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著名抗日将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抗战 - 四川川军抗战将领
杨森
杨森
【 杨森】 (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 ,字子惠,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四川 广安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和水晶猴子邓锡侯、巴壁虎刘湘、多宝道人刘文辉,王灵 官王陵基并称川军五行、一生追求洋气和新潮,他还是民间秘密组织袍哥会的一名舵主。
川军将领杨森 ,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杨森部,是抗战中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 从淞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 中全歼日军第九混成旅加藤大队。是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 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杨森曾经说了这样一段 话,“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 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 国争光。”,这段话可谓代表了广大川军将士的心声。这位杨森虽然也是一名军阀,但很有 民族气节,当年驻防川东门户万县,就曾率部与英国海军血战(事件缘起于英国兵舰在川江 上肆意横行,撞毁我渔船、残杀我平民,详情请查阅万县“九五惨案”有关史料----与“五卅运 动”同时期) ,杨森可谓川军中的代表人物。当时蒋介石需要兵源、另一说称其也有“借刀杀 人”之意,遂同意调川军出川抗日。

刘湘
刘湘
【刘湘】 (1888——1938)中华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又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汉 族,四川大邑人,一级陆军上将。生于1888年7月1日。老家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祖父刘 公敬,系前清武举。父亲刘文刚,字鉴堂,家有水田四十余亩,另还与两户亲戚合营水碾一 座。母亲乐氏,生有三子,刘湘居长。妻子刘周书是大邑县苏场的一个农村女子,生了三子 (其中两个夭折)一女。他是当时四川近代一世枭雄,在战事中勇猛,外号“巴壁虎”,又名 “刘莽子”,他与蒋介石虚与委蛇,生前始终保持四川的半独立状态,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均 甚老辣,但他极为迷信。
当时刘湘正在患病,众多士绅、谋士、川中父老都苦劝他不要率军出征,但刘湘执意抱 病亲率首批十万川军出川抗日,说是要以血战一赎川军二十年内战的罪过、洗刷川军“打内 战”的恶名。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川军各部组成第二路预备军,以刘湘为总 司令、邓锡侯为副总司令,下辖两个纵队。
从9月7日起,川军分别从川北和川东开赴抗日前线。同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委任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负责督师抗战。蒋介石将川军编成第二十二、二十三两个集 团军,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候,副司令孙震,辖四十一、四十五、四十七军(由李家 钰新6师扩编而来) ,第二十三集团军由刘湘自任总司令,唐式遵副之,辖二十一、二十三 军。蒋介石先将从川北出川的二十二集团军调往山西,划入阎锡山二战区。当由川江出川的 二十三集团军到达汉口时,蒋介石又将其划归程潜第一战区,拱卫南京外围。等到刘湘到达 南京时,他第七战区防区何在,任务是什么都还道,手下的川军就全没了,刘湘完全失去了 对川军的控制,不久就病死了。
对于刘湘的死因,另一种在川内流传很广的说法是:刘湘在前线吐血不止,不得不回到 武汉医治,但随即处于军统特务的监视和软禁之中。刘湘遂与手下设计诈死,图谋躺在棺材 中以“灵柩回乡”的名目返回四川再作打算。不料被戴笠识破,戴笠遂将计就计派人将棺材钉 死, 把刘湘活活闷死在了棺材中。 载灵柩的船到达重庆朝天门码头, 欢迎会就开成了追悼会。

也有说他是在武汉治病时被蒋介石的特务下毒谋害的,各种说法中,“阴谋论”占了上风。
总之,刘湘一死,不仅川内军阀一时群龙无首,已经出川的川军将士更是顿时成了没爹 没妈的孤儿,境遇如草寇一般。 九月从川中出来时, 十万人都是单衣草鞋,一路向东、向冬, 到寒冬之时却没有什么补给,也无人理睬。徒步行军千里,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二十二集 团军逆着国民党的溃军, 义无反顾地来到第二战区的山西前线, 却饱受阎锡山晋绥军的欺压 和白眼,连口粮都要自行解决,于是只好四处骚扰,有扰民的、有砸开军械库“自己解决” 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土皇帝阎锡山趁机向蒋介石告状,说川军是“土匪”,让蒋介石 把川军赶回四川, 蒋介石也想趁机撤并支解这些川军部队。 幸亏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当 时应堪称杂牌军收容处)收留,向蒋介石的军委会求情,暂缓撤并川军编制,还为川军补充 给养,把他们安置下来。
李家钰
【李家钰】 (1892—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绰号李矮子,四川军阀中最小一个派系---军官系的首领,抗战爆发后率两个师出川,转战山西,河南。1944年在担任第36集团军司 令的时候,在豫中会战失败后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队的袭击,壮烈殉国,这是八年抗 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战死后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追赠上将。
川军李家钰部第四十七军,长期在晋东南作战,后编为三十六集团军,驻守河南,在豫 鄂湘桂战役中, 由于国民党上层指挥不力, 豫西各部在混乱中转移, 三十六集团军因是杂牌, 奉命担任掩护。1944年5月,在河南陕县秦家坡,在转移途中的司令部直属队不幸与日军穿 插分队遭遇,总司令李家钰当场中弹身亡,成为抗战中殉国的川军最高级别将领。国民政府 追赠为陆军上将,举行国葬。1984年5月,民政部追认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 士“。

