莱特》教案(2)
《哈姆莱特》教案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的《哈姆莱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人物关系图、文本、重要章节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并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人文主义思想及悲剧命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戏剧结构以及人物内心活动。
2. 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内涵。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章节解析:对教材中的重要章节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
4. 人物分析:以哈姆莱特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6.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冲突。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作者:莎士比亚2. 人物关系图3. 哈姆莱特复仇心理分析4. 哈姆莱特人文主义思想5.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2. 作业答案: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位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物。
他既有着复仇的决心,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这使得他在复仇过程中不断挣扎、矛盾重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哈姆莱特》,使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杂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探讨作品的主题,如复仇、道德、人性、命运等。
4、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情节结构、戏剧冲突、语言风格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其复仇行动的延宕原因。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
2、难点(1)对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内涵的把握。
(2)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丰富性和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梗概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理解打下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复仇行为以及作品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提问学生对复仇主题的看法,引发学生的思考。
2、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创作经历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等。
3、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要复述《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
(2)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梳理出故事的主要线索和重要情节。
4、人物分析(1)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让学生找出描写哈姆莱特的段落和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讨论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如性格的优柔寡断、对道德和正义的思考等。
(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奥菲利亚的单纯善良等。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如复仇与正义、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等。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3)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
6、艺术特色鉴赏(1)分析作品的情节结构,如三条复仇线索的交织。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3)能够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剧本内容;(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表演和创作,提升口语表达和戏剧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作品中的悲剧情感,理解生命的意义;(2)培养对文学和戏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3)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3. 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2. 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3. 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表现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戏剧艺术特点;3. 表演法:鼓励学生进行戏剧表演,体验作品情感和人物性格;4. 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戏剧创作,提升创新能力和戏剧鉴赏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阅读:让学生阅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戏剧艺术特点;4. 表演:鼓励学生进行戏剧表演,体验作品情感和人物性格;5. 创作:引导学生进行戏剧创作,提升创新能力和戏剧鉴赏水平;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剧本分析:《哈姆莱特》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3. 主题探讨:悲剧的起源、复仇、疯狂、背叛等主题元素。
七、教学步骤1. 剧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2. 人物分析:组织学生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其性格和命运;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剧本中的悲剧起源、复仇、疯狂、背叛等主题元素,理解其深层含义;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场次,如“疯狂一场”、“复仇一场”,深入理解剧本的艺术魅力;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生价值。
2023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设计(精选3篇)
2023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设计〔精选3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1、知识教育目标:⑴ 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⑵ 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⑶ 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⑴ 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 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3、德育渗透目标: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4、美育渗透目标: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1、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根底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2、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3、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
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5、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
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6、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
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多重表达,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7、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
他以《水浒》为例。
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
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8、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⑴ 具有强烈的激情。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
