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心素养_——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合集下载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6年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9.14 2016-09-20 10:53:25本文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9.14聚焦核心素养·权威发布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汪瑞林杜悦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指标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就这些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记者:社会各界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答: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根本原那么,以培养“全面开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根底、自主开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安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根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根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根底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根底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根底,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修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开展成为有宽厚文化根底、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根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根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根本要点。

〔二〕自主开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开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开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开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根本要点。

4.安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开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根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那么和行为标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开展进步,开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知识、能力、品德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

全面发展的人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素养:具备系统的基础知识,能够基于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创新思维: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3. 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具备实践操作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4. 沟通与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协作解决问题。

5. 人文素养:具备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关注社会现象,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礼貌。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方法:1.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进行深入学习。

2. 强调实践和应用: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实习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倡多元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 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

5. 培养人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总结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核心素养需要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强调实践和应用,培养创新思维,加强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主要表现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文化基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文化基础——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自主发展——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2、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自主发展——健康生活1、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2、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社会参与——责任担当1、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2、国家认同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扞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3、国际理解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社会参与——实践创新1、劳动意识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2、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3、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课题组负责人就研究成果答记者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有哪些主要指标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记者采访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核心素养总框架记者:根据课题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指标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均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遴选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记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答: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记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是什么答: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素养的协调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系统化的描述;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记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主要有哪些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有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汇聚国内多所高校近百名研究人员,在总体设计、统筹谋划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政策研究、传统文化分析、现行课标分析、实证调查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课题组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表示,核心素养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是间环节;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道德、创新和实践等方面综合发展的能力。

它包括了人的整体发展,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个体的基础。

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发展。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教学和学习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管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并引导他们进行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道德能力是指一个人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可以通过道德教育进行。

教师可以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公正与不公正,什么是责任与义务等道德原则,并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此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主动进行创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创新实践进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和创新,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环境和资源。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训练等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总之,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从认知、情感、道德、创新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培养和发展。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多元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这样的个体不仅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且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什么是核心素养_——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_——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_——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必须具备的几个方面的能力,包括文化素养、信息素养、思维素养、创新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学习能力等。

这些素养构成了人们的基础,是对于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来说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日新月异,人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因此,培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面对如此重要的任务,怎样才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呢?下面将从多个方面阐述问题。

1.注重文化素养文化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艺术素养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社会中,注重文化素养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平衡自身的价值观,提高审美能力。

如何培养文化素养呢?首先,多读书多看电影,了解文化艺术的精髓和演绎方式。

其次,积极参与社群活动,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地方,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

最后,利用网络平台,深入了解各种文化知识,学习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

2.注重信息素养在当下这个信息化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可靠的信息。

如何培养信息素养呢?首先,学会有效地检索和筛选资料,使用各种信息工具,比如搜索引擎、电子图书等。

其次,学会如何进行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分享。

最后,具备一个良好的批判敏感力,辨识虚假信息、避免误导带来的不良后果。

3.注重思维素养思维素养是指人们理性思考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等多个方面。

良好的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理性看待问题,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如何培养思维素养呢?首先需要锻炼自己的逻辑和批判能力,思考问题时不过于情感燃烧,确定问题的根本。

其次,在生活中多接触新事物,开启创新思维模式,鼓励自己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发展自己的自我激励能力,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控力。

4.注重创新素养在现代社会中,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解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解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解读一、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内涵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包括:一、人文素养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

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

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四、文化基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五、文化基础——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要 点 。
2 .
科学 精 神 。
主要是学 生在学 习
、理解


用 科 学 知 识 和 技 能 等 方 面 所 形 成 的 价
值标 准 、 思维 方 式 和 行 为 表现 。 具 体 包 括理 性 思 维 、 批 判 质疑 、 勇 于 探 究等 基本 要 点 。
( 二 ) 自 主 发 展
主要 是学 生 在认 识 自 我 、发展 身心 、 规划 人 生 等方 面 的综 合表现。

体包 括 珍 爱 生 命 、 健全 人 格 、 自 我 管 理 等 基 本 要 点 。
( 三 ) 社 会 参 与
社会 性 是 人 的本 质 属 性 。
社 会 参 与 重 在 强 调 能 处 理 好 自 我 与社 会 的 关 系 养 成


现 代 公 民 所 必 须 遵 守和 履 行 的 道 德 准 则 和 行 为 规 范 增 强 社 会 责 任 感 提 升 创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促 进个 人 价 值 实 现 推 动 社 会发 展 进 步 发 展 成 为 有 理想 信 念 、 践创 新 。
主要 是

生在





问题 解 决


应挑

等 方面

形成的
实 践
能 力 创 、 新 意 识 和 行 为 表现 。 具 体包 括 劳 动 意 识 、 问 题 解 决 、 技 术 应 用 等 基 本 要 点 。
自 主 性 是人 作 为 主 体 的 根 本 属 性 。 自 主 发 展 重在 强 调 能 有 效 管 理 自 己 的 学 习 和 ,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 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精心整理——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

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完整版)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完整版)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健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仲出来的素养。

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必备的能力和特质。

它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得他们能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并且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挑战。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核心,对于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核心素养的含义以及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核心素养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是知识素养,即一个人对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知识素养包括科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能够让一个人拥有全面的视野和理解力。

其次是技能素养,即一个人在实践中所掌握和运用的技能。

技能素养包括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使得一个人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情境。

最后是态度素养,即一个人对待事物和他人的态度和价值观。

态度素养包括责任心、积极性、尊重他人等,使得一个人具备良好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其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育体系的。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灌输。

学校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环境,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态度。

他们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习惯。

此外,社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给予人们广泛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等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培养活动,帮助人们培养核心素养。

最后,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个人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努力。

个人需要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读书、参加培训、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个人也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对自己的信心。

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核心素养是一个人成功和成长的基础。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新整理)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新整理)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问题。

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

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

“‘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

”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

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

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

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

例如OECD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整合在一起的,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不同。

澳大利亚梅尔委员会也提出,任何核心素养指标本身不构成一套独立体系,为了完成某一目标,素养应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作用。

“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也决定了对它的测量与评价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技术等提出了新挑战。

”张华认为。

核心素养体系将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核心素养体系将会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据《意见》介绍,核心素养体系将成为课标修订的依据。

在张华看来,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将会对我国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科学化产生影响。

因为“长
期以来,我国确定课程目标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时候,习惯于将国家政策文件中的相关话语直接移植过来。

这既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科学性且无法检测,沦于空泛与抽象,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又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

他期待,在适时引入“核心素养”这一体系后,课程目标能够进一步实现科学化。

刘恩山则认为,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

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

他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学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学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生物学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数学素养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没有去考虑,今天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落实到生物学习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

“原来的学科任务仍然在课程标准之中,在同样的课程框架里,如果把这个框架比喻为一栋四层的大楼,每层代表不同的学段,我们可以装入新的设备,让大楼变得更加现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

原来的办公系统、上下水系统都在,但加入了电子传感系统,让大楼的信息沟通、时间利用率会变得更高,这些东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东西,它们就是核心素养。


同样,这套系统可以加入生物学科,也可以加入历史学科,各学科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整个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养。

所以,“它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还要有一些辅助材料来支撑,彼此都撑起来后,就会变得更好。

我觉得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刘恩山说。

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总框架完成后,如何基于指标体系确定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就成为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和培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主要表现及水平特点,实现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垂直贯通。

“下一步需要在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各个学段,从素养发展的角度提出各学段学生在不同核心素养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和水平,把指标体系具体化到各学段,确定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关键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