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阅读试题(5)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

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陈益时光漫漫似水。

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

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

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

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

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

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

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

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

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

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

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

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

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

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

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

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

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

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专题05 散文句子含义-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小说阅读 (原卷版)

专题05 散文句子含义-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小说阅读 (原卷版)

专题05 散文句子含义(原卷版)【考点穿透】【题型问法】1.请回答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

3.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认为“×××”,请谈谈你的理解。

4.文中“×××”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题型分析】句子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义,或句子的语境义,或句子的隐含义,做出恰当的解释。

文章结尾处的句子含义,往往涉及文章的主旨和中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句子含义题是中考散文阅读的一种常见题型,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1.句子含义题的命题原则及特点(1)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点等关键处设题。

(2)答题有根据:一般依据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3)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做思考,文本中一般有提示性语句。

(4)答案有限制:答案相对单一性,不会出现多样性答案,需要考生联系文本分析整合原文语句。

具体做法:(1)在原文中找到句子所处的位置。

(2)读原文(句不离段,上下两段,仔细读)。

(3)勾画关键词(关联词、副词、反复出现的词)。

勾画出来的词语往往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由原句中的关键词词性决定)。

(4)用勾画出的关键词去替换原句中需要解释的词语。

(5)复述。

尽量保持原句语序,适当调整。

(6)答案的主题是复述的内容即句子本身解读,应适量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有些地区中考模拟试题中,经常出现“带有手法的句子含义题”,如找一个含有明显修辞手法的句子来考“句子含义”。

这类题型的答法具有争议性,我们建议,按照正常含义题组织答案后,将“手法”在答案末端点出。

凡是关于“句子”的考查,都是从句子的含义、结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方面来考查。

新初中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初中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

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

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

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

以“和”为________,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________,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________,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________,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

“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孔子是人类的慧根。

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

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

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

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过伏尔泰、马克思等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初一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一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一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 文章中描述了春天的哪些景象?请列举至少三种。

答案:文章中描述了春天的景象包括:(1)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2)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花;(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强化训练《散文阅读》试题精选汇编(附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强化训练《散文阅读》试题精选汇编(附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强化训练《散文阅读》试题精选汇编(附答案)两种命运墙外有一棵槐树,合抱那么粗。

操场扩建时,施工队把它锯掉了。

第二年,我和邻居家的院子里各拱出一堆槐树的嫩芽,肥肥的、壮壮的,没等盛夏到来,它们就已是一丛茂密的小灌木。

一天,见邻居把灌木砍得还剩一枝。

我也拿了把菜刀来到我家的那丛灌木前,想去掉它们中的一些。

就在要动刀时,我犹豫起来,因为十几根嫩绿的枝条生得都很有力,大小也差不多,去掉谁呢?斟酌再三,我又把刀送了回去。

冬去春来:寒暑往返。

我家的小灌木不断地长粗长高,俨然一片小森林,就在我期望它们都长大成材的时候,一棵小槐树在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它浓黑的树冠隔墙可见。

没等我家的小灌木高过墙头,它的枝叶就已罩了过来。

一年,两年,三年,随着邻居家的树愈来愈大,我家的这丛小灌木显得愈来愈力不从心,等邻居家的槐树碗口粗的时候,我家的小灌木再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它们上面的天空全部被大槐树遮盖。

它们不再长高、长粗、长大,而是今年发芽明年枯萎,后年再发芽接着再枯萎。

直到我们从那儿搬走,它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命运。

前些日子,我重返那座小院,见新主人已把它们彻底地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石桌和四只小石凳,夏日的阳光烤着大地,桌子和小凳上却是一片浓密的树荫,隔壁的那棵大槐树亭亭如车盖,在微风中摇曳着墨黑的树叶。

回家的路上,我对丈夫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不能再这样下去。

丈夫不明白什么意思。

这也难怪,因为他没住过那个小院,没见过我家的那丛小灌木生长在大树下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张石桌下曾拱出过一堆嫩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斟酌2、“两种命运”在文中具体是指两种什么命运?3、找出文中着力描写邻居家槐树的词语(3个),说说这样多次描写的目的?4、造成灌木丛“两种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分析。

5、文章结尾由树木的成材议及莘莘学子的成才,请思考“我”为什么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6、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你有怎样的“成才观”?参考答案:《两种命运》2.一种是邻居家的小槐树的“愈来愈大";一种是我家的灌木丛愈来愈力不从心。