王铭章 王铭章(1893—1938) ,字之钟,汉族,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今成都市新都区) ,早年参 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刚毅、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 著名抗日将领。 王铭章在中国抗日战争徐州会战中, 因誓死保卫滕县而牺牲殉国, 为台 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是中国军 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中文名: 别名: 国籍: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王铭章 字之钟 中国 汉 四川新都 1893年7月4日
逝世日期: 职业: 毕业院校:
1938年3月14日 军事 国民党将领 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 科
主要成就:
陆军二级上将 誓死血战日寇
人物生平
王铭章(1893—1938) 生于1893年7月4日(清光绪十九年五月二十一) 。 1914年军校毕业 四川新都人,字之钟。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 尉排长。 中尉连长。
后派任四川陆军第2师(师长刘存厚)第4旅(旅长刘成勋)第7团(团长汪可权)少 1917年7月升任第2师直属混成旅(旅长汪可权)第2团(团长陈国栋) 1918年1月所部改称第23混成旅 (旅长汪可权) 第2团 (团长陈国栋) , 1920年8月所部改称四川陆军第3军(军 1924
升任上尉连长。5月第2团扩编为第4师(师长刘成勋)第7旅(旅长陈国栋) ,升任第 13团(团长段荣宗)第1营少校营长。 长刘成勋)独立旅(旅长陈国栋)第1团(团长段荣宗) ,升任第1营少校营长。9月所 部扩编为第7师 (师长陈国栋) 第13旅 (旅长段荣宗) 第25团, 升任中校团长。 年4月第13旅扩编为第13师(师长段荣宗)第25旅(辖两团) ,升任上校旅长。同月 16日加陆军少将衔。 将师长。 1925年4月代理第13师师长。9月实任第13师(辖两旅)少 1928年10月混3旅扩编为第29
1927年4月第13师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田颂尧)第1路(司 1931年9月所部改编为第29军第4师(辖三
令孙震)第3混成旅(辖两团) ,降任少将旅长。 军第2路(辖两旅) ,升任中将司令。 旅) ,改任中将师长。 长。
1935年10月所部改编为第122师(辖三旅) ,仍任中将师
1936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0月28日晋任陆军中将。11月12日获颁四

等云麾勋章。 二级上将。
1938年3月17日在山东滕县与日军作战时阵亡。4月6日追赠陆军
早年经历
王铭章一八九三年七月四日生。父王文焕,经营小商业 为生,家境清贫。双亲早年相继病逝,遗王铭章兄妹三人, 生活窘迫。 王铭章由叔祖父王心田资助,就学于新都 县高等小学,一九 O 九年毕业后,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五 期。辛亥秋,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王铭章激于义愤,参加了 保路同志军的反清作战。一九一二年,王与陆小第四、五两 期同学百余人反对四川政府改组陆军小学堂,愤然离故赴南 京。二次革命时,王铭章与同学参加了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 英士指挥的进攻江南制造局的战斗。后返川,入四川陆军军 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一九一四年毕业,分发川军第二师刘 存厚部任排长。 一九一六年,护国战争起。川军第二师响应护国,参加讨袁, 与袁世凯派来的军队交战于川南泸(州)纳(溪)一带。作战中,王铭章负伤,因功 升任连长。不久,他参与刘部与滇军罗佩金部在成都的巷战,追击滇军至仁寿土地坎, 又负重伤。此后转战资、内、沪、渝等地、积功升任营长。一九二〇年川军整编,王 铭章任第七师十三旅二十五团团长。一九二四年升任川军第三师二十五旅旅长。一九 二五年第三师驻防德阳,升任师长,隶属于川西北屯殖军田颂尧部脚。一九二六年, 川西北屯殖军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副军长孙震,王铭章任 第四师师长。一九三三年,四川军阀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发起“三路围攻”,王铭章任左 纵队总指挥,担任主攻,为红四方面军击败。此后,曾数次与红军交战。一九三五年, 二十九军改编为四十一军,孙震任军长,王鹏任一二二师师长,授陆军少将,辖三六 四、三六六两个旅共四个团。次年,晋升中将。
出川抗日
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浪潮,川军爱国将领纷纷请缨抗战。当时任一二二师 师长的王铭章将军亦请求率部开赴前线作战,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二日,他在德阳驻地 慷慨誓师,表示要用热血报国的具体行动,来赎回他二十年来参与内战危害人民的罪 愆。当时,川军各部编为第二路预备军出川作战,刘湘任总司令,邓锡侯任副总司令, 下辖两个纵队。王铭章所在之第四十一军与四十五军、四十七军编为第一纵队(后改 称二十二集团军) 。经川陕公路开赴抗日前线。 部队到达宝鸡后,因晋北忻口与 晋东娘子关受日军猛攻,战况紧急,西安行营奉转蒋介石命令,要二十二集团军立即 由宝鸡乘火车直开潼关渡河,归第二战区战斗序列,驰援晋东。王铭章将军之一二二 师为前卫部队,十月十四日到风陵渡,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十五日,王铭章在赵村车 站号召三六四旅全体官兵要“受命不辱,临危不苟,负伤不退,被俘不屈。”十九日, 三六四旅到达太 原后, 接到负责指挥 正 太线作 战的第二战区副 司令长 官黄绍肱的命

