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知识点整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 复习要点
01 邓稼先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彷徨(páng huáng)鲜(xiǎn)为人知锋芒毕露(lù)可歌可泣:泣:不出声地流泪。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鲜:很少。
为: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指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任人宰割:任:任凭;宰:杀;割:切。
听凭别人宰杀与欺辱,没有反抗的能力。
比喻个人或国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任别人侵略,剥削,压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死于战场。
当之无愧:无愧:毫无愧色。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锋芒毕露:毕露:完全显露。
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妇孺皆知:孺:小孩。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众所周知。
二、文学常识《邓稼先》作者杨振宁,是我国当代物理学家。
三、中心思想文章通过记叙邓稼先的生平及事迹,表现了他谦逊朴实、无私奉献、勇敢担当、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品质。
四、写作特点1、选材精确,主题突出。
2、结构明晰,标题巧妙。
3、引用。
引经据典作用:增强说服力,使语言含蓄典雅,引起共鸣,升华主题,丰富内涵,增添文采。
4、语言描写——“我不能走”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考试题型:这段话在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题语言:(1)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2)展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3)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4)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答题公式:本段话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式,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性格/身份/思想感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字词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二、概括文章大意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三、课文内容解读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
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
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邓稼先》知识点总结
《邓稼先》知识点总结首先,邓稼先自身的成就和事迹。
邓稼先于1924年11月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
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后赴美深造,1946年至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
1950年回国,进入清华大学任教。
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等职务。
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研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主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研制工作,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进行了多次核试验,确保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邓稼先还对中国核物理、原子能与核工程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同时还担任过国防科技委员会委员、兰州物理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在科研领域和国防事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其次,邓稼先的学术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在核物理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学术贡献。
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原子能与核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主持了国内最早的中子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国内的核物理学家和原子能专家。
他还在核工程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中国核武器建设的战略思路和技术方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他在核聚变研究、高能物理等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邓稼先对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影响。
邓稼先是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核武器研制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确保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他倡导了学术独立自主的方针,鼓励国内科研人员进行自主创新,实现了中国核科学技术的自主发展。
他积极倡导核聚变研究,在国内推动了核聚变和高能物理等领域的发展。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激发了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的学术热情和实践精神,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七年级课文邓稼先知识点
七年级课文邓稼先知识点邓稼先是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缔造者之一。
其生活中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但他并没有放弃前行的信念,最终创造了无数辉煌。
邓稼先的人生经历,不仅让人们感叹他的毅力和勇气,也向人们传递了许多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会从邓稼先的事迹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述,希望能够对广大的七年级学生有所帮助。
一、坚定信念邓稼先是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非常聪明,但因为家庭贫困,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想办法去完成梦想。
他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自学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就是因为他坚定的信念,让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二、细心观察邓稼先在研究原子弹的时候,需要经常进行很复杂的实验。
他的实验中,需要极度细致的观察,任何一个小错误都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
他因此变得特别细心,不断尝试和测试实验和机器,直至成功。
三、准确记录邓稼先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准确的记录和数据。
他在记录实验的过程中,非常认真仔细,不遗漏任何细节,这样他可以从记录中不断找到问题所在,对照修正。
四、团队合作邓稼先团队合作意识非常强,他明白如果要取得科研的成功,需要与全球最顶尖的人才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科技的进步。
就是因为他的卓越的团队合作能力,才让他取得了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之一。
五、创新精神邓稼先对新事物总是充满着探索的兴趣。
他在研究新技术的时候,总是积极尝试,不断突破常规思维,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正是因为这种敢想敢做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让他不断推出各种科技成果。
在邓稼先的人生经历中,他不断战胜困难,不断突破极限,创造了无数的辉煌。