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昙花终于怒放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

我高兴极了!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

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

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

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

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

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

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

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

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

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

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

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

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

”此乃真理名言。

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

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⑨我爱昙花。

(选文有改动) 【链接材料】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

初三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三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三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散文阅读:《秋天的落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落叶的季节。

当秋风轻轻吹过,树叶便开始慢慢变黄,然后一片片地飘落。

它们在空中旋转,像极了舞动的蝴蝶,最终缓缓地落在了地上。

这些落叶,有的被踩在脚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有的则静静地躺在草丛中,等待着被风吹走。

1. 文章中描述了秋天的哪些特点?A. 收获的季节B. 落叶的季节C. 炎热的季节D. 寒冷的季节2. 作者将落叶比喻为什么?A. 蝴蝶B. 雪花C. 雨滴D. 星星3. 落叶最终落在了哪里?A. 空中B. 地上C. 水里D. 树上4. 文章中提到落叶发出的声音,是什么声音?A. 清脆的声响B. 沉闷的声响C. 响亮的声响D. 柔和的声响5.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哪项不是落叶的特点?A. 变黄B. 旋转C. 被踩D. 被风吹走答案:1. A B2. A3. B4. A5. C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

散文阅读:《冬日暖阳》冬日的暖阳,总是让人感到格外的珍贵。

它不像夏日的太阳那样炽热,而是温和而含蓄。

在寒冷的冬日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了房间里,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暖阳下,孩子们在户外玩耍,老人们在公园里散步,每个人都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温暖。

6. 文章中提到的“冬日暖阳”具有哪些特点?A. 炽热B. 温和C. 寒冷D. 强烈7. 冬日暖阳给人们带来了什么?A. 寒冷B. 温暖C. 潮湿D. 炎热8. 文章中描述了哪些人在享受冬日暖阳?A. 孩子们B. 老人们C. 年轻人D. 所有人9. 冬日暖阳下,孩子们在做什么?A. 睡觉B. 玩耍C. 学习D. 工作10.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地方?A. 窗户B. 房间C. 公园D. 所有选项答案:6. B7. B8. A B9. B10. A B C。

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16课 散文二篇》05 试题试卷 含答案

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16课 散文二篇》05 试题试卷 含答案

《第16*课散文二篇》课时练【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飓.风(jù)俯瞰.(gàn)肆.意(sì)星辰.(chén)B.濒.临(bīn)兴.味(xìng)消逝.(shì)深不可测.(cè)C.震颤.(chàn)凋.谢(diāo)蔓.延(màn)牛犊.(dú)D.呼号.(háo)遏.制(è)深渊.(yuān)洗涤.(dí)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缩影前仆后继提纲挈领揠旗息鼓B.卑微优柔寡断穷兵黩武明火执仗C.脉博同仇敌忾利令智昏沽名钓誉D.炫耀贻笑大方提心吊胆日幕途穷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抗击疫情,是一场与病毒较量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学战。

B.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C.展望未来,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

D.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

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人活着就得有盼头”,从这句话看,盼望已然成为人生命大厦的支柱和基石。

如果没有了盼望,人的生存也就没有了理由,理想和信念就会顷刻间灰飞烟灭,了无痕迹。

苍茫大地,芸芸众生,因为有了盼望,柔弱的臂膀才变得更加坚强;因为有了盼望,婆娑的泪眼才放出坚毅的光芒;因为有了盼望,脚下的道路便越走越长,越走越宽广。

盼望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情怀;盼望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A);盼望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望眼欲穿;盼望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B)。

盼望与生命如影随形,如果说生命是一粒种子,盼望就是阳光雨露;如果说生命是一艘航船,盼望就是高扬的白帆。

(1)写出文中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2)在文中A、B两处各填写一个四字短语(或成语)。

(3)仿照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真题专项练——散文专题(含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真题专项练——散文专题(含解析)

散文专题2022年【湖南省邵阳市】(二)文学类作品阅读(19-22题,共14分)蜷在角落里的父亲徐风那时我们家的理发店还没安上空调,到了夏天,只有一台破风扇在头顶“呜呜”地转着,我不止一次向父亲提议——买台空调吧,摆在店里又洋气又实用。

