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偏头痛概况
近10年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概况

近10年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概况近10年来,国内外针对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研究不断深入,不仅在治疗原理、方法和药物上有了更多的突破,而且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下将从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原理、疗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原理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偏头痛一般认为是肝阳上亢、肝火上扰、肝经郁痛所致。
肝主疏泄,若肝阳上亢、肝火上扰,则易导致血压升高、血管水肿、头颅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原则是清肝降火、理气止痛、疏通经络。
针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医药采用草药煎剂或中药颗粒等治疗方法,通过调理气血、平肝降火、疏通经络,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有助于减轻疼痛和预防症状的再发。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多种疗法,这些疗法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而且还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筋活血、平肝潜阳的作用,从而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研究不断加深,临床实践中也不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有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能够有效地缓解头痛和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些针对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中药治疗偏头痛,可以显著减轻头痛的频率和程度,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些对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药物研究也显示,中药治疗偏头痛可以有效地缓解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长期服用无明显副作用。
一些针对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显示,通过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愈率和有效率。
未来,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将更加重视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除了传统的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疗法外,还将进一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偏头痛的中医疗法

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无名指相对,将肌肤 捏起,进行有节律的提捏。
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 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
拿法
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无名指相对,将肌肤 捏住提起,并进行有节律的提捏。
推拿治疗注意事项
适应症选择
推拿治疗偏头痛适用于轻中度偏头痛患 者,对于重度偏头痛或伴随其他严重疾
整体调理
中药治疗偏头痛不仅着眼于头痛症状的缓解,更 注重整体调理,改善患者体质状况。
缓慢起效
中药治疗偏头痛起效较慢,需要患者耐心坚持治 疗,不宜频繁更换药物或中断治疗。
04 针灸治疗偏头痛
针灸治疗原理
调和阴阳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缓解偏头痛症状。
疏通经络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偏头痛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感。
推荐食物
包括红枣、枸杞、桂圆、核桃、山楂、菊花、绿 茶等具有活血化瘀、养血安神、疏风散热等作用 的食物。
食疗方案
如山楂菊花茶、核桃桂圆粥、红枣枸杞汤等,可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疗方案。
气功疗法
气功原理
气功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方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 血液循环,缓解偏头痛症状。
气功练习
包括静坐、放松、深呼吸等步骤,需在专业气功师的指导下进行 练习。
血生化不足,引起头痛。
劳倦过度
过度劳累、缺乏休息等可耗伤 气血,影响头部气血运行,引
发头痛。
偏头痛的中医分类
肝阳上亢型
气血亏虚型
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 或两侧,呈胀痛或跳痛, 伴有面红目赤、心烦易
怒等症状。
头痛绵绵,时发时止, 劳累后加重,伴有神疲 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概况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33期 209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概况潘洁(北京老年医院,北京)摘要: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疾病,表现为发作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等症状,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
中医学属“头风”“头痛”范畴。
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
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手段丰富,毒副作用较少、复发率低,且临床效果显著,应推广使用。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3.139本文引用格式:潘洁.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概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3):209-210.0 引言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疾病,表现为发作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等症状,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
