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医案分析
浅析王孟英治阴虚案

浅析王孟英治阴虚案
本案见于民国陆士谔《分类王孟英医案》卷二阴虚门。
患者肖某先患痰多,继患咽痛,愈后复患滞下,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始终坚持用滋阴壮水之剂而治愈。
开始,王孟英对本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是脉细数而兼弦滑,其结论是“病由阴亏火盛,津液受灼而成痰。
须服壮水之剂,则可杜患将来。
”
然而王氏虽是赫赫名医,犹不能完全取信于病家。
“肖因向吸鸦片烟,自疑虚寒,滋阴不敢频服。
”这就是患者的认识与医生的诊治之间,有时难免出现的矛盾。
由于孟英认证之确,故虽病人后来的病情有了变化,继患咽痛,但他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并未改变,认为这不过是在原有疾病基础上的发展演变,因而应当治本,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疗脚,故曰“喉科药不可试也”。
更可贵的是,当患者病情有了进一步的转变时——喉痛愈后,复患滞下,王氏仍未为这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坚持原定的治疗原则,广投壮水之剂。
正因为他洞彻疾病的原委,抓住了病机,故能将此与一般的治痢方法区别开来处理,“治不易法”。
奇怪的是,他不以治痢之常法、常方治痢,而结果却是“食不减餐。
日数十行,精神反加。
逾月之后,大解始正”。
这就是说,只要辨证清楚正确,治疗方法恰当,即使病状在短期内未见消失,也不要怀疑而改弦更张。
最后,此患者“计服甘凉药二百剂,肌肉复充,痰患若失”。
这说明阴虚证的治疗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所谓“阴难充长”。
近人严苍山氏说,治疗慢性病要有方有守,这正是经验之谈。
这个医案再一次印证了王孟英说的一句话:治病必求其源,源澄而流自洁。
1959年中医资料8对王孟英运用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疟疾医案之分析

1959年中医资料8对王孟英运用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疟疾医案之分析D深深体会到王氏的治瘧经验,确有指导临床价值,特别是运用小柴胡汤这个治正瘧的方,加减变化,用治时瘧,给我在临床上莫大的帮助。
爰不揣谫陋,将王氏医案有关治瘧方法,作出初步整理,供同道临床参考,并希指正!(一)邪入少阳柴胡证悉具瘧案:患者:姚小蘅大令簉室(续编卷二第五页反面四行)。
证状:患瘧,呕吐胁痛,畏寒不渴,苔色微白。
(时令:秋季)处方:小柴胡汤。
结果:三饮而瘳。
说明:这是风寒型的正瘧,故用小柴胡汤原方。
“寒热、呕吐、胁痛”,柴胡证具;“苔白”正是柴胡证的特征;为了使人很好地掌握柴胡汤的全部证状,不致滥用,更提出“畏寒不渴”一证,这是本案的重点,也是辨证论治的关键!假若苔黄口渴,便属于暑热时瘧,虽兼见柴胡证,柴胡汤原方也就不中用了。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二)风暑挟痰滞、邪入少阳瘧案。
患者:山妻(王氏自称)(归砚录卷四第三页反面十一行)证状:怀孕四月,患问瘧,腹痛便溏,汗多呕闷脉滑而弦。
乃痰气内滞、风暑外侵。
(时令:秋季)处方:柴胡黄芩半夏黄连苏叶石菖蒲枳壳桔梗结果:三剂而瘳。
说明:这是风暑挟痰滞的时瘧,而用柴胡汤加减法的。
“呕”是柴胡主证,“弦”为柴胡主脉。
风暑挟痰滞的时瘧,不比伤寒中风的正瘧,故用小柴胡汤必去参、甘、姜、枣之温补甘腻。
加黄连苏叶,凉肝和胃、止呕兼治腹痛;菖蒲枳桔疏滞涤痰、宽胸即以舒闷。
且菖蒲、苏叶,王氏常用为顺气安胎药,用于此证,更为中肯。
(黄连治腹痛,本经有记载)(三)产后营虚,邪客少阳瘧案:患者:朱生甫明经之媳(三编卷三第二页反面六行)。
证状:产后月余、患间瘧、脉虚数而弦,头疼腹痛,苔色甚薄,乳少善呕。
乃营虚而邪(按:夏季之瘧,当系暑邪)客少阳也。
令郎断乳,庶免蓐劳。
(时令:夏季)处方:柴胡黄芩半夏竹茹杷叶桑叶川楝延胡复诊:二帖、呕止腹不痛,去川楝、延胡,加当归。
四帖瘧罢能餐,而头尚痛。
改用甘麦大枣汤加当归、白芍、枸杞、菊花蒲桃干、竹茹、藕调之,经行而愈。
浅谈王孟英治疗腹胀医案一则

浅谈王孟英治疗腹胀医案一则王士雄,字孟英,晚清江浙名医,与叶桂、薛雪、吴瑭一起,被后世称为“温病四大家”,为中医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孟英十分重视临床研究,注意从实践中求得真知,并从广泛接触患者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医案理法方药俱全,症状描述详细,辨证用药颇具特色,且很多医案记载了治疗经过和预后情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疗资料。
现从王孟英治何氏腹胀一案之辨证、立法、用药等方面,略陈鄙见,以学习其“ 临证轻奇,处方熨帖”之大家风范。
医案何氏,女,未到40 岁,庚戌年冬天出现腹胀、恶心症状,予吸食鸦片、蒜泥水灸治疗后,腹胀加重,月经渐断。
后数位医生诊治多以温补固涩之剂,症状进一步加重,又加腹泻、不思饮食、消瘦之症,卧床不起。
至第二年春天请王孟英诊治,症见:脉弦细数,尺脉紧而粗大,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部膨隆胀满,皮肤粗糙甲错,面容憔悴,形体消瘦,腹泻日十余次,小便淋涩热痛,但神清音朗,目光有神。
王孟英予沙参、竹茹、丝瓜络、银花、川楝子、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子、白芍等药,以水露、苇茎、藕汤煎药,服4 剂后,患者脉象柔和,小便畅,腹泻次数减少,食量加。
又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仁、栀子之类,服用6 剂,舌色渐转为淡红,腿肿渐消。
服药1 月后,患者周身汗出,腹胀、腿肿等症皆好转,舌淡有津,二便调。
服药2 月后,可拄拐行走。
后以虎潜丸熬膏,用藕粉捣成药丸服用,至长夏,患者康复。
1. 辨证为要,体察入微王孟英博采众长, 识见超群,常曰:辨证为医家第一要务,辨证不明,动手便错。
强调临证必先辨其病属何因,继必察其体性何似,更当审其有何宿恙,然后权其先后之宜,才可用药自然,手到病除,无枘凿之不入矣。
王孟英在诊治何氏腹胀一案时,何氏病情复杂,病史较长,且多方求医,由发病时腹胀善呕,发展至两腿肿痛,挛不能伸,腹胀坚高,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已万分棘手。
王孟英医案

王孟英医案引言王孟英(1906-1995),号燕青,原名王庭南,山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知名的中医学家和著名的民间医药专家。
他潜心研究中医、采集医案并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医疗理论和疗效显著的医疗经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王孟英医案的案例,以展示他的医术及贡献。
