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八章-教学(上)

教育学-第八章-教学(上)
教育学-第八章-教学(上)

第八章教学(上)

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 分,共40 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 )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2.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 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C )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 )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4.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5.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 B )。

A.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特殊的实践过程

D.师生交往活动

6.( D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 )教学原则。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

8.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C )。

A.教学

B.教学原则

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 )。

A.教学工作

B.智育

C.体育

D.德育C.教学模式D.教学方式

10.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称之为(A )。 A.教学模式B.教学原则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过程

11.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12.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B )。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13.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C)。

A.管理

B.德育

C.教学

D.服务

14.《学记》中所说的“学不躐等”体现了(B )原则。

A.因材施教

B.系统性

C.启发性

D.巩固性

1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6.以下哪种主张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原则(C )。

A.“各因其材”

B.“学而时习之”

C.“开而弗达”

D.“人不知而不愠”

17.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途径是(A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共青团活动

18.教学模式是以(D )为基础形成的。

A .教学理论

B .科研成果C.教学计划D.教学实践

19.杜威的设计教学法属于(A )。

A.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B.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D.概念获得模式

20.巩固性原则强调(C )是巩固的前提。

A.复习

B.实践C .理解D.作业

21.因材施教是指让(A )。

A.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尽可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B.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同一规格和基本标准

22.“面向每个学生”体现了(A )原则。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C .巩固性D.理论联系实际

23.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D )。

A.小组合作学习

B.分层教学

C.个别教学

D.班级授课制

24.与讲授法相比,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更关注( C)

A.学生是否参与学习

B.学习结果

C.学习过程

D.对学习过程结果同等关注和重视

25. 把教学进程设计为:设置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或课题——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的教学模式是(A )

A.设计教学模式

B.发现学习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模式

26.将心理咨询的临床疗法引入教学领域,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是(A )

A.罗杰斯

B.布鲁纳

C.布卢姆

D.赞可夫

27.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了(B )

A.系统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8.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倡的范例教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即( C )

A.个性、类性、综合性

B.稳定性、可行性、动态性

C.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D.德性、智性、体性

29.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探索,改变师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由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过程环节的构成是(D )

A.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

B.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C.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知识—布置作业

D.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展示与交流

30.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C )

A.传授知识

B.培养技能

C.培养人

D.育德

31.对教学模式研究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广泛的是美国学者( A )

A.乔伊斯和韦尔

B.柯尔伯格

C.杜威

D.布鲁纳

32.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是( C )

A.以学生为本

B.让学生自发地学习

C.给学生以安全感

D.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

33.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接枝如接知”体现了教学的( B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1 分或 2 分,10 分;共如单项选择每题2 分则无多项选择)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模式的主要步骤包括( ABDE )。

A.诱导学习动机

B.领会新教材

C.拟定解决课题方案

D.巩固知识

E.检查

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 CD )。

A.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B.借助工具认识事物

C.认识对象的间接性

D.认识方式的间接性

E.学生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

3.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ABCDE )

A.设置问题情境

B.确定问题或课题

C.总结评价

D.执行计划

E.拟定解决课题方案

4.属于社会类的教学模式包括( ABD )

A.直率性训练模式B.角色扮演模式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D.课堂会议模式E.群辩法模式

5. 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课。下列属一课的有( ABCDE )

A.新授课

B.复习课

C.测验课

D.练习课

E.实验课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20 分)

1.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方法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2.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4.教学

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5.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6.系统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7.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8.量力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9.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10.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11.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与安排等问题。

12. 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间接的认识过程、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古城、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四、简答(2004.4 开始改为每小题5 分,共25 分,以前为每题6 分,共30 分)

1.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骄傲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3)面向每一个学生。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