令,东行至岩全镇。二十四日又接到黄绍肱命令“即刻出发迎击西进之敌”。由于情况 不明,二十五日拂晓,三六四旅在东回村与日军遭遇,三六四旅尚未部署完毕即遭日 军炮火袭击,敌机轰炸扫射,各部伤亡很大,但该旅官兵士气高昂,以简陋装备与装 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激战一日,伤亡近二千人,当日夜晚撤退。由于黄绍肱 直接指挥师、旅、团,部队建制被分割,以至于被敌各个击破。当王铭章到达前线时, 一二二师已处于混乱状态。经过两个星期的作战,四十一军伤亡近半,为利于今后作 战,军长孙震整编部队,每旅两个团并为一个团,一二二师二个旅四个团缩编为二个 团(旅番号继续保留) ,整编后,即开到平遥、张兰一带继续与敌作战。
浴血台儿庄
一九三七年底,日军占领南京以后,为了沟通南北战场,遂沿津浦路南北对攻, 企图攻取徐州,徐州会战开始。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下,津浦路南段的日军进攻势 头被阻, 两军形成隔淮河对峙的局面。 津浦路北段因韩复榘在日军进攻面前不战而退, 济南、泰安、曲阜等地弃守;形势万分危急。第二十二集团军奉令急赴鲁南,增援北 线作战。 一九三八年一月上旬,二十二集团军抵达临城(今薛城) ,以四十五军 为第一线部队,四十一军为第二线部队,均部署于滕县以北。一二二师为集团军预备 队,准备扼守滕县。三月上旬,日军在邹县、兖州大量增兵,并以小部队及飞机向四 十五军阵地反复进行侦察,准备发动大规模攻势。十日,孙震为加强守备, 重 新调整部署,将预备队一二二师师部调进滕县城内,任命王铭章为第四十一军前方总 指挥,统一指挥一二二、一二四师。王铭章令三六四旅张宣武团进驻滕县以北的北沙 河,部署第二道防线;三六六旅王文振团进驻滕县东北的平邑城前,以掩护第四十五 军阵地的右侧背,并防备临沂方向之日军第五师团的侧击。 三月十四日,日军第十 师团在航空兵的掩护下向滕县外围四十五军第一线阵地展开全线攻击。经一日激战, 界河一线的守军正面阵地屹然未动。十五日晨,日军继续猛攻界河四十五军阵地未能 得逞。同日,另一股日军约三千人由济宁东南的石墙出动,向东防深井的一二四师三 七零〇旅进攻,该旅伤亡惨重。王铭章为防止敌人由深井向滕县左后方迂回包围,急 调在滕县担任城防的一二四师三七二旅驰援三七〇旅, 经激烈战斗, 终于稳定了防线。 十五日午,王铭章为防敌人乘隙渗入滕县左侧,命令在北沙河的七二七团抽出一营兵 力,到滕县西北的洪町、高庙布防。 十五日下午,日军以界河正面守军阵地仍 未被突破,遂遣兵力万余,由龙山以东向滕县方向右翼迂回,下午五时许,其先头部 队已分别进至膝县东北十余里的冯河、龙阳店一带。日军的企图是撇开正面阵地,直 接攻击滕县县城,迫我正面阵地不战自弃。此时,滕县城关仅有一二二、一二四、一 二七三个师部和三六四旅旅部, 每个师部只有一个警卫连、 一个通信连和一个卫生队, 还有滕县县长周同率领的警察和保安队四、五百人,滕县形势十分危急。四十一军、 四十五军的大部兵力均胶着于第一线,只有在平邑方向的一二二师三六六旅王文振团 尚未与敌接触。王铭章急令该团火速回援,但该团远在百里之外,缓不济急,且难保 途中不被敌阻拦。王铭章向集团军总部请求援兵,而二十二集团军总部掌握的唯—一 支机动部队是四十一军直属特务营,孙震只留一个手枪连担任总部的警卫,令营长刘 止戎率三个步兵连星夜乘火车开赴滕县。王铭章再命三六四旅张宣武团长从北沙河阵

地抽出一个营,跑步回救。截止十五日夜,滕县城关的战斗 部队,共为一个团部,三 个营部,十个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连,另有师、旅部的四个警卫连,还有临时来城领 运弹药的一二四师一个步兵连。加上警察和保安队,合计三千人;但真正的战斗部队 不满二千人。王铭章命从平邑赶到的三六六旅一个营扼守县城东关,三六旅一个营担 负东西两面城防,军特务营担负南北两面城防。自率师部在 西关指挥。当夜,部队急 筑工事,搬运弹药。 对于敌强己弱的形势,王铭章心中十分清楚,但他抱定以 死报国之心,他曾说过。“以川军薄弱的兵力和破败的武器,担当了津浦线上保卫徐 州的第一线的重大任务,力量已不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 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 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之罪愆了!” 十六日黎明,日军继续向界河一带四十 五军阵地猛攻; 迂回至冯河、 龙阳店一带之日军开始向守备滕县东关的警戒部队进攻。 八时许,敌集中炮兵火力向滕县东关、城内和西关火车站射击。同时,敌飞机十余架 飞临滕县轰炸、扫射。驻在西关的玉铭章在敌开始轰炸后,通过电话询问情况,随后 跑步进城,与同僚、部属协商判断东郊之敌即将大举进攻,大战迫在眉睫,作战应变 方案有两个,一是死守孤城;二是出城机动作战。会后,王铭章立即向集团军总司令 孙震报告,孙震答复说:“委员长来电话要我们死守滕县,等待汤恩伯集团前来解围, 汤部的先头部队昨日已到临城,其后续部队亦正陆续赶到。我当催促王廉仲军赶紧北 上,你应确保滕县以待援军。你的指挥部应立即移到城内,以便亲自指挥守城,如兵 力不够,可把城外所有的四十一军部队调回城内,固守待援!”王铭章下定了决心, 昭告全城官兵, “决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他还命令 将南北城门堵死,东西城门暂留交通道路,也随时准备封闭。师部和直属部队也由西 关移进城内. 日军自八时开始,持续炮击了两个小时,十时许停止射击,沉寂 了约三十分钟,突然集中炮火猛轰东关南半部寨墙的突出部炸开了十余米宽的一个缺 口。敌集中数十挺机枪对准缺口扫射,以掩护步兵进攻。守军官兵毫不畏惧,沉着应 战,隐蔽在缺口两侧,当敌兵约五、六十人刚下到寨壕将要向缺口冲锋时,向敌猛投 手榴弹,将敌大部歼灭。就这样,担负缺口段守备的一连,接连打退敌军三次冲锋, 而自己也伤亡近百,由预备队替换下来。当午二时,日军再向东关东北角猛攻;五时, 又猛攻东关门,均被守城部队击退。日军遗尸累累,守军亦伤亡惨重。当晚,战斗停 止。 滕县正面四十五军部队经三天浴血奋战,伤亡过半。十六日午,正面阵地 被敌突破。四十五军从滕县两侧撤退。当晚,四十一军一二四师和一二二师七二七团 奉命陆续进入滕县。三六六旅中途遇故,绕道到达临城。王铭章根据兵力变化情况, 重新调整部署。同时,命令各部抓紧补充弹药,构筑工事;在城墙下隐蔽的部队,每 班扎一架云梯,随时准备登城反击。 援军汤恩伯部王仲廉军十五、十六日陆续 到达临城,先头部队一个团刚下火车,孙震以滕县情况紧急,令其前往增援。该团在 南沙河遭围攻滕县日军一部攻击,不支溃退,其它各部仅在南沙河警戒,其军部到达 后,得知滕县正受强大敌军围攻,便借口机动作战,将部队迂回向滕县东北 峰山以东 地区开去。于是南沙河之敌向前推进,二十二集团军总部不能抵抗,遂后撤至运河南 岸利国驿,从此与滕县守军失去联络,滕县完全陷入日军四面包围之中。

