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中的竹意象
我见青山多妩媚——论辛词中的青山意象书写

| 文化·艺术我见青山多妩媚——论辛词中的青山意象书写□成怡/文“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1]”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
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明确了意象的概念:“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意。
[2]”叶朗在《美在意象》中提及,“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3]”“青山”在汉语中的释义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指青葱的山岭,二是指隐居之处。
青山虽然与其他山同为物象,但青山不像东山、南山涉及典故,也不单纯指溪山美景。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辛弃疾词(以下称辛词)中的青山意象。
以《稼轩词年编注》为底本进行研究,统计出辛词中涉及青山的词有34首,数量远多于其他山意象,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研究内容是对辛词中的青山意象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出青山意象在情感表达、创作动机、艺术特色、思想意蕴、审美境界方面的独特之处,旨在推动对辛弃疾山水题材词的进一步研究,拓展辛词的研究角度。
1 情感表达——对自然的热爱提及辛弃疾,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其爱国词人的形象。
南宋特殊的政治环境催生了许多词人爱国思想的萌发,比如陆游、陈亮等人。
辛弃疾也是如此,他的词中,除了歌颂尘世,表达对中原文化的热爱,就是抒发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刘扬忠在《辛弃疾词心探微》中分析,“在他思想中占比最大的是对于当时国家衰落命运和民族的黯淡前途的无限忧虑,对于天下分合大势的沉重思考,对于救国救民之道的深入探索。
[4]”辛弃疾一向严格要求自己,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和责任。
这样的使命与责任,化为了他内心对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通过诗词表达了出来。
在涉及青山意象的词中,不乏描绘景色秀丽之词。
论辛弃疾词的军事意象及阶段性特征

论辛弃疾词的军事意象及阶段性特征作者:聂琴珍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3期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两宋词史上成就卓著的伟大词人之一。
自宋高宗以来,“恢复中原”始终是辛弃疾夜不能眠的终极关怀,爱国诗人陆游曾作诗曰:“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遽己归荒墟。
”(《剑南诗稿》卷十八《寄赵昌甫》)写出了一位失意英雄的心声,也是对辛弃疾一生的命运总结。
辛弃疾词作丰硕,各个阶段的经典作品也比比皆是,然而翻阅辛弃疾的词,可以发现诸如“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1],是辛词的常客,有着军事意象的作品占了辛弃疾词作的一大部分,因为辛弃疾的身份首先是一位军人,他有着深刻的戎马经历,同时浓烈的爱国情怀时刻促使他重上沙场,再建功业。
军事意象繁多成为辛词的特征之一,本文将着力探索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阶段性特征。
一、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出现及军事词创作(一)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出现词本产生于闺房之中,描写对象最初不外乎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以缠绵、温柔的特点见长。
唐五代时,词多用于遣兴娱宾;到柳永、苏轼时,词的意象发展到文士的日常生活;南渡时期,词的意象转为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到了辛弃疾时,词的意象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换,战争、军事意象成为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腰间剑,聊弹铗。
尊中酒,堪为别”(《满江红》)中的“剑”、“ 铗”,都是辛弃疾作战时常用到的兵器,因此也自然成为了辛弃疾抒发壮志的媒介;辛弃疾词中还常常出现古代历史人物,其中较多的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描写的就是胸怀抱负的刘备,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描写的是英雄才俊孙权,辛弃疾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提醒自己要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辛弃疾颠沛流离的仕途经历,使他留下了很多怀古咏史的词作,其中描写了大量的军事地点,如《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中“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的赤壁,《浪淘沙·赋得美人草》中“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的江东,都是古时有名的战争之地,辛弃疾不仅是文士而且还是一代武将,在他失意难当之时,这些便成了他与梦想交流的平台。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一)树木类1.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子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5.芭蕉“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6.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7.怀桔指孝顺双亲。