2.为什么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教育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它应该服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的规律等等。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既要受到认识规律的制约,又表现出了它自己独特的特征,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间接的认识过程、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古城、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2.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赞科夫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的根本思想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一般发展是指学生个性所有方面的发展。他的教学原则体系是针锋相对地在批判和否定凯洛夫原有的五条原则体系基础上形成的:(1)高难度原则。赞科夫认为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和一般发展。因此提出与之相反的高难度员额,强调要讲教学建立在高水平之上,同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种能为学生紧张的智力活动不断提供丰富食物的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迅猛的发展。(2)高速度原则。赞科夫反对巩固性原则,主张只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学过的知识,就要向前进,就应当交给他们新的知识,以广度求深度。(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赞科夫提出加强和提高理论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尽可能在深刻地理解语言的规律、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规则的基础上,形成读、写、算技巧。(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主张要使得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应当能够理解知识得来的过程。(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赞科夫认为,对于差生要特别注意发展其智力和个性品质,这才是提高他们的根本方法。对于赞科夫的原则体系,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高难度和高速度的原则,受到比较多的质疑,集中在什么样的难度和速度是合适的。其余的三条原则,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肯定和好评,被认为是对凯洛夫教育学理论的突破。

3.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6.简述教学的任务。

传统的关于教学任务的认识,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7.简述教学活动的本质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活动是在过程中实现的,而过程则是通过活动得以展开的。因此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在本质上的含义是相同的。(1)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3)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8.常用的教学模式类型。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9.简述每一条教学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直观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的不同、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年龄特征的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难和障碍时,才需要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注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管擦,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是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的,从而使得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子啊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至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充分地提问和思考。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做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系统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课程的逻辑以及对于学生的要求。(2)教学必须由近

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针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需要和特点处理好近与远、浅与深、简与繁等问题。(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教师要善于从自己面对的实际出发,适当地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巩固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教师应当首先保证学生学懂学会,才可能获得巩固的良好效果。(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教师应当熟悉并且善于运用心理学的关于记忆和遗忘的规律组织安排巩固,以提高巩固的效率。(3)巩固的具体形式要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各种书面作业外,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应当本着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精神,合理地安排巩固工作,将作业量控制在恰当的范围。

量力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学素养,及时掌握心理学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的新的成果。(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教师要具体研究的问题包括:在学习某种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原有的知识准备情况如何?思维和记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可能发生什么困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难有稳定确切的具体标准,需要根据心理学揭示的普遍规律和对于学生的具体研究,由教师自己来把握。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坚持正确的方向。教师要主动地、适时地、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教师作为社会公民,享有思想和信仰自由,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学,坚持和维护社会基本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3)实事求是。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特别要防止形而上学,不能穿凿附会,生拉硬扯。(4)讲究教学艺术。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任务的具体特点,自然低讲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实际是相对实践而言的,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就降低到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学校教育的优势和意义。(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课堂学习相比,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去尝试和探索。(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地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学生发展的实际。(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学生的行为自觉水平和反思水平还比较欠缺,不大善于分析总结在联系实际过程中的收获,联系实际很容易沦为形式化。教师要加以引导,提供机会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及时交流体验,表达感受。

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骄傲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3)面向每一个学生。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

10.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

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 分钟、45 分钟或30 分钟,但都是统一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间歇和休息。

11.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讲心理咨询的临床疗法引入教学领域,创立了非指导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反对教师中心,注入知识,主张“学生中心的教学”“学习的自由”,针对这种教学,模式,他提出了一些相当于原则的基本教学要求:(1)以学生为本。罗杰斯认为,教师应将注意集中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学中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究竟想学什么?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学习与成长?(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人的学习总是有所侧重,一种是“要我学”,一种是“我要学”。只有学生自发的学习,即符合学生本人意愿和需求的学习,才可能达到“我要学”的境界。(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新的教学内容,虽然有时候会使学习者感到它对自己的价值,但在绝大多数场合,总是会对学习者形成压力,产生威胁,从而妨碍学习。教学应当尽可能地解除和降低这种压力和威胁,以便支持学生的学习。(4)给学生安全感。这是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罗杰斯所期望的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允学生做出个人选择,而且承认学生选择的合理性,只有营造出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学生才能获得安全感,从而产生真正有效的学习。

