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资料5王孟英医案选评(续)(精)
王孟英
浙江杭州
赞美的诗
1、身负家门重托, 铁杵百磨成针。
2、叶薛诸家做纬, 轩岐仲景为经。 3、平生穷困潦倒, 著作璀璨恢弘。 4、谁能铮铮铁骨, 唯有孟英先生。
生平事迹
王孟英,(公元1808——约1868)清代著名医学家, 温病学专家。20岁时至婺州(今金华)佐理盐业为生,得 暇钻研医籍。后游于江、浙,以医为业。其时战乱,疫疠 流行,亲人死于霍乱,遂专心温热病。经多年实践,对温 热有独到见识。代表作《温热经纬》为中国温病学重要著 述之一。关于王孟英的卒年,史料记述不详,说法不一, 但据《浙北医学史略》记载:“嘉兴已故中医张文冲述其 先祖昔居渟溪,曾亲睹孟英,其人清瘦不伟,好学不倦, 享寿61年,故其卒年当为1868年”。此说当属可信。
对后世的影响
认为“暑多兼湿”,而非“暑必兼 湿”。夏暑之际,天暑下逼,地湿上蒸, 暑与湿最多相兼,人易感其气而病暑湿。 创制王氏清暑益气汤。认为李氏清暑 益气汤中药多辛燥,并不利于治疗暑证。
结语
综观王孟英,虽生于清代末期,但对外来医学能乐 于接受,故其学术成就显著。《温热经纬》博采众说, 钻研探索,颇多新意,共载方113首,论说允当,成为 荟萃诸家学说之典范。《霍乱论》原作于道光年间, 咸丰年霍乱大流行,王氏从实践中深有体会,补充旧时 很多内容,故更名为《重订霍乱论》,虽是当时条件下 的认识,亦不失为论治精神之力作。
学术思想(2)
对霍乱病的研究。 霍乱有时疫、非时疫不同,有寒热之别。 病性、病因、病机各不相同。
霍乱证的治疗: 热证:胃苓汤、桂苓甘露消毒饮、白虎汤、葱豉汤、连朴饮、 蚕失汤、黄芩定乱汤。 寒证:藿香正气、平胃散、胃苓汤等。
学术思想(3)
对温病学说的阐发。
《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之说为经,以叶天士、 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说为纬。
文采斐然的王孟英医案[必读]
文采斐然的王孟英医案文采斐然的王孟英医案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1月4日□ 王昆文四川自贡市每读王孟英医案,总为其光彩照人的文笔所折服。
他不仅是一位温病学的代表医家,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就其医案之文采言,在我所阅读过的各家医案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难怪有人题诗赠《归砚录》云:“高文纵笔千言当,妙语挥犀四座倾”;其挚友杨照藜亦称赞说:“披函庄诵,未尝不抚案称快”,“满纸灵光,与岩陵山色,竞秀争奇”。
王孟英对其诊治疾病的记叙,既清楚明白,又生动形象,行文流畅,多为夹叙夹议,几乎可以当作优美的医学散文来品味。
他善于用四言或六言排句书写病案,读之颇顺口,如:“一铁匠妇患感,杂治经旬,身热不退,不眠妄语,口渴耳聋,求治于余。
脉来细数,唇红面白,肌廋汗频。
虽是贫家,却为娇质,神虚液夺,余暑未清。
”又如治苏某心火外浮之疑惧案:“良由阴分素亏,心营易耗,功名念切,虑落孙山。
病属内伤,似乎外感,大忌发表,更禁寒凉,又非东垣补中益气之例,吾有一言,可广其意:文之不自惬于怀者,安知不中试官之意乎?且祸盈福谦,《易》之道也……”再如,治张养之侄女经闭案,曰:“此痰气凝滞,经隧不宣,病由安坐不劳,法以豁痰流气,勿投血药,经自流通。
”王孟英详述治疗过程中的曲折,给人以具体、真实而深刻的印象,如其治许自堂孙一案:败象毕呈,病已垂危,诸医束手,而就在孟英竭力勉图救治之时,突然“彼妇翁召羽士为之拜斗,飞符噀水,鼓乐喧阗;病者即谵妄不安,神昏如醉,羽士反为吓退”。
这说明欲治愈此病是多么的不易!当时,病人家中已在求神拜佛了,闹得乌烟瘴气。
所以,后来孟英在总结此病治愈经验时,由衷地发出“是役也”的感慨。
这是一场战斗,与死神抗争,也要与迷信宣战。
难怪病人家属称赞孟英“肠热胆坚”,“所以为不世出之良医也”。
王孟英对病机的分析深透、精辟,阐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他最不为一般医者所能及之处。
比如他治何氏妇腹胀善呕一案(王孟英医案,卷二,胀门),其中有一段论述“通”的文字,尤为出色,即是:“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
王孟英纠误医案中舌诊作用的分析
7
5
6 讨
论
高血压属于祖国医学“ 眩晕” “ 、 头痛” “ 、 中风” 等范畴 , 多责之于肝肾阴虚 、 心脉疲阻 、 阴虚 阳亢或 脾失健运 , 痰湿中阻。西医则认为本病属于中枢神 经系统及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全身性慢 性血管性疾病, 易造成心、 肾等脏器的损害。穴 脑、 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固定在穴位里 , 起到长时间 刺激穴位的 目的 , 较之普通的针刺疗法效果更加显 著和持久。通过穴位刺激 , 使阴阳平衡, 中枢神经系 统和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得以恢复, 周身动脉 血管痉挛得以解除 , 血压恢复正常。 针刺心俞可活血化寮 , 改善心脏功能, 减轻外周 阻力 ; 血压点为经外奇穴 , 对应于颈椎交感神经节,
0 8 1 d + * 3 l " 1 7 3
坎热
特淤 伏砚 公热
阴之 劳伤 阳点 肝郁
1 9 6 5
5
食滞
4
伤寒
9 4 6 6 9 3 3 2
裹 2 误治医案中误治类别 的出现频率
误治方式
医 案例 彼
白头翁汤加减而愈L , ‘ 这是因郁而脉现假象; 」 在诸
脑、 肾病理改变的 恢复〔, 3 进一步稳定血压。 1
经过临床观察, 本疗法疗效确切, 并可减轻患者
长期服药之痛苦及其副作用 , 且简便易行 、 病人乐于
