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合集下载

浅议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浅议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浅议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浅议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摘要: 宗教自古以来对我们中西方的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对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的宗教差异,说到底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就佛教和基督教进行对比,主要分析两者发展过程和文化上的差异,旨在更好地了解西方和西方宗教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佛教、基督教中西方的宗教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生产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由此发展出了拥有许多不同之处的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中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差异1、佛教传入中国早在秦汉初期,中印文化交流便已出现,佛教盛行印度,国王派遣佛教徒云游四方,传播佛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圣经》上记载:犹太人耶稣在30岁开始在犹太省的犹太人群中传道,并在罗马取得成功。

从2世纪末起,罗马帝国内忧外患,人们从动荡不安的现时中逃离,投身宗教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也急需为即将破灭的罗马王朝寻求思想支柱,这为基督教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从此,基督教进一步一步迈上了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峰。

由此可见,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于民众的情感空虚之时,盛极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利用之下。

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及西方的发展方式差异1、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主要发展时期及特点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在中国不问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汉化佛教:此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主要传播活动仍是佛典翻译,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为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2)南北朝佛教:有了佛典翻译作基础,此期佛典更足被大量翻译,并且中国僧侣开始自创佛学论著,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

(3)隋唐佛教: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中东最早的宗教是犹太教,而西方的最早宗教是古希腊的多神教。

古希腊人认为各个区域有相应的守护神,并且经常给这些神祭祀。

犹太教则是唯一的神,没有其他神可以崇拜,并且在圣经中明确规定了每年要遵循的节日。

后来,基督教在西方逐渐兴起,并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强调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教徒们必须信仰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且遵循圣经中规定的道德准则。

基督教根据教义进行礼拜,其中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仪式。

而天主教与基督教分离,强调圣职人员的权威地位,并且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在中国有一系列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强调修持,提倡“解脱”和追求人的内在平静。

道教注重个体内观与自修,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伊斯兰教则是中国最年轻的宗教,强调对真主的信仰和对先知穆罕默德的顺从。

回族是中国最大的穆斯林民族,他们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戒律。

在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1.宗教信仰:西方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而中国则以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

西方人注重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而中国人则倾向于修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2.宗教仪式: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礼拜有固定的仪式,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

而中国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内在的祷告。

3.教义和教义解释:基督教强调相信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在几个教义上有固定的规定。

天主教则更注重圣职人员的权威,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而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注重个人体验和理解教义。

4.圣地和圣物:基督教有耶路撒冷和梵蒂冈等重要的圣地,信徒会去朝拜。

天主教强调圣物的重要性,认为圣物具有神圣的能力。

而佛教和道教则没有特定的圣地和圣物,他们认为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修行。

5.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西方国家基本上是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和法律制度建立的。

宗教在西方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法律中得到相应的保护。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摘要:文化是一国的灵魂,而宗教文化则一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但是,中西方宗教在各自的发展中,由于人类生产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间几乎没什么交流,发展出了许多不同之处。

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

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宗教在宗教精神上的主要区别,阐述了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生活的影响,重新审视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现代价值,以期能使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文化;宗教精神;跨文化交际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

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同各国联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等也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西方人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因为正是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使得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的任何一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而中国人长久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汉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融合佛教、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的混合形式。

从文化策略上看,宗教文化可以团结人群、增强思想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从政治作用上看,宗教文化有助于统治阶级顺利实行统治、维护既有秩序;从宗教意义上看,宗教文化为人们的精神提供幻想性的安慰。

可以说,在宗教的目的和作用上,中西宗教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宗教精神之异同及其对各自的文化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又会发现它们有极大的不同。

一、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宗教文化体现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是相当显著的,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信仰的对象和信仰方式上,还体现在宗教对社会、政治、法律等领域的影响上。

本文将从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信仰对象上。

在西方,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其核心信仰是对耶稣基督的崇拜。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分别代表着修行、信仰和道德伦理的不同方面。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西方注重个人的救赎和灵魂的拯救,而东方强调修身养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理念上。

在西方,宗教被认为是个人信仰的私事,个人有自由选择宗教信仰的权利。

而在中国,宗教往往与家庭、社区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社会认同的体现。

中国人更倾向于将宗教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西方人更关注个体的信仰体验。

此外,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组织方面。

在西方,教会在基督教社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宗教组织有明确的等级结构以及行使宗教权威的方式。

而中国的宗教组织更为灵活,有时会与传统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融为一体,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同时,在西方,宗教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而中国的宗教组织通常与国家密切相关,受政府管理。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可从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上得以体现。

在西方,宗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信仰者的人数不断减少,宗教已不再是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相反,中国宗教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还对社会和政治产生着重要影响。