而父亲只是抬头望一眼头顶嗡嗡转着的破风扇,又低下头去忙手中的活儿。

每到这时,我就会产生从头顶蔓延到脚趾的窒息感。

父亲很少发出声响,就像那台破风扇,只有在干活的时候才会有点儿响动,他沉默地给客人理发,沉默地打扫店面,沉默地迎接一天又送走一天。

正是这种沉默,让我在与他相处时,脑子里总是循环着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那天我去父亲那里,瞧见他坐在柜台里的身影,个子那么高的男人坐在柜台后,竟像是蜷在角落里,几乎要与深灰色的墙壁融为一体。

我的少年时代从未给父亲留下一席之地,“徐尤志”对我而言,只是一个不会发出声音、快被我遗忘的一直蜷在角落里的配角。

我也从未想过去深入了解这个配角,我觉得这无关痛痒。

日子不会因为这些变得更好,也不会因此变坏。

在我大二的时候,我第一次收到父亲的短信,他告诉我祖父去世的消息,问我能否请假回家参加葬礼。

我说我知道了。

放下电话,我才惊觉自己没有泪意,竟不大能想起祖父的容貌,只是一片茫然。

我突然有些惶恐——许多年以后,当我有了白发,我回忆自己的父亲,会不会也像今天回忆祖父一般,只觉一片大雾弥漫?这是我离开后第一次回来。

看到父亲时,我愣了一下,他不再是虽木讷但身姿挺拔的徐尤志了,我可以看见他头顶黑白掺杂的头发。

这时我才发现,我已经比父亲高了半个头。

时近傍晚,我和父亲坐在地毯上,父亲把蜡烛芯挑亮,放在我面前。

蜡烛熏人,我刚一眯眼,父亲又不动声色地把蜡烛移远了些。

“还记得你祖父长什么样子吗?”父亲突然开口,声音很轻,我甚至觉得还没有烛花爆裂的声音大。

但我听清了。

“很瘦,矮矮的,胡子特别长。

”我回答。

父亲深吸了一口气,慢慢说道:“不对,你祖父特别高,身上有把子力气,一天能赶几十里路。

《回忆我的母亲》中考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回忆我的母亲》中考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回忆我的母亲》中考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五)五、阅读现代文,完成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朱德①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

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

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七年中问,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②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

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chuò劳作,尤喜纺棉。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④我应该感谢母亲,地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⑤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他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⑥愿母亲在地下安息!(1)看拼音写汉字。

)不chuò劳作((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母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秀品质。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真题练习 (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真题练习 (含答案)

专题十六散文阅读典例精析一、散文的定义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散文的分类(一)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在这类散文中,有的重点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

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

它们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

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

(二)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感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

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

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

(三)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

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特点1. 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 从细处用笔,小中见大,把作者的情思贯穿在细致的描述中;3. 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激发读者的联想;4. 行文自由,结构灵活,但形散神聚。

四、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15现代文阅读(散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原卷版)

15现代文阅读(散文)-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原卷版)

15现代文文阅读(散文)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种子秘语祁云枝整个秋天,种子们星罗棋布,在不同的高度和维度上梳妆打扮。

它们涂脂抹粉,描眉画眼,一切就绪后,开始唤风、唤雨、唤水流,唤身穿皮毛的动物,唤小鸟的肠胃、人类的嘴巴……一旦邂逅,便从高空跃下,从地面起飞,在半空里弹射,于水面上漂浮,或者,干脆搭乘动物和人类这一辆辆目标航班,去远方开疆拓土。

