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
当代消费文化理论模式的构建一个分析框架
当代消费文化理论模式的构建:一个分析框架江山2012-8-28 15:46:45 来源:《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4期第42~46页【英文标题】Constructing Theoretic Pattern of Contemporary Consumption Cultur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作者简介】江山,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上海 200444)【内容提要】消费文化理论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进而探究消费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当代的消费文化理论必须避免本质论的判断,而应在社会变迁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经济、生活风格与生活美学三个概念,构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分析框架,从而积极地掌握消费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
The theory of consumption cultur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modern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nsumption culture should aviod the essence theory of judgement, and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social change. Constructing the analytical framwork, both in macro and micro level, using the conception of cultural economy, life styles and life aesthetics, would be benefit for us to master the positive meaning of consumption in modern society.【关键词】消费文化理论/文化经济/生活风格/生活美学theory of consumption culture/cultural economy/life styles/life aesthetics消费文化理论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进而探究消费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消费主义——精选推荐
什么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消费主义表现在“对物质产品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种能源和资源,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采用难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
在这种界定之下,消费主义的实质上是拜物主义,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体现他们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他们无所节制的消费污染了环境,过量地消耗了资源,带来了极大的负外部性,但他们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
任由消费主义发展下去,资源将消耗殆尽,地球将衰亡,基于这样的考虑,环保主义者提出,“地球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消费主义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极为先进生产高度发达的结果,同时,消费主义又是现代化社会科学技术更为先进和生产水平更为发展提高的根本性的推动力量。
消费主义是现代化社会老百姓的生存目的和精神面貌:崇拜羡慕模仿社会上层贵族明星各级富翁,唯利是图极端自私,精神空虚颓废(社会风气败坏、毒品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消费主义是现代化社会民心发散的诱惑剂、催化剂和加速剂,消费主义是现代化社会日益复杂化的直接根本原因,消费主义是引导人类社会走向最终自毁灭亡的癌症大爆发。
[编辑]消费主义来源消费主义在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并继而在全球流行开来,可从如下方面找到原因。
(1)经济因素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由此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
这使许多人都以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于是,一种主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思想便产生出来,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消费主义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
(2)政策因素随着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
论消费主义—一种带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
论消费主义一一种带有欺骗性 的意识形态
吕娉 婷 中 共 辽 阳市 委 党校 辽 宁辽 阳 1 1 1 0 0 0
摘要 : 消费主 义起 源于 1 9 世 纪末 的美国 ,“ 二战 ”后 成 为西方欧 美社会 的主流 意识 形 态和 重要 的价 值取 向。消 费主
抨击从来不强烈 。 三 消 费 主义 形成 的消费趋 同不 利于 人们 的 自由消费 2 0 世纪 8 0 年代 以来 , 随着 我国改革 开放程度 的不断深入 , 西 消费 主义提倡 人消费的物品并不是 日常性 的生活用 品 , 更多 方 的消费主义 也一步一步 的向我们逼近 , 我们在 吃着麦 当劳 , 喝 的是体现身份和地位 的奢侈 品。随着 消费主义 的深入 人心 , 人越 着 可 口可乐 , 品着 好莱坞 电影 的同时 , 梦寐 以求地 向往 着西方 的 来 越对象 征性商 品表 现 出狂 热地追 求 , 而这 种商 品毕竟 是有 限 消费生 活方 式。据世界奢 侈品消费 的统计显示 , 我 国在2 0 1 1 年 的 的, 所以, 人 的消费越来越趋 同 , 越来 越具有一 致性 , 甚至人在面 时候就 已经达 到了 1 2 6 亿美元 , 超过 了 日本成为 了世 界第一大奢 对 商品选择 的时候已经丧 失了 自由性 , 而这种 自由性 的丧 失连 自 侈品消费国。2 0 1 3 年奢侈品消费统计报告显示 , 春节期 间中国人 己都 没有体 会到。从 一定意义 上说 , 消费主义下 的人 的消费 已经 在境外奢侈品消费累计达8 5 亿美元 , 占海外 同期奢侈 品消费总额 不知不觉地演变 成 了强迫 消费、被动 消费 。这也正 是消费主 义 的6 5 %。西方学者麦克基 本曾经指 出:“ 消费 主义是到 目前为止 这 种意识形态 的虚假性 , 而这种虚 假性具有强 大的蒙蔽性 , 正在 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 , 地球上 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 能够 毫无声息地剥脱着人们的 自由。 逃脱我们的 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正如麦克基本说的那样 , 西 消费主义 以其所谓 的 “ 幸福 、平等 、 自由”欺骗着 全球 的 方的消费主义正一步步的向我们走来 , 在诱惑着 中国消费者追求 消费者 , 这是一种极 不正常 的消 费方式 , 它不仅会损 害社会 的公 所谓的 “ 幸福 、平等 、 自由”的 同时 , 堂 而皇之地欺骗 中国的消 平正义观 , 还会扭 曲人们对个 人社会成就 的评价 , 从而助 长等级 费者 , 也影响着我国主流意识的建构。 观念 , 败坏社会 风气 。在 我们这样一个 资源有 限、人 口众 多的发 展 中国家 , 决不 能提倡奢侈 品消费 。如果奢侈 品消费滋长了奢靡
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解码
2023年9月第25卷第5期㊀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㊀Sep.2023Vol 25No 5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解码曹洪军㊀雷宜静(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116)㊀㊀[摘㊀要]当代西方消费主义已经发展为强化推广资本主义生活理念方式㊁思想价值观念㊁政治经济制度的文化意识形态㊂在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宰制下,商品客观功能与符号能指二重化㊁消费者身份跃迁与身份焦虑二重化㊁消费形式自主与结构匮乏二重化,人迷失于追逐 虚假需要 ㊁陶醉于身份跃迁幻觉㊁沉迷于社会自由平等假象㊂形塑观看之道颠倒商品景观中的主客体,制造美感控制下的身心二元论突出身体叙事,借助数据赋能将消费活动抽象为数字化生存,是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运行机理㊂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突出了文化转向特征,但文化只是表征结构,思想控制转向㊁实践方式转向及叙事主题转向都离不开资本驱动和政治权力操控,本质仍是服务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㊂深刻认识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本真面目,有利于我们增强应对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能力,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于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引领力㊂[关键词]消费主义㊀消费主义文化㊀文化意识形态㊀文化转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规划一般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体系演进逻辑及基本经验研究 (19BKS170)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曹洪军(1968 ),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工程学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现代马克思主义㊂①㊀荣鑫:‘撩开斯芬克斯的面纱 论新自由主义精神与消费社会意识形态“,‘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㊂②㊀鲍金:‘揭开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面纱“,‘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1期㊂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功能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为审视消费的意识形态性问题提供了思想话语资源和独特研究视角,始终是我们开展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根本遵循㊂尽管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并未形成广泛意义上的消费主义,但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问题进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论证生产与消费具有同一性的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的剥削性质,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衍生的异化劳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商品拜物教意识形态㊂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市场化和商品化,消费活动的符号意义和社会功能日益凸显,消费主义演变成了资产阶级进行社会整饬和思想整合的意识形态㊂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矛盾展开研究,并对现代性过程中消费文化的价值观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将意识形态批判从生产领域拓展到了社会生活领域㊂与以往在生产主义视角下对消费主义进行批判不同,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批判的文化转向显然是建立在消费社会这一现实基础之上的㊂在物质资料生产基本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消费社会物的丰裕性呼唤消费走到历史的台前,完成了生产与消费的顺利连接, 消费已经成为一种 关键性的经济需要 ,同时,潜在地实现了一种 对社会的文化重建 ①㊂消费文化对人们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关系的影响日益强大,为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产生提供了丰厚土壤和基本前提条件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呈现了文化转向,但对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主要围绕消费文化和文化消费进行,仍然将消费主义看作追求被文化形式所不断制造出来的消费欲望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②,尚未将消费主义视为一种新型文化样态㊂而笔者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最初主要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消费主义,在资本逻辑驱动㊁现8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代技术赋能和政治权力操控的合力作用下,已经由一种商品促销手段㊁消费思潮发展成了强化和推广资本主义生活理念方式㊁思想价值观念㊁政治经济制度的文化,标志着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正式形成㊂显然,相较于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更有利于转移矛盾焦点㊁掩盖阶级对立矛盾㊁争取社会认同,宰制更具 文明性 ㊁隐蔽性和欺骗性㊂依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以文化形式推进意识形态建设㊁以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建设是必然之举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强调把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作为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的根本要求㊂因此,解码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宰制后果㊁运行机理和转向本质,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本真面目,从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应对西方不同形式意识形态侵袭的能力,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性㊂一、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宰制后果所谓 文化意识形态 ,并非 文化 与 意识形态 的物理性聚合,而是指称以文化为表征结构,以意识形态为内在属性的意义体系㊂ ①当消费主义上升为一种文化,在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宰制下,商品功能㊁消费者身份及消费状态都呈现为二重化样态,即商品的客观功能与符号能指二重化消费者身份跃迁与身份焦虑二重化㊁消费形式自主与结构失衡二重化,真实与虚假并生㊁现实与幻象并存㊁表象与本质并在㊂虽然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对于符号意义和虚拟幻觉的打造终究无法代替人们在真实世界经由社会实践所带来的获得感,但由于商品的符号功能被着意放大,象征意义被凸显㊁消费不平等被掩盖,导致消费者对各种二重化的颠倒误认,陶醉于满足 虚假需要 ,迷失于身份跃迁幻觉,沉迷于社会自由平等假象㊂(一)商品客观功能与符号能指二重化,人迷失于追逐 虚假需求商品的客观功能即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属性和价值属性的统一,但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商品被赋予了第三个价值属性,即符号价值属性,成为以符号为表征的能指,由此形成了商品客观功能与符号能指的二重化㊂商品内涵不断扩大的过程反映了生产范式及生产目标的变革,围绕生产什么㊁为谁生产以及怎样生产的逻辑,需求与满足的信号也闪烁着不同的含义㊂在商品的客观功能领域,以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主,客观需求具有相对确定性㊂以物品匮乏与满足需求为指引,客观需求与具体商品之间构成了简单的线性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代表商品的存在意义,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绝大部分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暂时停止了对商品世界的打探㊂但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依托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作为物质载体,以符号编码的方式拓展了商品的内涵,商品被赋予了代表身份㊁地位㊁名誉等象征意涵,诱导人们不再从自身对商品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从虚构的商品符号价值出发进行消费㊂由此,商品的客观功能属性逐渐被人为的意义象征所取代,符号价值逐渐挤占了人们对商品客观功能的需求,人对商品的直接需求与商品客观功能之间的线性关系由此被切断了㊂在商品的符号价值领域,商品的客观功能效用被大大消解,人迷失于追逐 虚假需要 ㊂由于消费者对商品的固定需求被打碎,支撑需求获得满足的客观使用价值被替换为符号价值,符号的能指内涵可以赋予商品无限的象征意蕴,导致人们对物的消费变成对意义系统的消费㊂在符码的操纵下,商品不再以单个的形式出现,而是被拉入商品景观与其他各种商品组成暗示意义链,象征着财力㊁身份㊁权力和地位,驱使消费者逻辑性地从一个商品走向另一个商品㊂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对虚假需求的制造和牵引扩大了商品的需求空间,商品逐渐被抽象化以便完成拜物教的统治㊂与此同时,商品的二重化孤立了商品的客观功能,使得确定客观需求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不是个体在经济系统中表达他的要求,而恰恰是经济系统推导出个体的功能和与之相适应物品和需求的功能 ②㊂①②方正:‘ 滤镜 与 美颜 :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双重向度“,‘世界哲学“2022年第5期㊂罗钢㊁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前言第30页㊂在符号编码的不断引诱下,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对虚假需求的制造溢出了对满足的期待,消费者面对的是需求的无限更新以及永远的不满足㊂ 那种认为被满足的需求能创造一种可以缓解紧张的平衡状态的理性主义理论 ①,在消费主义面前早已黯然失色,在被制造出来的需求中到处是随处可见的浮木,却找不到满足需求的锚点㊂(二)消费者身份跃迁与身份焦虑二重化,人陶醉于身份跃迁幻觉消费者通过消费商品占有符号能指,似乎实现了社会地位提升,却难掩身份建构的合法性不安,表现出身份跃迁与身份焦虑的二重化㊂在马克思那里,消费首先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 属物 消费,直接与生产密切相连,即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②㊂与此同时,消费还应具有更高的 属人 价值意义,即能够 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 ③㊂这种 属人 消费只有在劳动异化消除,劳动成为 人的本质 