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书目导读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书目导读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书目导读

馆藏中国古代经典书目导读

前言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精神财富。经典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它们凝聚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应错过的精神驿站。

世代中国人通过经典阅读而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传承了中华文化,创造了新的生活经验。阅读经典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从而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经典阅读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保持民族自信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不能一一赘述。这里精选了几部有代表性、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通过“必读理由”、“作者简介”、“内容提要”、“名家汇评”、“延伸阅读”等栏目帮助读者多角度解读经典,为深入阅读提供指导。使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馆藏中国古代经典书目

1.《周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索书号:B22/120 馆藏:社科书库

2.《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索书号:I222.2/19 馆藏:文学书库

3.《尚书》——纪言述事之祖。

索书号:B22/9 馆藏:社科书库

4.《春秋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索书号:K225/57 馆藏:社科书库

5.《国语》——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索书号:K225/52 馆藏:社科书库

6.《战国策》——我国第一部记录策士谋臣言行的专集。(西汉)刘向

索书号:K231/22 馆藏:社科书库

7.《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春秋)孙武

索书号:E892/11 馆藏:社科书库

8.《论语》——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

索书号:B222/171 馆藏:社科书库

9.《孟子》——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战国)孟轲

索书号:B22/121 馆藏:社科书库

10.《荀子》——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和散文集。 (战国)荀况

索书号:B222/169 馆藏:社科书库

11.《大学中庸》——儒家经典,列入“四书”。 (春秋)曾参、子思

索书号:B222/523 馆藏:社科书库

12.《墨子》——中国逻辑学的代表作。 (春秋)墨翟

索书号:B224/22 馆藏:社科书库

13.《道德经》(《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春秋)老子

索书号:B223/72 馆藏:社科书库

14.《庄子》——推进道家思想而具有集大成意味的著作。 (战国)庄周

索书号:B223/75 馆藏:社科书库

15.《韩非子》——历代帝王必学之书,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韩非

索书号:B22/101 馆藏:社科书库

16.《晏子春秋》——我国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 (战国)晏婴

索书号:B220/11 馆藏:社科书库

17.《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战国)屈原索书号:I222.3/14 馆藏:文学书库

18.《吕氏春秋》(《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秦)吕不韦

索书号:K225.04/2 馆藏:社科书库

19.《山海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名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