尽管国家对宗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之间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国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差异。

从中国的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从中国的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从中国的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摘要: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进程中,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在这个特殊的产物中,不同的宗教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带来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针对中西方宗教中的宗教思想,历史根源,宗教习俗,家庭伦理观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诠释。

关键词:宗教佛教基督教文化差异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更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

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宗教文化总是屹立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它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例如,中国的佛教和西方国家的基督教,这两种宗教都属于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没有这些宗教从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许都难以理解名著《西游记》中的释迦牟尼和观音大士是怎样的角色,抑或是对“上帝”这一词的认知度也会大大降低。

而这些宗教文化也带来了国与国之间的一些文化差异,给这些国家蒙上一层既独特又古老而神秘的面纱,本文将以中国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为例子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一步一步去探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思想差异宗教的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中国的佛教相信万物都源自于宇宙本身的演化,而人也并非凌驾于万物之上,它从根本上否定神创说,反对神灵对人类的命运的支配,在人的起源问题上,佛教提出了缘起说。

所谓缘起,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存在都依赖于相互联系的关系或条件,离开了构成事物和现象的条件,该事物和现象就不可能存在,即佛教常说的“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

佛教中花、草、鱼、兽甚至自然现象都具有灵性,处处都透着因缘和生趣。

所以佛教主张不要轻视已灵,众生具有同等的智慧,同等的慈悲爱,万物是平等的。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宗教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宗教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宗教研究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宗教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东西方的文化交融也愈加深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宗教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宗教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用跨文化视角来研究中西宗教之间的异同,并通过五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一、中西方宗教问题的异同从南北宋时期,中国承受了以佛教、道教两大宗教为代表的外来影响。

而近代以来,基督教也延续自己的影响,进入了中国。

西方宗教在中国,是直接面临着东方神秘学思潮,以及东西文化交流而带来的东方文化的冲击。

这也使得中国的宗教存在很多的实质性的异同性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仰对象不同:中西方文化所崇拜的神灵不同。

如基督教信仰上帝,伊斯兰教信仰真主,佛教信仰佛陀,道教信仰先天真人等。

2. 信仰上的主要差异:中西文化在宗教上的差异还表现在宗教的信仰形态和仪式、信念等方面。

如基督教讲究个人的信仰选择、轻视传统;佛教重视业力、缘起八识;道教注重修行、阴阳五行,以及神仙仙籍等。

3.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差异: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下,中西方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不同。

如西方基督教是“国教”,并在某些历史背景下与政治利益挂钩,而中国传统上宗教与政治较为分离,或者处于被政治掌控之中。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宗教研究如何以跨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西方宗教之间在上述问题上的异同?下面从信仰对象、宗教仪式、修行方式、宗教思想以及宗教与政治关系五个方面具体说明。

1.信仰对象中西文化所崇拜的神灵不同,这种差异体现了宗教信仰背后的世界观、哲学思想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中西方宗教间的异同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第一方面,研究不同宗教信仰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渊源。

如佛教所信仰的弥勒佛和基督教所信仰的救世主,不同信仰的背后隐藏着中国和欧洲历史背景的深刻差异。

汉朝时期的非传统佛道,广义的佛教,都强调“法”而非神,故中国的佛教式样与印度、藏北佛教都有很大不同。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中西宗教文化比较摘要:宗教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和西方拥有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不仅在宗教信仰方面有所差异,而且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本论文旨在比较中西宗教文化的不同之处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引言: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也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与文化背景、历史、哲学等密切相关。

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对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很有意义。

一、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1.基督教与中国传统宗教基督教强调个体救赎和信仰上帝,而中国传统宗教更加注重人类与自然、家庭、社会的关系。

这两种宗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存在显著的差异。

2.佛教与天主教佛教注重修行和解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而天主教强调信仰上帝和教会的教义。

这两种宗教信仰在实践方法和价值观上也存在差异。

二、中西宗教文化的价值观差异1.中国宗教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宗教文化强调尊重长辈、孝顺和家族责任。

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西方宗教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自由和责任。

基督教的价值观对西方社会的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西宗教文化的生活方式差异1.社会交往模式中国宗教文化倾向于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而西方宗教文化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2.生活仪式和习俗中西宗教文化在生活仪式和习俗方面存在差异,如婚礼、葬礼和节日庆祝等。

结论: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较表明宗教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两种文化中存在显著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并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1.王铁峰,张家土(2024)。

“中西文化中的信仰比较与融合”。

《西南政法大学报》,(02)。

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

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因为地域的不同,产生的文化、政治、经济的形态也不同。

当然,文化的差异也包括了宗教为文化的差异。

具体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西方宗教的起源不同。

东方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儒教(儒教是否为宗教,现在人又争议)。

佛教是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一个王子创立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治因素。