五、论述(共25 分;04.4 以前每小题10 分,共20 分)

1.试析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班级授课制是的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是的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逐渐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乏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2. 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学生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是在相对封闭的学校和课堂里,通过教师的讲授和书学习的。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其来源和去向脱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提供和创造机会,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形式使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体会思想观点、态度信念等的形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意义。在当前贯彻这一原则还特别应当强调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今天的中小学生是在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母和教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有许多新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实际是相对实践而言的,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就降低到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学校教育的优势和意义。(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课堂学习相比,联系

实际的实践过程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去尝试和探索。(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地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学生发展的实际。(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学生的行为自觉水平和反思水平还比较欠缺,不大善于分析总结在联系实际过程中的收获,联系实际很容易沦为形式化。教师要加以引导,提供机会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及时交流体验,表达感受。

3.联系实际论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同一班级的中小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的成绩、学习态度和方法、兴趣和爱好、气质和性格、禀赋和潜能方面都会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骄傲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3)面向每一个学生。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

4.你是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的?结合教育现实谈谈教学组织形式在当今有哪些新的变化?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班级授课制是的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是的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逐渐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乏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4.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13 分)

指在教学中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是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的,从而使得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子啊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至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充分地提问和思考。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做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最新教育学第七章知识要点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概念。 2、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3、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 4、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培养。 尤其是技能的分类,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形成的分阶段理论和现实应用问题。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研究发现,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练习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不断地练习,进步速度逐渐减慢,但仍有进步。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知识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对活动起定向作用。技能是控制动作执行的工具,要解决的问题是动作能否做出来,会不会做,熟练不熟练。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三)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1、区别: (1)从性质上来看,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属于个体表现的倾向性。 (2)从范围上来看,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某种活动方式只能适用于某类活动的效率中并影响着活动;而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它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并影响着活动的效率。 2、联系: (1)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形成过程中体现着个体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别差异。 (2)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要形成和提高能力,必须掌握与之相对应的基本技能。 二、技能的种类 (一)操作技能 1.操作技能含义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的特点 除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最后,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3.操作技能的分类 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前者指主要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后者主要是靠大肌肉群来完成。 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前者技能主要由一系列的连续的动作构成;后者技能主要是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动作构成.构成技能的各个动作在操作过程中彼此间可以相互独立。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前者技能在大多

教育学-第八章-教学(上)

第八章教学(上) 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 分,共40 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 )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2.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 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C )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 )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4.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5.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 B )。 A.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特殊的实践过程 D.师生交往活动 6.( D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 )教学原则。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 8.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C )。 A.教学 B.教学原则 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 )。 A.教学工作 B.智育 C.体育 D.德育C.教学模式D.教学方式 10.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称之为(A )。 A.教学模式B.教学原则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过程 11.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12.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B )。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第八章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C 2.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政治思想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D 3.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A 4.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 C 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B 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C 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B 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D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D 10.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A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练习题

第七章教学<上.>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 D ) A、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B、教学就是上课 C、教学就是智育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D ) 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3、“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 C )。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 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D、理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4、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B )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6、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D ) A、赫尔纽斯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7、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B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D )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B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D )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巩知识 D、理解教材 1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D ) 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12、“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3、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D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科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14、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C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1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力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6、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C )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17、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C )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育学第八章教学工作方法

