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要点总结:气温篇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①依据:A、农业生产的实际
B、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

初中地理第 1 页共1 页。

地理气温和降水知识点

地理气温和降水知识点

地理气温和降水知识点
1. 气温的分布:气温在地球上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温带和热带地区的气温较高,极地和高山地区的气温较低。

同时,海洋和大陆的气温也有差异,海洋的气温变化相对较小。

2. 气温的控制因素:气温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包括纬度、海拔、地形、海洋暖流等。

纬度越低,气温一般越高;海拔越高,气温一般越低;地形的影响可以使某些地区的气温比周围地区更高或更低;海洋暖流可以增加沿岸地区的气温。

3. 气候带:气温的分布也与地球的不同气候带有关。

地球上按纬度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寒带气温低,温带气温适中,热带气温高。

4. 降水的分布:降水也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通常,赤道地区和副热带地区降水较多,而极地和一些高山地区降水较少。

5. 降水的控制因素:降水的控制因素包括纬度、地形、风向、海洋暖流等。

纬度较低的地区降水较多,纬度较高的地区降水较少;地形可以影响降水分布,如山脉能引发降水,形成雨影效应;风向可影响降水分布,例如季风带来了亚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降水;海洋暖流能够增加沿岸地区的降水。

6. 降水类型:降水可以以不同形式出现,包括雨、雪、冰雹等。

降水类型与气温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低纬度地区一般以雨为主,高纬度地区则可能出现雪和冰雹。

而山区由于海拔较高,常常出现降水形式的多样性。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气候和天气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气候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

一、气温知识点1.气温测量单位及仪器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运动的速度和频率的大小,通常使用摄氏度(℃)来衡量。

气温可以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其中普通温度计是根据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而设计的。

而且还有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和感温电阻温度计等多种温度计仪器可以使用。

2.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气温是地球表面的重要气候要素,它随着地理位置和季节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分布和变化。

例如,赤道附近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3.气温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中暑,低温天气容易引起冻伤。

气温还会直接影响到农业、交通、航空、能源等领域的生产和发展。

二、降水知识点1.降水的类型及测量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降水的类型有雨、雪、雾、露、霜等。

降水的测量可以使用雨量计、降水量计等仪器来进行。

2.降水的分布和变化降水是地球表面的另一种重要气候要素,它的分布和变化也随着地理位置和季节的不同有着巨大的区别。

例如,赤道附近地区降水量大,极地地区降水量小,夏季降水量多,冬季降水量少。

3.降水的影响降水对于土地、植被、水文、环境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多雨的地区有利于农业生产,但也容易引起水灾和泥石流;缺水的地区则会影响到农业、工业和人类日常生活。

综上所述,了解气温和降水是理解气候变化的基础,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气候和季节。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知识点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是地球大气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人类活动和生命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对特定天气和气候事件的评估所必需的。

气温知识点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知识点进行探讨。

一、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测量通常是通过使用温度计来完成的。

温度计是一种能够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地球上通常使用的温度尺度是摄氏度(℃)和华氏度(℉)。

而在科学家之间交流时,还会使用开氏度(K)来表示气温。

二、气温的变化气温受到以太阳为中心的地球运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太阳能够输出大量的热能,经过大气层的屏障后,部分能量被大气层中的某些成分吸收,而剩余的部分则会反射回太空。

气温受到气压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气压是指空气压在物体上的压力,而湿度则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当气压高时,气温通常会下降。

当湿度低时,气温通常较高。

三、影响气温的因素气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1. 纬度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变小,导致高纬度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2. 海洋和陆地海洋和陆地在日光和热量吸收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海洋表面的水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量,因此沿海地区气温较为温和。

而陆地表面不能像海洋表面那样吸收和储存大量热量,因此在白天温度往往很高,而在夜晚却很低。

3. 气候气候是对一个地区长期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等要素的度量。

地球上不同的气候类型和区域会对气温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通常温暖潮湿,而沙漠地区则炎热干燥。