时才能实现㊂但在消费主义那里,消费者拥有经过符号编码的商品已不全然代表财富的多少,而变为似乎可以随意跨越阶层的通行证㊂消费主义给予每一个手握消费大权的人进出集团㊁改变种姓㊁跃升阶级的权利,但实现身份跃迁的快感却难掩身份的焦虑,体现为对身份建构合法性不足的不安㊂自我提升的努力被抽象性的购买和占有所替代,消费者处于自以为是的身份认同与对这种身份建构极易瓦解的忧虑中㊂消费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内生产物,是资产阶级打破既有等级秩序,接近并改写贵族文化,建立阶级身份自信和稳固阶级地位的重要手段㊂最初崛起的资产阶级受到来自上层贵族的鄙夷,在贵族与平民身份的割裂感中无所适从㊂相比于财富的炫耀,提升文化修养和阶级气质更容易得到上层贵族的支持与认可, 贵族感不再是天定的,而成为一种阶级标志,可以被购买㊁被获得 ④,实现阶级跃升的渴望完全可以凭借购买商品的符号价值实现㊂资产阶级通过符号和消费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掌握引领社会风尚的话语权,打开了地位竞升的通道㊂ 在这种社会秩序下,每个人都有权通过 自我证明 来实现地位的提升㊂没有人天生优于其他人,所以人们要互相竞争㊁争取财产,这种通过竞争来实现平等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刺激着符号之战的爆发 ⑤,自此社会身份的建构由天然的宿命转向了来自他者的承认和社会的识别㊂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相对提高,个人欲望被不断激发,对生活的掌控感不断增强,个人主义心态日盛㊂在消费主义的鼓吹下,普通民众幻想通过消费建立自我,实现对集体的逃离,摆脱社群规范和监督,最终陶醉于身份跃迁幻觉㊂消费主义对个人欲望的解放导致了个性化的滥觞,巨量的商品门类总是给消费者带来标新立异的假象㊂但实际上,消费者的个性化身份是不存在的, 因为个体所追求的 被消费了的 差异也是普遍化生产的一个重要领域 ⑥㊂所谓自我确立的个性化, 实际上都是向某种范例趋同,都是通过对某种抽象范例㊁某种时尚组合形象的参照来确认自己的身份 ⑦,而对商品的符号意义进行归类形成范例,这种范例才是真正的消费品㊂虽然消费表面上可以给人们带来身份的平等假象和优越感, 但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言 ⑧,符号消费造成的身份焦虑感便来源于此㊂可悲的是,人们受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蛊惑为自我满足的形象付费,却对真实的差别讳莫如深,沉迷于身份跃迁幻觉㊂91第5期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解码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法]让㊃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㊁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9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2页㊂[法]安东尼㊃加卢佐:‘制造消费者“,马雅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6页㊂[法]安东尼㊃加卢佐:‘制造消费者“,马雅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7页㊂[法]让㊃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㊁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2页㊂[法]让㊃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㊁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1页㊂[法]让㊃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㊁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3页㊂㊀㊀(三)消费形式自主与结构失衡二重化,人沉迷于社会自由平等假象消费主义催生了物的丰裕社会,表面上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自主进行商品选择并得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 一种舒舒服服㊁平平稳稳㊁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 ①,但实际上存在消费形式自主与结构失衡的二重化㊂消费主义打造了 欲望之无限的观念和欲望应当得到满足的意识 , 催生和加剧着欲望无限和手段有限㊁诱惑无限和占有有限之间的不平衡 ②,但以表面上商品消费的自由㊁平等和民主,掩盖现实生活中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多元化发展披上了华丽的虚假外衣㊂ 如果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同样的游乐胜地,如果打字员打扮得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如果黑人也拥有凯迪拉克牌高级轿车,如果他们阅读同样的报纸 ③,似乎表明社会发展呈现了自由平等,但是绝对的物质增长量难以否认相对的贫困,物品的丰盛并不能掩盖整个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㊂因为这种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并没有消灭阶级差异, 而是表明现存制度下的各种人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 ④㊂与此同时,片面追求物的丰裕导致了人的单向度发展,人在努力赚钱与享乐消费的循环中打转,在不知不觉中沉入了物质主义陷阱,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逐渐单一固化㊂ 在今天的商品消费时代里,只要你需要消费,那么你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都无关宏旨了 ⑤,人所追求的独立性与自由全面发展紧紧绑定在对物的依赖性上,这也是消费形式自主与结构失衡二重化的重要表现㊂消费社会物的丰裕性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自主的商品选择自由,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被 误认 为社会地位人人平等,人沉迷于社会自由平等假象㊂借由消费主义指定的 民主原则便由真实的平等如能力㊁责任㊁社会机遇㊁幸福(该术语的全部意义)的平等转变成了在物以及社会成就和幸福的其他明显标志面前的平等 ⑥,平等自由被量化为拥有商品以及占有商品价值符号的多少㊂在商品面前人人平等的表象下,消费所带来的官能性快感填充了生命意义和灵魂荒芜,实际的自由 失调和不平等并没有减缓,而是被移位了 ⑦㊂事实上,消费品附带的符号效应越来越弱,为人们通过消费实现身份跃迁设置了门槛,催生了凭借掌握知识多少及能力大小进行身份识别的隐性社会标准,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符号的区别性与抽象性㊂消费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暗示了虚假需求的产生逻辑,需求的满足并不来自于个人收入提高后的自由选择,而是来源于自上而下的需求渗透,同时也带来了不同阶层之间需求更新的滞后效应㊂这种需求又解放了自下而上进行需求追赶的活力,社会的区分逻辑便在社会的总体性控制中诞生了㊂二、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运行机理在当今时代,文化日益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力量,而 资本主义现代性建构与意识形态文化转向的伴生性,则昭示了其文化转向的实现依赖于现代性进程中以技术变革为基础的工业体系的建立 ⑧㊂资本的增殖本性要求资本不断创新形态,不断拓展新的逐利空间, 资本的触角不再坚硬地固守在物质资本这一方,它的表现形态已经是开放的㊁创新的和全面的,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⑨㊂由此,在资本的推动下,文化和技术因素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形成了蓬勃发展的产业形态,迅速成为资本增殖新的增长点㊂同时,资本固有的局限性使得技术承载并表达着资本所有者的意志,技术手段赋予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新的伪装㊂可以说,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就是资本创新催生的一种新型意识形态,主要是依靠资本与技术联姻,借助现代技术赋能形成的㊂02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美]赫伯特㊃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第3页㊂[法]鲍金:‘揭开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面纱“,‘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1期㊂[美]赫伯特㊃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第9页㊂[法]赫伯特㊃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第9页㊂[法]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平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6页㊂[法]让㊃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㊁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9页㊂[法]让㊃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㊁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7页㊂方正:‘ 滤镜 与 美颜 :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双重向度“,‘世界哲学“2022年第5期㊂任平:‘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学术月刊“2012年第11期㊂随着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现代技术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向社会文化领域扩展提供了高效的促动手段,消费作为资本增殖的重要方式实现了与技术手段的进一步耦合㊂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通过形塑观看之道颠倒商品景观中的主客体,制造美感控制下的身心二元论突出身体叙事,借助数字赋能引导消费产品由具体的生活用品向越来越抽象的数字商品发展,实现了对消费者的全方位㊁整体性和隐秘性控制㊂(一)形塑观看之道:商品景观中的主客体颠倒商品在技术的复制手段下形成了庞大的商品景观,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通过改变消费者观看商品的方式,确定了消费者被商品凝视的客体地位,为对消费者进行整体控制奠定了基础㊂马克思明确指出: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㊂ ①理论上说, 看 位于五官之首,具有天然的感知优势和叙事优势,能够直接确定被观看对象的存在㊂但是,事实上 我们见到的与我们知道的,二者的关系从未被澄清 ②, 影像的资本逻辑控制与符码的隐性权力监管使看什么㊁看见了什么㊁没看见什么㊁如何去看等等问题无不涉及意识形态 ③,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通过打造多元的文化象征形式进行隐晦的价值表达,并将其渗透在各类文化产品中㊂技术的复制力量赋予了商品生产的程序化㊁规模化特征,通过打造商品景观创设了全新的意义输出环境,大众传媒技术变革了信息传播结构,使商品附带的象征意义不断被渲染和放大,商品符号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实现了历史性飞跃㊂在视觉表达和技术赋能的双重干预下,视觉意识形态利用 看 的主动性和探究性的先天优势嵌入大量的商品景观,意识形态呈现为意象形态,形成了消费主义的观看之道,由此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并颠倒了观看的主客体㊂首先,技术手段复制了大量的商品信息,印刷技术以及大众传媒的技术赋能创造出更加逼真的消费拟态环境,导致消费者的视域被炫耀式的商品表象所垄断㊂正像鲍德里亚所指出的那样: 表面上以物品和享受为轴心和导向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指向的是其他完全不同的目标:对欲望进行曲折隐喻式表达的目标㊁通过区别符号来生产价值社会编码的目标 ④㊂商品景观的深层目的是要利用物质化的商品表象背后的符号意象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操纵,使消费者遭受视觉符码象征性能指的重重围堵,从而不断确认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制造的无意识幻觉㊂其次,电子媒介解构了以文字为主的理解和认知方式,视觉图像直观性㊁感受性和非理性的叙事方式减少了理解环节和沟通成本,导致消费过程以无意识参与为主,降低了主体理性能力的运用㊂最后,视觉观看还具有交互性质,主体能看到客体也意味着主体能够被客体看到,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观看之道以隐秘的方式完成了观看过程的主客体转换㊂商品从被选择㊁被观看的对象变为被制造出来的景观幻象,消费者从自主进行商品消费的主体颠倒为被商品凝视的客体,而带有确定性㊁理解性直达事物本身的 看 被蒙蔽,消费者受到意识形态布展的摆布,不仅被商品观看而且被商品景观背后的权力所凝视㊂总之,消费主义通过对商品进行排列组合㊁层层包装以及象征构建来操纵商品景观,使消费者沉迷于商品景观主导的符号意境和审美意义之中,逐渐瓦解了消费者的主体性和批判能力㊂(二)突出身体叙事:美感控制下的身心二元论现代虚拟技术搭建的消费拟真环境将商品景观布展下颠倒的主客体关系进一步放大,形成了身心对立的身体消费叙事,身体的感官体验蒙蔽了理性的致思取向,消解了人对真善美的理知力㊂ 在虚拟时代,微技术革命实则一场身体革命,抑或是一种适应身体消费与体验的技术革命㊂就身体的适应性而言,微技术产品不过是在适应或模拟身体本身而不断地革新与生产,在触摸(手)㊁语音(口)㊁想象(大脑)㊁遥控(神经)㊁指令(意识)㊁表达(图文)等层面展开产品的技术化革命 ⑤㊂这种技术革命以视觉呈现的吸引力为起点对身体展开了全景叙事,身体从笛卡尔以降的身心二元论传12第5期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解码①②③④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㊂[英]约翰㊃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页㊂崔健㊁刘云彬:‘视觉殖民:西方意识形态视觉化统治的审视与批判“,‘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㊂[法]让㊃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㊁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0页㊂潘天波:‘微媒介与新消费主义:一种身体的想象“,‘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7期㊂。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最新)
摘要: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
正常的消费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并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消费主义却加剧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助长了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使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进一步恶化。
因此,我们对消费主义的影响进行辩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费主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
一、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客观地说,消费主义所带来的高消费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并最终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1)消费主义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
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的增加自然会加快社会再生产的速度,从而推动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
消费主义所激发出来的强大购买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生产技术因此不断创新,生产效率日益提高。
而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也使得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
整个社会经济呈显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客观上普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水平。
(2)消费主义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消费主义让人们执着于物质占有,使人们追求物质享乐的生活方式,那么物质需求和享乐需求的不断满足必然会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
我国在八十年代,尚未具备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所要求的条件。
但是自1979年开始,我国逐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到1994年底,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3%,居同期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首,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
重点阐述
• 在1872年4月30日在《申报》创刊号上即有广告 20则。有关广告刊例的四条:“如有招贴,告白, 货船,船只,经记,行情等款,愿刊入本馆新报 者,以五十字为式,买一天者取利资二百五十文, 倘字数多者,每加十字照加钱五十文,买两天者 取该价与第一天同。”“如有西人告白欲刻本馆 新报者,每五十字取洋一元,趟五十字之外,欲 再添字数,每一字加一洋,并先收刊资,此止论 附刊一天即可。”
3
Content
A B C D E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Content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加段落内容……请在此添加段落内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请在此添加段落内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图文并茂
•
• 点石斋画报,为10天一期的旬刊,每期9页8图, 用天干、地支等排列。随《申报》附送,也单独 发售。它所描绘的晚清上海妓院 ,“春色”往往 是取之于照相馆的妓女照片,每期刊出阅尽人间 春色。
• 从1898年-1901年间的《申报》广告,除旧学外 又出现了很多新学及其他类得广告。据统计, 1898-1901年间,共有书籍广告485种,其中与新 书有关的书籍广告128种,占26.14%,与旧书有 关的书籍广告267种,占55%,其他广告90种, 占18.16%
Add your title
消费主义文化——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PPT课件
.
6
问题的提出
• 中国的现象和西方学者的论述印证了,无 论西方还是中国,在全球化和开放的背景 下,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控制已经形成, 可能对一些人来说某些符号化的商品还仅 仅是一种奢望,但是,有一种“欲购情结” 足以说明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可以说 “物的体系”对人的包围已经形成。
.
7
问题的提出
•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 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 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 他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 本变化。恰当的说,富裕的人们不 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 受到物的包围。——波德里亚
.
3
问题的提出
• 西方学者斯克莱尔把正在出现的 “全球化”现象确定为正在向世界 各个角落渗透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扩 张,他认为这种扩张的动力之一就 是“文化上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意 识形态”,他形象地说“消费主义 文化—意识形态是为全球资本主义 这部车子提供动力的燃料”。
.