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8.湘竹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岑参《秋夕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9.枫枫意象最早出现于《楚辞·招魂》,它浸渍着抒情主体悲哀的情思。
后世诗人反复沿用,用以表现忧伤、愁虑的情感。
枫意象,累积着历代文人的愁苦悲怨,不论是送行惜别,还是思归怀人的作品,只要出现枫意象,境界就会一片愁云惨雾。
但在以自然美的吟赏为意旨的作品中,其涵义却是另外的情趣。
辛弃疾对宋词自然意象的开拓——以稼轩词的竹意象为例

求 。如 : ・ 梁 刘孝先 的《 赋竹》 : 竹生空 野外 , 云 “ 梢云
耸百 寻, 无人赏高节 , 自抱贞 心。 徒 ” ’ 高节代表着
部分 , 植竹 、 赏竹 不 正是 中 国古代 文人 特别 是宋 代
文人的一种 人格精 神的折 射。
作, 但是与他其它 的唱和之作不 同 , 在文 中 , 稼轩一 方 面表达 了 自己对于老友 的殷勤 盼望之意 , 是更重要 但 的是下片表达 了 自己的壮 志难酬 、 谗畏讥 的忧愤 寂 忧
饱对花竹 , 可是 便忘忧 ” 《 ( 水调歌 头》 , 静扫瓢 泉竹 )“
树阴, 且恁 随缘 过。 ( 算 子》 , ” 《卜 ) 这些 词句都托 物言 志, 意在表 明 自己高洁 、 出世的人生理想。 另外 , 辛弃疾 在 继承 前 人 的基础 上 , 同时 又 寓 以 竹意象新 的内涵 , 借竹来抒 发 自己壮志难 酬 的愤 懑和
二 、 轩词 中竹意象 内涵分析 稼
辛弃疾现存词 6 6首 ( 稼轩 词编年笺注》 校 2 据《 所
第 9卷 第 2期 21 00年 0 4月
邵 阳 学 院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unl f h o agU iesy S ca SineE io ) ora o ayn nv rt( o i cec dt n S i l i
Vo . 1 9 No 2 . Ap . 01 r2 0
夭艳争春 色 , 守孤 贞待 岁寒 。 独 劲直忠臣节 , 孤高烈女心 。四时 同一色 , 霜雪不 能侵 。 ¨ 坚守节操 , 论穷达 , 能泰 然处之 , ” 无 都 这
古诗词中的植物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的植物象征意义1.诗歌中各种花的象征意义1梅花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梅花》宋代: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释义: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2、梨花风雨梨花象征自己的命运处境,《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宋代:辛弃疾风前欲劝春光住。
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
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释义:迎着风儿,想要劝春光停住脚步。
春光却停留在了城南的青草路上。
它不愿同岸边的落花一样随流水而去,暂且就成为在泥土上飘舞的飞絮。
看着镜中头发花白的自己,惋惜逝去的时光。
人没有辜负春天,是春天自己辜负了自己啊!从梦中醒来才感觉远离了许多忧愁,只是牵挂着风雨中的梨花是否安然。
3、桃花以清丽之笔写出一个宛如开卷有益人似的桃花。
象征少年心性,其中跃动着青春的脉搏。
《春日》宋代:汪藻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释义: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4、荷花古人多以荷花喻君子美德,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
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
《赠荷花》唐代: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苗苔,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常相映一作:长相映)释义:世上人们对待花和叶的态度不一样,把花栽在铜盆中,花叶只能落在土里化为尘土。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鹧鸪天·博山寺作宋代:辛弃疾不向长安路上行。
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
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鉴赏按理说四十多岁正是人生建功立业之心最盛,最能奋发作为之时,然而词的开首两句却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大意是说,他已经不再心向国都,不再在意天下国家之事了,只流连于博山寺和它周围的山水,使得它都厌于逢迎我了。
辛弃疾果真是如此想的么?难道他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把北复中原的大志抛诸脑后了么?下边两句“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典出《庄子》,貌似超脱,要安于归隐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
事实上,上片四句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
于是在这首词中,他字面上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只是不易察觉罢了。
下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声名。
下一句说人生历尽世事,到头来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
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辛弃疾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许也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畏。
