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城市规划战略

合集下载

临汾市中心城区文化空间布局研究

临汾市中心城区文化空间布局研究

临汾市中心城区文化空间布局研究临汾市中心城区文化空间布局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心区域的发展和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临汾市中心城区文化空间布局的研究,探讨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定位与功能,分析了中心城区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优化的策略和措施。

1.引言作为山西省的一个重点城市,临汾市中心城区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迅速,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然而,文化空间布局在城市中心地区的发展和规划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文化设施不够完善、布局不合理等。

因此,研究临汾市中心城区文化空间布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 定位与功能在中心城区的文化空间布局中,首先需要明确其定位和功能。

临汾市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应该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地。

因此,该区域应该规划建设一系列文化设施,包括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等,以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此外,还可以考虑创造一些开放的文化空间,例如公共艺术装置、城市广场等,以促进市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目前,临汾市中心城区的文化资源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首先,在文化设施方面,虽然该区存在一些博物馆和剧院,但数量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衡。

其次,在文化活动方面,临汾市中心城区的文化活动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展览为主,缺乏多元化和创新性。

同时,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需要加强。

4. 优化策略和措施为了优化临汾市中心城区的文化空间布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1) 增加文化设施的数量和种类,如修建更多的博物馆、图书馆和艺术中心,以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 分布合理,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一区域,以促进城市各区域的整体发展。

(3) 引入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举办各类艺术表演、文化节庆等活动,增加市民的文化参与度。

(4)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如修缮历史建筑、打造文化街区等,使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相融合。

临汾城北发展规划2022

临汾城北发展规划2022

临汾城北发展规划2022
一、区位及范围
规划区位于中心城区北部,南至向阳西路;西至汾河东堤坝;东部界限为沿鼓楼北大街向北至坂下信用社、向东沿坂下界限至建设路、向北至北外环、向东至南同蒲铁路;北至涝洰河泄洪南堤坝。

规划面积为7.8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通过临汾城市行政中心的项目入区的契机,依托汾河景观带与涝洰河生态景观带的吸引力,将临汾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临汾市行政办公中心和临汾高端商贸聚集地,集办公、商务、商贸、医疗、教育、居住为一体的,承接老城区人口转移、临汾中心城区的城市副中心。

行政办公中心区:以建设临汾市行政办公聚集区为目标,以发展“政务中心”为重点,大力发展行政办公楼宇经济,配套一定数量的商务办公,集中打造临汾城市行政办公与商务办公的示范区。

高端商贸聚集地:立足黄河三角区域,在太原、西安和郑州三大城市之间的黄河三角区域,形成临汾开发区高端商贸业聚集地。

和谐宜居新板块:妥善安置被拆迁居民、整治都市村庄环境、完善公共与基础设施的配套,形成功能完善、配套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高品质的宜居之地。

三、总体结构
结合临汾市城市的总体发展思路、规划区所处的区位与交通条件,规划形成“一核、两带、三区、六轴、多点”的功能结构。

一核——城市行政办公功能集聚核
两带——鼓楼北大街城市生活服务带、河汾路城市功能发展带
三区——北城行政办公区、北城城市发展区、北城城市提升区
六轴——中大街北城办公发展轴、河汾一路北城生活服务轴、河汾二路城市绿化景观轴、西大街片区功能服务轴、东大街片区功能服务轴、建设路片区功能服务轴
多点——五个片区综合服务中心;河汾一路片区服务中心;东大街片区服务中心;北孝片区服务中心;建设路片区服务中心;郭家庄片区服务中心。

临汾的规划

临汾的规划

临汾的规划临汾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晋南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为了促进临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全面、长远的规划。

首先,临汾的规划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临汾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应该通过科学的矿产资源开发规划,促进煤炭产业的高效发展。

同样重要的是,应该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供水质量和供水量。

其次,临汾的规划需要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

临汾市位于晋南山区,拥有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应该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建设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治理水、土、大气等污染问题,提升城市环境的质量。

