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中西方宗教社会地位和作用差异

四、中西方宗教社会作用差异(一)中国宗教社会作用1、中国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
中国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以几世同堂为福,一条无形的链条把家庭成员紧紧地连在一起。
节日和婚丧嫁娶也总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进行,而不像西方那样在教会的主持下进行。
长期处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以崇拜祖先为核心,“天人合一”为宇宙模式。
2、宗教依附皇权而传播和发展在中国,军权大于神权,君主自命为天子,受天命而行使权力,享有至上的权威,宗教只有依附于皇权,在皇权的扶植和利用下,才能得以传播和发展。
决不允许宗教对封建统治的伦理纲常有所危害,一旦出现危害,就会被取缔消灭。
中国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和近代中国天主教史上的“中国礼仪之争”就是典型的特证。
3、血脉相连的道德观念中国人认为,生命来自父母,人生在世就应该孝敬父老,赡养妻儿,保家卫国。
人为人之子,为人之夫,为人之夫,血脉相继。
人死后,自己的血脉能在子孙身上延续,子子孙孙永恒延续,是家庭、家族甚至国家的延续。
这种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有本质的差异。
(二)西方宗教社会作用1、上帝是造物主也是政治伦理的制定者。
宗教在西方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基督教社会中,上帝不仅仅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创造者、养育着,而且也是人世间政治及伦理秩序的制定者和仲裁者。
《圣经》是西方道德准则的首要来源。
《圣经》将摩西十诫看做是永恒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在基督教社会中,教会是培养道德感情的重要场所,教会在教徒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
西方人经常带孩子进教堂,让孩子从小接受宗教熏陶,以此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
教会不仅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还进行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机构。
这样把“上帝之爱”、“道德之爱”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到每个教徒的心里,成为支配其行为的准则。
2、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圣经》宣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西方基督教社会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导出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总之一句话,上帝是人的尺度。
一元的基督教上帝观造成了深刻和广泛的后果。人 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都以此为转折点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西 方社会的自然观、历史观、道德观、文艺观甚至政 治经济制度全盘转型。
三、逍遥与拯救—— 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
身处不同宗教文化的个体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有着 不同的体验,这涉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信仰 体系都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 天的境界,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
事实上,即便作为严格意义的中国宗教如道教与佛 教,在其教义和信仰形式中也充满了世俗性的内容。 人们为了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快乐,可以拜佛求菩萨, 同时也会祭祀祖先鬼神,还可以占卜求签,甚至幻 想通过种种途径羽化成仙…… 这些原本异质的宗教只剩下保佑现世人生的幸福和 安乐的功效,诸如升官发财、延嗣求偶、治病避灾 都可以成为求神拜佛的目的。概括起来恰如梁漱溟 所说的“非宗教的人生”。
2)西方宗教发展
A. 希伯来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创立了一种神教—
—犹太教,它信奉至高无上创造天地万物的超越的
神。 B.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犹太教涌现了大批 的先知,强化了作为创世主的上帝的观念。犹太人 认为,上帝把他们从埃及的苦难中救了出来,显示
出上帝对他们的爱、眷顾和亲密的关系。同时,作
和贪求世俗欲望的满足和现世人生的幸福。这表现出与 中国文化全然相左的旨趣。 它把人看成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物,其中灵魂是归属上帝 的,归属于自己的只有肉身。
基督教把痛苦作为“原罪的苦果”,人只有通过体验这
种痛苦,克己禁欲,才能达到回归上帝的得救之途。作 为基督教信仰核心的“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就是这 种牺牲现世追求与上帝同在的宗教精神的最好象征。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1.宗教建筑选址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
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
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
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
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
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
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
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
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中东最早的宗教是犹太教,而西方的最早宗教是古希腊的多神教。
古希腊人认为各个区域有相应的守护神,并且经常给这些神祭祀。
犹太教则是唯一的神,没有其他神可以崇拜,并且在圣经中明确规定了每年要遵循的节日。
后来,基督教在西方逐渐兴起,并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强调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教徒们必须信仰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且遵循圣经中规定的道德准则。
基督教根据教义进行礼拜,其中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仪式。
而天主教与基督教分离,强调圣职人员的权威地位,并且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在中国有一系列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强调修持,提倡“解脱”和追求人的内在平静。
道教注重个体内观与自修,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伊斯兰教则是中国最年轻的宗教,强调对真主的信仰和对先知穆罕默德的顺从。
回族是中国最大的穆斯林民族,他们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戒律。
在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1.宗教信仰:西方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而中国则以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