东汉末年佛教也从天竺传入中土,虽然是外国宗教,传入后中化程度也很大。

同时期,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兴起,道教是为了迎合当时诸多的士大夫求不老之术,而产生。

儒教是一种孔家文化,成为信仰,随着时间和政治的变化而成为的一种宗教文化,具有很强的中国气息。

西方的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基督教,(这些宗教后来分化出许多宗教,这里亦作大的方面的分析)。

和佛教相近,伊斯兰教在麦加,默罕默德创立,经历了血腥风雨。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创立者耶稣,基督教更是血腥,耶稣受难,严厉的刑罚都极其的残忍。

其实,在不同的地域宗教产生的方式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纵观东西宗教的起源,可以清楚地知道:东方宗教文化是产生于当时士族的嫉妒奢糜物质追求下的欲望的扩张;西方宗教文化却相反,他是在血腥的政治斗争里,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而产生的信仰。

第二:东西方宗教的信仰不同。

在中国,宗教很大程度上都寄托了人们太多的物质的欲望。

道教,产生时就是用来球不老之术的,炼仙丹,求福避祸,基本都是物质追求的寄宿地。

佛教,烧香拜佛,求的也只是物质上的富足,肉体上的平安。

儒教,和前两个宗教不同,两千多年都是用于政治,统治者用它束缚人们的思想,现代,则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西方,不管是哪个宗教,人们的信仰都是精神上的。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在人类的文明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宗教作为思想体系,和哲学一样,都处于人类文化的核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深层结构。

虽然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却存在巨大差异。

有人把中国文化称为儒家文化或儒教文化,把西方文化称为基督教文化,那么宗教因为在不同文化中而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有哪些呢?一、中西宗教起源差异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对于宗教的起源和形成,中西方古代宗教的形成有两大来源,一是源于自然崇拜,二是源于祖先崇拜。

可以说是“在自然神和英雄神升腾并两相混合的同时,各自独立性也在逐渐形成。

自然神和英雄神的混合及向上界升腾形成至上神”。

在西方的古代世界,祖宗崇拜从来也没有形成很强的信仰力量,似乎在很早就让位给神灵崇拜。

古代埃及人崇拜太阳神,连法老也要借助于它的光华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军人及百姓中灌输自己是太阳神之子的教义,以增强皇帝的威严。

庙中的祭祀也乘机大肆吹捧,称法老为“统治着太阳”、“大神”,借以让人们对其加以崇拜。

从表面看来,这种崇拜似乎与我国古代称“皇帝”为“天子”有点不谋而合,但其内涵是不同的。

中国称皇帝为天子,主要是因为他是全国最大的宗主,而法老则是神的化身,包含着较多的神灵崇拜。

到了古希腊,古罗马,他们都信奉多神教,认为大自然和社会本身都有神各司其职,各个城邦都有自己的保护神。

到了罗马帝国晚期,皇帝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多神的信仰逐步被信奉上帝一人的新型宗教所代替。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则比较复杂。

东汉之际,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汉代末年,神仙道教也土生土长起来;唐代之后,伊斯兰教逐步传入中土,明代晚期基督教也姗姗来迟。

而中国文化在唐代以后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的“三教合流”,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与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体系。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为基础,而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为主。

这两种宗教文化的差异在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以下是关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一些主要观点。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在于宗教信仰的根源。

在中国,宗教信仰主要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之上。

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思想强调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主张通过遵循道德规范和思考人生意义来达到灵性上的满足。

与之相反,在西方,基督教的宗教信仰是以神为中心的,并强调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基督教文化认为人类的存在和目的是为了敬拜并遵循上帝的旨意,通过信仰上帝来达到灵性上的满足。

再次,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在于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体现。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道德和伦理观念是通过儒家的“仁爱之心”和佛教的“舍己为人”来体现的。

这种观念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培养个人的美德和修养,同时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基督教文化中,道德和伦理观念是通过《圣经》中的戒律和教义来传达的。

基督教强调的是爱的原则,即爱上帝和爱邻舍。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在于对宗教艺术的态度。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对宗教艺术的态度较为宽容开放。

中国的庙宇、佛塔、石刻、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是为了表达对神灵和自然的敬意和崇敬。

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对宗教艺术的态度较为保守。

在天主教教堂和东正教教堂中,壁画、雕塑和装饰品旨在向信徒传达宗教故事和义务。

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文化在根源、仪式和礼仪、道德和伦理观念以及对宗教艺术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宗教文化差异是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重要一步。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是源自于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下面将从宗教信仰、宗教实践和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在于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西方的主要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等东方宗教与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等西方宗教。

