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特剧作述评
传奇·传情·见精神——评剧《寄印传奇》剧本琐议
瘁 。更 看 中他 当官 对本 县 黎 民百 姓 的呵 护有 加 ,全 心全 意 要 改 变 子虚 县 旧貌 的决 心 。前后 贪官 与清 官 的分 明对 比 ,使 曾心如止 水 的女老 板开 始芳 心荡 漾 ,情感 的火
花 引而待 发 。此为 “ 传奇 ”之 三 。 子虚 县里 虽经新 县令 一番 治理 大见起 色 ,可盗 匪之 风终 一时 难绝 常常谣 言 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起 ,闹得 人心 惶 惶 … …县 里 有 头有 脑 的人 物 ,都 将 家私 财 宝 一 一送 进 了 “ 记 当 冷
铺” ,防备 劫 掠 。侯 文 甫 无奈 之 下 ,趋 之 若 鹜 ,也 将 官府 大 印送 进 冷 记 当铺 寄 存 。
朽 、扭 转乾 坤 的坚定 信念 ,另一方 面 也为 侯文 甫身 居 官位后 来 的心 理渐 变甚 至极 度
扭 曲埋 下 了巧妙 的伏 笔 。 女 主人公 冷 月芳 为子 虚县 内鼎 鼎 大名 的 “ 冷记 当铺 ”老 板 ,不仅 身 家百 万 ,而
剧作 新 品 o m n ro e e as 家I 戏 评I m et y nh w l C a t N Py
形 式 ,醒 目生 动地揭 示 出侯 文 甫 由廉 变 贪的 复杂心 理过 程 。此为 “ 传奇 ”之 五 。
真假 印之 风波 过后 ,冷月 芳大 梦初 醒 ,侯 文 甫 的狼 子野 心 昭然若 揭 。面 对月芳
的一 番肺 腑之 言 ,怒 斥 痛骂 ,他 良心遭谴 ,自尊 受挫 ,悔恨 交加 ,愧 疚难 耐 ,仰倒 在 自己当初 赴 任时准 备 的那 口棺材 里… …此 为 “ 奇 ”之六 。 传
评剧经典剧目赏析,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评剧的背景和特点,并通过赏析经典剧目,让您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一、评剧的背景和特点评剧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于20世纪初发展成熟,被誉为“北方昆曲”。
它以评书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的唱腔技巧和曲牌系统,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唱腔表演:评剧以说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既有念白对话,又有唱腔演唱。
唱腔包括高腔、二黄、梆子、曲调等,运用音调的升降调节情绪,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剧目题材:评剧剧目题材广泛,涵盖历史、古代传说、民间故事等。
其中,历史剧是评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命运。
表演风格:评剧的演员表演时需具备高度的技巧和功底,他们通过身段、嗓音、眼神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评剧强调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整个演出充满了动感和艺术张力。
二、经典剧目赏析以下将介绍几部评剧中的经典剧目,以展示评剧的独特魅力。
《红灯记》:这是一部讲述清朝宦官权谋斗争的历史剧,通过女主角红灯儿的传奇命运,展现了宫廷阴谋和人性的复杂性。
该剧融合了传统戏曲和评书的艺术元素,唱腔婉转悠扬,表演生动细腻。
《西施》:这是一部以古代美女西施为主题的传奇剧,通过西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权力和爱情的交织与冲突。
该剧以细腻的表演和动人的唱腔展现了西施的美丽与聪明,以及她在纷繁世事中的坚守。
《俏郎君》:这是一部轻喜剧,讲述了一个青年才俊和一位聪明伶俐的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活泼欢快的唱腔和诙谐幽默的对白,展现了年轻人的激情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评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
它不仅能够传递情感和塑造角色,还能够通过剧目展现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评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戏剧性和艺术张力的世界。
观众通过欣赏评剧,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感的共鸣。
评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的魅力。
哈罗德·品特(英国话剧编剧)人物简介
• 对欧洲戏剧和亚洲戏剧产生影响
贡献
• 为英国戏剧界带来革新
• 对戏剧创作技巧和主题进行拓展
品特与其他戏剧大师的比较研究
与贝克特的比较
与易卜生的比较
• 同样受到荒诞派戏剧的影响
• 同样关注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
• 强调语言的重要性
• 批判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
04
哈罗德·品特的社会活动与争议
DOCS SMART CREATE
哈罗德·品特(英国话剧编剧)人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哈罗德·品特的生平与背景
哈罗德·品特的出生与成长经历
193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 出生时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
• 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童年时期受到家庭的影响
• 父亲是一位会计师
• 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
品特的政治观点与社会活动
政治观点
• 倾向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批判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
社会活动
• 参与和平运动和反核运动
• 支持工人权益和女性权益
品特作品所引发的争议与批评
争议
• 作品中涉及政治敏感话题
• 作品中涉及性暴力和种族歧视
批评
• 被指责为政治不正确