西方人注重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而中国人则倾向于修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2.宗教仪式: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礼拜有固定的仪式,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
而中国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内在的祷告。
3.教义和教义解释:基督教强调相信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在几个教义上有固定的规定。
天主教则更注重圣职人员的权威,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而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注重个人体验和理解教义。
4.圣地和圣物:基督教有耶路撒冷和梵蒂冈等重要的圣地,信徒会去朝拜。
天主教强调圣物的重要性,认为圣物具有神圣的能力。
而佛教和道教则没有特定的圣地和圣物,他们认为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修行。
5.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西方国家基本上是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和法律制度建立的。
宗教在西方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法律中得到相应的保护。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代表第五组的成员来给大家展示我们组关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讨论结果。
马克思曾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能给人们提供某种意义上的帮助,因此,人们信仰宗教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什么是宗教信仰呢?宗教信仰则是以宗教的某些理论学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并把宗教的创始人作为崇拜的对象。
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而中国人主要信奉的是佛教和道教。
西方人一出生就会接受宗教洗礼,从一些欧美电影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宗教的虔诚。
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接下来,我将重点给大家展示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
首先,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在中国宗教信仰中,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对象,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因此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这一信仰格局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后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特征,无论任何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汉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都必须纳入这一宗教信仰模式之中。
这就是中国宗教多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础。
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
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元帅也有崇拜关羽为武财神;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和灶王神.....概括起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其崇拜对象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其信仰形式,主要根据信仰者自已的需要、可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在心目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神。
俗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体现了中国大众信仰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
因此,对于中国汉民族一般的信教大众来说,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大多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征。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浅谈中国和西方宗教的对比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东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的文化现象。
宗教最初的产生是人们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的精神寄托,简单来说即是对神灵的崇拜,而神则是人的外化。
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了神。
而对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其所产生的宗教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也不例外。
本文结合了部分书籍和我自己的了解,简单谈谈中国与西方宗教的对比。
一、天生之神与人身成神——神的形成在西方的宗教体系里,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这个神是天生的,由他创造了世界,而耶稣则只是他在人间的使者,代理他在人间传道,而耶稣也只不过是肉体凡胎,只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
”上帝是永恒的,他居住在天国,是一个超脱于整个世俗的净土之地,远离人世,高高在上。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早期也曾有过“天帝”、“上帝”的传说,但那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只是指某种外在于自己的神秘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力量。
中国的大多数神显得“亲民”得多,他们大多是有名望、有过巨大功绩的或是有大智慧的人,经过一代代中国百姓的传说,逐渐被捧上了神坛。
例如,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他是春秋是一位有名的智者;佛教中所传的大肚子弥勒佛的原型就是五代时一位布袋和尚。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杰出的人物在后来也由于各种原因成了神,享受百姓的祭祀和侍奉,例如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商代的名臣比干都被尊奉为神,而且受到历代从皇家到黎民百姓的虔诚祭祀。
在中国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所尊奉的“祖师爷”,在老一辈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的眼中,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祖师爷,那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很严重的罪行。