通过学习以下这五个知识点,希望在七年级的同学们心中,种下勇气、坚持、团队合作、细心观察和创新的种子,让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更加辉煌。
《邓稼先》知识点及课后习题答案
《邓稼先》知识点及课后探究参考答案一、字词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二、概括文章大意。
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三、课文内容解读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
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
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七年级下语文邓稼先知识点
七年级下语文邓稼先知识点邓稼先是我国的著名科学家,生于1895年,逝于1951年。
他是中国近代航空事业、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航天之父”。
在七年级下语文学习中,邓稼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邓稼先的相关内容。
一、邓稼先的事迹邓稼先醉心于航空、航天事业,为此一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和曲折变化。
他自力更生,自学成才,参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第一次机械组装、首条飞机跑道的建设、第一次民用飞机试飞等历史性的事件。
在军工领域,他领导了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铁路炮艇“黄龙”号的建造,成功地抵御了日本船队的猛攻。
此外,邓稼先还领导了一批航空人材的培养,带出了一批著名的航空专家和工程师。
他的伟大事迹为当代中国航空、航天、国防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邓稼先的科学成就邓稼先在科技领域有许多较为重要的成就,他的代表性科技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成功研制中国第一架飞机1920年,邓稼先和陈发树、林为民等几位青年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天然气工厂,邓稼先也亲自动手修理和拆装机器,这对他后来的改装飞机操作有了很大帮助。
20年代初,邓稼先开始投身于飞机制造工作。
1920年代晚期,他开始组建南京航空学校并创办中国航空实验室,先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振华1号”,历史性地实现了中国人制造自己的飞机。
2. 成功研制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铁路炮艇1932年,邓稼先被上海实业公司聘请,率领实业公司在江南造船厂研制“黄龙”号铁路炮艇。
这艘铁路炮艇是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陆地供船艇,采用了混凝土船壳、陆地运输方便等新技术。
在抗日战争时期,“黄龙”号成功地抵御了日军的猛攻。
3. 指导中国第一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期,邓稼先开始研制人造卫星。
1956年,他任中国科学院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负责协调各种科技研究机构展开卫星的研制工作。
经过艰辛努力,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自己的卫星的国家。
初中语文邓稼先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邓稼先知识点归纳总结邓稼先,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他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众多重要的贡献,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了学生们。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也可以从邓稼先的故事中汲取启示,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以下是我对初中语文邓稼先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邓稼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热爱文学的人。
他曾经说过:“有人认为科学家不应该搞文学艺术,我不同意。
科学家要培养自己的博览群书、诗词歌赋等文化修养,这是为了敏锐地观察事物”。
这告诉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还要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只有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我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精确表达的重要性邓稼先在物理实验中十分注重精确性,他要求学生们要严谨并准确地表达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应该注重表达的准确性。
通过多读书、多写作,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精准、准确。
三、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邓稼先在科研领域里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他提倡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要积极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多阅读各类文学作品,通过理解和分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现实问题,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乐观与坚韧邓稼先在长期科研事业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坚韧的毅力。
他说:“我即使知道那条路非常艰难,我也会义无反顾地上去”。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并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五、人格的塑造与道德的引领邓稼先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引领。
在课堂教学中,他不仅传授科学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也要注重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引领,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正确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 稼 先》必背知识点
邓稼先一、字音梳理。
懈怠xiè癌症ái 署名shǔ奠基diàn 元勋xūn 孕育yùn选聘pìn 无垠y ín 难堪kān 夏xiòng 黯淡àn 鲜xiǎn日曛xūn 挚友zhì妇孺rú宰割zǎi 凛lǐn 铤tǐng殷实yīn 殷红yān 彷徨páng 瘁cuì筹划chóu 邓稼先jià二、重点字词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至死不懈: 懈,放松。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鲜为人知: 很少人知道。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截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三、文学常识《邓稼先》是一篇传记,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四、文章思想内容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五、重点句子(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邓稼先》知识点整理
《邓稼先》知识点整理一、人物简介邓稼先(1924 年 6 月 25 日—1986 年 7 月 29 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生平经历1、求学之路邓稼先少年时期就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
1941 年,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 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1947 年,他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 26 岁,人称“娃娃博士”。
2、毅然回国1950 年 8 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 10 月,他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3、投身科研邓稼先自 1958 年秋开始,隐姓埋名,全身心地投入到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