• 被指责为道德沦丧
品特对当代戏剧界的启示与反思
• 探讨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
思想
• 强调人类困境
• 批判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
03
哈罗德·品特在国际戏剧界的地位与影响
品特在国际戏剧节与奖项中的表现
国际戏剧节
奖项
• 参加爱丁堡国际戏剧节和阿维尼翁戏剧节
•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解读哈罗德·品特作品中的“房间”之我见
解读哈罗德·品特作品中的“房间”之我见“房间”这一意象也许可以被认为是哈罗德·品特所有戏剧作品所共有的成分,几乎可以说它贯穿了品特剧作的始终。
因此,我们只有先理解这一意象才有可能开启品特王国的大门。
中国人对“房间”的重视自古就有,认为居有定所,才能安于其业。
品特作品中的“房间”乍看起来似乎也正是此意。
物质的“房间”的争夺在他的几部作品中都成为了斗争的焦点。
但品特的“房间”的寓意其实要比物质房间的含义深许多。
本文将通过解读品特几部作品中的“房间”这一意象,希望可以见大师作品精髓之一斑。
品特的首部剧作《房间》中描述的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情节:剧中的主角是老妇萝丝,她在温暖的房间里照料自己的丈夫伯特,他们过着安宁的生活,房间的暖和室外的冷恰恰相反。
这一天首先来访问萝丝的是柯德,他好像是房东,二人闲话家常一会儿。
柯德和伯特出去了,又有一对年轻夫妇来访,他们正在找房子,他们说地下室的人告知他们七号是空房,但七号正是萝丝的房子。
然后,一个名叫吕力的盲黑人走进来,他传话萝丝的父亲要她回去,还唤萝丝为雪儿。
不久伯特回家了,他发现了吕力,痛殴他至一动不动,最后,萝丝猛抓双眼,她盲了。
全剧就此结束。
“房间”的表层含义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楼宇中最好的房间,这是罗斯在努力捍卫的物质家园。
不仅如此,《房间》当中还有“房间”。
萝丝整日唠叨,而她的丈夫却沉默寡言。
这样,萝丝就为自己又赢得了一个“房间”,一个话痨似的妻子与一个默不做声的丈夫。
此外,我们从吕力那里又可以看到另一个“房间”,他用另一个名字来称呼萝丝,而萝丝也没有否认,他还告诉萝丝她父亲让她回家。
我们虽然不知道萝丝的身世来历,但由此不难看出她实际上逃离了父亲掌管的家庭,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第三个属于萝丝自己的自由空间,这又是一个“房间”。
真实的房间、和谐的婚姻、自我的独立,萝丝将自己锁在这么许多的“房间”当中,她的目的就是逃避,逃避屋外的寒冷、逃避家庭的纷扰、逃避父亲的约束。
不断演变的威胁喜剧——论哈罗德·品特的家庭戏剧《回家》
2018年1月第37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 rnal of H eilongjiang C ollege of E ducatio nJan. 2018V ol. 37 No. 1d o:10. 3969/j.i n.101-7836. 2018.01.033不断演变的威胁喜剧一论哈罗德•品特的家庭戏剧《回家》李 虹(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136)摘要:哈罗德•品特是20世纪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生的戏剧创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威胁喜 剧、家庭戏剧、记忆戏剧和政治戏剧。
《回家》是哈罗德.品特家庭戏剧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手法在延续了威胁喜 剧的艺术特点之外,还融入了家庭伦理等耐人寻味的道德元素。
它以荒诞、匪夷所思,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人物关系 为主线,以错位失衡的伦理关系作为反映当时社会道德的突破口,从另一层面丰富和发展了荒诞派戏剧的本质与内 涵。
关键词:家庭戏剧;陌生化;伦理关系;荒诞中图分类号:110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 (2018) 01-0104-3哈罗德•品特是20世纪英国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剧作 家,他的名字不仅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更是成为了戏剧 理论的专有名词。
品特戏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场景简化到 只有一个封闭的房间里,厨房水槽是这个场景中的常见搭 配,给人一种生活化和私密化的感觉。
品特的家庭戏剧创作 主要是在I960年到1967年之间,这期间的作品主要有《一 夜外出》(A Night 0ut,1960),《夜校》(Night Sch〇〇l,1960), 《收集证据》(The Collection, 1961 ),《情人》(The Lover, 1963),《茶会》(Tea Party,1965),《回家》(The Homecoming, 1965 )和《地下室》(The Basement,1967 )[1]2,其中《回家》是 品特家庭戏剧的代表作,较能反映家庭戏剧的创作特点。
暴力冲突身份确立之途径——评品特戏剧《回家》
收稿日期665作者简介戴新蕾(),女,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2006年7月第28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Jul .2006Vol 128 Spec ial sec .暴力冲突:身份确立之途径———评品特戏剧《回家》戴新蕾(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摘 要:《回家》作为哈罗德品特倍受注目的作品,展示了两性间权力冲突这一中心主题。
追寻权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身份确认的过程。
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作为“他者”的形象出现,她们的身份、欲望依赖于男性存在。
分析了《回家》中女性面对男性暴力的应策,以及颠覆男权、肯定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指出女性在与男权抗争的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
