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借鉴
东南亚金融动荡评析及启示
东南亚金融动荡评析及启示龙灿【作者简介】作者单位:湖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邮编:410200今年5月以来,泰国股价下跌,泰币汇率贬值。
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宣布放弃泰铢主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度,改为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此举立刻导致泰铢大幅度贬值,并迅速波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使东南亚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
据有关资料估计,自7月以来,泰铢贬值幅度已超过38%,印尼盾下降21%,马来西亚林吉特和菲律宾比索也都贬值约15%,一向实力雄厚、币值强劲的新加坡元也连受重挫,一度贬值8%,甚至还波及到韩国和香港,韩元和港币汇率也出现下跌。
这场金融动荡导致东南亚国家通货膨胀加剧、外债负担增大、企业大量倒闭等经济困难,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热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援助措施以缓解这场动荡。
目前,这场金融动荡仍未停止,余波仍未散尽。
纵观东南亚这次金融动荡,其形成原因究竟是什么?其对国际金融及经济将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采取哪些防范对策?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一、东南亚金融动荡的成因透视东南亚的这次金融动荡,表面看来,其直接原因是由泰国政府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引起,但仔细分析东南亚经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我们就不难看出,这次动荡并非偶然,而是有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的。
(一)金融基础薄弱,汇率政策不当。
这是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制度性原因和直接“导火索”。
近几年来,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银行贷款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银行存款的增长速度,信贷规模迅速膨胀和失控,这就使得这些国家的金融基础受到严重削弱。
而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美元汇价不断上升、国内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逆差的新情况,一些东南亚国家没有及时对原来的汇率制度作出适应的调整,仍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完全开放资本市场很容易诱发货币投机。
读《东南亚金融危机》有感
读《东南亚金融危机》有感文章名称:《东南亚金融危机》作者:李昱宏出版刊物:金融风暴周刊文章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以下几点:一,危机产生的背景:(1)世界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2)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3)世界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走向多元化。
二,产生原因: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一)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
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
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
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后果(1)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以1998年3月底与1997年7月初的汇率比较。
各国股市都缩水三分之一以上。
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70%以上,受打击最大的是泰铢,印尼盾和新元,分别贬值39%、36%、72%和61%。
(2)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3)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大量外逃据估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
我的收获及感想:通过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如: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今后也在我国金融业发展。
东南亚金融危机启示录
脱离美元圈, 脱离美元圈,向管理浮动汇率转化的代价
东南亚各国货币主要与美元挂钩。一年多来, 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比价不断上升。对东南 亚各国来说,美元比价的上升意味着出口的下 降。7月2日泰国铢首先与美元脱钩,随后泰铢 暴跌,接着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波及其他东南 亚各国货币,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 坡、韩国等国的货币纷纷不支,相继与美元脱 钩,倾刻间东南亚的美元区支离破碎。这个过 程不能不视作与美元挂钩乃至脱钩的痛苦代价。
出口增长速度放慢
前几年亚洲各国出口增长很快。而从1996的下 半年起出口增长率普遍下降。1995年上半年, 泰国出口增长23%,1996年上半年只增长 5.8%;新加坡从28.2%降到10.4%;马来西亚 从26.8%降到11.6%。亚洲国家在欧美市场的 份额已停止增长。东亚的出口增长在1996年下 半年已降到零,从那以后没有出现重大的恢复。 经合组织国家的进口仍继续健康增长,美国进 口不断增加的份额来自拉美和中国,而欧洲的 进口正越来越多地来自东欧。出口增长率下降 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外贸逆差增加。香港有影 响的怡富证券公司报告指出,东南亚各国的对 外贸易,已从经济的推动者变成拉地区后腿的
未能动员国内储蓄
香港货币当局负责人任志刚指出,如果 能有效地动员国内的储蓄以满足国内的 经济建设,或者说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 场对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形势来说是有利 的,因为这样可以减轻这些国家对外资 的过分依赖。东南亚国家对外国资本的 长期过分依赖是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根 本原因。
政治不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曾向泰国提出警 告,它那蓬勃的经济就快遇到麻烦,提 出减少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实施更 灵活的汇率措施,提高税率,削减开支 以及著手改革银行体制。但泰国政府没 有理会这个劝告。据说,泰国人告诉基 金组织人员,他们必须延迟采取行动, 因为受“国内约束”。这是指泰国五党 联合政府内在的决策耽搁。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启示1997年7月,泰国遭受外汇储备流失,引发了一场亚洲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延伸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亚洲金融危机成为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印记,也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中提取出一些启示,为未来的维护金融稳定提供指导。
首先,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金融泡沫的危害是难以避免的。
1990年代初,东亚国家放松了银行准入规定,促进了银行业迅速发展和扩大。
这种银行增长依靠着大量的外债和本土掏空,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
然而,外部市场波动的发生导致外债违约和资金外流,也就是泰国的储备金外流,其他国家也难以幸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外流对于利用大量的外部金融增长策略的国家而言是个巨大威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
其次,充分的市场信息和透明度是保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保证。
在危机中,大量外债的吸引和自由流动,往往是缺乏市场信息和透明度的结果。