东方宗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灵与肉体的统一,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和谐。

而西方宗教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注重信仰和敬畏神灵,强调信仰的个人选择权和神圣的法律。

因此,东方宗教更加注重个人修炼和自我提升,西方宗教更加注重个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和信仰的规范。

其次,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宗教实践方式上。

东方宗教的实践方式注重思考、冥想、打坐、禅修等个体修炼的方式,强调个体意识的觉悟和心灵的修养。

而西方宗教的实践方式强调信仰的具体行为和仪式,例如参加礼拜、祷告,守节日等。

西方宗教更加强调宗教仪式和制度的规范性,东方宗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我修炼。

最后,中西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东方国家,宗教文化往往与国家和社会相融合,宗教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例如,佛教在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具有广泛的信仰群体和庞大的文化影响力。

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家和宗教往往保持一定的距离,宗教往往被视为个人和私人生活的一部分,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相对较低。

但是,西方宗教在社会道德、法律、教育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总结起来,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实践方式的差异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差异。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刘承华【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宗教进行比较,指出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

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造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关键词】罪感;畏感;宗教精神;文化比较宗教主要是对神的崇拜,而神实际上就是人的外化,费尔巴哈说过,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了神。

所以,通过神,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

在不同的文化区,它所创造出来的宗教必然地带有那种文化的印记。

中西文化也不例外。

本文拟从文化的层面比较中西方宗教的不同特质,或者说,是通过对中西宗教的比较来揭示蕴藏在宗教之中的文化内涵。

所谓中西方宗教,这里主要指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国的儒教、道教以及中国化了的禅宗佛教。

一、神的来历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主神占有最为突出的位置。

但是,这个主神是从哪里来的?它是怎么产生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西方宗教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个不同是:西方的神是先天就存在的,是超越于世俗人事的,东方的神则是由世俗的人物修炼而成的。

古希伯莱人的宗教领袖叫摩西。

摩西所传的《十诫》,后来成为希伯莱人的最为重要的宗教典籍,是古希伯莱教义的源泉。

但摩西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希伯莱人的神,全是因为他接受了上帝耶和华的谕示,耶和华指定他来作希伯莱人的领袖,带领希伯莱人建立他们新的生活。

《圣经》写道:“上帝晓谕摩西说,我是耶和华。

……所以你要对以色列人说,我是耶和华。

”[1]“这些律例、典章和法度,是耶和华与以色列人在西奈山藉着摩西立的。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西方文化风情题目: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学生姓名巫杨燕指导教师梁丹系(部)师范教育系专业语文教育班级 112班学号******** 提交日期2013年 6 月7日答辩日期 2013 年月日2013 年 6 月 7 日论文提纲前言一、中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1、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中西方宗教与节日的关系及异同比较1、佛教与春节。

2、基督教与圣诞节。

三、中西宗教充在政治上地位的表现及区别。

1、佛教在中国古代皇室统治中所占地位。

2、基督教在西方世俗王权统治下所占的地位。

四、中西方宗教建筑特点、差异比较1、中国佛教建筑的特点。

2、西方基督教建筑的特点。

结束语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及比较巫杨燕(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育112班)摘要:宗教自古以来对我们中西方的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节日差异;政治地位前言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

当今世界是逐步走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都是如此。

宗教在文化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探讨中西方宗教的起源、发展就更加重要。

本文取最具代表性的中西方两大宗教——佛教与基督教进行对比,旨在探寻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具体剖析它们两者之间在产生的历史背景上的差异,以及与节日关系的异同,和各自在政治地位上的表现、区别,以及两者在建筑风格上的区别。

通过比较宗教建筑、宗教地位等,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中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1、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中国文化是人道与神道互补的,但总体上以人文理性为主导。

在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宗教中,夏代远鬼神而近人事,商代重神道而轻人道,周代“礼乐文化”则综合创新,使人道与神道高度结合。

此后,孔子儒学用道德理性改造了周代的宗教性礼乐文化,容纳周代宗教的丧祭之礼等内容,并使之为人道服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ppt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ppt


礼礼礼

节节节







一)ຫໍສະໝຸດ 女佛色教























可参考书籍
和正即多到基 归教圣寡重督 正圣洗因视教 会礼、教。的 只也坚派家崇 采是振而庭拜 用七、异是形 两件告。基式 种。解关督不 圣抗、于教一 礼罗圣圣社而 ,宗体礼会足 即的、,的, 洗古圣天基个 礼典品主本人 和派、教。祈 圣信终规集祷 餐义傅定体和 。会和七崇家
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无二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
佛 教 礼 仪
作够个人都两传古

