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版五年级上册认识底和高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3.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底和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3. 梯形的底和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
2.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位置的多样性,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的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都有底和高)2. 探究新知(1)三角形的底和高a.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观察并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b.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底和高。
c.教师总结:三角形有三条边,其中任意一条边都可以作为底,从底到对边的垂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a.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模型,观察并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b.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c.教师总结:平行四边形有两对平行边,其中一对平行边可以作为底,从底到对边的垂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3)梯形的底和高a.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模型,观察并找出梯形的底和高。
b.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梯形的底和高。
c.教师总结:梯形有一对平行边,其中一条平行边可以作为底,从底到另一条平行边的垂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对底和高的认识。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底和高的概念。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作业题,巩固对底和高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底和高(教案)
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教学过程备注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看到一些这样的标志。
上面写着限高4.3m,高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今天学习认识底和高。
(板书)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教材51页情境图。
教师:这个桥洞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梯形。
教师:限高4.5m 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的车高度应该低于4.5m。
教师:限高的作用除了提示警示交通安全外,还起到保护立交桥、桥复习学过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
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及第5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限高”的情境体会高的意义,并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
2.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底和高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教学重点能辨认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按要求画出图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洞免受损害等。
2.学习第1题。
课件出示: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教师:大家请看图,梯形的高指的是哪条线段?大家尝试自己画一画。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学生1:从梯形上面的边上上的顶点出发,借助三角尺的直角边画到下面的边的垂线段,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高。
学生2:从梯形上面的边任意一点出发,借助三角尺的直角边画到下面的边的垂线段的长度都是高。
教师:同学们的画法都是正确的。
其实从梯形这组平行边的上边任意一点出发,画出到另一边的垂线段,都是限高所指的线段。
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高。
梯形的高你能画出多少条呢?学生:无数条。
教师:对的,梯形的高有无数条,长度也都相等。
画图形的高都要用虚线来表示,并且需要标上垂直符号。
3.学习第2题。
(1)课件出示标有梯形底和高的图形。
教师:梯形中平行的两条边是梯形的底,其中较短的底是梯形的上底,较长的底是梯形的下底,高指的是上底和下底间的垂直线段。
补充变式的图形,让学生指出上底和下底。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概念2.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3. 底和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底和高的概念,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
2. 教学难点:底和高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房屋的高度、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引导学生思考底和高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底和高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明确三角形的底和高。
底:三角形任意一边。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
(2)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a. 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
b.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得到高。
c. 标记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底和高的概念。
(2)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底和高的概念、作法及应用。
6.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底和高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时,可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3. 在练习环节,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底和高的概念2.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3. 底和高的应用七、教学资源1. 教材2. 实物模型或图片3. 练习题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底和高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底和高的应用能力。
认识底和高 (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认识底和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概念。
2. 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底和高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底和高的概念,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2. 教学难点:理解底和高的意义,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知识,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有哪些特点?”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平面图形的两个重要概念——底和高。
”2. 讲解底和高的概念(1)底的概念:在平面图形中,与图形的一边平行的直线段称为该图形的底。
(2)高的概念:在平面图形中,从底到与底平行的另一边的垂线段称为该图形的高。
3. 举例说明通过举例说明不同图形的底和高,如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等,让学生观察并识别这些图形的底和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平面图形卡片,让学生合作找出图形的底和高,并讨论如何计算底和高的长度。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绘制几个不同图形,并标出每个图形的底和高。
然后,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讨论答案。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数学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关注的细节:底和高的概念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底和高的概念是基础且重要的。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底和高》教案
《认识底和高》教案教学内容第51~52页。
教学目的1、经历“动手做”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能借助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梯形的高。
3、对周围环境中与图形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
德育渗透: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新知。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梯形的高。
教法:直观法引导法学法:小组合作法动手操作法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纸板、三角尺、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实物投影呈现情境图。
组织学生说一说下面各图形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特征2、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3、提出问题。
(找出下面图形的底和高)(1)“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
课件出示教材51页问题一中的梯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梯形的高是什么样的线段。
(2)什么是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3)如何画出图形上的高?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一):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学生自行实践活动。