如果市场参与者对政府政策、市场交易、企业财务等信息了解不足,就会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这也可能会让投机行为更具有风险性和挑战性。
因此,应建立信息透明度,以便有效地改善市场秩序,有助于探索并改进法律、监管和规制。
另外,政府应该充分了解市场动态和市场预期,以及对其影响进行防范和打击,防止不良风险和危机爆发。
第三,适当的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
虽然放松了银行准入规定可以促进银行发展,但这也导致了银行风险的失控。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许多银行因授信不当、自营账户等因素而破产。
这一点清楚地表明了不合理的银行监管政策。
适当的银行监管制度和机构建立可以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保障银行长期发展和金融系统的稳健。
最后,政策协调和国际合作是防范全球金融稳定风险的关键要素。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亚洲各国货币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关联结构,并每个国家之间的联动强度相当大。
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协调、合作和机制此刻变得尤其重要,可以缩小国别差异,减少全球金融不稳定性的影响。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及启示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及启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波及了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韩国等国家。
这场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全球金融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本文将探讨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并提出相关的启示。
一、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中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泡沫,投资过度依赖短期外资。
然而,当泰国的泰铢贬值引发了信贷危机时,危机迅速蔓延到整个东南亚地区。
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响应,资本迅速撤离,导致东南亚货币贬值、企业倒闭和失业激增。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1.股票市场崩溃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了东南亚地区股票市场的崩溃。
许多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投资信心受到极大打击。
这也让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风险敏感度加大,纷纷撤离新兴市场,进而导致其他国家股票市场的不稳定。
2.汇率波动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迅速,这对其他国家的货币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尤其是与东南亚国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如日本和中国等,其出口受挫,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也受到了动摇。
3.全球金融体系受挫东南亚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以及各国政府的无力救市,都加剧了金融危机的扩散。
这让全球金融体系遭受了重创,并引发了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呼声。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1.国际金融市场需要更强的监管与合作东南亚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监管不完善的问题。
国际金融市场需要更强的监管机构和规则,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小其影响。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2.新兴市场应实施更加稳健的经济政策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导致了经济脆弱性增加。
新兴市场应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实施更加稳健的经济政策,减少对短期外资的依赖,建立更为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了东南亚,留下了一系列深刻的经验教训。
尤其,在当今世界日趋全球化的世界,这些教训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及其对当下全球经济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其爆发始于泰国。
由于泰国央行长期维持泰铢与美元的固定汇率,使得该国的货币发生了严重的过度升值。
此举加剧了贸易逆差和国内资本外流,最终导致泰国央行难以维持铢的汇率,并引发了危机的爆发。
接着,亚洲其他国家的货币也“受到感染”,危机迅速扩散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与此同时,外资也开始纷纷撤离这些国家,导致了当地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崩溃。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1.资本外流的风险亚洲金融危机最大的教训之一是资本外流的风险。
当当地资产价格下跌或货币贬值时,投资者和借款人会转移资金到平稳和高收益市场。
这种外流往往会导致当地国家的资产贬值和流动性危机。
此外,对于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和硬通货的地区,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资本外流风险更加突出。
2.外汇储备的意义亚洲金融危机使很多国家认识到了外汇储备的重要性。
外汇储备是国家在支付国外债务时使用的一种资产。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家储备的外汇资产有助于国家对债务的需求得到满足。
此外,外汇储备还可用于应对国内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
3.免除货币固定汇率的风险亚洲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货币固定汇率的风险。
尽管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但在全球竞争激烈的经济中却可能导致货币的过度升值。
如果国家选择自由汇率体制,其货币的汇率将会浮动,这样就可以减少贸易性质的申请和投机行为。
影响全球经济正如我们上面所讲的,亚洲金融危机留下的深刻经验教训对全球经济稳定有着直接影响。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各自的银行和金融部门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经验。
全球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也加强了监管和协调,以更好地应对未来金融危机的发生。
论东南亚金融危机经验教训
论东南亚金融危机经验教训东南亚金融危机于20世纪90年代末爆发,导致该地区多个国家经济大幅度下滑。
此次危机教育我们许多重要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金融市场管制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上。
首先,危机表明金融管制的重要性。
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在半自由化金融市场方面取得进展,但经过危机后,这种政策被证明是危险的。
分散风险的策略引发了很多同质化的银行和公司在金融市场上冒险。
不当借贷和扩张银行贷款的实践导致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并使得金融市场逐渐脱离了实际经济的基础。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这种症状在危机爆发时迅速加剧,给整个东南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其次,危机表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东南亚多国在危机期间过于专注于金融市场和投机行为,而忽略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这导致了大量公司倒闭和失业。
除此之外,金融危机还导致了资本流出,从而使实体经济陷入更深的泥潭。
最后,许多国家不得不恢复债务刚性,增加利息支出,从而影响到公共服务的提供。
第三,危机促进了东南亚国家改革。