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给偏头痛下的定义为一种特发性的头痛,持续时间4~72h,其典型特点是一侧搏动性、中等程度至严重的头痛,日常活动可加重头痛,可以伴有恶心、怕光和怕声。
此病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学属“头风”“头痛”范畴。
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一直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不断总结创新,对偏头痛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 病因病机1.1 外伤性外感风寒后邪遏清阳缪平[1]认为六淫上犯癫顶,邪气稽留,阻遏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络脉而引发头痛。
1.2 内伤性1.2.1 肝阳上亢卢明[2]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肝阳化风,脑络瘀滞,即肝阳升而无制,肝阳化风,风阳上扰,致脑络瘀滞。
孙建宁[3]认为肝胆风热,导致清窍失宁,络脉不通,每因情志不遂,气逆上扰而诱发。
1.2.2 风痰阻络朱丹溪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有可下者”。
《诸病源候论》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
1.2.3 气滞血瘀因各种因素导致血液运行不畅,津血同源,相互化生,血瘀日久必会影响津液的运行,阻滞气机,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并阻碍气血的运行,阻塞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不通而致头痛;《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说明该病也可因情志不遂,恕气伤肝,气机逆乱,郁滞日久,气滞血瘀,阻塞脉络而患病。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光、声敏感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已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针对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气血郁滞、肝风内动、肝肾阴虚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肾主生发,肝肾不足易生风,气血不畅易生痛,肝风内动易致头痛。
因此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关键是疏肝理气、清肝平肝、养阴平肝等方面。
二、草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临床上常用的草药有桑菊饮、龙牡丹汤、柴胡桂枝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平肝潜阳等功效,对偏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比如桑菊饮中的桑叶、菊花、荆芥、白芷等药物具有祛风散寒、疏散风热、行气止痛的作用,对缓解偏头痛症状有显著效果。
龙牡丹汤中的当归、白芍、人参等药物能调和气血、活血祛瘀、缓解头痛。
柴胡桂枝汤中的柴胡、桂枝、芍药等药物能疏肝理气、和解肝肝、调畅气血,对偏头痛也有良好的疗效。
三、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针灸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太阳、合谷、曲池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能够调和气血、平肝潜阳、缓解头痛。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明显,尤其适合于慢性偏头痛、复发性偏头痛等顽固性疾病。
五、艾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艾灸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传统疗法之一,通过热量渗透皮肤,达到温经活络、平肝潜阳、调和气血等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常采用艾条、艾绒等进行局部灸治,对偏头痛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的疗效,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草药、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在治疗偏头痛中均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适合于慢性偏头痛、复发性偏头痛等顽固性疾病。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是肯定的,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临床实践中还需密切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偏头痛的中医药治疗概述

偏头痛的中医药治疗概述郭闫葵 赵世珂 董桂英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250012) 偏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活血化瘀药经现代药理研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加速微循环的作用。
杨学峰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52例,治愈36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88.5%,与西药组(地巴唑20m g、vitB120m g、颅痛定30m g,1d3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
药用当归、生地、牛膝各15g,川芎20g,桃仁12g,红花、全蝎各10g,枳壳、柴胡各6g,白芍15g,蜈蚣3条,甘草6g[1]。
孙福栋等利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偏头痛52例,药物组成:当归20g,赤芍、生地、牛膝各15g,川芎30g,桃仁、红花各12g,桔梗、枳壳各10g,柴胡8g,甘草6g。
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总有效率达90.4%,痊愈44.3%,好转46.1%,无效9.6%[2]。
王艳蓓运用通窍活血汤以活血化瘀,通窍止痛,药物组成有赤芍30g,红花、川芎各15g,桃仁、白芷、藁本各10g,葱白3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2例,总有效率96.9%,其中治愈23例,有效8例,无效1例[3]。