四、气温的应用气温对人类活动、地球表面以及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深刻的影响。

人们通过气温预测来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如台风和旱灾等。

气温也会对城市、农业和其他产业产生影响,对制定政策和决策也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五、结论本文对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知识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气温作为地球大气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深入理解气温知识点可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自然和人文环境。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知识点地理气温知识点地理气温是研究地球表面温度分布规律和变化的重要内容,是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之一。

在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学习并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地理气温知识点。

一、气候带气候带是根据地球不同地区的气温、湿度、降水等因素,将地球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气候特征。

在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掌握热带、温带和寒带三种气候带的特征和区域分布。

热带气候带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湿度大,年降雨量较多,热带雨林是其代表性景观。

温带气候带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四季分明,降水适中,草原和落叶林分布较为广泛。

寒带气候带位于极地附近,气温极低,降水很少,冰川、苔原和冻原是其代表性景观。

二、气温分布的原因地球表面气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在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太阳辐射、海洋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对地球气温分布的影响。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不同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不同,从而影响气温分布。

太阳辐射越强,气温越高。

海洋和大气环流导致不同地区的热量分布也不同,热带地区热量集中,温带地区热量较分散,寒带地区热量较缺乏。

三、气温变化的影响气温变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了解气候变化对陆地、海洋、冰川、生物、人类等方面的影响。

气温变化对陆地和海洋的水循环和气候系统产生影响,导致极端天气、干旱、地表水资源的减少等问题。

气温变化对冰川和冻土的融化和物种的分布和数量产生影响,威胁生态平衡。

气温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健康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系统学习并掌握气候带、气温分布的原因和气温变化的影响,以突出地理气温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视野,为日后更深入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重要知识点解析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重要知识点解析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重要知识点解析一、气温分布特点(一)特殊高温与低温地区1. 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被称为我国的“三大火炉”。

南京是由于夏季常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气温特别高;武汉是由于水网特别密集,常常水汽笼罩,特别闷热;重庆就是被山地包围,造成整个重庆气温高。

因此重庆、武汉、南京并成为我国的三大火炉。

2. 夏季低温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同时地势高导致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夏季气温相对较低。

3. 夏季高温区: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这里地处内陆,地势低洼,热量不易散失,且周围多沙漠,比热容小,升温快;加上降水稀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使得气温极高。

4. 冬季低温区: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

漠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最北端,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且冬季受西伯利亚寒冷气流影响大,气温极低。

(二)温度带划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1. 热带: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包括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的南部以及海南等地区。

这里全年高温,农作物可一年三熟,主要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椰子等。

2. 亚热带: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以北的广大地区。

冬季温和,夏季炎热,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盛产水稻、油菜等作物。

3. 暖温带: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中温带以南。

这里四季分明,农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等。

4. 中温带: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以及新疆北部等地。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农作物一年一熟,适宜种植春小麦、大豆等。

5. 寒温带:主要在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

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农作物生长季节较短,以种植早熟的春小麦等为主。

6. 青藏高原区:由于海拔高,气候独特,形成了高寒气候。

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种植青稞等作物。

初二地理会考知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初二地理会考知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初二地理会考知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气温与生活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⑴日变化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⑵年变化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3、气温的分布⑴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⑷分布规律: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P53中的图3.17)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⑸等温线图的判读: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低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⑹世界“热极”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极”南极大陆。

地理会考知识:天气与气候1、天气及其影响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变化)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⑴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一、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

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3、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年变化。

4、通过用气温曲线图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5、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6、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相反)。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7、气温的观测仪器有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都放置在百叶箱(离地面1.5米高)中。

自动气象观测每逢整点记录一次,人工时8、14、20、2各记录一次。

8、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在等温线图上,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9、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来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如等温线沿东西方面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10、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简称温差)的大小:如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小;而相反,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新疆有说法:早穿皮袄午穿纱)。

11、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如:等温线呈闭合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12、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可以发现: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也就是说: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气温降低)。