秋歌,种子唱得最带劲儿。

这甘甜的旅程,让动物愉悦,也完成了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

诗与远方,其实也是所有草木的梦想。

此刻,我正在一棵高大的红枫树下拍摄小视频。

鲜红的枫叶,在秋风里荡秋千,荡出唰啦啦的声响。

眼前的枫树,宛若一条流向天际的河流,翻卷出红色的浪花。

小鱼般欢快的种子,从朵朵浪花里迸溅出来,进入我的镜头。

秋意渐浓。

树木多穿起金黄橙红的衣裳,这是成熟的颜色,也是富足的颜色。

天空里密布独属秋天的忙碌,看得见看不见的种子,在我的头顶上飞翔,奔赴下一年的生之约。

我仿佛看见,又一个春天来临,姹紫嫣红和万千生命的迭代,纷纷从种子里萌动。

大地,又一次演绎万种风情。

一旁的女贞树上,两只灰椋嬉闹着在枝丫间啄食。

蓝天、紫果、绿叶,组合成一幅画,鸟儿,是这幅画面上动态的笔触。

灰椋吃饱喝足后抹着嘴巴飞远了,在鸟儿新陈代谢时,女贞种子穿越鸟儿的肠胃,被播种到远方。

鸟儿播种的同时,还顺带施了肥。

我追着一粒种子拍摄。

镜头里,红枫种子旋转出令我痴迷的轻盈,它晃晃悠悠,漫无目的而又充满了希望。

我知道,种子飞行的方向和距离,取决于那一刻经过它身旁的风,这种不确定的飞行,像极了我们称之为命运的东西。

我用手接住一枚旋转着落下的翅果,一枚翅果含两粒种子,像两条吻在一起的小鱼身体呈倒八字张开。

橙黄的鱼头是种子,鲜红透亮的鱼尾是翅膀,这枚翅果不像是现实的种子,更像是仙境里的精灵。

在这架小小“螺旋桨”的带领下,红枫种子轻舞飞扬。

红枫种子成熟后脱离母体,因重力下坠的刹那,这对小鱼翅膀即刻开启了螺旋桨的功能,在空中飞快地旋转起来。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最新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最新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最新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散文阅读5——时间

散文阅读5——时间
编辑课件
(11)时间中的一切都是唯一的。就连自己 也不再是当初的自己,那稚嫩的少年早已不 在,只在记忆中重现。时间,需要我们涂抹 色彩;时间,需要我们好好对待。时间,应 该是一种理性的存在。那么,当我们在时间 里做自己喜欢又有意义的事情时,时间就显 得那么具体真实,可以触及。
编辑课件
15.结合全文,分析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 (2分)
编辑课件
(每点1分,答对四点就得满分。结合选文内 容,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意的回答。笼 统的答成“要珍惜时间”等内容最多给1分)
编辑课件
时间 柯国伟
(1)时间,闪着晶莹的色泽,悄然而来, 又悄然而去。它是个很美的词,让人遐想。 可是,它又是个沉重的词,让人叹息…… (2)时间无涯,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时 间永恒存在,却又在不断消逝。可是,当 它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却会让人感 慨。在时间面前,我们都只是短暂的一瞬, 那是多么坚定的现实。
16.请赏析文章第(3)段划线句子“时间是 一幅空白的画,它把自己交给我们,由我们 随 意勾勒图案、涂抹色彩”这句话。(3分)
17.作者说“时光匆匆是因为我们与当时的 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那么,又是什么 造成 了我们与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呢?请结合 选文回答。(3分)
编辑课件
18.“时间,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从 全文来看,时间的“理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 分)
编辑课件
在(时间恒定存在);②时间从来 不曾改变;③时间中的一切都是唯 一的。(结合选文内容,每一个点 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编辑课件
19. 4分,参考答案:①我们要赋予每段时间 以晶莹、纯色、透明的色泽,不要让年华白 白流走(不虚度时间);②以积极进取的心 态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对身边的世界充满热 情与好奇或期待未来的生活将带给我们新的 惊喜),让更多闪光片断与我们的内心更加 紧密地融合;③在时间里做自己喜欢又有意 义的事情;④我们要规划好人生的每一步, 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时间,让生活不惆怅、迷 惘;⑤时刻反思和总结我们的生活,剔除其 中的杂色,让生活更精彩。

初一散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一散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一散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散文的特点?A. 形式自由B. 语言优美C. 内容严谨D. 情感真挚答案:C2. 散文《荷塘月色》的作者是谁?A. 鲁迅B. 朱自清C. 老舍D. 巴金答案:B3. 以下哪部作品不属于散文集?A. 《朝花夕拾》B. 《呐喊》C. 《背影》D. 《荷塘月色》答案:B4. 散文《背影》中,作者描述了谁的背影?A. 父亲B. 母亲C. 老师D. 朋友答案:A5. 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描绘荷塘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A. 快乐B. 悲伤C. 宁静D. 激动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散文《背影》中,作者通过描述________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答案:父亲2. 在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描绘了________的美景,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答案:荷塘3. 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提到了________,这是他用来比喻荷塘中荷花的。

答案:美人4. 散文《背影》中,作者描述了父亲________的情景,这是他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