病例描述病例1:顽固性头痛患者:李某,女性,年龄28岁。
主诉:顽固性头痛已有半年,每天持续发作4-6小时,疼痛部位位于额部和颞部。
病史:患者曾到公立医院就诊,但使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检查结果:患者的头部CT扫描和血液检查未发现异常。
王孟英诊断:寒湿郁闭、气血不畅。
治疗方案:王孟英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了调理寒湿、活血化瘀的方剂,其方名为桃核批坚散加减。
方剂组成:•桃仁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丹参12克•皂角刺9克•干姜10克•川楝子9克•小茴香9克给药方法:将药材研磨为粉末,每次10克,用开水冲服,每日2次,连续服用10天。
随访结果: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每天的发作时长减少,服药10天后,头痛几乎消失。
病例2:失眠患者:张某,男性,年龄45岁。
主诉:失眠已有2个月,每晚难以入睡,醒来次数频繁,睡眠质量差。
病史:患者近期生活压力较大,常感焦虑和紧张。
王孟英诊断:心肾不交、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王孟英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了养心安神、益气补血的方剂,其方名为六味地黄丸加减。
方剂组成:•熟地黄15克•山药15克•牡蛎15克•丹参12克•炙甘草9克•麦冬12克•酸枣仁9克•茯苓12克给药方法:将药材研磨为粉末,每次10克,用开水冲服,每日3次,连续服用30天。
随访结果:患者入睡时间缩短,醒来次数减少,睡眠质量提高,服药30天后,失眠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王孟英医案是中医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医药专著,记录了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成功的治疗案例。
他通过研究经典中医文献,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知识和独特的医疗理论。
他的医案不仅展示了中医的疗效,也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孟英医案笔记

1.病在气分。
不在血分。
孟英诊断气虚。
必左右脉皆无力。
右脉重按尤软。
气虚忌用冬地阴药固己.(左右脉同有无力象,右脉更甚,肺脾相关也)2.方中甘草木瓜并用。
于补气中取酸甘化阴之义。
亦即引阳入阴之法(芍药甘草之意)3.煎药文火药性入下焦。
武火药性入上焦(小柴胡方去渣重煎,麻黄汤去沫再内诸药意更深)4.妄语者,胃脘部位与心相近。
胃热侵心则妄语。
遗溺者。
肺胃相近。
热伤胃即伤肺。
肺司周身气机升降。
肺阴为热邪所伤。
则肺阳亦失其宣摄之用。
故遗溺。
脉洪大为阴虚。
滑数为热实。
(此处是解释热而妄语,热而遗溺的原因。
与心神,与肺阳失摄有关)5.范蔚然八月患感旬余。
诸医束手。
孟英治之。
见其气促音微。
呃忒自汗。
饮水下咽。
随即倾吐无余。
曰。
伏暑在肺。
必由温散以致剧也。
盖肺气受病。
治节不行。
一身之气。
皆失其顺降之机。
即水精四布。
亦赖清肃之权以主之。
气既逆而上奔。
水亦泛而上溢矣。
但清其肺。
则诸恙自安。
阅前服诸方。
始则柴葛羌防以升提之。
火借风威。
吐逆不已。
犹谓其胃中有寒。
改用桂枝干姜以温燥之。
火上添油。
肺津欲绝。
自然气促音微。
疑其虚阳将脱也。
径予参归蛤蚧柿蒂丁香以补而纳之。
愈补愈逆。
邪愈不出。
欲其愈也难矣。
亟屏前药。
以泻白散合清燥救肺汤。
数服而平.(八月,秋燥。
肺主治节。
“饮水下咽。
随即倾吐无余”何以知其病在肺而不在胃?肺经下络大肠,还循胃口,故可有饮水而吐之症。
)6.有患阴虚火炎者。
面赤常如饮酒。
孟英主一味元参汤。
其效若神。
屡试皆验。
辨证在面赤常如饮酒常字。
宜用炒元参片一两。
百沸汤泡。
去渣分次炖温服。
(玄参:清热解毒药;养阴药 . 其性凉而不寒,又善滋阴,且兼有补性,故产后血虚生热及产后寒温诸症,热入阳明者,用之最宜.泡服,此法可取其轻灵之性。
)7.某夏患疟。
服柴胡药二三帖后。
汗出昏厥。
妄语遗溺。
孟英切其脉洪大滑数。
曰。
阳明暑疟也。
与伤寒三阳合.(竹叶石膏汤案)8.戴阳,阳外阴内。
外实内虚。
面赤气逆。
烦躁不安。
孟英诊断戴阳。
必脉重按无力。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王孟英医案》是一部古代医学文献,记录了王孟英医生治疗痰多症状的案例。
在这部医案中,王孟英医生通过采用中药治疗的方法,成功地疗愈了许多患者的痰多症状。
以下我将以此为基础,浅谈治疗痰多的方法。
痰多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咳嗽、气喘、胸闷等疾病中。
痰多主要是由于体内湿气过重、气机不畅所引起的。
治疗痰多的首要方法是清理湿气,并改善气机运行。
王孟英医生治疗痰多的方法有如下几个方面:王孟英医生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
他强调饮食宜清淡,以帮助清热解毒,祛湿化痰。
他建议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食物,避免过度食用寒凉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等。
王孟英医生还建议患者每天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王孟英医生重视中药的使用。
他常常采用小柴胡汤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小柴胡汤是一种能够调和人体气机的中药方剂,能够舒缓体内气机不畅的症状,缓解痰多的症状。
王孟英医生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他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麻黄汤、半夏汤等。
王孟英医生也重视患者的心理调节。
他认为,情绪稳定对治疗痰多起着重要作用。
他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避免过度忧虑和压力。
他也主张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给予身体充分的休息,以加快康复进程。
王孟英医生还强调患者要遵守医嘱,按时服药,避免不良习惯,如吸烟、喝酒等。
他认为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加重体内湿气,阻碍治疗效果。
王孟英医生治疗痰多的方法是多方面综合治疗,包括调整饮食习惯、运动锻炼、中药治疗、心理调节等。