的大汇编。

索书号:I276.5/7 馆藏:文学书库

20.《淮南子》——综合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研究秦汉文化起到了不可

替代的作用。 (西汉)刘安

索书号:B234/66 馆藏:社科书库

21.《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西汉)戴圣

索书号:K892/41 馆藏:社科书库

22.《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

索书号:K204/1 馆藏:社科书库

23.《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

索书号:K204/2 馆藏:社科书库

24.《后汉书》——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前四史”之一。

(南朝宋)范晔

索书号:K204/3 馆藏:社科书库

25.《三国志》——记载三国历史的断代史,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

之一。 (晋) 陈寿

索书号:K236/14 馆藏:社科书库

26.《论衡》——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东汉)王充

索书号:B234/9 馆藏:社科书库

27.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

索书号:H161/27 馆藏:社科书库

28.《文赋》——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西晋)陆机

索书号:I206/195 馆藏:文学书库

29.《诗品》——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晋)钟嵘

索书号:I222/378 馆藏:文学书库

30.《陶渊明集》——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作。

(东晋)陶渊明

索书号:I222/179 馆藏:文学书库

31. 《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志怪小说。(晋)干宝

索书号:I242.1/89 馆藏:文学书库

32.《文心雕龙》——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

(南朝)刘勰

索书号:I206.2/113 馆藏:文学书库

33.《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南朝宋)刘义庆

索书号:I242.1/77 馆藏:文学书库

34.《文选》(《昭明文选》)——我国第一部诗文汇编。(南朝梁)萧统

索书号:I262/78 馆藏:文学书库

35.《玉台新咏》——中国古代诗歌总集。(南朝陈)徐陵

索书号:I222/346 馆藏:文学书库

36.《水经注》——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北魏)郦道元

索书号:K928/752 馆藏:社科书库

37.《李白选集》——唐代“诗仙”李白经典作品选集。 (唐)李白

索书号:I214.2/24 馆藏:文学书库

38.《杜甫选集》——唐代“诗圣”杜甫经典作品选集。 (唐)杜甫

索书号:I222.7/103 馆藏:文学书库

39.《白居易选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经典作品选集。(唐)白居易

索书号:I214.2/25 馆藏:文学书库

40. 《苏轼选集》——宋代杰出词人苏东坡经典作品选集。(宋)苏轼

索书号:I222/60 馆藏:文学书库

41. 《辛弃疾选集》——是辛稼轩艺术风格和人格的展现。(宋)辛弃疾

索书号:I214.4/18 馆藏:文学书库

42.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宋)司马光

索书号:K204/45 馆藏:社科书库

43. 《乐府诗集》——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是现存收集乐府

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宋)郭茂倩

索书号:I222/71 馆藏:文学书库

44. 《沧浪诗话》——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南宋)严羽

索书号:I207.22/15 馆藏:文学书库

45. 《西厢记》——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元)王实甫

索书号:I237/10 馆藏:文学书库

46. 《窦娥冤》——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元杂居代表作。

(元)关汉卿

索书号:H319.4/637 馆藏:社科书库

47. 《牡丹亭》——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明)汤显祖

索书号:I237/31 馆藏:文学书库

48. 《徐霞客游记》——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徐宏祖

索书号:K92/99 馆藏:社科书库

49. 《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明)罗贯中

索书号:I242.4/307 馆藏:文学书库

50. 《西游记》——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明)吴承恩

索书号:I242.4/304 馆藏:文学书库

51. 《水浒传》——我国第一部以农民战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明)施耐庵

索书号:I242.4/305 馆藏:文学书库

52.《金瓶梅词话》——古今艳情小说中灿烂的一朵文化奇葩。

[明]兰陵笑笑生

索书号:I242.4/384 馆藏:文学书库

53.《封神演义》——神魔小说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明)许仲琳索书号:I242.4/165 馆藏:文学书库

54.《菜根谭》——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 (明)洪应明索书号:B825/276 馆藏:社科书库

55. “三言”——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高峰。(明)冯梦龙

(《喻世明言》索书号:I242.3/40、《警世通言》索书号:I242/83、《醒世恒言》索书号:I242.3/36)馆藏:文学书库

56. “二拍”——市民意识高度集中的杰作。(明)凌蒙初

(《初刻拍案惊奇》索书号:I242.4/272、《二刻拍案惊奇》索书号:I242/96)馆藏:文学书库

57. 《儒林外史》——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堪称讽刺小说的艺术典范。

(清)吴敬梓

索书号:I242.4/308 馆藏:文学书库

58. 《聊斋志异》——我国第一部由作家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标志我国

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清)蒲松龄

索书号:I242/9 馆藏:文学书库

59.《桃花扇》——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历史剧。(清)孔尚任索书号:I237/27 馆藏:文学书库

60.《长生殿》——是明清传奇的一部“压卷”之作。 (清)洪昇索书号:I237/32 馆藏:文学书库

61. 《随园诗话》——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清)袁枚

索书号:I207.2/463 馆藏:文学书库

62.《红楼梦》——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清)曹雪芹

索书号:I242.4/306 馆藏:文学书库

63.《官场现形记》——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

(清)李伯元

索书号:I242.4/281 馆藏:文学书库

64.《老残游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

学名著。 (清)刘鹗

索书号:I242.4/347 馆藏:文学书库

65.《孽海花》——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晚清讽刺小说的一部代表作。

(清)曾朴

索书号:I242.4/271 馆藏:文学书库

6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 (清)吴趼人

索书号:I242.4/289 馆藏:文学书库

67.《古文观止》——是迄今为止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写作名篇较精的一本古文

书。 (清)吴楚材、吴调侯

索书号:H194/49 馆藏:社科书库

68.《人间词话》——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

(清)王国维

索书号: I207.2/304 馆藏:文学书库

69.《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一部笔记小说集。

(清)纪昀

索书号:I242/58 馆藏:文学书库

70.《弟子规》——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清)李毓秀

索书号:H194/61 馆藏:社科书库

《周易》

一、必读理由

《周易》,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经典。

上古的卜筮文化,精微的象数义理,神奇的

六十四卦符号,隐奥难解的卦爻辞,几千年

来让人如醉如痴。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经典中之经典,

哲学中之哲学,谋略中之谋略。从《周易》

中,哲学家看到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历史兴衰,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军事家可参悟兵法,企业家亦可从中找到经营的方法,同样,芸芸众生也可将其视为为人处世、提高修养的不二法宝。

二、作者简介

《周易》的作者,是《易》学史上争论已久的重要问题。争论要点,在《经》及《传》。

八卦的作者,《系辞下传》认为是伏羲,取于古代较早的传说,前人多信此说法而不疑。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认为,《周易》不过是此于伏羲,作者不能直指伏羲。在黄帝、神农以前,伏羲还不是最早的老祖宗,以前还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慢慢才到伏羲。而伏羲造八卦,为“伏羲八卦”,即亦“先天八卦”,所以前人皆以为作者是伏羲。

《玉海》引《山海经》证之:“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周礼》中有春官大卜:“常三易方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四。”

众所周知,古人曰《周易》便是指《连山》、《归藏》、《周易》三书之合,称“三易”。但《连山》、《归藏》两书已失传,只剩《周易》,经后人演变修饰点缀,便成今日之《周易》。

《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不同之处。

卦爻辞的作者,古有两种说法。一说以为卦辞、爻辞皆是周文王所作;二说以为卦辞是周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所作。