关键词:身份确认; 他者; 暴力中图分类号:I 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6)专辑-0090-03一、品特作品梗概哈罗德品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众多杰出剧作家之一,并于20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作品之丰富、创作涉及面之广泛在近现代英国戏剧史上首屈一指。
主要代表作包括《一间房》(1957)、《生日晚会》(1958)、《看房人》(1960)、《茶会》(1963)、《还家》(1965)、《沉默》(1968)、《昔日》(1971)、《虚无乡》(1975)、《家庭的声音》(1980)和《月光》(1993)。
除此以外,他还是一个成功的电影编剧和导演。
品特早年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威胁的气氛充溢着全剧。
舞台结构往往是一个房间。
品特说过:“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处理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这一意象。
舞台的幕布升起了,我的心中浮现出重大疑问:房间里会发生什么事?有人打算开门进屋来吗?”[1]这种威胁不仅来自室外,有时更是源于室内人物之间的关系。
《回家》中的“品特风格”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年第$期总第%&期’()*+,*-.’//0-1)2+3!" #文章编号:4""&5%4"6(!""#)"$5""6!5"&《回家》中的“品特风格”孙7畅(上海交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上海!"""&")77摘7要:哈罗德品特是荒诞派戏剧在英国的主要代表作家。
“品特风格”同时兼具了真实与象征、确定与模糊、现实与荒诞、传统与现代等等冲突的艺术手法和观念。
本文以《回家》为例,从戏剧主题与语言技巧方面具体分析了“品特风格”的特点,以此呈现品特戏剧的魅力。
77关键词:荒诞派戏剧;《回家》;品特77中图分类号:89"&:;#47777777777文献标识码:<$%&’()*&+’,-+*+.()*&/(&./$&’012).12&’3-().=>?@77哈罗德品特是荒诞派戏剧在英国的主要代表作家。
他既有同其他荒诞派作家的共同之处,都表现了在一个荒诞不经的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况,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AB?CDEF DGHID”(品特风格的)这个词不只是英国戏剧史或文学史的关键词,它已经进入英语词典,成为一个涵盖品特戏剧表现技巧和手法的词条了。
《钱伯斯!"世纪词典》的定义是:“以吞吞吐吐的对话,人物身份不明以及威胁气氛”为主要特征的写作风格。
[4]《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把“品特风格”解释为“充满了隐而不彰的提示、意义丰富的暗示,以致观众无从结论”的写作手法[!]。
在对充满神秘感的“品特风格”的解读中,人们似乎无法从某个特定的维度或具体的细节特征去准确地把握品特戏剧的精神特质,因为品特的戏剧同时兼具了真实与象征、确定与模糊、现实与荒诞、传统与现代等等冲突的艺术手法和观念。
经典评剧大全
经典评剧大全评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传统剧种,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东方歌剧”。
评剧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特点,以唱腔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唱腔婉转悠扬,具有独特的韵味,被誉为“评腔”,是评剧的灵魂所在。
经典评剧大全中,不可不提的就是《三岔口》。
这部评剧以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为蓝本,改编而成。
该剧以宝玉出生的三岔口为故事背景,通过对贾宝玉的成长经历和红楼梦故事的展开,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和家族命运的沉浮。
评剧《三岔口》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表演形式,成为了中国评剧的经典之作。
另外一部不可忽略的经典作品是《牡丹亭》。
这部评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瑰宝,由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
《牡丹亭》以唐代文学家元稹的《牡丹亭记》为蓝本,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
该剧以其深情款款的唱腔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三岔口》和《牡丹亭》,在经典评剧大全中,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作品。
比如《桃花扇》、《梁祝》、《西厢记》等,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经典评剧大全中的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
总的来说,经典评剧大全中的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们不仅仅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随着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这些经典评剧作品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为世界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震撼。
徐昂版《情人》中的性别政治呈现
徐昂版《情人》中的性别政治呈现作者:乔西汀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3期摘要:《情人》是哈罗德·品特在世界舞台中演出版本最多的作品之一,在中国也已拥有20余年的演出历史。