他注重全面治疗,以帮助患者改善体内湿气过重、气机不畅的状况,从而达到治愈痰多的目的。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对痰多症状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治疗方法要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治疗痰多还需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遵守医嘱,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痰是指体内产生的粘液或其他物质,常见于呼吸道或消化道疾病中。
治疗痰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医药在治疗痰方面具有独特的思路和理论。
本文主要以《王孟英医案》为例,浅谈一些中医治疗痰的方法。
《王孟英医案》是明代医学家王孟英的医案集,主要记录了他在医疗实践中的经验和治疗方法。
其中涉及到了许多痰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
一、痰黄稠厚型病例患者为男性,中年,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痰黄稠厚,吐痰不畅,胸胁胀闷,呼吸费力等症状。
经过辨证论治,王孟英给出了以下方案:方剂:桔梗汤加味。
组成:桔梗、瓜蒌、杏仁、白芍、甘草、生姜。
用法:煎服。
分析:桔梗为开胸宣肺之品,可清热化痰,瓜蒌为化痰止咳,杏仁为去痰宣肺,白芍为养血生津,甘草调和诸药之性,生姜为辟积降逆之品。
此方以桔梗为主,调配瓜蒌、杏仁等药,有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平肝降逆之功效。
该方使用后,患者痰液渐渐变稀变少,全身症状逐渐缓解,呼吸费力等症状也有所减轻。
二、阴虚病人的痰热症状分析:麦门冬汤为清肺润燥之方,适用于阴虚体质咳嗽、痰黄、口干等症状。
此方以麦门冬为主,配合石膏、桑白皮、芍药等药物,可清热润燥,平肝化痰,解毒排脓。
生甘草与生姜调和其它药物之性,以达到平衡诸药之功效。
该方使用后,患者咳嗽、痰黄等症状明显改善,口干、咽干等症状也逐渐消失。
三、痰湿阻滞型病人分析:清骨汤为较好的开痰化湿方,此方以桂枝为主,具有开窍宣通之功效。
防风可行气祛湿,白术、茯苓利水化湿,甘草配伍调和;生姜辟积降逆,大枣调和诸药制。
此方可清热化痰,宣肺醒脾,祛风除湿。
结语以上三例仅仅是《王孟英医案》中治疗痰的一些方案,中医治疗痰的方法和药物组方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无论是哪种中医治疗方法和药物组方,都离不开对患者的全面辨证,针对症状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中医治疗痰的理论和方法,对患者起到了显著的疗效。
王孟英医案分析

王孟英医案分析原文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
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蒜罨。
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
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
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
复邀张凤喈(jie)、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
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
今春请神方于各乩(ji)坛,皆云不治。
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
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
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
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
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瞋)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
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
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
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
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
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
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
疾日锢而腹愈胀。
王孟英医案习析

王孟英医案习析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除编著《温热经纬》、《霍乱论》、《归砚录》等书,并将自己的临床实践整理成《王氏医案》。
现摘其三则共习之。
案1:吴永言于十年前,读《论语》“不撤姜食”之文,虽盛夏不辍。
至三年前,患大溢血,虽以凉药治疗,而时时火升,迄今不愈。
季冬就诊孟英,身不衣锦,头面之汗蓬蓬也。
且云:服芩连则烦渴益甚。
以苦能化燥;用生地即闷滞,不饥,以甘能缓中也,蔗梨入口亦然。
按其脉沉取滑数,是从前之积热深伏于内,予白虎汤去草、米,加竹叶、竹茹、花粉、海蜇、银花、绿豆恣服,渐吐胶痰而愈。
按:本案好在选药之精。
因热溢血,用凉药治疗,大法不错,错在用药不当。
脉沉取滑数是辩证关键,沉主里,滑主痰,数主热,故选用透伏热、清痰热之药。
其中绿豆一药,解久食姜之热毒。
临证时,两位医生辩证相同,而用药一效一不效,往往在于选药是否得当。
案2:张与之母久患痰嗽碍卧,素不投补药。
孟英偶持其脉曰:“非补不可!”予大剂熟地药,不饮而睡。
孟英因论曰:“脉细痰咸,阴虚水泛,非此不为功。
从前服之增病者,想必杂以参术之助气。
”按:此案痰嗽病久,体虚忌补,主要临床指征是“脉细痰咸”。
属肾虚不能主水,水湿上泛所致。
《景岳全书》论熟地“至若熟则性平,禀至阴之德,气味纯净,故能补五脏之真阴。
”王孟英择熟地之味厚质重,属阴中有阳之品,可大补肾气,使水湿得以蒸化,其痰不化自消,非熟地有化痰作用。
案3:陈某患嗽,嗽则先吐稀痰,次则黄浓甜浊之痰,继之以深红带紫之血。
仍能安谷,别无所苦,多药不愈。
孟英切其脉缓大而右关较甚,乃劳倦伤阳而兼湿热蕴结也,予沙参、生薏苡、木瓜、茯苓、竹茹、桑叶、枇杷叶、生扁豆、苇茎、花粉为剂,吞松石猪肚丸而愈。
按:此案描述的症状类似现代医学的支气管扩张咯血,用方是苇茎汤加减,无可厚非。
特别是其中的松石猪肝丸,原治遗精方,此案用以治痰嗽,不同寻常,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王氏医案》案例多内容丰富,说理透彻,辩证精当,理法方药紧密衔接,疗效独特贴切。
读王孟英医案浅析其治病遣方特点

