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案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第3节大气环境(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2、分析理解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自主探究】知识点一: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阅读与思考1:阅读教材44页:(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结合下图思考以下问题:1、哪些辐射被称为长波辐射?哪些辐射被称为短波辐射?2、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辐射,根本热源是辐射3、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的影响。
4、在下图中的两个空格内填出相应的辐射名称5、叙述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6、叙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补大地阅读与思考2:完成教材45页活动。
知识点二: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经过的大气路程短→大气削弱少,等量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小→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辐射多。
2.下垫面状况: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不同,新雪反射率最大。
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吸收就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吸收就越强。
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
3.气象因素:降水少、多晴天和空气稀薄的地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思考:为什么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并不是在纬度位置最低的南方地区,而是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1、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2、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3、某地昨天为晴朗的天气,今天为多云的天气,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4、在晚秋至早春,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5、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6、晴朗与阴天比较,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7、要想夜晚气温较高,则白天和晚上的天气应各怎样?8.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有什么重要性?思考:看教材47页图,为什么玻璃温室会有保温效应?【当堂反思】我学会了:我的不足:【限时检测——5分钟】1、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削弱B、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削弱2.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的保温作用教案
大气的保温作用教案教案:大气的保温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够解释其原理。
2.了解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掌握大气保温作用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教案课件。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向学生提问:“大气对地球的温度有什么影响?”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总结大气对地球温度的影响因素。
二、理论学习(30分钟)1.展示课件,向学生讲解大气的保温作用。
2.解释大气保温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3.讲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大气保温作用对地球生态平衡的影响。
三、应用探究(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应用场景,如:温室种植、保温材料等。
2.要求学生讨论并撰写一份实际应用报告,包括该应用场景中大气保温作用的具体表现以及对该场景的影响。
3.学生展示报告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总结(10分钟)1.结合小组报告和学生讨论,总结大气保温作用的实际应用以及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了解大气保温作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提供相关资料和网站链接,以便学生进一步探索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将大气的保温作用作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小组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实际应用的探索,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可以提供额外的拓展资源,让学生对大气保温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大气的保温作用教案
大气的保温作用教案教案:大气的保温作用目标:1.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2.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对保温作用的影响3.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验等方式,引起学生对保温作用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大气是如何保温的呢?”二、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对保温作用的影响1.概述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组成,同时还包括一定比例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等不同层次。
2.大气的组成对保温作用的影响通过讲解大气的主要组分,学生可以了解到大气中存在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可以吸收和辐射地球表面的热量,从而起到保温的作用。
3.大气的结构对保温作用的影响将大气的结构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等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层次对保温作用的影响。
例如,对流层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能够阻挡地球表面的热量向上散失;而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则能吸收紫外线,形成温室效应,从而保持地球表面的温度。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应用1.大气的保温作用对地球的意义教师通过讲解地球的温度、气候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保温作用在生命存在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方面的重要性。
2.大气的保温作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讲解温室效应、保温材料的选择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舒适性的实际应用。
例如,温室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植物培育,而保温材料的选择则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四、实践探究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大气的保温作用。
例如,可以进行室内外温度的比较实验,观察在有大气层保护的情况下,室内的温度变化速度。
五、总结回顾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答开篇的问题:“大气是如何保温的呢?”六、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影响因素,例如地球自转、地理位置等,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阅读任务,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理微格教案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理微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定义。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
3.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
2. 教学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概念和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实例。
3.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的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概念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实例,如城市热岛效应、青藏高原的低温等。
4. 互动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工作1. 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地球气候图、实例图片等。
2.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分析材料。
3. 准备作业布置的相关要求和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分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实例,进行互动讨论。
3. 第三课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在下一节课中,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讲解。