近年研究认为r通过对其刺激, ’ ] 不是因为兴奋了舒
血管运动中枢 , 而是由于抑制了缩血管运动中枢的 活动, 使舒血管运动中枢的兴奋性相对增高, 从而血 压降低; 辅以肝俞、 肾俞养肝肾之阴, 共奏平肝潜阳 之功。肝肾阴虚配合命门、 三阴交, 以滋阴养血; 心 脉疲阻配合隔俞 、 血海 , 以活血化痪 ; 肝阳上亢者, 配 合太冲、 曲池以平肝潜阳; 痰湿中阻者, 配合脾俞、 丰 隆以健脾除湿祛痰。穴位埋线辨证配穴遵循了中医 的辨证思想 ,谨守病机 , 司其属 , “ 各 疏其气血 , 令其 调达, 而致和平” 而达降压之目的。 , 现代研究显示 : 调节经络失衡是针灸治疗高血 压的关键。从中医学科学的整体观念出发 , 血压升
王孟英医案习析
王孟英医案习析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除编著《温热经纬》、《霍乱论》、《归砚录》等书,并将自己的临床实践整理成《王氏医案》。
现摘其三则共习之。
案1:吴永言于十年前,读《论语》“不撤姜食”之文,虽盛夏不辍。
至三年前,患大溢血,虽以凉药治疗,而时时火升,迄今不愈。
季冬就诊孟英,身不衣锦,头面之汗蓬蓬也。
且云:服芩连则烦渴益甚。
以苦能化燥;用生地即闷滞,不饥,以甘能缓中也,蔗梨入口亦然。
按其脉沉取滑数,是从前之积热深伏于内,予白虎汤去草、米,加竹叶、竹茹、花粉、海蜇、银花、绿豆恣服,渐吐胶痰而愈。
按:本案好在选药之精。
因热溢血,用凉药治疗,大法不错,错在用药不当。
脉沉取滑数是辩证关键,沉主里,滑主痰,数主热,故选用透伏热、清痰热之药。
其中绿豆一药,解久食姜之热毒。
临证时,两位医生辩证相同,而用药一效一不效,往往在于选药是否得当。
案2:张与之母久患痰嗽碍卧,素不投补药。
孟英偶持其脉曰:“非补不可!”予大剂熟地药,不饮而睡。
孟英因论曰:“脉细痰咸,阴虚水泛,非此不为功。
从前服之增病者,想必杂以参术之助气。
”按:此案痰嗽病久,体虚忌补,主要临床指征是“脉细痰咸”。
属肾虚不能主水,水湿上泛所致。
《景岳全书》论熟地“至若熟则性平,禀至阴之德,气味纯净,故能补五脏之真阴。
”王孟英择熟地之味厚质重,属阴中有阳之品,可大补肾气,使水湿得以蒸化,其痰不化自消,非熟地有化痰作用。
案3:陈某患嗽,嗽则先吐稀痰,次则黄浓甜浊之痰,继之以深红带紫之血。
仍能安谷,别无所苦,多药不愈。
孟英切其脉缓大而右关较甚,乃劳倦伤阳而兼湿热蕴结也,予沙参、生薏苡、木瓜、茯苓、竹茹、桑叶、枇杷叶、生扁豆、苇茎、花粉为剂,吞松石猪肚丸而愈。
按:此案描述的症状类似现代医学的支气管扩张咯血,用方是苇茎汤加减,无可厚非。
特别是其中的松石猪肝丸,原治遗精方,此案用以治痰嗽,不同寻常,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王氏医案》案例多内容丰富,说理透彻,辩证精当,理法方药紧密衔接,疗效独特贴切。
1958年资料5 王孟英医案选评(续)
(8)高某者年踰冠,于去秋完姻之前,曾患吐血。治愈之后,患疥遍身,上及耳头,至今夏仲疮愈,血复上溢,医谓虚损也。迨血止后痰嗽不已,寒热时形,或碍左眠,或妨右卧,形消食减,左胁聚瘕,诸药备尝,不能起榻矣。延余诊之,脉虽絃数,而兼耎涩,嗽必痰出而始松,舌色紫黯无津,汤饮下咽则胀,夜间不嗽,溺涩便艰,并非虚损,而病踰一载。初起必由吸受暑热,殆滋补早投,遂致血痹于络,气滞于经,升降失调,机关窒塞,亟宜通展,庶可渐瘳。予苇茎汤合雪羹,加沙参旋复竹茹冬虫夏草服之。病人云“前次所服,皆是滋润之药,下咽后,胸腹极其不舒。今服此剂,甚觉舒畅。二剂后,腹微痛,解青粪一次。嗣后每服药必下一次,其色渐黑,甚至如胶如漆。而各恙皆减,饮食渐加。继去桃仁雪羹,加养阴之品,调理而愈。(古今医案按选附案)
可以说明其优越性的少数例子。当然比这还要好的案例还有。不过限于本人学术水平,未能测其高深,只得以此十二例为限。但是通过这十二个案例,已可窥见该案的优点核心。总的讲来,要学习孟英医案的目的,是为了要吸收其“辨证精当、处方熨贴”的特长。除了以上十二例外,再来摘录十例治验的吐血案例,来作对比评述。这是用对比方法的角度,来窥测孟英先生的学术造诣。这对学习孟英医案来说,实有很大收获。兹将十例吐血案例作出对比评论如下。
(1)锁某弱冠吐血,杨医连进归脾汤,吐益甚。孟英视之,面有红光,脉形豁大。因问曰:“足冷乎?”探之果然。遂与六味地黄汤送饭丸肉桂心一钱,复盃而愈。(王氏医案续编卷一)
(2)范庆簪年踰五十,素患痰嗽。乙酉秋,在婺骤然吐血,势颇可危。孟英诊曰:“气虚而血无统摄也,虽向来咳嗽阴亏,阴药切不可服。然非格阳吐血,附桂更为禁剂。”乃以潞参耆术苓 草山药扁豆橘皮木瓜酒炒芍药为方,五帖而安。继去甘草木瓜,加熟地黄黑驴皮胶紫石英麦冬五味子龙骨牡蛎熬膏服之,痊愈,亦不复发。(王氏医案卷一)
从王孟英医案探析滥用温补之弊
甘厚味,必然会酿生痰浊,愆滞气机,气机不通,邪气则不能 消散,于是病证蜂起。 孟英认为饱、暖尤为酿病之源,节饮食 是养生之要务。 曾言[4] :“ 肥甘过度,每发痈疽,酒肉充肠, 必滋秽浊,熏蒸为火,凝聚成痰,汩没灵性,变生疾病。 凡遇 时疫流行之际,更为召疾之媒。 苟脏腑清虚,素甘淡泊,气机 不为浊壅,邪气 不 能 逗 留, 虽 感 六 淫, 易 于 解 散 …… 慎 疾 之 人,毋贪口腹。冶
5摇 法随证用,不可偏废
许多人将王孟英称为清手,似乎他只会用寒凉药。 邹云 翔[8] 为此专门发表文章为孟英辩护,他列举了十二个王孟 英运用温补和用反佐法治疗的病例,详细地论述了孟英运用 温补法的规律。 可见,王孟英虽痛斥滥用温补之非,但他并 不排斥温补之法,有人曾对其所遗留下的医案做过统计,用 附、桂、干姜之方,有十九案。 可见,药贵对证,王孟英绝无成 见。 正如孟英所云[5] :“ 温补亦治病之一法,何可废也,第用 较少耳。 世之医者,眼不识病,仅知此法,可以媚富贵之人。 动手辄用,杀人无算。 岂非将古人活世之方,翻为误世之药, 可不痛恨耶!冶如乔有南案,患牝疟二旬,医治罔效。 查其脉 微无神,倦卧奄 奄, 便 秘 半 月, 溺 赤 不 饥, 痰 多 口 甘, 稍 呷 米
[10] 摇 孙敬辉. 王孟英:百病皆由愆滞生[ N] . 中国中医药报,2014鄄 8鄄8(4) .