4
问题的提出
• 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房
消费主义文化——一种意识形 态的存在形式
.
1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的界定 二、消费文化形成的经济社会背景 三、消费文化产生于“文化工业” 四、消费文化通过“文化主导权”
运行 五、消费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
2
问题的提出
• 消费主义文化为什么能够在 全球范围产生如此深远的影 响?何以能对个人及社会发 挥如此强大的控制作用?
• 第三章主要目标之一:居民消费率上升。
.
13
消费主义文化的内涵
• 消费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以消费为动力的经 济基础之上的,由大众传媒所主导的,以 崇尚和追求过度的物质占有或者符号化的 消费为内容,以保证和维护资本积累及其 利益关系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消费主义
制。
关键 词 : 消费主义 :资产阶级意识 形态 :控制逻辑 中图分类号 : 3 . D0 3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4 0 4 (0 20 — 1 2 0 1 0 — 5 42 1 )6 0 5- 4
一
大 需 要 的 精 神 支 柱 。 消 费 主 义 的 价 值 倾 向 是 与 资本 主 义 制 “
度 的客 观 逻 辑 相 一 致 的 , 费 主 义 适 应 了资 本 增 值 的 需 要 , 消 也 是 资 本 增 值 的 一 种 主 动 的 文 化 策 略 ” 。
因 此 。 消 费 主 义 视 角 , 代 技 术 、 球 市 场 与 自 由 消 在 现 全 费是一 个缜密 的控制系统 。 论技术 、 场 或是消 费无不在 无 市
一
、
消 费 主 义 控 制 的 物 质 层 面 : 质 逻 辑 与 技 术 物
控 审U
技 术 化 生 存 已成 为 现 代 人 的 基 本 存 在 方 式 。所 谓 技 术 化 生存 , 即是指 () 类 一切生存 的手段 取得 了技术 的统 它 1人
一
形 式 ; 即 表 明 ( ) 代 技 术 已 经 成 为 人 类 生 存 的惟 一 条 也 2现
件 ; 为 重 要 的是 ( ) 天 的 技 术 已 渗 透 到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更 3今
一
切 领 域 , 类 仅 仅 依 靠 技 术 生 存 并 产 生 了 一 种 对 技 术 的 人
消 费 主 义 则 将 人 对 技 术 的 依 赖 关 系 现 实 化 为 对 商 品
文学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欲望能指的“叙事狂欢”——20世纪90年代传媒语境下的文学与意识形态的新关系之
们生活方式 、 审美 风尚 , 甚至深入到人们的文化心理 , 响着人们传统 的文化 心理结构 。 影
...— —
4 .— 6 . . . —
新 聚拢起 人们 久 违 的 目光 ? 文学 与消 费 主义意 识 形
质 量 的标 志 和幸福 生 活 的象征 。正如鲍 德 里亚 所指
态又 是怎 样演 绎 欲望 能指 “ 事狂 欢 ” 呢? 叙 的
边缘 , 但是 作 为一个 巨大 的文化 存在 , 能不与 消 费 不
主义 意识 形态迎 面碰 上 。文学 与消 费 主义意识 形态
强 立场 , 一定 程度地 与之 “ 合谋 ” 。最 蔚 为壮 观 的 是 消 费 主义意识 形 态 大举 入侵 中产 阶 级/ 白领 意 识 形
的不 期而 遇 , 生 出场 景 壮 观 的 文 学 “ 欢 舞会 ” 催 狂 。
定 阶段 后才 在 中 国 出现 的 , 但是 其所 释 放 的话 语 内部居 于主 导地位 的 国家主 流意识 形态 产生 销蚀作
能 量却 是无 与 伦 比 的。它 不 仅 对 意 识 形 态 “ 族 ” 家 用, 使其 一定 程度 地认 同甚 至 附 和 消 费 主义 意 识 形 态, 就是 素来 以崇 高 、 仰和 清洁 的精神 进行 价值 守 信
了兼具“ 历史 ” 现实” 与“ 双重性质 的文化事 实。在此过程 中生成 的“ 传媒 文化 ” 见证 并 以它特有 的功能优 势 , , 日渐深入 地参
与 到 2 纪 中 国社 会 新 型 景 观 的建 构 之 中 。它 不 仅 宰 制 着 人 们 感 知 世 界 的方 式 、 象 与 内 容 , 且 也 在 重 新 组 织 和改 造 着 人 0世 对 而
态和百姓/ 民意识形态, 平 最后完全 占领 了它们的精 神 地盘 , 以致 前者成 为后 两者 的 主体 内容 , 两者 成 后
“拼单名媛”现象是对消费主义的解构
“拼单名媛”现象是对消费主义的解构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拼单名媛现象是指以上海名媛群为代表的多人拼团购买奢侈品或轮流使用高档服务的社会现象。
所谓消费主义即资本家通过一系列手段为商品营造出符号价值并驱使消费者通过高消费来达到获取商品符号价值并显示自己高阶层的效果。
根据斯坦福大学教授查德罗蒂说“解构是揭露一个词的定义中的极端个例,来归谬重构定义。
”从这个角度讲,我方认为判断的标准是这一现象是否对消费主义背后的核心机理造成冲击。
基于此,我方认为“拼单名媛”现象是对消费主义的解构,理由如下。
首先,“拼单名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为商品的符号价值买单的效力。
人民大学哲学系的研究表明消费主义的核心是透过现代媒体,以广告时尚为工具,不突出商品的性能等自然使用特点,而着力附加新的形象符号来改变其原始意义。
商品的符号价值体现在消费者对于“原创、品质、精致、高端”等字眼的追逐;其存在是消费者追寻高奢品背后品味、格调和文化积淀的重要驱使,从这个角度讲,符号体系的构建是消费主义的命门。
品牌方着力为商品营造出符号价值,就是为了让消费者愿意为商品的溢价买单。
而“拼单名媛们”却用她们的拼团拍照等行为告诉大众,原来我花很少的钱也能获得相同的结果,让大众在对事件的思考中认识到自己通过高门槛得到商品符号价值这一行为的不必要。
当消费者不再愿意通过高消费来为商品的附加价值买单时,也即实现了对消费主义的核心目的的反悖,本质上实现了对消费主义的解构。
其次,“拼单名媛”现象也破坏了高消费与高身份地位之间的连结。
一方面,“拼单名媛”现象是对用奢侈品就是有钱人这一观念的极大讽刺与拆解。
在以前,我可以通过购买名牌、限量款来达到炫富的目的,获得自己虚荣心的满足;而现在,当人们认识到原来用很少的钱就可以承担高奢品时,“高消费即富有”的论断遭到瓦解。
另一方面,当不同阶级的人都能够消费同等商品时,便降低了高奢品区分区隔的价值。
当人们看到你拿着限量款的包包,第一反应不再是觉得你很上流,更多的是产生这个包包是不是你拼来的怀疑。
论消费主义与当代青年身份建构
构方 式 。
其 视为挑 战 我 国主流意识 形态 的思潮 之一 。消费 主义在青 年 群体 当中也产 生 了一定 的影 响 , 与世 界上其 他 国家 不 同 , 我 国 目前 的奢 侈 品消 费呈 现 出“ 年 轻化 ” 趋势 , 许 多并 不 占有社 会 财 富或 者 财富 并不 丰 富 的年 轻 人, 成 了奢 侈 品 消费 的 主力 。[ 3 1 甚 至 有些 人 为 了消费 而 不惜 伤害 自己 的身体 , 例 如一 个 1 7岁 的高 中生 为 买
耻 一定 要毁 掉他们 一直 强调 的刻苦 耐劳精 神 。” “ 一定要 尽一 切可 能做好 宣传 工作 , 包 括 电话 、 书籍 、 电视 、 无 线 电波和 新式 的宗教 传播 。要让他 们 向往我 们 的衣 、 食、 住、 行、 娱乐 和教育 方式 , 就是 成 功的一 半 。” [ 5 1 因
两 个重 要 的不 同方面 。一 个人 的前 后 同一 特性 或 一个 群体 之 间 的相似 性 同时也 构 成 了与其他 人 ( “ 他人” 或
2 01 3年 3 月 总第 3 2 3期 第 2期
当 代 青 年 研 究
Co n t e mp o r a r y Y o u t h R e s e a r c h
Ma r , 201 3 S e r i a l N o . 3 2 3 No . 2
论消费主义与当代青年身份建构
“上海书写”中的布尔乔亚情结的前台分析
“上海书写”中的布尔乔亚情结的前台分析作者:冯娟娟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6期摘要: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最时髦、最精致、最现代的城市之一,现代化的都市空间产生了独具魅力的“上海书写”。
本文拟以布尔乔亚情结为视角,探讨“上海书写”布尔乔亚魅力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上海书写”做铺垫。
关键词:上海书写布尔乔亚情结公共空间女性乐园上海是滋生布尔乔亚情结的温床,海禁的洞开,欧风美雨的浸润,大批中外移民的迁入,工商业的发展,使上海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古中国废墟上开出的一朵花。
在上海西化的都市消费空间中,布尔乔亚阶层孕育生成,布尔乔亚女性是上海城市形象的代言人,她们时髦、精致、骄傲、现实、浪漫、高情商、高情调。
正是上海女性的这种独特气质支撑起了掩盖主流话语的女性历史言说,于是海派的女作家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书写着上海的“传奇”,成为“上海书写”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上海:滋生布尔乔亚情结的温床布尔乔亚情结指向中产阶级的消费意识,在外在形态上呈现为占有一定财富的中产阶级在长期生活、交往中形成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语言和艺术等的集合;另一方面又指向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形态等深层次的、无形的心理内容。
布尔乔亚情结是伴随着中产阶级占据城市的主导文化形态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的心理欲求,因此能够产生布尔乔亚阶层和布尔乔亚生活的只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发达的、文化繁荣的、人口素质高的所在,而上海正是这样一个能够满足布尔乔亚者消费欲望,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1.上海中产阶级文化的酝酿生成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国家,虽然明清之际曾产生过所谓的资产阶级萌芽,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布尔乔亚则是近代以来形成的,具体来说则是从上海开埠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之后开始形成的。