十、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教案
大气的保温作用教案保温作用是指大气层对地球表面的辐射能量进行阻挡和储存的过程。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的能量,一部分被反射回太空,一部分被吸收并转化为热能。
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地球表面将非常寒冷,不利于生命的存在。
以下是关于大气的保温作用的教案。
1. 目标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及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知识准备了解地球的表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地球平均温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3. 教学内容与步骤(1)引入通过展示生命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和生态连通性的重要性引入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2)原理讲解通过简单地介绍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和大气层保温作用原理,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能量收支的基本平衡和大气层对地球表面辐射的吸收和反射。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大气层保温作用的原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实验可以使用透明罩子,将几个具有不同表面色彩的物体放置在白色纸张上,用灯光照射,然后让学生观察各物体的变化。
(4)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层保温作用在地球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具体介绍几个生物区系在大气层保温作用中的贡献。
(5)解决问题通过讨论有关大气层保温作用的一些疑问,如“为什么沙漠夜晚会变得很冷?”或“为什么北极和南极周围有大量生物?”等问题,让学生理解大气层保温作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4.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案例分析、讨论解决问题。
5.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层保温作用的原理和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为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
6. 教学评估可以进行实验报告或小组讨论,让学生展示对大气层保温作用的理解和分析。
7. 拓展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大气层保温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并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8.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大气层保温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科学手段来解释和观察实验结果。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案自定义版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案自定义版教案主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案目标:1.了解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掌握大气层的保温原理,并能够解释其作用机制。
3.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加深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天气预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夜间气温比白天气温低。
2.理论讲解(20分钟)a.分享大气层结构图,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分层特点。
b.讲解大气层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即大气层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地面的热量,减缓地面热量的散失速度,从而保持较稳定的气温。
c.解释为什么夜间气温比白天气温低:夜间地面辐射热量到空气中,但由于大气层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部分热量被吸收并重新辐射向地面,使得地面散失的热量减少,导致气温下降。
3.实验观察(30分钟)a.实验材料准备:两个相同的小鱼缸、两个温度计、水、热水瓶。
b.实验过程:-将两个小鱼缸分别填满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将一个小鱼缸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
-同时将两个温度计放入小鱼缸内,记录室内和室外的温度。
-将一个小鱼缸中的水以恒定温度倒入热水瓶中,再倒回小鱼缸内,并记录温度。
c.实验讨论:-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差异是多少?为什么?-水在热水瓶中转移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是什么情况?为什么?-实验结果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有何关联?d.实验总结: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确实能够减缓地面热量的散失速度,从而导致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差异。
4.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探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应用和意义。
例如:夏季夜晚的低温是由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通过降低空调使用频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5.小结(5分钟)对学生进行小结,总结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并划重点概括。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同时,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应用和意义的思考,使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理微格教案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理微格教学教案设计●课题:中图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课标要求:要求学生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运用图表,说明解释大气的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全过程。
(2)学生能够运用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地理现象,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3)学生能够区别“玻璃温室效应”与大气的“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运用图表,通过图表,说明解释大气保温作用的全过程。
(2)学生通过图表解读地理原理,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进行探究,提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认识到大气的保温作用对整个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理观。
(2)学生认识到保护大气的重要性,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1、心理特点分析: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加之本部分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现象,可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所以,有技巧地设问,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知识基础分析:通过前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的特点和大气层的成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等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有了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训练,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需要通过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中图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知识点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这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原理范畴,是前面知识点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等内容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案4:2.2.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时1 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1.通过示意图,能区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热量来源及传递方向。
(区域认知)2.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综合思维)3.从能源安全、环境变化的角度,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4.通过生活中典型的案例,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地理实践力)1.大气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什么?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表现?4.大气的保温效应是什么?其主要影响是什么?自主预习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A 。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B 。
