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三位科学家的事迹
两弹一星三位科学家的事迹“两弹一星”是指中国成功研制核武器、导弹和人造卫星的三大科技成就。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离不开三位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
钱学森,号“钱教授”,生于1911年,是一位研究航空航天技术的著名科学家。
他师从著名科学家沈括,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曾参加过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航天学科奠基人中的佼佼者。
1955年回国后,他主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并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批导弹。
1985年,他为祖国献生,享年74岁。
邓稼先,号“老邓”,是中国宇航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生于1923年,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航空科学家。
他自幼喜爱科学,到了美国后就开始了长达15年的科研生涯。
他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领导了中国成功研制长征一号火箭。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奠定了自己的身体,1986年离世,享年63岁。
朱光亚,号“祖父”,是中国航天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生于1922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研究气流动力学的科学家之一。
他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并成功发射升空。
1986年,他因病去世,享年64岁。
这三位科学家的事迹深深地激励着和启迪着众多的科技人员。
他们的工作和贡献为我国的强国梦增添了新的色彩和力量。
从那时起,世界各国开始拥有了一种新的发展标准——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导弹、卫星系统等高科技产品。
在今天的世界,钱教授、老邓、祖父的科技精神已成为了时代的潮流,是事业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
在这个世界上,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巨大。
科技精神和科技革新成为了我国强国梦的实现关键之一。
钱教授、老邓、祖父的事迹,彰显了一代人的辉煌和灿烂,也为我们今天的科技工作者们树立了榜样和目标,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自己肩负着怎样一个历史性的使命,而这个使命就是要让科技这把利剑为我们自己的祖国注入更强大的力量。
邓稼先的事迹(精选)
邓稼先的事迹(精选)邓稼先的事迹(精选)邓稼先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杰出成就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以下是邓稼先的部分事迹:1.第一枚导弹的研制在20世纪50年代,邓稼先带领一个由40人组成的团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107”型导弹。
在研制过程中,由于资金和设备匮乏,团队成员们只能自己设计和制造所需的设备和仪器。
在团队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导弹在1958年11月成功进行了试射,取得了圆满成功。
2.航天工程的开创者1956年末,邓稼先率领航天人员创办了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启了中国宇航事业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的几十年间,邓稼先不断推动和促进着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成功地将中国发射到了太空,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者和开创者。
3.“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邓稼先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成功地推动了“两弹一星”工程的顺利发展和实现。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西北某地成功发射,这是中国“两弹一星”工程中获得的首次重大成果。
此后,中国又陆续发射了一系列重大载人和无人空间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科学和技术成果。
4.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精神尽管在邓稼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曾多次面临资金不足、技术困难和人员流动等问题,但他一直深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并不断强调团队协作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精神,才使邓稼先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中,成为了一名杰出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
总之,邓稼先是中国航天事业创造历史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天科技人员,而且也为全世界的航天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两弹一星作文
邓稼先两弹一星作文
《伟大的邓稼先爷爷》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厉害的人的故事,他叫邓稼先。
邓稼先爷爷可了不起啦!他为了让我们国家变得更强大,付出了好多好多。
以前,别的国家都有原子弹、氢弹,总是欺负我们。
邓稼先爷爷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咱们国家也有厉害的武器。
他带着好多叔叔阿姨,跑到大沙漠里去做研究。
那里条件可艰苦啦,没有好吃的,也没有好玩的,但是邓稼先爷爷一点都不怕。
经过好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咱们国家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国家敢随便欺负我们啦!
邓稼先爷爷就是我们的大英雄,我们要永远记住他!
