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历法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在古代,天文历法是人们观测和记录天体运行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天文历法的发展与古代文化密不可分,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古代天文历法主要包括天文观测、历法编制和天象预测三个方面。

天文观测是通过观测天体运行轨迹、日食月食等现象来推测天体运行规律。

历法编制是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推算,制定出一套精确的日期和时间体系。

而天象预测则是根据历法和观测数据,对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进行预测。

古代天文观测主要依靠人眼直接观测,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位置和行进速度来推算时间和季节。

其中,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以观测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为主,通过观测它们的位置和亮度变化,确定一年的季节和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

历法编制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历法体系。

例如,古埃及人采用的是太阳历,根据太阳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再加上5或6天的“无年之日”。

而古希腊人则采用了月亮和太阳的运行周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由一个满月和一个新月之间的时间间隔确定。

古代中国的历法则采用了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农历为主。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日(新月)为起点,满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农历的优点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农民安排农事活动,如种植、收割等。

天象预测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观测历史数据和编制的历法,来预测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

古代中国的天象预测主要包括日食、月食和彗星等现象的预测。

例如,在中国古代,日食被认为是天神的警示,有时与君王的去世或国家的灾难联系在一起。

因此,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对日食进行了详细观测和预测,以提前预警。

古代的天文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古代社会提供了时间和季节的准确度量,也为古代人们对天体运行和宇宙奥秘的探索提供了基础。

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_OK

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_OK
17
• (3)月相纪日法。
•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 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 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 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 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 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 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 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 之望日前后”。
叫紫微垣。 • 紫微垣以南是政指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又叫七 曜。
• 金、木、水、火、土是五个行星,合起来称为五纬。 • 金星古称“明星”,又称“太白”,特别明亮。金
星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叫“启明”;黄昏时出现在 西方,叫“长庚”。 • 木星古称“岁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因此就以木星每年 所在位置纪年,如“岁在鹑火”、“岁在星纪”。 • 水星古称“辰星”。 • 火星古称“荧惑”。 • 土星古称“镇星”或“填星”。
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 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 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 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16
六、纪日纪时法
• (2)干支纪日法。 • 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
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 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 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 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 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 指恶日或忌日
• 七夕 又称少女节或乞巧,七月初七日。《荆楚岁 时记》说,七月初七日夜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 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 巧。
• 下九 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一)【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扬州慢》中的“至日”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并序》:“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历法节日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历法节日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历法·节日
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历法】 古人观测到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 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 期为一“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约是由谷 物成熟的物候形成的。寒来暑往的周期,就是地 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太阳年”。 所以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 “年,谷熟也”(《说文解字》)
•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古人以每月二十九日为“上 九”,初九为“中九”,十九提日醒为“下九”。据元伊世 珍《嫏嬛记》引宋无名氏《采兰杂志》,每逢下九,妇 女欢聚,置酒游戏,以待月明,至有忘寐而达曙者。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 指七タ)
• 【社日·春社·秋社】古人祭祀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的 日子。春社一般约在春分前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而 无秋社,汉代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秋分前后。南 朝社日兼有祭神和乡邻会聚宴饮的性质。
• 唐王驾《社日》诗:“桑柘(zhe4)影斜春社散,家家扶 得醉人归。”宋杨万里《乙西社日偶题》诗:“社日雨 多晴较少,春风晚暖晓犹寒。”
• 【寒食】清明前二日,一说清明前一天。冬至后的一百 零五天就是寒食节,所以“一提百醒五”就成了寒食的代称。 唐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中就有“时当一百五” 之句。相传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子推跟随公子重耳在 外流亡十九年,重耳归国做了国君(晋文公),封赏不及 介子推,介子推和母亲到绵山里隐居。后来晋文公想到 了他,亲自带人到绵山寻找,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 公就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然火烧三天三夜仍未见介 子推,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母子抱在树上被烧 死。这一天正值清明节前一天,晋国人为纪念他,就在 这天不举烟火,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寒食禁火。古 代从寒食起禁火三天,只吃冷食,夜里也不点灯。到清 明节重新起火,叫“新火”。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2、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3、天文历是什么4、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5、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阴气和阴气组成。

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

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

冬季寒冷时,属于纯阴。

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5个时节。

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更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5个时节之义。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

”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5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

古代文化常识——历 法

古代文化常识——历  法

《大衍历》
● 唐代僧一行编制的一部先进历法,取 《易经》里的数据和术语附会其历法,因此 得名。该历法结构严谨,系统周密,比较准 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表明中国古代 历法体系的成熟,为后世历法典范。僧一行 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的创始人。
《授时历》
● 元代郭守敬、王恂、许衡等人在元世祖忽必 烈的支持下共同编制的一部历法。在“历之本在 于测验”的指导下,郭守敬等人研制了许多新仪 器,进行了大规模实测,创立了新的数学计算方 式,并吸收前人成功的经验和精确的数据,使 《授时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授时历》有很 好的实测基础,所定数据全据实测,历史上曾东 传朝鲜、日本,并被采用。
《太初历》
●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确定以 邓平、落下闳等人议造的“八十一分律历”为 新定历法,并颁布施行,后人因此称为《太初 历》。《太初历》规定一朔望月为29.53086日; 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 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太初历》不仅 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 上最先进的历法。
《夏小正》
●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历法文献,原为《大戴礼记》 中的一篇。《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 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其文句简奥不下于甲骨 文,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 《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 候、气象、星象和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 大事,为我们研究中国上古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 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时
● 指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按 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 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 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 名称,古人常用作月份的代称。如《楚辞. 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 东迁。”其中“仲春”就是夏历二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作文辅导1207 0018:【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XXX、翼、XXX)。