读王孟英医案浅析其治病遣方特点标签:王孟英;医案;遣方用药;治病特点王士雄,(1808—?)字孟英,号梦隐,清代著名温病学专家,因孟英行医与众不同,别的医生治不好的病,他治;别的医生误治的患者,他也治,故又号半痴山人。
王氏著述甚多,代表作有《温热经纬》,《归砚录》,《王氏医案》(原名《回春录》)等。
《王氏医案》反映了王氏临诊经验,其临证重视审证,辨证精确,而在遣方用药方面亦具特色。
1不泥古法,善辨真伪明清时期,中医发展迅速,疾病的治疗,很多仍沿用古法旧方,并未根据具体的病情,正确辨证。
而孟英治病,并不拘泥于“经典”,而是因证处方,故每在他医治疗无果或药误之时,屡见奇效。
有案云:美政关毛内使,年逾花甲,素喜食鸦片,后患喘嗽,以肾气汤,全鹿丸治,反致小溲涩痛,病以日剧,孟英诊治,以纯阴壮水治之。
时人常言,素吸食鸦片烟,勿敢服此寒凉之品,世人,唯见吸烟后人之阳痿,而不察其所以痿,不思详因,即指鸦片为性冷之物。
孟英视之乃言,鸦片本罂粟花之脂液,性味温涩,而又产于南夷之热地,煎晒以成土,吸其烟时,还需火炼,燥热毒烈,久吸之,令人枯槁,岂非燥热伤津之名验。
此案可见世人皆言鸦片为寒凉之物,故素食鸦片者,治之应以温补之剂。
然却只知道信奉古法,不顾具体病症,患者虽素食鸦片,然所表之象皆为热证,再以温补之法治之,岂不大谬?岂不判断古法之谬误,唯孟英善辩,乃救人于危难也。
又有案云:夫细君初左乳裂痛亦痒,搔即水出,取疡科善药敷之。
后知,其患加甚,而更及于右,诸药久敷而不见效,且兼气冲痰嗽,口渴肤糙,盖津液悉从外患而耗也,查其脉舌使然,孟英遂以元参,石膏,知母,连翘,薏苡仁等药石,二十余剂,而各恙并愈。
奈何,时人常言“外科不宜服药,盖为服不得其当”,此乃信书太过,泥用成方尔。
外科病症,有外邪袭表,亦有内邪透发,岂可一言以概之,上案所云,已不再是单纯疡科,药敷已然无效,此时如果再按古法所云,不宜服药,岂不坏哉,幸得孟英力排众议,以清热补虚之剂治之,乃愈。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王孟英医案》是明代医家王孟英先生的医案集,其中不少案例涉及到了痰的治疗。
痰是中医诊断中一个重要的症状,通常与肺、脾、肾等脏腑有关,治痰主要通过调节脾胃、清热化痰、润燥止咳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现就《王孟英医案》中涉及到治痰的一些案例进
行浅谈。
1. 干燥口渴咳喘的治疗
病人是一位五十三岁的老人,患有干燥口渴、咳嗽、气短、喘息等症状,已经多年未
能得到根治。
王孟英先生诊断病人为“肺肝气滞,燥热化痰”,主张清热化痰、润燥止咳。
他采用了诸如白芍、黄芩、半夏等药材,最终病人症状逐渐好转,恢复了健康。
3. 阪嗽肝燥的治疗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治痰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不同的痰症需要采用不同的药材
和治疗方法,例如清热化痰适用于痰黄深黏的痰症,而润燥止咳适用于肺燥引起的咳嗽。
此外,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合理
搭配和用药时间的控制。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痰,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身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系统产生的各种粘液状物质积聚在呼吸道或其他部位,导致呼吸不畅、胸闷、咳嗽、气促等症状。
治疗痰的治疗方法则因症状而异,一般采取中药治疗、针灸等综合治疗。
王孟英医案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学案例,该医案主要介绍了王孟英医生在治疗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疾病中采用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该医案中有多例患者出现了痰的症状,以下是笔者对其治痰方法的浅谈:1.清热化痰以下举例一位中年女子患有慢性咳嗽和痰的情况。
王孟英医生诊断其患有“痰热壅肺”。
王医生通过查看病人的舌头和脉搏,发现其舌头上生有厚腻的黄苔,脉搏偏快。
这表示患者身体内部存在热毒,需要清热化痰。
因此,王医生开出了名为“清热化痰丸”的中药方,并嘱咐患者必须按时服用。
该方的主要成分是白芍、黄芩、竹叶等,这些中药有清热化痰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患者体内的热毒,避免痰变量产生,同时还改善了患者的呼吸道状况和免疫系统功能,从而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2.补益肺气以下举例一位老年男性患者患有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疾病,王医生诊断其患有“肺虚不固、痰浊不化”的情况。
该患者由于身体老化,身体内部的肺脏器官功能已经衰竭,无法正常存留肺气,因此产生痰浊不化的症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医生采用了补益肺气的中药方来治疗该患者。
该方的主要成分有人参、白芍等,这些中药具有滋补肺气、益气和血的作用,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肺功能,从而消除痰浊、改善肺部症状。
3.活血化痰除了清热化痰和补益肺气外,活血化痰也是治疗痰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举例一位青年女子患有慢性咳嗽和气喘的情况。
王医生发现患者身体内部气血运行不畅,需要通过活血化痰来治疗。
王医生使用了名为“清热化痰宁胸汤”的中药方来治疗该患者。
该方的主要成分有当归、三棱、枳壳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痰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打通气血运行的阻塞,从而达到改善痰的症状、缓解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目的。
王孟英治失眠医案

王孟英治失眠医案
王孟英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曾治愈过很多病人的失眠症,这里将讲述他治疗失眠的理论与实践。
首先,关于治疗失眠的理论,王孟英主张以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为根本,并认为心理压力是诱发失眠的主要原因。
因此,他提倡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睡眠习惯和日常行为,调节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达到缓解失眠的目的。
同时,他认为,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日常紧张,帮助其改善睡眠质量。
其次,王孟英的经验表明,缓解患者的病情和减轻失眠的同时,必须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治疗,以消除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和恐惧等心理异常。