2 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郑心潮等认为气虚运化升腾无力,精血无法上荣于脑,脑髓空虚而生头痛,气虚而致血瘀,不通则痛。
他们利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偏头痛130例,总有效率91%。
药用黄芪30g,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地龙各10g,葛根15g,红花、三七粉(冲)、水蛭粉(冲)各5g,适用于气虚血瘀型[4]。
甄德江等运用自拟益气活血通脉汤(黄芪9~20g,五灵脂、当归、桃仁各10~12g,红花、地龙、赤芍、延胡索各9~12g,川芎6~12g,川牛膝15~20g,柴胡、生地各12~15g,桂枝、枳实各6~9g,细辛1~3g)治疗偏头痛142例,总有效率达95%,治愈率52%,显效率30%,有效率13%,无效率5%[5]。
近年来中医治疗偏头痛综述

传、 内分泌 、 情绪 紧张 、 精神刺激 、 睡眠 障碍 等因素有关 。
2 治 疗 方 法
2 1 中 药 治疗 .
茱萸 、 龟板 ; 阳虚证加菟丝子、 淫羊藿 。对照组 用西 比灵 胶囊 , 谷 维素 口服。结果 两组基本恢复分别 为 1 、 4 6例 , 显效 8 1 、0例 , 有
氏 用本方 : 川芎 1g 丹参 1g 当归 、 2, 5, 白芷 、 蚕、 僵 蔓荆子 、 藁本 、 羌活各 l g全蝎 5 , O, g 蜈蚣 1条 , 毛冬 青 3 g 0 。风寒甚 加 防风 、 细
辛; 风热甚加勾藤 、 石决 明、 菊花 ; 眠加枣仁 、 交藤 ; 失 夜 惊悸 加远
果痊愈 3 9例, 有效 1 5例 , 无效 4例 , 总有 效率 9 . % 。何 氏[ 31 】 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川芎 、 桃仁 、 红花 、 赤芍 、 牛膝 、 生地各 1g 当 5, 归、 白芍各 1g 丹参 2 g 甘草 6 。搏痛加伸 筋草 、 2, 0, g 丝瓜络 ; 钻痛 加全蝎 、 三七 ; 烦躁易怒加丹皮 、 栀子 ; 吐甚 者加法半 夏、 石。 呕 赭 对照组均用尼莫 地平 、 生素 口服 。结 果 两组 分别 治 愈 1 、2 维 9 1
两 组 分 别 临 床 痊 愈 9 3例 , 效 1 、 、 显 6 6例 , 效 8 9例 , 效 3 8 有 、 无 、
减, 气血瘀滞加桃 仁、 没药 、 附 、 香 柴胡 、 手、 参 等; 阳上亢 佛 丹 肝
加夏枯草 、 石决 明 、 花 、 麻 、 藤 等 ; 症 加 半 夏 、 术 、 茹 、 菊 天 勾 痰 种反 复发作 , 它 呈一侧 或两 侧头痛 , 常伴有 恶心 , 呕吐 , 具有病 程长 、 缠绵难 愈 、 反复 发作 的 特点 。该病属于 中医“ 头痛” “ 头 风” 、偏 范畴 。现将 近几年来 中 医治疗偏头痛 的概况综述如下。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分析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疾病,其症状为单侧或双侧头痛,常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针对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药物治疗1. 清热解毒法该法适用于发作较频繁的偏头痛患者。
中药方:清宁颗粒,由薄荷、艾叶、柴胡、黄芩等组成,具有清热降火、解毒平肝的作用。
该方对于偏头痛患者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并能调节情绪、平复神经系统神经紊乱,同时无明显副作用。
2. 补肾益气法该法适用于偏头痛患者有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的表现。
中药方:左归丸或四君子汤加减。
该方具有补肾益气、活血通络的作用,能改善气虚血瘀的状态,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从而缓解偏头痛。
3. 活血化瘀法该法适用于偏头痛患者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头痛。
中药方:桃仁、红花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该方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的血液循环障碍状态,减轻头痛症状。
4. 调和肝胃法该法适用于偏头痛患者肝胃失调引起的头痛。
中药方:柴胡、枳实、半夏等组成,具有调和肝胃、降逆平痛的作用。
该方能调节患者的肝胃功能,缓解神经系统的紊乱状态,从而减轻头痛症状。
1.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有效的中医非药物治疗偏头痛的方法。
针刺穴位通络、调节气血、缓解疼痛。
常用穴位包括风池、太阳穴、迎香、曲池等。
2.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一种针对偏头痛的按摩疗法,通过按摩头部及颈部的穴位,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症状。
常用手法有揉、捏、搓、捶等。
3. 中药外治中药外敷可以促进穴位的刺激效果,进而改善偏头痛症状。
可采用金刚砂贴敷、龙涎香、活血止痛贴等外敷方式。
综合以上治疗方法,在治疗偏头痛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特点,采取个体化、综合化治疗方案,既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也可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实验研究概况

实 验 研 究
性 特 点 的 偏 头 痛模 型 .从 而 更好 地 体 现 中 医药 防治 偏 头 痛通 过 多环 节 发 挥 作 用 的优 势 ] 。 2 中 医药 实验 药 理 研 究 21 对 单 胺 类 、 经 肽 类 、 管 活 性 物 质 的 影 响 中药 头 痛 片 . 神 血
的 发病 机 制 至今 尚未 完 全 阐 明 ,目前 主 要 有血 管 学 说 、神 经 学
说、 三叉 神经 血 管学 说 、 遗传 学 说等 。 近年 来基 于 三叉 神 经 血管 学 说和 遗传 学 说 的研 究 报 道较 多 见 。另外 , 讨 血管 内皮功 能 /、 探 2自 1
中 国 中医急 症 2 1 0 1年 2月第 2 O卷 第 2期 J T M. e . 0 1 V 12 No E C Fb 2 1 , o 0, . 2
・
2 7・ 8
・综ຫໍສະໝຸດ 述 ・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实验研究 概况 丰
付秋 菊 杨德 功 z 徐 重 白 : △
1南京 中 医 药大 学 ( 苏 南京 2 0 2 ) 江 10 8
其 具 有 易 于 获 得 、 济 、 便 、 似 性 好 、 用 性 强 等 特 点 , 年 经 简 相 适 近 来 常 被 用来 作 为 中医 药 治疗 偏 头 痛 药 效评 价 和药 理 研 究 的 实 验 工具。 几种 模 型 从 不 同角 度 模 拟 了偏 头痛 的病 理 生 理 改变 , 型 模 动 物 的体 征及 行 为 表 现 各有 特点 。 中 G T模 型 动 物 的 体 征 与 其 N
5 羟 色胺 伴 局 部脑 血 管 痉 挛 小 鼠 模 型 。此 外 还 有具 有 中 医特 色 一 的肝 阳上 亢 证 偏 头 痛 模 型 l。 对 于 G T模 型 . 下 注 射 硝 酸 甘 7 J N 皮 油 1 m /g 头 痛 症 状 最 明显 , 0 gk 偏 是成 功 的大 鼠偏 头 痛模 型 _。因 8 l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