再次,临汾的规划要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进行全面规划和建设。

包括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网络等方面,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范围,提升城市的工作、生活和交通便利性。

另外,临汾的规划也应该注重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临汾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应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

同时,也要加强旅游产业的开发,充分挖掘临汾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最后,临汾的规划还应该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

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高社会事业的水平和覆盖面,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总之,临汾的规划应该全面、科学地考虑到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旅游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促进临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临汾市民的生活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市周边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临汾市三合村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市周边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临汾市三合村为例

1引言为解决好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

自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推动“三农”实现“两新”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自然资源部围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根据不同类型村庄发展的需要,有序推进各类村庄规划的编制[3]。

城市周边城郊融合类村庄,具有其自身独特性,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现“两新”发展的前沿阵地,研究此类型村庄发展特征与发展困境,适宜地提出规划规划应对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2发展困境2.1人:人口城乡间流动性大,受城市发展影响较大一方面本村人口率先受到城市吸引,流入城市,成为城市常住人口;另一方面该类型村庄凭借其便利的交通及较低的生活成本等优势,成为城市远郊村庄人口进入城市的中转站。

2.2产: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产业发展联动不足在第一产业相对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第二、三产业呈现被动承接城市外溢产业的现状,产业方向不明确,与城市产业发【作者简介】姚博(1987~),男,山西五台人,工程师,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市周边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临汾市三合村为例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Integrated Villages in Urban Peripheryand Suburb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Vitalization———The Case of Sanhe Village,Linfen City 姚博,丁婉婧(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030000)YAO Bo,DING Wan-jing(Shanxi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Taiyuan 030000,China )【摘要】为切实发挥实用性村庄规划对村庄高质量发展引导与管控作用,研究城市周边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基本特征,把握其发展规律,提出规划应对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临汾沿黄文化是重中之重

临汾沿黄文化是重中之重

44 小康INSIGHT CHINACOVER STORY封面故事临汾市正在全力推进壶口—克难坡与永和乾坤湾两大核心景区建设,把乡宁云丘山、吉县人祖山等沿黄26个旅游景区景点沟通串联、互动联动,形成“两颗明珠、沿黄拾珠”的多姿多彩多元的组团景观。

文|苏枫临汾:沿黄文化是重中之重展总体规划2020—2030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标志着临汾市沿黄七县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的整体开发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根据《纲要》,临汾市计划投资8亿元,全力推进壶口—克难坡与永和乾坤湾两大核心景区建设,把乡宁云丘山、吉县人祖山等沿黄26个旅游景区景点沟通串联、互动联动,形成“两颗明珠、沿黄拾珠”的多姿多彩多元的组团景观,一体化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魂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黄河板块的“临汾样板”。

“我市沿黄旅游开发坚持‘两颗明珠、沿黄拾珠’的空间结构:‘两颗明珠’就是以吉县壶口-克难坡、永和乾坤湾两大核心景区引领项目建设;‘沿黄拾珠’就是着力打造乡宁、永和、吉县、大宁、隰县、蒲县、汾西等县的26个重点旅游项目。

”临汾市副市长、黄河市级河长潘海燕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为了推动国家战略在临汾市精准落地,临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临汾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2020—2035年)》编制相关工作,目前规划送审稿已编制完成。

《临汾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2020—2035年)》包括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推进水资源节约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打造黄河沿线“不是处处有景点,但是处处有景色;不是处处有设施,但是处处有服务”的新体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临汾市是山西省沿黄四市(忻州、吕梁、临汾、运城)之一,全域均属黄河流域,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地区。

“两颗明珠、沿黄拾珠”2020年2月17日,山西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临汾市黄河板块旅游发黄河从晋陕两省间流淌而过,在黄土高原上深切出峡谷,孕育了中华文明最初的火种。

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临汾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3.27•【字号】临政发[2010]14号•【施行日期】2010.03.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临政发〔2010〕1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临汾、侯马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壶口风景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第三十二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三月二十七日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保障本市城乡规划顺利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依据《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2020 )》,本市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尧都区行政辖区,临汾经济开发区辖区,洪洞县甘亭镇,襄汾县襄陵镇和邓庄镇。

