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长物志_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_徐晴 (1)
览物有得与身与物化——浅述两宋花鸟画的审美
审 美意 义 的 花鸟 画 是 很难 在 这 个 时代 产 生 ,而 隋唐 时 期 经济 发 直 主 宰着 北 宋 宫廷 画 风 .为此 南 唐 名 家徐 熙 之孙 徐 崇 嗣也 不 得 展 .统 治 阶级 和人 民的 精神 生 活 都有 多方 要 求 .花 乌 画 才逐 渐 不 ” 诸 黄 法 .后 来 才 开创 了 “ 骨 法 ” 。 当 时 黄 家 画 派 效 没
从 大 量 宋 代 花 鸟 作 品 分 析 .宋 代 花 乌 画 家 物 我 关 系 上 找 到 的不 只 是 一 把 “ 匙 “ .发 现 了 通过 花 乌 画创 作 来 沟通 作 者 钥
同 时给 予 或 褒或 贬 的 审 美的 评价 ,以影 响 观 者 的善 恶 判 断 ,发 与 观众 内心 世 界 的途 径 .从 而 开 启独 具 特 色 的 中 国花 鸟 画创 作 挥其 社会 所能 。 把 花鸟 作 为 审美 对 象 .主要 是 在 唐代 以前就 逐 渐 兴起 .以 与欣 赏 的新 纪 元 。宋 人 花鸟 或 从 属 于 宫廷 绘 画 系统 .但分 别 以 “ 物 有 得 ” 或 身与 竹化 ”的 形式 确 立 了 开百 年 风 气 的 审美 揽
征 之 意 .实难 令 人理 会 。倒 是 由于 在 环 境描 写 中加 入 了 山水 技 迷 信 思 想 笼罩 下 的 固所 谓 祥 瑞 而 激起 关 于 “ 人世 ”的 想 象 。今 法 .以 笔 法 为主 的 笔墨 形 态 得到 丰 富 。 ” 以黄 荃 父 子 笔法 为程 藏美 国大 都会 博 物 馆 的 《 雀 图 》 .亦 属 宋 徽 宗名 款 ,他 描 绘 竹
究 .这 当然是 必 要 和 有益 的 。 然 而却 较 少 从 审美 关 系 的 角度 去 必要 以更 高 于现 实 的 面 目和 更 有 力 的手 段 来 寄予 审美 思想 ,表 深入 讨论 .这 样就 忽视 技 法后 面的 审美 文化 背景 的 发展 演 变。 现 实 中的动 植 物 可 以成 为人 类 的 审美 对 象 ,却 不 同于 现 实 达 审 美情 感 、抒 发 审 美 意趣 的时候 .以 自然 美 为对 象 的花 乌 画 才具 有 了艺 术 美 的价 值 ,花 鸟 画 创 作 才具 有价 值 .才 真正 成 为
从《长物志》器具中看现代简约设计
从《长物志》器具中看现代简约设计作者:高虹飞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1期摘要:《长物志》作者将“自然古雅”“无脂粉气”等作为自己的审美标准,而在现代简约设计中以无印良品为例,其设计思想又与文震亨的审美标准有诸多相似之处,倡导自然、简朴、回归本真。
而在对于古的追求上,也并不是单一的形式上的模仿,而是倡导一种精神的契合。
这些思想都对设计师在作品设计上有所启发。
关键词:自然;古雅;简约设计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147-02《长物志》是由晚明文人文震亨所著,长物一词出自于《世说新语》,意思是多余的物品。
全书一共分为十二卷,几乎将生活中的大小器物都包含在里面。
通读之后不难发现,贯穿《长物志》全书的是“自然古雅”“无脂粉气”等的美学标准,“古”“雅”“韵”也成为了全书出现频率很高的字眼。
一、器物审美分析《长物志》第七卷主要对生活中的器具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全卷共收录了六十种文房和卧室用具,如香炉、琴、纸砚等等。
除去简单的历史介绍等,更多的是对器具优劣的评价,体现的是作者的审美情趣。
作者在全卷开篇对器具做了综述:古代器具讲求实用,不惜工本,因此在做工方面十分精致,从钟、鼎、刀、剑、盘,到笔墨、纸张,古人都以制作精良为好,不止是看中金石铭刻,书画题记。
作者明确提出“制具尚用”就是说制作的器具要注重其功能性,最讲求实用,说设计之物应好用,实用,和耐用。
除了对功能的要求之外,文震亨也对器物的造型、材料等方面做了描述,要求器物兼具实用与审美两个方面。
1.器物的材料文震亨将自己自然古雅的审美情趣也表现在了对器物材料的鉴赏上。
在匙箸中作者写到:“匙箸紫铜者佳”“忌用金银”,匙箸为拨炉灰的筷子,作者认为紫铜制作的匙箸做好,忌讳用金银制作。
在麈尘中作者写到:“有旧玉柄者,其拂以白尾及青丝为之,雅。
若天生竹鞭、万岁藤,虽玲珑透漏,俱不可用。
”如收藏一把玉柄的白或青色的拂尘就更为古雅那些天生竹根或野藤做的虽然玲珑剔透,但不能用。
浅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文化追求
浅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文化追求: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瓷器发展的巅峰时代。
各地的官窑民窑广泛开展起来,形成了丰富多样、风格各异的窑系,可谓百花齐放,绚烂多姿。
瓷器由于产量大成本低,已大部分取代了漆器,为人们日常生活和观赏之用。
其中,景德镇烧造的青白瓷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成为宋瓷中的翘楚。
研究青白瓷背后的审美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宋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景德镇;青白瓷;宋朝理学;文人书画早在唐末五代,景德镇地区就已开始生产青白瓷。
到了宋代,青白瓷的烧造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烧制的青白瓷胎质细腻透白,釉色青翠淡雅,色泽温润如玉,后人为了区别它与较早时期青白瓷的不同,将之命名为“影青”,素有“假玉器”之称。
影青瓷器造型俏丽活泼,纹饰素雅,釉色晶莹润泽,因与玉器质感相仿,深受当时平民阶层和贵族的喜爱。
宋人对于青白瓷类玉似冰的这种审美追求,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文化和精神诉求,也折射出宋代整体文学艺术的风格特点,下面我们就浅析一下其背后形成的原因。
一、宋代文学艺术风格形成的社会背景宋朝政治体制的演变,不仅影响了宋代整体的文学艺术发展,也间接地塑造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艺术表现特征。
宋代实行重文抑武、内重外轻的政策,大大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形成了文官体制,使文人阶层的意识得以全面、广泛地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宋朝的文化因此空前繁荣。
强大的人文环境推动了宋代美学的发展,这些文人学士崇尚平淡自如,反对矫饰,追求自然之美,从而引领着宋朝一代的审美取向。
外部世界的强大使宋人变得胆怯、赢弱,他们克己自持,通过诗词歌赋追寻内在的宁静与充实。
从前的家国情怀如今变为书房的恬淡自得,这是文人软弱和无奈的自我抚慰。
这种时代风尚,促进了宋代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它的形成也离不开宋代理学的发展。
宋代理学成为哲学主流,是融合了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的思想是其美学思想的根基,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限制自由浪漫的装饰情趣,以追求理趣、讲求朴素实用为尚。
商周青铜器神异动物纹饰刍议
物纹饰的主流。1141以夏代晚期的陶器和玉器来
看,装饰纹样的主体是动物纹.且重皿构架。
商周青铜器的早期装饰纹样承袭了彩陶图案.