当前,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来缓解偏头痛,但这种方法往往存在一些副作用,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转向中医内科寻求治疗,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主要采用中药和针灸两种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肝气郁结、血瘀阻滞、气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内科常采用化瘀通络、以肝息风、壮脾益气、养血安神等方剂来治疗偏头痛。
其中,化瘀通络性方剂能够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用于偏头痛发作时使用。
以肝息风类方剂则是针对肝气郁结引发的头痛,这类方剂能够行气活血、调和肝胆,对于偏头痛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壮脾益气方剂和养血安神方剂则是针对气血不足因素引起的头痛,这类方剂能够调和气血、健脾益气,对于偏头痛中的营血不足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临床实践,中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率可以达到70%以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偏头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需要连续服用1-2个月才能见效。
另外,中医内科还采用针灸治疗偏头痛。
针灸治疗偏头痛可通过对头痛部位进行刺激调节神经、激活身体自身的治愈机制来缓解症状。
通过多次治疗,能够达到根治的效果。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头部针刺、耳穴针刺、手足阳明经针刺等。
总体来说,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中药治疗方案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需要精确诊断病因,针对不同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避免不必要的误操作对身体造成损害。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和气血郁滞、肝胆失调、脾胃虚弱等相关,因此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可以起到缓解头痛、调理身体的作用。
下面对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进行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来改善偏头痛症状。
其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汤剂、针灸、中药贴敷等。
草药汤剂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适合的草药组合,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对于气滞血瘀型的偏头痛,常用的组合包括川芎、丹参、香附等草药,用于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对于肝胆湿热型的偏头痛,常用的组合包括黄连、黄芩、泽泻等草药,用于清热解毒、疏肝理气。
草药汤剂的优点是具有整体调理的作用,可以改善全身的机能状态,对于长期患病者有一定的持续效果。
针灸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进行刺激,调整体内的气血流动和气血平衡。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以太阳穴、风池穴、合谷穴等为主要穴位进行刺激,可以缓解头痛、舒缓紧张和疼痛感。
针灸的优点是具有直接刺激神经和调整气血的作用,疗效比较迅速,适用于发作频繁的急性偏头痛患者。
中药贴敷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一种辅助方法。
通过将特定的中药制成贴敷剂,在患者的头部附近进行局部贴敷,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白芷等,具有活血祛风、舒筋活络的作用。
中药贴敷的优点是具有简便易行、不易产生不良反应的特点,适用于长期应激和颈椎疲劳引起的偏头痛。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在缓解头痛、调理身体的效果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内科治疗可以通过草药汤剂、针灸和中药贴敷等方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改善偏头痛症状,减少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情的轻重、患者的体质、治疗的耐受性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评估。
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

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性疾病,以周期性、频繁性、疼痛性头痛为主要特征。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进行探讨。
一、中医理论对于偏头痛的认识中医认为,偏头痛多与气血、肝脏功能失调有关。
气血不足、经络阻滞、肝风上扰是主要的病机。
因此,在针灸治疗中,中医师通常会针对患者个体情况来选择穴位和疗法,以调节气血、舒肝止痛。
二、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主要穴位1. 基础穴位:太阳穴、百会穴、印堂穴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症状。
2. 经络穴位:手太阴肺经的尺泽穴、足阳明胃经的迎香穴、肝经的大敦穴、足太阴脾经的太白穴等,可以调整经络气血循环,舒缓头痛。
三、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常用疗法1. 穴位注射疗法:将中药注射液注射到相关穴位,如风池穴、太阳穴等,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2. 干针疗法:通过将针头插入皮下组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缓解头痛的目的。
3. 灸法疗法: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经络穴位,增强局部血液循环,调整气血平衡。
四、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注意事项1. 就诊选择:患者在选择中医师时,要选择正规医院或针灸诊所,确保医师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2. 针灸操作: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医师进行,患者要避免自行操作,以免引发其他问题。
3. 治疗过程:针灸治疗需要时间,患者要耐心等待疗效。