(2)反馈实验结果。
(3)认识高、底。
(4)学会画高。
师:刚才你是怎么画这条线段的?(指着锯开的高)让学生交流,尝试后,教师示范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边画边说明画的方法。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点)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5)尝试练习。
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帮助他掌握画高的方法、步骤。
2、合作探究(二):三角形的底和高。
(1)尝试画高。
让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画出它的高,并标明“高”和“底”。
(2)展示作品。
(3)画指定边上的高。
①教师画一个三角形,并指定一条底。
②学生画指定边上的高。
③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4)提出问题。
师:三角形有几条不同的高?(1)组织学生大胆尝试,看能画出多少条高?(2)组织学生画一画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章第二节内容,主题是“认识底和高”。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什么是底和高,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底和高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实际情境,比如三角形、梯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概念讲解:我会利用教具和学具,向学生讲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问题,并解释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底和高的概念,以及一些关键的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底和高。
2. 请在梯形中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底和高。
答案:1. 三角形的底和高。
2. 梯形中三角形的底和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会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选择了实际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如三角形和梯形,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这一步骤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将新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底和高的定义。
2.能够正确确定图形的底和高。
3.能够通过底和高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二、教学重点
1.底和高的定义。
2.正确确定图形的底和高。
三、教学难点
1.能够通过底和高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
1. 课前预习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底和高的定义及其应用。
2. 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的面积是多少。
•引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面积 = 长 × 宽
3. 新课讲解
•讲解底和高的定义:底是平行于地面的一条边,高是与底垂直并顶点在底上的线段。
•出示一个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确定底和高。
•引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面积 = 底 × 高 ÷ 2
•通过出示其他图形的图片,让学生确定底和高并使用公式计算面积。
4. 讲解练习
•出示几个不规则图形的图片,让学生确定它们的底和高,并使用公式计算面积。
•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根据图形的底和高自己创造一个图形,并计算其面积。
5. 课堂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作业册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认识底和高,通过讲解以及练习让学生能够正确确定图形的底和高,并使用公式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进行计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互动性。
在教学难点方面,需要放慢讲解速度,并且用生动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能够在做作业时能够自己解决难题。
认识底和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底和高的定义及相关术语。
2.理解底和高的关系和作用。
3.能够通过给出的图形判断底和高、计算面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底和高的概念、关系及应用。
2.教学难点: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白板、黑板、粉笔、课件、模型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提问:请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底和高吗?在哪些图形中会用到它们?(2)引入本课知识点:今天我们要学习和认识一下底和高的概念,为后面计算图形面积做好准备。
2. 讲解(1)底和高的定义:底是指图形较长的一边,高是指从底上端或底下端到图形对面点的垂线段。
(2)底和高的关系:底和高是图形面积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确定了底和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3)底和高的应用:底和高可以应用在矩形、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图形中。
3. 实践(1)在白板上画出一些图形,由学生来判断底和高。
(2)让学生自己来计算图形的面积,通过课堂练习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图形的面积最大?最小?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2)教师讲解解答上述问题,让学生耳濡目染。
5. 总结(1)学生小结:底和高的概念、关系和应用。
(2)教师总结:介绍几何图形中的底和高是图形的基本要素,是计算面积的两个重要因素,并通过课堂练习的方式让学生识记掌握计算方法。
五、课后作业(1)作业一:完成课本上有关底和高的习题。
(2)作业二:画出三种不同图形,在其中标注底和高并网上标注其计算公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介绍和认识了底和高的概念与应用,讲解了底和高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既能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图形的本质。
但是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对面积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需要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加强计算方法和思想的讲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教案:认识底和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03页至104页的“认识底和高”一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并能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掌握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从而引出三角形高的概念。
2. 自主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用三角板和直尺尝试画出三角形的高,并互相交流画高的方法。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三角形高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并讲解如何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
4. 练习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画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的高概念:从三角形的某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三角形的高。
画法: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某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沿着对边移动,直到与对边重合,然后沿直角边画出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七、作业设计(1)底边为4厘米,高为3厘米的三角形。
(2)底边为6厘米,高为5厘米的三角形。
2. 答案:(1)底边为4厘米,高为3厘米的三角形的高为3厘米。
(2)底边为6厘米,高为5厘米的三角形的高为5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三角形高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地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12章“图形的认识”,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底和高,掌握底和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的计算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空间观念、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学生能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计算底和高的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能力,分析和解决与底和高等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情分析主要针对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12章“图形的认识”中的“认识底和高”这一节。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存在以下特点:1. 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底和高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底和高的概念,并能熟练地计算底和高的长度,而有些学生则对此概念理解模糊,计算方法不熟练。
2. 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有所差异。
有些学生在观察和操作图形时能够准确地把握图形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有些学生则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直观地理解和把握图形的特征。
3. 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所不同。