唐代XXX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XXX《滕王阁序》:“物华天宝,XXX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XXX直射斗宿、XXX的星区。

XXX诗:“鼙鼓XXX,旌旗晓动拂参星。

”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拜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植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季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呈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出暮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呈现在寒冬初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XXX《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XXX分野之内。

XXX《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古代文化常识连之二: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连之二: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连载之二:历法读书学习05-11 2204:历法古人很重视置闰。

《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

"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

五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七个月。

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

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十四月"。

春秋时代就没有一年再闰的情况了。

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年终的缘故[3]。

上古也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

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

如何适当安插闰月,这是古代历法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这里没有必要叙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这些名称,古人常用作相应的月份的代称。

《楚辞·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4],就是指夏历二月说的。

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

《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

"[5]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

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这是因为"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6]。

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这是值得注意的[7]。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365日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个节气[8],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历法

四、日、时、刻、分、秒
子时夜半,又子夜、中夜,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荒鸡: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黎明、早晨、日旦等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日始、破晓、旭日: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早食等:“朝食”,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日禺等,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日跌、日央等。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日铺、夕食等: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日落、日沉、傍晚: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日夕、日暮、日晚: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定昏:21时至23时。
四、古代的历法
一、年岁
• 在中国古代历法和古代史书中,年和岁有 不同的意思。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 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383日。岁相当于 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 (365.24199)
一、年岁
• 古人把岁星运行的轨道黄道附近划分为十 二次,又叫黄道十二宫(木星的行宫), 各取一个名称。自左至右十二次的名称是: 星纪 玄枵 诹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五、四时、节、候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 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 参she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zhen)。
六、闰月
中国古代历法的月,同朔望月基本符合,两个 月一大一小共59日,这一点与阴历完全相同。但 如果完全按照阴历安排一年12个月,354日,历 法月虽然同朔望月基本符合,可是一年比回归年 却少了11日多,三年就少了一个月多,为了既使 历法月同朔望月符合,又使历法年同回归年符合, 就用置闰的方法来补足这每年11日多的差额。商 周时期,三年一闰,到战国时十九年七闰的闰周 了。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历法和刑罚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历法和刑罚

历法和刑罚(一)历法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10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12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因而干支纪年每60年一个循环。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和干支兼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12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的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孟春(1月)”“仲秋(8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12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

(《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赤壁赋》)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

(《与妻书》)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登泰山记》)(4)传统节日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以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
个皇帝不一定只有一个年号。

3.干支纪年法。

如辛亥、丁卯、庚子等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纪月法
1.数序纪月法。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成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特定的建字。

如建子月,
指农历十二月。

3.时节纪月法。

如孟冬代农历十月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
2.干支纪日法
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腓(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
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腓,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
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皆用法
计时法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有孟、仲、季之分
干支: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己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丑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第三讲 历法

