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4.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
5.个别代表诵读古诗。
6.男生女生赛读。
7.教师领读。
8.理解单个词的意思,小组合作, 交流本古诗所讲的诗的意思。提 示借助注释。
9.教师总结指导诗的意思,感悟
1.个别发言,描述自己所看见 的。
2.齐读课题。
3.自读。
4.学生模仿老师读。
5.大家评价。
6.赛读并评价。


2.个别展示,评比,评价。
1•仔细观察生字。能从读音, 结构,偏旁,书写,组词方面 掌握生字。学生认真书写,组 !词。
2.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 议。
掌握本课的重点知 识。
四、布置作 业。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 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
白乐镇中心校执教者:杜晓梅
课题
第9课《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1会写促和深个字。
2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会与促和深两个字,能熟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
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歌感情。
板书《夜书所见》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 秋天之美。
1.学生代表发言。
2.学生学生认真聆听。 齐读课题:《夜书所见》。
运用生活中的秋季
美丽画面在教师的 引导下,激发学生 学习的欲望和兴 趣。
二、初读古 诗,感知内 容。
1.出示教材图片,说一说你看到 了什么?
2.这首古诗就是《夜书所见》。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读通,读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衬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比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土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比照。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土的深沉思念之中。

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第三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第三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第三课时)《夜书所见》第三课时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诗歌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挑促织,篱笆下的灯火映照出一幅温馨的画面,而诗人却因思乡而感到孤寂落寞。

教材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

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境的体会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思维活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深入理解《夜书所见》这首诗的含义,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全诗。

- 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如“篱落”“促织”等,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词汇积累。

- 学习诗人通过描写景物和人物活动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1.1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句转化为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古诗意境的理解能力。

-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感受诗人的孤寂落寞,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中思乡主题作品的热爱。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如“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两句诗中,“萧萧”描绘了梧叶飘落的声音,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客情”则点明了诗人作为异乡客的思乡之情。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字词的理解,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 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人教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人教
所听:梧叶送寒声。
可以为整首诗配画,也可以为一句诗配画。 “送寒声”写出了客居在外的人的感受——冷。 可以为整首诗配画,也可以为一句诗配画。
看 到 这 样 的 场 景 , 作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注意断句,把诗句读通顺。 “送寒声”写出了客居在外的人的感受——冷。
你能够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诗人这种思念?
0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四点 三十八分。
新课导入 读完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这首诗是写晚上发生的事情。
0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四点 三十八分。
初读感知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 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四点 三十八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四点 三十八分。
古诗赏读
你能够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诗 人这种思念?
“萧萧”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送寒声”写出了客居在外的人 的感受——冷。
“动客情”点明诗人产生了思乡 的愁绪。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四点 三十八分。
古诗赏读
结合自己的体会,说 一说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 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 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四点 三十八分。
看到这样的场景,作者心里会有什么感想呢?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注意断句,把诗句读通顺。
所见:篱落一灯明。
“动客情”点明诗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古人常常触景生情,在看到梧桐和秋风的时候都会觉得孤单,思念家人。 可以为整首诗配画,也可以为一句诗配画。 古人常常触景生情,在看到梧桐和秋风的时候都会觉得孤单,思念家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字词解释:【夜书】晚上写。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诗词大意: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①认识新偏旁冖:秃宝盖,汉字偏旁名,写法是第一笔是竖点,不要写成短撇,书写时向左下由轻到重顿笔。

横钩稍左低右高,转折处稍顿,出钩稍快。

灬:四点底,四点底的字代表两个意思。

一个意思与火有关,如:煮、蒸、煎、熬等。

另一个意思表示尾巴,如:燕、羔等。

②问题归纳1.青蛙写诗都有谁来帮忙?他们都帮了什么忙?来帮忙的有小蝌蚪、水泡泡和水珠。

小蝌蚪当逗号;水泡泡当句号;一串水珠当省略号。

2.一串水珠为什么可以当省略号?一串指出了水珠的数量多。

省略号就是六个小圆点,因为一串水珠就像是省略号。

①认识偏旁宀:意思是房屋,作为部首时常称之为宝盖或宝盖头。

由宀构成的字可分为四类:⒈指称房屋的,如:家、室、宅、宫;⒉与房屋有关的形容词,如:宽、寒、宏、寂;⒊与房屋有关的动词,如:寄、寓。

⒋与房屋关联的其他词:客、实、富、宁、安。

女:女字旁,做左偏旁时,横右边不出头。

女字旁的字多与女性有关,如妈、姐等。

②、问题归纳影子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因为光的关系,光在前面,影子就在后面;光在后面影子就在前面①认识新偏旁王:王字旁,做左偏旁时,下面的横变成提,带王的字大多和玉有关。