最后,王孟英认为,提高患者的自信,分析心理因素,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睡眠习惯,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基于以上理论,王孟英从治疗失眠中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一般而言,他的治疗失眠的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他会对患者的睡眠模式和日常行为进行全面的检查,确定失眠的原因。
随后他会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最合适的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的方法,并尽可能调整患者的日常行为,以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
其次,王孟英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心理治疗模式,以缓解患者的恐惧、焦虑和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疾病。
同时,他还
会通过谈话、建议等方式,增强患者的自信,改善心理状况,使患者能够睡得更好。
最后,王孟英会评估患者的病情,以确定治疗的效果。
有时他还会建议患者参加一些药物治疗,以进一步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
因此,王孟英的失眠治疗理念受到了众多患者的欢迎,他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失眠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他的研究也为许多失眠患者带来了希望,为解决失眠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王孟英医案》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主要讲述了医家王孟英治疗痰多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治痰的方法。
痰多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王孟英认为,痰多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外感风邪、肺气失和、脾湿运化不及等原因导致。
治疗痰多的关键在于清肺化痰、调和脾胃。
根据不同的痰多病机,王孟英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痰多,他主张清肺化痰,常用药物有苏子降气丸、柴胡疏风汤等;对于肺气失和引起的痰多,他主张补气养阴,常用药物有六味地黄丸、元气汤等;对于脾湿运化不及引起的痰多,他主张健脾化湿,常用药物有香砂六君子丸、二妙丸等。
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用药,达到治疗痰多的目的。
王孟英还强调调理饮食对治疗痰多的重要性。
他认为,痰多的形成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因此在治疗期间应遵循某些饮食原则。
应忌食寒凉、生冷、油腻的食物,如生鱼片、冰淇淋、油炸食品等;应多食用具有祛痰作用的食物,如白萝卜、苹果、蜂蜜等。
正确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加速痰多的恢复。
王孟英对治疗痰多的心理调理也给予了特别的注意。
他认为,痰多除了身体上的治疗,还需要通过心理调理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疲惫感。
行动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运动等方式进行释放。
也应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治疗痰多需要综合考虑痰多的病因,针对不同的病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在药物治疗的还需要调整饮食习惯和进行心理调理,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希望本文对治疗痰多有所启发。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摘要】治痰是中医领域的一个重要治疗方向,而《王孟英医案》中对治痰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在治痰的基本原则方面,需要根据痰的性质和病因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辨证施治。
中药处方和药物治疗方法则是重要的治痰手段,可以通过药物的疏散、化痰和润燥等功能来调理痰症。
饮食调理也是治痰的重要部分,在平时的饮食中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润燥清热的食物。
在治痰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如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等。
《王孟英医案》为治疗痰证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强调了治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综合治疗方案。
在中医治疗中,治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治疗方向,需要综合运用中药、药物、饮食和注意事项等多种方法来进行综合治疗。
【关键词】《王孟英医案》、治痰、基本原则、中药处方、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注意事项、启示、重要性、综合治疗方案1. 引言1.1 《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王孟英医案》是我国传统医学宝贵的医案之一,其中涵盖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在医治痰涎的方面,这部医案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痰涎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常常困扰着许多患者。