,获神们是个统国

这得在对从文,之佛 产
种好主大原明尤一教 生
规处宰自始古其,产 、
范。着然宗国是都生 演
的举的的教的中有于 绎
动行,某形“国着印 及
作祭只些式礼被深度 佛
就祀要不的”誉厚, 教
• 基督教 是一个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一神论宗教。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
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 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 小的派别。
• 伊斯兰教 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原意为“顺从”、“和平”,又称伊斯俩目,
是就对可祭之为的印 礼
最需这抗祀产“文度 仪 初要些拒而生礼化与 的 的有神的来的仪渊中 由 “一进现。原之源国 来 礼定 行象原因邦、 都 ”的 祭,始却”悠 是 的规 祀认社是。久 四 形矩 ,为会一但的 大

宗教文化与东西方交流

宗教文化与东西方交流

宗教文化与东西方交流东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历史经历塑造出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而在东西方的交流中,宗教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宗教文化的交流,在加深了东西方彼此的了解和认知的同时,也为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一、宗教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宗教文化始终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并且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宗教文化背后的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所致。

东方文化中的众多宗教文化如儒教、佛教、道教等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东方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

而西方的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宗教文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哲学和宗教方面。

它们也影响了文化艺术、建筑、教育和政治、经济等领域。

比如东方的佛教文化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而基督教文化则对西方的文艺复兴、文学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宗教文化在建筑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伊斯兰教的建筑、天主教堂的建筑和东方寺庙以及宫殿的建筑都是宗教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二、宗教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宗教文化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其交流和交融不仅仅能够深化了彼此的了解,也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宗教文化的交流能够启发人们的思想,促进决策的制定,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宗教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体现在许多领域。

比如医学、教育、社会正义和民主等方面。

宗教文化交流对于研究社会正义和伦理的作用尤为显著,宗教文化中的价值观如“仁爱”“人道”等经常被引用和运用,并成为了引导人们行为的积极力量。

宗教文化交流还能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宗教文化中关注贫穷和不公的思想和价值观,往往能够启发人们对于民主的追求。

人们希望能够通过民主制度来促进正义和公平,对于贫穷和不公的改变,人们也更有行动的动力。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从东西方宗教关于灵魂归属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首先再给出的道路上,西方宗教更为明确,而东方宗教则偏于含混。

其次,在这些道路的选择上,西方宗教强调的是二者间的对立。

而东方宗教似乎各种道路都是通联的,人可以在各道中相互转换。

不难看出这种宗教观,正好能体现出东方人其中包含着一种融合的观念。

究其根本,这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西方人更为理性和直接,能够直面事物的矛盾,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此即彼。

而东方人则更为感性,在分析和面对事物时,总是摆脱不了感性的纠缠,不愿意直面矛盾。

同时,东方人也更懂得辩证地去看问题,缺少二元对立的思维。

东西方文化和信仰的交流和影响

东西方文化和信仰的交流和影响

东西方文化和信仰的交流和影响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和信仰交流从来没有间断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东西方文化和信仰之间的交流也愈加密切。

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融合,一直是各个文明之间交流的重要途径。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就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通道。

在文化交流中,艺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

中国的画、唐诗宋词,以及西方的音乐、雕塑、绘画等,都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结果。

东西方宗教信仰的交流也十分重要。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在东西方国家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化带来了禪宗和佛教艺术等方面的精髓。

基督教的传入,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程度之深,可见于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历史变迁。

伊斯兰教的传入,不仅有很深远的宗教意义,还在数量庞大的回民族中,形成了独特的族群文化特性。

道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将不同宗教信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交流和文化交流形式,带来了很多融合、交融的经验。

文化和信仰的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

在西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一些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比如:占卜、风水等文化,在东西方都有许多粉丝。

现代哲学和思想中,也不乏东方的影响;而在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也逐渐被引入;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也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信仰的影响,在全球化时代更为明显。

文化和信仰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西方文化传播的深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和全面。

在这个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重要,它是相互了解和学习的桥梁,也是促进和平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