松竹真朋友,花鸟好弟兄,只有他们不会让辛弃疾伤心失望。
浅谈辛弃疾词作之“愁”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似乎是一个愁苦的世界。
愁情主题,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突出的主题。
其愁情主题不仅诠释出一个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英雄的悲哀,同时也为词史上增添了新的一笔,具有推陈出新的艺术审美价值,而词人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提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研究和发掘广泛开展,对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23年10月举办的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如有的学者关注辛弃疾的忧愁,其中两篇论文受到关注,一篇是沈有珠《而今识遍愁滋味――漫谈辛弃疾言愁词的愁意象》①,该文主要以辛弃疾词中复杂的愁意象为依托,探寻词中愁的意。
语文教学中辛弃疾婉约词意象分析

语文教学中辛弃疾婉约词意象分析【摘要】辛弃疾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婉约词意象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及其特点、文学价值、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启示以及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借鉴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借鉴和应用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将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激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辛弃疾, 婉约词, 语文教学, 意象分析, 文学价值, 古代文学教学,现代语文教学, 启示, 学生写作能力, 借鉴, 未来应用。
1. 引言1.1 辛弃疾婉约词意象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以清丽唯美、含蓄婉约而著称。
在语文教学中,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婉约词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婉约词意象的深刻内涵和细腻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使他们更加熟练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深入探讨和借鉴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
2. 正文2.1 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及其特点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以婉约清丽见称,深受后人喜爱。
辛弃疾的婉约词意象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感真挚。
辛弃疾的词作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婉约的笔法表达出深沉的情感,令人感同身受。
他将内心的真挚情感巧妙地融入词中,打动读者的心灵。
二、意境优美。
辛弃疾的词作以画意、境界深远、意味丰富见长,他善于运用婉约的手法,借助细腻的意象描绘出丰富多彩的诗意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论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审美价值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论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审美价值学生指导教师年级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别中文系学院论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审美价值摘要:辛弃疾是我国宋代的著名词人,也是宋代文韬武略的将帅之才,他的词作以豪放之名著称于世。
在他的词作品中大量的出现了代表自己渴望重返战场、奋勇杀敌的军事意象,用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恢复热情,构成中国词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观,形成了豪放壮丽的审美境界。
这种军事意象的大量出现震撼了文坛,被后世文人模仿与推崇。
辛弃疾词作之中军事意象群的出现与他的不济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是不受重用的一生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辛弃疾的军事化的词中充满了个人对沙场的神往与对自身境遇的不满,这是理想与现实碰撞之后的火花。
辛弃疾的词作影响深远、意义非常,构成了壮阔的抒情世界。
给我们的心灵一种十分独特的美的震撼,这是词史上其他文人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
关键字:辛弃疾;意象;军事意象群论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审美价值辛弃疾是宋代的伟大词人。
他的《稼轩词》现存六百余首,无论从数量还是影响上来讲,他的词作品在宋代词坛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词作品不同于宋代以往的词作家,不像柳永的词作只一味的描写青楼歌女、描写世俗情感与繁华的都市生活,也不像李清照的词作那般单纯描写思夫之情与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而辛弃疾则是凭借这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而创作出了大量的军事意象。