答案:送别5. 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_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答案:月色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散文《背影》中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答案:在散文《背影》中,作者朱自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父亲在火车站送别时的背影。

这个背影不仅是父亲形象的具象化,更象征着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作者通过这一背影,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感激之情。

2. 分析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塘景色的描绘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在散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丰富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景色。

荷塘中的荷花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丽,荷叶上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作者通过对荷塘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毕节市,二(四)】散文阅读阅读《幸福盲》,完成21~24题。

(共12分)幸福盲毕淑敏①若干年前,看过报道,西方某都市的报纸,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

来稿很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

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

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

②按照投票者的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发布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名单。

记得大致顺序是这样的:一、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

二、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三、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的顽童,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的作家。

③消息入眼,我的第一个反应仿佛被人在眼皮上涂了辣椒油,然而十分怀疑它的真实性。

这可能吗?不是什么人闲来无事,编造出来博人一笑的恶作剧吧?还有几分惶惑和恼怒,在心扉最深处,是震惊和不知所措。

④也许有人说,我没看出这消息有什么不对头的啊?再说,这正是大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不是别有用心或是哗众取宠啊!是的是的,我都明白,可心中还是惶惶不安。

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梳理思绪,才明白自己当时的反应,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

原来我是一个幸福盲。

⑤为什么呢?说来惭愧,答案中的四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我都一定程度地拥有了。

我是一个母亲,给婴儿洗澡的事几乎是早年间每日的必修。

我曾是一名医生,手起刀落,给很多病人做过手术,目送着治愈了的病人走出医院的大门的情形,也经历过无数次了。

儿时调皮,虽然没在海滩上筑过繁复的沙堡(这大概和那个国家四面环水有关),但在附近建筑工地的沙堆上挖个洞穴藏个“宝贝”之类的工程,肯定是经手过了。

另外,在看到上述消息的时候,我已发表过几篇作品,因此那个在备选答案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完成最后一字”之感,也有幸体验过了。

⑥我集这几种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可我不曾感到幸福,这真是莫名其妙而又痛彻的事情。

我发觉自己出了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我所有的努力和奋斗,犹如沙上建塔。

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即使是对别人有所帮助,但我本人依然是不开心的。

我哀伤地承认,我是一个幸福盲。

⑦我要改变这种情况。

我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

从那时起,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我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我像一个自幼被封闭在洞穴中的人,在七彩光线下学着辨析青草和艳花,朗月和白云。

体会到了那些被黑暗囚禁的盲人,手术后一旦打开了遮眼的纱布,那份诧异和惊喜,那份东张西望的雀跃和喜极而泣的泪水,是多么自然而然。

⑧哲人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目光。

让我们模仿一下他的话: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光。

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还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

拭亮你幸福的瞳孔吧,就会看到被潜藏被遮掩被蒙昧被混淆的幸福,就如美人鱼一般从深海中升起,哺育着我们。

21.文中第⑥段说“我发觉自己出了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

请问这个“问题”是指什么?(2分)22.文中的“我”是怎样改变“幸福盲”这一状况的?(3分)23.文章就“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给出了三个答案和一个备选答案,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再另给三个答案。

(3分)24.请用简洁的文字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4分)【答案】(四)散文阅读(12分)21.我是一个幸福盲(我不懂得什么是幸福)。

(2分)22.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

(意思相近即可)(3分)23.如:①收完最后一堆垃圾的清洁工;②放学时送走最后一个孩子的门卫;③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乘客。

(句意合理即可)(3分)24.略(言之成理,有正确的价值观即可)(4分)记叙文阅读【海淀1】(一)阅读《命运的驱使》,完成第13-15题。

(共15分)命运的驱使①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才20多岁。

我决心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

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②然而,196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

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③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

那时在海河边有个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

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

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

于是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

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

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

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事。

我以讲故事来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

④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

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

他不等我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

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卷灭了也不知道。

他讲完了,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可是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于将来的人该是多么有价值啊!”我们都沉默了。

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⑤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是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

后来写得多了,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

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

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

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

不安整天折磨着我。

⑥终于有一天,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

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⑦以后,我一旦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有时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

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

写了不能发表,又不能给任何人看,还收留不住,有什么用?多么傻气的做法!多么愚蠢的冲动!多么无望的希望!⑧但是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充实自己。

我发现,我是有良心的,我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是悄悄地为祖国的将来做一点点事呀!这样,我便再不毁掉自己笔下的每一张纸了。