《邓稼先爷爷的伟大成就》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特别了不起的爷爷,叫邓稼先。
邓稼先爷爷做了一件超级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帮助咱们国家造出了“两弹一星”。
什么是“两弹一星”呢?就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以前呀,别的国家总是威胁我们,说要打我们。
邓稼先爷爷很生气,他说:“我们不能怕,我们要自己强大起来。
”
于是,他就去很偏远很偏远的地方,那里没有漂亮的房子,也没有舒服的床。
可是,邓稼先爷爷不在乎。
他每天都努力工作,计算好多好多的数据,做了好多好多的实验。
终于,邓稼先爷爷成功啦!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了人造卫星。
我们能开开心心地生活,能在学校里读书、玩耍,都要感谢邓稼先爷爷。
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勇敢、努力的人!。
“两弹一星”精神先行者邓稼先
“两弹一星”精神先行者邓稼先发布时间:2021-07-23T07:49:00.924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5期作者:汪亚舒[导读] 邓稼先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更是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邓稼先先生自身的高贵品质和当代“两弹一星”精神内涵高度契合。
文章讨论了邓稼先的个人经历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品格,对当代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汪亚舒安庆师范大学摘要:邓稼先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更是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邓稼先先生自身的高贵品质和当代“两弹一星”精神内涵高度契合。
文章讨论了邓稼先的个人经历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品格,对当代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关键词:邓稼先;“两弹一星”精神在1999年国庆前夕,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在为23位对“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功勋的表彰大会上指出,“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
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1]正是邓稼先这样的先行者,“两弹一星”精神才富有生机和活力。
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少年难藏爱国心、无私奉献行一生邓稼先的爱国种子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显露萌芽。
1937年7月7日,日寇阴谋发动卢沟桥事变,北平陷落。
日本侵略军为了显示他们的“特权”,竟然命令中国公民在路上只要遇到日军,就要行“鞠躬礼”。
有骨气的稼先宁愿绕远路回家,也不同这种侮辱祖国的行为妥协。
“1940年,北平市日伪当局为‘庆祝皇军胜利’,下令全体市民和学生举行游行与庆祝会。
邓稼先所在的英国学校也不能幸免,被迫组织学生参加这一活动。
开会时,会场上戒备森严,全体市民与学生像一群羊羔一样被困在会场上。
邓稼先满腔怒火,却得不到发泄。
散会时,他再也忍不住了,愤怒地将手中的纸旗扯得粉碎,并狠狠地说:‘这简直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2]埋在邓稼先心底的爱国情感在此刻迸发出来!幸而这位英国学校校长乃其父故交,透了消息,日寇要纠查此事,在父母的安排下,稼先同其长姐辗转越南才到达昆明,进入西南联大读书。
《邓稼先》与《两弹元勋邓稼先》1+X对比阅读课ppt课件
第三部分,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 品,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 原因。
第四部分,
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 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第五部分,
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 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第六部分,
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走近科学之星 《邓稼先》
与
《两弹元勋邓稼先》
1+X对比阅读课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 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提 示 2.文中的小标题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 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第二部分,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没有私心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1982年我不能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奉献认识邓稼先拼搏精神永存无私学习邓稼先庆幸平常小事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凡中见高尚。
写作特色
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A.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横式结构法
B.对比鲜明——突出伟大的人格 C.取材精练——四个生活片段 D.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邓稼先,祖籍四川,庐山人。
192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46年,邓稼先从美国返国后,率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组建了我国的原子能研究组,1958年,他又主持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邓稼先始终将科学研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我国的核工业和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两弹一星功勋之一”。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简述:一是在核工业和核武器领域的贡献;二是在航天事业中的突出表现。
一、核工业和核武器邓稼先是我国原子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率领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1949年开始接受原子弹研究任务,邓稼先任所长,领导了几代科学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断攻克技术难关。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的酒泉核试场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此后,邓稼先又主持我国的氢弹研制,历经10年艰辛工作,我国于1979年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颗氢弹。
1965年,邓稼先在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又领导中科院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加速器,这是我国核工业的又一重大突破。
邓稼先不仅在技术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提供了很多有关核工业的战略建议,使核工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二、航天事业邓稼先在航天事业的重要贡献是率先提出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构想,并亲自领导指导卫星研制工作。
1965年,邓稼先担任了中国人造卫星研制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全国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历时3年,用手动计算票据、绘图和在草稿本上反复推导来完成人造卫星的设计。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地发射升空,这也是全球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邓稼先的又一重要贡献是他也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艘大型远洋科学探险船“科学”号的研制。
邓稼先是一位有远见的科学家,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的突破,他提出的发展战略和其他战略建议,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和核工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邓稼先还是一位爱国的专家学者,他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始终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科学家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伟大责任。
邓稼先与两弹一星
邓稼先简介:邓稼先,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有同名影视、散文、游戏等。
人物生平:邓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安徽邓氏家族杰出代表:邓石如、邓艺孙、邓季宣、邓以蛰、邓稼先等),清政府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书法家与篆刻家邓石如的第六世孙,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