在他的词作之中这种军事意象群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宋代以来的词风,使词的内容得到了根本上的转变与发展,形成了一种中国词坛上罕见的军事奇观。
为后世词作的发展与生命的长青做出了巨大而卓绝的贡献。
一、贯通词作,豪气万丈的军事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词人做词的时候往往都要用自己独特的情感去解读客观世界,并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客观事物之上,最后通过自己的创作把自己的情绪展现在读者面前。
而辛弃疾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将帅之才,他的词作之中大量的出现了表现自己对报效祖国的无限渴望的军事意象,这种丰富的军事意象恰恰如王国维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我之观物,物皆我之色彩。
辛弃疾《鹧鸪天》词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 辛弃疾ꎻ« 鹧鸪天» ꎻ创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348(2021)02-0186-07
Characteristics of Xin Qiji’ s “ Partridge in the Sky”
辛” ꎬ为豪放词风的代表ꎬ又与李清照合称“ 济南
二安” ꎬ代表了齐鲁词坛的最高成就ꎮ 刘克庄在
收稿日期: 2020-11-20
作者简介: 曾玥(1997— ) ꎬ女ꎬ福建龙岩人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唐宋文学ꎮ
第2期
曾玥: 辛弃疾« 鹧鸪天» 词的创作特色
187
« ‹ 辛稼轩集› 序» 中对稼轩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一本百朵» « 鹧鸪天赋牡丹ꎮ 主人以谤花ꎬ索赋解嘲» « 鹧鸪天再赋» « 鹧鸪
天再赋牡丹» « 鹧鸪天和傅先之提举赋雪» « 鹧鸪天石门道中»
两浙
0
补遗
1
(1203 ― 1207)
« 鹧鸪天和陈提干»
从表 1 可以看出ꎬ辛弃疾除了两浙时期的五年
命周期ꎬ后世零星创作ꎬ已难重振ꎬ故考察« 鹧鸪
天» 词 仍 以 两 宋 为 主ꎮ 南 宋 中 兴 时 期 ( 1163 ―
位词人创作了 299 首词作ꎬ比之前期ꎬ无论在词作
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ꎬ都有较大的飞跃ꎮ 辛弃疾
的« 鹧鸪天» 词创作集中于 1178 ― 1202 年ꎬ正处
于此期ꎮ 可以说ꎬ辛弃疾的创作ꎬ是应时而生的ꎮ
即便除去辛弃疾一人的 63 首« 鹧鸪天» 词ꎬ此期
随人生阶段的不同有所差异ꎮ 邓广铭先生在« 稼
讨
论辛弃疾词的象征意象和灵境

论辛弃疾词的象征意象和灵境
陶文鹏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62)5
【摘要】南宋伟大词人辛弃疾是写作比兴象征词较早,并且写得最多最好的。
他的比兴象征词多以表现其抗金救国壮志与壮志未酬的悲愤为主题,其题材内容、体调风格丰富多彩。
他熟练地运用“想象出象”“借典造象”“即景取象”等多种方法,创造真切、鲜活、多样的象征意象,从而营构出极具雄奇性、戏剧性、层深性的象征灵境。
其象征词的比兴寄托“不伤崭露,不易指陈”,具有多义性、歧义性、开放性,多篇作品成为古今传诵的经典,对于元明清比兴象征词的发展和清代周济等人“寄托说”“词史说”理论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10页(P1-10)
【作者】陶文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辛弃疾对宋词自然意象的开拓——以稼轩词的竹意象为例
2.惜春怨春的情怀,忧风愁雨的绝唱——论辛弃疾词的象征手法
3.浅析辛弃疾词中的“暮春”意象
4.浅
析辛弃疾词中的“暮春”意象5.寓情于象,意美境美——许渊冲英译辛弃疾词作意象析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辛词新意象——论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

207Email :jiaoyuluntan@辛词新意象—论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吉林省龙井市老头沟镇铜佛寺第一中心小学校 李美花 宋词的韵味,含蓄隽永,通常借助一定的外体来表现,而意象却是宋词创作中最普遍、最重要、最有力的载体。
寻根下去,在不同的文本中,我们看到了众多典型的意象——例如“雁”象征爱情,“菊花”象征高洁,“竹”象征高雅,“月”象征怀人思乡,“柳”象征送别等。
有了意象的存在,词人表达出的感情更具有丰厚的蕴味。
这些意象作为艺术的符号,表现了典型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境界,集中反映了词人的心境,贯穿于宋词中。
宋代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时代。
宋代词人或闲人居士,或仕途之子,或放浪形骸之人,都是性情中人。
对生命,对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与理解。
受到外界文化底蕴熏陶的同时,主体也常常进行自发地感悟、思索。
许多作品都是有感而发,而有感而发又与所谓的“灵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灵感”是创作主体放弃专注沉思时,无意识获得的,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
“柏拉图视‘灵感’为‘迷狂’,认为它是个体之精神与理念之世界相交流的一种精神状态。
” 灵感表面上是主客体的一种邂逅而产生的,实际上是主体经过长期酝酿,然后偶然顿悟的。
灵感与意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意象先于灵感而存在,灵感的产生带动了意识的显现,使积淀在词人心中的隐性的意象变为显性的意象。
因为意象原先已存在作者的内心,已代表、象征着一些理念、人、事,包含了一定的情感、意念、理想。
和以往宋词中的一些意象不同,稼轩词中多了一些新的意象,那就是军事意象,这和他生活的朝代以及他的凌云壮志不得实现有着很大的关系。
