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剧作地位等。
(2)能够把握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剧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哈姆莱特》。
(2)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剧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思考人生意义,提高人生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剧作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剧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3. 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2. 剧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意义。
3. 剧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作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人物形象、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4. 讲解与鉴赏:教师讲解剧本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
5. 实践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1. 剧作分析:《哈姆莱特》剧本的分析,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解析。
2. 人物形象:详细分析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的特点和形象。
3. 文学手法:讲解剧本中的象征手法、隐喻意义、对仗修辞等文学技巧。
七、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剧本背景,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1.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剧情介绍: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1.2.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
1.2.3 主题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道德的困境等。
1.2.4 文学鉴赏:分析剧本的语言、结构、戏剧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性格。
2.2.2 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2.2.3 对剧本进行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
3.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剧本原文、图片、视频等。
3.2.2 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增强体验感。
3.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拓展。
第四章:教学进程与安排4.1 第一课时4.1.1 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4.1.2 概述剧情,介绍主要人物关系。
4.1.3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4.2 第二课时4.2.1 分析奥菲莉亚和克劳狄斯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2.2 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4.2.3 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4.3 第三课时4.3.1 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4.3.2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哈姆莱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3.领悟作品中的复仇主题,理解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2.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及道德困境。
3.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复杂心理的把握。
2.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历史地位。
2.激发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兴趣,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哈姆莱特》第一幕,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哈姆莱特的出场,分析其性格特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复仇动机。
2.提问: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道德困境?二、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二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道德困境,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
2.提问: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二、文本解读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三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的交往。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之间的情感纠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探讨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2.提问: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复仇主题有哪些独特之处?二、作品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四幕,关注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看法。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前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戏剧,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性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剖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哈姆莱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历史、文化、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尊重人性的多元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以及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和分析《哈姆莱特》的主题、风格等文学特征;•了解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并掌握该时代语言的基本特征和风格;•学会用批评性的视角分析并撰写文学评论。
能力目标•能运用阅读、分析、评价、创造等方法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用英文对《哈姆莱特》进行口头和书面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创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欣赏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人性多元性的态度,倡导和平、理解、宽容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公正、客观、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教学内容第一课:《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了解《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能够分析其中的人物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理解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重点•理解《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理解《哈姆莫莱特》中的人物形象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讨论;•录音播放。
第二课:《哈姆莱特》的主题和风格分析教学目标•了解《哈姆莱特》的主题、风格等文学特征;•能够分析特定情境下的文字表达的含义和影响因素;•理解文化和历史因素对文字表达的影响。
教学重点•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分析特定情境下的文字表达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理解文化和历史因素对文字表达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分组讨论;•调查研究。
第三课:莎士比亚时代社会历史背景介绍及语言学习教学目标•了解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学习莎士比亚时期的语言特点及其影响。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
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杂的性格特点。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认识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4、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感受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其转变过程。
(2)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2、难点(1)理解哈姆莱特延宕复仇的原因。
(2)探讨作品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命运等主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对这段剧情有什么感受?对主人公哈姆莱特又有怎样的印象?”(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讲述《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要叙述《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
2、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确保学生对故事有清晰的了解。
(四)人物形象分析1、哈姆莱特(1)组织学生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他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2)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指出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如优柔寡断、机智勇敢、深沉思考等。
(3)探讨哈姆莱特性格的形成原因,包括家庭变故、社会环境、个人理想等因素的影响。
2、其他人物(1)分析克劳狄斯、乔特鲁德、奥菲利亚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在作品中的作用。