1.1.3 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和语言表达。
1.1.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剧情简介:介绍《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
1.2.2 人物分析: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矛盾心理和行为动机。
1.2.3 文学特色:探讨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语言风格和象征手法。
1.2.4 批判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所面临的问题和道德抉择。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和文学特色。
2.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点、提问解答。
2.1.3 情境体验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创意写作。
2.2 教学手段2.2.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文本。
2.2.2 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2.2.3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评论、演出视频等。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过程3.1 教学安排3.1.1 第1-2课时:介绍剧情和人物关系。
3.1.2 第3-4课时: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
3.1.3 第5-6课时:探讨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和语言风格。
3.1.4 第7-8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所面临的问题和道德抉择。
3.2 教学过程3.2.1 导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兴趣。
3.2.2 讲解:详细讲解剧情、人物和文学特色。
3.2.3 讨论: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
3.2.4 实践:进行角色扮演或创意写作,让学生深入体验作品。
第四章:评价与反馈4.1 评价方式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环节的积极性。
4.1.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和练习。
4.1.3 表现展示: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创意写作等环节的表现。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
评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C、本课生字、生词D、悲剧的定义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2、导入3、分发问题卡片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提升道德素养。
3. 通过对剧本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戏剧表演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介绍2. 哈姆莱特角色的分析3. 剧本情节的解读4. 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5. 团队协作与角色分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分析哈姆莱特角色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剧本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性内涵。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心得,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介绍2. 第二课时:哈姆莱特角色的分析3. 第三课时:剧本情节的解读4. 第四课时: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5. 第五课时:团队协作与角色分配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剧本解析:评估学生对哈姆莱特角色的理解深度和剧本情节的把握程度。
3. 戏剧表演:通过学生的戏剧表演,评价其在表演技巧和团队协作方面的进步。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哈姆莱特》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戏剧的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分配,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自由选择心仪的角色。
3. 分组进行剧本排练,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表演技巧,如语言表达、情感传递等。
4. 开展“戏剧沙龙”,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表演心得。
5. 邀请专业戏剧教师进行点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表演指导。
七、教学难点与对策1. 难点:哈姆莱特角色的复杂性,难以理解其内心世界。
对策:通过深入分析剧本,引导学生关注哈姆莱特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色。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2)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本主题;(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读人物性格和戏剧情节;(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悲剧情节所展现的人性冲突,提升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2)欣赏莎士比亚优美的语言,提升文学素养;(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善恶、忠诚与背叛等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幕:(1)介绍剧作家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2)分析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霍拉旭、克劳狄斯等;(3)理解剧情发展,把握主要矛盾。
2. 第二幕:(1)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如哈姆莱特的犹豫、矛盾,奥菲莉亚的纯真、脆弱等;(2)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父与子、母与女、情人之间的关系;(3)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如独白、对白等。
3. 第三幕:(1)剖析剧情中的冲突,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权力斗争;(2)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如哈姆莱特对复仇的痛苦抉择;(3)关注女性角色的命运,如奥菲莉亚的悲剧。
4. 第四幕:(1)通过人物命运的转折,深入剖析剧本主题;(2)分析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如哈姆莱特的勇敢、智慧,克劳狄斯的狡诈等;(3)引导学生思考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
5. 第五幕:(1)总结全剧主题,强调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冲突;(2)对比分析人物命运,认识善恶、忠诚与背叛的道德观念;(3)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2)戏剧语言的特点及欣赏;(3)剧本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犹豫、矛盾性格的深入剖析;(2)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解读;(3)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分析。
哈姆莱特 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哈姆莱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英国文学、戏剧的发展历程及文学鉴赏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要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英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
教学内容1.文化背景介绍: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戏剧的发展概况,帮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2.剧本分析:逐幕、逐场分析《哈姆莱特》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主题等要素。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剧中角色,体验角色情感、性格特点,提高对文本理解和表现能力。
4.文本理解与思考:通过讨论、解读关键段落和难点,理解文本寓意与深层含义。
5.文本对比: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深入探讨文本的主题和意义。