1842年,中国在中英鸦片战争中失败,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浅论消费主义文化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论消费主义文化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第一篇:浅论消费主义文化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浅论消费主义文化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一、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是20世纪伴随西方消费社会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以消费至上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虽然消费社会尚在形成之中,消费主义文化也并未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但现代消费观念正在逐步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之中。
在很多情况下,消费主义代表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和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将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看作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实现,看作是高质量生活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消费主义文化,换言之,这是一种后现代消费观。
后现代消费的突出特征表现在,它是一种“异化”的与炫耀性的消费。
有学者将当代消费行为归纳为六大特征:一是早熟消费,即消费水平和质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二是畸形消费,即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地向高档化和享受型倾斜;三是豪华消费,即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和浮华;四是炫耀消费,即把高消费当作实现社会优越感和虚荣心理的手段;五是悬空消费,表现为追求一种脱离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消费;六是情绪化消费,即把消费对象的占有、享受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等等。
二、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目前就我国而言,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主要是指维护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侵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便推动我国走出全球化境域下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困境,进而继续发挥其凝聚社会成员、维持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作用。
我们强调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并不是要求全体民众在政治认识上高度一致,在行为方式上整齐划一,而是要求思想上、政治上、价值观念上的个性和分歧从属于共同的社会信仰、政治理想和主导价值。
三、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多样化价值观不断冲击着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取向,使社会成员处在价值观念的冲突中,原本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在这种冲击下影响力不断减弱,表现在我国就是社会成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的淡化,且经常被置于边缘的位置,个别情况下竟然面临着失语的危机。
消费主义、欲望生产与“世俗中国图景”
消费主义、欲望生产与“世俗中国图景”冯小刚的商业电影遵循了当代消费文化逻辑,切入了城市新贵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表达了消费主体的欲望和梦想。
冯氏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表现出了消费文化视域下的世俗中国形象,如实地透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冯氏电影通过对光怪陆离的当代中国都市地理的描摹,通过对追求当下快感与艺术化生活趣味的当代城市新兴阶层的书写,通过对消费主义的“仪式景观”的呈现,演绎了后现代的都市景观,塑造了新兴的消费主体形象,表达了以欲望为指向的消费文化取向,构建了消费文化视域中的世俗中国图景。
标签:冯小刚;商业电影;消费主义;世俗化;中国形象在当代中国的影像话语体系中,冯小刚独树一帜,被冠以“商业电影之父”的“名衔”。
这个“名衔”实至名归,他所创造的票房神话一度为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点亮了希望之光。
冯小刚的贺岁片是中国商业电影的典范,其商业特性不仅体现于票房业绩,也不仅彰显于诸如营销宣传、植入式广告等商业化策略,其更重要的表征是镌刻于电影本身的一种消费文化指征。
我们绝不能将这种文化指征简单等同于物欲主义的释放,等同于传统的购买与消耗行为。
“因为它还使人们面对无数梦幻般的、向人们叙说着欲望的、使现实审美幻觉化和非现实化的影像。
”①冯小刚为自己的电影赋予了两重属性:“人民性”和“传奇性”。
“人民性是贴近生活和真实,传奇性是能把生活变形,长了翅膀飞起来。
”②在访谈中,他曾经这样阐释:我觉得两种关系可以抓住观众心理,一种是直面他的生活,淋漓尽致地把老百姓的过日子的那点事给剥开,一层一层地剥开,这种一定会抓人,因为大家就像看到自己一样;还有一种是把人们的梦想用100多分钟的电影给实现一下,哪怕是超现实的。
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些梦想,而且梦想往往找不到宣泄的渠道,仅仅是一种想象。
当他发现他这么一个小人物的梦想在影片中实现的时候,他就有一种快感,哪怕是别人,他会把自己也放在这个载体上。
《甲方乙方》是典型的例子。
③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冯小刚电影遵循的是商业逻辑、消费逻辑,其终极目标是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影院为这种文化行为买单。
《2024年《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范文
《《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篇一一、引言在1920年至1930年代的上海,中国现代社会的商业文化和消费观念逐渐崛起,这种崛起过程中,《申报》的广告起着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这一时期《申报》广告的研究,探讨其如何影响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二、《申报》广告的特色与演变《申报》作为当时上海的主要报纸之一,其广告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在商品经济刚刚起步的时期,各种新产品、新服务的广告不断涌现,尤其是那些以西方元素为包装的产品和服务广告更是占据了主要地位。
首先,广告的设计越来越具有艺术性和创意性,通过色彩、图像和文字等元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其次,广告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奢侈品,从传统产品到新式产品,无所不包。
最后,广告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文字描述到图文并茂的展示,使得商品或服务的吸引力大增。
三、《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关联随着商业和都市文化的发展,上海人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申报》的广告恰好顺应了这种变化,以多元化的内容、生动的形象和具有诱惑力的宣传语言引导市民的消费观念。
例如,《申报》中频繁出现的“新潮”、“时尚”、“国际化”等词汇,正是反映了当时上海市民对现代化、时尚化生活的追求。
而广告中的精美图片和华丽的描述语言也激发了市民的购买欲望。
同时,《申报》广告还通过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和舒适性,使得市民在购买商品时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和品质。
四、《申报》广告对上海市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申报》广告不仅影响了上海市民的消费观念,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行为。
一方面,广告中的新奇产品和时尚元素吸引了市民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去购买和使用这些产品。
另一方面,广告中的宣传语言和形象也塑造了市民对商品和服务的认知和期待。