13、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也就是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气温的垂直变化]如江西庐山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原因就是因为地势高,所以气温低。

七年级地理气温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气温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气温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探究地球自然现象及其人文现象的学科,而气温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从地理的角度出发,气温的高低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我们的学习中,了解气温的相关知识点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步步了解七年级地理气温知识点吧。

什么是气温?气温是指气体分子在空气中的平均热运动程度,是表征气体温度高低的物理量。

我们常用的温度计就是一种测量气温的仪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气温多少度”的说法,这个“多少度”其实就是指温度的大小。

气温变化的原因气温的变化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下面我们来谈谈主要的两个方面。

1.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中大范围的运动形式。

这种运动可以使气温在不同地区发生明显的变化。

例如,当赤道上升的空气在中高纬度区域下沉时,会产生较高的气温;而当极地上升的空气下沉到低纬度区域时,会产生较低的气温。

此外,海洋所占的地球面积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2. 地球表面特征地球表面的特征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例如,海洋和陆地在吸收和释放太阳辐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在白天,太阳辐射主要由陆地吸收,而在晚上,该地区所释放的热量则很快散失,这样地面温度即可下降。

而海洋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它们的热容量大,可以在夜间释放出一部分辐射热。

不同气温带的特点在地球上,我们可以按照气温划分不同的气温带。

下面就来看一下不同气温带的特点。

1. 热带气温带这个气温带位于赤道地区,气温高,常年温暖潮湿。

生长着大量的热带雨林,有许多种珍稀的动植物,如长颈鹿、猴子、金丝燕、珊瑚等。

2. 温带气温带这个气温带位于赤道以北和以南地区,气温明显低于热带。

在这里,季节分明,人们可以吃到各种蔬菜水果。

3. 寒带气温带这个气温带在极地地区,气温非常低,常年冰雪覆盖,是极端环境。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珍奇的动物,如北极狐、企鹅等。

结语气温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通过学习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气温带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第七章 气温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第七章   气温

一、气温是指的冷暖程度。

气温的高低常用来测量,单位是,读作“”。

二、气温是用放置在里的温度计测得的。

通常,气温观测一天要进行次,一般在北京时间的时、时、时、时。

三、归纳列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计算公式。

四、“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

前者是指气温的变化,后者是指气温的变化。

五、气温的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值与最低气温值的。

一天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点左右,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前后。

六、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

一年中北半球的气温,大陆上月最高,月最低。

海洋上最高8月,最低2月,南半球相反。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气温-5 2.4 5.8 12.6 20 23.5 24 22 17.6 10 4 -1.61、新加坡气温年较差小的原因是:。

2、太原、悉尼两地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不同,原因是:。

八、读图4.4,了解概念:等温线、等温线图。

同一条等值线上各地气温(填相同或不同)等值线密集的地方温差 (填大或小)等值线稀疏的地方温差 (填大或小)闭合曲线,且中间数值大中心(填高温或低温)若等值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数值沿(填南北或东西)方向有气温差异南北方向递变向气温逐渐降低原因: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气温;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气温 _。

说明纬度位置是影响全球分布的基本因素。

太阳位置在地球表面的变化,也影响着世界不同月份的高温地区的分布。

3.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有差异。

夏季陆地气温较,海洋气温较,冬季则。

4.地形对气温也有影响。

地势越,气温越 _。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九、巩固练习。

A.气温日较差小B.气温年较差大C.气温年较差小D.气温年际变化小2、“早穿棉袄,午披纱”反映的是()A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月较差大 C.气温年较差大 D.气温年际变化大3、读A、B、C三地全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下面问题。

初中地理气温划分标准

初中地理气温划分标准

初中地理气温划分标准:
冬季寒冷:0~15度
冬季温和:15度以上
夏季炎热:25度以上
全年低温:0度以下
最冷月均温低于0度是冬季寒冷,0~15度是冬季温和,最冷月均温15度以上就可以算全年高温了。