辛弃疾一直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直接而纯粹,满怀着一腔热情,将男人的洒脱、豪迈、侠义与霸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辛词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上。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1、植物类2、动物类3、乐器类4、自然类5、场所类一、植物类:【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柳】(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桃花】美女的容颜;【牡丹】高贵、富贵;【杨花】飘零、离散【菊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表达自己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

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1.杜鹃源自望帝神话,每当人们漂泊在外,对故乡、故国魂牵梦绕时,常借其来表达难以抚平的愁思。
是悲思、哀苦的载体。
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无题》)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秦观《画堂春》)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
(顾况《忆故园》)杜鹃啼后归舟发,只有春愁满载还。
(郑思肖《怀归》)2.湘竹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岑参《秋夕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杜鹃声公公似哭,湘竹斑如血。
(白居易《江上送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李商隐《泪》)湘竹几时休染泪,楚旌终日自摇风。
(刘筠《送客不及》)3.碧血源自苌弘的传说。
是诗词中用于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意象。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
(郑允端《读文山丹心集》)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
(孟亮揆《于忠肃墓》)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
(蒋士铨《梅花岭吊史阁部》)4.巫山云雨源于远古先民“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原始观念,其含义是男女幽会。
亦写作云雨巫山、阳台云雨、云雨等。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行云行雨,非花非雾,为谁来为谁还去。
(贺铸《鸳鸯语》)相逢相笑今如梦,为雨为云今不知。
(刘禹锡《有所嗟二首》)岂知为云为雨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李商隐《深宫》)5.哀猿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
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
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
(杜甫《九日》)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
(王昌龄《卢溪别人》)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刘禹锡《竹枝词》)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
(孟浩然《登万岁楼》)6.陇头流水陇水(陇坂)意象是以思乡为意蕴,写征人的流离之苦,思归之痛。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辛弃疾词中意象的运用

辛弃疾词中意象的运用作者:朱羿铭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12期内容摘要:辛弃疾是我国词作大家,他将豪放词推向了创作的高峰,其现存600余首词,内容宽泛,题材多样。
本文将结合意象使用意义出发,以高中生学习的角度浅析辛词中军事、动物、田园、风景人物等意象的运用。
感受辛弃疾爱国诗词中的沧桑雄壮,田园词中的悠然自得以及自然风光豪迈壮阔的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诗词意向运用运用独到鲜明的意象可以突出作者的作词风格,辛弃疾在词创作中不拘泥于一种类型,其描写农村景色、风土人情、写政治、写人生哲理、写友情爱情等,另一种角度上说,只要在当时其他文学样式写的东西,他都将其加入到词中,不仅拓宽了词的内容,也丰富了词创作的题材,对我国诗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事意象的运用由于辛弃疾是军人出身,所以其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在辛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弓箭”、“枪”、“戈”“将军”、“骑兵”等,可以说带有军事意象的词作品占据了其全部作品的一半。
作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将士,辛弃疾有着满腔爱国热血,但却无故遭受到了接连贬低与冷落,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将个人的爱国情怀与战斗精神充分融入到词创作当中,例如:《破阵子》中他将男人雄心壮志抒发为“五十弦塞外声”,《南乡子》中写出“坐断东南战未休”等,增添了词中抒情范围的同时,不乏男子汉大丈夫荡气回肠的风范,豪放词也从此真正兴起。
南宋时期,我国词内容中开始表达民族苦难、现实社会等意象,而辛弃疾作为一名军人,有着上战场杀敌的经历,对军事生活十分熟悉,所以其创作出的战争或军事意象十分真实,并将词创作的意象群转变为新形势。