总的来说,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的过程。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报告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报告
起于人文崇拜 神是人性的 权力源于神
中国宗教
起于自然崇拜 人神分离 权力高于神
诗人对美好、伟大的向往
...... 开放包容 人本 ......
贵族思想专制
...... 开放包容 人本 ......
中西方国民宗教
西方国民宗教的发展
1800BC:古犹太教形成 1400BC:摩西建立犹太教
30AD:基督教诞生
灭亡。这是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最
后一个阶段,包括《荷马史诗》 在内,大多数的古希腊文学和神 话历史设定皆为此时期。
西方宗教的起源
1100BC-800BC :黑暗时代,荷马时 代 1300BC,青铜时代末期左右,“海 上民族”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希腊
半岛和爱琴海诸岛灿烂的迈锡尼文明
被毁灭。在紧随”海上民族“之后,多 利亚人趁迈锡尼诸邦全面衰落之时,
中国儒释道的发展
春秋战国:儒家诞生 汉朝:儒家独尊,佛教传入,
茅山道、天师道、太平道
魏晋:儒教衰落,玄学盛行 隋唐:佛道并重,先老后释
宋明:理学发展,
中国国民宗教的特点
佛教:汉朝:佛教传入,提出灵肉分离,神不灭,追求灵魂不朽
隋唐:大乘佛教盛行,慈悲普度,众生平等众生亦可成佛,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
力。人有意志自由,因而可以独立作出选择和决断。但是,人也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基督教:信、望、爱。 信(自己是个罪人,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宝血能洗净自己的一切罪过,因而死后可以去没有
罪的天堂),望(无论遇到疾病失业还是死亡,都相信神的看顾保守,都可以祷告、都有盼望),
爱(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耶稣基督就为我们死了,因而我们活着要好好去爱神同时爱人如己、 荣神益人、传福音) 新教:人人皆祭司,无需神父,每个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从爱情观的角度揭开鬼文化的神秘面纱,通过中国鬼的典型形象女鬼和西方鬼的代表吸血鬼在爱情观上“舍”与“得”两种不同恋爱态度的比较,分析了鬼恋观所体现的不同的宗教文化。

标签:鬼恋观;女鬼;吸血鬼;基督教;佛教;儒学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90鬼之有无,是千百年来神学界和科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尽管人们对鬼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抱以模糊的态度,文学作品中鬼的存在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说起中国的鬼,女鬼给人印象最为深刻,而一提及西方的鬼,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当属吸血鬼。

中西方的鬼从本质上而言并无不同,他们都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产生的一种想象,文学作品中的鬼形象更是添加了许多“人味”与艺术加工,带着人的影子,烙有时代的特征和地域文化的印记。

死亡和爱情总是文学作品中最具表现力和震撼力的两大主题,所以,鬼的爱情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墨。

1吸血鬼的鬼恋观吸血鬼(vampire)是嗜血、吸取血液的怪物的意思,为传说中背负上帝诅咒的超自然生物,通过饮用人类或其它生物的血液,能够令自身长久生存下去。

最初在14世纪由于瘟疫在西方肆虐,吸血鬼作为一个血淋淋的恐怖形象被人们交口相传;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科学的发展,吸血鬼传说渐渐成为人们对于疾病、宗教背叛和死亡的恐惧的代名词;浪漫主义运动则让吸血鬼不再是单纯的恐怖而是被增加了更多浪漫的元素。

吸血鬼的爱情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1819年4月,随着波里杜利的小说《吸血鬼》的发表,吸血鬼由单纯的吸血恶魔形象转变为一个诱惑女性的贵族吸血鬼形象,一股鬼恋热潮从此被引发。

涉及鬼恋,两部小说极具代表性,一部是雪利登·勒法努的《卡米拉》,同性恋元素第一次在该部小说中涉及。

另一部就是被称作吸血鬼经典之作,布莱姆·斯托克于1897年创作的《德拉库拉》。

而后者自1897年成书以来,大概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吸血鬼角色如德拉库拉伯爵一样深入人心,从史蒂芬·金到安妮·赖斯,受到这部小说影响的作品无数,迄今为止,大约160部电影以德库拉作为主角,超过600部片子涉及到了德库拉伯爵。

德库拉堪称西方吸血鬼之典型代表。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东欧吸血鬼之乡——特兰西瓦尼亚,一位名叫乔纳森的英国年轻律师,他因房地产业务前往与德拉库拉伯爵会面。

不久,乔纳森便发现,这个外貌苍白英俊的伯爵是个吸血鬼,而自己被他幽禁了起来。

与此同时,在英国,德拉库拉开始引诱露西——乔纳森的未婚妻米娜的朋友,米娜也身处危险当中。

露西死后成为德拉库拉的同类,到处嗜食儿童鲜血。

米娜也面临沦为吸血鬼的命运,危急关头,在范·赫尔辛博士的帮助下,邪恶的吸血鬼德拉库拉最终被钉上十字架,化为乌有。

无论是卡米拉和劳拉之间暧昧的同性之恋,还是德拉库拉对米娜的引诱,吸血鬼的爱充满了“性”的暗示。

劳拉被卡米拉吸血之时的景象“她用那柔软的手抚摸我的脸颊和喉咙,然后她会以炙热的嘴唇来碰触我的脸颊,不断亲吻并舔我的脸,直至喉部”,“然后我会开始产生一阵激烈的痉挛,好像腾跃于云端,又好像被抛入地底似的”。