[11] 摇 罗大中,梁嵘. 王孟英纠误医案中舌诊作用的分析[ J] . 中医 研究,2008,21(1) :56鄄58.
( 收稿日期: 2016鄄01鄄15)
(本文编辑: 董历华)
1959年中医资料8对王孟英运用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疟疾医案之分析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由于部份数据清晰度不高,文字扫描时系统难以识别,或生僻字字库里面没有,特把数据原文图片附在后面。
对王孟英运用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瘧疾医案之分析湖南省立中医药研究所陈养和“瘧疾不离少阳、小柴胡渴为治瘧主方”历代中医前辈,差不多都有这么一种看法;惟叶香岩氏看法不同。
他根据内经的记载和自己的经验,提出“瘧疾一病,因暑而发者居多”及“夏暑发自阳明”的病因病理论,并提出“柴胡却肝阴”的警告!所以他一生治瘧,柴胡从不一用,这点曾经遭到徐洄溪的批评(语见临证指南瘧门)。
后来王孟英把他们的矛盾意见统一起来,两不偏废、创立正瘧、时瘧之论。
认为小柴胡汤、是治正瘧的;叶氏的治瘧经验,是治时瘧的。
他在温热经纬曾这样说过:“伤寒有五,瘧亦有五,盖有一气之感证,即有一气之瘧疾,不过重轻之别耳。
今世温热多而伤寒少,故瘧亦时瘧多而正瘧少,温、热、暑、湿,既不可以正伤寒法治之,时瘧岂可以正瘧法治之哉?”他非常推崇叶氏的经验,他说:“惟叶氏精于温、热、暑、湿诸感,故其治瘧也,一以贯之。
余师其意治瘧,尟难愈之证。
”他并不同意徐氏对叶氏的批评说:“……以徐洄溪×××之学识,尚不知此,况其他乎?”他毫不保守地介绍自己的治瘧经验说:“瘧,陈仰山封翁询余曰,君何治瘧之神哉!殆别有秘授耶?余谓何秘之有,第不惑于昔人之谬论,而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邪,仍以时感法清其源耳。
”由此可知王氏的治瘧经验,是没有偏见而比较全面的。
余世居湘南之来阳,本县范围内每年夏秋季节,瘧疾都有流行,甚至冬春亦有发现,特别是1944年和1945年沦陷时期,卫生环境很差,沿门阖户,几于无人不瘧!本人治瘧方法,历来是在王氏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治疗。
乱世痴医王孟英——我国温病学的集大成者
乱世痴医王孟英——我国温病学的集大成者人物简介王孟英(1808—1868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名医,名士雄,字孟英,又字篯龙,号梦隐(亦作梦影),别号潜斋、半痴山人、随息居士、睡乡散人、华胥小隐。
他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是“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雪、吴瑭、王孟英)”之一,也是温病学的集大成者。
著有温病学的集大成之著《温热经纬》。
生平经历王孟英,祖籍浙江盐官(今浙江海宁),乾隆时迁至钱塘(今杭州)。
他出身于医学世家,曾祖王学权为当时名医,著有《医学随笔》一书,祖父王永嘉、父亲王琪沧也都精通医学。
王孟英14岁时父亲重病而逝,临终前对他说:“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
”,由此他立志学医。
父亲去世后,他遵从父嘱祖训精研医学,后因家计,在二十岁时到婺州(今浙江金华)做盐行会计。
由于酷爱医学,在盐行做会计期间,只要稍有闲暇就“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后又在江南一带以行医为生。
王孟英生活在晚清战乱动荡的时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爆发,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而且深受疫疠之害,霍乱之侵。
于是,王孟英专心精研温热病,经过多年的亲身实践,著成我国温热病学的集大成之作《温热经纬》。
生活在晚清动乱时代的王孟英几乎一生身处逆境,但他并不因此而废弃学业,面对困境,他愈挫愈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从医之志。
他从小就勤学苦读,上自《内经》、《难经》,下至明清当代名家著作书籍,悉心研读,博采众长,以为所用,为从事中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无怪乎史籍上说他“究心《灵》、《素》,昼夜考察,直造精微”。
王孟英和他的前辈温病学家叶天士等一样,真可谓是勤学好读、精研深思。
这种勤思好学的治学态度,不仅是他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而且是我们后世学人学习效仿的光辉榜样。
同时,王孟英生活的时代又是晚清西学东渐的大时代,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西方医学的传入,王孟英摒弃门户之见,博采精取,依理批判了当时中医学界固守传统、盲目排外、拒绝接受西方医学的顽固保守思想,也反映了他与时俱进、博采创新的思想精神。
王孟英情志脉象述要及临床体会
王孟英情志脉象述要及临床体会王孟英,清代著名医家,自幼失怙,历经贫困,14岁即立志习医,得舅父俞桂庭之助,并为其书斋题名潜斋,20岁时至婺州(今金华)佐理盐业为生,得暇钻研医籍,“后游于江浙,以医为业”[1]。
孟英乃晚清医学大家,于临床有精深造诣,后世张山雷誉其“临证轻奇,处方熨贴,亘古几无敌手” [2]。
