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项模拟讲义总复习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复习资料
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 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 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 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 伯、子、男五种。
答案:A “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
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 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 氓》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
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梢头二月花。 指女孩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2)征: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
(3)召: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 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4)辟: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下面各项中不属于直呼姓名的情况是( )
A: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B:用于对人表示尊敬和敬仰。 C:用于介绍或作传。 D:自称姓名或名。
答案:B
姓名称谓
《颜氏家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有名有字,名主要用来自 称,此外也供同辈或长辈称呼用;字有尊重的意味,供他人称呼时用。 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男子20岁(成人 )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号:自取,以显示某种 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解析:首先应仔细阅读题干,弄清要求是什么,题干中例子 的意思;其次应对陈璋、孙冠群两个名字进行分析,明白 “璋”为玉器名,“冠群”意思为冠压群芳,出类拔萃。然后 根据此意思,得出两个名字的字,并进行解释。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古文化常识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古文化常识一、古文化常识题常见“7设误”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
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如2018年全国卷Ⅱ,“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3.弄错官职任、免、辞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
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
如2016年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
如2017年全国卷Ⅰ,“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如2015年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中的“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错误的。
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
如“‘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
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一、古代历法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
(《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举制度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解析:起源于隋朝。
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含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从而形成了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
2021届高考常见五类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历法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 (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干支兼用法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 2.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游褒禅山记》) (2)时节纪月法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孟春(1月)”“孟冬(10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
(《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
2021高考总复习文言文6古代文化常识
2.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 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 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
3.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 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 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 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 有误。
2.比照“事件”的参与者 命题者对“事实”的叙述有时故意把具体事件的参与者弄错, 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 2018 年全国 新课标卷Ⅲ第 12 题 D 选项“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错。 原文是“激驸马都尉王诜……诜怒”,曾布只是挑拨了王诜,让王 诜生范纯礼的气,并没有挑唆王诜诬告范纯礼。又如 2016 年全国 新课标卷Ⅲ第 6 题 C 项表述为“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原文是“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是说两京言官上奏章请留,但 是皇上没有答应,这里不听的主语是“皇上”,而不是“傅珪”。故 C 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的表述就与原文不符。
题干和各选项的表述,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
1.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选项的
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
辨析。 2.选项解说的“加点的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知
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 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 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词语”涉及的文化 知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试题特点] 2017 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 11 题、卷Ⅱ第 11 题、卷Ⅲ第 11 题共考查了 12 个与古代文化知识有关的词(或短语):以字 行、姻亲、母忧、私禄,下车、收考、车驾、京师,状元、上元、 近侍、告老。
全程训练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31古代文化常识
天天练31 古代文化常识(一)[根底过关]1.以下对相关词语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场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以下对相关词语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微服〞,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
C.“践阼〞,特指帝王即位。
D.“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旧俗元夜张灯为戏。
另有农历八月十五为“中元〞。
3.以下对相关词语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
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4.以下对相关词语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此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5.以下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又可细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谏议大夫,始置于秦,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谏议大夫和右谏议大夫,分属于门下省与中书省。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明宗、太宗、文王、武王等。
D.表字,古时人在本名以外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别名。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复习提纲(精品)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复习提纲(精品)政治方面一、政治制度(一)奴隶社会时期1.夏朝:前 2070 年夏朝建立。