壮烈殉国
日军在滕县碰上硬钉子,出乎意料,遂于当夜,调集精锐部队,配属数十辆装甲 战车和大量炮兵,十七日六时许,敌集中炮兵火力,猛烈射击滕县城区,敌机二十余 架疯狂投弹扫射,整个滕县城硝烟弥漫,房倒屋塌,顿成一片火海。两个多小时的轰 炸之后,敌开始向东关进攻,以十余辆坦克为先导,掩护步兵从东寨墙的缺口冲锋。 东关守军冒着敌人炮火,在近距离与敌展开殊死搏斗,伤亡惨重。另一部日军向被轰 塌的东南角城墙进攻,守军一个连,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战车两辆,在敌密集火力射 击下,该连伤亡殆尽。敌步兵四十余人冲上城角,守军另遣一个连向突入之敌反击, 经激烈肉搏,全歼突入之敌,该连官兵仅剩十四人。此时,王铭章急电孙震:“敌以 炮火猛轰我城内及东南角城墙,东关附近又被冲毁数段,敌兵登城,经我反击,毙敌 无数,已将其击退,若友军深夜无消息,则孤城危矣。”
蒋介石为王铭章题词
午二时,日军以重炮猛轰南城墙下街道,同时,敌机二十余架轰炸 南关。随后,敌步 兵在坦克掩护下进攻南城。守军英勇战斗,伤亡殆尽,敌军攻占南城墙。此时东面日 军集中兵力猛攻东关,敌步兵在坦克掩护下突入东关。王铭章见援军无望,再给孙震 一电,表示:“决心死拼,以报国家。” 王铭章在敌军攻占南城墙和东关后,亲 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此时,占领南城墙之敌在机枪火力掩护下,从西南城角 向西城墙逼进,敌炮兵集中火力射击西门城楼。西门、火车站,守军失去城墙等工事 掩护,暴露在敌火力之下,伤亡极大,仍坚持抵抗。下午五时,敌占领西城墙和西门, 王铭章命令城内各部与敌巷战,西关守军死战待援,自己登上西北城墙,亲自指挥警 卫连一个排进攻西门城楼。因敌火力猛烈,城墙上毫无掩蔽,该排全部阵亡。此时, 王铭章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不幸身中数弹,当场牺牲。壮烈殉国。同时殉 难的还有参谋长赵渭滨及一二四师参谋长邹绍孟等人。王铭章将军牺牲后,守城官兵 仍继续与日军搏斗,除少数突围外,其余皆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滕县之战,王 铭章将军指挥第四十一军,挫敌凶锋,阻敌锐进,为徐州一带中国军队的集结赢得了 时间,也使日军 第十师 团受到较大损失 ,为尔 后的 台儿庄大捷 ,创造 了有利条件。 徐州会战的指挥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高度评价说:“若无滕县之苦守, 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