米娜被德拉库拉袭击之时,德拉库拉迫使米娜将脸抵在他的胸口上好方便在脖子处吸血的景象恰如情人之间火热的拥抱。

吸血鬼必须饮血才能生存,饮血那一瞬间好似情人间的热吻,而热吻的代价就是一起沉沦成为一对背负诅咒的怪物。

在作家的描述下,吸血鬼有着嗜血的本能和通过吸血这一行为所满足的兽欲。

被吸血鬼吮血的瞬间,恋人所产生的眩晕快感会更快的让自己坠入死亡,堕入黑暗,最后沦为爱人的同类——一个嗜血的怪物。

虽然吸血鬼的世界中也存在有爱,但这种爱更多的是吸血这一行为给人以暗示的“性”,是占有,是一种“虐恋”。

吸血鬼从存在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必须吸血以生存,他是罪孽深重的,是自私的,因为这是他生存的本能。

在恋爱关系中,无论吸血鬼的爱多么伟大与深沉,他也无法阻挡鲜血的诱惑,甚至为了他所谓天长地久的爱情,直至将爱人也拖入永远的黑暗之中。

这种爱本身就不是真爱,而是满足一己私欲的“占有”,正如德拉库拉伯爵对米娜的爱一样,真爱珍贵但敌不过吸血鬼的本能。

2吸血鬼之爱与基督教的对立吸血鬼的出生和基督教的教义和故事有关,传说吸血鬼的祖先是该隐。

亚当与夏娃生下儿子该隐(Cain)和亚伯。

亚伯是个牧人,该隐则是个耕田人。

到了向上帝供奉的日子,该隐贡献土地产品,亚伯则献出一些精选的乳羊。

上帝看中了亚伯的贡品,没看中该隐的贡品。

该隐很生气,杀死了亚伯。

上帝对此很是愤怒,惩罚该隐终生流浪,只能以吸血为生,该隐的后代就形成了现今的吸血鬼家族。

吸血鬼形象的出生就刻有弘扬基督教的教义——爱这一基本教义的影子,吸血鬼则是经典的反面教材,因为他是爱的对立面。

吸血鬼的消灭也离不开基督教,在《德拉库拉》中,乔纳森和米娜都在不断地祷告上帝,寻求上帝的指引和帮助,十字架、圣水则成为打败吸血鬼的最神圣武器。

吸血鬼一直都作为基督教的对立面而存在着,一方面,基督教不承认吸血鬼的存在,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死后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吸血鬼就是一个怪物一样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基督教需要吸血鬼这个反面教材来宣扬教义,并且在科学日益发展的年代,吸血鬼的存在能够帮助人们重拾基督教的信仰。

爱是基督教教义的根本,没有耶稣舍身救世的大爱,世界就只会剩下自私的荒芜。

吸血鬼不相信上帝,他们永远也无法懂得真爱。

他们永远生活在黑暗中,和基督教的对立也注定了他们永远和真爱无缘。

3女鬼的鬼恋观人鬼恋是中国鬼小说的一大特色,自六朝小说开始就一直有人鬼恋主题,最终在蒲松龄一派的作家笔下成为中国最有特色最有美感的一类主题,而蒲松龄笔下的各类女鬼可谓中国鬼神的一个独有形象。

蒲松龄笔下的女鬼虽也有厉鬼恶鬼,但大多数女鬼的形象或可爱,或美丽,或温柔,或忧愁,或贞烈,不一而足。

朱一玄教授就曾经高度评价过《聊斋志异》为写鬼第一小说。

《聊斋志异》汇聚了400多个短篇故事,其中人鬼恋故事最为生动隽永。

蒲松龄笔下的女鬼热情大胆,遇见钦慕的男子,她们主动追求,冲破了封建礼教“灭人欲”的桎梏寻求真爱。

《聊斋志异》中的许多女鬼大胆追求真爱,有时甚至可以为心爱之人“再死一回”,而她们爱慕的对象也大多对她们有着同样深厚的感情,女鬼和她们的爱人之间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关系之上的恋爱关系。

许多女鬼拥有着美丽的外表,但更让她们的爱人着迷的还是她们高尚的品格、智慧和执着,以及一种灵魂上的共鸣。

连城、连锁、吴秋月都是其中代表,她们虽为女鬼,然都一直出淤泥而不染,坚持做人的原则,勇敢追求爱情,面对各种压力时也能执着于美与真。

连锁是位爱好诗词的女鬼,和书生杨予畏志趣相投,彼此爱慕。

连锁身为孤魂野鬼,早已没有各种管束和顾忌,但她遵循着做人的原则和道德,一直和杨生以礼相待,因为害怕害了他,即使意乱情迷之时也能以杨生的性命健康为念,不敢与之云雨。