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商朝: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国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3.西周:(1)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2>对象:同姓亲族(晋卫鲁燕)、功臣(齐)、姻亲、先代贵族(宋);<3>作用:范围不断扩大,疆域广大的国家;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2)宗法制:<1>目的:解决矛盾;<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礼乐制(4)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二)春秋战国:奴隶制瓦解(宗法分封制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选官:军功爵。
(三)封建社会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前 221 年秦朝建立确立)特点:皇权高度集中(1)中央:皇帝制: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a.职能: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1.秦朝内容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集,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b.特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2)地方:郡县制:特点,官员有皇帝任命,不能世袭中央:中外朝(中朝为亲臣近臣—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2.西汉:汉初施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威胁中央,并最终引发七国之乱地方: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设置刺史,监察地方中央: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2)评价: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3.唐代: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地方:设置节度使,结果引发安史之乱,导致唐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1)职能:中书门下:宰相的办事机构,行政(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中央:二府三司相权);枢密院:军政,调兵权;三司:财政4.北宋(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政治:文臣出任知州,设通判,监察地方地方经济:地方转运使(各州除自留小部分财赋其余由转运使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方)军事:设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掌管统兵权5.元代:中央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地方上设行省:6.明朝: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事)7.清朝雍正:军机处(地位: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专制皇权顶峰8.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作用:积极: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③有利于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备考2021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复习专题
备考2021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复习专题一、单选题(共19题;共38分)1.下面所列作品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 AB. BC. CD. D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昭明文选》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B.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陌上桑》并称为“乐府双璧”。
C. 陶渊明为田园诗人之祖,经历晋宋易代,自号“五柳先生”,私谥为“靖节”。
D. 王羲之,字逸少,他酒后挥毫而就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下列各句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鲁迅,原名周树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等。
小说《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前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B. 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通常律诗规定每首八句。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C. 古代“七庙”指天子的宗庙。
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如贾谊《过秦论》中“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 古代“左迁”指降低官职,即“降官”。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4.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 忠顺王府遣人来见贾政,说宝玉私藏了忠顺王爷的戏子,引得贾政大怒,又赶上贾环告状说宝玉逼死了王夫人的丫环金钏,贾政气急,于是打了宝玉,几乎要打死他,后被王夫人拉住,被贾母呵退。
(《红楼梦》)B. 甘果瓦来到格雷达广场,看见了正在跳舞的爱斯梅拉达,被她的美貌所吸引。
他一路跟踪,误入巴黎贫民区的“黑话王国”,险被乞丐王处死。
幸而爱斯梅拉达挺身相救,二人还奇迹般地结为名义上的夫妻。
(必考)2021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必考)2021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01古代文化常识100题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C①②④⑧⑨D.③⑤⑥⑩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2021届高考总复习语文基础知识——文学、文化常识专练 文学常识(二)
文学常识(二)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如李白的奔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旷达等。
B."流派"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艺术见解和创作风格相近似的作家、艺术家所形成的文学派别。
如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派",以归有光为代表的"桐城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等。
C.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
D.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学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其主题的真实性而言,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方法而言。
夏衍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抢着发言,冉有、公西华、曾皙是在老师点名后才发言的。
最后,曾皙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
(《论语》)B.小说主人公大卫的母亲改嫁后,继父对大卫的管教近乎残忍,强迫他挂着写有“小心!他咬人!”的纸板牌,并把他送到伦敦的寄宿学校。
(《大卫·科波菲尔》)C.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红楼梦》)D.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忍不住要去行侠仗义。
他四处冒险,上演了很多闹剧。
他大战风车,以致连人带马摔在地上,折断了长枪。
(《堂吉诃德》)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歌体裁,因其句式长短不一,又可配乐演唱,所以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词可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2021年最新高考名校模拟文化常识题精编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 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 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 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 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 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 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清高 宗的年号是“乾隆”。
• B.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 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陛下”就成为与 帝王面对面应对的尊称。
• C. 公,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爵位的一种,旧说 周代有公、候、伯、子、爵等爵位,而后代爵位制度 往往因时而异。
• D. 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晦朔,即晦日和朔日。晦, 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望, 阴历每月的十五;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2021年最新高考名 校模拟文化常识题精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 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 为“改元”。
• B.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 “除”意义相同,均为“举荐”的意思。
• 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 拜形式之一。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
• 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 称谓,大夫死曰“卒”, 刘基属于大夫阶层。
B(除:任命、授职。辟:征召)
2021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专题精讲10 文化常识
二十 八宿
每宿包 含若干
颗恒星
名称 西→东