同时,要配合医师的其他治疗建议,如饮食调理等。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偏头痛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都不相同,针灸治疗也需要因人而异。
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应根据医师的建议进行,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调整气血循环、舒缓肝气,可以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
然而,在接受治疗之前,患者需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师,遵循医师的治疗建议,并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疗法治疗偏头痛概况-最新文档

中医疗法治疗偏头痛概况1中药治疗1.1中药内服1.1.1辨证分型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根据偏头痛病因病机,古今医家多将偏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方面进行分型论治。
崔英兰.认为偏头痛发病以内伤原因为主,分为气血虚弱型、肝阳上扰型、肝火上亢型、痰浊上蒙型、肾精不足型、瘀阻脑络型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药。
1.1.2辨病随证加减辨病施治亦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许多医家根据偏头痛的诊断予以方药,再根据患者伴随症状不同酌情加减药物,治疗效果明显。
1.1.3验方成方成药毛丽军等,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与郁、风、瘀等相关,当采取解郁祛风通络法治疗,自拟柴芍止痛方,对照组给予西比灵,经4w治疗后,得出柴芍止痛方止痛效果与西比灵相同的结论。
李乐军等.以经验方芍芷煎方治疗偏头痛,方由川芎、白芷、赤芍、延胡索、夏枯草、蔓荆子、藁本、薄荷、菊花、柴胡、细辛、防风、茯神、葛根组成,对照组口服西比灵胶囊,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陈氏.用本方(牛膝15g,菊花、五味子各6g,龙骨、牡蛎、杜仲、熟地、枸杞子、自芍各12g,龟板、丹参各9g),结果临床治愈12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3例。
董氏用本品(含川芎、当归、白芍、天麻、勾藤、羌活、自芷、青木香、菊花、吴茱萸)治疗偏头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养血清脑颗粒。
赵新春等.自制红花通窍胶囊预防偏头痛发作,红花通窍胶囊主要成分为天麻、红花、当归、川芍、白芷、羌活、防风、藁本等,4粒/次,3次/d,效果良好。
台氏D用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治疗偏头痛,治愈32例,显效28例,好转36例,无效4例,治愈率32%,总有效96%。
干氏用七叶安神滴丸口服治疗偏头痛,对照组予山莨菪碱口服。
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37%,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26%。
另有李海涛等.总结了10年的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文献,总结了半夏、白术等36种常用中药及菊花配蔓荆子、薄荷配荆芥等常用中药药对10对,对处方用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偏头痛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偏头痛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血管性头痛,常表现为一侧头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光、声敏感等症状。
在中医内科中,对于偏头痛的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气血不足: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气血不足有关。
气血不足可以导致脑血管功能失调,引发头痛。
2. 肝郁气滞:中医认为,肝郁气滞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
情绪不稳定、急躁易怒、经常压抑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血液循环和脑部神经功能,引发头痛。
3. 脾虚湿困:中医认为,脾虚湿困也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
脾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湿邪积聚于身体各处,包括头部,进而引发头痛。
4. 痰火互结:中医认为,痰火互结是偏头痛的一种病机。
痰火聚结于头部,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头痛。
中医内科在治疗偏头痛时,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针灸、中药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以调整气血、平衡脏腑功能,达到缓解头痛的效果。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制定。
中医内科治疗之偏头疼的治疗

中医内科治疗之偏头疼的治疗摘要: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严重头痛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通常为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经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和一系列其他症状,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
中医文献中,该病可归属“头痛”、“头风”、“脑风”、“偏头痛”等范畴。
关键词:偏头痛;病因;中医辨证诊治偏头痛是神经科常见疾病,表现为周期性、发作性偏侧或双侧头痛,伴恶心、呕吐或羞明,多在青春期起病,以女性多见,可有家族史。
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可自行缓解。
国外资料显示,偏头痛的发病率男性为 3.14%~6.11%,女性为 12,19%~17.16%,男女之比为 1∶4。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 98512/10 万,年发病率为 7917/10 万。
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头痛”、“厥头痛”等范畴,“头痛”一词首载于《黄帝内经》。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显著,毒副作用较少,复发次数少,而且手段丰富,除了方药内治疗法,还有针灸、耳穴、推拿等外治方法。