治痰的关键在于对痰涎的病因进行准确分析,综合施治,因此学习《王孟英医案》中关于治痰的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在《王孟英医案》中,对于治痰的方法主要包括了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医学对于治痰的认识和应用,为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王孟英医案》中关于治痰的方法,从治痰的基本原则到药物处方、治痰的饮食调理和注意事项,最终总结出对于治痰的新认识和综合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探讨,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有效地缓解和治愈痰涎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治痰的基本原则治痰的基本原则是治痰的核心,只有掌握了基本原则,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治疗。
要根据痰的性质和病因区分痰型,如分清是湿痰、燥痰还是痰火等。
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订个性化的治痰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注意事项等。
王孟英医案

王孟英医案引言王孟英医案是中国传统医术中的一则经典案例。
王孟英是明代著名医家,他以卓越的技艺和深厚的医学知识被后人所推崇。
本文将通过介绍王孟英医案的背景、病情和治疗方法,来探讨他的医术成就以及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
背景王孟英生活于明代晚期,他以勤奋好学、精通医术著称。
他在医术上主张以“脉为纲”、“治未病”为宗旨,以及重视辨证施治的理念。
王孟英医案是他在医疗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之一。
病情王孟英医案的病情是一个女性患者的胎动不安。
这位患者已经怀孕近六个月,但是胎动频繁且不规律,给她带来了不安和焦虑。
治疗方法针对这位患者的病情,王孟英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法:1.脉诊:王孟英通过仔细触诊患者的脉搏,确定了患者的体质。
他发现患者体质虚弱,需要通过调理身体来解决胎动不安的问题。
2.药物治疗:王孟英开出了一剂以补益为主的中药方剂,包括黄芪、党参、熟地黄等药材。
这些药材有补气养血、固精安胎的作用,能够调节患者的体质,缓解胎动不安的症状。
3.饮食调养:除了药物治疗外,王孟英还建议患者在饮食上注意均衡营养,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心理疏导:王孟英认为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恢复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他与患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帮助患者释放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提供心理支持。
结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胎动逐渐恢复了正常。
经过产后的检查,母婴健康状况良好,患者也没有出现其他不适的症状。
总结王孟英医案展示了王孟英医生深厚的医学知识和卓越的医疗技能。
通过脉诊和辩证施治,他能够准确地把握患者的病情,并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的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了药物治疗、饮食调养和心理疏导等手段,综合治疗的效果显著。
王孟英医案对于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理念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参考文献1.王孟英. 王孟英医案[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结束语以上是对王孟英医案的一次详细介绍。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王孟英医案》是唐代医学家王孟英创作的一部医案集。
其中包含了大量病例和治疗方法,对于研究唐代医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其中,治疗痰的方法颇具特色,下面将从中提取部分案例,进行解析。
案例一:王某,男,年三十五岁,素体壮健,病后嗽逆不已,每日夜更深时嗽逆不停,伴有痰多,痰色白,口干嗓痒,纳食不佳。
王孟英的治疗方法:王孟英询问病史,发现王某曾经长期从事石灰生产,而且平时喜欢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根据这些特点,王孟英同时施以通宣燥湿,化痰止嗽之法。
方用人参、防风、苏叶、陈皮、杏仁等加味复方,每次服10克,每日3次。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一周后,嗽逆明显减轻,痰量减少,咳嗽中痰色也逐渐变化为浅黄色,病情逐步好转。
将治疗延续两周后,患者已经基本痊愈,不再咳嗽和嗽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王孟英的治疗方法很有针对性,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使治疗方法多管齐下,达到更好的疗效。
案例二:马某,男,年五十岁,反复咳嗽不止,气喘,喉中痰鸣,痰稠难咳。
王孟英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王孟英认为这是由于痰湿内盛,肺气郁滞所致,因此他采用化痰祛痰,理气通络之法。
方用板蓝根、苏叶、浙贝、淡竹叶、半夏等加味复方,每次服10克,每日3次。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一周后,咳嗽明显减轻,痰稀弱,气喘也有所改善。
将治疗延续一周后,患者的病情已经完全好转,这是王孟英成功应用中药治疗痰湿内盛,肺气郁滞的一个典型案例。
总体来说,《王孟英医案》中关于治疗痰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一、辨证论治。
根据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因病因人制宜。
二、清热化痰。
常用杏仁、蝉蜕、桑白皮等清热化痰药物,能够疏肺寒、化宿痰,适用于痰多色黄,恶寒畏冷等情况。
三、理气化痰。
常用枳壳、青皮、郁金等理气化痰药物,能够疏肝理气、化痰止嗽,并且减轻气喘症状。
四、温通化痰。
经络通则不痛,因此能够用温热药物温通经络,使痰湿畅通,有助于痰瘀的消散;如川芎、木香等。
王孟英医案赏析

王孟英医案赏析王孟英医案赏析肾阳虚寒痰喘方啸山今秋患痰嗽汗多,医进清降数剂,遂便溏肢冷,不食碍眠,气逆脘疼,面红汗冷。
余(孟英)诊之,脉弦软无神,苔白不渴。
乃寒痰上实,肾阳下虚也。
