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赏析选择题
《使至塞上》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使至塞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习题】一、选择题: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使至塞上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使至塞上中考复习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题1. 请简述王之涣的《使至塞上》一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
2. 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王之涣在《使至塞上》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文学常识题4. 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诗人?5. 《使至塞上》这首诗收录于哪部诗集?6. 王之涣的诗作有哪些特点?三、阅读理解题7. 请分析《使至塞上》一诗的意境。
8. 诗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 王之涣在这首诗中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四、默写题10. 请默写王之涣的《使至塞上》全诗。
五、开放性问题11. 你认为《使至塞上》一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体现王之涣的边塞诗风格?12. 王之涣的《使至塞上》与其它边塞诗相比,有何独特之处?答案:一、诗歌鉴赏题1. 《使至塞上》一诗描绘了边塞辽阔的自然风光,黄河远上,白云缭绕,孤城高耸,山势险峻,展现了边塞的壮美与荒凉。
2. 运用了夸张和对仗的修辞手法,通过“远上”和“万仞”的夸张,以及“黄河”与“白云”、“孤城”与“万山”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和画面感。
3. 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以及对边塞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文学常识题4. 王之涣是唐朝的诗人。
5. 《使至塞上》收录于《全唐诗》。
6. 王之涣的诗作以边塞诗著称,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
三、阅读理解题7. 《使至塞上》的意境辽阔而深远,诗人通过黄河、白云、孤城、万山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边塞特有的苍凉与壮美。
8. 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他们远离家乡,戍守边关,却无法享受到春天的温暖,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将士们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9. 王之涣通过黄河、白云、孤城、万山等景物的描写,以及羌笛、春风等细节的点缀,抒发了自己对边塞风光的赞美和对将士们的同情。
四、默写题10. 使至塞上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使至塞上》赏析习题及答案

《使至塞上》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作者】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名句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绘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
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使至塞上》赏析附习题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
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
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
”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
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
”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
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雄奇瑰丽,意境雄浑——《使至塞上》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
首联交待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
“征蓬出汉塞”,那蓬草本深恋着故土不愿远行,可在北风的凛冽下草茎崩断,只好身不由己地随风而去。
这个意象当然是作者的自喻。
一句“征蓬”,借助这无力、无助、无奈的物事来抒发自己的命运飘零之感,到这里那愁苦、感伤的格调已经很明显了。
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可诗人的笔法还没完。
接着一句“归雁入胡天”又与断蓬枯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征蓬”喻诗人,是正比。
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颈联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这里用了一个“直”字,一个“圆”字,给人以刚劲有力,亲切喜悦的感觉。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使至塞上》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使至塞上》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___,"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___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使:出使;征蓬:飘飞的蓬草(2)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试题2: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2分)答案:1)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分)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2分,意思对即可)试题3: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诗词题材

使至塞上诗词题材一、选择题。
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
解析: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画造诣很高。
答案为A。
A. 边塞诗B. 田园诗C. 送别诗D. 怀古诗。
解析:诗中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经历与感受,属于边塞诗。
答案为A。
3.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中“单车”的意思是()A. 一辆车B. 轻车简从C. 孤独的车D. 使者乘坐的车。
解析:“单车”在这里表示轻车简从,诗人以使者的身份前往边塞慰问,显示出出使的孤单。
答案为B。
4.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 比喻B. 拟人C. 夸张D. 对偶。
解析: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漂泊不定的身世之感。
答案为A。
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长河”指的是()A. 长江B. 黄河C. 塔里木河D. 淮河。
解析:在古代诗歌中,“长河”常指黄河,此句描绘的是塞外黄河边的壮丽景象。
答案为B。
6. 下列对“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理解正确的是()A. 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
B. 在萧关遇到了等候自己的骑兵,都护在燕然。
C. 在萧关遇到了侦察骑兵,都护派人来迎接自己到燕然。
D. 在萧关遇到了等候自己的都护,然后一起前往燕然。
解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是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
答案为A。
A.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经过居延,显示出行程的遥远。
答案为A。
8. 诗中“征蓬”“归雁”与作者的境遇有何相似之处?()A. 都是漂泊在外,行踪不定。
B. 都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C. 都是充满生机,积极向上。
D. 都是归心似箭,渴望回家。
解析: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自己如同蓬草一样漂泊出“汉塞”,如归雁一般进入“胡天”,都是漂泊在外,行踪不定。
使至塞上练习题及答案