总面积共计1513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东至108国道,南至南外环-108国道,西至公路西环,北至公路北环。

总面积共计155平方公里。

第四条为确保科学、合理地实施城乡规划,临汾市人民政府设立城乡规划委员会,作为全市城乡规划的决策机构,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就城乡规划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审查,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审查意见。

城乡规划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应配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好城乡规划各项工作。

第五条市规划局是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全市行政区域内各县(市、区)的规划工作。

根据城市规划区划定范围,临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尧都区、襄汾县、洪洞县人民政府应协助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好市政府授权职责范围内的各项规划工作。

临汾十二五规划

临汾十二五规划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省被确定为“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政策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区域中心城市、中西部经济强市,争当排头兵,再造新临汾,努力开创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坚持转型发展与跨越发展相统一。

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跨越,通过传统产业的整合、提升、深化、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真正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在转型中实现跨越。

——坚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

——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着力消除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深入实施科教人才兴市和文化强市战略,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富裕临汾、和谐临汾、幸福临汾、绿色临汾取得重大成效,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再造一个新临汾。

“十二五”时期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实现经济总量翻番;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海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幅度控制在4%以内。

临汾发展前景

临汾发展前景

临汾发展前景临汾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偏东地区。

临汾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近年来,临汾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临汾的经济发展,为临汾市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临汾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临汾市地处黄河中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适宜农业发展。

临汾市农产品以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和苹果、葡萄等水果作物为主,品质优良,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口碑。

临汾市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山西省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

这些丰富的资源为临汾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临汾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临汾市政府设立了农村经济发展基金,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贷款和补贴。

临汾市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从“原产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

这些举措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临汾市也加大了对工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临汾市政府鼓励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资企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临汾市还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大对金融、旅游、医疗等服务业的扶持。

临汾市政府提出了“创新、开放、协作、融合”的发展理念,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区域协同发展态势。

此外,临汾市还加大了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和人居环境。

临汾市政府加强了城市规划管理,打造了具有临汾特色的风貌建设和公共空间。

临汾市政府还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了土地整治和水源保护工作,改善了生态环境。

这些措施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临汾市未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临汾市有着丰富的自然和农产品资源,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大对工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力度,为临汾市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临汾市规划2001-2020

临汾市规划2001-2020

临汾市规划2001-2020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概况1.区域位置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

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

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

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代地貌的基础。

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

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说明书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概况1.区域位置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

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

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

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代地貌的基础。

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

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文本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文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临汾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本规划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

本规划是依法制定的临汾市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应符合本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凡在本规划区内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编制的各类专业规划及详细规划,也应符合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在原《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1992—2000年)的基础上修订编制的。

对本规划的调整、修改,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条款执行。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8年);4.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91年);5.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1995年);6.《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年);7.《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2000年)。

第四条规划原则1.区域性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的区域背景,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区域定位,促进市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

2.动态性原则规划放眼未来,充分考虑临汾市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尊重城市建设动态性的原则,使规划的长远性和现实性相结合,保持规划的弹性。

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坚持整体和综合的观念,注重节约土地资源,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的力度,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4.特色原则充分挖掘临汾市历史文化特色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地形地貌特色,塑造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

5.有序健康发展原则近、远期相结合,合理安排城市发展空间和发展时序,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和公益性设施用地,促进城市有序健康地发展。

6.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安宁、方便、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五条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1.促进市域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

2.合理确定城市性质与职能,促进市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健康发展。

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临汾市规划局2015.08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第一节建设用地的使用 (2)第二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4)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6)第一节建筑间距 (6)第二节建筑退让 (11)第三节建筑高度 (13)第四节建筑形态控制 (14)第四章绿地景观规划管理 (17)第一节绿地规划管理 (17)第二节景观规划管理 (18)第五章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19)第一节城市道路交通 (19)第二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20)第三节市政公用设施 (21)第四节停车设施配建 (25)第六章附则 (26)附录一:名词解释 (27)附录二: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 (31)附录三:计算规则 (36)附录四:建设用地建设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39)附录五:临汾市建设项目停车设施配建标准 (4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城市规划的科学实施,加强和规范临汾市城市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临汾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国家现行相关技术规定、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确定的临汾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与各项建设活动。