《易传》的作者,自西汉东汉到北宋初期,前儒均认为是孔子,其他易学家并无异议。班固撰《汉书》,承司马迁所说,将《周易》经传的作者和成书时间扼要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也就是“上古”的伏羲创八卦;“中古”的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马迁《史记》),并演化成六十四卦、写卦爻辞;“近古”的儒家圣贤孔子作《易传》十篇。

现在,似乎有学者对于《易传》的作者是孔子提出种种证据和论点质疑,但还未得到学术界肯定。但不论《易》之作者是谁,无损其精深广博,藏天纳地的内容。

三、内容提要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典籍,成书于西周初叶。它最初是一本占筮用书,用于古代宗教迷信活动中的占筮,即依据卦爻卦象的变化来推断占验人事的吉凶命运。同时,它也是一部充满深刻思想的哲学著作。

《周易》这部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包括卦、卦辞、爻辞等内容;《易传》包括彖辞、象辞、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篇章。《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

说到《周易》,不少人颇感神秘。的确,它就像一个微型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含有哲理、数理、医理、物理、生理……命理(天理)等,若没有深厚的功力,自然难以达到融汇贯通、大彻大悟的境界。世人为之侧目的,当首推其哲学内涵。

《周易》所蕴含的丰富哲理,使古人一直把它沉香奉为神圣的经典,历代不乏学者对其潜心探究,成果层出,从而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易学。它是通过对《周易》的解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以八卦的象、数、理体现为一个《易传》的世界图式,是这个系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即像阴阳五行家那样把八卦分配于四方、四时,而形成一种空间和时间一体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时空一体化的思维模式(世界图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法天象地设计构思的理论依据;法天象地也因此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模式。

四、名家汇评

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唐代宰相虞世南

《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事业。——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易经》……在过去五千年里,千百万东方人用书中的观念来指导他决策和追求。男人和女人、皇帝或先知、将军或农夫、富人或穷人,都从书里的实用智慧中得到了巨大的帮助。——英国《易经》学家克?巴克特

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 ——中国政治家毛泽东《易经》是一座神秘的殿堂。——中国史学家郭沫若

八卦宇宙学理与现代天文事实,互相吻合。——中国天文学家刘子华

《周易》是一种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北京大学哲学冯友兰

我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我国最早的纯粹抽象的科学家理论著作应以《周易》为代表。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易经》的研究显然还是不够的,但是可以断定,它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观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研究的知识总汇。——中国著名学者邓拓

五、延伸阅读

卦名次序歌诀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

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

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

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朱熹《周易本义〈卦名次序歌〉》

《史记》

一、必读理由

《史记》是一部了解中国历史的巨著。是认知

中国古代历史的范本。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不

仅内容翔实可靠,是一部了不起的历史著作,而且

语言生动,文字优美,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

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帜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看《史记》犹如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犹如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一个个历史人物们为你演绎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犹如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受益匪浅。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

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

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

家、思想家。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

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

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

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

《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20岁那年,司马迁

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因“李陵事件”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他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存《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三、内容提要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

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诘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史记》语言多是单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纠正艰涩古奥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同时,古代作家还从写法上探讨《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

四、名家汇评

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金圣叹

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明末清初的钱谦益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

“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近代史学家翦伯赞

五、延伸阅读

司马迁缘何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

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

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

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

领步卒五千人孤军深入浚稽山,与

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

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

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

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

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

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从而成就了一生的辉煌巨著——《史记》。

《老子》(《道德经》)

一、必读理由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

经》、《老子》、《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

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

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

的重要来源。言简意深,文约旨

远。

《老子》(或《道德经》)

是字数最少、译本最多的一部中

国典籍。很少的字数却蕴含了许多理解和诠释的可能。《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对我国哲学、艺术、思想等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老子》虽然仅五千字,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二、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

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

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

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

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

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聃(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

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他博

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

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

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

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

《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相传老子在此关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三、内容提要

《老子》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因为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前三十七章,开头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从第三十八章到结束,开头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以合称为《道德经》。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这种思想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一些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四、名家汇评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胡适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老子是国际的。——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

中国人的特性中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一棵大树没有根一样。——英国科学家李约瑟

五、延伸阅读

老子出生姓氏传说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又称玄妙玉女)腹中。

理氏(玄妙玉女)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这个就是传说中的仙人老子。

《菜根谭》

一、必读理由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

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

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

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

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

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

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

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

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

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作者揉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和自身的体验,形成了一套出入世法则、为人处世方式而传之后人,表现了中国人对人生、人际、人性的独到见解。尽管现代人与400多年前的人在观念、方式上当然有许多不一样,可无论是寻找修身养性的途径、做事待人的准则,或是探求从商经营的谋略、从政识才的差别等等,《菜根谭》都给人以深刻启迪,没有因日月的推移而消磨其邃智的光彩。