这种“祖师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神,比如工匠行业的鼻祖鲁班,戏曲行业的鼻祖唐玄宗等,都可以被奉为他们所在行业的神灵。
二、一家独大和三教并存——一元的西方宗教和多元的中国宗教西方的基督教从罗马帝国灭亡起就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唯一的宗教,因此基督教认为自己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宗教。
中西方信仰文化差异ppt课件

三·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模式的影响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宗教文化就会对交际模式产生影响。许 多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崇尚自我和自身利益当先等,这些行为决定了他 们的语言交际模式。而中国人一直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重视集体主义, 讲究仁、义、礼、智,并在交际过程中考虑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尊老爱幼、朋友彼此忠诚这些基本道德条例。这些法则也都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语言交际模式,也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 达方式的差异。
神与人的关系是任何宗教都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认为, 基督教的一切理论都是以神为中心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对神的本质的论述和 对神人关系的思考。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他创造自然万物、时间空间,他存 在于自然之外而不是自然之中,为自然立法,制定自然界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上帝也是人类的创造者,上帝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而且还创造了人 类的历史,进入到人类的历史之中,为人生和人类历史确定目的。人类的最大 幸福就是修复与上帝的父子般的关系,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人类修复与上帝 的关系,靠他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是万万不能的,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 还要全心全意地爱上帝、爱他人,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一·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比较
西方人大多数都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是相当显著的,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信仰的对象和信仰方式上,还体现在宗教对社会、政治、法律等领域的影响上。
本文将从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信仰对象上。
在西方,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其核心信仰是对耶稣基督的崇拜。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分别代表着修行、信仰和道德伦理的不同方面。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西方注重个人的救赎和灵魂的拯救,而东方强调修身养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理念上。
在西方,宗教被认为是个人信仰的私事,个人有自由选择宗教信仰的权利。
而在中国,宗教往往与家庭、社区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社会认同的体现。
中国人更倾向于将宗教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西方人更关注个体的信仰体验。
此外,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组织方面。
在西方,教会在基督教社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宗教组织有明确的等级结构以及行使宗教权威的方式。
而中国的宗教组织更为灵活,有时会与传统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融为一体,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同时,在西方,宗教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而中国的宗教组织通常与国家密切相关,受政府管理。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可从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上得以体现。
在西方,宗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信仰者的人数不断减少,宗教已不再是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相反,中国宗教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还对社会和政治产生着重要影响。
尽管国家对宗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之间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国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和西方宗教的对比
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东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的文化现象。
宗教最初的产生是人们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的精神寄托,简单来说即是对神灵的崇拜,而神则是人的外化。
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了神。
而对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其所产生的宗教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也不例外。
本文结合了部分书籍和我自己的了解,简单谈谈中国与西方宗教的对比。
一、天生之神与人身成神——神的形成
在西方的宗教体系里,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这个神是天生的,由他创造了世界,而耶稣则只是他在人间的使者,代理他在人间传道,而耶稣也只不过是肉体凡胎,只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
”上帝是永恒的,他居住在天国,是一个超脱于整个世俗的净土之地,远离人世,高高在上。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早期也曾有过“天帝”、“上帝”的传说,但那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只是指某种外在于自己的神秘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力量。
中国的大多数神显得“亲民”得多,他们大多是有名望、有过巨大功绩的或是有大智慧的人,经过一代代中国百姓的传说,逐渐被捧上了神坛。
例如,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他是春秋是一位有名的智者;佛教中所传的大肚子弥勒佛的原型就是五代时一位布袋和尚。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杰出的人物在后来也由于各种原因成了神,享受百姓的祭祀和侍奉,例如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商代的名臣比干都被尊奉为神,而且受到历代从皇家到黎民百姓的虔诚祭祀。