一、几种常见的偏头疼1、瘀血证: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如锥如刺,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2、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巓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易怒,恼怒则痛甚,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3、痰浊证:固定部位刺痛,夜间发病,胸肋胀痛、舌质紫暗。
4、风刚上扰症:头痛如裂,眩晕耳呜,面色赤红,心烦失眠且脉弦有力,经常口苦咽干,伴随着胸胁胀痛,舌质发红。
5、肝郁气滞症:胸闷,脉象弦有力,胁腹且胀满感较重,舌淡红或者暗红。
二、中医如何辩证诊治1、对于瘀血症患者,化瘀通络是关键,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瘀脉中,上阻脑窍,每致头痛暴作。
可使用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玄胡一组行气活血化瘀药物,以达到气行血畅、瘀祛新生、头痛自止的功效。
配以全蝎、地龙加强通络熄风之功。
尤其善用川芎、玄胡二味治疗头痛之妙药。
中西医治疗偏头痛综述

口干
,
眩 晕耳鸣
,
舌 红 苔少
,
脉细 数
。
托 毗 酣 的有 效率
,
发作 频率减 少
。
或 以上
,
畏 寒肢冷
,
舌 淡苔 白 脉沉迟
,
临床治疗 以补
。
为
血 ⑦ 小板拮抗剂
丙戊 酸钠 的有 效率 为
尸
两
或益 气养阴 或温 阳驱 寒
例
,
通 络止 痛 为大法
例
,
组 之 间差 异没 有统计学意义
。
孔 氏运用 四物汤 化裁 治疗气血亏虚 型偏头痛 引 例产〕痊 愈 例 者
。
偏头 痛的病 因病机
中医病 因病机
偏头痛总属 于 中医
经 》 称为
, ,
目前认
“
内伤头痛
”、 “
” “
”
范畴
”。
。
头痛病名首见 于 《内
,
为传 入 神经 纤维 兴 奋是 诱发偏头 痛 的主 要原 因 时
,
。
三 叉 神经 受刺激
,
“
头痛
”、
“
首风
“
脑风
・
因 发作痛 势剧烈
”
“
痛 在一
诱发血 管扩张
,
有 效率为
例
,
钙 ② 离子 拮抗 剂 朱 氏等用氟桂利 嗦与 尼 莫地平 胶囊 预 防 偏头痛
果 治疗后 患 者 头痛 次数
、
结
各组 间疗 效差 别经统计 学处 理
例
差别
、
头痛指数 及 大脑 中动脉最 大血 流速 度
尸
与对 照 组 差别均有显 著性意义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头痛、恶心、呕吐等。
传统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气血不畅、肝郁气滞、肝风内动等病理因素引起的。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主要采用针灸、草药、艾灸等方法,本文将对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进行分析。
一、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中医经典治疗方法,对于偏头痛具有显著疗效。
近年来,针灸已成为国际上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痉挛,达到舒适缓解疼痛的目的。
同时针灸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调节内分泌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复发。
二、草药治疗传统中医认为,偏头痛多由肝气不舒所致,若再合并气血不畅,邪热内盛等病理因素,则容易发生偏头痛。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时,草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中药治疗,可以缓解偏头痛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恢复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症状,避免偏头痛复发。
另外,调理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抗炎止痛等方面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是以艾叶燃烧为热源,作用于人体经络和封闭穴位的一种物理疗法。
中医认为,艾灸具有调和气血、温通经脉、消除病邪、祛除风湿等作用。
对于偏头痛患者,可以通过对头部或颈部温度的调节,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痉挛和疼痛,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草药、艾灸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主要方法。
针灸同时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草药可以缓解偏头痛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艾灸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不过,治疗偏头痛时需结合个体病史和病情,科学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缓解偏头痛的中药治疗方案及作用机制

缓解偏头痛的中药治疗方案及作用机制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物理治疗等,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或存在不良反应。
近年来,中药治疗偏头痛逐渐受到关注,其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缓解偏头痛的中药治疗方案及其作用机制。
一、中药治疗偏头痛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外感风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主要为气血失调、经络阻滞、脏腑功能失调。
风邪外袭,上扰清空,可致头痛;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郁化火,上扰头目,亦可发为头痛;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亦可引起头痛;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脑髓失养,也可导致头痛。
因此,中药治疗偏头痛多从疏风解表、清肝泻火、化痰祛湿、益气养血等方面入手。
二、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案1、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薄荷、甘草组成。
具有疏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的偏头痛。
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祛风活血止痛,为君药;荆芥、白芷、羌活、细辛、防风疏风解表,散寒止痛,为臣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功。
2、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饮出自《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由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杜仲、桑寄生、牛膝、益母草、夜交藤、茯神组成。