这也已映射在了青铜器上。
动物纹是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它们在
青铜艺术中占有大致一千五百多年的统治地
位。。,在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是以
早期:豫西和晋南的二里头文化。刁一、二期
或夏代时期。中期:商到西周早期。鼎盛期又
可分两段:商代早期、商代晚期到周前期;晚
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战国晚期
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取而代之了青铜铸造业。
李学勤先生又提出了两个高峰说:商后期到周
初为一个高峰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为第二个
高峰。青铜器断代分期与青铜艺术分期大体是
《金陵学报》第六卷)。它的构成法则始终是对
称上下排列。总之无论学者怎么说.赞咨纹
或兽面纹为铜器的主体纹饰是普遍认可的
局部形象的夸张与程式化是兽面纹的主要
构成方法t其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分割.两侧
作对称排列上端是角角下有目.有些还有
眉及耳‘又有曲张的爪.左右两侧有张扬的体
躯或兽尾简练概括的没有下半部或尾部兽
时候就象语言、感情一样会相互交流.被公
认为是中国的民族形式。它装饰在适合图案、
带状图案的商周铜器上又作为地纹.在光线的
映射下.特别好看其中可能有光学、物理学
的道理存在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结语
总之.以兽面纹、龙纹和凤鸟纹而构成的
神异动物纹饰为代表的商周青铜器.是历史
着中国文字进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以上帝为
至上神的一元神宗代替了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现当代文学中的《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
现当代文学中的《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一、文震亨与《长物志》作为“吴门画派”四大家之一的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出生于明末的“簪缨世族”,他生活和交游的江南地区也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士大夫文化渗透和浸染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处文化领域。
在士大夫阶层中有意无意的有着一种人居环境艺术化的追求与履践,他们借助能深刻领会和精妙传达自己的审美趣味的能工巧匠之手,营造园林居所,定制陈设器物,将士大夫温文尔雅的气质和对精致生活的品味充分彰显出来,同时也把这种对精致生活的细腻体验,诉诸笔端。
一时间,品藻绘事、燕游园林、修葺居室、把玩器物蔚然成风,著述迭出,文震亨的《长物志》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脱颖而出的一部佳构。
文震亨的这部著作是有着一定的家学渊薮。
从文氏家族来看,可谓“造园世家”,曾祖父文征明扩建停云馆;父亲文元发营造衡山草堂、兰雪斋、云敬阁、桐花院;长兄文震孟建造了生云墅、世纶堂。
这种家庭氛围,对他造园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他本人也是园林艺术的践行者,他曾在冯氏废园的基础上,构筑了香草堂,其中建有婵娟堂、绣铗堂、笼鹅阁、游月楼、鹤栖、鹿柴、鱼床、燕幕、啸台、曲沼、方池等景观。
印学大家顾苓在《塔影园集》中曾盛赞香草堂“水草清华,房栊窈窕”。
由此可以看出,《长物志》中的一部分内容可谓作者实践躬行的经验之谈。
此外,作者用“长物”来命名著作,也别有深意,这既透露出文人淡泊名利及身外余物的旷达心境,也开宗明义告知读者,书中所论,“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文人的清赏而已,并非布帛菽粟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须物资。
“长物”一词,为书中纷繁庞杂的内容作了范围的界定,也成为解读该书的入门钥匙。
纵览《长物志》全书,共分为十二卷269小节,内容包括: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
论述的内容极其广泛,从造园建筑到日常器用,从室内到室外,从花木到鸟兽,涵盖了多门学科和众多的艺术门类,是艺术美学的一次系统展示。
禁与不禁从明清官窑制度看“五行说”下的瓷器色彩伦理
文章编号:1003-9104(2021)02-0194-08禁与不禁:从明清官窑制度看“五行说”下的瓷器色彩伦理蔡花菲,徐艳芳(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广州510320)摘要:儒家礼教与“五方五行五色”体系相互融合,产生了色度与器用、物序与人伦的互动机制,色彩成为阶级礼制下序列人伦纲常的符号。
明清官窑“色禁”制度加剧了瓷器色彩伦理的进程,但制瓷技艺的成熟使得“色禁”难禁,瓷色反而“因禁而盛”。
随着明代“禁色”瓷器在清代民间的生产与流通,形成了“祭祀之器一身份之器一赏玩之器一日用之器”的伦理序列。
明清官窑对坊间瓷色僭越“禁”与“不禁”的制度之变,映射了瓷色伦理观的嫗变轨迹。
追根溯源,瓷色伦理观根源于“五行说”隐喻与象征的华夏思维模式,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在器物文化中的反映。
关键词:色彩伦理;官窑制度;色禁;五行说;明清瓷器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封建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政府直接干预和管理手工业。
手工生产本质上是以统治阶级的功能实现、审美满足和利益获取为最终目标。