(2)讨论这些人物与哈姆莱特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所反映的主题,如复仇、人性、道德、命运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适当的辩论。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点明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和深刻性。
(六)语言艺术欣赏1、选取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朗读并体会其中的语言魅力。
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单元,主要包括《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二幕的内容。
详细内容为:第一幕,哈姆莱特与父亲的鬼魂相遇,得知父亲被叔叔克劳狄斯杀害的真相;第二幕,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试探克劳狄斯,证实其罪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等人物形象。
2. 掌握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戏剧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人物性格分析。
教学重点:《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莱特》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一幕、第二幕,理解剧情发展,了解人物关系。
3. 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等人物形象,解读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哈姆莱特,面对父亲被杀的真相,会如何行动。
5. 例题讲解:分析“戏中戏”中哈姆莱特的智慧,以及克劳狄斯的罪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第三幕、第四幕的情节发展。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二幕2. 人物形象:哈姆莱特、克劳狄斯3.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点4. “戏中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第三幕、第四幕的情节发展,探讨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
答案:(1)第三幕:哈姆莱特在“戏中戏”中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决心为父报仇。
(2)第四幕: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被克劳狄斯陷害,流亡国外。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哈姆莱特》的剧情和人物形象。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5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5篇)《哈姆莱特》教案(通用5篇)《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哈姆莱特》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莱特》。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的第十二章“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中的第二节“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详细内容包括剧作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2. 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等主要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 掌握《哈姆莱特》的戏剧结构,领会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哈姆莱特》主题思想的理解,对戏剧结构的分析。
教学重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戏剧语言艺术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哈姆莱特》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莱特》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哈姆莱特》的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剧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剧作的魅力。
4. 例题讲解: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线索,探讨其与主题思想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哈姆莱特》的戏剧结构,并讨论其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教案2. 内容:主题思想:人性、复仇、爱情人物形象:哈姆莱特、奥菲莉亚戏剧结构:三幕结构、戏中戏语言艺术:对白、独白、旁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线索,结合剧作的主题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请从戏剧结构的角度,分析《哈姆莱特》的剧作特点。
2. 答案: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线索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是剧作主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姆莱特》的戏剧结构具有三幕结构的特点,通过戏中戏的设置,展现了剧作丰富的层次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哈姆莱特教案范文
哈姆莱特教案范文
教案标题:《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分析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文学作品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表演和创意能力,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课堂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哈姆雷特》的故事梗概和主题分析
1.引入:通过提问和引发讨论,激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并了解学生
对《哈姆雷特》的了解程度;
2.主体:简要介绍《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角色、场景和
剧情发展;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和总结出《哈姆雷特》的主题;
4.小组讨论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
全班讨论和分析。
第二课时:《哈姆雷特》的角色分析和形象塑造
1.复习回顾:通过复习前一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哈姆雷特》故
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2.角色分析:根据老师的指导,学生进行《哈姆雷特》中角色的分工,每个小组负责分析一个角色的性格、行为和动机;
3.角色形象展示:每个小组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自己分析的角
色形象,并进行简短的讲解;
4.整体讨论:全班就角色形象的展示进行讨论,分析各角色在戏剧中
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课时:《哈姆雷特》中的主题
1.回顾:通过复习前两堂课的内容,让学生巩固对《哈姆雷特》的故
事情节和主要角色的了解;
2.主题讨论:学生自由讨论《哈姆雷特》中的主题,老师引导学生从
不同角度分析,例如爱情、背叛、权力等;。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剧情简介与背景知识1.1 简介《哈姆莱特》的作者威廉·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特点1.2 概述《哈姆莱特》的剧情梗概1.3 分析剧中的主要角色及其关系1.4 了解《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第二章:文学特色分析2.1 分析《哈姆莱特》的戏剧结构与叙事方式2.2 探讨莎士比亚在对话与独白中使用的修辞手法2.3 研究《哈姆莱特》中的象征元素及其意义2.4 讨论剧本中的矛盾冲突与解决方式第三章:人物解析3.1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其内心冲突3.2 探讨奥菲莉亚的角色定位及其命运3.3 研究克劳狄斯的阴谋与性格特征3.4 分析其他主要角色如波洛涅斯、雷欧提斯等人物的作用与关系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探讨《哈姆莱特》中的复仇主题及其表现4.2 分析权力与腐败在剧中的体现4.3 研究生与死、存在与虚无的主题讨论4.4 探讨人性的善恶与命运的无常第五章:表演与创作5.1 分析剧本中的表演元素,如语言、动作、表情等5.2 探讨如何创作角色,包括语音、身体语言、情感等5.3 研究导演在排演《哈姆莱特》时需要考虑的问题5.4 分析舞台设计、灯光、音效等舞台元素在表演中的作用第六章:文本细读与分析6.1 细读剧本的开头部分,分析其设定的氛围和主题6.2 深入分析哈姆莱特的第一场独白,理解其内心世界6.3 通过选段细读,探讨不同角色的语言特点和性格特征6.4 结合文本,探讨剧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对主题的暗示作用第七章:批判性思维训练7.1 引导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复仇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7.2 分析克劳狄斯的权力欲望对剧情的推动作用7.3 讨论剧本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和形象塑造7.4 引导学生思考剧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第八章:比较研究与跨文化视角8.1 比较《哈姆莱特》与其他莎士比亚作品的相似与差异8.2 分析《哈姆莱特》在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解读8.3 探讨改编作品对原著的传承与创新之处8.4 讨论跨文化视角下对《哈姆莱特》的新解读第九章:课堂活动与讨论9.1 设计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9.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9.3 安排辩论赛,让学生就剧本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辩论9.4 举办剧本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改编或续写剧本第十章:总结与评价10.1 总结本册教案的教学目标和达成情况10.2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10.3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和需要改进之处10.4 展望未来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剧情简介与背景知识补充说明:通过提供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作品简介,以及《哈姆莱特》创作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剧本的整体认识。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章节,内容包括《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二幕,详细内容为:哈姆莱特的疑惑、鬼魂的出现、王宫宴会上的戏中戏、哈姆莱特与罗森克兰茨的对话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魅力。
2.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掌握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及人物性格分析。