本着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目的,笔者在导师齐向华教授的指导下,反复研读了王氏现存的著作及临床医案,《王孟英医案》凡病案598例,情志病类案及情志相关性类案凡六十余例,大都有对脉象的细致描述和对脉象意义的精妙阐发,值得总结研究和效法。
1.惊悸脉象治魏氏案:“持其脉弦伏而滑,是惊则气乱,挟痰逆升,以旋、赭、桅、连、雪羹、楝、贝、金箔、竹沥、菔汁为方,二剂厥止,旬日而痊。
”分析:《王孟英医案》中牵涉惊悸案的脉象有“脉弦伏而滑”、“脉弦细而涩”、“脉涩而弦,按之甚软”、“脉左弦急,右洪滑数”、“脉象弦驶”、“脉至细数无伦来”描述。
王孟英认为,脉弦伏而滑,是惊则气乱,挟痰逆升;脉左弦急,右洪滑数乃阴虚之体,血去过多,木火上浮,兼有伏痰之候也;脉之弦细而涩是真阴不足,肝胆火炎所致;脉涩而弦,按之甚软,此因惊恐气结不行所致尔;脉至细数无伦乃肝无血养阴将竭矣。
惊,一是七情之一的情绪反应,二是机体的状态;悸,是一种自觉症状。
有所触而动曰惊,无所触而动曰悸;惊之症发于外,悸之症在于内。
由于心悸常常是惊恐的结果,故惊悸并称。
祖国医学对惊悸脉象代有描述,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称为“动”;《景岳全书》中为“动挚”;《医学传心录》中为“动不定”;《脉贯》中为“动摇”。
恐脉多为“沉缓”,如《三因方》中所载。
悸脉亦有不同,《伤寒论》中为“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定,恐则气下故脉沉缓。
王孟英充分体会到了这点,这种“动”用弦驰、急、洪数来表达。
但他也很重视对兼夹病机的分析,如夹痰则多用滑来表示,肝阳上亢则用弦急,阴虚则用细涩,气机结滞不行则多用软表示。
『古代医生』古代的医生之九--王孟英(3)
『古代医生』古代的医生之九--王孟英(3)在从鹜州回到杭州居住的这些日子里,王孟英的生活一直都没有富裕过,他连个自己的房子都没有买下(估计那时杭州的房价就开涨了),只是居住在父亲的老朋友金履思先生借给他的房子里,具体给没给租金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知道他整整住了十年,十年后又带着全家搬去了钱唐的髦儿桥。
在以后,王孟英在他的一生中,一直是个“租房族”,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的房子,直到最后去世也没有。
我在看王孟英的医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去想像王孟英这个人的性格,到底他的人生动力是什么呢?一个人,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些书籍,还每天那么精神抖擞地去给人看病,看得还不是一般的病,都是别人治不了的,或者是给治坏了的重病,最后把自己累得都脱了层皮,天天殚精竭虑地熬着,却始终情绪高涨,他到底图的是什么呢?难道在深夜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不为自己打算打算?不想想怎么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不想想怎么攒钱买套商品房?但是从他的书中,无论我怎么翻,都似乎找不出他思考这些内容的任何痕迹,反而倒是有很多关于老百姓的,比如鸦片。
王孟英在《归砚录》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鸦片的害处(因为当时很多人把鸦片当作一味妙药),说鸦片“始则富贵人吸之,不过自速其败亡,继则贫贱亦吸之,因而失业破家者众,而盗贼遍地矣。
故余目之为妖烟也。
”在这个书里,王孟英还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每年鸦片的进口数量,比如咸丰五年,有六万五千三百五十四箱进口,“进口之数若是之广,有心人闻之,有不为之痛哭流涕者耶?”看来,他并不是个傻子,而是个“有心人”,只不过,他的心思没有用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全部都用来关注老百姓了。
而且,晚上他除了批注古代医书,还要思考白天治疗的得失,比如他治疗康康侯副转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也是历尽千辛万苦,旁边不断地有医生鼓动患者使用温补的药物,结果患者一会儿服用王孟英的药,一会儿听别人的温补,最后证明是王孟英的效果好,服用温补后病情反而加重,这才一直服用王孟英的药物了,但是到了最后,这个患者腿部的水肿怎么也消不下去了,王孟英回到家里,晚上“废寝忘食,穷日夜之力以思之”,最后想到用葱须一味药加入方子里,结果水肿就消了。
王孟英医案赏析
王孟英医案赏析见血不治血求本探根源魏西林令侄女,娩后恶露延至两月。
继闻乃翁及两弟卒于京,悲哀不释,而为干嗽吐血,头痛偏左,不饥不食,不眠不便,渴饮而溲必间日一行,久治不效。
孟英切脉虚弦豁大,与甘麦大枣,加熟地、首乌、鳖甲、二至、菊花、旋覆、芍药、贝母、麻仁、青盐等药,服后脉渐敛,血亦止。
七八剂头疼始息,旬日后便行谷安。
(选自《王孟英医案·产后》)简析:此系阴虚肺燥咳血案。
患者乃阴虚之体,更因悲哀过度,七情所伤。
其干咳吐血,头痛偏左,乃真阴已伤,肝阳亢逆。
脉虚弦豁大,多为虚阳浮越,结合渴饮而溲必间日一行,乃津伤肺燥较甚,故治以养血润燥,息风潜阳为法。
方中甘麦大枣益气养血,滋阴润燥,含白芍即《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气甚而中气虚”之缓肝法。
熟地、首乌、麻仁滋阴养血润燥;二至汤、菊花潜阳息风。
贝母合旋覆花固取蠲痰通络,如治胡氏“郁损情怀”之疾,川贝用量竟达4kg之多,可证孟英视川贝为“蠲痰开郁”之要药。
复以“咸凉补肾”之青盐引火下行。
由于药证相符,服药旬余,即脉敛,血止,头疼渐息,便行谷安。
其治疗过程,全未用止血药,所谓见血不治血,治病探其源,源清流自洁耳。