在危机之后,各个国家开始了广泛的改革,包括防范资本流出,稳定金融市场,整合金融业,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经济等等。
这些改革措施大大增强了东南亚经济的进步和适应力,特别是国家储备、汇率管制和外汇储备的加强,使得该地区更加稳定。
第四,在危机之后,东南亚国家逐渐开始积极的插入到全球替代金融体系中。
该地区国家加强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合作,加强了金融监管的协作。
这样,东南亚国家可以更好的借助全球基础设施,规范并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发展出更具体的实体经济和扶贫计划。
总而言之,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是多方面的。
重点是强调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实体经济的崩溃,同时重视经济改革和国际舞台的合作。
在过去两十年里,此次危机对东南亚地区的持续影响,是助推有效经济发展策略和加强全球化合作的强有力的药方。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应对策略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应对策略亚洲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开始自东南亚地区蔓延至全球的一场金融风暴,其中泰国、印尼、韩国等国家受到最严重的影响。
这场危机给亚洲地区的金融行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教训亚洲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金融体系内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得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教训。
1. 依赖外资的风险亚洲国家在危机前过度依赖外资,尤其是短期外资,形成了严重的外债问题。
而一旦外资撤离,就会导致国内金融体系的崩溃。
因此,必须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改善国内经济结构,降低经济的脆弱性。
2. 泡沫经济的危害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泡沫经济密切相关。
在这之前的几年,东南亚国家经济蓬勃发展,但伴随着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形成了庞大的经济泡沫。
而泡沫的破裂最终引发了危机。
因此,各国需要加强对经济泡沫的警惕,及时冷却过热的资产市场。
3. 金融监管的不完善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监管在危机预防和风险防控方面的不足。
政府与金融机构在监管方面的疏漏和失误导致了危机的扩大。
因此,各国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制度,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二、应对策略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为了重振经济,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1. 推进金融改革金融改革是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核心举措。
各国应加强银行监管,完善金融体系,降低金融风险。
同时,要建立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提高监管的效力和透明度,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评估,及时预警系统性风险。
2. 促进区域合作亚洲国家应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建立危机防范机制,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提高货币政策的协调性。
此外,通过开展贸易自由化,扩大区域内的市场规模,降低对外部风险的依赖。
3. 多元化经济结构亚洲国家应推动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减少对单一产业或特定行业的依赖。
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培育本地市场,增加对内需的依赖,降低对外部冲击的敏感度。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借鉴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借鉴关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借鉴》,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文章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回顾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并认为资本大进大出引起泡沫的生成与破灭是包括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内的危机发生普遍机制。
我国应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密切关注国际资本走向,掌握好恰当的改革顺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处理好金融自由化、开放与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2007年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对危机的回顾成为当前的热点之一。
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国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也促使了深刻的反思,最后的结果包括加大外汇储备的积累力度,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建设,推动IMF机构的改革以及亚洲金融的合作等。
?更为重要的是,前些年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世界流动性充足,大量游资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
近期,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高利率,开始回收流动性。
随着流动性的收紧,特别是美国次级债风波引起了大家信心的波动,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加大。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情绪浓厚,外汇资金大量流入,人民银行虽进行了对冲,但国内流动性仍过剩。
当前消费价格还处于较低水平,但各类资产价格上涨较快,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存在过度繁荣的苗头。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处于各项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
金融管制放松、自由化与审慎性监管同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在存在升值预期环境下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这些政策搭配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起人们预期的改变,导致资金大规模流出,或者导致金融机构竞争加剧,被迫扩张,引起信贷膨胀,埋伏金融隐患。
?为此,需要认真总结包括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内的世界各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统筹考虑当前我国各项改革及政策的实施,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大力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十年后重新反思当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大家对危机发生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虽略有争议,但已相当清晰。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对中国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对中国的启示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对中国的启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震惊了整个世界,波及了东南亚多个国家,其中包括泰国、印尼、菲律宾和韩国等国家。