在茫茫戈壁滩上,邓稼先带领团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三、科研成就1、原子弹研发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2、氢弹研发组织领导并参与了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四、精神品质1、爱国情怀邓稼先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投身到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中。
他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国家的强盛,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2、艰苦奋斗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邓稼先带领团队克服了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等重重困难。
他们在戈壁滩上风餐露宿,忍受着恶劣的自然条件,却始终没有放弃。
3、勇于创新在核武器的研制过程中,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不断探索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字词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二、概括文章大意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三、课文内容解读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
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
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基础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基础知识点整理给加点的字注音氢弹懈怠开拓署名交瘁奠基元勋孕育选聘无垠难堪夐黯兮鲜为人知日曛挚友妇孺皆知给形近字、多音字注音组词形近字①诸位堵塞赌博睹物思人②歌谣摇晃瑶族遥望徭役③羞愧魂断瑰丽体魄多音字①秘:秘诀秘鲁②曾:曾祖曾经③血:吐血血脉④殷:殷红殷实⑤强:强占强迫倔强⑥参:参加参差不齐人参⑦说:说服游说古代同“悦”字解释下列词语①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现指不怕苦,不怕死,为革命为人民而奋斗终身。
③当之无愧:指完全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
④锋芒毕露:毕,完全。
锐气、才干显露无遗。
⑤马革裹尸: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形容军人战死沙场。
⑥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走。
⑦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
形容坚持到底。
⑧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没有间断地出现。
⑨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⑩任人宰割:比喻任凭别人欺压,不图反抗。
任:听凭,任凭;宰割:砍杀,切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文学常识及中心归纳文学常识:杨振宁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心归纳:作者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邓稼先》重要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邓稼先》重要知识点总结【文学常识】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回国。
是邓稼先中学、大学的同学。
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主题思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祖国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字词汇总】【文章结构】【课文内容解读】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
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
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保守文化中这些优秀的局部,并变成了自身的气质品格。
4.读第四部分,思考①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②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②当杨振宁知道是中国人独立完成原子弹工程的时候,他的眼泪既是为朋友而自豪,更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示。
有关邓稼先初一课文知识点归纳
有关邓稼先初一课文知识点归纳邓稼先课文知识点归纳:重点字词1.给下列字注音。
彷páng徨huáng 鲜xiǎn为人知选聘pìn 挚zhì友点拨:注意“彷徨”不要误读为“fánghuáng;”“鲜”是多音字,这里是“少”的意思,应读xiǎn.2.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
(3)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邓稼先课文知识点归纳:重点句子分析1、“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
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极端。
”这句话的前半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接着后半句用“可是”一转,运用对比的手法和表递进关系的句子,概括指出了他们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为下文写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不尊重人及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朴实、品行纯正张本。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
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4、“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邓稼先》知识点整理
《邓稼先》知识点整理
注释①邓稼先“两弹一星”;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答: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转变作出巨大贡献得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对比: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小中见大:选取平凡小事表现人物
一、重点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páng徨huáng鲜xiǎn为人知选聘pìn挚zhì友
点拨:注意“彷徨”不要误读为“fánghuáng;”“鲜”是多音字,这里是“少”的意思,应读xiǎn。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宰割筹划鞠躬尽瘁
解释下列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二、重点句子知识单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点拨:这几句话高度概括了邓稼先的高贵品格。
三、文学常识
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迫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他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知识点整理
注释①邓稼先“两弹一星”;杨振宁,1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答: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转变作出巨大贡献得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对比: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3小中见大:选取平凡小事表现人物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páng徨huáng鲜xiǎn为人知选聘pìn挚zhì友
点拨:注意“彷徨”不要误读为“fánghuáng;”“鲜”是多音字,这里是“少”的意思,应读xiǎn。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宰割筹划鞠躬尽瘁
3解释下列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二、重点句子知识单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点拨:这几句话高度概括了邓稼先的高贵品格。
三、文学常识
1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迫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他获1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