本文以2004年徐昂导演版《情人》为研究对象,这一版本不仅利用商业运作将品特戏剧纳入中国视野,也同样注重其跨文化舞台的特点,在剧本对白内容与表现、演员表演、布景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改编,实现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再现了品特在早、中期作品中复杂的性别政治观,对于中国舞台如何将外国荒诞戏剧本土化、有机改编有着丰富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情人》性别政治女性主义陌生化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141-03一、《情人》在中国的演出与接受《情人》是哈罗德·品特在世界舞台中演出版本最多的作品之一。
劇作的情节简单而发人深省:理查德和妻子萨拉看似各自拥有情人,且彼此心知肚明,甚至在家里毫无避讳地谈论各自情人的事情,实际则是夫妻二人通过角色扮演,成为对方的情人,实现对方对于婚外情人的幻想。
然而,随着两人的身份日复一日地频繁切换,夫妻、家人、情人的关系也逐渐产生了问题。
《情人》对于两性、婚姻、性幻想的大胆表现,对中产阶级这一社会阶层人群的首次关注,都使得它成为品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作品之一”。
《情人》在中国已拥有20余年的演出历史。
自1991年林荫宇首次排演以来,《情人》不仅进行过多次实验演出,也成为了商业演出的成功范例。
1992年,由赵屹鸥编导,上海青年话剧团推出的《情人》在上海演出40多场,后来又在全国巡演了300多场,商业收益颇丰,且不断被反复排演。
2004 年,由徐昂导演的《情人》也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演出。
基于演出获得的商业成功,此后,这版《情人》以DVD介质收录并发行,更多观众也得以欣赏这版演出。
徐昂版《情人》在2006年、2007年接连上演后,2009年,周可导演的《情人》在上海可·当代艺术中心小剧场演出。
夏衍剧作的特点范文
夏衍剧作的特点范文夏衍(1587年-1669年),字伯章,号野鹤居士,江西永丰(今宜春)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词人、戏曲理论家、文学评论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之一,被尊称为“戏圣”。
夏衍一生创作了大量戏曲作品,其作品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闻名,其戏曲理论对中国戏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夏衍剧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内容丰富多样夏衍的剧作涉及了各个领域的题材,包括历史、神话、传说、寓言等。
他善于挖掘历史题材中的人物与事件,捕捉当时的社会矛盾与问题,通过戏曲的形式进行反映与批判。
他的作品中还包括了许多神话传说,如《西游记》、《白蛇传》等,这些题材既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又表现了夏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新。
二、情节热闹动人夏衍的剧作情节紧凑,场面热闹,给人以强烈的戏剧冲击。
他善于运用变奏、对比、转折等手法来营造剧作的紧张氛围,使戏曲的节奏感更加明确,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共鸣。
他还善于利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语言特点,刻画形象鲜明的角色,使剧中的人物形神兼备,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感情共鸣。
三、语言生动活泼夏衍的剧作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他将戏曲一般对白语言形式化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使之展现出艺术的个性与独特性。
他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角色的语言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他还注重对白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的把握,使其结构紧凑、韵律优美,使观众在欣赏剧作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戏曲的音乐性。
四、题材创新夏衍的创作题材多样,常常能够选择那些在已有剧目中不多见的题材进行创作,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和人物进行改编与提炼,使之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与观众的审美需求相契合。
他还积极追求剧作的艺术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手法,因此他的作品往往能够带给观众新的视听体验。
五、批判现实夏衍的剧作中经常包含着对社会现象和人性之间的批判,他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丑陋现象进行了剖析与揭示。
品特戏剧的私人空间与社会公共空间——以《房间》为例
哈罗德 ・ 品特早期剧作 的戏剧 空间几 乎都 是以普通 人 的房间为基础 构建 的封 闭的 私人 空 间 , 中发生 的事 剧
a oi c lsa c i l y st e y t a rv t p c ss c a y p o u e .S c l s d d me t p c n i o tn a s p l i a t n e i h sp a s i o d n t i ae s a ei o il r d c d u h co e o si s a e i a mp r tme n t n h p l c s a t e rs n o e — ls i e i ,t x lr a i ic u s d me t e ain h p a d c m n lc i rb e ,a d t r o r p e e t w rca s l e r a t o e po e r ca d s o re, o s c rl t s i n o mo p a el ep o lms n c i l f l y l i o f O - t u h o i i e t e s e o—hso c e i n mi -0 h c n u y B ti n u o e q itr a r a t i d 2 t e tr r an a d E r p . il l y i Ke r s o si s a e s c o—h s rc eemi ain r c a d s o re me a e y wo d :d me t p c o i c iti a d t r n t a i ic u s o l o l n c