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PPT课件

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PPT课件

我会认
xiāo xiāo
萧萧

hán shēng tiǎo
梧叶 寒声 挑
cù zhī
促织
lí luò
篱落
我会辨
tiǎo (挑灯) 挑
tiāo (挑选)
萧(萧瑟) 梧(梧桐)
促(促使) 篱(篱笆)
我能理解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课文讲解
要求:理解诗句大意。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 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 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 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 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觉。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思考:体会到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的景象。 听到了秋风萧萧的声音。 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思考: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称作“客”?
“客”指诗人自己。 因为他身在异乡。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四句。 思考: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 见那么小的蟋蟀吗? “知”字是什么意思?
不能。 料想、想象。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四句。 思考:作者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想到了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引入新课
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 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 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引入新课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文 学家,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 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 传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夜书所见

9、古诗两首教材简析《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

一生作诗两万余首。

亦能文,有《诚斋集》。

【咏柳】歌颂和赞美瘤树。

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碧玉】绿色的玉石。

本课用绿色的玉石来比喻柳叶。

【绿丝绦】绿色的丝带。

本课用来形容柳条。

【胜日】好日子。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潋滟】〖理解〗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理解〗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理解〗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一、补充音节。

xùīfí萧萧促织每逢篱落ūújdb茱萸佳节登高倍思亲(家佳)(节乡)(促捉)(进虫)家乡(山相)(逢峰)(摇遥)(动远)三、写出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知有儿童挑促织。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1、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一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常用来表达之情。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夜书所见》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读读他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五、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品格。

2、给“乾坤”一词注音:3、根据意思写诗句。

这些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自己的颜色美,而是只愿在天地人间留下清香之气。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_人教部编版(共18张PPT)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_人教部编版(共18张PPT)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10:11:1710:11:1710:118/6/2021 10:11:17 A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8.610:11:1710:11Aug-216-Aug-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10:11:1710:11:1710:11Friday, August 06, 2021
此处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 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 张籍《秋思》
知有儿童 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捉 蛐 蛐
斗 蛐 蛐
思乡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 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
忧愁,孤单,寂寞,郁闷
知有儿童
动客情 。 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
些许的开心,快乐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 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 动客情 。 知有儿童 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送挑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1.8.621.8.6Friday, August 06, 2021
他动了哪些“情”?
想了哪些事? 他为什么做客不回家?
儒士:读书人、学者的称呼,怀有济世安民的理想。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是江湖诗派诗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 怜屐齿(jī chǐ)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 传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译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译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译文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夜书所见书:写《夜书所见》:写自己夜间所见到的景象。

作者叶绍翁,南宋诗人,主要作品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等。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诗句的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拨弄;促织:蟋蟀;篱落:篱笆。

诗句的意思:他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的前两句写郁闷孤独之情,后两句描写的图景令诗人倍感亲切,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中心思想:《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山东: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身在异乡,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的诗。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独自一人;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异客:在他乡作客。

逢:遇到佳节:美好的节日。

诗句的意思:我独自一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像重阳节这样的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句的意思: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作者唐代诗人王维,主要作品有《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使至塞上》等。

中心思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独在异乡,在重阳佳想起远方亲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体现出深深的思乡情怀。

望天门山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绵州昌隆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歌至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被后人誉为——“诗仙”。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看,往远处看。

开:断开,撞开。

至:到。

此:这里。

回:回旋。

诗句的意思: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1. 内容分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色,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 从诗句来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首句以“萧萧梧叶”起兴,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送寒声”点明季节是秋季,寒风瑟瑟。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则直接点出诗人客居他乡,秋风撩动了他的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的想象之景,他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儿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挑弄蟋蟀,那篱笆下的一盏明灯显得格外温馨,与自己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1.1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思乡怀亲。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感受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培养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 语文要素:-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背诵、默写古诗。