在解决与底和高相关的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能够清晰地分析问题,运用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有些学生则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4. 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也有所差异。
在处理与底和高相关的数据时,有些学生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解释数据,而有些学生则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准确地把握数据的含义。
5.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对学习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积极,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有些学生则存在一定的消极情绪,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底和高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认识底和高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教案:认识底和高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计算底和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概念2. 计算底和高的方法3. 底和高的应用教学重点:1. 底和高的概念2. 计算底和高的方法教学难点:1. 底和高的概念的理解2. 计算底和高的方法的掌握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让学生发现底和高的存在。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底和高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 讲解底和高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底和高是物体两个相对的面的长度。
2. 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确底和高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底和高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底和高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你们能举例说明底和高的应用吗?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底和高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引导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计算底和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附:课后作业1. 观察家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床等,测量它们的底和高,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 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可以运用底和高来解决实际问题?请举例说明。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底和高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底和高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底和高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底和高的概念1. 底:在几何图形中,底通常指图形的底部,是一个平面图形与另一个平面或线段之间的距离。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底”和“高”的概念。
2.能够正确区分图形底线和高线的位置与长短。
3.能够应用“底×高÷2”的公式求解三角形面积。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概念的学习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明确它们在各种图形中的位置和含义。
2. 底线和高线的区分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比对底线和高线的位置与长度,让他们学会区分,打牢概念基础。
3. 底×高÷2求解三角形面积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掌握求解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4. 案例分析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巩固拓展法。
具体地,在讲解完“底”和“高”的概念之后,教师会通过图形展示和手工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巩固概念的认知。
在学生掌握概念之后,教师会讲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进行案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原理和运用方法。
最后,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思维难度的案例,让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拓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准确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图形的底线和高线的位置和长短。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底×高÷2”的公式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并且在实践中应用这个公式。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导入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上。
第二步:概念的学习(15分钟)通过图形的展示和说明,让学生彻底理解“底”和“高”的意义和概念,明确它们在不同图形中的位置和长短。
第三步:底和高的区分(15分钟)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更好地区分底线和高线,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四步:公式的讲解(15分钟)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举例说明使用方法。
第五步:案例分析(25分钟)设计一些有思维难度的案例,让学生尝试通过公式求解三角形的面积。
《认识底和高》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基本概念。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底和高是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基础,它们在几何图形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一个等腰三角形模型,展示底边上的高是如何成为底边的中线,以及这一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然而,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对如何准确画三角形的高感到困惑。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指导,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掌握方法。
另外,学生在总结回顾环节提出了一些疑问,这说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知识盲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认识底和高》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力,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概念,形成几何直观;2.运用逻辑推理,探索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的性质;3.培养空间想象力,学会在实际图形中正确识别和绘制高;4.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高应用:将底和高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入手。
高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教师在指导画高时,强调从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准确率。
-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指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新)五年级上_认识底和高教案1Njue.doc.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新)五年级上_认识底和高教案1Njue.doc.第一篇: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新)五年级上_认识底和高教案1Njue.doc.第2节认识底和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并能画出高。
2、过程与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底和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⑵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并能画出高。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底和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教学过程]一、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一)身高引入,初步感受“高”1.师:同学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生介绍)测身高要注意什么?(垂直测量)2.小结:身高就是从“头”到“脚”的垂线段的长度。
(二)理解“限高”,学习梯形的高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限高4.5米的含义2.提问: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1)抽象出桥洞截面是个梯形(2)让学生试着在梯形纸片上画出“限高”的线段。
(3)汇报画法:明确从一条平行边上任选一点,向对边画垂线段就是“限高”高度。
(4)介绍梯形的高和底,明确梯形的高有无数条,画高时应该画虚线和垂直符号。
(5)小结梯形的高的含义。
(6)规范画出梯形的高。
(7)梯形的高与人的身高对比,找出类似之处。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师:(出示平行四边形)梯形只有一组平行线,而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它们在画高时,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2、学生思考后可能猜想到:有两组平行线都可以画垂直距离,所以会有两种高。
3、学生自己尝试画出两种高,在组内交流画法。
4、反馈画法(1)引导学生理解两种高的画法。
(2)明确平行四边形两种底和高的对应性。
5、明确平行四边形也有无数条高。
三、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1、师:(出示三角形图片)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平行四边形有两组,三角形呢?它的高会有几种呢?(学生思考后说想法)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尝试画出指定底边对应的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认识底和高》名师教案