论吕天成_曲品_品曲的标准
言宛然代舌;情从境转,一段真堪断肠。化工之肖物无心,大 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曲律是一道标准,词采又是一
冶之铸金有式。关风教特其粗耳,讽友人夫岂信然。勿亚于 道标准,吕天成认为能兼之则最好,若不能兼之,“挽时之念
北剧之西厢,且压乎南声之拜月。”
方殷,悦耳之教宁缓也”, 曲律更重要一些,因此“首沈而次
沈炼川、姚静山、李开先、沈寿卿、邱琼山。
一重词采,领“吴江派”与“临川派”之争,可谓影响深远,各擅
其中高则诚被列为“神品”,吕天成评价道:“特创调名, 胜场,而吕天成,则以“合之双美”的思想,将二人并列为“上
功同仓颉之造字;细编曲拍,才如后夔之典音。志在笔先,片 之上”,他评论道:“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清远道人
喈上京应考,中状元、入相府,极富贵,而其妻赵五娘在家侍 奉公婆,饥年吞糠、乞讨上京,极苦凄,苦乐二线,并行交错, 相互映照,强烈对比之中给观众带来极大的震撼,吕天成盛 赞这样的匠心,将之列为“神品”。
四、词句古质 吕天成对戏曲语言,推崇古朴质实。而不好浮华靡丽, 他在《曲品卷上》序中言道:“质朴而不以为俚,肤浅而不以为 疏。商彝、周鼎,古色照人;元酒、太羹,真味沁齿。”所谓“绚 烂之极,归于平淡”,古朴质实,才是最高境界。以此标准,品 评传奇,如《白兔记》,即评为:“词极古质,味亦恬然,古色可 挹。”《杀狗记》,评为:“事俚词质。”《彩楼记》,评为:“作手平 平,稍入酸境,且是全不核实。古人好诙谐如此,然亦古质可 取。” 在“古”、“质”之间,吕天成更倾向于前者,如《孤儿记》, 即评道:“但其词太质,……姑存其古色而已。”可见“质”也应 有一个“度”,“古”非指拟古,而有天然、本色之意,如评《拜月 记》,则道:“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见宝。”此外,吕天成也并不 一定非要追求古质,如“新传奇”中的《玉玦记》,即评道:“典 雅工丽,可咏可歌。”《彩毫记》,则评为:“词采秀爽。”可见其 眼界开阔,不拘泥于一端。 吕天成《曲品》成于传奇最鼎盛之时,出于“黄钟瓦缶,不 容并陈,白雪巴人,奈何混进”的目的,而“于曲场张曲榜,以 快余意”,将传奇产生以来的数百部作品一一品评,在戏曲批 评史上承先启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试论谭元春“批点《想当然》传奇”
约 除
,
不从
但 当刘 一 春 再 度 巧 遇 孙 碧 莲 后
。
方知赵 之外甥 女
即其 情 人 也
。
于 是 误 会解
,
成就 了一 门 姻眷
此 剧 虽 以 才 子 佳 人 在 后 花 园 私 订 终 身为 主 要 线 索
,
未 脱 当 时俗 套
,
,
又 带 有 宿 命论 及
:
封建主 义的 第一
的
。
一
’
夫 多妻落后观 念等
,
他 们都 不从命
:
孙碧
,
想为他招 赘 贵人
碧莲 不 知 对 方 即 心 上 人
,
严 词拒 绝
。
她唱道
一
不 羡他 青 春 与 奴 比
也不 羡 他 纸 赋 三 都贵鸯 配
。
我深
闺 内 自守 着 一 些 鸿鹊 志
她 希 望 婚 姻 由 人 自主 张 可爱
、
。
“
”
,
她 呼 唤刘 郎
、
:
。
我若 守 你不 见
,
。
,
有死 而 已
。
”
在此
。
,
一个 娇丽
心 地 莹洁
,
、
真诚 专 一
倔 强 难犯 的 女 性 形 象
俏 然呈现 在 读者面 前
这说 明在孙
碧 莲 的 性 格中
第二 爱情
,
,
有 一 定 争 取 个性 解 放 的 因 素
它 带有 反 对 封 建 伦 理 观 念 的 感 情 色 彩
之言
也无父母 之命
,
就 斗 胆私 作 素盟
品特戏剧《房间》中的异托邦呈现
品特戏剧《房间》中的异托邦呈现《房间》是由艾玛·唐霖(Emma Donoghue)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母亲和儿子被困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的故事,这个房间是他们从未出过的牢固的世界。
未经世界的历练和未有际遇的母子二人在这个封闭的“家园”里度过了一段特别的时光。
《房间》中的异托邦呈现主要是指虚构出的一种小世界,小说中的房间是一个封闭、孤立的空间,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母子二人只能靠自己快乐的生活。
他们这种生活既有温暖、奇妙的一面,也有悲哀、可怖的一面。
这个世界中,母亲将房间当成孩子的生活社区、学校、游乐场与世间所有事物,她的爱包含了一切。
尽管是一种幸福的生活状态,但从外面来看,这种生活方式就像是个囚禁,没有自由和逐渐变化的环境。
母子二人身在其中的时光是他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日子。
小说中的异托邦呈现暴露出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功利至上等种种负面因素,却又引领了一些人在封闭的环境里寻求一种真诚、自由、平等、和平的栖息地。
他们把这种环境想象成一种美好的、理想的社会模式。
小说中的这种传达,明确表明了对现今社会发展现状存在的失望之情,用异托邦思想探讨现代社会失范的方面、鼓吹充满人性关怀与情感、为人所爱所感的情怀理想。
《房间》中的异托邦呈现突显出人类情愫和感知的重要性。
封闭空间让母亲和孩子意识到人类的感知和情愫的真正价值,以为这是一种对权利、自由、现实世界等的颠覆和否定,其实他们发现了人类情愫和感知的巨大能力。
小说通过孩子这个角色,让人们了解情感、感知和心灵世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这个房间里,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断地推动着他对世界的探索,他将这个封闭、小小的世界转化成了一个充满想象的冒险天堂。
综合而言,《房间》中的异托邦呈现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本质的探讨,更是用一种蕴含情感和感知的方式,引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戏剧文本批注式解读—以15年全国7卷《兰花》为例
戏剧文本批注式解读—以15年全国7卷
《兰花》为例
简介
本文档旨在对15年全国7卷《兰花》进行戏剧文本批注式解读,通过分析该剧本的文本结构、语言运用和角色塑造,深入探讨剧本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文本结构分析
《兰花》剧本以七卷形式呈现,每卷都有明确的剧情发展和情节转折。
整个剧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通过对主角兰花的成长和奋斗,揭示了社会变革背景下女性命运的变迁。
