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是人类永恒关注的话题之一,不同文化中的生死观念也存在着差异。
中西方生死观念的比较可以从人对生死的看法和态度、生死的概念、生死的含义和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西方对于生死的看法和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尽相同。
中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文化,认为生命是神圣的,人死后会有来世,因此有一种相对乐观、积极面对生死的态度。
而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认为生命是有限的,人死后只能通过子孙延续生命,因此对生死有一种较为谨慎和低调的态度。
中西方生死的概念也有差异。
西方文化中,认为生命是一个个体独立存在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而独立的。
人们认为生死是一个个体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和死亡方式。
而中国文化中,生死的概念与个体联系更加紧密。
中国文化中,人们强调生生死死的轮回,认为死亡不是终结,而是一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生死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中西方对于生死的含义和价值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中,人们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实现,认为生命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死亡是个体的终结。
而中国文化中,生死的含义和价值更加关注与社会和家族的延续。
生命的存在是为了家族和社会的延续,死亡是为了新生命的出现而存在的。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生死的价值和含义有不同的侧重点。
中西方生死观念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还是存在许多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
西方文化中,个体主义和基督教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实现,对于生死持有一种相对积极的态度。
而中国文化中,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社会和家族的延续,对于生死持有一种相对谨慎的态度。
这些不同的观念和态度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差异。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是人类一直以来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背景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死观念和观点。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生死的理解和看法有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西方生死观的观点、对待生死的态度以及生死观在社会和个体层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中西方生死观的根源和背景有所不同。
在中西方文化中,宗教对于生死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西方,基督教对于个人的死亡和来世有明确的规定和信仰。
基督教认为,死后的世界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人的灵魂将在死后去天堂或地狱接受对应的奖赏或惩罚。
而在东方文化中,佛教和道教对于生死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强调生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存在无数个的轮回转生,只有通过修行和解脱,才能达到涅槃的境地。
道教则认为生死是一个相对的状态,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中西方的生死观在态度和看法上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生死被认为是对立的两个极端。
生活被理解为有尽头的,而死亡则被视为自然而必然的终结。
西方的生死观普遍更加批判、消极,强调人生的短暂和世俗的无常。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中的生死观更加积极、包容和乐观。
中国文化中有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古训,认为生死是天意的安排,人们应该顺其自然,以平常心对待生死。
中西方的生死观在社会和个体层面上也有所体现。
在西方社会中,生老病死被视为私人领域的事情,人们一般不愿意公开谈论或面对。
相比之下,中东方社会更加接受并宽容地对待生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和传承祖先的思想和仪式相当普遍,对于死者的纪念和承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个体层面上,中西方的生死观也存在着差别。
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倾向于侧重个体的需求和满足。
而中东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则更加注重整体和集体的利益,注重个体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中西方生死观的差异也体现在医学伦理问题上。
在西方社会中,尊重个人的自主权和意愿被认为是重要的价值观。
自由选择死亡和安乐死等问题也引发了激烈的伦理争议。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往往会影响人们对生死的理解和态度。
中西方在生死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下面将从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角度对中西生死观进行比较。
宗教对于生死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强调个体灵魂的永恒性,认为人死后会由上帝审判,灵魂将进入天堂或地狱。
西方人对死亡有一种对来世的期待和奢望,他们相信死后可以与上帝相见。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中没有具体的来世观念。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体对后代的影响,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道教则注重修身养性和追求长生不老,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转折点,灵魂会继续存在。