二、作者简介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藉贯不

详,有《菜根谭》传世。根据他的另一部

作品《仙佛奇踪》,得知他早年热衷于仕

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

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

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

交往。

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并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出世和自身生活的体验,形成了这样一套处世为人的方式,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人性、人生和人际关系的独到见解。

三、内容提要

《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之所以起名《菜根谭》,是因为作者把菜味比作世味,那么种菜的人只有厚培菜根才会有味。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谭》现存有大体两种不同版本--清刻版与明刻版,明刻版来自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题词,系日本内阁文库昌平坂学问所的藏本,据说当初刊载于明代高濂编辑的《雅尚斋遵生八笺》中。书分前后两集,前集225条,后集135条,共360条。本词条采用清刻版,以光绪丁亥年氧扬州藏经院木刻本为主,参以二十三年佛学书局排印本。此书与《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并成为“处世三大奇书”。

《菜根谭》采儒、佛、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学、禅学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它似语录,却拥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它似随笔,却拥有随笔所不及的整饬。它是一部文辞优美、含义深邃的读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炼人之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菜根谭》以众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予世人出世入世之法则及为人处世之道,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且耐人寻味。

作者从历代文献典籍中摘录了大量有古籍名句、先哲格言,作为《菜根谭》的骨架,又从民间搜集了普通百姓口头上流传的处世警句、民俗谚语,并且在字句上加以整理,作为该书的血肉,读起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书的许多警句被传为处世为人的格言。这是《莱根潭》一书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此书得以流传后世的重要原因。从该书的全部内容看,作者贯穿着这样的中心思想:作为一个正常人,应当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名词解释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 活所作的形象的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 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 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 的重要土壤。 风雅颂: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风”也称“国风”, 是诸侯国地方乐歌曲调的意思,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 区的乐歌,共160篇。“雅”是朝廷正音,即王城地区的乐歌,分为 大雅、小雅。大雅多为朝廷燕享时的乐歌,共31篇;小雅多为下层 官吏的怨刺之作,共74篇。“颂”是王朝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鲁、 商三颂。内容多褒美,共40篇。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 为诗之“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 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客观 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这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 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情感,成为中国古 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 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 先后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流传至今。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的独特艺术手法。是指文章的反复咏叹,是作者有意 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安排,不是任意重复,而是通过有节奏 有区别的反复,加强抒情浓度,增强感染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炽 热的感情,唤起读者的共鸣。 《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继承汉学的研究方法与 成果,集前代汉学之大成,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主持 撰定《毛诗正义》70卷,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 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当时具有绝对的 权威地位。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 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 能避免主观臆断。 香草美人:是出自屈原《离骚》的诗歌象征手法。香草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责任教师:王文章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古代作品选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内容为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的一些颇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名作或其节录,按文学史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七个部分。授课学期为一学期,课内授课总计72学时,学分4分。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将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名篇名作的分析鉴赏,使学生通过“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充分熟识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创作特色,并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貌。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对于陶冶情操、升华性灵,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大有裨益。 三、教学材料与教学媒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教学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葛晓音、周先慎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四、教学重点掌握内容及教学进度表: 一、先秦(8课时,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 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诗经:《伯兮》、《七月》 先秦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逍遥游》、《劝学》 楚辞:《离骚》 二、两汉(6课时,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 两汉辞赋:《鵩鸟赋》 史记:《李将军列传》

两汉乐府诗:《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汉代古诗:《古诗十九首》(《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 三、魏晋南北朝(4课时,第八周): 建安诗赋:《蒿里行》(曹操)、《燕歌行》(曹丕)、《白马篇》(曹植)、《七哀诗》(王粲) 正始诗文:《咏怀》其一(阮籍) 西晋诗歌:《悼亡诗》(潘岳)、《咏史》其二(左思)、《游仙诗》其一(郭璞) 东晋诗文:《读山海经》、《桃花源诗并记》(陶渊明) 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读曲歌》(吴声歌曲)、《西洲曲》(西曲歌) 北朝乐府民歌:《幽州马客吟》、《捉搦歌》、《敕勒歌》、《木兰诗》 南朝诗文:《登池上楼》(谢灵运)、《拟行路难》其四(鲍照)、《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玉阶怨》(谢眺)、《与朱元思书》(吴均) 北朝诗文:《水经注》(郦道元)、《国江诸人》(刘义庆) 四、隋唐五代(8课时,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 初唐诗歌:《在狱咏蟬》(骆宾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盛唐诗歌:《凉州词》(王翰)、《次北固山下》(王湾)、《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临洞庭》(孟浩然)、《从军行》、《长信秋词》(王昌龄)、《终南山》、《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蜀道难》、《行路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蜀相》、《登高》(杜甫) 中唐诗文:《滁州西涧》(韦应物)、《宫怨》(李益)、《游子吟》(孟郊)、《山石》(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西塞山怀古》(刘禹锡)、《长恨歌》(白居易)、《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晚唐诗文:《早雁》(杜牧)、《贾生》、《无题》(李商隐)、《读“司马法”》(皮日休、《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韦庄)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五代词:《谒金门》(冯延巳)、《摊破浣溪沙》(李璟)、《清平乐》、《虞美人》(李煜)