3.受热过程(1)地面的增温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2)大气的增温过程: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
[特别提醒] 太阳辐射在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从而对太阳辐射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
[易错提醒] 因太阳表面温度很高,而地面温度相对于太阳表面来说,温度很低,故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结合下图,在横线处填出各序号代表的含义。
a ;b ;c ;d ;e 。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增温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在吸收地面后会增温。
2.大气保温[易错提醒] (1)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指射向地面的那部分大气辐射。
(2)大气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因此白天的大气逆辐射比夜晚强。
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其原因?情景探究探究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天气关乎很多事情,具体到个人关注天气变化,加减衣服。
主要是为了预防疾病,尤其是感冒,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要去外地,更要知道当地是什么天气情况,决定穿衣和携带的衣服。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案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设计东莞中学地理科罗丽华1.教学内容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内容。
主要在学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基础上,解释温室效应,最后阐述全球温度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2.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上,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和辩论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很浓,学习障碍是大气逆辐射的理解,学习难度较低3.设计思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模拟实验、分析实验、讨论交流、争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读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2)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全球变暖的利弊与保护环境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激烈的辩论赛从各个角度理解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全球观念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的愿望。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全球变暖的利与弊6.教学过程7.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自主设计实验有创新有实效,小组团结合作。
实验拍成录相,提高了学生们参与和观看的兴趣。
辩论赛观点明确、论据全面深入,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案自定义版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师:同学们,下午好。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臭氧会吸收紫外线,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会散射光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会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云层和尘埃则会反射各种波段的光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的另外一个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家请看课程标题: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同学们,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会有保温作用?你怎么知道这个保温作用是大气对地面的作用呢?生:是师:好,那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首先,我们通过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知道了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层,那么,我们就选一个没有大气层的天体来作为比较,就选月球好不好?生:好。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白天月球表面的温度可高达127度,夜晚月球表面的温度却会降低到零下183度,温差相差300多度。
而地球平均表面温度15 ℃,最大表面温度57.7 ℃,最小表面温度-89.2 ℃,温差要比月球小的多,看来大气可能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哦!那到底是不是大气对地面有没有保温作用呢?如果有,这种保温作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我们来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能量来源,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
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也会向外辐射能量。
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插播一个物理学知识,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波长越长。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4度,比太阳表面的平均温度要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刚刚我们在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的时候说到,水汽和二氧化碳会吸收什么来着?生: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师:所以,地面长波辐射在经过大气的时候,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
刚刚我们说到,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就吸收不了太阳辐射对不对?生:对。
师:所以,大气温度升高是谁的功劳?生:地面。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教学设计一、课表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课标解读:本节课核心内容是“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运用示意图等形式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大气受热过程”的动态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大气”指的是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所以研究的主体是近地面大气。
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本质是能量的收入和支出。
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需要学生掌握的是大气是怎样受热的,以及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出现的“保温作用”,是学生后续学习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等相关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以活动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情境创设中通过图像、视频、设问,认识大气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1、认识大气受热过程、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重点)。
2、理解并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各环节产生的相关生活现象。
(难点)五、教学思路:情境创设“青藏高原奇幻之旅”→细化教学、情景设问、解决问题→师生互动,学生研究,启发式教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情境“青藏高原奇幻之旅”的设问。
六、教学过程:①以“假期外出旅行”作为导入,提问学生“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里,为什么呢?”;②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点评,引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并提供拉萨和深圳的经纬度和海拔的基本信息,创设以青藏高原有趣的现象为切入点并认识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影响的情境。
①提问:为了节约时间,充分享受假期,老师和同事乘坐西藏航空航班从深圳直达拉萨,然而当同事刚到达拉萨后,就有很强烈的高原反应,这是为什么呢?②学以致用,运用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知识解决“高原反应”的问题。
①图片展示,呈现青藏高原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①如图所示,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海平面太阳辐射量明显低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太阳辐射在透过大气的过程中被明显削弱。
大气的保温作用教案