佛教则强调轮回转世,认为人的灵魂会附着在其他有生命的体内。
哲学观念对生死观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强调个体人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的存在注重此岸的生活。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哲学更注重人与宇宙的和谐关系,强调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对生命的看法更加综合和整体。
文化习俗也对生死观产生了影响。
西方人对死亡较为抗拒,他们在丧葬仪式上通常是简单而庄重的,让亲友尽快找到新的生活节奏。
中国人则注重死后的尊严和尊重,丧葬仪式通常会较为隆重并且持续较长时间,希望借此向逝者表达敬意和缅怀。
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对生死观产生影响。
西方的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使得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掌握感更强,也更容易接受安乐死等与死亡相关的议题。
相比之下,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国社会对于生死的观念相对保守,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接纳和运用也相对谨慎。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中西方在生死观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西方注重来世观念和个体的永恒性,强调生命的个体价值;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社会关系和整体性,强调生命的社会责任和后代延续。
尽管存在差异,但不同文化对于生死的思考和关注均是为了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生死。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观是人类对于生命存在的认识和看法,它反映了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和理解。
在中西方文化中,生死观存在一定的对比和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中西方生死观的异同点。
一、宗教信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人对死亡的看法有很大的缘由。
在中西方文明中的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死观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道教认为生命是由自然造化至人的,人从天地之间的自然界中生成,故生死循环融为一体,人的死亡仅是身体的消亡,灵魂仍存在,并可转世重生成。
佛教主张自性的无我,认为生死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现象,也是“因果”循环的过程,常常将生死看作是一种恶苦的状态,而超脱于生死的人则是真正的解脱。
而基督教则认为人从上帝那里受到生命的赐与,人的死亡是因违背上帝的旨意而来的惩罚,灵魂在死后将面对永恒的命运——进入天国或地狱。
二、生命的本质中西方古代哲学家对于生命的本质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式的浓墨重彩讲究道家的天人合一,而西方则比较理性和实诚。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生命包含了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生和死。
使人不同于其他物体的,是人们所说的‘道’,也就是‘性’。
而所有东西都属于同一‘道’下的不同‘德’和‘器’。
而在西方哲学中,生命被认为是物质和意识的结合,生命中的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也是与物质相异的。
在西方哲学中,人类的灵魂被认为是无形的,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身体分离开来的实体。
三、对死亡的态度中西方文化中,对于死亡的态度亦有所不同。
处于物质世界的中国文化,更多地强调安享生命的乐趣, 为人处愉悦、安适的状态, 期盼长寿及健康。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过度关注生命,会导致对死亡的恐惧。
他们常常有着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勇于面对死亡的态度,认为在临终时去世是一种完成了生命的轮回和目标。
四、对殡葬的仪式对于殡葬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传承了万年的礼仪文明,对于死者的尊敬以及对生死黄泉的一些仪式要求十分严格,如尊重死者、慎重立碑、恪守丧礼、助葬配件等。
第七章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天人思想的变种。
道教的天人观念还援入了儒家思想体系。道教仿照 儒家经典《书经》和《礼记》的系统,根据周朝的 体制,掺杂古代三垣、二十八宿等天文学的概念, 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以昊天上帝或元始天尊为主宰的 天庭神谱。
道教庞杂的神谱使中国的宗教崇拜变得异常热闹: 有源自儒家传统的三皇、五帝及祖先崇拜、对社稷、 龙凤的崇拜。 道教则有三清(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 清灵宝天尊)、八仙、九天玄女和盘古真人等神仙 崇拜。 佛教有三世佛、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世质与中国人对未
知世界的敬畏,宿命的人生信念,世俗的生活目标,
功利的权力崇拜,以及社会结构中等级森严的官僚
体制息息相关,因而难以称为具有超越境界的完全
意义上的宗教信念。
2.2 一元神的上帝崇拜
在西方,宗教观念的流变表现为一个从多神信仰向 一神崇拜发展的过程。 基督教是一神论宗教,它认为统治宇宙万物的是绝 对的、唯一的和至上的上帝。相信统治宇宙万物的 只有唯一的神,这是宗教信仰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西方在基督教之前,大多信仰多神教;即便有一神 教,那个神所统治的范围也是极为有限的。
中国哲学各流派尽管不同程度地承认天命观,但基 本上不系统讨论彼岸世界的问题,不系统论证一个 人格化的神的存在问题,更没有树立一个主宰世界 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明显 对立观念。