使至塞上练习题及答案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使至寨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走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使至寨上》1.使:出使;征蓬:飘飞的蓬草2.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部编八上《使至塞上》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8题)

部编八上《使至塞上》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8题)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2.主旨、情感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所见风光,①表现了作者的身世沉浮之感、孤寂的情绪和思乡之愁;②表达了诗人的豁达胸襟和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
3.请简要说说这首诗的叙事、绘景与表达的情感。
答: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并把自己的孤寂悲凉之情巧妙融入景中,侧面表露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表达效果。
答: 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5.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表达效果。
答:示例一:借景抒情,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内心寂寞伤感的情感。
示例二:运用对比手法,将“归雁入胡天”与断蓬枯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征蓬”喻诗人,是正比。
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6.“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来抒发自己的命运飘零之感,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使至塞上习题及答案

使至塞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使至塞上》王维【原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汉塞,归雁入胡天。
3、由范仲淹《渔家傲》中写边塞景象的句子“长烟落日孤城闭”,可以使人联想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5、《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解析】B “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古诗《使至塞上》鉴赏练习及答案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古诗《使至塞上》鉴赏练习及答案古诗《使至塞上》鉴赏练习及答案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的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①使:②征蓬:③胡天:④侯骑:3.近人王国维称颈联为"千古壮丽'的名句,请分析它好在哪里?答:4.(2023,广西玉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首联写出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
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访的孤独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方,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
"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妙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
至此,并未交待"出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美的塞外风光图。
(以下是07年铜仁中考题)5.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6.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的"千古壮丽'。
答案: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 ①出访②飘飞的蓬草③指西北地区④担当侦察,通讯的骑兵第2页/共3页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3. 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秀丽壮阔的景象。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使至塞上》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使至塞上》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在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诗歌内容补全下面的空格。
13.王维作完此诗后,希望友人称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请简要分析王维希望友人称赞这一联的原因。
【答案】12.抑郁、苦闷赞叹、释然13.示例:诗人用几笔雄健粗放的线条,不仅勾勒出塞外沙漠上无边的壮丽景色,也有力地表达了对此景色的强烈赞叹,还将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色描绘之中,所以他希望友人称赞这一联。
【解析】12.本题考查情感分析。
结合“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可知本诗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遥远的边关,表达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与失意。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随风而去的“征蓬”和振翅北上的“归雁”,流露出自己被排挤的抑郁和远离家乡漂泊异地的苦闷。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由此,诗人看到大漠风光时的心情由孤独抑郁转为开阔豁达。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从侧面反映了戍边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情绪由此高涨,赞叹将士们以身为国的热情,也将个人失意的情绪消散在雄浑的景象中。
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河流,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使至塞上练习题及答案

使至塞上练习题及答案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使至寨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走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使至寨上》1.使:出使;征蓬:飘飞的蓬草2.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使至塞上》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使至塞上》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题】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都选用“燕然”的地名典故,其在诗句中的含义有何不同?
【答案】本诗中,“燕然”是“都护”作战的地点,写出战争的残酷和“都护”的艰辛。
《渔家傲》中,词人用“燕然”典故,交代不能归家的原因。
两诗都抒发作者对守边将士的赞叹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典故的作用。
“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地刻石记功。
结合“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是: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这里的“燕然”是“都护”作战的地点,此时的“都护”亲自上战场参与作战,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都护”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都护”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是: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借“燕然未勒”交代不能归家的原因,同时表明功业未成之遗憾,委婉曲折的表达了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守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使至塞上练习题