这场危机不仅给当时的东南亚经济及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全球其他国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对于中国,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意义重大,它们不仅是警示,而且更是启示。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教育意义亚洲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市场失控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规则、财政和货币政策、监管机制等都存在问题,市场过度繁荣滋生了一些不正当的金融活动,从而使得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陷入泥潭。
这场危机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市场应该按照什么规则运作,政府应该起到怎样的监管作用,应该如何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等问题。
在这场危机后,中国也随之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和战略,并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加强监管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实现资本帐户可兑现,并建立了证券市场等,从而帮助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稳定和健康地发展。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1、加强监管相对于当时的东南亚,中国的金融发展相对早期,加强监管已成为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要求。
因此,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教育意义之一就是应该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只有严格的金融监管才能防止不健康的金融活动存在,减少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推动国际化亚洲金融危机也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上的依存度问题。
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使得很多亚洲国家失去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加速了这场危机的爆发。
因此,中国需要加快国际化步伐,通过多种渠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里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降低外汇资产风险。
3、防范风险亚洲金融危机还提醒我们要防范外部环境的影响。
金融风险也是现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与此同时,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使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信誉风险得到加剧。
因此,中国需要加大风险评估和防范投资风险的力度,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金融风险,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周期性波动和政策转变的风险。
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原因与教训
•3.各国普遍加大了对外汇储备的额度,采取了更灵活
的汇率制度,截至2007年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外 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已达到4比1或5比1。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原因与教训
• 2.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
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 良资产日益膨胀。
• 3.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
并导致外债加重。
• 4.汇率制度僵化。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原因与教训
• 5.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
• 这些措施对稳定中国
经济、改善投资环境 •效果 ,以及带动亚洲经济
复苏都发挥了重要作 用。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原因与教训
2、清理银行体系
• 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
系,增强其抵御危机 的能力。此后几年, 我国重点推进了对国 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 造,对国有独资商业 银行产权结构进行了 重大的改革。
第三波: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
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 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 。
第四波: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
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 跌26%,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 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东南清亚金融盘危机。产生原因与教训
•效果
• 大大提高了经济和金融建
设的法治化进程。
•可见,此危机不仅对东南亚各国影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对策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对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引起全球的震荡效应。
这次危机让亚洲国家深刻认识到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其中吸取了前进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金融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一、经验教训1.外资过度依赖亚洲国家当时大量接受了外来投资,这使得当地的金融市场高度依赖这些资本的流动性和融资。
一旦流动性萎缩或者外国投资大量撤离,局势便可能急转直下,所以亚洲国家必须重视投资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障自身的经济发展。
2.资本主义市场监管薄弱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亚洲国家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潜在的金融诈骗和风险。
这说明国家监管部门在市场规则形成和执法过程中的重要性,政府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与立法水平。
3.汇率问题当时,由于亚洲国家币值与美元的挂钩,当美元开始升值时,这些国家的货币也随之增值,使得当地的贸易市场遭受重创。
因此,这场危机暴露出了亚洲国家在货币政策和汇率问题上的不足,各国应该减少对主要货币的依赖,加强对本地货币的支持和管理,避免贸易市场的波动性。
二、对策1.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和诚信意识各国政府应当将金融市场监管作为一项长期而稳定的任务来进行,建立透明、公正、稳定的市场环境,增加金融体系的诚信度,并严格执法监管,加大对金融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增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储备能力亚洲国家在危机爆发之前就已经开始从事外资引入,但是大多数国家没有真正的增加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
因此,应当增强本土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降低外资和外国技术的依赖度。
3.控制财政赤字和货币政策各国货币政策必须牢牢掌握在政府的手中,控制财政赤字,调整经济收支平衡,依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货币政策,适应市场变化的和时的需求。