市域其它各县(市)可参照本规定结合本区域实际另行制定。

第三条本市各项规划应当使用现实地形图和城市管网资料图,并采用本市城市独立坐标系统、高程系统。

第四条临汾市规划局负责本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本规定与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冲突的地方,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准。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一节建设用地的使用第六条城乡建设用地性质分类和建设标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执行。

第七条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应遵循相容性原则。

经营性主导用地类别主要分为:居住、商业服务业、工业、物流仓储 4 大类。

临汾城市发展战略规划5交通专题报告end-小

临汾城市发展战略规划5交通专题报告end-小

专题五 交通专题研究目 录一、交通现状概述 (58)一). 区域交通现状 .......................................................................................................................... 58 1. 概况 ............................................................................................................................................................ 58 2. 公路交通 .................................................................................................................................................... 58 3. 铁路交通 .................................................................................................................................................... 58 4. 航空情况 .................................................................................................................................................... 58 二). 市区交通现状 .......................................................................................................................... 59 1. 城市道路概况 ............................................................................................................................................ 59 2. 城市广场 .................................................................................................................................................... 59 3. 城市车辆情况 ............................................................................................................................................ 59 4.城市停车现状 (60)二、现状交通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0)一).现状交通问题 .......................................................................................................................... 60 1. 区域高速公路网络不完善 ........................................................................................................................ 60 2. 道路系统不畅,拥堵现象严重................................................................................................................. 60 3. 跨线交通问题 ............................................................................................................................................ 61 4. 交叉口通行能力问题 ................................................................................................................................ 61 5. 城市停车问题 ............................................................................................................................................ 61 二). 交通问题成因分析 .................................................................................................................. 61 1. 城市干道网络不合理 ................................................................................................................................ 61 2. 城市支路分布不均,通行能力低下 ......................................................................................................... 62 3. 停车场地缺乏 ............................................................................................................................................ 62 4. 交通组织不够合理 .................................................................................................................................... 62 5.城市交通结构问题 (62)三、交通发展战略 (62)一). 指导思想 .................................................................................................................................. 62 二).战略目标 (62)三). 基本战略 .................................................................................................................................. 63 1.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 63 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 63 3. 重视交通需求管理 (63)四、区域交通改善策略 (63)1. 加快市域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 632.铁路系统的建设 (63)3. 统筹密集带快速交通网络 ........................................................................................................................ 634.注重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64)五、市区交通改善策略 (64)1. 整合建设城市道路系统,尤其是对旧城区干道系统的拓宽改造 ......................................................... 642. 完善城市交通设施的布局和建设 ............................................................................................................ 643.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合理引导城市交通结构的改善 ..................................................................... 654.火车站地区道路系统改造设想 (66)六、交通战略规划的实施途径 (66)1. 制定交通政策 ............................................................................................................................................ 662. 整合交通设施 ............................................................................................................................................ 663. 协调交通运行 ............................................................................................................................................ 674. 交通综合管理 ............................................................................................................................................ 675.组织综合实施 (67)专 题 五专题五 交通专题研究一、 交通现状概述一). 区域交通现状1. 概况临汾市濒临汾河,地处山西省西南部,是山西省经济实力仅次于太原的重要城市,从交通区位上来说,临汾市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贯穿南北,侯西线、侯月线横穿东西,成为我国东西方向的第二条大动脉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区间;洪洞至运城高速公路(大运高速公路)、霍(州)侯(马)一级公路(108国道)、大(同)运(城)二级公路、国道209线、309线以及晋(城)韩(城)公路纵横全境。