语言运用解读
剧本中的语言运用准确而生动,刻画了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例如,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展现了兰花坚毅不屈的个性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同时,剧本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增强了情节的张力和戏剧性。
角色塑造分析
《兰花》剧本中的角色塑造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兰花是一个勇敢、独立的女性形象,她通过不懈努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其他角色如兰花的父母、恋人等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变化,给剧本增添了丰富的人物关系和冲突。
主题和思想内涵探讨
《兰花》剧本通过兰花的成长故事,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命运。
它强调了女性自强不息、追求幸福的力量,并呼吁社会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和尊重。
结论
通过对15年全国7卷《兰花》剧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中批注式的解读方式。
该剧本以其精彩的文本结构、生动的语言运用和丰富的角色塑造,成功地传达了女性自我奋斗和追求幸福的主题,并引发了对社会平等和尊重的思考。
品特戏剧《风景》赏析
2018年02期总第390期ENGLISH ON CAMPUS品特戏剧《风景》赏析文/张艳霞【Abstract】Harold Pinter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playwright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with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2005. Uncertainty marks Pinter’s difference from traditional realistic dramatists. As a result, the term “Pinteresque” comes into being, referring to the uncertain and puzzling style of Pinter’s plays. The essay tries to analyze Pinteresque style in terms of plots and language in Landscape.【Key words】Pinteresque; plot; Language【作者简介】张艳霞,东亚大学在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哈罗德•品特(1930-2008)是当代世界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于20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作品的不确定性,使得品特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与众不同。
品特戏剧没有逻辑情节,合理的人物塑造和缜密的语言。
他的作品没有传统戏剧所呈现的结构,取而代之的仅是一些分散和不合逻辑的人物行为。
此外,它并不专注于叙述,因此戏剧中的情节并不紧密相关。
相反,作品的情节往往是矛盾的,出现了许多令观众费解的模棱两可的表达。
因此,“品特体”一词就应运而生,这个术语是指令人费解,不确定的戏剧风格。
本文试图分析《风景》中品特的风格。
戏剧场景设置在乡间别墅的厨房里,反映了贝丝和达夫两个人物在婚姻中的交流困难。
戏剧评议范文
戏剧评议范文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备受瞩目的话剧作品《梦幻之城》,该剧由知名导演张艺谋执导,演员阵容强大,剧情紧凑,让观众留连忘返。
在此,我将对该剧进行评议,分享我的观后感和评价。
首先,该剧的剧情设计非常精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整个剧情以一个梦幻之城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梦中经历的一系列奇幻冒险。
在梦幻之城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每一个场景都让人目不暇接,不禁让人感叹导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且,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非常成功,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整个剧情紧凑,没有多余的部分,每一个情节都紧扣主题,让观众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一同体验梦幻之城的奇妙之处。
其次,该剧的舞台设计和视觉效果也非常出色。
整个舞台布景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利用灯光、音效、投影等多种元素,将梦幻之城的奇幻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一些特技场景中,观众更是目瞪口呆,不禁赞叹导演的用心和团队的专业。
而且,剧中的服装和化妆也颇具特色,每一个角色的服装都独具匠心,让人眼前一亮。
整个视觉效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梦幻之城中,与主人公一同体验奇妙之旅。
最后,该剧的表演也是一大亮点。
演员们的表演非常到位,每一个角色都塑造得十分生动立体。
尤其是主演们的演技更是出色,他们将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都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而且,演员们的配合默契,每一个情节都演绎得十分自然流畅,没有一丝破绽。
整个剧目的表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梦幻之城中,与主人公一同体验奇妙之旅。