夏季一般说25度以上是炎热,20度上下(温带海洋性气候)用夏季凉爽,如果全年都低于0度就可以说终年寒冷了。

热带是指全年温度在15摄氏度以上的地区,通常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亚热带是估计我国的说法,按照我国的划分,是指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通常年温度在0摄氏度以上。

南北温带是从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

温度影响白天,阳光普照,大地接收热量后地面的温度逐渐升高。

到太阳落山以后,近地面的气温渐渐降低,地表的温度也随之开始下降。

可见,日出日落,地温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

同时随着四季变化,也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

这些变化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地温最高、最低值的出现时间,随深度增加而延迟。

地温的高低对近地面气温和植物的种子发芽及其生长发育,微生物的繁殖及其活动,有很大影响。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一、天气知识点
1. 天气概念:天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大气中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及其变化的状况。

2. 气温及温度变化:气温是指地面某一点的温度,温度变化是指气温变化趋势,可分为上升、下降和恒定三种。

3. 气压:气压是指大气中的压力,一般用帕斯卡尔(Pa)来表示,单位是百帕(hPa)。

4.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单位是百分比。

5. 风向:风向是指风从哪个方向吹来,一般用360°圆盘表示,由0°开始,顺时针旋转,分别为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8个方向。

6. 风力:风力是指风的强度,一般用米/秒(m/s)来表示,单位是米/秒(m/s)。

二、气候知识点
1. 气候概念:气候是指一定区域在长期时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包括气温、湿度、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2. 气候分类:根据气温的不同,气候可以分为温带气候、暖温带气候、热带气候三大类。

3. 气候特征:温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低,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季寒冷;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温度高,雨量充沛,汛期雨量较大;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高,雨量充沛,汛期雨量较大,夏季炎热。

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变化趋势,包括气温、湿度、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一般包括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冷两种。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探究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科学。

其中气候和气温是该学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内容中,地理气温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了解气温,对于我们理解地理、保护环境以及适应变化天气都是至关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七年级地理气温的知识点。

一、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度等进行度量。

气温是大气物理学、气象学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物理量,它直接影响着大气运动、地球能量平衡和宇宙背景辐射等多个方面。

二、气温的变化气温是非常不稳定的一个指标,它会受到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海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例如,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甚至不同的小时内,气温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常见的气温变化因素有:1.季节因素:春季和秋季气温相对较稳定,而夏季和冬季气温则有很大的起伏。

2.时间因素:白天的气温相对较高,晚上的气温相对较低。

3.地理位置因素:低纬度地区气温相对较高,高纬度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4.海拔高度因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下降。

三、气温的测量气温是一个物理量,需要通过物理方法进行测量,一些测温设备例如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热电偶等常被用于气温的测量。

1.温度计温度计是气温测量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出当前的气温。

常见的温度计有普通温度计、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2.红外线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可以远距离测量物体的表面温度,因此一些需要在高温、有辐射条件下进行测温的工作,例如炉管、液体等也经常会使用红外线温度计。

四、气温的影响气温的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同时也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

常见的气温影响有以下几点:1.对植被的影响气温的变化会对植被的生长状况、分布范围等产生影响,例如夏季气温过高时常会导致植被大规模凋落和死亡。

2.对人体的影响气温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的舒适度和生理健康,例如高温会导致人体中暑、热射病等疾病。

中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中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中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中考地理知识点总结: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14时);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气温的日较差: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

)2、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点连在一起组成的线。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等温线图的判读: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低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注:世界“热极”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极”南极大陆。

知识扩展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功能:估计一年中的最高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计算气温的年较差;判断气温年变化的大小,看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大小,弯曲程度小,气温变化就小,反之,气温变化就大。

等温线图的判读:①在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相等。

等温线稠密,气温差异大;反之,气温差异小。

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地势高低影响。

②在气温分布图上,比较同一纬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海洋平均气温高于陆地,为冬季,反之为夏季。