重点:戏剧故事情节的理解,戏剧冲突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莱特》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一幕、第二幕,了解故事情节,感受戏剧冲突。
3. 例题讲解:分析哈姆莱特与罗森克兰茨的对话,探讨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哈姆莱特》中的戏剧冲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2. 主要人物:哈姆莱特、鬼魂、罗森克兰茨等。
3. 戏剧冲突:疑惑、复仇、亲情、友情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莱特》中的戏剧冲突,结合人物形象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对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分析。
2. 戏剧冲突的分析。
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分析1. 哈姆莱特的疑惑:鬼魂的出现使哈姆莱特对父亲之死产生了怀疑,从而引发了他的心理变化。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在疑惑中的心理状态,如痛苦、愤怒、无助等。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的《哈姆莱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人物关系图、文本、重要章节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并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人文主义思想及悲剧命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戏剧结构以及人物内心活动。
2. 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内涵。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章节解析:对教材中的重要章节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
4. 人物分析:以哈姆莱特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6.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冲突。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作者:莎士比亚2. 人物关系图3. 哈姆莱特复仇心理分析4. 哈姆莱特人文主义思想5.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2. 作业答案: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位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物。
他既有着复仇的决心,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这使得他在复仇过程中不断挣扎、矛盾重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哈姆莱特》,使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
评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C、本课生字、生词D、悲剧的定义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2、导入3、分发问题卡片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哈姆莱特》。
详细内容包括:剧本的背景介绍、主要角色分析、剧情梳理、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掌握剧本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
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复仇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矛盾心理。
3. 掌握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提高对戏剧文本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哈姆莱特性格特点的分析,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剧本情节的梳理,主要角色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哈姆莱特》相关的图片和名言,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包括作者莎士比亚、剧本的创作时期等。
4. 角色分析:详细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探讨其行为动机。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剧本中挖掘复仇、人性、道德等主题思想,进行讨论。
6. 莎士比亚戏剧特色: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结构、角色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7.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戏剧表演的魅力,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8.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哈姆莱特》的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9.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背景介绍2. 主要角色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3. 剧情梳理4. 主题思想探讨5. 莎士比亚戏剧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线索。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2024年《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哈姆雷特》教材,涉及第三章“冲突与复仇”、第四章节“疯狂与理智”的详细内容。
主要涵盖剧情分析、人物性格探讨、主题思想提炼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剧情,掌握重要情节及人物关系。
2. 分析哈姆雷特、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心理变化。
3. 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领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人文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哈姆雷特的心理变化、克劳狄斯的阴谋手段、剧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剧情分析、人物性格探讨、主题思想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哈姆雷特》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雷特》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戏剧的世界。
2. 新课内容展示:详细讲解第三章和第四章节的内容,穿插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1)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剧中人物,如何应对剧中的冲突和阴谋。
(2)例题讲解:分析哈姆雷特在剧中的心理变化,以“疯狂与理智”为例,讲解其性格特点。
(3)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克劳狄斯的阴谋手段,并分析其性格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剧情梗概2. 人物关系图3. 哈姆雷特心理变化曲线4. 重要台词及象征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悲剧,谈谈你的看法。
(2)以克劳狄斯为例,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剧中的作用。
2. 答案:(1)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悲剧源于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的冲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2)克劳狄斯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是剧中的大反派,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哈姆雷特》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二、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1、剧情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具体情节略。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2、节选剧情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3、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四、欣赏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2、尖锐的矛盾冲突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3、动作化的语言哈姆雷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姆雷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3. 欣赏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章节简介:本章主要讲解《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
2. 重点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3. 重点情节:哈姆莱特的复仇、奥菲莉亚的悲剧、克劳狄斯的阴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3. 讨论法: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4. 鉴赏法:欣赏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2. 讲解剧情:概述故事情节,介绍主要人物和关键情节。