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的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偏头痛。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栀子、黄芩清肝泻火,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利水,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为佐药。
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
3、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组成。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良 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减 轻偏头痛带来的焦虑和压 力。
放松训练
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 松弛等放松技巧,缓解偏 头痛发作时的紧张和疼痛 。
生物反馈疗法
借助现代生理科学仪器, 让患者学会自我调节身体 功能,以达到治疗偏头痛 的目的。
预防措施和复发风险降低策略
记录头痛日记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偏头痛概述 • 中医药治疗原则 • 常用中草药介绍及功效分析 • 针灸治疗偏头痛方法探讨 • 推拿按摩在偏头痛治疗中应用 • 饮食调养与生活习惯改善建议
01
偏头痛概述
偏头痛定义与特点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 头痛,属于慢性神经 血管性疾患。
偏头痛发作时可持续 4~72小时,常伴有 恶心、呕吐等症状。
定的效果。
菊花、蔓荆子等清热解毒药物
菊花
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 功效。菊花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 眩晕等症状。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 有抗炎、镇痛等作用,对于缓解偏头痛 伴随的炎症反应有一定的帮助。
VS
蔓荆子
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处关节的 功效。蔓荆子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 、目赤多泪等症状。其含有的挥发油和黄 酮类化合物具有镇痛、抗炎等作用,对于 缓解偏头痛有一定的效果。
推拿按摩原理及作用机制
01
原理
推拿按摩基于中医经络理论,通过手法刺激特定穴位和经 络,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02
作用机制
推拿按摩可以舒缓颈部和头部的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 循环,缓解偏头痛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常用手法介绍与操作要点
常用手法
包括揉法、推法、拿法、按法等,这些手法可以单独使 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偏头痛概况中医治疗偏头痛概况推荐本文□ 作者单位:610075 四川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指导老师)【关键词】偏头痛偏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病,中医学的治疗手段也有很多种方法,本文收集了近5年来中医临床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资料,概述了中药内服、中药外治与针刺的治疗方法。
1 病因病机偏头痛在中医理论上认为其属于“头痛”、“头风”、“厥头痛”等范畴,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头面风候》首先提出“头风”的病证,宋代杨士瀛《仁斎直指方》对头风痛的临床症状作了更详细的描述。
李东垣《东垣十书·内外伤辨》把头痛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并明确地指出偏头痛的病名:“如头半边痛者……此偏头痛也。
”从古至今,各个医家对偏头痛的发病原因皆认为主要在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致瘀的基础上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袭脑络,痰浊阻滞,瘀血阻络所引起[1]。
在经络辨证上,张氏等[2]认为主要是六淫之邪伤及三阳经,而其中又以少阳经,太阳经为多见;陈氏等[3]则认为内伤是由于肝郁肝火伤及阴络,肾阴肾精亏虚导致脑海失养,脾失健运致气血亏虚或痰浊内生阻于经络而致病。
2 临床治疗2.1 中药治疗2.1.1 中药内服中药治疗偏头痛的方药众多,依据传统中医辨证理论,“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巅”,凡外感六淫之邪,上扰巅顶,邪气稽留阻碍清阳,经络被遏而气血逆乱,痰瘀阻络,脑失所养而导致偏头痛,故风、寒、痰、瘀为本病的主因[1],辨证审因后,喻氏[4]用偏正汤,药有:川芎、白芷、白芥子、白芍、郁李仁、柴胡、细辛、香附、全蝎、蜈蚣、炙甘草,全方起到祛风散寒、通络祛瘀、蠲痰利窍作用。
偏头痛病程缠绵日久,遇劳则发,冯氏[5]认为当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治疗用当归芍药散,当归、白术、川芎、白芍、泽泻、茯苓、葛根、全蝎,有热者加黄芩;此方肝脾同治,以治肝为主,亦为气血同治,但以活血为主,对于脾虚肝旺及久病入络的血瘀头痛效果显著,临床治疗35例,有效率为95.65%。
陈氏[6]对偏头痛的体会是认为无论外感或内伤引起的偏头痛,均为气血运行失调,气机阻滞,脉络不通引起,而痛处多在头之两侧,为少阳经脉所过之处,自拟芎柴丹胡汤:川芎、柴胡、丹参、延胡索、白芷,运用柴胡引诸药入少阳,5日为1个疗程,临床治疗238例,一般5~7日可痊愈,或10日明显减轻好转。
谢氏[7]亦认为偏头痛属“久痛入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偏头痛58例,组方中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的现代药理作用,也符合了中医理论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邓氏[8]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偏头痛64例,研究者结合中医“久病多痰”,“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的观点,藉此方补养气血,化痰降浊,化瘀通络,标本兼顾治疗偏头痛,临床有效率为93.8% 。
张氏[9]在辨证立法用药上多从肝入手,若肝久病则肝血不足,血虚生热,火动生风上扰清窍致经脉阻滞而发为头痛,取辛芷四物汤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显著,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细辛、白芷、丹参、延胡索、夏枯草、钩藤、草决明,取四物汤滋肝阳血,钩藤、夏枯草等平肝风,延胡索、丹参活血通络,细辛芳香通窍止痛,诸药合用使得阴血足,肝木升,头痛可自消除。