临汾市铁佛寺片区城市更新改造

临汾市铁佛寺片区城市更新改造

第43卷第34期山西建筑V d.43N o.342 0 17 年12 月SHANXI ARCHITECTURE Dec. 2017 •15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7) 34-0015-02临汾市铁佛寺片区城市更新改造赵佳(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0)摘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研究,可利于突出城市中心区特色,体现老城区的多样性和个性,对城市人文和 物质两方面的提升均有裨益。

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础,通过建立视觉观赏系统,合理组织空间形态,落实临汾铁佛寺片区城市更 新朿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风貌,空间组织中图分类号:TU9841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城市都进行了速度快,并且规 模宏大的旧城改造,特别是在一些设施老化、人口稠密、功能萎缩 的城市中心区,旧城改造的力度更大。

旧城改造已经成为城市顺 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同时也 是为解决建设用地紧张问题,集约用地的必然选择。

笔者以为: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可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强化城市中心 区特色,体现多样性和个性,对城市人文和物质两方面的提升均 有裨益。

2以寺庙为中心历史片区的城市更新案例2.1以景区发展为立足点,向外扩展晋祠和云冈石窟:以景区游线延伸为目的,外围修建文化公 园或旅游商品步行街,扩大整个景区的面积。

西安钟鼓楼广场的改造:钟鼓楼广场以钟楼、鼓楼两大古迹 为空间及视觉主导因素,结合西安响应的城市历史文脉进行设计,为居民提供了既反映古都风貌又体现时代精神有标志性的活 动空间。

2.2延伸产业链,利用城市而融于城市武侯祠前的商业街“锦里”:现已成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 街,主要业态有:酒吧娱乐区、四川小吃区、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

SO-S 9-O-S 9-O-S SO-S 9-O-S SO-S 9-O-S 9-O-S SO-S 9-O-S 9-O-S SO-S 9-O-S SO-S 9-O-S 9-O-S4结语明清晋商会馆戏楼的设置成功的为远在异域的晋商提供了 很大的精神上的慰藉,其在平面布局、结构形式、构造特点、型体 与立面及装饰特征等方面创造性的诸多做法对现代的建筑设计 在设计理念及创作实践上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临汾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临汾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临汾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1.24•【字号】晋政函〔2023〕124号•【施行日期】2023.11.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规划发展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临汾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晋政函〔2023〕124号临汾市人民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报请审批〈临汾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晋自然资呈〔2023〕24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临汾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临汾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临汾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要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黄河中游绿色崛起转型样板城市、根祖文化魅力之都。

二、强化国土空间安全底线。

到2035年,临汾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10.7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80.9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833.9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总规模控制在450.84平方千米以内。

三、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以“三区三线”为基础,落实主体功能定位,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实施差别化政策。

统筹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构建“一带两屏三区、一体双心三轴”的总体格局。

立足平川、东西两山差异化的农业地域特征,着力打造平川粮食主产片区、南部蔬菜副食农业片区、沿黄山地特色林果片区、西部丘陵复合农业片区、东部丘陵杂粮农业片区等五大片区,引导以耕地保护为核心,多类型农业空间规模化集聚;因地制宜分区分类优化村庄布局,推进乡村振兴。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临汾市扩容提质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临汾市扩容提质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临汾市扩容提质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临汾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6.30•【字号】临政办发[2011]38号•【施行日期】2011.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临汾市扩容提质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临政办发〔2011〕3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临汾、侯马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壶口风景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临汾市扩容提质大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六月三十日临汾市扩容提质大行动实施方案为深入开展城市扩容提质大行动,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改善我市城市和县城人居环境,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城市扩容提质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特制订本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带两圈多点”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和“一城三区”百万人口大临汾建设目标,以打造宜居城市、县城为目的,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为主线,强力实施“一建一改两治理”(即建设城市新区和基础设施,改造城中村、棚户区和老旧基础设施,开展城市容貌和人居环境专项治理,开展市政设施运营提质专项治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集聚能力,使我市城市和县城在建设管理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创建一批省级园林城市和宜居城市,力争创建几个国家级园林城市和人居环境奖城市,初步形成宜居宜业的城镇建设体系。