3. 分析人物: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4. 欣赏语言:选取经典台词,讲解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6. 总结与拓展: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如何影响剧情发展,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主动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其他学生可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和课堂展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分析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一课,内容包括:剧本第一幕至第四幕的主要情节,重点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等人物形象,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复仇、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戏剧表演水平。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哈姆莱特复仇心理的复杂性,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把握剧本的主要情节,欣赏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剧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故事情节,划分幕次,概括每幕的主要内容。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等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4. 例题讲解:挑选剧本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详细解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要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剧本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表演,锻炼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复仇、亲情、友情、爱情等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剧本名称:《哈姆莱特》2. 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3. 情节概括:复仇、亲情、友情、爱情4. 主题:人生观、价值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中某个角色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深入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提高文学素养。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2)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本主题;(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读人物性格和戏剧情节;(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悲剧情节所展现的人性冲突,提升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2)欣赏莎士比亚优美的语言,提升文学素养;(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善恶、忠诚与背叛等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幕:(1)介绍剧作家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2)分析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霍拉旭、克劳狄斯等;(3)理解剧情发展,把握主要矛盾。
2. 第二幕:(1)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如哈姆莱特的犹豫、矛盾,奥菲莉亚的纯真、脆弱等;(2)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父与子、母与女、情人之间的关系;(3)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如独白、对白等。
3. 第三幕:(1)剖析剧情中的冲突,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权力斗争;(2)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如哈姆莱特对复仇的痛苦抉择;(3)关注女性角色的命运,如奥菲莉亚的悲剧。
4. 第四幕:(1)通过人物命运的转折,深入剖析剧本主题;(2)分析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如哈姆莱特的勇敢、智慧,克劳狄斯的狡诈等;(3)引导学生思考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
5. 第五幕:(1)总结全剧主题,强调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冲突;(2)对比分析人物命运,认识善恶、忠诚与背叛的道德观念;(3)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2)戏剧语言的特点及欣赏;(3)剧本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犹豫、矛盾性格的深入剖析;(2)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解读;(3)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分析。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莎士比亚、作品的历史背景等。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探讨的人性、道德、权力等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品背景及人物介绍(1)介绍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
(2)介绍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2. 第二课时:情节梳理(1)概述作品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事件和冲突。
(2)分析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探讨其象征意义和主题。
3. 第三课时:人物分析(上)(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如犹豫不决、矛盾心理等。
(2)分析奥菲莉亚的角色定位,如纯洁、脆弱等。
4. 第四课时:人物分析(下)(1)分析克劳狄斯的阴谋和性格特点,如阴险、狡诈等。
(2)探讨作品中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5. 第五课时: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探讨的主题,如人性、复仇、权力等。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悟。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莱特》原著或改编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论文、评论、影视作品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包括对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分析等。
3. 创作和表演:评估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如写作、戏剧表演等。
五、教学建议1. 建议学生在课前预习作品,了解作品背景和人物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教案【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ft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二、作家作品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 52 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 37 个剧本,一卷 14 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 年4 月26 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 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 8 岁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
22 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
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
1588 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
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莱特》、《错误的喜剧》。
三、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1、剧情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故事情节取材于 12 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第二课时一、情节结构1、节选剧情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2、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莱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二、欣赏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3、动作化的语言哈姆莱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姆莱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莱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4、个性化的语言(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哈姆莱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
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
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三、品评人物形象1、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莱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莱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莱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莱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莱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莱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莱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莱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
3、名家观点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
(梁实秋)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哈姆莱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
(歌德)教师试评:哈姆莱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四、总结《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莱特》的现实性:《哈姆莱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
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莱特的形象特征:①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
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
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
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的男主人公。
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
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莱特,要他报仇。
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
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
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