4.促进区域一体化亚洲国家应当提出具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方案,通过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共同面对全球经济挑战,提高实力和影响力,避免重复和浪费。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借鉴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借鉴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借鉴
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爆发,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和金融市场出现严重波动,持续到1998年1月。
这一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也警示了全球经济,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重新审视。
尽管这一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灾难,但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金融危机突显了金融监管缺失的问题。
东南亚国家的金融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的不足,无论是政策制定、执行还是调整,都不够灵活、及时、全面,以致于无法有效应对金融市场的复杂变化。
此外,这一金融危机也暴露了货币政策操作不当的问题,许多国家在危机前曾大量发行货币,给金融市场造成了不必要的波动,从而使危机更加严重。
其次,金融危机突出了贷款风险管理不当的问题。
在危机前,许多金融机构放贷时只关注申请者的信誉,对贷款的质量和收益率缺乏足够的关注,从而使得贷款的收益降低,贷款风险增加。
最后,金融危机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国际金融的监督,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在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市场
出现了体系性风险,给世界经济带去重大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国家和国际金融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及时发现金融市场的问题,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
综上所述,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和国际金融监管机制都受到了重大考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其次,要重视贷款风险管理,做好前期评估;最后,必须加强国际金融的监督,防止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免受金融危机的侵袭,保护我们的家园。
亚洲经济危机的教训
亚洲经济危机的教训亚洲经济危机是指1997年起,东南亚地区多个国家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给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全球经济体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正是通过这场危机,我们从中吸取了宝贵的教训,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亚洲经济危机揭示了货币政策在经济稳定中的重要性。
在危机前,一些亚洲国家过度依赖外资和短期债务,导致了货币供应过度膨胀和汇率失控。
因此,我们认识到货币政策应该更加注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依赖外部资金。
2.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亚洲经济危机也揭示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在危机前,一些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和风险积聚。
因此,我们认识到金融监管应该更加严格,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 经济结构的调整亚洲经济危机迫使亚洲国家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危机后,亚洲国家开始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减少对金融业的依赖。
他们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推动经济结构向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4. 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亚洲经济危机也促进了亚洲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
在危机期间,亚洲国家通过加强合作和协调,共同应对危机带来的挑战。
这种区域合作不仅有助于稳定亚洲地区的经济环境,也为今后面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5. 风险管理与预警机制亚洲经济危机使我们认识到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在危机前,亚洲国家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以及加强国际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
结论亚洲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和损失,但同时也教会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加强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合作以及风险管理与预警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亚洲经济危机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历程,也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启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亚洲金融危机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虽然当时的危机已过去20年,但对于今天的金融市场仍然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就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和启示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期。
在199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很多国家的GDP年增长率超过了8%。
同时,这些国家还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
但由于严重的内部不平衡和国际不平等,东南亚国家出现了很多不健康的金融行为。
其中包括庞氏骗局、股市沉迷、过度杠杆等等。
这些行为长期违反基本的金融规则和原则,最后导致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二、亚洲金融危机给金融市场的启示1. 减少金融杠杆亚洲金融危机向全世界表明,过度杠杆等不健康的金融行为最终导致了泡沫破裂和金融危机。
因此,减少杠杆的规范和监控策略将成为未来金融制度的发展方向。
2. 加强信息透明度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许多财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
这些不真实的信息阻碍了国家执行依据清晰、贯彻执行的经济政策的能力。
所以加强信息透明度将帮助投资者对经济体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增强国家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3. 强化系统稳定性亚洲金融危机也揭示了系统风险和互联网风险的存在。
尽管金融市场是全球范围内互联的,但这种互联使得系统更容易出现负面外部影响。
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加强系统恪守其基本职责,以缓解外部干扰的冲击。
三、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推动力1.相关政策与法规的调整在遭遇金融危机之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相关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等等,可以有效地防止相关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2.信任的重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资本市场厌恶东南亚地区金融体系的风险。
在部分金融市场的影响下,市场信心在一段时间内因此受到影响。
因此,金融市场的信任将有助于恢复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需求。