如果将商周时期的“工商食官”视作最早的官营手工业制度,那么“任士作贡”的贡赋政策则显示出为统治阶级制作豪奢物品的趋势。
“造物带着特权等级而成为上层阶层使用、馈赠、赏玩、珍藏的物品。
另一部分普通日常生活所用之物则因财力、物力、耐用和等级观念的制约而显得简陋、质朴、耐用和功能化。
”⑴I??瓷器的工艺属性,加剧了陶瓷业差异化、等级化生产与应用的伦理格局。
“官窑”①聚集最优质的人力、物力资源,不计成本地烧制造型奇巧、纹饰华美、釉色卓越、精美奢华的御瓷。
凝聚着皇家意志的官窑制度的细则,见诸史料记载、督陶官与皇帝奏折和批复的字里行间。
官窑制度具有滞后性和变化性特征,它既沿袭前朝惯例,又针对当朝瓷业发展制定新政。
历朝官窑制度成为剖析各朝瓷业发展趋势、洞悉皇帝审美取向、解读社会变迁的重要文本。
就文化根源而论,制器之道是人伦之道的延伸,器用制度反映了物序人伦的社会关系,即所谓的“器以载道”。
青色在明清文人生活中的体现
青色在明清文人生活中的体现作者:陈瑶来源:《大观》2016年第03期摘要:青色作为中国传统五色之一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的审美倾向。
本文列举中国宋明时期的青色造物与明清的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以体现青色在中国传统造物应用之广泛,反映出文人阶层“器以载道”的传统造物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青色;中国传统造物;五色;陶瓷青色从商周的五色之一到宋明时期雅文化的代表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士”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兴起了以士大夫为主的文人阶层。
所谓“文人”,并非指会写文章之人,而是那些学养深厚、格调高雅且言之有物的精英知识分子。
他们在活着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的练达与生活的意趣,他们将自己的修养、学识、情趣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参与造物的设计与创造,间接培养了大众的审美情怀,提高了中国传统造物的审美价值。
以明代文士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为蓝本,探寻明清文人的日常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审美准则,阐明“青色”对于明清文人的意义。
《长物志》中涉及到得颜色种类非常丰富,总共 60 余种。
以青色系为例,文中所提及的相关颜色有“青、磁青、淡青、粉青色、石青、青葱、翡翠色、绿、碧、翠、新绿、青黑等”。
其中“青绿”的解释则为:“绿偏蓝的惯用名。
带蓝的绿色。
根据彩色的明度棚彩度,可分为淡青绿、中青绿、暗青绿、浅青绿、青绿、深青绿、鲜青绿等”。
因此,在这里把“青绿”纳入青色系来讨论。
《长物志》中作者几乎所有提及的造物皆对其颜色进行探讨,大多以“雅与俗”这一对范畴来辨不同颜色之于器物的优劣,可见其对颜色非常关注。
青色往往成为雅的象征,文中多次提到青色在器物中的完美应用,如门环、手炉、镇纸、刀笔、笔洗等。
“门环得古青绿蝴蝶兽面”;“水缸有古铜缸……青绿四裹……最古”;“盆以青绿古铜、白定、官哥等窑为第一”。
这些器物所适宜的颜色为青色,但并不是所有器物都以青色为雅致。
青花瓷是明代陶瓷器的代表,然而文震亨却不以其为美,他评价说“杂色者不贵”;“印池……青花白地、有盖、长样俱俗。
国之大器 物之大美
国之大器物之大美耿宝昌,我国著名古陶瓷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
他主持编写了多部陶瓷专著,其中,由他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古陶瓷研究鉴定的详尽专业论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鉴定宝典。
梅辰:中国丝绸的出口远早于瓷器的出口,为什么国际上称中国为“瓷器”(CHINA)而不是“丝绸”(SILK)?耿宝昌: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至今国际上仍称中国为“CHINA”(瓷器),我想可能是一种约定俗成吧。
中国除了瓷器之外还有茶叶、丝绸和四大发明,它们都是中国所特有的,而且茶叶比瓷器还早,汉代就有了,也是很早就传到了世界。
中国不也没被叫成“茶叶”么。
外国人确实很喜欢中国的瓷器,像17世纪末的德国国王奥古斯特?斯就特别喜欢中国的瓷器,他曾用一个兵团向奥地利的国王交换一组清康熙青花瓷器,包括两个大罐、两个瓶和一个尊(梅:成交了?)成交了!我见过这些文物,它们确实非常精美。
他在世时购买了约二万多件中国瓷器,还亲自把它们都编了号,甚为喜爱。
著名的德国麦森瓷器就是这位国王下令研制的。
因为烧制瓷器需要特殊的土,当时德国还没发现有这样的原料,他就下令去找,去研究。
现在麦森瓷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瓷器了。
(梅:这应该算是德国的官窑了)梅辰:中国最早的瓷器是什么样的?耿宝昌:3000年前,在今天中国的浙江、江苏以及福建等地相继出现了一些制作青釉瓷器的窑,它们制作了中国最早的瓷器。
原始的瓷器和现在的瓷器不一样,很粗糙,仅仅是表面上有些玻璃质的草木灰釉而已,它是由制陶技术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人们称它为原始瓷器。
梅辰:我们平常总爱把“陶”、“瓷”合在一起说,“陶瓷”这种说法对吗?耿宝昌:这是人们习惯的一种说法,实际上陶器与瓷器完全是两回事。
陶是陶,瓷是瓷,两者原料不同。
陶质是黏土,瓷质是高岭土,它们的发展是两条线,到今天仍然是两条线。
我国陶器制作的历史距今已有一万多年了。
浅析《长物志》器物色彩中的审美文化
着时 间的推移 ,这 些用来描述 器物 的色彩 词汇也 渐渐 的蜕
离了原来 的物质属性 ,成为 了一种视觉上的色彩感官 。
程度上 可以把其看 做是一部 造物 艺术 鉴赏 的百科 全书 。该