中西学界有不少人倾向于将儒教视为中国特有的宗 教,但所谓儒教的世俗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不 仅在于它缺乏向往彼岸世界的超越精神,没有神灵 信仰,而且它寻求的是现世的家族与社会关系的调 整,关注的是当下的人生际遇。 因此,作为现代新儒学代表的梁漱溟断然否定了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周公以来的儒学传统是一种 宗教信仰。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作者:李湘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1期中西宗教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其各自典型流派佛教与基督教观之犹甚,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与佛和神与人对比宗教是人对神的信仰,所以神人关系是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宗教伦理的道德关系层面看,以人为本的佛教文化,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或者说众生即佛。
人和佛的关系体现为:佛即是人,人即是佛;佛是觉悟的人,人是不悟的佛。
由此看来,人与佛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经典中如此论述比比皆是:“如来如是说诸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量相好庄严照明”;“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
众生与佛性这种“相即”的关系表明,一切众生都有了成佛的可能性,即众生不离佛,佛不离众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因为佛和众生都具有佛性。
正是以这种众生平等的佛性(或亦可称之人性)为出发点,佛教强调以慈悲为怀,视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缘无缘众生都要度化摄受。
所谓慈悲为怀,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拔众生于苦难,合在一起,就是说要救度众生。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以其慈悲胸怀关爱包括人在内的所有众生。
并赋予了人以崇高的使命,承担了最重要的角色,人既是解脱的主体,又是解脱的对象。
基督教正如圣经所启示的,却是一个彻底的神本主义信仰。
首先,圣经宣告,神是独一的真神。
他虽然祝福人类,拯救人类;但是,神从来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神从来只为他自己的荣耀而存在。
人的存在与否,人的好坏与否,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神的荣耀,相反,人是为神的荣耀而存在的,没有神,人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人所能行最大的善,就是荣耀神。
没有错,神爱世人,但从来不是因为世人可爱,不是因为神不爱世人不行(“不爱我,他还能爱谁呢?”之类)。
神爱世人,乃是因为爱是神的本质,他是因为自己而爱世人,拯救世人,“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诗23:3)圣经也宣告,人不能选择神,从来都只有神选择人,而且神的选择,人不能抗拒,因为神是宇宙的主宰,是当然的主人,我们只是他的造物。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中西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中西文化对于生死的看法有很多不同之处,每种文化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解释生存和死亡,这些想法可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本文将比较中西文化中的生死观。
首先,中西文化的观念不同。
在中国,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转世重生。
因此,中国人对于死亡有一种平静的态度,对于死亡的恐惧要比西方人少很多。
而在西方,人们相信一旦死亡,灵魂就永远离开了肉体。
西方文化中死亡和死亡悼念成为了一个受欢迎的艺术主题,许多人认为死亡是诗意和深度的象征。
其次,中西文化的传统宗教也有巨大的差异。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们带来了一系列关于生与死、转世、轮回的信仰。
中国人常常在家中布置祖先的牌位和祭坛,表示对祖先的敬仰和记忆。
然而,西方社会比较多元化,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多种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强调救赎和重生,许多信徒也相信自己的灵魂可以进入天堂或地狱。
第三,中西文化对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有差异。
在中国,死亡通常是通过慎重和仪式来处理的。
传统上,人们会举办一些祭祀仪式来祈求祖先安息,例如清明节和盂兰盆节。
然而,在西方,死亡的处理方法更加个性化和简洁,常常是面向亲友举行的葬礼和告别仪式。
同时,类似于家庭墓地的习惯在西方得以广泛,而在中国,对于墓地的选择和保养也有严格的规定。
总体来说,中西文化的生死观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死亡视为不可避免的生命事件,但生命是可持续和持久的。
在西方文化中,死亡是个人和集体生命的终极目标,而生命的确切时间是无法预测的。
虽然中西文化在生死观上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但它们同样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不可逆转性,这一点是一样的。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摘要】这篇文章通过比较中西方生死观,探讨了它们的特点、异同点以及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东方生死观强调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西方生死观则侧重个体自主和永生信仰。
不同生死观在中西文化中的体现及对个体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也得到了分析。
结论部分探讨了中西生死观的不同取向,以及可能存在的结合方式。
文章旨在启发读者思考生死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互影响,以及对个体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生死观、价值和意义、东方生死观、西方生死观、异同点分析、文化体现、影响、不同取向、结合可能性、世界观、价值观、比较。
1. 引言1.1 中西生死观的价值和意义中西生死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生死现象的理解和对待方式。
东方生死观强调轮回转世的观念,认为生死是一个过程,而西方生死观则更注重对生命的终结和永恒问题的思考。
中西生死观的比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死观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对比中西两种生死观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态度和信念,引导个体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理性面对。