3.重启经济亚洲国家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以大幅增加投资和能源开发,以增加本国经济体的规模,提高国家经济增长的水平。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郑惠茹谢颖茵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是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腾飞之时,先后出现了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后出现了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洲四小虎”。
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借助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种所谓的“东亚模式”帮助了大多数亚洲国家实现工业化起步,吸引了世界关注。
然而,这种模式虽然外表看起来激动人心,振兴了本国的民族工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东南亚奇迹”,然而却隐藏着非常大的弊端,比如过分依赖外资,汇率制缺乏弹性、严重结构性问题等,这些都为97年的经济危机埋下伏笔,以至于等到危机真正发生后,让这些亚洲国家一招打回原形,十年的经济增长成果化为泡沫。
下面我们将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深入揭开这场危机背后的面纱,以及说明中国应该从此次危机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东南亚金融危机、亚洲四小虎、固定汇率制、投机家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家掀起的大量抛售泰铢风潮,导致泰铢贬值,引起周边国家连锁反应式的货币贬值狂潮。
实际上,早在那些国际投机家们选中泰国之前,泰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早已显露弊端。
首先,泰国不应该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尤其盯住美元,一边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制度汇率,另一边为了解决经常项目逆差,开放资本项目,利用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这样的做法无疑导致国家外债高筑,市场稳定岌岌可危。
1997年的泰国,经济疲软,出口下降,汇率偏高,维持与美元一样固定汇率的泰铢已经严重高估,这让那些聪明的国际投机家从中看到有机可乘。
他们采取的方法很简单,利用远期套汇交易借入大量泰铢,然后抛售泰铢换取美元,这样一来泰铢就会贬值,最后再购入打压完的泰铢来完成远期合同。
其次,虽然泰国政府不甘示弱,坚守阵地,耗资大量美元来吸纳泰铢,但最后还是无力回天。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启示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启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从泰国爆发,迅速席卷东南亚,又在香港登陆,并波及到俄罗斯、波兰等欧洲国家,甚至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也受此影响,形成了一场至今仍令人谈之色变的全球性金融大恐慌。
现在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在中国逐渐开放资本市场、国际游资大量涌入、流动性过剩等情况下,探讨危机发生的原因和教训就变得十分必要。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1、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呆账坏账严重。
当时东南亚经济增长相当程度上是靠房地产投资拉动的。
东南亚国家在推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也致力于在房地产业中引进竞争机制。
由于房地产业投资回报率高,从而吸引了大量资金,导致房地产价格暴涨,形成地产泡沫,严重冲击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出口大幅度下降,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恶化。
东南亚国家贸易结构相对单一,极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八十年代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九十年代转向高技术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
1996年全球电子产品市场需求萎缩,东南亚各国出口急剧下降,如泰国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22.15%猛降到1996年的0.11%。
这对主要依靠出口增长带动的东南亚经济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
3、外债负担沉重,构成不合理。
危机前,东南亚各国大都实行盯住汇率,并相继放开资本账户的管制。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东南亚国家经常账户几乎一直存在着赤字,像泰国外债就已达850亿美元,原本就不平衡的国际收支状况雪上加霜,货币贬值压力加大,最终诱使国外投资者发动了对东南亚国家货币的攻击。
4、汇率政策僵硬,金融调控机制失措,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
东南亚国家普遍实行了以盯住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汇率制度,这种制度的代价就是中央银行难以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自主、灵活地实施本国货币政策。
如,1993年和1994年泰国出现了经济过热,但中央银行无法提高利率。
而1995年和1996年美元利率开始上升,泰国经济陷入不景气,这时需要降低泰铢利率,泰国银行同样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警示
・44・IEC ,N o.9,1997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后,一时间人们从不同方面对经济和金融对外开放中如何防范风险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的教训至今仍不失借鉴意义。
但是,时隔两年,在远离墨西哥的亚洲,在举世公认的高经济增长国泰国,一场不可遏制的金融危机又爆发了,除泰国货币泰铢外,东南亚几国的货币亦被殃及,或是中央银行出面干预维持汇率稳定,或是迫不得已使汇率贬值,或是改变汇率制度,或是对国家金融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或是国际社会联手给予资金援助。
平息和渡过危机的措施虽然是及时而有效的,但现实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深刻的。
汲取经验教训,防范化解风险,继续稳妥地推动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常项目赤字不应危及可维持的国际收支运行态势对于开放经济来说,贸易、非贸易及资本项目的国际间交往和流动无时不在进行。
受各国不同政策组合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制约,国际收支也会出现不同的运行态势。
国际社会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对外竞争力不足,但又迫切需要吸引国外资金发展本国经济,因此可以在吸收外资的同时,允许经常项目有一定的赤字,以资本项目盈余弥补经常项目赤字,待利用外资改造本国经济提高了竞争力以后,又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换取外汇来回报外资。
这就提出了可允许的经常项目赤字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问题。
根据实际经验估算,全球金融市场只能弥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5%或低于5%的经常项目赤字,这个比例因此被认为是维持国际收支正常运行的警戒线。
也就是说,如果经常项目出现赤字,除特殊情况外,赤字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
从近几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来看,经常项目赤字超过警戒线是整个经济运转失灵的信号。
1994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墨西哥已连续几年贸易赤字高企,1994年12月经常帐户赤字高达290亿美元,占G DP的比重达7.28%。
而泰国1987年以来,一直是慢性经常项目赤字结构,近期出现扩大趋势,1996年占G DP8.2%,高于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正确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1)