中国近现代史考点脉络梳理(文科)

中国近现代史考点脉络梳理 中国近代历史 阶段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840——1860年 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 (1842)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金田起义 (1851)、定都天京(1853)、《天朝田亩 制度》(1853)、《资政新篇》(1859)、天 京陷落(失败1864)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中国自然经 济开始逐步解体 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魏源)1860——1895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 军火烧圆明园(1860)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及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 年代)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95——1900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 约》(1895)、黄海海战(1894)、台湾军 民反割台斗争 戊戌变法(1898)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1900——1912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辛 丑条约》(1901)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1900) 辛亥革命:兴中会成立(1894)、同盟会 成立(1905)、武昌起义(1911)、中华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元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三民主义(1905年同盟会纲领和《民 报·发刊词》) 1912——1919年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其统治时间为1912 —1927年)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 杂志》开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1918年李大钊)

中国古代文学3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3 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一、教材、参考书目 1.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洪生、赵敏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下册,中华书局 (4)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二、必背篇目 欧阳修《踏莎行》 梅尧臣《鲁山山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及其雅号 林逋《山园小梅》 晏殊《浣溪沙》

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王安石《明妃曲》、《泊船瓜州》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及其雅号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陆游《钗头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绍翁《游园不值》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要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描绘一定的环境,渲染一定的气氛,进而表达、抒发某种情感,在这些含量丰富的意象之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而亭意象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外观造型、色彩调配和意境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亭意境 亭子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频繁出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亭子大肆修建,文人墨客多在有亭子之处或宴会、游玩,或观景格物,或送别亲友,总之,亭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亭意象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深刻地挖掘其意义,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国学的魅力。要比较全面的了解亭子这一意象,需从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来解析。 一、造型之美 亭是无墙、无门、无窗但有顶且顶的样式十分丰富的一种建筑物,它具有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洒脱,居高傲视等特征。亭的外观美被文人们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常被比喻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与宽阔的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 空灵览翠———通透之美 亭无墙、无门、更无窗,四面通透,既能八面迎风,又可远望群山、近观池鱼,坐、站之间,即可深察万物、悟天地宇宙之理。不像宫室馆阁将人几乎封闭与其中,让人无法将视野引向宇宙自然,引向天地万物,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 由于亭具有无墙、无门、无窗的特性,游客在亭中观景,视线不会受到遮蔽,视野就显得特别开阔,又因为亭多建在高处,立于其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所以通透的亭成为了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也将其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的诗歌有很多,如陆游在其作品《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1](P52)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2](P850)此二者都说其虚设四壁,可以远观的功能。宋朝杨万里在其诗歌《晚登净远亭》中说道:“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3](卷七十二)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言因亭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被障目。唐刘禹锡《洗心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4](P84)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又如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 几据榻,则目迴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5](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文人喜欢在亭中观览,源自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2.有亭翼然———飘逸之美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其作品《醉翁亭记》中曾这样描写亭的外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6](P357)“翼然”,这就是亭的外部特征给欧阳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荀子》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荀子》

《荀子》论理想社会五则 【一】 原文 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出处 《荀子·富国》 译文 人们分散居住各顾各不相互依靠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要组织在一起没有名分等级制度就必然发生斗争。无法生存下去是忧患,发生斗争是灾祸。拯救忧患,排除灾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明确名分等级来组织起人们。 评论分析 这是荀子社会理想的秩序描述。“明分”以什么为准则呢?荀子的回答是礼义。 作为礼义的具体体现的这种“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它指的是社会的分工分职,即“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荀子·王霸》) 第二,“分”又是社会伦理关系。荀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的,是宇宙的“大本”。对于这些伦理关系的每一个社会角色,他都依据礼义,作了规范性的界定。一句话,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人各有别,这里的伦常关系是不能逾越的。 第三,“分”的核心是等级关系。荀子讲的土农工商的分工分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伦常,都贯穿着等级之分。 【二】 原文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出处 《荀子·君道》 译文 有使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本来就混乱的国家;有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自行使国家安定的法。 评论分析 中国社会的一元性政治结构,决定了当政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极大主导作用,因此,各种社会理论理所当然地会对从政者个人素质提出高的要求。君主的人格状况,直接影响他对统治方式的选择。明智的君主,其明智同样表现在对人的重要性的认识上,那就是着力于贤能之士的拣择。

近代史脉络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脉络整理 专题一苦难与抗争 一、五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5、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沦陷。 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 1、割地: 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②俄国割占领土最多,共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 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 3、攫取中国的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列强侵华罪行 1、两次洗劫北京: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③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剿共 3、制造大屠杀: 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 四、人民的反抗 1、人民群众的斗争 (1)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2)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3)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6)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赵登禹、佟麟阁等)英勇抗击日军进攻。 (7)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英勇抗击日军。 (8)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 (9)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 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 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古代文学作品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 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 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 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 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 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 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 《过秦论》等。