北方玄武七宿 西方白虎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官苍龙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又称国子助教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 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学政
“提督学政”的简称
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学官常见考点清单:
1.祭酒、司业管行政,一正一副责分明。
【答案】D(博士指经学教师。)
6.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科举取仕始于隋代,此前,选拔官吏主要是实行“选士”“察举”“九品中正”
制度。
B.“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
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一开始与“五经”是封建
国 学学 校
先秦
太学 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
国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
书、数)为主,
小学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
齐国的高等学府 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学下学宫校常战见国考时期点清当评是时论战单的时国:儒政时、和期法传“、授百墨生家、徒争道,鸣、孟”阴子的阳(重等鲁要各)园学地和派。荀都子汇(集赵于)此等,大他师们都兴曾学来论此战讲、学,
全程训练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32古代文化常识
天天练32 古代文化常识(二)[根底过关]1.以下对相关词语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咨询。
2.以下对相关词语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
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还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
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3.以下对相关词语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绩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
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奉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该词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4.以下对相关词语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恳求挽留官员。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来定赏罚。
5.以下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
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21古代文化常识(教师版)
『高考一轮·考点一遍过』『分项解析·逐一击破』考点21古代文化常识2014年大纲卷,到了2015年,课标全国I 卷、课标全国II 卷都单独设题,考查了“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古代男子的)字”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之后这一考点成为了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固定题型,如2019年、2020年课标全国I 卷、课标全国II 卷、课标全国III 卷都进行了考查,预计2021年高考仍是考查重点。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科举、姓名、礼俗(冠礼、婚姻、丧葬)、宗法(族、昭、穆,大宗、小宗,亲属,丧服)、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等。
复习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要做到:阅读文言文时,要时时关注相关的文化常识专有名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识记这些文化常识的具体内容,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
Z 知识建构hi shi jian gou 一、设题类型扩大范围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选自2015年新课标全国I 卷第11题)辨析:太子只能是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一个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的说法显然是扩大了范围 。
故设通假字 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 ,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选自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11题 ) 辨析 : “然后再作考察”错。
“考”是指拘捕拷问。
“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 思 。
该题显然是故意加进去通假字而设置的陷阱 。
张冠李戴 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冠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选自2018年新课标全国Ⅲ卷第11题)辨析:“是知府的简称”错 。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相。
以偏概全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2021年高考语文人教版大一轮复习: 六、课外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集注
六、课外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集注(一)官职名【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也称相国,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两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后废除。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家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知识清单八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助记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知识清单八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助记含解析知识清单八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助记一、称谓和姓名(一)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②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
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梁惠王上》)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赤壁之战》)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臣子自称.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3)一般人自称。
①仆谦称,译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④小人谦称,译为“我".例如: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有母,皆尝小人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有深感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⑵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 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 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
• 继D2阙承01是制9宫,年门君两位全侧由国的最高年新台长课,的又儿标可子卷借继指承二宫。廷:“诣阙”
• 参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又叫车 右、陪乘。
• 曹 :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
• 刺史: 汉分全国为十三州,布置刺史一人,掌管郡 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 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
• 国子监: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称国
职官 学或称太学,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
• 姑苏、维扬、京口今苏州别称“姑苏”;扬州别 称“维扬”“江都”;镇江古称“京口”。
科举
• 校、序、庠、学、国子监 • 学校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都
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 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 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称祭酒, 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 • 贡举、察举、制举 • 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 科”贡举,也称科举。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 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 才(秀才)等科,叫察举。除贡举外,皇帝亲自 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 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2《0春1秋8年》是全儒国家大的经纲典卷,叙事简要,深
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
• 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 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称对方为 “公”“君”“吾
子”
专门表示尊敬或 表示近亲的称谓。
吾子淹久于弊邑。
庶子(小人)鲰生 (浅陋无知的人) 黔首(贱称百姓)
鄙视对方
唉!庶子不足与谋
早期古人对人的 称对方为“卿” 敬称,后多用君
卿欲何往?