二、任务和要求(一)搞好规划设计,科学指导城市扩容提质要围绕百万人口大临汾建设目标,做好尧(都)洪(洞)襄(汾)城镇群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指导“一城三区”建设;以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为依据,搞好近期建设片区详细规划,指导新区建设;编制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规划,搞好旧城改造;重要项目的设计要注重塑造景观风貌,突出地方特色。

临汾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研究

临汾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研究

临汾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研究临汾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研究近年来,临汾市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

为了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公众生活质量,绿地系统的布局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临汾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绿地系统的布局问题,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绿地系统概述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公园、花坛、道路绿化带等各类绿地空间。

良好的绿地系统布局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增加城市景观价值,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

在临汾中心城区,由于人口密集、土地有限,绿地系统的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二、绿地系统布局目标1. 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城市居民需要有足够的绿地空间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

因此,绿地应尽量靠近居民区、商业中心和学校等重要场所,使居民能够方便地享受绿地带来的益处。

2. 保护生态环境:城市绿地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地系统的布局应该尽量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增加城市景观价值:临汾中心城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绿地系统的布局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打造独特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三、绿地系统布局原则1. 优化利用现有绿地资源:临汾中心城区已经存在一些公园和绿地,应该充分利用和改造这些绿地资源,提升其功能和美观度。

同时,可以通过新增绿地来填补现有绿地之间的空白区域,形成绿地系统的连续性。

2. 考虑人口分布和需求:绿地系统的布局应该以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

根据居民的居住区分布和人口密度,确定绿地的规模、功能和样式。

例如,在人口稠密的居住区周边应增加小型公园和花坛,以提供居民日常的休闲娱乐场所。

3. 考虑交通和连通性:绿地系统的布局应与城市交通体系相结合,保证绿地之间的连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区“东改、西扩、北引、南优”的全面扩张战略, 西扩扩大了城市的范围,东改提升了城市的居住品质
尧都区政府迁移:
现阶段,党政机关的东迁,已经实现
了行政中心的转移。行政中心的转移必将
带来商业贸易、文化娱乐中心的转移。
未来发展方向:
规划的东城区将是一个功能齐全、设
施完善、特色明显、环境优美的全新城市,
是尧都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全市土地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现辖2个县级市及14个 县。2007年末,全市常驻人口417.2万人,其中,城镇人 口151.7万人,占36.4%;乡村人口265.5万人,占63.6%。
►临汾以煤炭、焦化、冶金、电力、装备制造为骨干,煤 化工、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业为配套的多元产业 体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位居全省第二,在中部六省同
(二)尧庙轻工物流园区 规划面积5000亩。主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木器制造、食品、药品制剂及汽贸物流等行业,具体包括
乳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果品加工、粮食加工、饲料工业、木器加工、酿酒、酿醋、饮料、成药及药品 制剂、商贸物流等领域。重点发展500万元以上的轻工、物流项目,到2010年入园企业达到20户以上,入 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2亿元。
A
2
2.城市规模
• 面积20,275平方公里 (2013年数据)。下辖市
区尧都区,侯马市,霍州市两个县级市和翼城, 洪洞等共17个县市区。
• 全市总人口439.08万人,城市人口146.70万人, 村镇人口292.38万人(2013年数据) 。
A
3
3.城市形态