中西生死观的比较研究对于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2 论文内容概述本文将通过比较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特点和取向,探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生死观念在个体生活中的影响和体现。
东方生死观强调生死相连、生死循环的观念,注重轮回转生和家族传统的延续。
西方生死观则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个体灵魂的永恒存在和超越生死的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生死观念,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生死观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和互补性,以及生死观如何影响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理解和比较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取向,本文还将探讨文化交融、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以期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正文2.1 东方生死观的特点东方生死观强调生死循环和轮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道教为例
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在道教史
上被尊为“南宗五祖”之一。这
个人生前“妙龄赴高科”,是一
个“读书种子”,也是一个头戴
芙蓉冠、身披道士袍的士大夫。 在他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当时承 袭中国文化道统的士大夫阶层在 三教中左右逢源的趋向。
从白玉蟾的言论来看,根本就搞不清楚白玉蟾究竟
是修道之人还是佛门弟子:
2. 对超越的向往
1)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从起源上讲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 和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古 希伯来文明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流。 在轴心时代,西方的宗教同样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宗 教到伦理宗教的发展过程。
唐代以后的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 道的“三教合流”。
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和人生
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
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与恐吓手段,
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化 的天人体系。 在这个神谱中占首要和主导地位的,不再是自然神, 而是历史人物被神灵化的诸神,礼乐文化中的人文 气质自春秋以来又被激发了出来。
事实上,即便作为严格意义的中国宗教如道教与佛 教,在其教义和信仰形式中也充满了世俗性的内容。 人们为了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快乐,可以拜佛求菩萨, 同时也会祭祀祖先鬼神,还可以占卜求签,甚至幻 想通过种种途径羽化成仙…… 这些原本异质的宗教只剩下保佑现世人生的幸福和 安乐的功效,诸如升官发财、延嗣求偶、治病避灾 都可以成为求神拜佛的目的。概括起来恰如梁漱溟 所说的“非宗教的人生”。
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3.1 在世的解脱和欢乐
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宗教情绪和 宗教经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体验。但总体说来, 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禅宗,都表现出一种对于现世 人生的关注和对自然生命的执着。
基督教宣扬一神、一主、一信、一教的神学信条, 并把上帝的权能推向了无限的领域,宣称世上发生
的一切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和决定的。
人们认为人世间的各种罪孽、恐惧、忧虑和死亡同
上帝的救世旨意相比是无足轻重的,因为上帝最伟
大的行为就是饶恕人的过失,借此救赎人类。上帝
的态度使得世人彼此提倡宽宏大量、热爱他人甚至
地狱的说法以及人死后赏善罚恶的思想,都是佛教
天人思想的变种。
道教的天人观念还援入了儒家思想体系。道教仿照 儒家经典《书经》和《礼记》的系统,根据周朝的 体制,掺杂古代三垣、二十八宿等天文学的概念, 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以昊天上帝或元始天尊为主宰的 天庭神谱。
道教庞杂的神谱使中国的宗教崇拜变得异常热闹: 有源自儒家传统的三皇、五帝及祖先崇拜、对社稷、 龙凤的崇拜。 道教则有三清(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 清灵宝天尊)、八仙、九天玄女和盘古真人等神仙 崇拜。 佛教有三世佛、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世音、 地藏)、诸罗汉等神佛。
2.1 泛神论的多元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世的关注使得中国宗教的超越
意识在表象上呈现出信仰的多元化倾向,其核心并
非宗教信仰的他律意识,而是一种“自求多福”的
自为存在,信仰实践本身在民间也变得相当地功利。
在上古文化当中,人们就习惯于用各种概念来表述 神。比如“神”(天神、神祗,),“帝”(天帝、 帝释),“天”(皇天、苍天)。 中国古代的信仰体系,有一个万物有灵的“自然神” 谱系。比如祖先神(三皇、五帝),天体神(日、 月、星宿),气象神(风、雨、雷、电)、山水神 (三山五岳)和鬼怪(魑、魅、魍、魉)等。
二、多元与一元 ——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宗教观
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
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出
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
为的特征。 在西方,早在轴心时代就已经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 伦理宗教过渡的转变,一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 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 的作用。
按照西方学者的看法,“这一时期所有主要的宗教 选择——它们构成认识终极者的主要的可能方式— —都已被确认和建立,自那以后,人类宗教生活中 没有发生任何类似的具有新的意义的事情。”