书对 于器物的颜 色有着专 注的鉴 赏和理解 ,色彩基本 上贯 穿着 整 部 书籍 的始 终 ,而 且 作为 对 于器 物鉴 赏 的重 要 标
【 城市文化】
浅析 《 长物志 》器物色彩中的审美文化
◇宋 丹
摘 要: 《 长 物 志 》 是 明 代 著名 文 士 文 震 亨撰 写 的一 部 关 于 生 活和 贫 贱 的 笔 记体 著 作 ,是 晚 明 文房 清居 生 活
、
方式的完整 总结 。全部 分为室庐 、花木 、水石 、禽鱼、书画、几榻 、器具、衣 饰、舟 车、位 置、果 蔬
《 长物志 》一书 中 ,因为描述 的 内容 十分广发 ,凶此
且 书 中对 铜 有这 样 的一 段 描 述 : “ 铜 色 :褐 色不 女 【 】
朱 砂 ,朱 砂 不 如 绿 ,绿 不 如 青 ,青 不 如 水 银 ,水 银 不 如 黑
涉及 的颜色也 同样 非常 广泛 ,单单 在书 中明确提及 的就有
香 茗十 二
个部 分,涉及 面广泛 ,内容丰富,体现 了一 个时期 内的审美观和 设计文化,特别是 器物在颜 色上 的见解 ,对 于我
们 现 代 设 计 依 然 有 着 非 常 重要 的指 导和 借 鉴意 义 。从 《 长 物 志》 中 器物 的 色彩 文 化 着 手 , 对 器物 设 计 色彩 上 的观 念 进 行 剖 析 , 以 了解 那 个 时期 的 色彩 文化 和 审 美观 念 ,融 汇 古今 ,以对 现 代 的 色彩 文化 产 生 共 鸣 关 键词 : 《 长物 志》 ; 器物 ; 色彩 ; 艺术 与 设 计
浅析《长物志》器物色彩中的审美文化
浅析《长物志》器物色彩中的审美文化作者:宋丹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08期摘要:《长物志》是明代著名文士文震亨撰写的一部关于生活和贫贱的笔记体著作,是晚明文房清居生活方式的完整总结。
全部分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果蔬、香茗十二个部分,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体现了一个时期内的审美观和设计文化,特别是器物在颜色上的见解,对于我们现代设计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从《长物志》中器物的色彩文化着手,对器物设计色彩上的观念进行剖析,以了解那个时期的色彩文化和审美观念,融汇古今,以对现代的色彩文化产生共鸣。
关键词:《长物志》;器物;色彩;艺术与设计一、关于《长物志》《长物志》共十二卷、囊括了衣、食、住、行、用、游、赏等各种生活文化,涵盖了当时士人在生活中对各种器物的鉴赏,触及到明末士大夫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其看做是一部造物艺术鉴赏的百科全书。
该书对于器物的颜色有着专注的鉴赏和理解,色彩基本上贯穿着整部书籍的始终,而且作为对于器物鉴赏的重要标准,加之,对于器物设计时不同类别的不同颜色都有着十分独特的理解和体会。
全书体现的是“自然古雅”、“无脂粉气”等审美标准。
文震亨最讲求的是格调品味,最讨厌的屎凡、冗、俗。
本文对《长物志》中的器物色彩以及色彩背后的文化进行相关的解析。
加强我们对于晚明时代设计艺术的认识,也同时在理解和借鉴的基础上传承这种色彩的审美文化,有利于现代的艺术设计中的色彩文化的补充,发扬。
二、《长物志》中的器物色彩《长物志》一书中,因为描述的内容十分广发,因此涉及的颜色也同样非常广泛,单单在书中明确提及的就有红、黄、绿、青、蓝、紫集中颜色。
文震亨对于颜色的审美观要求非常高,而且敏感度也是十分的高,几乎每件器物都会对其的色彩进行细致的描述和探讨。
并且可以通过对颜色的判别,分辨器物的品类和好坏。
这种敏感度体现在书中,比如对于白色的界定,就细致的分为了素、粉、素白、洁白、淡月白、月白、葱白等很多种描述的词汇去描述器物的感官色彩。
美誉概论器物之美
美誉概论器物之美器物之美,从形态到功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设计的创新。
我们从玻璃器皿、陶瓷碗、银餐具到名牌手袋、精美珠宝都可以发现,这些物品在形式上或功用上都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以下将分别从形态与功能两个方面探讨器物之美。
形态美是器物之美的核心之一。
器物的形态既是工艺等级的体现,也决定了它是否能在视觉上吸引人、激发人们的情感与共鸣。
从它的线条、色彩、材质等方面表现出的美感,足以使得器物成为生活中精神文化的传承者。
例如,中国的陶瓷制品,具有特殊的造型、花纹和色彩,细腻的纹饰和优美的产品外形,让人感到非常的舒适和温馨。
而像hermes、chanel、LV这些时尚品牌,他们的手袋、鞋子等单品都是在造型设计上下了大量功夫,通过线条、色彩的组合,展现出时尚、高贵、优雅之美。
然而,在美感之外,器物的最终价值还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
成功的器物设计应该不仅仅能吸引消费者眼球,更重要的是需要功能性的设计,能够为人们的日常使用带来便捷和舒适体验。
比如,对于一只银餐具来说,除了优美的外观外,更需要具有便于使用和清洗、不易生锈等功能特性;又比如说,一台苹果电脑,非常流畅且美观的操作系统,让用户使用的体验更加舒适,准确反应了计算机的功能与实用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器物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样的功能性产品,就会因为其具有卓越的视觉效果而成为一种特别的奢侈品。
如Bose的音响,无论是音效还是外观都更为具有吸引力和高雅性,在很大程度上都超越了功能属性本身。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器物之美的脉络可能会有多种变化,但是对人们实际生活的帮助是不会改变的。
因此,无论是从形态还是功能的角度,器物之美都在不断地演进和变化,无论贵贱或是物质、虚无,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成为全球人们心目中一种共同的审美趣味与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度的关注和追求这些美好的器物,从而让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