临汾市城区周围的线
条拉直就是一个正方形,
城市未来配套:
(1)搬迁铁路货场以及铁路沿线仓储用
地至北站,形成北站铁路货运中心。
(2)搬迁第三监狱,原址调整为公园用
地。
(3)铁东染料厂改为公共设施用地。
(4)城南机床厂等企业改为生活居住用
地。
西至铁路、东至108国道,共计10平方公里,将108
(5)搬迁五一路油库。
国道以东7平方公里统一进行了规划,目前东城区
(四)屯里仓储加工园区 规划面积10000亩。主要发展仓储业、加工业。重点发展500万元以上的仓储、加工项目,到2010年入
园企业达到10户以上,入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亿元。
A
10
1东城区现状以临钢Fra bibliotek大中型企业和部 分高校组成
• 临汾钢铁公司: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简称临钢)是以中厚板为主导产品的大 型钢铁联合企业,为山西省重点工业企业和临汾市营业额最大、上缴税金最多的企业, 现有资产总额58.2亿元,职工1万余人。
苏丽敏 园林1208 学号:1254060222
A
1
一、临汾市基本情况介绍
1.城市定位
•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 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与晋中、吕梁毗连; 南与运城市接壤。
• 该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 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该市 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 花等,素有“棉麦之乡” 美誉;
(三)贾得铸造化工园区 规划面积10000亩。主要发展冶金铸造、化工建材等行业,具体包括各类铸造产品、生铁冶炼、精细化
工(主要包括日化、涂料、染料、油墨、橡塑助剂、食品添加剂等)、电石乙炔化工、尿素、甲醇及下游产品、 焦油加工及新型墙体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1000万元以上的标准化精细化工项目,到2010年入园企业达到 16户以上,入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5亿元。
类城市中排名第16位。
A
6
1
临汾市是山西省以钢铁重工业中心,未来将实施“特色农 业、工业优化、科教兴市、城镇扩张、民营经济、可持续 发展”六大战略。
以临汾市为市域中心、侯马市为市域次中心,以中部五个重点县域中心 和东西十个山区县城及重点中心镇为增长极点;以连接中部平川七县市 的交通干线,引导各种生产因素和产业向增长极点和发展轴线集中布局, 形成中部、东部、西部三个经济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其东西距离与南北距离相
差不大。区内重要布局较
为分散。全市以鼓楼为中
心,向东西幅散。平阳广
场和鼓楼广场是全市的繁
华地段。汾河经过城市西
部,带动了沿线发展。城
市总体呈团块状发展。
A
4
A
5
1
临汾是山西省重心城市,城市历史悠久,是以能 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是山西的财富中心。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 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 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
1.大区位:为陇海——兰新地带成员城市,处于太原、西安、郑州等特大城市的多重辐射影响
范围内;
2.中区位:地处山西省南部,为晋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晋南地区的首位城市,是山
西与西北、西南、中原联系的重要“节点”;
3.小区位:位于汾河下游、临汾盆地中部,是晋南北部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临汾市域的经济核
(3) 老城区(铁西区) 铁西区为现状城市中心区,形成以商业服务、 教育科研、文体娱乐为主的城市中心组成部 分。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脉。
(4) 城东区(铁东区) 铁东区现状以临钢、临纺等大中型企业和部 分高校组成。规划除保留临钢、临纺等大中 企业用地外,拓展高校用地,以支撑铁东区 的进一步发展。
A
8
1
(6)铁东区小麦研究所实验用地改为商 规划范围为17平方公里。
业设施用地。规划建设2万平米市政广场
A
9
突出未来河东四个工业园区,改造升级,逐
1
步向生态型、环保型方向发展
(一)段店机电制造园区 规划面积10000亩。主要发展机电、装备制造等行业,具体包括精密铸造、不锈钢深加工、铝镁合金
深加工、法兰、玛钢、汽车零部件、重型机械产品、煤矿机械产品、纺织机械、电子机械及电子仪器等科 技含量较高的领域。重点发展1000万元以上的高科技项目,到2010年入园企业达到20户以上,入园企业固 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8亿元。
心。
A
7
1
市区“东改、西扩、北引、南优”的全面扩张战略, 西扩扩大了城市的范围,东改提升了城市的居住品质
(1)河西区 河西区是未来新城为市区的行政办公中心、 商务中心、文娱中心和公路客运中心。新城 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2)汾河生态区 总面积约9km2,该区域将规划把城市生态、 科教、旅游、娱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城市 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