病机复杂风火痰三路并歼费伯元分司,患烦躁不眠。
医见其苔白也,投以温药,因而狂妄瘛疭,多方不应。
某荐孟英视之,左脉弦细而数,右软滑,乃阴虚之体,心火炽,肝风动,而痰盛于中也。
先以犀、羚、桑菊息其风;元参、丹皮、莲心、童溲清其火;茹、贝、雪羹化其痰,两剂而安。
随与三甲、二至、磁朱潜其阳;甘、麦、大枣缓其急;地黄、麦冬养其阴,渐次康复(《王孟英医案·狂》)。
简析:此系一例误治致变案。
患者“烦躁不眠,已是阳有余而阴不足”,而医者一见苔白,不辨其润燥厚薄及舌质脉证,误与温药发散,煽其病邪入营动风,见狂妄瘛疭之证,虽经多方医治不应。
故张山雷指责其治法“真是怪极。
”王孟英据患者脉证,辨析为“阴虚之体。
心火炽,肝风动,而痰盛于中,”病机极为复杂。
王孟英医案笔记
1.病在气分。
不在血分。
孟英诊断气虚。
必左右脉皆无力。
右脉重按尤软。
气虚忌用冬地阴药固己.(左右脉同有无力象,右脉更甚,肺脾相关也)2.方中甘草木瓜并用。
于补气中取酸甘化阴之义。
亦即引阳入阴之法(芍药甘草之意)3.煎药文火药性入下焦。
武火药性入上焦(小柴胡方去渣重煎,麻黄汤去沫再内诸药意更深)4.妄语者,胃脘部位与心相近。
胃热侵心则妄语。
遗溺者。
肺胃相近。
热伤胃即伤肺。
肺司周身气机升降。
肺阴为热邪所伤。
则肺阳亦失其宣摄之用。
故遗溺。
脉洪大为阴虚。
滑数为热实。
(此处是解释热而妄语,热而遗溺的原因。
与心神,与肺阳失摄有关)5.范蔚然八月患感旬余。
诸医束手。
孟英治之。
见其气促音微。
呃忒自汗。
饮水下咽。
随即倾吐无余。
曰。
伏暑在肺。
必由温散以致剧也。
盖肺气受病。
治节不行。
一身之气。
皆失其顺降之机。
即水精四布。
亦赖清肃之权以主之。
气既逆而上奔。
水亦泛而上溢矣。
但清其肺。
则诸恙自安。
阅前服诸方。
始则柴葛羌防以升提之。
火借风威。
吐逆不已。
犹谓其胃中有寒。
改用桂枝干姜以温燥之。
火上添油。
肺津欲绝。
自然气促音微。
疑其虚阳将脱也。
径予参归蛤蚧柿蒂丁香以补而纳之。
愈补愈逆。
邪愈不出。
欲其愈也难矣。
亟屏前药。
以泻白散合清燥救肺汤。
数服而平.(八月,秋燥。
肺主治节。
“饮水下咽。
随即倾吐无余”何以知其病在肺而不在胃?肺经下络大肠,还循胃口,故可有饮水而吐之症。
)6.有患阴虚火炎者。
面赤常如饮酒。
孟英主一味元参汤。
其效若神。
屡试皆验。
辨证在面赤常如饮酒常字。
宜用炒元参片一两。
百沸汤泡。
去渣分次炖温服。
(玄参:清热解毒药;养阴药 . 其性凉而不寒,又善滋阴,且兼有补性,故产后血虚生热及产后寒温诸症,热入阳明者,用之最宜.泡服,此法可取其轻灵之性。
)7.某夏患疟。
服柴胡药二三帖后。
汗出昏厥。
妄语遗溺。
孟英切其脉洪大滑数。
曰。
阳明暑疟也。
与伤寒三阳合.(竹叶石膏汤案)8.戴阳,阳外阴内。
外实内虚。
面赤气逆。
烦躁不安。
孟英诊断戴阳。
必脉重按无力。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和代表作《温热经纬》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和代表作《温热经纬》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和代表作《温热经纬》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他的远祖系安化(今⽢肃省庆阳县)⼈,后移居浙江盐官(今属海宁市),乾隆间迁钱塘定居。
曾祖王学权,精于医,曾撰《医学随笔》;祖⽗及⽗皆业医。
孟英⾃幼失怙,历经贫困,14岁即⽴志习医,深得舅⽗俞桂庭之助,并为其书斋题名“潜斋”。
⼀、相关事件 20岁时⾄婺州(今⾦华)佐理盐业为⽣,得暇钻研医籍。
后游于江、浙,以医为业。
其时战乱,疫疠流⾏,亲⼈死于霍乱,遂专⼼温热病。
经多年实践,对温热有独到见识。
代表作《温热经纬》为我国温病学重要著述之⼀。
关于王孟英的卒年,史料记述不详,说法不⼀,但据《浙北医学史略》记载:“嘉兴已故中医张⽂冲述其先祖昔居渟溪,曾亲睹孟英,其⼈清瘦不伟,好学不倦,享寿61年,故其卒年当为1868年”。
此说当属可信。
⼆、作品⼀览 王⽒著述及评注参订他⼈之作甚多。
较著名者有:《《王⽒医案》(原名《回春录》)、《王⽒医案续编》(原名《仁术志》)、《王⽒医案三编》、《归砚录》、《乘桴医影》、《潜斋简效⽅》、《鸡鸣录》、《重庆堂随笔》、《⼥科辑要按》、《古今医案按选》、《医砭》、《⾔医选评》、《校正愿体医话良⽅》、《柳洲医话良⽅》、《洄溪医案按》、《叶案批谬》等。
医学成就三、三、医学成就1、医德⾼尚不辞艰⾟ 王⽒在治学上⾮常刻苦,⼗分⾃励。
家境拮据亦毫不影响发奋学习。
《海宁州志》载:王⽒“家贫性介,不能置⾝通显”。
王⽒⼀⽣南北奔⾛,所诊病⼈多为劳苦民众。
著书⽴说传播医学知识,⼴搜效⽅。
以利僻壤贫民。
遇瘟疫危疾,毫不畏惧,竭⼒图治。
周光运曾深有感触地说:“孟英学识过⼈,热肠独具。
凡遇危险之候,从不轻弃,最肯出⼼任怨以图之。
”他诊治的病⼈,多为经其他医⽣治疗⽆效的,他绝不乘机诋毁前医以抬⾼⾃⼰。
如郑九患疾,陈姓医⽣诊治后,汗出昏狂,精流欲绝,转请王孟英诊治,王⽈:“此证颇危,⽣机仅存⼀线,亦斯⼈阴分素亏,不可竟谓附、桂之罪也。
清代医家王孟英生平及医学贡献
清代医家王孟英生平及医学贡献
胡玲;武文筠;焦振廉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10)4
【摘要】清代医家王孟英遭际坎坷,但矢志不移,潜心研究医学,学识过人,尤重医德,勤于临证,存世医案总数在600则以上;注重医学文献的整理,对多种医书或选录,或参订,或辑刊.一生著述较丰富,尤具代表的著作为<温热经纬>,其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出温病的传变有顺传与逆传之分;时易混淆的"阳署"和"阴署"概念进行辨析.明确指出暑无阴阳之分;强调温病中"新感"与"伏邪"不同的辨治原则及方法.据王孟英之所历所成.对今时中医选择成功之路当有所启迪.