尤其是在现代城市中,器物之美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是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同时更是人们心灵的滋润和表达。
论《长物志》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
论《长物志》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作者:高洋钱皓来源:《设计》2018年第15期摘要:从《长物志》中的造物观和审美美学出发,通过对十二卷中的几榻、器具、位置等卷的分析,将《长物志》中的造物观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进行分类解读并阐述其意义。
《长物志》中的造物观和审美美学,为现代产品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次:《长物志》造物观产品设计审美美学引言《长物志》出版于明代未年,其作者文震亨是明代中叶“吴门四家”之一文征明的曾孙。
《长物志》是中国古典园林著作的经典,其内容共分为十二卷,分别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和香茗等,内容几乎涵盖了生活中的一切器物与园林造景。
《长物志》集中体现了明中期以来文人士大夫崇尚的生活审美情调,对物品、园林等的审美美学作了很多评论,直接阐述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在几榻,位置等卷阐述了对家具器物的审美,其追求自然,简约雅致的思想,对现代设计美学的评判,有很大的影响。
《长物志》不仅对器物的设计有着重要的研究,而且将设计思维升华至设计哲学的高度。
现代产品设计在经历了洛可可和巴洛克的浮华过度装饰,包豪斯的几何冰冷机械感后,以人为本和追求自然的设计理念开始被大家所推崇。
这也与《长物志》里追求自然,天人合—不谋而合。
因此,《长物志》对现代产品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长物志》中“适”与“宜”设计思想对现代产品中的启示在晚明奢靡之风盛行之时,以文震亨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对物品审美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提出了“尚用”的观点。
“尚用”在设计现代产品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一个产品是否好用、耐用都是衡量产品好坏的指标之一。
文震亨所提及造物观中的“适”与“宜”,与现代设计中的四个产品要素相适宜,分别为实用性,功能优化,人机工程学和使用方式。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解读,理解现代产品与《长物志》中所提及观点的共通之处。
(一)实用性的体现:在现代产品的设计中,实用性是评价产品的重要因素之一,晚明时期重视用浮华装饰强调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装饰风气盛行之时,文震亨在器具卷中提到“古人制具尚用”,追求实用功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名品丨青白瓷器上的那一抹宋人雅致
名品丨青白瓷器上的那一抹宋人雅致“瓷素茶寂琴破音”,是品茶时最美妙的情景,视觉、味觉、听觉开始密集感觉的风势,汇聚思想的流水,涤荡情绪的杂质,审美体验在愈来愈接近于本色时提纯,重回朴素的格调。
这格调大概始于宋人点茶,咬盏的茶之花,点出了宋人生活的精致与典雅,是青瓷中的美学趣味。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宋代留下的五大著名窑口,至今为茶人喜爱。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它们烧造的瓷具,有一个共同的审美趋旨,那就是以“素”为底色。
唯钧窑特立,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等窑变的斑斓,可它的底色仍属青瓷系列,无论窑变如何炫彩,天青则始终固守“素”的美学操守。
定白虽不属于青瓷,但它可是素的原教旨。
素是色彩之母,众妙之门。
如果我们无法免俗,一定要给美排座次的话,那么宋代除了五大窑口之外,还必须补上一个第六大窑口,那就是以景德镇为主流的“青白瓷”烧造窑口。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浮梁镇烧出一款像怀玉山一样美的青白瓷,真是君子怀玉,这让以素为美的宋风为之倾倒,连皇帝都把自己的年号拿出来赏赐给浮梁镇,从此改称景德镇,烧造青白瓷的底款也必须是“景德年制”四字。
青白瓷系出名门,生逢其时,当时南方的越窑青瓷、北方的邢窑白瓷工艺已经很精致了,景德镇得风得水,吸纳了南北瓷窑的烧造工艺,加工了景德镇的好山好水,金木水火土五大自然元素,在景德镇的窑火里运转五行美学,玉般的青白瓷带着哲学的韵致出窑了。
一时得到风流名士以及宫廷贵族的喜爱,在书房里静观,在茶室里雅聚,在夜宴上交错夺目,在江河湖海的漂泊中去结缘。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狮枕景德镇背靠黄山和怀玉山,昌江从安徽祁门县大洪岭深处出发,向南流经景德镇,经鲇鱼山流入鄱阳湖,全长二百五十三公里。
这山水孕育了驰名世界的高岭土,这种土,质地坚硬如燧石,花纹温婉如玉石,是烧制陶瓷的上等原料,成为世界高岭土标准,景德镇东埠的高岭村,就是世界高岭土的故乡了。
昌江水借山势落差之美,以柔软的动力带动憨实如牛的水碓,粉粹瓷石。
小学美术课堂中古文物欣赏的特性把握——以“南宋官窑”一课为例
程中通过课堂氛围做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 ,从而简
39
2018年 第 3期 (总第261期 )
基 础教育 论 坛