以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五味、人参、厚朴、杏仁,一剂知,二剂已(见《徐灵胎医书全集·洄溪医案·痰喘亡阴案》王孟英按)。
简析:该案选自《洄溪医案·痰喘亡阴》王孟英所加按语之中。
说明痰喘碍眠有“不兼虚”与“虚不在阴分”多种。
据案分析,患者似属素体卫阳不足,宿有痰饮喘疾,于秋季病痰嗽多汗之太阳病,当时若能按仲景“喘家作”与“遂漏不止”之例,用桂枝汤加减立法,或许不会变成危候,亦不悖于治痰饮以“温药和之”之旨。
医者泥于秋令之燥,未能舍时从证,误与清降润肺之剂。
因药过寒凉,与体不合,与证不宜,清滋助浊阴而戕及肾阳,使阴寒内盛,逼其真阳外出,见气逆面红,自汗肢冷,脉弦软无神等寒痰上实,肾阳下虚,颇合喻氏所谓“伤风亦有戴阳证”之例。
患者因浊阴弥漫于内,阳气受逼,有浮越外脱之险。
治从“内饮治肾”立法,以真武汤加味,迅扫浊阴而敛浮阳。
由于浊阴内盛,寒痰上实,肾阳下虚,故于真武汤中以干姜易生姜,增强扫除阴霾之力。
《寓意草》载:人参、附子合用,“温补下元,收回阳气”。
然干姜附子乃辛热之品,性过猛烈,复佐人参、五味子缓其性而制其猛,且敛正气,并防刚烈温燥以去液。
更辅以杏仁、厚朴宣肺利气以平喘。
此等方须阴盛阳微者方可与服。
故有此等方,不可轻试于人,当慎之。
产后昏谵辨痰饮姚氏妇产后昏谵汗厥,肌肤浮肿,医投补虚破血,祛崇安神之药,皆不能治。
举家惶怖,转延孟英诊焉。
询知恶露仍行,曰:此证医家必以为奇病,其实易愈也。
昔金尚陶先生曾治一人,与此相似,载于沈尧封《女科辑要》中,方用石菖蒲、胆星、旋覆花、茯苓、橘红、半夏曲,名蠲饮六神汤。
凡产后恶露行而昏谵者,多属痰饮,不可误投攻补,此方最著神效。
如方服之良愈(《王孟英医案·产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
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蒜罨。
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
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断。
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
复邀张凤喈、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
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
今春请神方于各乩坛,皆云不治。
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
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
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忧心忡忡),昼夜殿屎(愁苦呻吟),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
病虽造于极中之极,却非虚损之末传也。
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瞋)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
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
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
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
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
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
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
疾日锢而腹愈胀。
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
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
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
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
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
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
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
聆君妙论,不愧名医”。
于是以沙参、竹茹、丝瓜(汤煎药)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
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
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
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脱,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
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
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不但药力较优,亦且饵之易化。
如法服至(季)长夏,健步经通,遂以康复。
艾田云:此证人不能治,神亦不能治,君竟能肉白骨而生之,不仅半个神仙,殆人而仙者耶?抑仙而降为人者耶?水露以甜水贮甑,蒸取其露,宜临时蒸用,取其有升降之机,而养津液也,一名甑汗水,停久则失性矣。
《王氏医案三编》医案分析经过一学期的医案学习,个人每一个医案都是医生医德、医术及其学术思想的反应。
因此,医案的分析,除了传统的理、法、方、药外,也应当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及其总体的医学思路进行解析。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医者临床时的思维。
本案例亦是如此,反应了王孟英的医学思想及诊疗特色。
下面将从作者简介及本案例所反应出的医学理论、诊断、治疗及用药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作者简介王孟英名士雄,字孟英,篯龙,号梦隐(一作梦影),半痴山人,随息居士。
是清代著名医家。
他的远祖系安化(今甘肃省庆阳县)人,后移居浙江盐官(今属海宁市),乾隆间迁钱塘定居。
他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曾祖王学权,精于医,曾撰《医学随笔》,祖父及父皆业医。
其曾祖一下三代长辈对医学都非常执着,这激励着王孟英想要在医学方面有所作为。
这也是为什么孟英虽然自幼失怙,历经贫困,但14岁即立志习医,并在其舅父俞桂庭的帮助下,潜心医学,终成一代名医。