1986年因长期受辐射伤害,身患癌症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两弹一星邓稼先事迹素材
两弹一星邓稼先事迹素材邓稼先(1924年-2024年),中国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核科学之父”。
邓稼先的一生,充满了奋斗、拼搏和探索的精神,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以下是邓稼先的事迹素材,供参考。
1.被称为核科学泰斗:邓稼先是中国的核物理学家之一,被誉为“核科学泰斗”,也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核物理学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为中国核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两弹一星: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和卫星研发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中国核试验成功后,他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知名人物,被视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重要代表。
他的贡献被列入中国的国家领袖和功勋纪念章,成为中国核科学家的代表人物。
3.国防科技重任:作为中国核工业系统的创建人之一,邓稼先承担了重大的国防科技任务。
他积极参与国防科技研发,致力于使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的核武器和卫星技术。
他的努力使中国获得了强大的国防科技实力,提升了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
4.坚持自力更生:在中国经济困难的年代,邓稼先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对于核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充满信心。
他带领自己的团队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实验研究,不依赖外国技术,坚决实现了中国核武器和卫星技术的独立自主。
他的坚持为中国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
5.科学家精神:邓稼先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一直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和追求。
他不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关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和平利用核能的可能性。
他主张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
6.培养后继人才:邓稼先注重培养后继人才,对于年轻科学家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为中国核科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在中国的核科学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精神和理念将代代传承,为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邓稼先的事迹不仅仅是一段人生历程,更是中国核科学的宝贵遗产。
他的奋斗精神、科学态度和自主创新的理念,将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致力于科学事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家的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
★⽆忧考能⼒训练频道为⼤家整理的科学家的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供⼤家阅读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
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
邓稼先是安徽⼈,后来在北京⼤学当物理⽼师,1948年10⽉,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1950年获物理学博⼠学位。
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核理论研究⼯作。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巨⼤的贡献!1956年光荣地加⼊了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然科学⼀等奖、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在同⼀个中学上学,从⼩两⼈在⼀起弹玻璃球、打墙球、⽐赛爬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学、状态⽅程、中⼦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弹的理论⽅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组织⼒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作。
【趣闻】1999年9⽉18⽇,在中华⼈民共和国成⽴五⼗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星功勋奖章”,邓稼先就是为此付出了毕⽣的精⼒,也为此献出了⽣命。
“两弹⼀星”最初是指原⼦弹、导弹和⼈造卫星。
“两弹”中的⼀弹是原⼦弹和氢弹的合称;另⼀弹是指导弹。
“⼀星”则是⼈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64年10⽉16⽇我国第⼀颗原⼦弹爆炸成功,1967年6⽉17⽇我国第⼀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24⽇我国第⼀颗⼈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民在攀登现代科学⾼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星”的⼈间奇迹。
“两弹⼀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类⽂明的⼀个勇攀科技⾼峰的空前壮举。
七年级语文上册《“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沪教版
邓稼先在研制“两弹”的过程中,始终站在第一线,亲自参 与各种实验和测试。他不仅在技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 是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的核事业奉献 了自己的全部。
无私无畏不畏艰险在源自制“两弹”的过程中,邓稼先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危险。他从不畏惧,始 终坚持实验,甚至亲自参与核试验,为祖国的核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 件大纲
目录
• 邓稼先简介 • “两弹一星”的背景 • 邓稼先与“两弹一星” • 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 结语
01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的生平
1924年出生于安徽 怀宁县。
1941年考入西南联 大物理系。
1935年考入志成中 学。
邓稼先的生平
1948年赴美留学,从事原子核物理研 究。
国际地位和安全保障能力。
邓稼先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于他的科学成 就,更在于他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他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斗终身,成为
后人敬仰的楷模。
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邓稼先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责任,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奋 斗。
邓稼先的奉献精神激励我们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事 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在原子核理论、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 贡献。
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期间,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为我国 的国防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02
“两弹一星”的背景
国际形势
冷战时期
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 级大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核 武器成为重要的战略武器。
03
邓稼先与“两弹一星”
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感人事迹
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感人事迹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核武器与航天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们的感人事迹不仅是对祖国的无私奉献,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其中的一些感人事迹。
两弹一星科学家之一,中国现代核武器之父、中国核弹头之父邓稼先,是一个勤奋好学、足智多谋的科学家。
在上世纪50年代,他立下决心要帮助中国赶上世界先进的核武器水平。
为此,他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留学机会,回国从事科研工作。