将军身后
王铭章墓
国民政府对王铭章将军奋勇抗战给予高度评价,并追赠为陆军 上将;王将军灵枢 经武汉、重庆、成都运回其家乡新都,沿途各地纷纷隆重举行悼念、祭奠仪式。在武 汉举行迎灵公祭仪式时中共中央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齐光、 《新 华日报》代表吴克坚等前往参加。吴克坚致悼词说:“王师长等殉国烈士的鲜血,不 仅洗涤了他们在川军二十年的罪愆,而且更加振奋了全国军民枪口一致对外的民族精 神。他们是对得起四川的父老、对得起国家的。王师长是我们炎黄的优秀子孙,是保 国卫民的英勇战士,是中国的模范军人,他的死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中国人民,他 的勋名将永垂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不死!”毛泽东和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等还 联名撰赠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 为中华民族增光。” 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 2005年,王铭章将军
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对其遗属颁发了烈士证书。 成都。
的遗孀、年近百岁的叶亚华女士和儿子王道纲(黄埔军校25期)叶落归根,定居四川
王铭章墓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公园侧森林广场内,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王铭章的 墓园,在新都区西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园始建于1938年,落成于1942年,“文 化大革命”中被毁。 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中华人民 2003年修葺一新;坟冢前 共和国民政部颁发 《革命烈士证书》 之后, 新都区政府于1985年重建王铭章烈士墓园, 碑文题“抗日阵亡将领122师师长上将王铭章英烈之墓”。 育重要场所。 王铭章墓园 立有王铭章掣马奔腾铜像,墓地环境优美,临近公园湖泊、城墙,为新都爱国主义教 新都区王铭章墓园。纪念抗日爱国将领王铭章的 墓园,在新都区西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园始建于1938年,落成于1942年,"

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书》之后,新都区政府于1985年重建王铭章烈士墓园。 碑文题:"抗日阵亡将领122师师长上将王铭章英烈之墓"。2003年,新都区政府为爱 国将领王铭章铸造王铭章铜像,落座于桂湖公园饮马河畔.
饶国华
饶国华(1894年12月7日-1937年12月1日) ,名厥卿,字弼臣,四川资阳县东乡(今雁江 区宝台镇)张家坝人,川军第145师师长。抗战中在广德、泗安和敌军作战,因属下临阵脱 逃而丢失阵地,他深感指挥不灵,愤而自杀,陆军中将追晋二级上将。
中文名: 别名: 国籍: 出生地:
饶国华 名厥卿,字弼臣 中国 四川资阳东乡(今宝台乡)张家 坝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职业:
1894年12月7日 1937年12月1日 军人
生平介绍
饶国华,名厥卿,字弼臣,陆军中将追晋 二级上将,第145师师长。
川军将领

一八九四年十二月七日生于四川省资阳县东乡(今宝台乡)张家坝的一个贫苦农 民家庭.饶国华的太祖父饶文德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在移民入川的大潮中,从福 建省漳州府直隶龙岩州船巷大吉村(今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黄冈村)举家迁移入蜀, 到饶国华已居耕五代。他的祖父饶宜甲、祖母朱氏、继祖母黄氏、父亲饶思鸿、母亲 陈氏均为朴实勤劳的农民。饶国华家里保留着龙岩人的风俗习惯,虽然入乡随俗不得 不讲当地四川话,但家内仍保留着龙岩话的称谓,称祖母为“mà”(音骂) ,母亲为“阿 女弥 m”,姐姐为“阿佳”,叔叔为“束束”。饶国华全家一直惦念着祖居地,饶国华从 军之后忙于军务,自己无法抽空回龙岩,曾亲笔致函给龙岩船巷(黄冈)故地的父老, 要家乡派人去四川,来往路费及住食一概由他支付。黄冈村人民至今还在传诵着饶国 华将军七十年前的盛情邀请。 饶思鸿遵奉着龙岩人重教的传统,家里再穷也要 设法让孩子读书,把国华送入私塾里就学。一九○七年他被母亲送到县城向前清举人 伍钧求学。此后饶国华一生无论走到哪里,行军的背包总少不了砚台、笔墨和喜爱的 书籍。他保持着勤俭吃苦的家风,以忠孝居家,蹈礼趋义,敬祖睦邻。他自幼当过放 牛娃,16岁到成都,当过学徒。 他看到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屈膝 求和,皇室贵族“朱门酒肉臭”,黎民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路有冻死骨”,因此 他决心救国救民,投笔从戎,以富国强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饶国华投身于孙中 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洪流,参加了新军。17岁刚入伍当过伙夫兵,以后受训于陆军 二师“头目养成所”、“军官传习所”,均以名列榜首毕业,一九一七年升至连长,他原 在川军刘存厚部服役,尔后转隶于川军第二师刘湘部任连长。他勤奋好学,刻苦练兵, 精心研究《孙子兵法》 ,在该师军官传习所受训期间,各次考试均名列榜首,深为师 长刘湘所倚重。 长。 饶国华为人正派朴实,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且治军严谨,赏 罚分明。他作战骁勇,每战必身先士卒,颇得士兵的爱戴,逐 次以战功升任营长、团 一九三一年前后,饶国华率部驻防重庆地区。在他的主持下,第一四五师 内部团结,将士归心,传为佳谈。 他遵守不纳妾、不抽大烟的 祖训,居则陋室,食则粗粝,行无仆人,不着大衣,不戴手套, 与士卒同甘苦,治军严格,赏罚分明,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倡 言“军与民要打成一片, 国与家万不可分离 ”。 1937年12月11日 《新 蜀报》刊文称:饶国华当团长驻兵铜梁,时值秋收,遭受淫雨, 稻谷将烂在田里,便亲自下田率部帮助抢收,并力戒官兵不得索 取工钱茶水。开头乡人甚为骇异,继而疑虑,最后看到士兵们竟 然秋毫无犯,才回过神来大加赞扬。据他部属一位营长回忆:部队驻防铜梁、壁山时, 每到农忙,饶国华必亲自下田帮助栽种、收割。
誓师出川
一九三七年,饶国华在重庆上清寺出席川康整军会议,惊悉卢沟桥事变发生。他 和与会军官一致要求参战,纷纷上书请缨。他曾对好友鲁自诚、吴秋影等人说:“此 次为国抗战,使我心中苦闷霍然冰释,御侮报国的愿望就要实现了。”9月,饶国华还