据数据统计,在现存600首词中,“剑”相关意象就有20处,例如:想剑指三秦、倚天需长剑等等,表现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思想,在辛词中,密集的军事意象建造了我国词史上罕见景观,树立了壮阔豪迈的审美境界,读者能在其中充分感受到热血男儿爱国情怀的力度美与崇高美[1]。
二.马意象的运用辛弃疾词作内容宽泛,不乏许多动物意象,在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马意象。
现代诗歌中一些罕见的意象[精华]
![现代诗歌中一些罕见的意象[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a60d34c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72.png)
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论辛弃疾的军事意象

论辛弃疾的军事意象作者:杨雨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1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宋词豪放派代表,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又因为辛弃疾的先辈与金人有仇,祖父对金人的愤恨,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这一切让他从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一生力主抗金。
所以他的词中常常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展露炽热的爱国热情以及收复中原的抗战决心,吟咏祖国的大好河山等。
词常常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含蓄隽永。
在宋代初期的词大多注重追求华丽辞藻和对闺房细腻情感的描写,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到苏轼词时,首次出现了豪放风,宋词不仅只用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私情,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而在词中,词人常常通过一些意象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情感,鲜明独特的意象群,往往体现出词人的个性风格,使词人表达出的情感更具有丰厚的蕴味。
南宋时期,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相关的意象,在辛弃疾的爱国词中,辛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词的风格也大为改之,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整首词正是气势浩大,磅礴威然,将苏轼词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顶峰。
军人出身的辛弃疾,有在战场上战斗的丰厚经验,他熟悉军事生活,在晚年时代仍旧期待着重上战场,建功立业,所以在他的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骁勇善战,报复国家,洗雪国耻的英雄之士。
在辛词中的一系列军事意象中,深深地饱含着他对时代的期望、对自身韬略无人识的愤慨、对民族命运的忧思以及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引言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他意气风发,博采众长,以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词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打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慷慨激昂,而且尝试了更加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的篇幅扩大,加入了多种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一)散文化的结构散文化,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打破了诗歌化语言结构的凝练,即不要求语言的隽永含蓄,精美凝练, 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直截了当和明快流畅,一目了然。
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奇句单行,语调的自由舒缓,语音的抑扬顿挫。
词中通过写事抒情或者是通过写景抒情,把景物、事件、感情三者结合起来传递感情,也就是说辛词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写出来的。
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为例: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是韩南涧六十七岁生日时,辛弃疾给他写的词。
词的上片写南渡之后,朝廷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收复北方,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大业。
因此,辛弃疾寄希望于与自己同有抗金志向的韩南涧,希望他为打败金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
下片写韩南涧的文章家世以及出使金国时察看敌情为恢复国家大业做准备的事情,并且把韩南涧比做裴度、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是前代的贤相。
辛弃疾希望韩南涧也能像他们三位一样偷闲置散,啸傲烟林,寄情山水,恢复中原,并殷切期望能在收复中原后再为韩南涧祝寿。
这首词语言形式松散,语义连贯流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辛弃疾词中的竹意象前言辛弃疾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他一生力主抗金。