这要求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准确记忆并书写诗句。

-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学生要能够从诗中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并且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理解诗句中“萧萧”“促织”“篱落”等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古诗的大意。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1.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古诗。

例如,要让学生明白“萧萧梧叶送寒声”这句诗中,“萧萧”形容风声,梧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仿佛在传递着寒意,通过逐字逐句的解释,帮助学生掌握诗句的准确含义。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第四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第四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第四课时)《夜书所见》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时)1. 教材分析1.1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的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后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出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这首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优秀范例。

1.2 在之前的课时中,学生已经对古诗的字音、字形有了基本的掌握,并且初步理解了古诗的大致含义。

本课时将着重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进行古诗的拓展学习。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2.1.1 深入理解《夜书所见》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1.2 学习诗中的生字词,掌握“促织”“篱落”等词的意思,并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2.1 通过反复诵读、情景想象、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2.2.2 学会分析古诗中以景衬情、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在简单的诗歌创作或文段写作中运用。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3.1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例如,在理解“江上秋风动客情”这句诗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客情”所包含的孤独、思乡等复杂情感。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当自己身处陌生环境时的感受,来理解诗人远离家乡的心境。

3.1.2 掌握诗中的写作手法。

诗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是动态描写,“夜深篱落一灯明”是静态描写,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描写的分析,理解动静结合手法对烘托情感的作用。

3.2 教学难点3.2.1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会以“萧”等3个生字,会写“促进、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话说童年: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你们心中一定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打开你们记忆的闸门说说童年的趣事。

2.联系旧知:放风筝、捉迷藏、学打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我们学过的不少古诗词就是回忆童年趣事。

引导学生诵读《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3.导入新课(板书: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诗人高鼎被趁着东风夜纸鸢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头稚子学垂钓的场景逗乐了,袁枚却让牧童迷住了,叶绍翁见到什么有趣的画面呢?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提示:多读几遍,先要读得通顺,读得字正腔圆,再按七绝223的停板法读书古诗的音韵、节奏。

1.查读生字词(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萧萧梧叶篙落知道
送寒声动客情挑促织一灯明
2.再读课文,对照文中注释和教师补充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感受自然环境,触摸诗人的郁结。

(课件出示:配上插图的诗歌)
①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

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②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相应板书。

秋风萧萧,落叶纷飞,寒风阵阵,夜深人静,秋风吹皱一江水
淘气的孩子,矮矮的篱笆,挑灯起蟋蟀,送来一阵阵寒意
③音乐渲染: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一、第二句,并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生活经历,想象那是一个怎样凄凉的秋夜。

师:那一夜——秋风吹皱一江水,河面上明镜般的月亮不见了。

④想象诗人的心情
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

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二句。

师:(渲染气氛):人心都是肉长的,离开家乡的人,怎能不想念亲人,想念家乡,何况在这凄凉的秋夜,诗人怎能睡得着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孤独和思念读第
一、第二句(生朗读)。

师:(再次渲染):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孤独?(生:萧萧梧叶送寒声)。

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生:江水秋风动客情)
2.走进生活情境,品味诗人情感。

①读诗句想象儿童捉蟋蟀的情景。

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

(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

②转换角色,追忆童年。

师:深更半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天真活泼的孩子却顾不得天黑天冷,打着灯笼兴致勃勃地捉蟋蟀。

看到这动人的情景,诗人刹那间回到了童年。

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可能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
不拘一格猜想诗人童年趣事,老师在“小诗人”追忆童年生活时,特意询问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从而指导学生吟诵后两句诗歌。

③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比较诗中儿童与诗人的心情,往事带给诗人的都是快乐吗?(诗中的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满心眼里装着一个“乐”字,这样的情景让诗人回忆起童年的快乐,但是与眼下的处境相比,孤单寂寞的诗人只会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

④配乐吟诵全诗(个人诵读,小组赛读,全班吟诵、背诵。


四、拓展比较写童趣的古诗
在《夜书所见》中我们看到诗人因秋风萧瑟、落木萧萧而伤感,诗人见儿童生活得无忧无虑而怀念自己的孩提时代,悲时念喜悲更悲,古人笔下有不少写儿童生活的诗,让我们来看看童趣带给他们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