大气的保温作用学校:合阳中学科目:地理授课人:李雅萍教材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是大气的热力性质之一,而大气的热状况是大气运动的基础,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又是后面学习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获得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认识大气的保温作用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培养学生的读图与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认识事物是运动、普遍联系的.3、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的保温作用教学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导课:我们经常说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大气的保温作用。
我们前面学过了,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被大气削弱以后剩余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温度升高。
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太阳暖大地。
地面温度升高,自己成为一个辐射源。
根据辐射原理,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其能量主要集中于红外线部分。
同理,大气辐射和人体辐射也是长波辐射。
前面我们学过,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红外线,所以地表放射的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吸收,从而提高了大气温度,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大地暖大气。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导学案
导学案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大气逆辐射难点:1、大气逆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程图课前预习1、地面和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
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波辐射,温度和波长成负相关。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可以到达,受热,产生辐射,辐射绝大部分被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辐射,其中绝大部分辐射向下把热量还给地面,叫辐射,辐射对地面起到作用。
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____,阴雨天云层厚,保温作用____。
课堂学习资料阅读: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月球表面的温度高达127摄氏度,夜晚月球表面的温度可低至-183摄氏度,而地球平均表面温度15 ℃,最大表面温度57.7 ℃,最小表面温度-89.2 ℃,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问题探究:为什么月球表面温差比地球表面温差大?提示:从地球和月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层入手。
1 地球和月球表面的热量来源结论:2 物理辐射原理: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分别属于哪种辐射?(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大气的热量来源是3大气中不同组成部分的作用水汽二氧化碳云层尘埃4 画出大气增温过程图5什么是大气逆辐射?它的来源是;去向是:小部分大部分。
6 大气逆辐射的作用是。
7 分别画出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的受热过程图,比较分析地球和月球表面白天和夜晚受热过程的不同之处,得出月球表面比地球表面温差大的原因。
(提示:1、夜晚没有太阳辐射;2、月球没有大气层)月球表面地球表面课后探究晴天的昼夜温差大还是阴雨天的昼夜温差大?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高中地理第一册教学设计2:2.2.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优质教案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用;2、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3、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4、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5、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②大气的直接热源和大气的热过程。
2.难点: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②风向的判断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清代黄叔璥『jǐng』在《台海使槎『chá』录》中,记述了台湾海缺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
"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
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新课教学』:『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过渡』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炙烤着大地,是不是一定也把大气给我们烤热了呢?其实则不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4页的内容,说说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几个环节?『学生回答』1、太阳辐射过大气层。
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分析』“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然而从前面的内容来看,似乎并不是太阳辐射直接让大气受热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做了什么手脚呢?大家一起看课件播放的图片。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
2.2.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风成地貌第1课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日期:【学习目标】1.观察风成地貌景观图,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
2.借助案例探究分析,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风沙活动的危害,学会针对性分析防沙、治沙措施,解决区域性实际地理问题。
3.通过对区域真实案例的分析,了解治沙的生态措施和工程性措施,掌握真实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升地理实践力和树立人地协调观。
【课前导学】知识点一风蚀地貌1.风蚀作用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包括作用和作用。
2.风蚀地貌(1)概念:由形成的地表形态,叫作风蚀地貌。
(2)类型:、风蚀壁龛、风蚀柱、和风蚀沟槽等。
(3)雅丹地貌:、风蚀残丘和等风蚀地貌的组合,称为雅丹地貌。
知识点二风积地貌1.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2.呈现形态主要以各种形式的呈现,是其中基本的形态。
3.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4.影响沙丘的因素:风力大小、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
【自主验证】1.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中挟带的沙粒在地面沉降下来,破坏地表形成风蚀地貌。
()2.风蚀地貌的物质会留在原地。
()3.风蚀作用包括吹蚀和磨蚀作用。
()4.雅丹地貌中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走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5.新月形沙丘是一种典型的风积地貌,其迎风坡坡度较陡,背风坡较缓。
()【课中探究】主题一风蚀地貌例1 读某地地貌景观图,回答下题。
(1)图示地貌名称是()A、沙丘B、冲积平原C、风化壳D、风蚀蘑菇(2)形成该地貌的直接作用是()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堆积D、流水侵蚀(3)青藏高原地区夜间降温较快,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作用有关()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主题二风积地貌例2 下图是某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新月形流动沙丘照片,读图完成下题。
3.2.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第2课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日期:【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从整体的角度,动态、系统的分析和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形成综合思维。
2.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提升地理实践力。
3.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关注全球变暖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课前导学】知识点一大气的保温过程序号辐射名称辐射类型辐射方向作用Ⅰ太阳辐射辐射射向地面地面的直接热源Ⅱ辐射辐射主要射向大气层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Ⅲ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少部分射向大气上界和宇宙空间辐射会使地面增温Ⅳ大部分射向1.过程:大气中的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
2.云的反射特征: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
3.作用:减少到达地面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因而反射光呈色。
知识点二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自主验证】1.“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大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2.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3.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间是子夜。
()4.大气逆辐射与大气辐射是两种不同的辐射。