此外,《申报》广告还通过不断推出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如分期付款、信用卡消费等,推动了上海市民的消费行为向着现代化、便利化的方向发展。
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者:赵海洋来源:《党政论坛》 2018年第4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由上海市委党校第一分校与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联合举办的“建设新时代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讨会于2017年12月16日在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举行。
来自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科院、上海市委党校、同济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各区党校的教师代表出席会议,《解放日报》《新闻晨报》《社会科学报》《党政论坛》等多家报刊的记者参加会议。
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就“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时效度”“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等专题开展研讨。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转向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名誉所长潘世伟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以后,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重大的转向。
一是走出西方教条主义。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实际上受到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强大的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的影响,能不能从西方的影响下走出来,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中国先是走出了以苏联为代表的早期社会主义的模式的影响,现在又开始走出西方的影响。
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对文化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介入方式、自己推进的内容。
辩证地看它对文化影响的两面性,对于其负面影响,对于文化娱乐化、低俗化,已经开始纠正,不再迎合,而是引领。
三是面对多元化意识形态的格局或者态势,最近五年做了很大努力,重建整个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强化它的引领功能,使我们在“一”和“多”的关系处理上更加自信,更加坚定。
四是在推进中西文化的融合中重构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这些转向实际上确立了我们对意识形态、对文化的新认识、新态度。
新时代是一个大时代,它起于2012年,可能会延续到2050,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如何形成,它有哪些特点和内容?实践还没完全走,很多内容没有呈现,我们可以做持续的研究。
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
NO. 2 2 6, 01
( u uai l N . 7 C m lt ey O2 ) v 5
论 消 费 主 义 的 意 形 态 辑 识 逻
丁 国 浩
[ 要】 费主 义成 为一种 意 识 形 态是 社 会现代 化发 展 的产 物 ,也是 工 业文 明发 展 到一 定程度 的 自 摘 消 然结 果 , 更是 资本 主 义生 产方 式发展 的 必然 结果。消 费主 义 的意识 形 态化 具 有 内在 的逻辑 条件 和原 因 。 它
种文 化 态度 、 值 观念 和生 活 方式 : 心 理层 面 价 从
看 , 是一 种 注重 商 品 的符 号 价值 , 不断 制造 出 它 把
来 的物 欲满 足 、 官 享受 作 为 人生 意 义 和 目的 , 感 并
以此 获 得 社 会 等 级 与 身 份 认 同 的 一 种 物 质 化 、 世
一
、
…( 。这就 意味 着 消费 已经成为 人 M 消 费 主 义 的 意 识 形 态 化 及 其 基 本 特 盛 等进 行解 放 ” P)
征
现代 意 义 上 的 消 费 主 义 产 生 于 l 9世 纪 技 术
们 日常 生活 的 “ 为准 则 和 美 德 ” “ 行 。如果 忘 了这 样
做 ,立 即就 有 人好 心 的提 醒他 没 有权 利 不 幸福 ” ,
“ 则, 否 他就 有 陷 入安 于 现 状并 与社会 不相适 应 的
革命 推 动下 的西 方 资本 主 义 社会 。指 的 是 一种 以 追求 和崇 尚过度 的物质 占有 和 消 费 。并 以此作 为 幸福 生 活 和人生 的根本 目标 。从 而在 现 实 生 活 中 通过 大 量地 消耗 物 质财 富和 自然 资源 。 以炫 耀 性
论消费主义思潮
论当代中国的消费主义思潮所谓消费主义,即是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
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对我国国民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消费主义思潮在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并继而在全球流行开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在促进经济建设,富足国民腰包的同时,也引来了消费主义这一资本主义道德。
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国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的蔓延创造了物质基础;“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会出台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以拉动内需;世界日益开放,消费享乐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范围愈加广阔,深入人心;资本主义是逐利的,国内外生产者在生产商品的同时,会运用日益成熟的市场营销理论,生产消费欲望,推动消费;人总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产生从众,攀比等消费心理,而受到消费主义的控制;暴富者心态在当前国人心态中表现地比较明显,刚刚富起来的人们对财富还没有树立起正确恰当的观念,表现欲强烈,这也为消费主义的流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移动支付方兴未艾,种种因素又推动消费主义思潮的进一步传播。
近年来,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消费需求增加,推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相应的,也会激发人们通过个人奋斗,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
但是,它也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首先,消费主义加剧了奢侈享乐的盛行。
比如,盲目追求名牌和明星效应,铺张浪费豪华大餐,娱乐产业迅速膨胀…最终,引领社会整体层次低俗化。
其次,助长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的气焰。
例如,社会近来的浮躁氛围愈发浓厚,道德及其他富有价值的心态和品格逐渐被抛弃,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增多,社会所认可的生涯规划是以“钱权”为导向…还有,强大的消费欲望会驱使三观尚未健全的年轻人铤而走险,超前消费。
现在常说的“网贷”,“校园贷”令人汗颜,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惨痛后果也发人深省。
最后,对资源过分的占有必然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与我国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2024年《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范文
《《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篇一《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一、引言《申报》作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其广告内容在1920-1930年代对于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时期《申报》广告的特色及其对市民消费观念的影响,从而揭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塑造与传播机制。
二、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特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申报》广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广告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消费需求。