连锁于杨生之爱超越于性,让人敬重,她执着追求真爱,且永远不会伤害对方,以爱人安危为重,这是许多女鬼所秉承的爱情观。

和吸血鬼为了爱将爱人拖入黑暗不同,女鬼为了能和爱人在一起,她们千方百计地重返人间而不会伤害对方。

如果不能,她们也会选择放弃而不是共赴死亡。

宦娘和书生温如春都爱好音乐,互相倾慕,但因为人鬼殊途,宦娘将这份爱埋在心底,为温如春寻得一位同是音乐爱好者的新娘——葛良工,自己则永远退出,只为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许多女鬼生活在黑暗中或被一些恶鬼所控制,也做过一些伤天害理的恶事,但她们大多数还是盼望着能够从善,而且一旦得了助力能够改邪归正,她们也会迅速回头,可见她们的本质都是不坏的。

聂小倩可谓一个典型代表,受恶鬼的控制,小倩不得不向一些柔弱书生下手以取得人血献给恶鬼,宁采臣面对美丽的小倩坐怀不乱,他的善良打动了小倩,最后在宁采臣等人的帮助下,小倩终于脱离恶鬼的控制,重返人间,和爱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倩的存在就是一种真实的美丽,女鬼不是十全十美,不是对现实中女性的一种想象和美化,她们和人一样,有错误,有恶念,但她们本质上都是可爱的,是令人怜惜的。

而反观女鬼的爱人们,他们在知晓爱人的女鬼身份之时不是厌恶,不是嫌弃,他们有的是同情、是怜惜、是钦慕和爱恋,并且千方百计地帮助爱人们重返人间。

他们的爱建立在平等之上,他们总在为对方考虑,总是执着追求在人世比翼双飞的美好,和吸血鬼相比,女鬼的爱情多的是一份舍弃自己,得到真爱的幸福。

4宗教思想对女鬼爱情观的影响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而隆盛,佛教和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其独有的一些特色。

佛教思想中的赎罪观反应在对中国鬼文化的影响上突出表现为中国特有的“地狱观”。

世间之人,无论生前贵贱贫富,死后其鬼魂均要到阴间地狱接受阎王的审判,佛教的生死因果循环观念为女鬼的存在创造了空间。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更稳固的政治统领和精神钳制,推动人们接受鬼魂的存在,接受佛教的地狱观,放弃今生的反抗,寄托于来世有个更好的投胎转世。

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鬼魂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而佛教的教义也在鬼世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佛教禁止杀生,地狱里有阎王,阎王会公平地判定一个人生前的善恶,好人会进入下一个生命的循环,坏人会被处以相应的刑罚甚至被打入18层地狱不得超生。

这种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的佛家思想影响到女鬼身上,也无怪乎大多数女鬼都是正面纯良的形象,最终都能“好鬼有好报”,要么转世投胎,要么起死回生,和爱人厮守一生。

佛家思想认为鬼也不过是受苦的灵魂,如果能够受到佛教的感化,多行善事,鬼会最终摆脱苦难,走向光明。

女鬼在爱情观上的牺牲精神在佛教思想中也得到了最佳的注解。

在中国鬼文化中,女鬼让人记忆尤为深刻。

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卑微,女性从属于男性,现实生活中的配角反映在小说中则成了主角。

自从汉武大帝赋予儒家无尚的尊崇,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思想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其不信鬼神,但其丧葬习俗又和鬼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因其推崇“仁义礼智信”,受其影响,中国的鬼文化呈现出浓厚的伦理至上的特点。

爱情很浓烈,有时可能会情难自禁,冲破道德的桎梏。

和西方吸血鬼的感官爱情不同,中国女鬼虽然勇于追求爱情,但她们还是“发乎情止乎礼”,虽然也有爱情冲破理智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她们的爱情观还是建立在“礼”之上,连锁如是,小谢、秋容等均是如此,她们从没有想过去占有对方,她们遵循的是“礼”之上的真与善。

儒家思想中的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她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永远低男人一等,所以她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自由言论的权利甚至婚姻自由。

在儒家思想的钳制下,女性要谨言慎行,循规蹈矩,感情必须埋葬于心中,一切听从男人的安排。

所以反应在女鬼身上,她们大多或是温婉善良,通情达理,或是摆脱了现实的礼教枷锁,大胆果断、活泼率真,但对待爱情上,她们都是一往情深、坚贞不渝,甚至为了爱情可以牺牲自己,成全他人,重生后的鲁公女几乎为爱再度死去,辛十四娘为了爱四处奔走,宦娘的成人之美,她们的爱真挚而善良,为了爱情,她们做出的种种牺牲让人无比唏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