6.创意写作:让学生以《哈姆莱特》为背景,创作描写人物形象、情境的故事或剧本。
7.讲座分享:请相关专家学者讲述《哈姆莱特》创作、翻译、影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化价值,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分析和展示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阅读热情,提高阅读和感知能力。
2.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角色扮演: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剧本、人物和情境,提高学生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4.时间分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注重学习效果和学情反馈。
教学评价1.日常表现:通过阅读笔记、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等方面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
2.个人作业:定期布置文学作业和写作任务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
3.团队合作:评价学生在课堂互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和贡献。
4.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哈姆莱特》剧本的整体理解和文学素养。
教材选用1.原著阅读:尽可能选用经典英文版《哈姆莱特》原著,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英文素养。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篇一: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剧居于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中将其定为自读课,应当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戏剧的前提下,了解一下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篇,以开阔眼界,亲近经典,故本剧的学习应主要立足在了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讨。
2、教材分析:课文节选的是《哈》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局的高潮部分。
鉴于《哈》剧较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须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向学生简介剧情,此其一;又因节选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现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学生要想真正走进这一人物的内心尚有困难,无法自主研讨课后的思考题,故教师须向学生课前下发资料(或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但即便如此,本节课的定位应仍是了解名著而非欣赏名著,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绍或讲解而非只是引导。
3、教法分析:有两种课型可供选择:一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下发一定量的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剧情和探讨人物性格,课上重点研讨人物和提出质疑,教师主要答疑。
但在程度较弱的班级想要学有所得,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下发歌德对哈姆莱特性格的细致分析的评价文章。
【教学过程】注:第二种教法。
1、由学生简介莎士比亚导入2、教师(学生)简介前四幕剧情3、了解本场情节的发展及戏剧冲突师生共同画出冲突示意图,明确本场情节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4、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问:哈姆莱特最终没有摆脱死亡,你认为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吗?(引导学生再读剧本,分析本场中哈姆莱特的性格)本场中的哈姆莱特:虽然机智,但为人坦荡,具有英国绅士的风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观,相信宿命,缺少行动的主动性。
他的对手国王:奸诈阴险,善用诡计,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结论:以君子来对小人,君子总是要失败的。
哈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师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时补充出哈姆莱特忧郁、延宕的性格内核,帮助学生明白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莎士比亚、作品的历史背景等。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探讨的人性、道德、权力等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品背景及人物介绍(1)介绍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
(2)介绍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2. 第二课时:情节梳理(1)概述作品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事件和冲突。
(2)分析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探讨其象征意义和主题。
3. 第三课时:人物分析(上)(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如犹豫不决、矛盾心理等。
(2)分析奥菲莉亚的角色定位,如纯洁、脆弱等。
4. 第四课时:人物分析(下)(1)分析克劳狄斯的阴谋和性格特点,如阴险、狡诈等。
(2)探讨作品中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5. 第五课时: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探讨的主题,如人性、复仇、权力等。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悟。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莱特》原著或改编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论文、评论、影视作品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包括对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分析等。
3. 创作和表演:评估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如写作、戏剧表演等。
五、教学建议1. 建议学生在课前预习作品,了解作品背景和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教案7篇
《哈姆莱特》教案《哈姆莱特》教案7篇《哈姆莱特》教案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学习重难点】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3.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4.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一、莎士比亚(1564-1616):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传奇剧:《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辛白林》二、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三、关于《哈姆莱特》:1.《哈姆莱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且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剧本。
2.剧情简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
他是个乐观、充满理想的青年。
但是,父王老哈姆莱特突然身亡、叔父克劳狄斯登上王位、母亲改嫁新王等一连串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
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更使他烦恼的是,他不清楚父亲的死因。
哈姆莱特回国奔丧,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狄斯害死的。
克劳狄斯趁国王午睡时,用毒草汁滴入他的耳朵里,毒死国王。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3篇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二、作家作品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作者:莎士比亚编写人:安雅琼审核人:强强、艾伟审批人:白艳使用人: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板书)。
二、文体知识(一)关于作者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家道衰落,中途辍学,前往伦敦谋生。
他先是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创作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中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马克思称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英国戏剧家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二)剧情简介《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接到了父亲暴亡、叔叔继位、母亲改嫁的消息。