JlC H U JlA O YU LU N TA N
1'4o3, 2018 GeneraI, No_261
于 “育体 ’’中实现 “育德 ’’
试论初 中体 育课 堂教 学 中的德 育渗透
二 、欣 赏中体现人文性
一 、 欣 赏 中体 现 表 现 性
1.历 史 文 化 解 读 历 史 的人 文 精 神对 于 学 生来 说 ,理解 起 来 比较 复 杂 ,教 师 可 以将 欣 赏 内 容 进 行 “童 化 ” 的加 工 、处
1.审 美 感 知
理 。在 作 品的 直观 感 受 、技 法 分析 的 基础 上 ,教师 可
杜 玉 涛 (辽 宁省新 民市法哈牛 学校 )
摘 要 :在初 中体 育教 学 中,教 师应该 充分认 识 到德 育教 育的 重要 性 ,并在 实 际教 学 中通 过 “育 体 ”逐 渐 实现 “育德 ”,为 学生 的健康 成 长和全 面发 展提 供保 障。基 于此 ,文 章分析 了初 中体 育教 学 中 德 育渗 透 的基 本原 则 ,并探讨 了在 初 中体 育课 堂教 学 中如 何 实现德 育 的有 效渗 透 。
而 ,在实际教学 中,有些教师忽略 了对学生 的欣 赏教 验证 、判断的习惯 ,使评价更贴近事实 。
学 研 究 .以至 于 出现 了 “重 绘 画 、轻 欣 赏 ” 的 现 象 。
笔 者 尝 试从 “南 宋 官窑 ” 一 课 中如 何 体 现欣 赏 课 的 特 性 做 浅薄 的分 析 ,来 阐述美术 欣 赏课 的教 育意 义 。
艺 术美 学史 上淡 雅 的美 。
塑形绘色的物用之美——谈陶瓷雕塑台灯实用与审美功能
工美史话工艺美术过去称为实用美术、大众美术,用“实用、经济、美观”为经典的设计标准定义语,来鼓励实用美术的设计工作者。
美观还是附着在实用、经济之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传统工艺美术中大多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具有浓厚的阶级属性,老百姓只要有只白胎碗吃饭,点盏油灯照明也就知足了,何谈美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善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提倡工艺美术“大众化”。
从实用与美观的角度考虑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让家居装点老百姓的生活。
其实“从新石器时代制作彩陶以来,经济、实用、美观就成为我国代代相传的一种良好传统”[1],从生产角度来看,工艺生产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结合体,物质是基础,但物质生产中又包含有精神生产的因素。
20世纪70年代,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有限,完全以精神享受为主的工艺品是销往国内和国外东南亚地区等。
国内市场还是以价廉物美的实用型工艺美术品为主,且能有限地美化生活,使人们生活中充满美的阳光。
文 孙燕明 王美仝[摘 要]新的事物代替了旧的事物,但是,旧事物中一些有益的、积极的因素仍然可以共存发展。
“实用、经济、美观”的工艺美术设计方针真实反映了当时供给消费,既给人民带来方便,又符合经济节约、价廉物美的规律。
这样的工艺雕塑是科学智慧和艺术技巧的结晶,是符合人民的愿望和生活需要的。
因为当代工艺分工细致的原因,当年鼎盛的工艺雕塑台灯退出了市场,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早已经换掉了实用的角色,成为一个纯精神享受的收藏级艺术品。
[关键词]实用;经济;美观;雕塑台灯[中图分类号]J527.1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1-0015-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孙燕明,王美仝.塑形绘色的物用之美:谈陶瓷雕塑台灯实用与审美功能[J].天工,2021(1):15-17.塑形绘色的物用之美—谈陶瓷雕塑台灯实用与审美功能一、雕塑台灯在实用家居设计中的表现方式20世纪70—80年代,扩大再就业,带动了物质消费品生产。
浅议《长物志》之雅趣生活
浅议《长物志》之雅趣生活
王婧怡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
【年(卷),期】2016(000)014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长物志》一书的“雅”与“情”,书中内容丰富广泛,
全书共有12卷,分别讲述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每篇文章虽短小精湛,但却是晚明文人生活和审美意趣的精彩写照,也是体会学习这一时期设计风格及其设计思想的重要文献。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王婧怡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晚明文人的日常生活审美实践r——以《长物志》为例 [J], 田军
2.长物之镜——文震亨《长物志》设计思想解读 [J], 李砚祖
3.《长物志》的明代生活美学赏析 [J], 吕嘉
4.浅议《长物志》之雅趣生活 [J], 王婧怡;
5.从《长物志》书画卷窥探晚明私人收藏生活 [J], 杨运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观照、发现、探析文物之美——刘卫华叶文物审美概论曳评介
25 陈寿 .三国 志 M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1971:1007 1008.
26 常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M .任乃强 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27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第三册 M .北京 线 装书局 2008 34.