正确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1)自去年以来的东亚金融风暴,给亚洲和其他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韩、泰、马、印尼等国经济损失近6000亿美元,这些国家按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一下倒退10多年。
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导火线是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太高,储蓄者对银行体系和本国货币的币值丧失了信心,因而给国际金融炒家提供了狙击本国货币的机会。
国际炒家先向银行借入当地货币,然后拿到外汇市场上去抛售。
政府为了维系汇率的稳定,拿出国内的外汇储备去托市,但国内储蓄者见到国内货币受到狙击,信心随之崩溃,也争相抛售本国货币,改持外币以保值,外汇市场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为了维系脆弱的汇率,数百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几日之内即耗尽,等外汇储备用尽,中央银行再也无力去托市,外汇市场出现崩盘,短短几个月,币值贬低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八十。
这些国家短期外债又太多,为了还债,只好接受苛刻的条件,向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借款,丧失了按国内情况制定经济政策的自主权。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未开放,人民币不能随意自由买卖,外汇储备丰富,外债也少,是少数几个不受这场金融风暴直接冲击的东亚国家。
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使东亚国家的货币免于新一轮的竞相贬值,对于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东亚国家早日走出这场危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低,为了更好地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外贸体系是必然要走的道路。
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还很脆弱,银行不良债务的比例偏高,为了避免金融风暴将来在我国发生,我们应该分析清楚东亚国家银行不良债务偏高的原因,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将危机消除于未发之时。
东亚国家银行不良债务偏高的第一个导因是泡沫经济的破灭。
泡沫经济又可分为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
房地产泡沫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上从日本、韩国,下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几乎是无一幸免。
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经济规律的内在原因,也有人为政策的外在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文章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回顾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并认为资本大进大出引起泡沫的生成与破灭是包括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内的危机发生普遍机制。
我国应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密切关注国际资本走向,掌握好恰当的改革顺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处理好金融自由化、开放与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2007年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对危机的回顾成为当前的热点之一。
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国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也促使了深刻的反思,最后的结果包括加大外汇储备的积累力度,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建设,推动IMF机构的改革以及亚洲金融的合作等。
更为重要的是,前些年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世界流动性充足,大量游资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
近期,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高利率,开始回收流动性。
随着流动性的收紧,特别是美国次级债风波引起了大家信心的波动,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加大。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情绪浓厚,外汇资金大量流入,人民银行虽进行了对冲,但国内流动性仍过剩。
当前消费价格还处于较低水平,但各类资产价格上涨较快,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存在过度繁荣的苗头。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处于各项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
金融管制放松、自由化与审慎性监管同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在存在升值预期环境下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这些政策搭配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起人们预期的改变,导致资金大规模流出,或者导致金融机构竞争加剧,被迫扩张,引起信贷膨胀,埋伏金融隐患。
为此,需要认真总结包括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内的世界各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统筹考虑当前我国各项改革及政策的实施,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大力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十年后重新反思当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大家对危机发生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虽略有争议,但已相当清晰。
当前反思的重点应是总结出对我国制度和政策改进有所助益的内容,要从有利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寻找原因和机制。
或者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太多的偶然性,但只有从必然性出发加以回顾和总结,才有助于我国当前政策的制定,有利于防范危机在我国的发生。
从这个角度出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无论从外部还是从内部,其发生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从外部因素来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决定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东南亚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次。
在当前的货币体系下:一是美国是世界流动性的主要调节者,其货币政策的走势影响国际流动性的松与紧。
但由于目前对美元发行并没有任何限制,美国往往从本国经济的需要出发决定货币政策,引起国际流动性大幅波动,最终引发各种金融危机。
从历史上看,在每次美国经历了一个阶段性低利率时期后(扩张性货币政策,世界信用扩张),当转入高利率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世界信用收缩)时,往往出现各种危机频繁爆发。
如1981年,美联储将3个月国库券贴现率提高到16%,带动欧洲货币市场6个月美元贷款利率上升到17%,导致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资本外逃、债务负担急剧加重,最终引发拉美债务危机。
1994年,美联储由连续6次提高贴现率,导致美元资本从墨西哥回流,最终引发1994~1995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在1996年美国将贴现率维持在5%的高水平后引发的。
二是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货币不可自由兑换的发展中国家,货币的错配具有必然性,且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并没有提供解决货币错配的有效机制。
货币错配在国际收支不平衡长期化的趋势下,不断积聚,增加了一国货币体系的脆弱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增加。