生活的艰辛没有影响王孟英的学习,反而成为其发愤苦读的动力,“家贫性介,不能置身通显”。
他身处社会动乱之时,故而一直东奔西走,为广大劳苦认知诊治,并著书立说传播医学知识,广搜效方;他医德高尚,常常免费为穷苦人民免费治疗;他医术高明,他诊治的病人,多为经其他医生治疗无效的,他绝不乘机诋毁前医以抬高自己。
本案例亦是在“请神方于各乩坛,皆云不治”的情况下才被请来,但却效果如神。
由此可见,王孟英不但有精湛的医术,更有救人疾苦崇高的承担责任之精神。
其医德与贡献,久为医林所敬仰。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案例所体现的学术思想王孟英博览群书,学古而又不拘泥于古,形成了很多自己独特的思想。
在本案例中也有所体现(一)注重养护津液王孟英是温病方面的集大成者。
而温病无论是在气分还是在卫分,都会灼伤津液。
因此王氏在治病方面十分注意保护津液。
有学者甚至认为“养护津液”是王氏学术的中心。
他的观点与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有想通之处。
且养阴之法有“清泄热邪”、“清化痰热”、“清利湿热”、“平熄肝风”、“疏解郁结”之不同。
前三者泻热以存津,平肝熄风以防“风煽水干”,疏解郁结以防肝郁生热灼津。
在本案例中,王氏认为“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帜而涸其津”,又有“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
因此,此案例中有三因素导致津液亏虚,在后面的方子中也有很多是养阴的药。
可见其对津液的重视。
除了补耗伤之阴外,王氏还重视尚未耗损之阴津的运行输布。
“津液不行,血无化源”、“更阻气机”,认为津液输布异常可导致血无以化生,更会阻碍气机,加重病情。
临床上对津液的输布除了疏通经络外,常常从肺胃论治,这也是王氏的特色之一。
(二)强调气机调节王孟英认为人身气机贵在流动,“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
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
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
”他灵活运用枢机思想指导潜方用药,调节各个脏器从而使一身气机流畅不息。
本文中提到“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
又“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
”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强调了气机的条畅对人体之重要,而且提出了调节气机主要从脾胃肝肺入手,即升脾气,降胃气,肃肺气,疏肝气。
三、案例反应的诊断特点辩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是每位合格的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但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氏在诊断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诊断精细、全面“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忧心忡忡),昼夜殿屎(愁苦呻吟),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
”该诊断中,王氏从脉象、舌象、饮食、体征、情绪、腹胀情况、皮肤色泽、大小便、眼神、声音等多方面进行诊察,而且观察仔细,大小便的颜色、性状、眼神等,及“肿处裂有血纹”,非常的细致,最终确定患者证型,辩证治疗。
另外,他对前面医生诊察之不细致进行了批评,“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
这也从反面证实了王氏诊断的严格。
(二)对病史进行全面了解医案从疾病的发生,到各医生的治疗,用药情况,及病症的发展变化,王氏都有详细的了解。
为其精确辩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根据诊断,患者证型初始为肝郁乘脾,后因治疗不当,导致热灼津液,气行障碍,又加滋腻之品,导致枢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
四、案例中的治疗与用药特点王孟英十分重视临床研究,注意从实践中求得真知,并从广泛接触患者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的治疗思路与用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本案例中,王氏确立的治法为“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
”(一)养阴“平淡清养”王氏“养护津液”的观点虽然与朱丹溪相同,但是在选方用药上却有所不同。
朱氏补阴从肝肾入手,用药多为滋腻之品,如熟地、阿胶、天冬、枸杞、龟板、猪脊髓、牛脊髓等。
而王氏养阴, 每以清淡甘凉之品濡养肺胃之阴为大法。
因为王氏认为肺金为水之上源,培金则能生水, 胃为五脏六腑之化源, 胃津充则五脏六腑俱得其灌溉濡养。
而且肺胃之阴得以濡养,则津液之源不断, 肝肾之阴自亦得其蔽护滋养, 却无直滋肝肾腻滞之弊。
该案例中“沙参、竹茹、枇杷叶、冬瓜皮、西洋参、花粉”等药物,皆为养阴且“平淡”之品。
既能养护津液,又不会增加气血运行的负担,防止“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
非常之巧妙。
(二)调气机从多方着手王氏调气机常常从肺脾胃肝多方着手。
该方中,有疏肝之楝实、枸杞、白芍,有理脾之薏苡,有降胃气之竹茹、沙参,有宣奖肺气之枇杷叶等。
且气血同调,如当归、生地、丝瓜络等活血通经络。
(三)治病分缓急中医讲究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该案例中,开始是津液被灼,气机阻滞,故首先要护卫津液,疏通气机。
等症状改善,益气养阴、凉血清热,经络得通,肿胀消除。
气血运行顺畅之后,用虎潜丸,以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五、小结虽然仅有一案例,但是却可以反映很多方面的问题。
每个案例都是我们对医者思路、思想的一次跟踪旅行,可以说是其乐无穷。
我虽然主修针灸,但是通过这学期老师的教导,自己平时也看了很多案例,收获颇丰。
这确实是学习中医、增强临床能力的非常直接有效的方法。
最后非常感谢老师!让我们又一次领略了中医的乐趣。
参考文献[1]马明越.王孟英诊治杂病经验研究.[2]庞军.王孟英医案枢机思想探析[J],天津中医药.2010.27(6);472-473.[3]顾泳源.王孟英的治学思想初探.[4]田合禄.王孟英气机说初探.[5]冯崇廉. 王孟英养阴保津学说探讨[J], 中华医史杂志.2002.32(2);42-44[6]张泽生. 浅析王孟英临症用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