深 更加认识到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伟大创
造力 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激发爱
国情怀 进而使民族精神得以丰富和升华 有
利于推动构建民族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民
族精神 民族文化素质的核心 有什么样的人
文精神 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素质 充分认识中华民族文物之美 有助于形
成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向心力和民
当前的美学研究趋向于文化普适化 与 整个文化融合起来 向文化研究转移 这是符 合中国文化特点的 文物审美概论 一书 在 将审美思想与审美器物研究相结合的审美文 化研究方面做了新的探索 在理论性与实证 性统一 物态史与思想史结合的整合性研究 方面做了努力 该书以文物美学概念进行建 构 在形而上之精神和形而下之物态间架构 了一条互融的通道 由形而下之对象反观形 而上之精神 由形而上之精神释读形而下之 器物 用实证性的物态史来印证和校正思辨 性的观念史 用思辨性的观念升华实证性的 物态史 既不是单纯的思辨性论证 也不是单 纯的实证性分析 而是建立在思辨成果和实 证材料基础上的解释与描述 是文物审美阐 释的新开拓
装书局 2008 280. 20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第十册 M .北京 线
装书局 2008 235. 21 王其 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 第二册 M .北
京 线装书局 2008 43. 22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第八册 M .北京 线
中国传统色彩观
第八章中西设计美学观念比较中西方的设计美学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上,不仅体现在我们之前讲过的图案造型观、器具造型观、空间设计观念上,也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色彩观上。
第四节中西色彩观比较一、中国传统色彩观1.五色观中国传统色彩观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五色观”,它形成于先民们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推动下,逐步完善成一套以自然观和社会观相结合的色彩理念——“五色体系”。
通过五种单色即“青,赤,黄,白,黑”来传达人们的情感和意志。
“五色”一词出现时,只有“五色”总称,而未一一列出五色之名。
最早说明具体哪五色的,是在《周礼·考工记》。
其中记载道:“画缋[huì]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将五色崇拜同方位观念相联系,这里所体现出来的色彩具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每个色相各对应了天地东西南北。
而后又发展出了“五色与五行论”。
使五色不仅与五方相对,又分别指五行和四时,五方是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东方谓之青(青龙)为木主春(青风(春风);青阳(春天;青帝(春神);青宫是指太子居东宫),南方谓之赤(朱雀)为火主夏,西方谓之白(白虎)为金主秋,北方谓之黑(玄武)为水主冬,中央为土,黄色。
解释起来就是:青色,相当于温和之春,为木叶萌芽之色;赤色,相当于炎热之夏,为火焰燃烧之色;白色,等于清凉之秋(金秋、金风),为金属光泽之色;黑色等于寒冷之冬,为水,为深渊无垠之色;黄色,相当于土,为地气勃发之色。
简化就是,木为青色,火为赤色,金为白色,水为黑色,土为黄色。
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五色相匹配,金、木、水、火、土与白、青、黑、赤、黄相对应,并将色彩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五色与五行结合,原因有:①五行是产生万事万物本源性的五种元素,而五色是色彩的本源之色,是一切颜色的基本元素,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晴,等《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HUNDRED SCHOOLS IN ARTS84文章编号:1003-9104(2012)07-0084-03《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徐晴,王珏(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长物志》是一部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展现明代生活和艺术品鉴方面的著作。
分析《长物志》中晚明造物色彩,解析其中所蕴含的造物审美观及文化,有助于加强我们对民族传统造物色彩审美文化的认识,对于我们现代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Color Aesthetics of Utensil in Chang Wu ZhiXU Qing,WANG Jue《长物志》是明代苏州文人文震亨撰写的一部关于生活和品鉴的笔记体著作,囊括了对当时士人生活中各种器物的鉴赏。
《长物志》共十二卷,涉及室庐、花木、水石、书画、器具等诸多方面,在中国古代造园和造物理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它似一幅内容丰富的文人生活画卷,触及到明末士大夫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造物艺术鉴赏的百科全书。
《长物志》系统全面,“衣”、“食”、“住”、“行”都囊括其中,却又做到了言简意赅、观点鲜明,不仅是对明人文震亨个人的观点的反映,也体现出对传统造物文化的沿袭。
本文将分析《长物志》中的器物色彩背后的审美文化,解析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造物思想和审美观念,有助于加强我们对民族传统造物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发展。
(一)《长物志》中器物色彩概述《长物志》中涉及的色彩范围比较广,红、黄、绿、青、蓝、紫都有提及,描摹出当时士大夫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书中色彩的多样性与其丰富的内容有关。
全书共十二卷,内容包含了建筑、家具、器玩、花木等园林家居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花木卷就写到了50余种植物,涉及到的色彩自然较为丰富。
此外,作者对色彩很关注,几乎每写到一种器物都会对其颜色进行探讨,以辨不同颜色的优劣。
《长物志》中的色彩分得很细,用不同的色彩词来描绘细微的色彩差别,反映出古人对于色彩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色彩的细微差别,《长物志》中对于颜色的描写也是细致入微,例如书中对于我们印象中缺乏存在感的白色,就有素、粉、素白、洁白、淡月白、月白、葱白等多种描述方式。
古汉语中有很多红色系的色彩词,各自有着细微的差别。
《说文解字》有:“絑:纯赤也。
”“纁:浅绎也。
”,“绌:也。
”,“绛:大赤也。
”[1](P.763)《说文通训定声·丰部》:“赬深于红;纁又深于赪,纁即大赤之绛,非紅紫比。
”[2](P.29)对色彩区分可见精雕细琢。
《长物志》正沿袭了传统上这种细分的态度,体现出对色彩的细腻体察以及认真的鉴赏态度。
尽管《长物志》中出现的色彩繁多,但大致来看,主要分布在红、黄、白、黑、青五种色系,而且这几大色系中出现的色彩词频率明显较高。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3](P.124)认为五色有着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方位。
《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
”[4](P.1166)杜预注解五色即赤、黄、青、白、黑。
更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
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