在中国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所尊奉的“祖师爷”,在老一辈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的眼中,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祖师爷,那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很严重的罪行。
这种“祖师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神,比如工匠行业的鼻祖鲁班,戏曲行业的鼻祖唐玄宗等,都可以被奉为他们所在行业的神灵。
二、一家独大和三教并存——一元的西方宗教和多元的中国宗教
西方的基督教从罗马帝国灭亡起就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唯一的宗教,因此基督教认为自己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宗教。
基督教是一个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的宗教,可以说一元论始终贯彻于基督教的教义中。
耶和华就曾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对于基督教的信徒来说,他们被要求只可以信奉一个宗教,侍奉一个神。
如果有教徒信奉了其他的神,或是其他的宗教,那么就会被判为异端,受到极其残酷的惩罚。
帕斯卡尔说:“凡
是到耶稣基督之外去寻求上帝并且停留在自然界之中的人,要么便不能发现任何可以使他们满意的光明,要么便走向为自己形成一套不要媒介者就能认识上帝并侍奉上帝的办法;并且他们便由此不是陷人无神论便是陷人自然论,而这两种东西几乎都是基督宗教所同样憎恶的。
”所以在西方世界的历史上经常会看到对异教徒的迫害,甚至一些与基督教教义不符的学说也被斥为异端邪说,日心说的提出者和捍卫者哥白尼与布鲁诺就是个极好的例子。
更令东方人不能理解的是,西方人可以为了宗教发动战争。
这是在古代中国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
因为中国古代的宗教教义之争通常会通过学术辩论的形式来解决。
相比于西方基督教的唯我独尊,中国的宗教文化则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
中国的宗教不仅有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也有来自外国的佛教。
而佛教在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流派,比如位于中原地区的大乘佛教,接近西南边陲所崇信的小乘佛教还有在青藏地区传播的藏传佛教等。
由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国古代诸多宗教都可以在中国境内传播,当然前提是不能影响到皇族的统治。
各个宗教之间也保持着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状态。
而信徒也不用为信奉哪个宗教烦恼,可以说宗教信仰是完全自由的,只要你愿意甚至可以同时信奉多个宗教,吸收不同的文化特点。
这一点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得到证明。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就是一个兼修儒释道三家的人物,他的思想里不光有儒家入世的理想,也不乏佛道两家潇洒隐逸的风范。
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看到有兼修两家甚至多家的人物。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是蜀汉的丞相,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典型的儒家学者形象,但他又有登坛作法,借风秋雨甚至是撒豆成兵这样的仙家法术这又是一个道人的形象。
可以说,随着多种宗教的和平共处,更多的信徒都拥有不止一种宗教信仰。
三、中西方宗教不同的社会地位与其社会影响
在西方世界体系中,宗教是超脱于一切的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其相提并论。
在中世纪的欧洲,权力的核心并非是国王而是罗马教皇,因为教皇是宗教的最高领袖,他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拥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教皇以及他手下的主教、教士不仅负责宗教事务,同时还会插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事务。
教皇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国王登基需要教皇的承认并得到主教的加冕才能视为合法。
可以说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控制着一切领域。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中世纪,你的文化修养再高,学问再多,但如果是一个异教徒或一个无神论者,你就等于什么也不是,你不仅毫无价值,而且还在被打击和消灭之列。
这一情况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才有所改变。
在中国情况则完全不同。
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古代的中国,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皇帝被称为“天子”,代天行道。
而
宗教人士没有实际权力,必须服从统治才可以传道,否则会被安上“妖言惑众”的罪名,他们所信奉的宗教也会遭到严重的打击。
可以说,宗教对统治者来说有时候更像是一种工具。
由于宗教有导人向善、追求平和的作用,统治者认为可以利用宗教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
于是历代的统治者都会尊敬当时宗教界的领袖,甚至有些皇帝还会亲身受戒成为宗教信徒以示对宗教的重视。
比如著名的“菩萨皇帝”梁武帝、沉湎于炼丹之道的宋徽宗、嘉靖皇帝等。
但一旦宗教的存在构成了对统治的客观威胁,那么统治者会毫不犹豫地对宗教进行打压。
比如东汉末年张角利用太平道鼓动了黄巾起义就马上遭到当时汉王朝的强力镇压,唐武宗时也曾进行过灭佛教的行为,这一切都说明宗教在古代的中国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毕竟还不能成为决定社会走向的绝对力量。
从另一方面来讲,中西方的宗教已在千百年的传播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里,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很有可能受到宗教的影响。
有可能我们说的一个词,就会是佛经里的词语;我们说的一句俗语,就来自某一本道教典籍,可以说宗教现在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东西方的文化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基因,因此中国和西方的宗教表现出很多不同,本文还有很多没有涉及。
但无论是西方世界的基督教,还是中国的儒释道都是在相应的文化领域孕育出的文化结晶。
宗教文化在文化交流、哲学和语言领域结出的丰硕的果实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宗教能够带给我们的精神寄托越来越少,但是宗教之中导人向善、寻求内心宁静的内涵是无论何时都不会改变的,而这些也是我们所应该继承和发扬的部分。
新时代的宗教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调整,以适应世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宗教中唯心的和虚幻的东西将会逐渐被人们抛弃,宗教中积极的科学的成分仍将为人们所保留和继承,并与社会进步的伦理道德相融合,成为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西方文明史》马文·佩里
2.《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比较》李佑明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第2期总第75期)2008年4
月出版
3.《从中西宗教文化对比看其价值观》孙小玲湖北大学
4.《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刘承华《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8月) 19卷3期(总第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