③从等温线图的排列状况判断南北半球,由于等温线由南向北数值递减,结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变化规律,可知位于北半球。

④若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月份应是1月份前后几个月,南半球为夏半年,北半球为冬半年。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知识点归纳地球上的气候因素众多,其中气温和降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之一。

在七年级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归纳。

一、气温的基本概念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运动的热力学温度,是一个物体表面或空气中分子平均动能的度量。

一般来说,气温是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的。

在地球上,气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纬度、海拔、地形、季节等等。

二、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1. 纬度因素:随着纬度的增大,赤道地区的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的气温较低。

2. 海洋影响:海洋气候相对稳定,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

海洋气流通常比陆地气流更温和,因此沿海地区的气温较为稳定。

3. 地形因素:地形的高低差异会造成气温的不同。

山地气候通常比平原气候更寒冷。

4. 季节因素:不同季节气候差异较大,气温变化也较明显。

5.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比如城市化、工业化等,会对气温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会对气温产生影响。

三、气温变化的影响气温变化不仅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还对自然环境、生物等方面造成影响。

比如:1. 气温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物种的生存和分布。

气候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繁殖、粮食的产量等。

2. 气温变化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

高温会引发干旱、火灾等问题,而低温则会导致雪灾、冰冻等。

3. 气温变化对人类健康也有影响。

比如高温易引发热波、中暑等问题,低温则容易引发感冒、冻伤等问题。

四、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后形成的雨、雪、雾、霜、露等。

降水量用毫米(mm)来表示。

地球上的降水随地理位置、季节、气候和地形等因素而变化。

五、降水的影响因素1. 气候因素:不同气候区的降水量差异较大。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而在沙漠、温带地区则较少。

2. 季节因素:不同季节降水量也不同。

在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

3. 地形因素: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降水量差异也很大。

地理世界气温知识点总结

地理世界气温知识点总结

地理世界气温知识点总结一、地球自转和气候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每天约自西向东旋转一周,使得地球上各地区在一天内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自转对气温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气温的变化。

2. 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的统计。

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纬度、海拔、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洋流和风带、地形和地形海拔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温分布。

二、气温分布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地球上纬度越低,太阳的直射光越强,因此气温越高。

因此,赤道附近的地区通常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的气温则较低。

2. 海洋和大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海洋性气候地区温差小,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大陆性气候地区温差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这是因为海洋对温度有调节作用,使得海洋性气候地区的气温变化较为平稳,而大陆性气候地区的气温变化较为剧烈。

3. 风和洋流对气温分布的影响风和洋流对气温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暖湿气流和洋流会使得一些地区气温较高,而冷湿气流和洋流则会使得一些地区气温较低。

4. 地形和地形海拔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地形和地形海拔对气温分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而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

另外,山脉和山地对气温分布也有着影响,常常导致山地气候。

三、世界气温分布1. 热带地区热带地区位于赤道附近,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降水充沛。

热带地区的气温往往在全年内波动较小,是世界上气温最稳定的地区之一。

2. 温带地区温带地区位于赤道和极地之间,气温较为适宜。

温带地区气温波动较大,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温带地区的气温变化较为显著。

3. 寒带地区寒带地区位于地球极地地区,气温极低,冰雪覆盖。

寒带地区因为极地地区的特殊气候,气温波动较小,全年气温较低。

四、全球气温变化1. 全球气温变化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全球气温不断上升,气候变化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地理中考气温知识点总结

地理中考气温知识点总结

地理中考气温知识点总结一、气温的概念气温是空气中热量的多少,是描述空气热度的一个物理量。

通常来说,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气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气温的变化会对人们生活和生产产生影响,因此了解气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气温是气候要素之一,它反映了大气在一定时刻的热力状态,也是表征大气温度高低的气象要素,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二、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测量是通过气温计来进行的。

常见的气温计包括水银气温计和电子气温计。

水银气温计测量气温的原理是利用物质的膨胀和收缩来反映温度的变化,而电子气温计则是通过电子技术测量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速度来得出气温。