乡,破例为母大办70寿筵,并遍扫祖墓。他对伍钧老先生说:“此行,为国抗战,不 成功即成仁。学生如幸得马革裹尸还,学生之家属,尚望恩师照拂也。” 告诉蓝紫仙: “我这次为国而战,义无反顾。自古忠孝难两全,老母年高,望尽心奉养。”那时他们 已有五个孩子,怀有身孕的蓝夫人忍泪止哭,点头答应。 九月二十一日,第二 十一军奉令出川抗日,在邓蛛县各界民众举行的隆重欢送大会上,饶国华将军豪壮地 表示:“此次奉命出川抗战,誓竭股肽之力,继之以坚贞,用尽军人天职。 ……决心 率所部效命疆场,不驱逐倭寇,誓不还乡。”一九三七年十月,饶国华率部步行二千 里,从川北转万县船运东下,十一月中旬到达前方。这时,上海已经失陷,苏常二州 失守,日军兵分四路进攻南京,并在海空军掩护下,对我采取 战略包围,直趋安徽芜 湖,威胁南京侧背。蒋介石立即命令刘湘派第二十三集团军唐式遵部进驻 安徽青阳一 带,牵制、阻截从太湖流域西犯南京之敌。唐式遵鉴于防线左翼广德城之重要,关系 首都南京之安危,委派能征善战的饶国华率部镇守。饶将军马上率部进驻广德,他亲 自巡视前线,检查工事情况,鼓励官兵奋勇杀敌不负家乡父老重望。他深知责任重大, 对他的侍从副官说:“我奉命出川,志在歼灭强寇,还我河山,解我同胞倒悬之苦, 现在幸而优先被派到前线御敌,战机就要来临,怎能下叫我热血沸腾,怎能不叫弟兄 们揎拳持袖,跃跃欲试。”在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鼓舞下,全师官兵同仇敌汽,士气旺盛,深深懂得“守一城、捍天下”的道理,全体官 兵坚决表示:“誓与广德共存亡,不许倭敌逞凶狂!”决心与进犯日寇血战到底,用鲜 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领土。
大战伪满军
不久,无锡、江阴、武进相继失守,11月20伪满洲国靖安军日占领宜兴、长兴两 镇。短暂修整后25日占领了泗安,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一道防线,直逼广德前沿阵地界 碑。 日军牛岛师团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由太湖分乘百余艘汽轮,橡皮艇侵入宜兴、 长兴, 尔后分兵两路准备抢占泅安, 直扑广德。 11月25日, 伪满州国靖安军第一旅4000 余人向广德地区发起攻击,对面为川军一四五师特务连和第一旅一个营。由于国民党 军队一路溃退, 因此伪满军并没有对当面之敌给予重视, 因此战斗开始后非常不顺利, 加上川军特务连有机枪,因此激战竟然半天未有进展。伪满军不得不重新部署。日军 侦知我凭险坚守,士气高昂,工事坚固、采取用重火器猛烈破坏我工事的策略,出动 二十七架飞机轮番轰炸,向我阵地倾泻上千吨的炮弹,步兵在重炮、机枪掩护下发动 疯狂的进攻。我方工事被炸得残破不全,饶国华将军亲自指挥第四三三旅佟毅部在广 德前方约六十里的泗安占领阵地,于二十七日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我方将士武 器装备虽然窳劣,但仍然拼命抵抗,猛挫日军的凶焰,一四五师八六五团七连连长事 后对《新蜀报》记者描述,敌人是“尸横遍野,草木皆赤”,与此同时宣城至广德的公 路线由于侧翼国军溃退,被日军控制。此时,国军守军已经伤亡过半,加之宣城至广 德的交通线被敌人破坏,增援无望,补给中断,饶国华的一四五师内外交困,处境危 急,但该部仍然以祠山岗居高临下的优势,发动群众将大块石头、门窗、桌椅等物堆 在广泗公路上,设置路障,阻击满洲军。29日伪满军加强攻势,自动车部队出动装甲 车沿公路掩护,靖安军某小队段请选,徐武威等几名国兵在装甲车机枪掩护下勇敢向