《认识底和高》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高的基本特征,能判断、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2、通过动手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认识高的基本特征,掌握画高的方法。
3、体验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判断、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难点: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准备】《认识底和高》名师课件、《认识底和高》随堂小测、学案【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出示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
师:大家认识下面的设施吗?3.1米是什么意思?师:这是限高设施,限制3.1米(包括3.1米)高的车辆通过。
生:这个限高设施的高指的是哪里呢?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知道这里的高指的是什么了。
板书:认识底和高(二)探究新知1、出示课件的第三张幻灯片。
师:观察下面的桥洞,可以看成什么形状,画一画,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生:这个桥洞可以看成一个梯形。
师:观察下面的梯形,小组内讨论交流:限高的4.5米指的是哪条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生:线段1和线段3是梯形的腰,倾斜的不是高。
高应该是竖直的。
生:是线段2和线段4是梯形的下底和上底,水平的,也不是高,高应该是竖直的。
出示梯形的高师:观察梯形的高,小组内讨论交流:高有什么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生:高垂直于梯形的底。
前面说的限高4.5米指的就是梯形的高。
师:记得吗?这个限高设施还用画高吗?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不用了。
这个设施可以看成长方形,长和宽就是互相垂直的,限高3.1米就是指的是长方形的宽。
师;仔细观察下图,小组内讨论交流:什么是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一个三角形的所有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设计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是,对于三角形高的概念和画法,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高的概念和画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高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画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高的概念。
2.直观演示:利用教具,直观展示三角形高的画法,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出一个三角形的所有高,巩固对三角形高的理解。
4.交流分享: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总结反思:通过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模型、直尺、三角板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模型、直尺、三角板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引出三角形高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个梯子,让学生思考如何确定梯子的高度。
《认识底和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底和高的概念,能正确画出底和高;2. 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3. 培养学生逐步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底和高的概念;2. 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底和高的画法;2. 应用所学知识计算三角形面积。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2. 问答法;3. 案例法。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听取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探究出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2. 学习过程(1)引入知识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形状,讲解底和高的概念,并且给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S=1/2bh。
(2)学习底和高的确定方法a. 底的确定底是指三角形的一条边。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确定底的长度。
b. 高的确定高是指从三角形不在底上的顶点垂直于底所引出的线段。
通过画高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高,也可以通过观察来确定高的长度。
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的高并在三角形内填写。
(3)应用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在三角形内填写。
(4)巩固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通过对比计算出组内面积最多的三角形,从而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3. 课堂总结让学生通过课堂巩固练习、小组游戏来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画出销掉的图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4. 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更多应用场景。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知识点的相互补充与互动,创立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通过渐进式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4.2认识底和高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2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特征,能够画出任意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够判断三角形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感知底和高的存在,并理解底和高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特征,能够画出任意三角形的底和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特征,能够画出任意三角形的底和高。
2.难点: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能够画出任意三角形的底和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和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从而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画出任意三角形的底和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如金字塔、自行车三角架等,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吗?”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三角板和直尺,现场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提问:“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让学生尝试回答。
然后,教师解释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即三角形的底是与另外两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那条边,而高则是从底顶点到对边的垂线。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和直尺,尝试画出不同三角形的底和高,并互相交流分享。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底和高》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能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特征。
但是,学生对底和高的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在实际操作和思考中进一步深化对底和高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能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能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底和高的概念,深化对底和高的理解。
3.交流讨论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吗?”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教学反思
(1)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师生共同小结梯形的高的概念。
(3)画梯形的高
4、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观察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依次找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并在图中标出来,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了老师的忙!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个性调整
(一)谈话导入
(二)认识“高”
(三)练习巩固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小学数学北师版五年级上册
认识底和高
教学内容
认识底和高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动手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
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画高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2、出示三角形
(1)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学习,猜一猜我们要对这个三角形做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3)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着画一画三角形的高。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画 ,画出的高更精确。
3、出示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