【总页数】2页(P4-5)
【作者】胡玲;武文筠;焦振廉
【作者单位】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03;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03;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清代医家俞震生平及其学术观点述略 [J], 焦振廉
2.清代医家张琦生平考 [J], 尤舒彻;穆俊霞
3.清代医家顾世澄生平及《疡医大全》探微 [J], 谷峰
4.清代医家顾世澄生平及《疡医大全》探微 [J], 谷峰
5.清代医家袁句的生平事迹及学术思想 [J], 张翠英;蔡永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孟英医案杂治
王孟英医案杂治婺人罗元奎,丁亥夏卒发寒热,旋即呕吐不能立,自言胯间痛不可当。
孟英视其痛处,焮赤肿硬,形如肥皂荚,横梗于毛际之左。
乃曰:此证颇恶,然乘初起,可一击去之也。
用金银花六两、生甘草一两、皂角刺五钱,水煎和酒服之。
(眉批:予每以此法治阳证疮毒,莫不应手取效,真妙方也。
)一剂减其势,再剂病若失。
逾年患伤寒,孟英切脉,虚细已极。
曰:此不可徒攻其病者,以阴分太亏耳。
与景岳法,以熟地、当归、酒炒白芍、炙甘草、橘皮、柴胡等药,一剂而瘳。
(此法予亦屡用获效,气虚者并可加参,但表药止柴胡一味,犹嫌力微。
)金元章媳,于甲午新寡后患脓窠疥,大抵湿热之病耳。
疡医连某疑为遗毒,径作广疮疗,渐至上吐下痢,不进饮食。
另从内科治,亦无寸效。
延至未春,更兼腹痛自汗,汛愆肌削,诸医皆见而却走矣。
王仲安荐孟英视之,曰:此胃气为苦寒所败,肝阳为辛热所煽,前此每服阳刚,即如昏冒,稍投滋腻,泄泻必增,遂谓不治之证,未免轻弃。
乃以四君子加左金、椒、梅、莲子、木瓜、余粮、石脂等出入为方,百日而愈。
第信犹未转也,诸亲友环议,再不通经,病必有变。
孟英力辨此非经阻可通之证,惟有培养生化之源,使其气旺血生,则流行自裕。
若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则砻糠不能榨油,徒伤正气,尽隳前功,岂不可惜。
众议始息。
恪守其方,服至仲冬,天癸至而肌肉充,康复如常矣。
牙行王炳华妻,患舌疮,痛碍饮食,内治外敷皆不效。
孟英视其舌红润,脉形空数,曰:此血虚火浮也,以产后发热例施之。
用熟地、当归、酒炒白芍、炙甘草、茯苓、炮姜投之,其病如失。
茅家埠翁嘉润,患腰疽,愈而复发者五年,费用不赀,诸疡医治之不效。
盛少云嘱其求治于孟英。
切其脉弦细以数,曰:子之幸也。
此内损证,(肾俞发亦然)外科恶乎知?与大剂甘润滋填之药,匝月而痊,至今不发。
李燕标参戎,于癸夏将欲赴都,馆于石北涯家。
项后患疽,外科佥云不治,孟英荐老医朱嵩年疗之渐安。
孟英偶诊其脉,谓北涯曰:李证有可愈之机,脉难久享其年。
北涯惊问所以,孟英曰:左尺坚搏,真阴已伤,非善象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王孟英医案选评(续) 俞国章以上十二个案例,是孟英医案中比较可以说明其优越性的少数例子。
当然比这还要好的案例还有。
不过限于本人学术水平,未能测其高深,只得以此十二例为限。
但是通过这十二个案例,已可窥见该案的优点核心。
总的讲来,要学习孟英医案的目的,是为了要吸收其“辨证精当、处方熨贴”的特长。
除了以上十二例外,再来摘录十例治验的吐血案例,来作对比评述。
这是用对比方法的角度,来窥测孟英先生的学术造诣。
这对学习孟英医案来说,实有很大收获。
兹将十例吐血案例作出对比评论如下。
(1)锁某弱冠吐血,杨医连进归脾汤,吐益甚。
孟英视之,面有红光,脉形豁大。
因问曰:“足冷乎?”探之果然。
遂与六味地黄汤送饭丸肉桂心一钱,复盃而愈。
(王氏医案续编卷一) (2)范庆簪年踰五十,素患痰嗽。
乙酉秋,在婺骤然吐血,势颇可危。
孟英诊曰:“气虚而血无统摄也,虽向来咳嗽阴亏,阴药切不可服。
然非格阳吐血,附桂更为禁剂。
”乃以潞参耆术苓草山药扁豆橘皮木瓜酒炒芍药为方,五帖而安。
继去甘草木瓜,加熟地黄黑驴皮胶紫石英麦冬五味子龙骨牡蛎熬膏服之,痊愈,亦不复发。
(王氏医案卷一) (3)丁已春,烈(孟英侄)年二十七,在上海患吐血,诸医用清火补阴等药,久治不瘥,势濒于殆。
返杭求诊,投大剂参耆,数服而痊,迄今无恙。