使至塞上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使至塞上》的是哪一项?A.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谁?A. 王之涣B. 王维C. 杜甫D. 白居易A. 大漠B. 孤烟C. 长河D. 碧空二、多项选择题A.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B. 江山留胜迹,岁月无穷变。
C.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D.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 《使至塞上》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象?A. 大漠B. 孤烟C. 长河D. 落日三、填空题1. 《使至塞上》中,“______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描绘了诗人旅途的景象。
2. “______直,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
四、判断题1. 《使至塞上》是一首描绘江南风光的诗歌。
()2.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向往。
()五、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的意境。
2. 《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六、翻译题1.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七、默写题1. “______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 “______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______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八、赏析题请赏析《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从意境、修辞、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九、比较题1. 请比较《使至塞上》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描写自然景象方面的异同。
2. 《使至塞上》与杜甫的《望岳》都表达了诗人对壮阔景象的赞美,请分析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十、改写题1. 请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改写《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
2. 请尝试将《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改写成现代散文的形式。
十一、创作题1. 请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五言绝句。
《使至塞上》选择题及答案

《使至塞上》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原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选择题: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解析】B “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解析】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使至塞上》选择题、理解性默写

《使至塞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一、理解性默写:汉塞,归雁入胡天。
3、由范仲淹《渔家傲》中写边塞景象的句子“长烟落日孤城闭”,可以使人联想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5、《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解析】B “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解析】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八上《 使至塞上》选择题专练-冲刺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课内篇目常考题型专练(统编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课内篇目常考题型专练八上《使至塞上》选择题专练(解释版)使至塞上(唐·王维)【主旨:通过写诗人出使西北边塞慰问将士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1.对《使至塞上》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出使,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以“征蓬”“归雁”自比,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C.颈联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尾联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A.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少故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故选A。
2.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属国”借指作者的使者身份,“单车欲问边”写作者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B.颔联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和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
C.颈联“诗中有画”,把作者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描绘中,再次表现出心中的抑郁悲凉。
D.尾联诗人的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的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已消散。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C.“再次表现出心中的抑郁悲凉”有误,显露出豁达的情怀;故选C。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至塞上》赏析选择题研究

《使至塞上》赏析选择题研究《使至塞上》考点与练习一、关于作者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二、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即作于赴河西途中。
三、主旨理解《使至塞上》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特色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传神。
“蓬”“雁”多喻漂泊在外的人,诗人身为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也以“蓬”“雁”自比,曲折地表现出内心的抑郁和激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直”“长”圆”等字都用得逼真传神。
五、诗句译文、重点词语及理解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译文:乘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军,使者(我)来到辽远的边塞地区重点词语: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句子理解:首联交代出使任务及经过地区。
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边塞。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译文:出行的人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边塞,像振翅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地。
重点词语: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句子理解: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以蓬草、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一种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蓬”“雁”多喻漂泊在外的人,诗人身为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也以“蓬”“雁”自比,曲折地表现出内心的抑郁和激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译文:浩瀚无边的沙漢中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很圆很圆。
重点词语:大漠:广阔的沙漠。
孤烟:指烽烟。
长河:指黄河。
句子理解:颈联对仗工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被赞为“独绝千古”。
使至塞上赏析选择题

使至塞上赏析选择题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元二十五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B.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C.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喜悦之情。
D. 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
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2、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3、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6、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使至塞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赏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一起称为“王孟”。
苏轼评价其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重点字词理解:问,出使;边,边塞;长河,指黄河;逢,碰上;候骑,巡逻侦察的骑兵;3、理解诗句:首联:轻车出使,以访察边塞,我奉命出使前行啊,车轮辘辘碾过居延。
颔联:像征蓬一样出使边境,像归雁一样进入遥远的北方。
颈联:当沙漠无风时,烽烟会笔直向上,形成”孤烟直”的现象。
尾联:在萧关恰逢侦察骑兵,(他们说)都护正镇守在燕然边塞。
4、主题:诗人以简略笔墨刻画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描绘出大漠雄浑的气势,把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感伤的激愤抑郁情绪融化于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写了被喻为“千古壮观”的塞外奇特风光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和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赏析:⑴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他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的描绘出塞外雄奇壮美的自然景物,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孤寂情绪。
⑵从景物描写和思想感情两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两句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和“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⑶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使至塞上赏析缕孤烟劲拔坚毅、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元二十五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B.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喜悦之情。
D. 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
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2、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3、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6、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