我下了决心,我干我的——不管将来如何,不管光明多么遥远,不管路途中间会多么艰辛和寂寞,会有多大的阻碍,会出现怎样意外的变故。

⑨现在回想起来,这便是我走向文学之路最初的脚步了。

⑩那年我在滇南,那里的亚热带风情使我耳目一新。

那些哈尼族人的大茅屋顶、傣族人的竹楼、苗族妇女艳丽的短裙,混在一片棕榈、芭蕉、竹丛、雪花一样飘飞的木棉和蓝蓝的山影之中,令我感动不已。

不知不觉又唤起我画画的欲望。

我回到家,赶忙翻出搁放许久的纸笔墨砚,呆在屋里一连画了许多天,还拿出其中若干幅参加了美术展览。

当时,一些朋友真怀疑我要重操旧业了。

不,不,这仅仅像着了魔似的闹了一阵子而已。

跟着,潜在心底的人物又开始浮现出来,日夜不宁地折磨我了。

我便收拾起画具,抹净桌面,摆上一叠空白的稿纸……11是啊,我之所以离开至今依然酷爱的绘画,中途易辙,改从写作生涯,大概是受命运○的驱使吧!这不单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

(作者冯骥才有删改)13.文章中作者详细写出了自己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里最初走向文学之路时的写作经历及心路历程,阅读文章第⑤—⑧段,填写表格。

(5分)“我”的写作经历“我”的心路历程偷偷写并用各种方法藏稿子①②平静、茫然和沮丧③④珍惜写下的稿子⑤13.①害怕、不安②把保存的稿子烧毁了③随写随毁稿子④痛苦、绝望、愤懑⑤坚定、义无反顾(共5分。

每小题1分)14.本文第⑩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因感动而重拾画笔,最后又依然回归文学之路的事情。

这些记叙有什么作用?(4分)14.表现出作者对绘画的热爱,并有一定造诣(小有成就);照应了文章第①段内容,强调了自己对绘画的情感;突出自己对文学的珍爱之情,体现了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共4分每个要点1分,表达1分)15.作者为什么说改从写作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出你的理解。

(不超过150字)(6分)15.答案示例: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作者从事绘画的梦破灭了;看到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无辜人的含冤自杀,听到老朋友坎坷的经历,他们的悲苦刺痛了作者的心;这些人都是与作者同时代的人,他们的悲剧命运也就是祖国与民族的悲剧。

出于要真实表现这段同时代人、祖国、民族悲剧历史的责任感,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共6分。

能够扣住个人、同时代人、祖国民族三个角度谈理解,分别得2分、1分、1分,责任感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东城1】(一)阅读《和周总理的两次相遇》,完成第15-17题。

(共14分)和周总理的两次相遇王琦①提起敬爱的周总理,人民都非常崇敬他。

相信见过他的和未见过他的人,都有一肚子情怀想表达。

见过他的人,会缅怀他的风姿和神采;未曾与之谋面的,也熟知他的人品和传奇。

而我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中学生,有幸与之两度相遇。

周总理是国家总理啊,日理万机,两次相遇很不容易,非同寻常。

②上初一的时候,北京的中学生经常有迎宾的任务。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迎宾活动,辅导员再三要求我们穿得漂亮一些,女生穿裙子,男生是白衬衫蓝裤子。

妈妈拿出了平时很少让穿的一件连衣裙。

那时的连衣裙叫布拉吉,这条裙子放在今天也是一件经典之作——浅粉色的泡泡纱布料上,布满了深粉、水红、淡蓝、鹅黄色的大大小小的气球,我穿上别提多美了。

③来到长安街,我们沿街站成两排,男生在前,女生在后。

车队徐徐而来,人群开始躁动,欢呼声更加热烈,我眼前一亮:啊,那敞篷车里陪在外宾身边的,不就是周总理吗!④那时的长安街还没现在这样宽,车速很慢,我觉得和总理近在咫尺。

忽然,总理向我这边招手。

我左看看,右看看,好像总理是在召唤我,辅导员也发现了,她跑前跑后,有点不知所措,犹豫了片刻,一把把我推到了前排,我站到了一排白衣蓝裤的少年之间。

车队缓缓前行,总理转身回眸一笑,那么温和,那么慈祥,那么美好……周总理的微笑,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