且茁实胜于时,虽流离播越,尚能胜任也。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4)邵子受令壶,患吐血,肌肤枯涩,口渴,脉虚大。
孟英曰:“气分之阴亏也,温补既非,滋填亦胶。
”以参耆二冬知母百合萎蕤石斛桑叶枇杷叶,投之而愈。
(王氏医案卷二) (5)魏西林令侄女,娩后恶露延至两月,继闻乃翁及两弟卒于京,悲哀不释。
而为干嗽吐血,头痛偏左,不饥不食,不眠不便,渴饮而溲必间日一行,久治不效。
孟英切脉虚絃豁大,与甘麦大枣加熟地首乌鱉甲二至菊花旋复芍药贝母麻仁青盐等药。
服后脉渐敛,血亦止,七八剂头疼始息,旬日后便行安谷。
(王氏医案续编卷五) (6)郑某吐血盈碗,孟英脉之,右关洪滑,自汗口渴,稍一动摇,血即上溢,人皆虑其脱,意欲补之。
孟英曰:“如脱惟我是问。
”与白虎汤加西洋参大黄炭,一剂霍然。
(王氏医案卷二) (7)王子能参军令正,久患吐血,医不能愈。
延孟英视之,脉絃滑而搏指,右手较甚,渴喜冷饮,米谷碍于下嚥,小溲如沸,夜不成眠,久服滋阴,毫无寸效。
孟英以苇茎汤合雪羹,加石膏知母花粉枇杷叶竹茹旋复滑石梨汁,大剂投三十剂而痊。
(王氏医案续编卷六) (8)高某者年踰冠,于去秋完姻之前,曾患吐血。
治愈之后,患疥遍身,上及耳头,至今夏仲疮愈,血复上溢,医谓虚损也。
迨血止后痰嗽不已,寒热时形,或碍左眠,或妨右卧,形消食减,左胁聚瘕,诸药备尝,不能起榻矣。
延余诊之,脉虽絃数,而兼耎涩,嗽必痰出而始松,舌色紫黯无津,汤饮下咽则胀,夜间不嗽,溺涩便艰,并非虚损,而病踰一载。
初起必由吸受暑热,殆滋补早投,遂致血痹于络,气滞于经,升降失调,机关窒塞,亟宜通展,庶可渐瘳。
予苇茎汤合雪羹,加沙参旋复竹茹冬虫夏草服之。
病人云“前次所服,皆是滋润之药,下咽后,胸腹极其不舒。
今服此剂,甚觉舒畅。
二剂后,腹微痛,解青粪一次。
嗣后每服药必下一次,其色渐黑,甚至如胶如漆。
而各恙皆减,饮食渐加。
继去桃仁雪羹,加养阴之品,调理而愈。
(古今医案按选附案) (9)丁未春,金朗然令堂,陡吐狂血,肢冷自汗。
孟英切脉絃涩,察血紫黯,乃肝郁凝瘀也。
证虽可愈,复发难瘳。
予丹参丹皮茺蔚旋复苓巵柏叶郁金海之方,复杯果愈。
然不能惩忿,踰二年复吐,竟不起。
(王氏医案续编卷四) (10)戊申元旦,陈秋槎参军,大便骤下黑血数升。
继即大吐鲜红之血,而汗出神昏,肢冷搐搦,躁乱妄言。
速孟英至,举家跪泣救命。
察其脉左手如无,右絃耎,按之数。
以六十八岁之年,佥虑其脱,参汤煎就,将欲灌之。
孟英急止勿服。
曰:“高年阴分久亏,肝血大去,而风阳陡动,殆由忿怒兼服热药所致耶?”其夫人云:“日来颇有郁怒,热药则未服也。
惟冬间久服枣汤,且饮都中药烧酒一瓶耳。
”孟英曰:“是矣。
”以西洋参犀角生地银花绿豆巵子元参茯苓羚羊茅根为剂,冲入热童溲灌之。
外以烧铁淬醋,令吸其气,龙牡研粉扑汗,生附子捣贴湧泉穴,引纳浮阳,两服血止,左脉渐起。
又加以龟板鱉甲服三帖,神气始清,各恙渐息,稍能啜粥。
乃去犀羚,加麦冬天冬女贞旱莲投之,眠食日安。
半月后,始解黑燥矢,两旬外,便溺之色皆正,与滋补药调痊。
仍充抚辕巡捕,矍鑠如常。
秋间赴任绍兴,酉秋以他疾终。
(王氏医案续编卷五) 以上十例吐血案例,虽是以吐血症状为共同的主要现象。
但因致病之原因不一,体质之虚实不同,症势之轻重不等。
因而治法亦因病情之不同而各异,如以八纲来作归纳分类,可以作出下列图表如下。
看了上表,已可明其扼要的概略情况,如以逐例细作比较,则可更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如第1例之吐血,面有红光,脈形豁大,足冷,为虚阳飞越,肾中真火不能归元之格阳吐血。
必须以六味地黄汤加肉桂以补肾招火,然后虚阳潜纳,真火归元,血始得归经而愈。
按吐血而需用热药治愈者,虽较少见,但金匮要略中仲景用柏叶汤治吐血不止者,实已早开先声,柏叶汤系柏叶干薑艾叶三味,乃治气寒血脱之吐血,逈异于一般苦寒涼血之方。
本论第1例之格阳吐血,一般确属少见,此证不特辨识较难,即或识之,亦不敢迳用热药。
医之难为,即在此等有关键性的病例。
第2例与第3例皆为气虚而血无统攝之吐血,故均以大剂参耆补气之剂治愈。
因气足则血自固,不必徒事止血。
这两例虽未叙及脈象,但脈必虚大无力可知。
第4例为气分阴亏之吐血,其脈虚大为气分之虚。
肌肤枯涩,口渴,为阴亏。
合而言之,乃气分之阴亏。
设如血分阴亏,脈必虚弦细数而不现虚大。
故此病介于气虚阴虚两者之间。
其用药亦以补气滋阴同用,盖借参耆之力将滋阴药引入气分而补气分之阴,迨气分之阴既复,则不止血而血自止,其病因犹是气虚阴亏不能攝血所致。
第5例之吐血,为阴虚之质,娩后血亏,又因悲哀不释,七情所伤,致成虚劳之候。