祠山岗中国军发起冲击,川军团长刘汝斋竟然吓的,擅自后撤,以致全线溃败,祠山 岗沦于敌手,满洲军趁势向广德县城发起进攻。以至被日军又于三十日乘机占领了广 德。
被逼自杀
饶国华将军得此凶信,心急如焚,深知广德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拱卫南京必不可 失,于是亲自率领第四三三旅官兵奔住广德前方约五里的界牌,顽强阻击进犯日军, 饶国华亲自来到前线,鼓励士兵血战沙场,以死报国,他振臂高呼:“我们军人报国 的严峻时刻到了,一定要为国争光,流尽最后一滴血!”将士们见到饶将军这样英勇, 士气更加振奋,他们冒着弹雨以一当十,奋勇杀敌,虽死伤枕藉,仍旧前赴后继,宁 死不退。饶国华并要求将临阵脱逃的团长刘汝斋枪毙以整顿军纪,但刘汝斋是集团军 副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唐式遵的亲戚,他听信了对面敌军炮火强大的信息,想保存实 力,对饶国华要求坚决抵抗的要求置之不理,为了堵住饶国华的嘴,不但不派兵增援, 反而命令他以现有兵力反攻收复失地。饶国华中只剩下一营的士兵,被日军包围于十 字铺据点,他如撤退,就会被唐式遵安上一个不听指挥,临阵脱逃的罪名。日军派出 军使一再劝降,饶国华将军宁死不屈,他紧握雪耻刀对左右说“我从七七事变发生之 日起,就渴望能到前线杀敌,洗雪国耻,收复失地。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 我幸能如愿以偿,奉令出川抗战,引为生平快事。诸君还记得吧,我们离川时,蜀中 父老兄弟姐妹曾举行盛大仪式欢送,潘文华军长代表我们川军将士致答词,表示我们 一定要血战到底,收复失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做到胜则生,败必死,不成 功便成仁。我们要牢记当时的誓言,绝不能在敌人面前屈膝示弱,给中 国人丢脸呀!” 当天晚上,弹尽援绝,人残马伤。饶国华困乏已极,沐浴焚香祷祝完毕,即给刘湘写 绝命书,说:“刘汝斋不听指挥,以致兵败,职唯有不惜一死,以报甫公知遇暨川中 父老之情。”随即回头向东怒吼:“小日本,当年威廉二世强盛一时,不免败亡,今日 你虽猖獗,终有破灭的一天。”1937年12月1日凌晨2时许,饶国华在郎溪县十字铺阵 地自杀,实践了他“以保卫国土为己任”的誓言。 全国军民各界,隆重迎祭国殇, 陪都普降半旗,国华备极哀荣,追赠陆军上将。资阳为他立祠,成都为他塑像。刘湘 闻知噩耗,甚为痛惜,特拨款3万元抚其遗属。次年1月23日,将军忠骨国葬于宝台寺 甘溪沟南坡。
军事大纪
1911年辛亥革命中,饶国华加入新军从伙夫,不久升为班长、排长。 1917
年升至连长,先在川军刘存厚部服役,后转隶于川军第二师刘湘部任连长。在该师军 官传习所受训期间,成绩优异,为师长刘湘所倚重。后逐次以战功升任营长、团长。 1931年前后,率部驻防重庆地区。 国华主动要求率部抗战。 1935年10月,饶国华从第一师第二旅旅长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饶 10月,率 任为第一师师长,后又改任第一四五师中将师长。
9月21日,第二十一军奉令出川抗日。
部步行2000里,11月中旬到达前线。此时,上海苏州、常州业已失守,日军兵分四路

进攻南京,并在海空军掩护下,直趋安徽芜湖,威胁南京侧背。蒋介石立即命令刘湘 派第二十三集团军唐式遵部进驻安徽青阳一带,牵制、阻截从太湖流域进攻南京的日 军。唐式遵遂委派饶国华镇守广德。 不久,无锡、江阴、武进相继失守,11月
22日,日军牛岛师团由飞机大炮掩护,由太湖分乘百余艘汽轮,橡皮艇侵入宜兴、长 兴,尔后分兵两路准备抢占泗安,直扑广德。日均采取用重火器猛烈破坏中方工事, 出动27架飞机轮番轰炸。步兵在重炮、机枪掩护下发动进攻。 饶国华指挥第四 日 三三旅佟毅部在广德前方约60里的泗安占领阵地,于27日与日军展开战斗。
军依靠装备优势于30日攻陷泗安。与此同时,日军主力沿吴嘉公路直奔广德,饶国华 得知后率领第四三三旅奔赴广德前方约五里的界牌,阻击日军,饶国华到前线督战。 日军不断从东洞庭山、西洞庭山调部队增援。在激战中双方均损失惨重,不久,中方 从宣城至广德的铁路干线被日机炸毁,补给中断,饶所部被日军三面包围,日军于30 日占领广德。饶国华受命组织反攻,但其手中只剩下一营士兵,被日军包围于十字铺 据点, 日军派使劝降, 饶国华在给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将军写了绝命书后举枪自戕, 以死殉国。
治军之道
治军严明,统帅有方,以勇武忠贞、良心血性、明义知耻、遵礼守廉为要目,督 训其师。他与士卒同甘共苦,与将士谈家常,进寝室、下厨房、上厕所检查清洁卫生, 关心士兵生活。对财务更是一丝不苟,时常核对帐目,军费开销,多半公布,人才录 用也很民主。饶国华心直口快,性情豪爽,襟怀坦白,办事公允。他说:“赏赐为着 激励将士,处罚以防将来祸患,赏赐不当就是私情,感情用事就会偏颇;处罚不当就 是枉屈,委屈部下就要涣散。”当时蜀中部队众多,士兵经常开小差。饶国华的部队 依然按规定放假,假满归队或战后点名,人数反而增多。 饶国华从小缺衣少食, 多年来清心寡欲,笃信佛学。他秉性忠贞,不纳姬妾,不置别墅,家里除了书剑,别 无长物。他为人慷慨,薪俸有余就捐助慈善事业。曾给资阳灾民发放赈济款、捐图书 馆书籍费、捐购枪枝弹药,用保桑梓,捐资给资阳县赈济会用作无息借贷。饶国华勤 于练兵,一有空闲,读书自娱。他说:“英雄彪炳之事功,基于圣贤诚实之学问。我 虽不灵敏,也有那个志向。”饶国华结婚后,夫妻长期分居。他的妻子蓝紫仙见自己 长久未生男孩,劝他纳妾随营,他念夫妻情深,坚不允从。还告诫士兵说,败坏道德, 没有比好色更甚的了。1929年12月20日,他应内兄蓝文彬师长之请到重庆涨秋餐馆 赴宴,席间有妓女陪坐,提壶劝酒,语言下流,举止风骚。饶国华十分懊悔,以后更 加严于律己,再不轻易出席宴会。 1928年8月20日,饶国华向璧山一慈善组织 刻颁“四川璧山体伦堂图记”一枚,命其主办十全慈善,施棺施药施衣施茶,拯济鳏寡, 抚养孤贫,讲谈格言。两月后因部队整编,他降为1师2旅副旅长,驻防重庆一带,一 有空就博览群书。他时常抄写《大学衍义》等书,又熟读宋明史籍,对宋明理学很感 兴趣。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废孔祭祀明令,饶国华上书庙堂,淋漓尽致地发挥他正 直的词锋,力请收回成命,时人以为朝阳鸣凤。他说:“当兵,应以保卫国土山川, 爱护人民生命财产为己任;做人,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准绳。如果穿上军装,