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尽管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成功地为中国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
在他的支持下,中国的核武器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也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我国著名卫星专家钱学森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
他毕生致力于航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是我国第一个引进火箭技术的人,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设计师。
在上世纪50年代末,钱学森等科学家在遇到多次失败后,终于设计成功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此,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
钱学森的这一壮举不仅令整个国家为之感动,也在世界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邓稼先和钱学森,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中还有许多英勇的科学家们,他们在为国家事业奋斗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甚至有的还为国捐躯。
但他们没有一丝怨言,默默地为国家的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他们的感人事迹不仅仅是对祖国的无私奉献,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这些科学家的感人事迹饱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
他们坚信科学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最宝贵的财富,知识和智慧。
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他们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3篇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第一篇:钱学森——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和军事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两弹一星”功勋之一。
在他一生中,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学术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892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家中排行第三。
1924年,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并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准备攻读博士学位。
在美国,他接触到了现代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先进理论和先进设计方法,对他日后的航空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学森博士毕业后回国,并进入中国航空工业局担任高级技术顾问。
随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同时,他还是中国现代航空航天学科研究的领袖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在他的一生中,钱学森的贡献有目共睹。
他被誉为“飞机之父”,补足了中国在航空工程科学方面的空白。
钱博士的三块基本贡献是:研发、生产、设计制造。
他在中国航空工业的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包括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设计制造、研制中国第一台喷气发动机和中国第一架战斗机,以及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
195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国家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发展和拥有核武器。
钱学森被中央政府任命为“两弹一星”工程的总设计师。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在十年间成功地研制了两颗原子弹、一颗氢弹和一颗人造卫星,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他被誉为“两弹一星”的理论与技术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正是因为钱学森这样的先辈,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发展和崛起。
他热爱祖国,爱民族,殷切希望祖国早日实现强起来的愿景。
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书页上,成为我们追求科技创新、实现民族复兴的榜样和楷模。
第二篇:邓稼先——我国震动世界的“两弹一星”工程之父邓稼先,是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创始人和“两弹一星”工程的总指挥。
两弹一星是什么
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邓稼先被誉为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以上这两弹的发射位置都在罗布泊;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
两弹一星邓稼先事迹素材(5篇)
两弹一星邓稼先事迹素材(5篇)两弹一星邓稼先事迹素材精选篇1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
———题记这是对他的优秀品质与精彩一生的最好诠释,他只是平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万千中国人民中的一名。
只因他有满腔热血与拳拳的报国之心和他高深的学识,他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犹如浩瀚的大海上卷起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但是他却留下了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他使我们的中国母亲站起来了。
他,就是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我的心中。
他从小跟随母亲到北平,在哲学教授父亲的身边长大。
他年仅26岁就考到了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的生活极其安逸,但他一心挂念着祖国,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
一心想着为祖国做出贡献。
他开始研究核武器。
他在而立之际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时,向家人隐瞒实情,谎称自己出去旅行,独自投身进入戈壁滩。
面对戈壁滩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
他与同事们都把自己的名字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藏在心灵最深处,发散到艰难的工作中。
终于,天道酬勤。
他成功了,他终于研制并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人。
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他是伟大的祖国人民伟大坚强的儿子,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将永远铭记这个祖国的功臣,人民的崇拜者,大人们的敬仰者,我们的偶像!两弹一星邓稼先事迹素材精选篇2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
———题记这是对他的优秀品质与精彩一生的最好诠释,他只是平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万千中国人民中的一名。
只因他有满腔热血与拳拳的报国之心和他高深的学识,他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犹如浩瀚的大海上卷起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但是他却留下了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他使我们的中国母亲站起来了。
他,就是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我的心中。
他从小跟随母亲到北平,在哲学教授父亲的身边长大。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卓著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卓著作者:来源:《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2021年第08期安徽红色名人:邓稼先在他乡: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
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一台深灰色的手摇计算机,就是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时使用的。
它乍一看像一部老式按键电话,表面有黑白相间十横十纵写着阿拉伯数字的按钮,只能进行加减乘除、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运算,但它曾陪伴邓稼先多年,见证了中国独立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
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一股强烈的闪光之后,传出惊天动地的巨响。
接着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是邓稼先为国家搞的第一个“大炮仗”。