由人物身份,人物关系所确定的称谓 1谦称—称自己
人物身份 谦称
举例
国君
寡人 朕
子自称日“朕” 寡人无疾
百岁
二、历法
• 纪年法
•
1年号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
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
鲁庄公十年。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
三……”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
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
9 及笄之年
各年龄段称呼
年龄 序号 称呼
年龄
不满周岁 10 弱冠
男子二十
婴儿
11 而立之年 三十岁
二三岁 12 不惑之年 四十岁
七八岁 13 知天命之年 五十岁
幼年
14
幼年 童年 15
耳顺(花甲)六十岁 古稀之年 七十岁
童年 少年 16 耄耋之年 八九十岁
女子十三四 17
岁
十五岁(为 成年)
期颐之年
“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
3年号,干支结合纪年。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
冬”。
• 纪月法
•
1按序数表示:即一月二月三月……
十二月。岁首的一月也叫正月。古人又有
“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与十二月相配 ,
表示月份,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 配子,称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 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十一月为 建亥之月。
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 答案:C(应为“君位由长子继承”)
称呼习惯
称呼
几种情况
举例
直称姓名
自称 厌称或自作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介绍
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对方的字 号 斋 名 谥号 官名 籍贯 为官之地 有时或几
项兼称。
表示对别人的礼 貌和尊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闻翰林
天台陶先生言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 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 大寒。
•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 两天。
•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 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
职官
• 六部: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户、 礼、兵、型、工、六部。部首长为尚书,副职为 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为员外郎。
分别叫做“朔”“望”“晦”。
• (4)纪时法
• 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 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 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 至夜一点 配子,依次顺推,前一
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 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 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搭配关系 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 系表。
十二 时辰
黄
人
夜
鸡
平
日
朝
隅
日
日
晡
日
昏定半鸣旦出食中中仄时夕
十二 戍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地支
二 19 21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十- - - - - - - - - - - 四 21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时
五 20 22 24 2 4 更- - - - -
•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 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 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 D人2太,01子有9指时年封也建可全时指国代其他君新儿主课儿子子。标中卷被确一定继承君位的
• 答案:D(D项错误在于“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而是被“预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皇储、 储君”)
地理
• 中原、塞外、江表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 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 又称塞北。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 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 都、鄙、邑周时四县为都,夏制十为都;“都”也指京 都。鄙是周代地方组织之一,五百家为鄙,也指小邑, 又指边远地方。
• 枢密使: 官名。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枢密,其后握 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涉朝政甚至废立君主。
• 庖厨:师。夏代有庖正之官执掌王的膳食。
职官 • 卿:古代高级官员与爵位之称。有上卿,亚卿,少卿, 九卿之名。
职官
• 三老:秦时乡一级的所置乡官,掌管教化。 • 三闾大夫 :楚官,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
• 州、郡、道、路、府、省 :”州“为行政区划, 历代数目不同,上古说九州,汉时十三州,三国 十八州,唐三百多州。大洲又称”府”。汉时, 州设刺史,又改称州牧,为军政最高长官;宋代 州的长官 为“知州”,都由朝臣担任。“郡”, 行政区域名,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隋唐时改 郡为州,郡长官为郡守,汉时称太守,后来作为 知府或刺史的别称。”道“,唐代始设的行政单 位,略相当于汉代的州;宋时改”道“为”路“, 清回复为”道”,属省管,比州,府大。唐代 “府”隶属于“道”,宋隶属于“路”。省本事 中央官署名,指中书省,后来成为行政区名 。省 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公 君 足下 丈人 愿足下更虑之
大人
公为我献之
3其他
人物关系
称谓
称平辈
尔; 汝
称晚辈
小子 小生
称去世的长辈 加“先”字
表叔侄关系
加“从”字
举例
而安敢轻吾射 汝亦知射乎? 小生乃欲相吏邪?
先妣
求太监后,得二 从子
序号 称呼 1 襁褓 2 黄口 3 孩提 4 始龀 5 垂髫 6 总髻总角 7 总发束发 8 豆蔻年华
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
2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叫十二支,
用以记时。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
寅……癸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叫六十
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如
高考古代文化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项模拟讲义总复习 常识选讲
高考试题回顾 2•02200年18高年考全古国代大文纲化卷常识专项模拟讲义总复习
• 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一 • 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二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 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 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 两都、三都、两京、五京东汉洛阳为东都,称西汉旧都 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加上“南都”宛,合称 “三都”。东汉洛阳、长安又称两京;宋代则以开封、 洛阳为两京;明以后称北京、南京为两京。唐代有五京: 东京、北京、南京、西京、中京。
地理
• 六大古都今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 州。北京古称“蓟”,又称“燕京”。西安是我 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古都,明时 始称西安,古称长安。洛阳为九朝名都。南京, 秦汉时称“秣陵”,孙吴时称建业,晋称建康, 南唐时称金陵,朱元璋改称应天府,清代称江宁 府,太平军称天京,另有“石头城”“白下”之 称,为 六代古都。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汴京, 宋称东京。杭州古称钱塘,又称临安。
王侯
孤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一般人 妇女
仆 不才 不佞 愚 鄙人 敝人
妾
恢维宇宙,斯吾之鄙人愿也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指自己家人 加“家”“舍” 家兄 舍弟
2敬称—称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