拿起刀枪,不为百姓办事,反而欺负弱小,胡作非为,那就只能算土匪而不是赳赳武 夫了。”驻铜梁时,秋雨绵绵,眼看水稻就要烂在田里,他命令士兵义务收割稻谷, 不许骚扰百姓。躲兵归来的乡民见粮食一粒也未少,直喊饶菩萨。他驻防铜梁等县, 力倡尊崇孔祀,派人粉饰孔庙。
获得荣誉
饶将军的遗体由民生公司的民俭轮运送回川,途经各地时,均举行了公祭仪式。 国民政府在武汉举行追悼大会,并追赠饶国华为 陆军上将。饶将军的遗体于1937年 12月12日抵达重庆,巴蜀各地设立灵堂,政府各要人,群众团体,各界人士都敬献了 花圈和挽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也分别为重庆、成都灵堂撰写对联: 虏骑正披猖,闻鼓鼙而思良将;上都资捍卫,昌锋镝以建奇勋。 国卫民方倚舁 ; 存仁而达,唁生吊死倍哀思。 秉节之来,捍
1938年1月23日,其遗骸安葬于
资阳县甘溪沟。同年中共方面也对包括饶在内的国军牺牲将士做出积极评价。 1940年,成都市中山公园内铸造饶将军的铜像一座,并竖立了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 字的"饶上将国华纪念碑"。 并拨款修葺了饶国华将军陵墓。 1983年9月10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一八九四年十二月七日生于四川省资阳县东乡(今宝台乡)张家坝的一个贫苦农 民家庭.饶国华的太祖父饶文德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在移民入川的大潮中,从福 建省漳州府直隶龙岩州船巷大吉村(今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黄冈村)举家迁移入蜀, 到饶国华已居耕五代。他的祖父饶宜甲、祖母朱氏、继祖母黄氏、父亲饶思鸿、母亲 陈氏均为朴实勤劳的农民。饶国华家里保留着龙岩人的风俗习惯,虽然入乡随俗不得 不讲当地四川话,但家内仍保留着龙岩话的称谓,称祖母为“mà”(音骂) ,母亲为“阿 女弥 m”,姐姐为“阿佳”,叔叔为“束束”。饶国华全家一直惦念着祖居地,饶国华从 军之后忙于军务,自己无法抽空回龙岩,曾亲笔致函给龙岩船巷(黄冈)故地的父老, 要家乡派人去四川,来往路费及住食一概由他支付。黄冈村人民至今还在传诵着饶国 华将军七十年前的盛情邀请。 饶思鸿遵奉着龙岩人重教的传统,家里再穷也要 设法让孩子读书,把国华送入私塾里就学。一九○七年他被母亲送到县城向前清举人 伍钧求学。此后饶国华一生无论走到哪里,行军的背包总少不了砚台、笔墨和喜爱的 书籍。他保持着勤俭吃苦的家风,以忠孝居家,蹈礼趋义,敬祖睦邻。他自幼当过放 牛娃,16岁到成都,当过学徒。 他看到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屈膝 求和,皇室贵族“朱门酒肉臭”,黎民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路有冻死骨”,因此 他决心救国救民,投笔从戎,以富国强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饶国华投身于孙中 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洪流,参加了新军。17岁刚入伍当过伙夫兵,以后受训于陆军 二师“头目养成所”、“军官传习所”,均以名列榜首毕业,一九一七年升至连长,他原 在川军刘存厚部服役,尔后转隶于川军第二师刘湘部任连长。他勤奋好学,刻苦练兵, 精心研究《孙子兵法》 ,在该师军官传习所受训期间,各次考试均名列榜首,深为师

长刘湘所倚重。 长。
饶国华为人正派朴实,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且治军严谨,赏
罚分明。他作战骁勇,每战必身先士卒,颇得士兵的爱戴,逐次以战功升任营长、团 一九三一年前后,饶国华率部驻防重庆地区。在他的主持下,第一四五师 内部团结,将士归心,传为佳谈。 他遵守不纳妾、不抽大烟的祖训,居则陋室,食 则粗粝,行无仆人,不着大衣,不戴手套,与士卒同甘苦,治军严格,赏罚分明,继 承了儒家民本思想,倡言“军与民要打成一片,国与家万不可分离 ”。1937年12月11 日《新蜀报》刊文称:饶国华当团长驻兵 铜梁,时值秋收,遭受淫雨,稻谷将烂在田 里,便亲自下田率部帮助抢收,并力戒官兵不得索取工钱茶水。开头乡人甚为骇异, 继而疑虑,最后看到士兵们竟然秋毫无犯,才回过神来大加赞扬。据他部属一位营长 回忆:部队驻防铜梁、壁山时,每到农忙,饶国华必亲自下田帮助栽种、收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