其干嗽吐血,头痛偏左,脈虚弦豁大,为真阴已伤,肝阳僭逆之征。
故其用药以育阴滋血、平肝息风之法奏效。
综合以上五例,均属虚证范畴。
不: 过有阳虚气虚阴虚之别,详阅表中可知。
并可参玩每例的不同脈象,殊有研究价值。
第6例之吐血盈碗,观其自汗口渴、右关洪滑,已可知为阳明壅热无疑。
只差大热大烦,已可成为伤寒范畴之阳明病矣。
故其处方仍仿伤寒阳明病之用药法,以白虎汤加大黄炭而获良效。
由此可知杂病,亦可以六经辨证之法用药,固不囿于外感范畴也。
第7例久患吐血不愈,服弦滑搏指,右手较甚,渴喜冷饮,米谷碍嚥,溲热不眠,久服滋阴,毫无寸效,纯为肺胃两经热炽,故须白虎汤合苇茎雪羹,大清肺胃伏热,观其投三十大剂而始痊,可见其伏热之重远较第6例为甚。
因第6例仅为阳明一经之壅热,一剂可解。
而第7例则肺胃两经俱大热矣。
第8例之吐血,孟英先生因其脈虽弦数而兼耎涩,嗽必痰出而始松,舌色紫黯无津,汤饮下咽则胀,夜间不嗽,溺濇便艰。
因而断其并非因吐血而致成的虚损。
初起必由吸受暑热,因滋补早投,遂致血痹于络,气滞于经,升降失调,机关窒塞,形成一系列类似虚损的证候。
但总括言之,此病之吐血,起初实由热伤阳络逼血妄行而起,又兼误认为虚损之证而即投滋补,遂使内热暑邪,充斥于三焦之间,尤以肺经之蕴热为更甚。
因而主治之法,不外乎以苇茎汤合雪羹以清肺气、化痰热,用沙参虫草竹茹旋复以滋阴宣中,自始至终,并不用涉及血症之药,仅以养阴法调理善后而已。
足见溯流穷源,实为治病要著。
第9例之陡吐狂血,为肝郁凝瘀之证。
孟英先生因其吐血之狂骤、血色之紫黯、服象之弦涩,已知其真阴伤残,本实先拨,复发必至不起。
终因不能惩忿,踰二年,竟复吐而殁。
足见根荄已伤之疾,预后确是不良的。
第10例之吐血,为忿怒兼服薑酒,铄阴助火,以致怒则气上,热伤阳络,逼血妄行而使血吐血。
况因高年阴分久亏,血既大去,则风阳陡动,即现汗出神昏、肢冷搐搦、躁乱妄言之险象。
方中先以犀羚息风镇逆,二参生地滋阴益血,银花菉豆巵茅童溲清热涼血,作为主力。
又益以烧铁淬醋,以苏血晕;龙牡研粉以扑自汗;附子捣贴足心,以引纳浮阳。
迨危象过后,又以二甲介类潜阳,二冬二至甘寒复阴,然后予滋补药调治而痊。
是症也内服外治之法,均已尽全力以赴,设非如此面面周到,恐将不能挽回。
惟此病高年脱血太过,气阴两伤,虽经康复,终以踰年患他疾而卒。
综合自第6至第10五例,均属实证范畴。
惟第6至第7两例,为标实本未虚之候。
观其两例脈搏均无虚象,用药亦始终毫未用补可知。
第8至第10三例,均为标实本虚之候。
但第8例标证虽实而本虚轻微,观其用药仅主清宣,愈后亦无天折之变可知。
第9至第10两例,标实既剧,本虚亦重。
且一又系高年,病中已露险逆端倪。
一以踰二年而不起,一以次年患他疾而终。
盖根本已伤,无法使之延年也。
综合以上十例吐血案例,已能显现其中阴、阳、气、血、虚、实、寒、热之奥妙及每个不同面貌。
在治疗上也相对地尽了温、清、补、泻、镇、息、宣、通的用法。
只举吐血一症,变化已如此多端,可见医道之易学而难精。
孟英医案之精粹处,于此可见一隅。
总结前面评论的十二例医案,以及十例吐血案例的对比归纳。
是孟英医案中最精粹的一部份,或者是最可说明其特长之处的一部份。
总计孟英医案的优点,可分下列四点。
1.阐发精辟,析理超卓孟英先生的学术精深,有很多地方是突过前人的。
看了他的医案,觉得他的析理精透,通彻无比,没有一般平庸粗浅的通病。
议病时能穷理尽性,阐发前人之所未发。
审证时能剖析微芒,独抒心得。
尤其能运用伤寒金匮的理论来审证论治。
例如本文第一例张雨农阳气不宣久不作嚏,王氏补出仲景未立之方而使作嚏。
第四例叶殿和患感汗出昏瞀,王氏比例为误发少阴汗之例而用补阴法治愈。
均系深得仲景之学的卓越医案,精超无比。
又治许子双令堂患感(王氏医案续编卷四),因脈促数不调,识其为风温误表,恐有骤变。
越二日见其鼾睡,即断其“鼻息鼾矣,必至语言难出”,果浃旬而逝。
又治魏翎谷之郁甥(王氏医案续编卷一)患温病误表而成结胸烦躁,辞以不治而殁。
孟英即曰:“伤寒之邪在表,误下则邪陷而成结胸。
未经误下,不为结胸;温热之邪在裏,逆传于心包而误汗,则内闭以外脱。
顺传于胃府而误汗,则盘踞而结胸。
前人但云误汗刼夺胃汁而未及于结胸者,因结胸证不多见耳。
”郁病初起,某医用葛根一剂,继则胡某之柴葛羌防十余剂,酿成是证。
又治魏氏女受惊后患眩晕便祕(王氏医案续编卷三),医投补数帖,反致时欲昏厥。
孟英谓惊则气乱,挟痰上升,正仲圣所谓“诸厥应下者,”应下其痰与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