在具体测量气温时,需要注意气温计的放置位置要远离热源和阳光直射,还需要测量时刻合适,通常是在早晨或傍晚时分,气温比较稳定的时候进行测量。

三、气温的影响因素1. 纬度纬度是影响气温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会逐渐减小。

由于纬度对日照时间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因此导致了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差异。

2. 海洋与陆地海洋和陆地的不同性质也会对气温产生影响。

海洋对气温的影响比较平缓,因为海水的热容量大,保持了大气的稳定。

而陆地则对气温起到了昼夜温差大的作用,因为陆地容易吸热和放热,所以白天气温较高,晚上气温较低。

3. 海拔海拔也是影响气温的因素之一。

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将逐渐下降,因此高山地区气温比低海拔地区更低。

4. 地形地形对气温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山地往往气温较低,而平原和丘陵地区气温相对较高。

5. 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气候分为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两种类型。

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差异明显,而海洋性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气温变化不大。

四、气温的分布特点1. 热带气候热带地区气温偏高,夏季和冬季温差不大,日照时间长,因此气温适宜。

2. 温带气候温带地区气温较低,夏季和冬季温差较大,气候比较凉爽。

3. 寒带气候寒带地区气温很低,寒冷的冬季和短暂的夏季,气温变化大。

初一地理知识点气温的变化知识点整理归纳

初一地理知识点气温的变化知识点整理归纳

初一地理知识点气温的变化知识点整理归纳
初一地理知识点气温的变化知识点整理归纳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七年级气温与降水的知识点

七年级气温与降水的知识点

七年级气温与降水的知识点气温知识点:气温是指空气分子平均运动的速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以下是和气温相关的知识点:1. 测量气温的单位气温的单位有两种,一种是摄氏度(℃),一种是华氏度(℉)。

摄氏度以0℃为水的冰点,100℃为水的沸点标准,而华氏度则以32℉为水的冰点,212℉为水的沸点标准。

2. 影响气温的因素气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地球的自转、气候、纬度、海拔高度等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地球的自转,因为太阳的直射角影响了气温的变化。

3. 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一种工具,它根据物质的热胀冷缩原理,用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变化来测量温度。

最常见的温度计是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

4. 气温的变化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可以用气象图或气象预报来了解。

在夏季,气温通常较高,在冬季,气温则较低。

降水知识点: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子凝聚成水或冰晶体后落到地面上的现象,通常包括雨、雪、雾、霜等形式。

以下是和降水相关的知识点:1. 测量降水的单位降水的单位有两种,一种是毫米(mm),一种是英寸(in)。

毫米通常用于国际上,而英寸用于英语国家。

2. 降水形式降水的形式有雨、雪、雨夹雪、冻雨、霰、冰雹等几种。

不同的形式与气温、湿度等因素有关。

3. 降水量的影响因素降水量受到气候、地形、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季节交替的时候,由于气压差异较大,会出现比较大的降水量。

4. 常见的降水区域世界上一些地区会降水特别多,例如赤道、沿海地区、山区等。

而沙漠和干旱地带则降水较少。

总结:气温和降水是天气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了解气温和降水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做好防范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温度计算:
•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
•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下100m,地温增加3℃。

二、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 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纬度: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海陆分布:(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

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 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

•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

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

暖锋相反。

•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季风
•西风
3. 地形。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海拔--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地形类型--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

•坡向--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山脉的走向.
4. 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 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此外冰雪的反射率
6. 水文。

•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 人类活动。

•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三、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

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

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

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

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

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

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四、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

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

•海陆——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距海远近。

•地形——凹地大于高地。

•天气状况——少雨区大于多雨区。

五、等温线的读图:
•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六、图形判读技巧:
•南南北北规律——南、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

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高高低低规律——气温高处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低处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凸出(等值线的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点北陆北,点南陆南规律——大陆等温线向北,太阳直射在北半球(7月);大陆等温线向南,太阳直射在南半球(1月)。

•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

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