它既是邓稼先不辱使命的一份答卷,也是邓稼先写给家人的一封无言家书。
来不及庆功和休整,邓稼先又全身心投入氢弹的研究中去。
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然而,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
即使在步履艰难之时,他也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4年,邓稼先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此时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他高兴地写下:“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
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第二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
他仍想参加會议,但医生要求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1986年6月,中央军委做出决定:邓稼先为了研制核武器隐姓埋名一辈子,做了一辈子的牺牲,不能让他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国家决定解密,公开他的身份,宣传他的光辉事迹。
直到这时候,人们才第一次知道了邓稼先的名字,知道他是“两弹元勋”,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理论方案的主要设计者,是共和国的英雄。
“两弹一星邓稼先,熠熠生辉大功勋”新闻稿
“两弹一星邓稼先,熠熠生辉大功勋”新闻稿篇一: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
他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41年,邓稼先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就读。
1948年至1950年,留学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50年10月,邓稼先放弃了美国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投入到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和新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事业当中。
1964年10月,邓稼先带领中国科技专家克服了时间紧张、设备简陋、资料紧缺、情况恶劣等困难,研制出并胜利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两年零八个月后,即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中国的第一颗氢弹,为中国的大国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0年,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20年,邓稼先指挥了最后一次核试验,写下“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
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的诗句,豪情万丈,感人肺腑。
邓稼先屡次介入核试验,受到了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劳奖章”。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新中国国防武器的成长,默默无闻,奋斗终身。
他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鲜为人知,直到死后,人们才渐渐了解他的事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邓稼先一生的真实写照。
篇二: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
1945年毕业后,他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至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获得博士学位。
不久,他和200多位中国留学生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了祖国。
当这位“娃娃博士”出现在归国前辈钱三强、彭桓武、王淦昌等科学家面前时,大家都为初创的中国科学院核物理研究所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高兴。
两弹一星的人物事例
两弹一星的人物事例“两弹一星”,说起来是不是特别有分量的四个字?其实它背后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国科技领域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更是几代人心血和奋斗的结晶。
当年,咱们国家的科学家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几乎是凭借着几乎全靠自力更生的状态,把这些重大的科技成果一点点拿了下来。
说到这里,咱们要说的,肯定是那些在这背后,默默奉献的伟大人物。
提起“两弹一星”人物,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就是钱三强。
这老爷子,是咱们原子弹的奠基人之一,可以说,他对中国核武器的研发,贡献巨大,简直就是核心人物了。
你想啊,在那个时代,咱们的科技水平距离世界强国还差得远,啥也没有,能拿到的资料更是寥寥无几。
那时候,钱三强跟团队研究原子弹,简直是从零开始,搞得人心惊胆战。
为了那颗原子弹,他可以说是废寝忘食,拼命钻研,跑到哪里都带着一堆手稿,手里拿着不懂就问,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虽然压力大到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可想而知,他当时的心情有多焦虑,毕竟,整个国家都在看着他,不成功,真的是大事不妙啊!但你看,经过数年的努力,原子弹终于成功爆炸了。
这个突破,不仅给了当时的中国一股强大的信心,也让全世界对咱们刮目相看。
再说说邓稼先,听到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都觉得有点陌生。
实际上,邓稼先就是咱们的氢弹之父。
你想,氢弹这玩意儿,得用多高的智慧,才能搞明白?而且当年国家条件那么艰苦,他要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
邓稼先的研究方向是核物理,他的工作简直就是用汗水和智慧堆积出来的。
很多人都知道,邓稼先为了氢弹的研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你看,整整几年,他几乎都在与时间赛跑,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吃住都在这里,家人都很难见到他。
这样的日子,说是忍耐都不为过,但邓稼先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咱们的氢弹成功了!不仅让世界震惊,也让中国站稳了世界科技的舞台。
然后就是那颗照亮天空的“人造卫星”——红一号。
这玩意儿,听起来简单,其实可难了,毕竟咱们连个电脑都没,啥资料也没有,怎么做得出来?可是,咱们的袁隆平教授他不服输啊!这个家伙,面对那些技术的难题,简直是八面威风,游刃有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简介:邓稼先,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有同名影视、散文、游戏等。
人物生平:邓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安徽邓氏家族杰出代表:邓石如、邓艺孙、邓季宣、邓以蛰、邓稼先等),清政府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书法家与篆刻家邓石如的第六世孙,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
1986年因长期受辐射伤害,身患癌症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研究了原子弹,氢弹的理论方案,并亲自参与了核武器的实验。
在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把中国变为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
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
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
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
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
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
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
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他说:“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稼先逝世,我极悲痛!——邓稼先的岳父、全国政协副主席、90高龄的许德珩老人也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悼念邓稼先;在地球的另一面,远隔万里重洋的昔日好友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也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发来了唁电。
1924年 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
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
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
清代的大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大姐邓仲先(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槜先。
两弹一星简介:“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国际形势: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