过去十年间的大型危机中,危机发生国都存在显著的货币错配情形。
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东南亚各国都形成了对国外银行的巨额外币债务,且偿债期限特别短,而大规模期限短的银行外币借贷对应的是对国内企业按本币计价的中长期债权,货币和期限的错配现象严重。
这与本国金融机构的不谨慎有关,但这仅加重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在本国货币不能成为世界货币的情况下,国际收支不平衡累计的外币资产或负债,其外汇风险或者由金融机构承担,或者由企业、个人承担,或者如现今的中国,央行发行本币债务将这部分的外币资产全部转化为国家外汇储备,由国家承担所有的汇率风险。
总之,这部分的风险只能由本国承担,在世界主要货币币值大起大落的情况下,风险相当大。
另一方面,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金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就更为直接。
而且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很大的国家)的GDP和国内金融与银行市场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金融产业的贷出和投资能力的不均衡程度是相当惊人的。
即使是发达国家证券投资构成发生很小的变化,特别又只是影响到仅仅几个新兴市场国家的时候,就会严重破坏相关国家的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平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在1996-1999年期间,日本的银行在5个发生危机的东南亚国家减少了474亿美元的贷款,1995-1999年期间,在东南亚地区共减少了1925亿美元的贷款。
日本金融机构的对外资产调整,成为东南亚国家资本大进大出的重要原因。
当然,对冲基金在随后的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必要对这类机构的行为加强监测。
从内部因素上看,没有处理好汇率浮动、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自由化改革之间的关系,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发生的大部分金融危机都与此有关。
东南亚国家也是没有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发生了金融危机。
东南亚遭受危机的国家在发生危机前,都是采取钉住汇率制的,在危机中均被迫贬值并实行汇率的自由浮动。
且在汇率自由浮动前,基本上都先实现了资本项下的完全开放。
从国际上看,在从资本管制下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转向资本账户开放与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过程中,由于过早的开放资本账户,尤其是开放短期资本流动,很多小型开放经济都陷入了金融危机。
当然,如果在拥有成熟、稳定的国内金融市场的条件下,向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过渡一般都较顺畅。
在国内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健性有保证之前,实行对外金融自由化——取消资本管制,是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东南亚国家为了大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有些还为争取成为区域性、世界性金融中心,在本国金融体系还没有完全自由化,或者国内金融机构还没有完全适应自由化带来竞争力压力的情况下,过快的对外金融开放,导致国内金融机构为应对竞争压力,过快的开拓业务,承担过多的风险。
二、新兴市场国家危机发生的机制——跨境资本的大进大出引起的泡沫生成与破灭虽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市场参与主体的变更,金融危机的具体表现形式、传播方式有所不同,但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仍是泡沫经济的产生与破灭,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一种纠正。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发生的每次新兴市场国家危机看,贷款者和投资者、资本流入所借助的工具,以及国内的资金使用者均有所不同,但几乎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危机中,都有超过国内承担能力的、大规模的、持续的资本流入,并最终形成了外债不堪重负的局面。
其中,墨西哥、拉美、阿根廷、俄罗斯等是政府债务,东南亚则是政府直接或隐含担保的民间巨额债务。
由债务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最初都表现为某种形式的流动性危机。
以泰国为例,虽然其经常账户持续逆差,但金融账户却大量盈余,这导致其外汇储备从1986年开始大幅攀升,从1986年的28亿美元左右大幅上升到1996年的380亿美元左右。
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外汇储备也在此期间急剧增加,外资大量流入。
与大规模资本流入相一致,危机国家在资本流入的基础上,往往伴随着信贷的超常扩张。
如泰国在1988-1995年期间,年均国内信用扩张28.7%,远高于历史水平。
这一方面是在资本项目自由化和钉住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无法维持适当的银根紧缩。
另一方面则与国内金融中介解除管制、较强的竞争、缺乏管理经验、落实审慎原则薄弱或不足、产业与银行交错的混乱关系有关。
更为重要的是,发生危机的国家,大部分没有将资金有效运用。
在银行体系监管不力,其他国内资本市场扭曲及要素市场价格失真的条件下,外国资本流入可能会导致或放大错误的资源配置。
即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加上银行系统的信用创造,危机国在危机前国内的资金普遍充裕,但这些资金却没有被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而是大量投资于房地产、股票等虚拟经济,或者被消费掉,无法产生必要的收益,引发了国内经济泡沫,一旦预期发生逆转,导致国内经济泡沫的破灭,资本便大规模撤出,引起金融危机与经济萧条。
三、密切关注国际资本走向,掌握好恰当的改革顺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东南亚金融危机已成为过去,当前我国发生类似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
危机的发生往往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从不被重视的某个角落爆发。
为防范金融危机而防范危机,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根本的方法是提高经济与金融的灵活性,提高其应对各种不利冲击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需密切关注引起危机的内在因素,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
为此,我国目前至少应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准备。
一是从长远看,应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近期则要密切关注国际资本走向,尤其是我国短期资本的跨境流动。
推动IMF加强对世界短期资金流动的监测与主要国家严格对冲基金监管,国内则应进一步加强对短期资金流动的监测与管理,包括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房地产市场的外资流入、居民对非居民的本币债务、个人资金的跨境转移等的监测与管理,尤其要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变化对世界资金流向的影响。
二是掌握好恰当的改革顺序。
具体而言,当前我国改革可考虑以下顺序:1.推进国内金融机构改革,加强金融的审慎性监管,密切关注金融的各项创新,发展外汇市场、各类直接融资市场,逐步实现国内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2.采取有狭窄波幅限制的货币篮制度,防止实际汇率过度波动,保持对短期资本流入、流出的严格管制。
同时,推动国内要素市场改革,强调劳工、环境标准的重要性,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3.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增加汇率的灵活性;4.当国内市场成熟、稳定时,转向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一定时间后,全面开放资本账户。
总之,在改革过程中,相对于汇率制度改革,更应关注国家基本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金融与货币的稳定。
不论是推行金融自由化,还是经济的自由化,放松管制,推动市场化的同时,应同时培育相应的调控和监管手段,控制好节奏,以保证政府维持对经济、金融的可控性。
三是提高对流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资本大幅流入,对流入国来说增加了可运用资源,但处理不好容易引发泡沫,最终导致经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