轴心时代的意识是与远古的神话时代相对立的,是 要以理性反对神话。 就宗教领域而言,在轴心时代,原始宗教的诸神开 始消失,宗教逐步地伦理化,神的权威借助于这种 伦理化而增强了,神话变成了寓言,原始宗教演变 成为人文宗教。
2)西方宗教发展
A. 希伯来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创立了一种神教—
—犹太教,它信奉至高无上创造天地万物的超越的
神。 B.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犹太教涌现了大批 的先知,强化了作为创世主的上帝的观念。犹太人 认为,上帝把他们从埃及的苦难中救了出来,显示
出上帝对他们的爱、眷顾和亲密的关系。同时,作
中国哲学各流派尽管不同程度地承认天命观,但基 本上不系统讨论彼岸世界的问题,不系统论证一个 人格化的神的存在问题,更没有树立一个主宰世界 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明显 对立观念。
中西学界有不少人倾向于将儒教视为中国特有的宗 教,但所谓儒教的世俗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不 仅在于它缺乏向往彼岸世界的超越精神,没有神灵 信仰,而且它寻求的是现世的家族与社会关系的调 整,关注的是当下的人生际遇。 因此,作为现代新儒学代表的梁漱溟断然否定了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周公以来的儒学传统是一种 宗教信仰。
和贪求世俗欲望的满足和现世人生的幸福。这表现出与 中国文化全然相左的旨趣。 它把人看成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物,其中灵魂是归属上帝 的,归属于自己的只有肉身。
基督教把痛苦作为“原罪的苦果”,人只有通过体验这
种痛苦,克己禁欲,才能达到回归上帝的得救之途。作 为基督教信仰核心的“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就是这 种牺牲现世追求与上帝同在的宗教精神的最好象征。
2)轴心时代的中国 中国文化在这个轴心时代虽然也同样经历了一次思 想的大繁荣,但是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并没有 一个所谓神话时代作为背景和出发点,在中国的轴 心时代也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因为意识到自身的有限 而转向超越的无限,理性的发展也就没有像西方那 样出现一元的超越神。
中国文化发展到西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特点 就是神本观点的明显衰落和人本思潮的广泛兴起。 春秋后期,人们对神灵和神灵祭祀的信仰已经衰落。 知识人对祭祀不再从宗教信仰来肯定其必要性,而 是从祭祀的社会功能来予以肯定,对现实社会及政 治的关注远胜于对神界的关注。 与西方基督教神权或大于王权或与王权抗衡、哲学 沦为神学婢女的状况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一直让 位于儒家思想,成为圣王王道的附庸。
为他们救主的上帝之所以能克服一切存在于自然和 历史中的恶,正是因为上帝是创世者,超越于这个 世界之外。
C. 轴心时代的希腊,原有的多神教——荷马和赫西俄德
的诸神开始遭受激烈的批评,智者们开始提供新的智 慧和道德标准,并创造新的宗教理想。
克赛诺芬尼认为神是万物存在于其中的宇宙的永恒的基质。
巴门尼德曾试图将“神灵与存在”相等同。
问曰:满堂浑是客,谁是主人翁。答曰:一字两字重,千对
担不起。
这无疑是典型的禅宗公案作风。
又如:不问灵不灵,不问验不验,信手行将去,莫在唐代以后的道教观念中,道教教主太上老君仿效 佛祖有过去、现在、未来三身的说法,一气化三清,
有了玉清、太清、上清三身。另外还有33天、18层
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经由以赛亚和耶利米到以赛亚第二,先知们纷纷
涌现。 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
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
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 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成为世界历史的“轴心”。
爱自己的敌人。
总之一句话,上帝是人的尺度。
一元的基督教上帝观造成了深刻和广泛的后果。人 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都以此为转折点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西 方社会的自然观、历史观、道德观、文艺观甚至政 治经济制度全盘转型。
三、逍遥与拯救—— 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
身处不同宗教文化的个体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有着 不同的体验,这涉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信仰 体系都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 天的境界,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
第七章此岸与彼岸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Contents
一、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
二、多元与一元——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
三、逍遥与拯救——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
四、王权与教权
人的宗教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对人的活动 所产生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必不可少和核心的一部分。 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构成不 同地域和民族独特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文明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 同的宗教形态,拥有不同的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
其对人生本质和命运的看法,克服了犹太教原有的狭隘民
族主义及其固守传统的繁琐戒律。b) 基督教将古希伯来的 律法观、契约观与古罗马的法律思想及其体制相糅合,从
而为西方法律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3)基督教
基督教认为人的存在是有限的和罪性的,因而人类的自 救和自我解脱是不可能的。
它要求人们为天堂而不是现世的幸福而努力,不要留恋
所有这些信仰和崇拜方式,究其实质与中国人对未
知世界的敬畏,宿命的人生信念,世俗的生活目标,
功利的权力崇拜,以及社会结构中等级森严的官僚
体制息息相关,因而难以称为具有超越境界的完全
意义上的宗教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