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器物颜色审美文化研究”(批准号:09YJC760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晴(1980-),女,安徽芜湖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美术学。
王珏(1987-),女,湖北武汉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史论。
8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2年第7期总第129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4](P.1447)详细的阐述了五色观。
《长物志》显然也受到这五色观的影响,赤、黄、青、白、黑五种正色受重视的程度明显高于间色,它们在书中经常被提及,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较高,同时也受到了作者较多的关注。
另外,除了黄白两色的金属器物之外,作者对这五种色调的器物态度大致趋于肯定。
特别是对其中的青、白、黑这三色,书中多有溢美之词,这三色的朴素、大气、古雅正契合了文震亨的审美。
《长物志》中还有一些用事物来进行描述的色彩词汇,以实现“借物呈色”。
这类词通过人们熟悉的事物能清晰明了地传达信息,让人快速了解作者想要描述的色彩。
例如“月白”、“桃红”,就利用月亮和桃子分别传达白红两色的详细信息。
人们只要回想夜空中的那一轮明月,就会了然这种“白”;看到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桃子的颜色,也就很清晰的感受到这种“红”,生动而具体。
“黄如蒸栗”,“白如脂肪”,“蓝如翠”,“红者色如珊瑚”,“青如新柳”,“绿如铺绒”等,书中这些生动形象的描述,把色彩状态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类“借物呈色”的色彩词具有人文性,所“借”之物都是当时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
通过这类色彩词所“借”之物,我们也可以一窥当时的生活文化。
事实上,很多色彩词也是从事物的名词发展演化而来。
《说文解字》中说:“翠:青羽鸟也。
”[1](P.200)“丹:巴越之赤石也。
”[1](P.288)“碧:石之青美者。
”[1](P.19)这些事物名词后来用来形容它们所具备的色彩。
可见在古汉语中,色彩词是与事物有着紧密联系的,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很多色彩词逐渐脱离它们的物质属性,拥有了独立的视觉属性。
(二)《长物志》色彩审美观分析受器物材质、制作工艺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长物志》对不同的器物都有特定的色彩趋向或范围。
譬如,在《长物志》中,对于金属器物的色彩描写有近20种,涉及到门环、手炉、镇纸、刀笔、笔洗等方面,其中,出现最多的色彩是“青绿”。
对于陶瓷,文震亨较为偏好的是“白”、“青”等色,主要涉及的是盆、缸、炉等容器。
在“建筑”这一类别中,《长物志》提及次数最多的色彩是“朱”,涉及到门、窗、栏杆等。
此外,作者对建筑中的“素”、“粉”、“黑”、“金”等色也有不同程度的肯定。
在织物色彩中,《长物志》提及较多的是白色、紫色,其次是“皂”、“青”、“乌”等风格都较为素净的色彩。
通过综合分析《长物志》中的各类器物及器物上的设色特点,我们大略归纳出涉及《长物志》器物的色彩审美观点,有如下三个方面。
1.以纯色为美《长物志》中对纯色的喜爱溢于字间,书中多处提及纯色为贵的观点,除了特殊纹理的器物之外,器物是否纯色常常是其品质判定的标准。
“(土玛瑙)另有纯红纯绿者,亦可爱玩”,[5](P.116)“(笔格)白玉为母,余取玉玷或纯黄纯黑玳瑁之类为子者”,[5](P.256)“茶炉,有姜铸铜饕餮兽面火炉,及纯素者,有铜铸如鼎彝者,皆可用”,[5](P.417)《遵生八笺》:“(均州窑器)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
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
”[6](P.535)纯,意味着单纯、纯粹、完美,是纯洁、美好的象征。
这点,在纯白色的审美追求中体现得尤甚,因为纯白是一尘不染,无比高洁。
“惟纯白色器皿为最上乘品,余皆不取。
”[6](P.718)对纯色的喜爱一方面体现在直接对纯色的崇尚和褒奖,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杂色的贬抑。
纯色意味着不带杂质、没有瑕疵,光洁剔透。
这点在玉石鉴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长物志》中,“大理石出滇中。
白若玉、黑若墨为贵。
白微带青,黑微带灰者,皆下品。
”[5](P.117)像玉一样白和像墨一样黑的纯色大理石,是上等的品质,而带有杂色的成分则使得品质低下。
“有红丝石,白地上有赤红纹;有竹叶玛瑙,花斑与竹叶相类,故名。
此俱……非贵品也”[5](P.116)。
对有杂色的石玩评价较低。
这种观点在其他文献中也得到了印证:“玛瑙以西洋为贵,其出中国者,则云南之永昌府,以色红者为上;红白相间者为缠丝,品最下。
”[7](P.906)红色的玛瑙为上品,但红白相间的为最下品,说明在古代中国民间审美上“以纯色为上,以杂色为下”的标准有较高的认同度。
纯色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视觉审美方面的原因外,也和它的象征意义有关。
“纯”通常与“正”,正直、正派等词义相连,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受到褒扬的品质,不论是器物的审美还是人的品性都是如此。
在古人眼中,“纯”还与高尚道德相联系,折射为人品行的高劣。
《礼记·中庸》中“《诗》云:‘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8](P.1679)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正是因为他非常纯正,道德高尚,正如士大夫们常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来比喻自己品性高洁,和对世俗的乱象的泾渭分明。
文震亨对纯色的喜爱也隐含着对单纯、完美、高洁和洁身自好的追求。
这种观点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长物志》中的观点正与传统的审美观遥相呼应。
2.以素雅色为美《长物志》青睐素雅的色彩,不认同过于艳丽的色彩。
对于有些器物,文震亨提倡展现材料本来的色泽,而不是在其表面涂漆。
“(书桌)凡狭长混角诸俗式,俱不可用,漆者尤俗。
”[5](P.232)事实上,设计史上著名的明式家具的特点之一正是重视木材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色泽,不在家具上髹漆,只是在表面打磨上蜡,从追求髹漆的人工之美,转化为材质的天然之美。
《长物志》中的家具多用乌木、花梨、紫檀、楠木等木材,是明式家具的典型用材。
这些木材的材色很丰富,例如乌木多呈褐黑色,黑红色,黄金色,黄褐色;花梨木色金黄而温润;紫檀有黝黑如漆、紫中带红、紫中带黄多种。
《格古要论》中写到紫檀“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新者以水湿浸之色能染物”[9](卷八,P.5)。
但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自然素雅,不似漆色般浓艳华丽。
木材自然的色泽赋予家具以纯正质朴、温润宜人的品性,带给人舒适感和平和感。
谈及瓷器,文震亨偏好“白”、“青”等色,也印证了文震亨对单纯素雅色彩的喜爱。
青瓷作为青釉中的代表,其中的“粉青”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是著名的青釉品种之一。
文震亨的高度评价粉青:“官、哥、汝窑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徐晴,等《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HUNDRED SCHOOLS IN ARTS86之,油灰最下。
”[5](P.17)同时,书中有一段明确阐述了对陶瓷的看法:“定窑以白色而加泑水如泪痕者佳,紫色黑色俱不贵。
均州窑色如胭脂者为上,青若葱翠、紫若黑色者次之,杂色者不贵。
”[5](P.317)从中可以看出,文震亨比较青睐单色瓷。
青釉、黑釉和白釉,是中国古代瓷器使用时间最长的三种基本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