中国近现代史习题总结

下面是今年南大中国近现代史的部分考题 中国近代史 一. 名词解释:(5分*10个) 古德诺公车上书租界“进北攻南” “重点进攻” 胡适国民参政会《中国之命运》二二八起义国粹派 二. 论述题:(20分*5个) 1. 列强干涉中国近代政治的主要方式。 2. 1927-1937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脉络及其影响。 3. 抗战到解放时期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4. 1854-1861太平军与湘军争夺天京上游的主要阶段及战局特征。 5. 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例,分析改革与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世界近代史(记不太全了) 考试科目:中国近代史 科目代码:451 一,名词解释(48) 买办、《资政新篇》、《马关条约》、时务学堂、袁世凯、整理国故、第三党、凇沪会战 二,材料解析题(18) 说明:1,标点2,根据材料分析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和所列材料分析其历史局限性 材料1,窃思敌国外患正动心忍性之资居安思危乃制治保邦之要……古人抚驭四夷之法未款之先当有以杜其窥伺既款之后当有以绝其觊觎英法诸国自换约以来相安无事……惟念夷情叵测反复靡常利器精兵百倍中国其所以逞其贪纵者不过恃有长技耳长技为何一在战舰之精也一在机器之利也然彼有其战具我非不可以购求彼有其机巧我非不可以学习 《同治三年陈廷经奏》 材料2,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自周秦以后驭外之法征战者后必不继羁縻者事必久长今之各国又岂有异惟练兵制器相去太远正须苦做下学功夫做到那处说到那处吾师弟在位一日不得不于此致力一日耳 李鸿章《复曾相》 材料3,至谓鄙人喜闻谈洋务之言以致冒险负谤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人人怕谈厌谈事至非张皇即卤莽鲜不误国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自立若不强则事不可知 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 三,问答题(84) 1,试论晚清十年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发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结合史实对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做一述评 3,简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 考试科目:中国近代史 科目代码:482 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 洋行、天朝田亩制度、轮船招商局、三国干涉还辽、东南互保、中国通商银行 二,标点下列材料并进行评析(35) 惟念发捻炽于北发炽于南饷竭兵疲夷人乘我虚弱而为其所制如不胜其忿而与之为仇则有旦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 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 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 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 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 [写作特色] 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 唐代诗词赏析 唐诗简介 摘要: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唐”,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在后人心目中,“唐诗”这个名词自身就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中国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强大兴盛的朝代,唐传二十帝,历二百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而亡。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太平,外交也很发达,唐朝与周边的区域、国家的交流都非常频繁,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中心。而且在思想上也是相对解放的,统治者不仅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兼容并蓄,而且允许人民对时政展开批评。所以唐朝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经济富足,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的朝代,就是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而唐诗则是唐代文学的代表和最高成就。 关键词:唐代诗词李白诗词杜甫诗词对比白居易诗词 正文: 李白诗歌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 假如从诗歌的成就来比较李杜的诗歌,我觉得没有可比性。一个被称为天才,一个被称为地才;一个被称为天上的诗人,一个被称为人民的诗人;一个如天上翱翔的鹰,一个如地上狂奔的虎。他们都是诗坛的强者,尽管他们也是好朋友,但他们谁也不能取代谁,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既然我们无法对比两人的成就,那么,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他们诗歌的风格差异,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差异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的差异。 一.李杜诗歌的比较:(一)创作上:李白写虚,杜甫写实。1.李白乐观、豪放、自信,他是天之骄子,盛世的歌手,所以写出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虚幻的诗句。2.杜甫生在危机四伏的盛世和创痍满目的乱世之中,他过的是屈辱艰难,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他忠实记录了严峻的现实。如《悲陈陶》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2)象征寓托上:1.因为李白性格纯真,崇尚自然,洒脱不羁、傲世独立,又有老庄的浪漫主义思想,所以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鹏凤凰·黄河大江·青山明月·仙境醉乡等。如写大鹏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他用大鹏自比,大鹏的自由豪迈,扶摇直上,都是他向往的。如写黄河大江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山喷雪来”,在气势磅礴的江河之间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如写青山明月的“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如写仙境醉乡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中有诗人的幻想,

中国近现代史题目

一名词解释 1海国图志2新文化运动3南京大屠杀 二简答题 1洋务运动的内容,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 2作为一名青年学生,请谈一谈1919年“五四运动”对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以及对当代青年如何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启示 三论述题 1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请就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基本脉络,梳理中国梦的曲折发展道路,并就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表自己观点。 一 1 《海国图志》是1841年起,由思想家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2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封,将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都归于需要“反”的行列,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3 南京大屠杀指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1] 。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2]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揭露。 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3]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二 1 a洋务运动的内容 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经济: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 文化: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政治: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