总的来说,话剧《梦幻之城》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无论是剧情设计、舞台效果还是演员表演都非常出色,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相信这部作品一定会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希望导演和演员们能够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中国话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特剧作述评作者:高良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04期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 ,1930——)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1]。
生于英国伦敦东部哈克尼地区一个葡萄牙——犹太人的家庭。
父亲是一个女装裁缝,家境并不富裕。
他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下度过的。
1948年,他到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
1957年开始戏剧创作。
迄今为止,品特一共创作了独幕剧、多幕剧、广播剧和电视剧等29部。
其主要作品有:《房间》、《升降机》、《生日宴会》、《小病》、《看管人》、《回家》、《背叛》、《宴庆》等。
作为一个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品特作品的主题大多是讲人的生存困境,人类不断受到外来的威胁与破坏,永远被一种莫名的恐惧所控制。
品特的戏剧是剧作家的戏剧,也是语言的戏剧。
在品特的戏剧作品里,语言是个人身份和权力的外化,语言的冲突往往是改变人物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在作品的戏剧结构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005年10月,瑞典文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哈罗德·品特。
其颁奖公告说品特“强行进入压迫的封闭房间”[2]。
这句译成中文后貌似费解的话,其实是指国家权力的扩张逼得个人蛰居在狭窄封闭的空间里,而品特在剧本中试图把蛰居者召回公众政治圈。
颁奖公告说“封闭房间”而不说“封闭空间”,大概是有意迎合哈罗德·品特所写的第一个剧本《房间》。
观之于品特的大部分剧作,其威胁感的主题、人物的蛰居状态以及荒诞的语言,很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一、威胁感品特绝大部分作品的主题是人处在一种既确定又不确定而又无法逃避的严重威胁之下,人的安全与平和受到外来的威胁与破坏,因而永远被一种莫名的恐惧所控制。
品特的人物往往企图逃避社会,处于一种蛰居状态。
他说:“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我花了大量时间处理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的这个形象。
大幕在舞台上升起了,我的心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疑问:房间里的两个人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什么人会开门进来吗?”他的回答是:“显然,他们害怕的是房间外面的东西,房间外面是一个世界。
它压在他们心上,让他们害怕。
我确信,你和我都一样害怕它。
”[3]品特作品中的威胁感来自三个方面:客观世界作用于人的胁迫;人与人之间的胁迫;来自人内心深处的胁迫。
《房间》一剧中的场景是一间出租房,这间房屋代表一个在荒诞的世界上人所能把握的仅有的一点东西,而屋外的一切则是不可知的、可怕的。
在这里,女主人萝丝能时时感受到来自客观世界的胁迫。
她不断强调,一是外面的天气冷得刺骨,简直可以冻死人;二是地下室的一个陌生的住户,萝丝不断地问道:“他是谁呢?是谁住在下面?”显然,她在物质与精神方面都没有安全感。
她只想与丈夫伯特在自己的房间里享受安宁,而后来发生的一连串事情却不断地破坏了她的安全感。
先是一对儿不速之客桑仔和桑姊夫妇为寻找住房闯了进来,声称萝丝的这间住房是空的。
接着房东基德又进来说地下室的那个人要求同萝丝单独见面。
地下室的那个人是个瞎子,他进屋后称萝丝为“莎尔”,并告诉萝丝,她父亲要她回家。
接着,伯特回来了,把瞎子打翻在地。
这时萝丝哭喊着说,她自己也瞎了。
此剧始终处在荒诞、恐怖和不可理解之中。
作者要观众体验的,正是自然与社会中存在的不可知的事物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它破坏了家庭平和的生活,威胁到家庭的每个成员。
在《升降机》中,上述主题有了发展。
隐藏在地下室中一间屋里等候杀人命令的两个杀手——班和格斯——不仅面临着来自室外的神秘威胁,即客观世界对人的胁迫,而且还有来自他们两人的相互威胁——同一房间内人与人之间的胁迫,同一社团、同一集体内的同伙之间的胁迫!因为班和格斯属于一个非法暴力组织,因此他们两个显得格外紧张,得时刻准备着,并不断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一有动静就拔出手枪。
班显然是二人中的头头,格斯对班十分畏惧;而班对格斯也怀有戒心。
最终,呆在一间地下室的两个杀手之间发生了品特所说的许多可能性中的较为极端的一种:一个杀手根据命令把另一个杀手干掉。
这形象地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生存竞争的残酷无情。
《房间》中的胁迫主要来自客观世界,《升降机》中的胁迫不仅来自于外界,而且存在于室内,存在于同一房间内的人与人之间。
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支配着人,使得伙伴变成敌人。
从《房间》到《升降机》,房间的安全感从无到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隔阂到敌对,人的生存困境不断扩大。
到了《生日晚会》,前两剧的人物似乎聚会到了一起。
老夫妻皮特与梅格办了一所公寓,他们与伯特和萝丝的身份相仿;不速之客戈尔德伯格与迈克凯恩来访,他们像班和格斯那样属于某个非法组织。
而主人公斯坦利也因害怕外界莫名其妙的威胁而躲到那所公寓里隐居。
他在那里隐身一年,从未敢走出过屋子。
然而,那两个不速之客追踪到那里,威逼他,讯问他,打碎了他的眼镜,摧挎了他的精神,使他变得神志不清,甚至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最后斯坦利像祭品一样,驯服地被两个陌生人带走了。
主人公斯坦利害怕外界的入侵,只是隐藏在房子里求得平安。
可是最终还是成了这种入侵的牺牲品。