因此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另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社其词作的最大特色。
辛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拥有最深远的影响。
[1]一、古典文学中竹意象简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作为自然物以其特有的“中空外直,挺拔秀丽,凌霜傲雪,翠色长存”的客观形貌和风姿品性,占据了古代文人审美视野及价值系统的一个重要位置,在历代诗人词家的主观情感中,被文人阶层的雅文化所认同、传播,赋予了多种多样的象征意味。
竹意象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之一,它集中代表着中国文人尤其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精神,因而在古典文学中,它常被用来表现文人的情感寄托和价值取向。
白居易《养竹记》中将竹性概括为“性直”、“本固”、“心空”、“节贞”,这就与文人所崇尚的“高直”、“忠义”、“虚心”、“抱节”的群体伦理观联系起来。
一方面,由于竹子具有“高直”、“本固”的特点,因而竹意象突出表现了文人那种伟岸高拔、清尚不变的气节和仪态风范。
如刘孝先的《赋竹》云:“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2]高直代表着性格的刚毅、骨气的坚贞和志向的远大。
另一方面,宋代的文人注重个人道德涵养,因此,他们对于竹的这种“心空、节贞”的品格也就更加推崇。
如黄庭坚非常爱竹,他在《画墨竹赞》中云:“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
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
”[3]坚守节操,无论贫贵,都能泰然处之,这是竹的个性,也是文人酷爱竹的原因。
再有,竹子有“疏萧”、“不俗”的特性,因此他也常被文人用来寄托自己出尘脱俗的审美理想。
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幽静繁密的竹林,和诗人高雅闲适、怡然自得的自我形象融为一体,衬托出王维淡泊、恬静的心态。
而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5]由此可见,竹子已经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植竹、赏竹、咏竹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宋代文人的一种人格精神的折射。
一、稼轩词中竹意象分析“稼轩词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的大量运用,如稼轩词中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意象,如刀、枪、弓、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
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接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
”[6]然而,浏览辛词,我们不难发现辛词中也有着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松、竹、梅、兰等。
品读这些词,其自然意象有着鲜明的人文色彩和象征意味,与辛弃疾的人格交相呼应,集中体现了辛弃疾高洁、坚贞的个性特征。
(一)报效国家的情感寄托辛弃疾思想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其鲜明的爱国思想。
和陆游一样,他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
他的爱国思想具体体现在其《美芹十论》之中,例如他主张“藏战于守”,“寓胜于战”〔《美芹十论·察今》〕,并大胆指出:“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其一》〕辛弃疾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并也从事于诗文歌词创作活动的年代,是从公元一一六一到一二〇七这四十六年,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南方的汉族人民与其文化如何得免于女真铁骑的蹂躏、摧残乃至毁灭,以及北方汉族人民如何从女真贵族的压榨奴役之下逃脱出来的问题。
[7]在这一时期内,辛弃疾作为一个有着浓烈的报国之心的青年,他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实践着自己的爱国之理想。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无数爱国佳作,抒发了自己深切的爱国之情。
如《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留守致道)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这首词,大约作于辛弃疾三十岁时,当时他在建康府任通判。
通观此词,词的上阙,辛弃疾用粗重的笔墨勾勒了登亭所见之景,也细致地描绘了“斜阳”、“归鸟”“晚风”,这些景物触发了其留守的现实,意识到所面临的危机,让自己深深陷入了浓烈的悲凉之感中。
“一声谁喷霜竹”一句,让词自然而然地过渡,拓开了整首词的意境。
这一句,辛弃疾化用了黄庭坚《念奴娇》:“孙朗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8]一声响亮的笛声,将作者从悲凉之感中拉出来,词的下阙,辛弃疾感念古人故事,更对现在和未来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然而,现实是残忍的,“宝镜难寻,碧云将暮”,作者那种炽热的报国之情与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矛盾冲突,愈发凸显了辛弃疾爱国的赤子之心。
又如《浪淘沙》(赋虞美人草):不肯过江东。
玉帐匆匆。
至今草木忆英雄。
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
往事朦胧。
湘娥竹上泪痕浓。
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人说草木有自己单纯的美丽,何必将人情强加与它们。
但虞美人本来不是草,是美人。
不明白的是女子都未免有轮回,缅怀千年。