中国古代文学阅读书目.jsp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阅读的書目 1、選本舉要 1.《先秦文舉要》、《兩漢文舉要》、《魏晉文舉要》、《南北朝文舉要》高步瀛中華書局 2.《唐宋文舉要》、《唐宋詩舉要》高步瀛上海古籍出版社 3.《清文舉要》錢仲聯安徽教育出版社 4.《漢魏六朝賦選》瞿蛻園上海古籍出版社 5.《詩境淺說》(清)俞陛雲上海書社影音開明書店一九四七年版 6.《唐宋名家詞選》龍榆生上海古籍出版社 7《唐宋詞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人民文學出版社 9.《唐宋詞選釋》俞平伯人民文學出版社 10.《唐宋詞簡釋》唐圭章上海古籍出版社 11.《唐五代兩宋詞簡析》劉永濟上海古籍出版社 13.《李璟李煜詞賞析集》蔡厚示巴蜀書社 14.《蘇軾詞賞析集》王思宇巴蜀書社 15.《唐宋詞欣賞》夏承濤百花文藝出版社 16.《宋詞三百首箋注》朱祖謀唐圭章上海古籍出版社 17.《宋詞賞析》瀋祖棻 18.《宋詩選注》錢鍾書人民文學出版社 19.《楊慎詩選》王文才四川人民出版社 20.《唐人萬首絕句選校註》(清)王士禎齊魯書社 21.《宋詞選》胡雲翼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文學史類著作 1.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通史系列” a.《先秦文學史》褚斌杰譚家健 b.《秦漢文學史》 c.《南北朝文學史》曹道衡《魏晉文學史》徐公持 d.《唐代文學史》吳庚舜董乃斌 e.《宋代文學史》孫望常國武 f.《元代文學史》鄧紹基 g.《明代文學史》 h.《清代文學史》 i.《近代文學史》 2.《中國文學史》(上中下三冊)社科院文學所人民文學出版社 3.《中國文學史》章培恆駱玉明复旦大學出版社 4.《建安文學史》顧農湖南教育出版社

5.《南北朝文學編年史》曹道衡劉躍進人民文學出版社 6.《五代十國編年》張興武大慶文學出版社 7.《北朝文學史》周建紅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三、古典要籍舉例 1.“毛詩鄭箋” 四部叢刊本十三經注疏本 2.《詩集傳》(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 3.《楚辭補註》(宋)洪興祖中華書局排印本 4.《楚辭集注》(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選》常見版本四部叢刊六臣註本中華書局影印胡刻《文選》 6.《樂府詩集》(宋)郭茂倩 7.《唐詩別裁》(清)沈德潛中華書局影印本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诗经:春秋时代编辑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收录了商周至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依据音乐性特点,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15个不同地域的诗歌,160篇;雅为朝廷的乐歌,分大雅、小雅,105篇;颂为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的乐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这些作品体现了高度的艺术修养,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 乐府:在历代的含义不同。乐府是一个政府部门,主要负责采集诗歌,是中央音乐机构,主要负责执掌诗歌。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他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词入乐。魏晋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唱歌的新诗体。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之后也指后世作者依据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词、曲也可被称为乐府。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说最初始于曹丕所著的《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有重要贡献。其中王桀、刘桢成就最为突出。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风格劲健,形成所谓的「建安风骨」,正如钟嵘所言,其作品「干之以风力」,能令「闻之者动心」,各有特色,但时代特征,文风慷慨悲凉 庄子:庄子,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人,名周,字子休,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是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成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分为内、外、杂篇,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共有十一篇作品。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古诗十九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这些古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多作于东汉末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大多是出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士子。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加以欣赏、研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抒情真挚动人,语言清新自然,运用时空转换表达心境,写法上注重情景交融、物我转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由梁代刘峻作注。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本书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很有认识的意义,客观清楚的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有一定揭露意义。同时,其内容也有一定阶级局限性。

北大古代文学考博必读书目

2003年北大古代文学考博试题 我今年考的北大古代文学魏晋隋唐段的博士,考前我曾多次在这里求取考题,但从未有人理睬,所以我深知考生的心理,特把考题公布于此: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1、比较三曹诗风的异同 2、论述中唐文学风气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关系 3、论述近体诗的确立及其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古代文论、中国历史: 一、简答: 1、察举与科举 2、《录鬼簿》与《南词叙录》 3、宋元话本 二、论述: 1、论述封建制与郡县制 2、试述《左传》的文学成就及其地位和影响 3、举例说明常州词派的理论及其创作实践情况 RE:【推荐】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生閱讀書目 一先秦兩漢書目 十三經註疏阮元中華書局1957年用四部備要本重印全四十 冊 中華書局1982年用原世界書局縮印本影印 全二冊 四書章句集註四部備要本 論語譯註楊伯峻中華書局1981年脩訂重印 論語新解錢穆 孟子譯註蘭州大學中文系中華書局1660年版 孟子正義焦循 墨子閒詁孫詒讓中華書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義魏源中華書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詁馬敍倫中華書局1974年版 重訂老子正詁高亨中華書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釋朱謙之龍門書局1958年版

