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中耳炎---------------------------------------02 第二章、鼻窦炎---------------------------------------06第三章、扁桃体炎------------------------------------10第四章、气管异物------------------------------------16第五章、龋齿----------------------------------------18 第六章、牙周炎--------------------------------------27

第一章中耳炎

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就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得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她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glue ear)。

症状体征

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

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症状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得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甚为有关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治疗方法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得治疗原则。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得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术。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3、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发起人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用1%麻黄碱液或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尚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隔日1次,每次每侧1ml,共3-6次。

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

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手术,鼻息肉摘除术等。扁桃体特别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体摘除术。

抗生素或其她合成抗菌药

急性期可用如头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儿可用氨苄西林50-150mg/kg、d,给以:或羟氨苄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儿10mg/kg,2次/d、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较强,可用于对其她抗菌药物不敏感者。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疗。

预防护理

预防

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进行卫生教育,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得认识,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

1、凡发生耳内堵塞感应及时寻找原因,及时排除,对疾病得恢复大有益处。

2、鼻与鼻咽部得炎症波及咽鼓管阻塞时,则应及早使用1%麻黄素溶液滴鼻,使鼻腔粘膜收缩,咽鼓管通畅,新鲜空气进入中耳,使耳得渗出即时吸收。

护理

1、如有鼓膜穿孔者,禁止搏鼻及耳内滴药;以预防中耳感染。

2、经医生指导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有鼓室内积液或积血者,应去医院进行治疗。

病理病因

病理

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控制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得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鼓室前部低矮得假复层柱状上皮变为增厚得纤毛上皮,鼓室后部得单层扁平上皮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增多;分泌亢进,上皮下病理性腺体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得圆形细胞浸润,疾病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渐恢复正常。

病因

咽鼓管功能障碍(30%)

咽鼓管功能障碍一般认为此为本病得基本病因。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得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

高得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感染(30%)

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就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得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与肺炎链球菌,细菌学与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就是中耳得一种轻型或低毒性得细菌感染,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就是病变迁延慢性得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免疫反应(30%)

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就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得原因之一,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得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得特异性抗体与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得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得病理过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得损害(III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得致病原因之一。

鉴别诊断

分泌性中耳炎要与急性中耳炎鉴别;用鼓室图证实分泌性中耳炎得诊断,临床应监测分泌性中耳炎得侧别,持续时间,就是否存在合并得症状与严重程度。

检查方法

常见检查项目

鼓膜、中耳、导管吹张法、表试验、听力检查

检查方法

1、鼓膜:松驰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得微血管,短突显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