其次,广告形式创新,包括插图、摄影、漫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广告更具吸引力。
此外,广告语言亲切、富有感染力,能够迅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三、《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观念(一)消费观念的转变在《申报》广告的引导下,上海市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最初的实用主义逐渐转向追求品质、时尚和个性。
例如,服装类广告强调款式、面料和设计感,引导市民追求时尚与个性;食品类广告则注重品质和口感,强调健康、营养的价值。
(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传播《申报》广告通过不断强调消费的快乐、时尚和品质,逐渐构建起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不仅影响了市民的消费行为,还塑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广告的引导下,市民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将消费视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途径。
四、《申报》广告的影响与局限(一)积极影响《申报》广告对上海市民的消费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推动了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广告的创新形式和语言也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二)局限性然而,《申报》广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广告内容往往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有时会夸大产品的效果或价值。
其次,广告所传递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可能引发一些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和价值观。
“消费主义”中的经济社会学思考
“消费主义”中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作者:连雅琳来源:《商场现代化》2024年第02期摘要:随着生产设备的不断革新,生产力水平突飞猛进,市场上可供消费的物质资料已经极大超出了所需,在经过消费后仍有大量剩余,仅停留在生产资料的交换已经难以满足资本无限增值的欲求。
资本家使用某些手段,实现对商品价值的转换(异化),使其背离原有使用价值,进而刺激消费。
因而产生了“消费主义”这一概念,并进入了大众视野,于20世纪初期成为弥散全球且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
进入新时代,消费主义的另一形式——粉丝消费行为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消费主义;价值背离;粉丝经济进入19世纪后半叶,资本的跨国(全球)流动促使全球经济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大量物质财富被生产出来,呈现极为富足的状态,但同时又大量被消费,物质快速充斥着社会也冲击着民众的心。
“消费主义”这一概念进入了大众视野,在20世纪初,成为在世界各地皆有广泛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想和价值观。
一、“消费主义”的资本逻辑在学者们看来,“消费主义”就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再仅为了满足自己的真实生活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资本家们制造出的一种虚假的消费欲望,人们把如何拥有并消费更多的物质财富、更高级的奢侈品,当成了自己的价值和追求的最终目的。
从更深的角度来看,其所提倡的消费行为让消费者们脱离了自身存在需求的实际意义,变成了主体自我认同的表意体系。
当“消费”成了社会的主旋律、社会的风尚,那么购物就是消费的最直接方式,消费“守护”了民众心中所期盼阶级所拥有的生活方式,也是填补人们内心空虚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在这种情状下,消费的本质在物欲的冲击下不断被异质化,不再是作为满足生活中物质需求的纯粹行为,演化出了“象征性”并附带了一定的生产功能,进一步催生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1.“消费象征意义”的体现消费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在个体生命层次上,它由“自然所需”转变为与“身份”“地位”等密切相关的一种符号;从社会团体角度来看,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费由最初的末端变成了维系资本主义体系、企业、团体和制度运转与生存的关键性因素;在价值观念层面上,消费从物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转变为符号价值,消费就是“消费者被符号的意识体系所吸引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 (1)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主宰。 在这样的德性伦理支配下,儒家的消费伦理在整体上奉行的是 重义轻利、以理节欲的原则。 (2)宋明以后的江南社会,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江南经 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社会意识形态也开始潜移默化。弃儒 就贾和儒商合流成为引人瞩目的新趋势,也出现了从功用上 肯定商人的奢侈性消费的思想。 (3)晚明出现的纵欲主义思潮,其许多观念同近代的消费主义 意识形态则有着更大的亲和性。 (4)西方消费主义的思潮伴随着外来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 渗透到社会,再加上明清以来江南地区所独有的奢侈性消费意 识,使得近代上海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个案。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现代工业社会,就不仅是一种消费的伦理, 而且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个人整体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
国外: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是社会世俗化的精神性标志。它最早出现在西方,在历史上 有长期演化的过程。 (1)清教传统的强大,并没有进一步导致消费上的奢侈,世俗 的聚财只是为了荣耀上帝,消费上依然需要以禁欲为导向。 (2)消费主义,到19、20世纪便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主流的意 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不仅需要打破清教的禁欲伦理束缚,而且 也需要突破理性的适度限制,它迫切需要的是一种消费主义的 意识形态,也就是将消费上对欲望、财富和快乐的无节制、非 理性的追求,看成是合理的、正当的,甚至就是人生目的本身。
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 —20世纪20—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
朱慧珍 尹梦婷 姚群
CONTENTS
01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
02
物欲主义的人生观
03
物欲主义的人生观
03
上流社会的身份认同
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
法国思想家波德里亚: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它是工业文明的 典型模式。其核心便是对物质占有的无穷欲望,为物欲所控 制。物成为了符号体系,对物的消费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的唯一基础。 马克思:资本主义创造了物的异化关系。 加拿大政治哲学家麦克弗森:资本主义形态下的个人是一 个占有性的个人,资本主义的个人既不是一个道德的主体, 也不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他是孤零零的,是他自身能力 和人身的拥有者。
物欲主义的人生观
《申报》广告Hale Waihona Puke 构上海市民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大众媒体通过其言论、文艺和广告,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特别是广告,作为直接引导市民消费的商业宣传,它所提供 的不仅是一系列“摩登”的商品,而且传播了一整套“好的”、 “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对于塑造上海市民的消费 主义意识形态所产生的作用,是直观而直接的。 从1872年创刊开始就登载广告的5申报6,在经过了近半个世 纪的发展之后,到20世纪20——30年代,其广告无论是在类型、 印刷,还是在语言技巧上都达到了相当高度。铺天盖地的广 告运用心理学、生理学以及语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巧刺激 读者的消费欲望,影响和引导消费者的观念。广告所提供的, 不仅是某种具体的消费观念,而且在这些观念背后,是一整 套有关物欲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