中華書局1963年新一版老子新譯任繼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莊子解王夫之中華書局1981年重印 莊子集釋郭慶藩中華書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釋楊伯峻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版 中華書局1979年版管子集校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王先謙 韓非子集釋陳奇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版韓非子集釋補陳奇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呂氏春秋集釋許維遹古籍刊行社春秋左傳集解杜預註孔穎達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春秋左傳註楊伯峻中華書局1981年版 左傳譯文沈玉成中華書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國語韋昭註二十一卷顧廣圻四部叢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點本戰國策高誘註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續註士禮居仿宋刻本武昌局繙刻本 顧廣圻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點本 詩三家義集疏王先謙 毛詩正義孔穎達見十三經註疏詩集傳朱熹上海古籍1980年版 詩經通論姚際恆中華書局1958年版詩義會通吳闓生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版詩選與校箋聞一多收入《聞一多全集》選刊之四詩經選余冠英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詩經選譯(增補本)余冠英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 詩經今註高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孫作雲中華書局1979年重印詩三百篇探故朱東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詩經韻讀王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詩經研究論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辭章句楚辭補註王逸註洪興祖補註中華書局1957年用四部備要本重印楚辭集註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楚辭通釋王夫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山帶閣註楚辭蔣驥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版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辅导(3)隋唐五代部分

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辅导(3) 隋唐五代部分 一、隋代诗歌 了解一下。 二、初唐诗歌 1、基本常识: (1)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是唐诗的开创时期。唐初诗坛承袭齐梁的浮靡诗风,流行宫体诗,能够摆脱宫体诗浮靡诗风影响的诗人是王绩,他推崇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诗歌风格,主要描写田园风光和个人的田园生活,诗风疏淡质朴。 (2)“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主要贡献是破坏和改造了宫体诗,奠定了五律,发展了七言歌行。继“四杰”之后使律诗定型的两位诗人是沈佺期和宋之问。 (3)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作家是陈子昂。他推崇汉魏古诗,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他以复古为革新,扫除了宫体诗的浮靡诗风,端正了唐诗的发展方向,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2、主要作品: ※《登幽州台歌》本诗是陈子昂随武攸宜征讨契丹,因直言进谏而遭处罚后所作。本诗通过登幽州台吊古伤今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深切悲愤和孤独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天地悠悠、人生短促的忧伤。本诗在艺术上不同于一般登临之作的重在描写登临所见,而是着力表现时空的无限和人生的有限,在有限与无限的对照中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与这种情感相适应的是北疆原野广阔而萧索的图景,苍凉而悲壮的气氛;因而使本诗显得意境开阔,格调慷慨悲凉。

三、盛唐诗歌 1、基本知识: 盛唐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盛唐的两大诗歌流派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还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李白和杜甫是盛唐双峰并峙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唐诗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和称“吴中四士”。 2、主要作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张若虚仅存诗二首,前人称赞《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闻一多更是赞扬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背诵“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为宫体诗旧题,相传为陈后主说制。张若虚这首诗虽沿用旧题,却能洗脱宫体诗的脂粉气,表现了新的思想内容。诗中细腻描绘了月夜、春江、花林等美好景色,抒写了离人相思之情以及作者对对人生奥秘的沉思遐想。诗中虽不无感伤和哀愁,但所讴歌的纯洁爱情、美好憧憬,为传统的闺情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 (2)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月夜、春江、花林等美妙景色,抒写了离人相思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沉思遐想。全诗诗情、画意、哲思水乳交融,创造了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诗中紧叩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展开描写,而以月为主线贯穿全篇,随着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依次展开画面和思绪;以从月升到月落为时间线索,把从天上到地下的寥廓空间,从明月、江流、花林、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景物,以及游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相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全诗既完美严

中国文学推荐必读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推荐必读书目 作者:本科生教育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74 更新时间:2009-11-1 1 1. 《古神话选释》,袁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名家品诗经》,朱自清等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3. 《楚辞选》,马茂元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 《论语译注》,杨伯俊著,中华书局 5. 《名家品庄子》,梁启超等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6. 《史记选注集说》,韩兆琦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7.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中华书局 8.《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9.《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中华书局 10.《杜诗镜铨》,(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或者《杜诗详注》,(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 11.《李太白全集》,李白著,王琦注,中华书局 12.《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 13.《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程千帆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 14.《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缪钺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 15.《唐宋词史》,杨海明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16.《元杂剧史》,李修生著,江苏古籍出版社 17.《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人民文学出版社 18.“三言二拍”,人民文学出版社 19.《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 21.《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2.《静志居诗话》,朱彝尊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3.《中国审美文化史》,陈炎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