第三讲 历法

十二时段与十二时辰
• • • • • •
• • • •
【子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丑时】 鸡鸣,又名荒鸡。 【寅时】 平旦,又称昧旦、昧爽等。 【卯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 的那段时间。 【辰时】 食时,又名蚤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一、计时法
• 古人把一日之内具体时间进行记录的方法有多种。 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天象? 早在甲骨文时就出现了日、月的象形字。 • 1. 时辰记时法,以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与十二 地支相配。十二时辰与十二时段相吻合,近代以 后,每个时辰又分为初、正:
一、计时法
• 古代官署吏役于卯时到职,称为应卯,长官按册 呼名为点卯。古人又把戌至寅之五个时辰分为五 夜或五更。如《颜氏家训· 书证》:“汉魏以来, 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 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 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
四、纪年法
• • 太岁年名 摄提格 单阏 执徐 大荒落 敦牂 协洽 涒滩 作噩 阉茂 大渊献 困敦 赤奋若 太岁位置 寅(析木) 卯(大火) 辰(寿星) 巳(鹑尾) 午(鹑火) 未(鹑首) 申(实沈) 酉(大梁) 戌(降娄) 亥(诹訾) 子(玄枵) 丑(星纪) 岁星位置 星纪(丑) 玄枵(子) 诹訾(亥) 降娄(戌) 大梁(酉) 实沈(申) 鹑首(未) 鹑火(午) 鹑尾(巳) 寿星(辰) 大火(卯) 析木(寅)
二、纪日法
• (1)干支纪日:《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 出奔共。” • (2)天干纪日:《楚辞· 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 之鼌吾以行。” • (3)地支纪日:大多用于特定的日子。《礼记· 檀弓》: “子卯不乐。” 又如三月上巳一般指农历三月三日。 • 3.刚日、柔日纪日法:甲、丙、戊、庚、壬奇数日为刚日, 乙、丁、己、辛、癸偶数字为柔日。 • 4.重叠纪日法:古代将农历初一称朔;初三称朏,大月十 六、小月十五称望。望后的一日称既望。每天的最后一天 称为晦。古书中纪日有干支与朔望合称的,即重叠纪日法, 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左 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文言文
——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知识 讲解
天文历法
(1)太阳、月亮、银河、星宿 (2)二十四节气、节日习俗 (3)天干地支 (4)纪年月日时
知识 讲解
【太阳的别称】东曦、朱曦、曦和、白驹、金虎、赤乌、金乌、金轮、火轮、赤轮、晷景 、奔晷、 阳景、大明…… 蒲松龄《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知识 讲解
【扪参历井】参、井,皆星宿名,分别为蜀秦分野。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亦形容世路艰难。李 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南箕北斗】箕、斗,星宿名。箕,形状象簸箕;斗,形状象酒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 【五角六张】角、张,星宿名。形容七颠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顺利。 【朱雀玄武】朱雀,南方七星宿的总称。玄武,北方七星宿的总称。形容阵容整齐。 【步斗踏罡】斗,北斗星;罡,北斗七星之柄。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 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 【斗转参横】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亮的时候。曹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月亮的别称】银钩、玉钩、玉弓、弓月、冰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银兔、玉兔、 金蟾、银蟾、蟾宫、桂月、桂轮、桂宫、桂魄、阴精、广寒、大明、清虚、望舒、嫦娥、婵娟…… 李白《古朗月行》:“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李白《古朗月行》:“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苏轼《念奴娇·中秋》:“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下行;火,指大火星,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 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是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古人把 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 日。” 【兄弟参商】参、商,星宿名,二星此出则彼没,永不相见。比喻兄弟之间不和睦,后喻亲友分隔 两地不得相见及人与人感情不和睦。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一、天文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不是要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而是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需要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

所以接下来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分别加以叙述。

(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1、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2、木星:古名歲(岁)星。

古人认为歲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3、水星:一名辰星。

4、火星:古名荧惑。

5、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二)二十八宿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三)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四)三垣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1、紫薇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的一区。

2、太微垣:在紫薇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

3、天市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

(五)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历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五更
返回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
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21 点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干支兼用法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
2.纪月法
返回
(1)序数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
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
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2)时节纪月法
(《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孟春(1 月)”“孟冬(10 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3)地支纪月法
(《古诗十九首》)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木兰诗》)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
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
正。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返回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是午时。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 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 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 闭闸。”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中学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中学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一、天文【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

中国古代对日(太阳星)、月(太阴星)与金(太白星)、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星)、土(填星、镇星)七大行星的一种总称,源于汉族人民对远古星辰的自然崇拜。

【星宿(xiù)】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多颗恒星。

古人将满天星宿划分为四大星野,青(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即出自于此,而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末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末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借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昴(mǎo)宿】西宫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máo)头(“旗头”的意思)。

【斗牛】斗宿与牛宿的合称,都是星宿名。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赤壁赋》)徊于斗牛之间。

【壁宿】指北宫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宫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将退。

(《诗经·七月》)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1.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3.传统节日(1)元日:又叫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等,现在叫春节,正月初一。

(2)人日:正月初七。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3)上元:正月十五。

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5)寒食:清明前二日(也有说前一日的)。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

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吃冷食、扫墓的风俗。

(6)清明节:“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

是祭祀的节日,也是踏青的节日,所以也叫“踏青节”。

(7)上巳节:原定为农历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节”,旧俗于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后来把节日固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之历法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1.朔望指朔日和望日。

农历每月初一时,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这种月相叫朔。

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日。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这天太阳从西方落下去的时候,月亮正好从东方升上来,地球上看见圆形的月亮,这种月相叫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叫望日。

此外,“晦”特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干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基本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3.帝王纪年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即以帝王即位之年为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直到旧君出位为止。

我国古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具体纪元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共和行政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4.年号纪年西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从此有了年号纪
年。

这种纪年方法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

皇帝更迭要换年号,同一个皇帝也可以有好几个年号,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帝王纪年和年号纪年是古代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5.干支纪年用干支纪年,一般认为兴自东汉,即用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到现在也没有中断。

古代史书的纪年,帝王年号与干支并用,如南宋淳熙元年(1174),又可以写作淳熙甲午。

6.漏刻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

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

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

早期多为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

早期漏刻大多使用单只漏壶,滴水速度受到壶中液位高度的影响,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

于是古人进一步创制出多级漏刻装置,使用多只漏壶,上下依次串联成为一组,每只漏壶都依次向下一只漏壶中滴水,这样就能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