()5.天气晴朗时,气温日较差大。
()6.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因此月球表面的温度高于地球表面。
()【课中探究】主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例1 读下图回答问题。
(1)白天多云,气温偏低。
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辐射被削弱有关()A、①B、②C、③D、④(2)大气温度的变化主要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辐射作用直接相关()A、①B、②C、③D、④(3)青藏高原地区夜间降温较快,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作用有关()A、①B、②C、③D、④主题二应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分析生产、生活现象例2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用该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下图中,图甲示意西北地区春播地膜覆盖景观,图乙示意西北地区秋季果园地膜覆盖景观。
学案3:2.2.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和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理实践力)2.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
(地理实践力)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能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及风力大小。
(综合思维)4.运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综合思维)自主预习知识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
2.直接热源: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具体过程结果地面增温过程大部分A 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增温过程地面增温后以B 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增温[特别提醒] 太阳辐射在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从而对太阳辐射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
1.大气长波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辐射。
2.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的部分。
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损失的热量。
[特别提醒]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白天和晚上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辐射更强。
自主诊断(1)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 )(2)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 )(3)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异是会随大气运动而变化的。
( )合作探究探究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阳光房也称为玻璃房,是采用玻璃与金属框架搭建的全明非传统建筑,以达到享受阳光、亲近自然的目的,阳光房是国内外追求自然,时尚人士所推崇的建筑,阳光房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舒适的氛围,即使在严寒的天气和雨季也能够让我们享受到春天的舒适,不会感受到一丝的寒冷。
思考交流问题1 (地理实践力)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反射(大气对太阳)、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问题2 (综合思维)寒冷的冬季白天,阳光房内温度较高的原因是什么?问题3 (地理实践力)探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植物园可采取什么措施使热带植物安全越冬?[归纳提升]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学案5:2.2.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时1 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学习目标1.说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
2.能够描述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在教材中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对流层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3.大气的受热过程。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表现及常见的自然现象。
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问题。
1.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b比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c要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2.图中①为反射,②为少量吸收,③为散射,三者合称为大气的削弱作用,其强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会增温(太阳暖大地),然后产生地面长波辐射(d),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地暖大气),大气吸热后形成大气辐射,大部分向下辐射(a),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其强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预习模块三:拓展知识补充温室气体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透入大气底层(对流层),并阻止地面和底层大气中的长波辐射逸出大气层,从而导致大气底层保持较高的温度。
地球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有水汽、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臭氧、氯氟烃等30余种气体。
自然界本身存在温室气体,使得地球表面能保存热量,温度适合生命生长。
然而,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多,使得全球变暖加剧。
全球变暖有两大特征:一是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二是地球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暴雨、干旱等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力加剧。
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中,二氧化碳约占65%,甲烷占17%,氧化亚氮约占6%,其他温室气体占12%。
氢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和六氟化硫这三种人造气体的吸热能力远远大于原本自然界存在的温室气体。
为了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减缓剧烈的气候变化对人类造成的伤害,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京都制定了《京都议定书》。
高中地理第一册教学设计1:2.2.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优质教案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学准备』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闯关东》吗?那么这个图片当中是《闯关东》的哪个片段,还记得吗?请一位同学说下。
学生回答:略播放视频。
主人朱文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后面的教学做个铺垫。
推进新课(板书)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师: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生:太阳。
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投影)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设计
东莞中学地理科罗丽华
1.教学内容
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内容。
主要在学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基础上,解释温室效应,最后阐述全球温度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2.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上,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和辩论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很浓,学习障碍是大气逆辐射的理解,学习难度较低
3.设计思想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模拟实验、分析实验、讨论交流、争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读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2)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全球变暖的利弊与保护环境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
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激烈的辩论赛从各个角度理解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全球观念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的愿望。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大气的保温作用全球变暖的利与弊
6.教学过程
7.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自主设计实验有创新有实效,小组团结合作。
实验拍成录相,提高了学生们参与和观看的兴趣。
辩论赛观点明确、论据全面深入,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