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他们救主的上帝之所以能克服一切存在于自然和 历史中的恶,正是因为上帝是创世者,超越于这个 世界之外。
C. 轴心时代的希腊,原有的多神教——荷马和赫西俄德
的诸神开始遭受激烈的批评,智者们开始提供新的智 慧和道德标准,并创造新的宗教理想。
克赛诺芬尼认为神是万物存在于其中的宇宙的永恒的基质。
巴门尼德曾试图将“神灵与存在”相等同。
阿纳克萨科拉把神灵描述为一个有智慧的本原,一个心灵 和一个使世界有秩序的精神。 苏格拉底崇尚理性,主张以深邃的爱智精神来对抗当时世 俗化的陈腐的神灵观。
D. 罗马帝国后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海地区广为传播,这 就是基督教。其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重新立约,耶稣
降世为人,死而复活成为基督。
古代基督教的教父们,将希腊哲学融入基督教义之中,完 成了西方古代思想史上认知、行为和信仰的融合,从而奠 定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基础,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的 发展方向:a) 基督教从犹太教中继承了绝对一神论观念和
2)西方宗教发展
A. 希伯来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创立了一种神教—
—犹太教,它信奉至高无上创造天地万物的超越的
神。 B.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犹太教涌现了大批 的先知,强化了作为创世主的上帝的观念。犹太人 认为,上帝把他们从埃及的苦难中救了出来,显示
出上帝对他们的爱、眷顾和亲密的关系。同时,作
其对人生本质和命运的看法,克服了犹太教原有的狭隘民
族主义及其固守传统的繁琐戒律。b) 基督教将古希伯来的 律法观、契约观与古罗马的法律思想及其体制相糅合,从
而为西方法律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3)基督教
基督教认为人的存在是有限的和罪性的,因而人类的自 救和自我解脱是不可能的。
它要求人们为天堂而不是现世的幸福而努力,不要留恋
第七章此岸与彼岸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Contents
一、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
二、多元与一元——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
三、逍遥与拯救——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
四、王权与教权
人的宗教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对人的活动 所产生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必不可少和核心的一部分。 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构成不 同地域和民族独特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文明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 同的宗教形态,拥有不同的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
轴心时代的意识是与远古的神话时代相对立的,是 要以理性反对神话。 就宗教领域而言,在轴心时代,原始宗教的诸神开 始消失,宗教逐步地伦理化,神的权威借助于这种 伦理化而增强了,神话变成了寓言,原始宗教演变 成为人文宗教。
2)轴心时代的中国 中国文化在这个轴心时代虽然也同样经历了一次思 想的大繁荣,但是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并没有 一个所谓神话时代作为背景和出发点,在中国的轴 心时代也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因为意识到自身的有限 而转向超越的无限,理性的发展也就没有像西方那 样出现一元的超越神。
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
1. 1 “非宗教的人生”
1)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
在经历了史前和古代文明时代之后,在公元前800-200 年的时期内,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最不平凡的 事件:
诸子百家
中国
贤哲如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希腊 轴心时代
巴勒斯坦
先知涌现
琐罗亚斯德
伊朗
印度
《奥义书》和 佛陀
按照西方学者的看法,“这一时期所有主要的宗教 选择——它们构成认识终极者的主要的可能方式— —都已被确认和建立,自那以后,人类宗教生活中 没有发生任何类似的具有新的意义的事情。”
中国文化发展到西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特点 就是神本观点的明显衰落和人本思潮的广泛兴起。 春秋后期,人们对神灵和神灵祭祀的信仰已经衰落。 知识人对祭祀不再从宗教信仰来肯定其必要性,而 是从祭祀的社会功能来予以肯定,对现实社会及政 治的关注远胜于对神界的关注。 与西方基督教神权或大于王权或与王权抗衡、哲学 沦为神学婢女的状况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一直让 位于儒家思想,成为圣王王道的附庸。
中国哲学各流派尽管不同程度地承认天命观,但基 本上不系统讨论彼岸世界的问题,不系统论证一个 人格化的神的存在问题,更没有树立一个主宰世界 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明显 对立观念。
中西学界有不少人倾向于将儒教视为中国特有的宗 教,但所谓儒教的世俗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不 仅在于它缺乏向往彼岸世界的超越精神,没有神灵 信仰,而且它寻求的是现世的家族与社会关系的调 整,关注的是当下的人生际遇。 因此,作为现代新儒学代表的梁漱溟断然否定了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周公以来的儒学传统是一种 宗教信仰。
事实上,即便作为严格意义的中国宗教如道教与佛 教,在其教义和信仰形式中也充满了世俗性的内容。 人们为了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快乐,可以拜佛求菩萨, 同时也会祭祀祖先鬼神,还可以占卜求签,甚至幻 想通过种种途径羽化成仙…… 这些原本异质的宗教只剩下保佑现世人生的幸福和 安乐的功效,诸如升官发财、延嗣求偶、治病避灾 都可以成为求神拜佛的目的。概括起来恰如梁漱溟 所说的“非宗教的人生”。
2. 对超越的向往
1)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从起源上讲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 和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古 希伯来文明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流。 在轴心时代,西方的宗教同样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宗 教到伦理宗教的发展过程。
一、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
——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
人类宗教的发展,都经过一个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
的不排斥理性的文明宗教演进的过程,即由原始的非理性化
的宗教走向理性化。 由于不同的文化在进行这个过程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尺度, 使得宗教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各不相同,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气 质。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 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则表现出了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