回国后,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假装对女友奥菲莉娅十分冷淡。
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
为了弄清鬼魂的话是否属实,哈姆莱特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霸嫂、篡位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为了弄清王子是否真的发疯,克劳狄斯就让王后去找哈姆莱特谈话,并派首相波洛涅斯在幕后偷听,王后企图劝说哈姆莱特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将躲在暗处的首相当成国王杀死。
狡猾的克劳狄斯借口保护哈姆莱特,就派他出使英国,想要英格兰国王在哈姆莱特上岸时就杀掉他。
哈姆莱特识破奸谋,伪造信函,脱险回国。
奥菲莉娅因父亲被杀、情人“变心”而精神恍忽,落水而亡。
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奸王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设计通过比剑杀死哈姆莱特。
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选文是第五幕第二场,为全剧的结尾部分。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理清人物关系明确:哈姆莱特:丹麦王子,人文主义者。
老国王:哈姆莱特之父,被弟弟克劳狄斯杀死。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在老国王死后不久,嫁给老国王弟弟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之叔,谋害自己的哥哥,并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霍拉旭:哈姆莱特好友波洛涅斯:保守的大臣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原为哈姆莱特友。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莱特情人。
2.梳理故事情节明确:哈姆莱特对朋友霍拉旭讲述偷换密信、死里逃生的过程,并发誓要为父报仇。
奥斯里克、贵族先后奉国王之命来传达、询问打赌比剑之事,哈姆莱特欣然答应。
克劳狄斯设下圈套,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双双中毒剑,王后喝毒酒而死,雷欧提斯临死前揭穿阴谋,哈姆莱特拼尽最后力气用毒剑刺伤奸王,并逼他喝下毒酒。
哈姆莱特死前要霍拉旭传述自己的故事。
内容要点可概括为:(1)两人密谈——讲述逃生经过,发誓为父报仇;(2)受命比剑——两人传旨比剑,王子欣然应允;(3)比剑复仇——双双中剑受伤,王后饮鸩而死,奸王被杀身亡。
四、研读课文1.细读第一部分2.王子察觉阴谋后是如何做的?对于国王、雷欧提斯,他决定做些什么?你从中可看出哈姆莱特怎样的形象特点?明确:王子察觉奸谋后,在感慨国王阴险歹毒、自己危机四伏的同时,头脑中迅速设计了应对的策略——伪造文书,借英王之手除掉两个传书来使。
这些表明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善谋。
哈姆莱特发誓要剪除杀父、霸母、篡位、害己的奸王,不让他继续为非作歹。
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
哈姆莱特为自己在怨愤的雷欧提斯面前情绪失控感到后悔,对于雷欧提斯惨痛的遭遇深表理解,并且想要去取得他的好感和谅解。
这些表明了哈姆莱特的真诚善良。
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1.细读第二部分面对奥斯里克,哈姆莱特说话的态度怎样?贵族询问比剑,哈姆莱特是如何回答的?这些内容显示了哈姆莱特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奥斯里克讲究繁文缛节,说话文绉绉,对上阿谀谄媚,哈姆莱特很讨厌、鄙视他,故意地进行有力的嘲讽,比如:说奥斯里克是“水苍蝇”“畜生的主子”,“拥有大批粪土”;时而说天热,时而说天冷,弄得奥斯里克狼狈不堪。
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正直率真。
贵族来询问是否想好决定比剑,哈姆莱特认为自己定然不会失败,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是国王的奸谋就欣然应允,并且对不好的预兆,即使是死亡,他也愿意去面对。
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自信豪爽、草率鲁莽、安于天命(乐天知命)。
2.细读第三部分(1)比剑前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一番表白,表明哈姆莱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一番表白,语气诚恳,满怀愧疚,希求宽恕,显示了他的诚恳坦率。
(2)两人的剑术谁更高超?雷欧提斯为什么前两剑落于下风?后来又是什么使他刺出致命一剑?明确:雷欧提斯的剑术实际上要比哈姆莱特高超得多,这些其实早在前面的剧情中就有所反应,比如:霍拉旭对哈姆莱特比剑的担忧,说他“在这一回打赌中间,多半是要失败的”;国王、雷欧提斯都认为可以赢哈姆莱特,只是赢的多少看法不同;比剑前,哈姆莱特说雷欧提斯本领更高强,自己比剑只能跟他帮场。
雷欧提斯虽然被克劳狄斯利用,但是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由于一时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他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得了上风。
一句“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表明他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随后,克劳狄斯采用激将法(故意嘲讽说“我怕你击不中他”),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
加上,哈姆莱特的嘲讽(“你怎么一点不起劲?请你使出你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也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小结: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哈姆莱特被看作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时,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新思想的熏陶,天真、单纯的他曾经对人类、对世界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
现实的严酷与丑恶(父亲暴亡,叔父篡位,母亲改嫁,到处充斥着阴谋诡计、阿谀奉承)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
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他所要担负起的责任太大太重,哈姆雷特不仅要为父报仇,而且要消灭以叔父为代表的黑暗社会。
哈姆莱特陷入了思考的怪圈,常常感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种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正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人文主义过于推崇个人的力量,这使得哈姆雷特始终孤军奋战,反抗现实,但又感到力不从心,甚至陷入到了“天命注定”(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的状况中,他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决定上而不是行动上,这种优柔寡断(即“延宕”)使他错失了复仇的最佳时机(有一次王子有机会在背后杀死正在忏悔的国王,但考虑到这样有可能导致把他的叔父送上天堂,于是未能实施)。
他曾经克劳狄斯被视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哈姆莱特向克劳狄斯复仇,实际上可看做是人文主义与封建思想之间的斗争,哈姆莱特的失败,表明了当时人文主义的不够强大和战胜封建思想的艰难性。
哈姆雷特是一个深陷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他内心的忧郁和复仇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作者借此表现了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
哈姆莱特的性格中有两大突出特点:忧郁、延宕。
所以,他也有了“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的称法。
二、主题探究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冲突进行的? 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
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
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
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
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三、赏析艺术特色1.戏剧冲突高度集中,矛盾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
2.成功塑造了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
3.杰出的戏剧语言。
语言上兼具诗歌的精练优美、散文的铺陈流畅、演说的庄严犀利和口语的活泼诙谐,深刻的哲理性与生动的形象性相结合,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板书设计】讲述逃生经过两人密谈机智善谋、嫉恶如仇、真诚善良发誓为父报仇两人传旨比剑哈姆莱特受命比剑正直率真、自信豪爽、草率鲁莽、安于天命王子欣然领命双双中剑受伤比剑复仇王后饮鸩而死诚恳坦率奸王被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