虞美人草,湘妃竹。
英雄的故事都斩截,他们的故事都完了,她们才走到舞台中心。
一生的爱是不够的,生命,来生,永世。
斩截的辛弃疾写这两首温柔的词,并不是气质不类。
为他识得了这精诚苦,这花何妨说是他的花?细品,其中隐约流露出辛弃疾理想落空的失落和谁能解我心懂我意的隐衷。
虞美人是辛弃疾自我形象的投射,带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憾与无人能解的生命慨叹。
这类词作是和他的爱国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词人爱国之情的另一种表现。
(二)超凡脱俗的人格追求所谓“学而优则仕”,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儒家文化重政务实与文人入世观念的执着,使文学作品往往作为主体现实遭遇中出处进退的晴雨表。
在专制制度下,当文人自我追求无法实现时,他们往往“外求不得反求诸身”,以“内圣”自高,追求个体节操的伦理价值。
[9]辛弃疾一生经历三起三落,那种希望与失望的落差感强烈的刺激了他。
因而,稼轩词中多通过竹意象来寄予自己超尘脱俗的人格追求。
如《点绛唇》(身后功名):身后功名,古来不换生前醉。
青鞋自喜,不踏长安市。
竹外僧归,路指霜钟寺。
孤鸿起。
丹青手里。
剪破松江水。
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辛弃疾傲视权贵的思想。
词上片主要表达自己不汲汲于功名富贵,洁身自好的追求,而下篇通过写自己的交游,“竹外僧归”,与僧人交友,并且僧人居住在具有幽静的竹林之外,更加衬托出自己超尘绝俗的品质。
又如《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本篇写于作者人生的罢居带湖时期。
词的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
下两句“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
这里借延伸入云的葱茏松竹,表现其居处的清净无尘,同时也意在表明自己脱俗的人生理想。
此外,还有“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满江红》〕,“饭饱对花竹,可是便忘忧”〔《水调歌头》〕,“静扫瓢泉竹树阴,且恁随缘过。
”〔《卜算子》〕,这些词句都托物言志,意在表明自己高洁、出世的人生理想。
(三)沉郁不平之气的抒发稼轩词中的竹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保持高节、清介不俗的一方面,同时又有稼轩沉郁悲怆的个性特征。
辛弃疾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同时又寓以竹意象新的内涵,借竹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和惆怅,寄予竹意象一种沉郁不平之气。
如《卜算子》(寻春作):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
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词表面写日暮时分,一个孤独的佳人,独倚修竹,这时候修竹已经成为孤独、寂寞的象征,这里辛弃疾借佳人寄托自己“幽约怨悱”的痛苦的心思。
又如《水调歌头》(严子文同傅安道和前韵,因再和之):寄我五云字,恰向酒边来。
东风过尽归雁,不见客星回。
闻道琐窗风月,更著诗翁杖屦,合作雪堂猜。
岁旱莫留客,霖雨要渠来。
短檠灯,长剑铗,欲生苔。
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
多病关心药裹,小摘亲鉏菜甲,老子正须哀。
夜雨北窗竹,更倩野人栽。
此篇属于一篇唱和之作,但是与他其它的唱和之作不同,在文中,辛弃疾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老友的殷勤盼望之意,但是更重要的是下片表达了自己的壮志难酬、忧谗畏讥的忧愤寂寞的心情。
[10]文章的最后,“夜雨北窗竹,更倩野人载”,特写自己当春逢春雨,而思栽竹,看似词人的自我解脱,更重要是托竹表明自己无法实现自己抱负的沉郁心情,政治上的失意,只有借思栽竹,聊以自我排遣。
辛弃疾的一生是机遇、希望与失望、惆怅交织的一生,是“愁”的一生,他的愁积压而成为一种沉郁不平之气,他把压抑在心里的愁写出来或暗示出来,作为一种心灵上的排遣,心灵上的净化,心灵上的自我安慰。
他的愁是一种公愁,是为国家而愁,为民族而愁,为壮志难申而愁,曲折地表达出他深挚的爱国情怀。
三、超凡脱俗与沉郁不平的矛盾透过竹意象,我们领略了辛词豪放悲壮的主导风格。
豪放,是因为词人具有炽烈的爱国激情;悲壮,是因为词中所反映的时代是悲剧时代,词人的思想性格中有孤凄沉郁之情与超凡脱俗之情的矛盾冲突。
这种矛盾冲突是有文化源头的。
一方面,源于词人身上所承载的道德文化。
辛弃疾具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所造就的人格。
首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由此而滋生的对金朝统治者的痛恨,是构成他人格的基础。
他秉承祖训,未敢忘忧国,将抗金收复河山、振兴中华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
有功于民族、有功于人民的思想在他的词中随处可见。
《满江红》( 鹏翼垂空)中的“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尽抒自己补天之志;《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已将爱国之情幻化为梦。
这些传统文化造就了他的人格,他的理性思维。
其次,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他百折不挠、高洁傲岸精神的源泉。
他兼善军政,具有儒家的仁爱之心,还具有道家的得道忘言、无为,都是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的继承和创造。
他屡遭迁调仍矢志不渝,这就是源于他骨子里潜存的那股刚毅豪迈之气。
他在中晚期归隐之时的词作中大量运用《庄子》典故,表现了超逸脱俗之情。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统计,共用典105次,用典之词68首[11]。
他的词中多次使用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说明他与屈原的精神产生了共鸣;他又以陶渊明为师,“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