2.1.2 中药外治采用某些特定药物,通过贴敷涂等方法从体外来治疗偏头痛,马氏[10]用头风膏贴在两侧太阳穴,每次贴敷6~8h,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头风膏组成有川乌、白附子、生南星、川芎、细辛、樟脑、冰片,研为细末调成糊状敷贴。
临床发现通过头风膏穴位敷贴能引诸药达病位,并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大脑血液循行作用。
尹氏[11]针对外感与内伤偏头痛患者分别取不同中药研制成粉末,在穴位敷贴,外感型偏头痛,取细辛、附子、白芷、藁本、川芎、公丁香、皂角刺、延胡索、当归,上药研为粉末,以姜汁调成糊状,在风池、风府、头维、太阳穴位敷贴;内伤型偏头痛,其认为此证型痛多有定处,敷贴穴位以痛处为主,药物有水蛭、桃仁、川芎、细心、斑蝥、延胡索,研末以温酒调成糊状,临床患者经1~2个疗程治愈18例,显效15例,有效7例。
魏氏[12]采用滴鼻剂,由川芎、钩藤、白芷、羌活、细辛、菊花、冰片组成,每次滴入鼻腔2~3滴,每日3~5次,或将药液滴在棉球上塞入鼻中,左侧头痛塞右鼻,右侧头痛塞左鼻,全头痛左右鼻交替,每次30min,7天为1个疗程,鼻腔黏膜毛细血管丰富药物很容易被吸收且扩散。
孔氏[13]用本草药物白降丹亦取来临床治疗偏头痛,额颞部疼痛者取悬厘穴,后枕部疼痛者取玉枕穴或脑空穴,先在选中穴位上用手术刀割开略1cm,以表皮轻度渗血为度,用棉签轻取少许白降丹涂抹于穴位上,切割处不包扎,一般治疗只作1次,随访病患98例,总有效率为95.9%。
明氏[14]整理了数种中药外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归纳出有敷贴法、嗅闻法、点滴法、熏洗法,认为人体真皮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真皮来吸收药物,避免了药物对肝脏与胃肠的损害,通过鼻腔黏膜可使药物更迅速渗透到组织,从而更快起到对偏头痛的治疗。
2.2 针灸治疗2.2.1 毫针刺2.2.1.1 体针针灸应用于偏头痛的预防与治疗在临床上很多见,于氏[15]用一组基本穴处方:百会、率谷、头维、风池、太阳、阿是穴;再按临床表现将偏头痛分成4种证型进行配穴治疗,肝阳上亢型:基本穴处方加悬颅、颔厌、阳陵泉、行间、内庭;痰浊上扰型:基本穴处方加上星、丰隆、阴陵泉、中脘,有热象加外关、曲池;肝肾阴虚:基本穴处方加肾俞、三阴交、太溪;气滞血瘀型:基本穴处方加血海、三阴交、太冲、膈俞。
常规针刺,留针30min,其间停提插捻转手法,1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6例,总有效率91.7%。
杨氏[16]以腹针配合辨证取穴,主穴为:中脘、阴都(患侧)、外关(患侧)、足临泣(患侧);配穴据辨证,外感加风池、合谷,肝胆火盛加行间,气血不足加气海、足三里,痰湿中阻加丰隆、阴陵泉,肝肾阴虚加太溪,以上穴位均为双侧,先针中脘、阴都,应当浅刺,得气后再刺外关、足临泣,后再针辨证所取穴位,腹针结合体针临床治疗40例,其中病程最短7天,最长15年,总有效率95%。
2.2.1.2 头针张氏[17]等治疗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用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与常规针刺手法作观察比较,a组(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采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若痛点在颞部,取毫针从丝竹空向阿是穴透刺,得气后向右捻转针柄180°~360°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然后行200~250次/min的震颤法如此反复操作5次后出针。
b组(常规手法组):找到阿是穴直刺4~6mm,得气后行捻转角度在(180±9)°,频率在100~150次/min。
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明显具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且即刻镇痛效果也明显优于常规手法组。
杜氏[18]矩阵针灸治法治疗顽固型偏头痛40例,矩阵穴方:四中穴(四神聪各外开一寸)、头颞穴(太阳穴后一寸与耳尖平行,咬牙时在颞部突起处)、风池。
配穴按辨证取穴,如头痛以前额、眼眶部明显者,配取患侧本神、攒竹;血管性头痛者配内关;神经性头痛者配合谷。
四中穴均对准百会穴,与头顶平行,延皮下刺入一寸,风池穴针尖朝向对侧眼眶刺入一寸,头颞穴针尖朝向上关穴,斜刺入一寸,以上矩阵穴得气后留针20~30min,每日针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效标准通过治疗1~2个疗程后头痛完全消失,1年内未再复发者为痊愈,40例患者中,痊愈31例。
王氏[19]用项丛刺合围针刺治疗偏头痛125例,项从刺:取穴15个,即项部正中3个穴位,哑门、风府、下脑户(在枕骨粗隆下方取之,约风府穴上一寸),并自风府穴旁开至完骨穴延颅骨下缘分6等分,每隔1个等分距离取一个穴位左右各6个,用0.35mm×40mm毫针针刺方向除下脑户稍偏下斜刺外,其余诸穴均与皮肤垂直,多用提插捻转行针,针刺一寸左右,留针20~30min。
围刺:找到头部疼痛点后,距离痛点外围1.5cm处用13~25mm毫针刺向痛点中心0.2~0.5cm,每隔0.5cm刺入一针,得气后强捻转,然后每向内移0.5cm再针刺一圈,最后在痛点中心处刺一针,留针24h。
项从刺合围针刺是根据《灵枢》经脉、经筋、经别有关内容,可调节脏腑经络功能,围针则加强了对痛点部位的刺激,起近部治疗作用,两者合用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赵氏[20]等利用运动头针治疗50例,取额中带、顶中带、顶枕带上1/3,颅底带中1/3(患侧)、颞前带(患侧),毫针延头皮刺,反复行针直至头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疗效观察显示总有效率为94%。
刘氏等[21]根据《灵枢·根结》“足太阳结於命门,足阳明结於颞大,足少阳结於两耳”的理论,在患侧头颞处(角孙穴上2寸,水平旁开1.5寸,计3穴,左右共6穴)以毫针刺,得气后加用电针,通过加强局部血流方法来减缓偏头痛症状。
2.2.2 头针结合体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被广泛运用在偏头痛的治疗,除了在头部局部取穴,循经远取配合身体四肢其他腧穴,更提高疏通经络气血,使气至病所。
临床文献中观察治疗偏头痛多数取肝胆经循行部位与所属腧穴;宋氏[22]运用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头部取患侧丝竹空、率谷、角孙、太阳,再循经选取少阳经在四肢远端的中渚、足临泣,头针留针1h,体针留针30min,远近取穴配合来疏通少阳经脉。
高淑红[23]以疏调少阳,通络止痛治则,取风池、头维透率谷、太阳、阳辅、合谷、太冲等穴,毫针常规刺法为主辅以太阳穴刺络拔罐直捣病所,临床治疗360例疗效肯定。
少阳经穴位为基础再结合辨证配穴[24],主穴取:丝竹空、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太阳、头维、风池,辨证属外风型加曲池,肝胆湿热配四神聪、行间,肝木乘土者配以足三里、气海,毫针常规刺,临床有效率90%。
刘氏[25]更认为头针与体针结合,疗效明显优于单独选用头针或体针,在头针与体针的结合再加上头部阿是穴点刺放血,可以更大提高临床疗效,其选取太阳、丝竹空、风池、外关、中渚、健侧合谷穴,毫针常规刺,头部阿是穴选1~2穴,三棱针点刺放血,起到疏通气血,点刺放血认为可使痉挛的血管舒张,从而使偏头痛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