那些意义不明的令人寒战的逼问与责难,那个强加的生日晚会,以及晚会上来访者控制全局、纵情自娱和被祝贺者的完全被动无援,所有这一切无不表明:人类在自己的世界中是不安全的。
威胁无所不在,屋外的世界可怕,屋内只要有第二个人存在,也同样可怕。
在威胁面前人无能为力,既无力反抗,也无法逃遁。
《小病》的威胁则主要来自人的内心。
男主人公爱德华发现有卖火柴的人一直停留在他家门口,于是他的内心开始紧张不安,而卖火柴者的出现原来就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与他人毫不相干的事。
品特通过女主人公弗萝娜的口对此作了说明:“他呆在我们的后门口,或者呆在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
”然而,男主人公爱德华却害怕那个莫名其妙的站在家门口的那个“安静的、没有丝毫恶意的老人”。
并且他的不安感越来越重,原来只是感到有点疼的眼睛疼痛加剧,视力减退。
最后,他终于经受不了内心的折磨,精神竟然完全崩溃;而他妻子却让卖火柴者顶替了他的位置,把卖火柴者的货盘放到丈夫手中,自己挽起卖火柴者一起去花园吃午饭了。
可见,外界的威胁本来是不存在的,男主人公的身心崩溃和女主人公的生活突变原是荒谬无稽的,是男主人公的心理因素把他们和这个来访者拴在了一起,造成了荒唐的结局。
品特戏剧中的人物对自己身处“房间”以外的世界和他人充满着恐惧,甚至发展为自我精神崩溃。
这一“胁迫”的主题,正是现代人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品特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沉反思。
二、语言的冲突品特的戏剧是剧作家的戏剧,也是语言的戏剧。
“荒诞派”一词的发明者马丁·艾思林曾经指出:“品特的戏剧是语言的戏剧。
……悬念、戏剧的张力、喜剧性和悲剧性无不源自语言及其节律。
”表面看来,品特的戏剧语言是英国现实生活中高度自然状态的语言,完全植根于普通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的雄辩与矫饰之嫌,非常的浅显易懂。
实际上,品特正是用这种自然状态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暗流,进而营造了诡异的戏剧情景,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戏剧性。
品特注意到语言除了有认知功能以外,还有非认知功能。
实际上语言有时候传达信息的作用比较少,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许多话与语义并无关系。
如有人说:“天气不错”,实际上不是说天气而是想聊聊;两个人说话,其中一个用词量很大,对方就有一种自卑感。
品特所做的是透过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发现他们的思想。
《生日宴会》中两个人物住下,询问一些日常琐事,如“为什么不结婚”等等,不是真正问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恐吓方式,问的问题不重要,目的是为了让斯坦利感到自己有罪。
在品特的戏剧世界里,语言是个人身份和权力的外化。
犹如动物的爪子和牙齿,语言是攻击对方和保护自己的武器或盾牌。
因而,只要有了一个以上的人,就要重新排秩序,互争上风的语言战争就此开始。
品特的剧作中,语言的冲突往往是改变人物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在作品的戏剧结构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总体说来,品特作品中的个人话语冲突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正面的言语交锋正面的言语交锋是指对话双方围绕同一话题展开的冲突,是西方戏剧史上源远流长的一大传统。
最早的正面交锋见于古希腊戏剧,如为增强紧张气氛、强化冲突而使用的“交互对白”,其特点是简短明快,依赖情节和行动。
品特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又有所创新:体现冲突的话题由外部的行动转至语言本身。
如《升降机》中的一段对白:本:去把它点着。
格斯:把什么点着?本:水壶。
格斯:你是指煤气吧。
本:谁指煤气?格斯:你。
本:(眯起眼睛)我指煤气,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格斯:我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
本:把水壶点上!这是习惯用法。
格斯:我想你弄错了。
本:(带着威胁地)你什么意思?……(他们互相瞪着,呼吸紧促)……“点水壶”和“点煤气”两种用法的对错是小,谁向对方的用法让步谁就屈从了对方的权力话语和藏在它后面的实质权力,果然,关于这一短语用法的争议很快就引出了双方上下属关系的对话:本:这儿谁是老大,是你还是我?格斯:是你。
……本:(伸长双臂卡住格斯的脖子)点水壶,你这个笨蛋!……格斯:好,好,行。
最后格斯只得让步,确认了本的话语的权威地位。
重要的是,最后由杀手沦为被杀者的正是格斯——本话语冲突中失败的一方。
品特的处女作《房间》中有一个类似的场景:桑仔夫妇也曾经就“坐”“伏”两词的取舍问题上纠缠不休,可见夫妇之间的关系也不稳定,存在着势力的较量——在亲近的人之间,见面机会频,共处时间长,彼此的善意,也被语言战争销蚀的更多。
当有外人在场而更不愿意示弱时,擦撞就不可避免了——它也为全剧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胁迫氛围。
这表明品特从早期起就开始关注语言的冲突,另外,这也表明早期作品中的“胁迫”不完全来自某个实质性的力量或个人,它也是语言冲突的产物。
(二)说话者的相互回避说话者的相互回避和话语的直面交锋出于同样动机:自我保护。
品特的作品常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本属思想交流的对白却使说话双方的思想擦肩而过,正如两个将拳头击向空气而非对方的敌手。
品特式对白中罕有真正的对话。
对交流的回避是为了避开交流的危险,“交流是非常骇人的事。
进入别人的生活太可怕了,把自己心里的贫乏展示给人看的可能性太恐怖了。
”既然这种可能性森然可怖,他们只得避开对方的“话语圈”,以防陷入对方的话语体系,《证据收集》一剧就是这样开头的:哈利:喂。
(电话中的)声音:比尔,是你吗?哈利:不,他上床了,你是谁?声音:上床了?哈利:你是谁?声音:他上床干什么?(停顿)哈利:现在是早上四点,你知不知道?声音:嗯,给他捎个话,说我要和他谈谈。
哈利:你是谁?声音:去把他叫醒,这才像个好孩子。
(停顿)哈利:你是他的朋友吗?哈利始终想弄清对方的身份,对方却只想找到比尔,受迥异的意图的支配,双方互相回避对方的要求,对话于是乎化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