教育学第八章教学工作方法、组织形式与评价【考试评价目标】… 一,填空题 1.教学工作以____为中心环节。 2.上课的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 3.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____。 4.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分为____、____和....................。.............一O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____和方法。 6.教学评价的原则包括客观性、发展性、____、指导性原则。 7.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和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一____—.____ 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称为____。 9.引导探究教学法包括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____。 lO.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____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 11.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 1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的特点具有____直观性、真实性。 13.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合作、____和不相干的。。 14.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于北京开办的____。 15.合作学习理论认为____应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1.上课2.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3.考虑教法 4.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5.系统6.整体性 7.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 教学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法8.引导探究教学法9.问题 10.《大教学论》11.班级教学12.形象性13.竞争的 14.京师同文馆15.群体合作分组结构 二、选择题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 ) A.制定教学计划B.了解学生 C阅读有关参考书D.备课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应用知识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的方法, 称为( ) A.讨论法B.研究法C实习作业法D.练习法 3.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旨在发掘教师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分组教学B.特朗普制c.小队教学D.合作学习 4.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称为( ) A.班级授课制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C.道尔顿制D.文纳特卡制5.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称为( )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相对性评价D.绝对性评价 6.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的原则是( ) 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整体性原则D.指导性原则 7.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是( ) A 久实验法B.练习法…C参观法D.实习作业法8.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凯洛夫D.杜威 9.教学过程中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等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贝尔一兰喀斯特制B.道尔顿制C文纳特卡制D.特朗普制 10.被称为灵活课程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小队教学B.特朗普制C合作学习D.分组教学

小学教育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八章 德育

小学教育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八章德育 [日期:2008-10-18]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字体:大中小] 云南省事业单位2010年定向招聘(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考试培训火热报名中,选择了千万不要错过... 文山州201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考前培训班招生详情查询红河州201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培训详细信息查阅 一、名词解释 1.德育 2.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3.德育的社会功能 4.德育的任务 5.道德教育 6.政治教育 7.思想教育 8.小学德育 9.小学德育过程 1O.爱国主义 二、单项选择题 1.( )是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4.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社会实践教育 5.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A.基础B.途径C.关键D.内容,

6.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7.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 A.手段B.方法C.途径D.内容 8.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B.政治思想教育C.政治课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9.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 10.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 )统一过程。 A.个体与环境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11.衡量小学生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行为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 12.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13.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14.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导向性原则 15.( )是为达到德育自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教育学第八章教学练习题

第八章教学<下>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D)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2、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B)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3、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度进行阐述是(B)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画》 D、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4、帕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C) A、班级授课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5、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C) A、唐代 B、宋代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后 6、现代我国学校的教学以(C)为基本组织形式。 A、个别授课 B、个别辅导 C、班级授课 D、讲座 7、把课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的依据是(A)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9、备课包括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和(A) A、了解学生 B、阅读参考书 C、上网 D、制订教学计划 10、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A) A、知识的传授者 B、学者和学习者 C、集体的领导者 D、学生的榜样 11、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C)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12、一节综合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B) A、组织教学 B、讲授新教材 C、巩固新教材 D、检查复习 13、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在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D)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效度 14、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D)来编班。 A、年龄 B、发展水平 C、知识经验 D、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15、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D)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16、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C) A、教学 B、教学原则 C、教学模式 D、教学方式 1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是指(B)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18、良好测验标准中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分数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是(D)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19、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A、理解 B、巩固 C、应用 D、迁移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在古代的东西方,个别教学制是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但到19世纪中叶,制已成为西方各国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2、苏格拉底善于运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形成了著名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八章教学

第八章教学(下)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备课 (一)钻研教材;(二)了解学生;(三)制定教学方案。 1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2 ?课题(单元)教学方案;3 ?课时教学方案(课案)。? 二、上课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 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可以 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另一种是根据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展开的程序、时限及相互关系。一般来说,综合课大体上由如 下五个环节构成。 第一,组织教学。第二,检查复习。第三,掌握新知识。第四,巩固新知识。? 第五,布置课外作业。? (二)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 ?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同时要精练、典型;2。作业的分量、难易要适 度; 3.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 4.对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具体说来,这些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及时复习功课,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第二,了解学生独立作业和自学的情况和学习条件。第三,查明学生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第四,与家长联系,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二是做好对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辅导工作。具体工作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对优秀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拓展学习的深度、难度。第二,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第三,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提高。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一)测验与目标 测验是要考查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谓教学内容的目标是指学科中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的知识等,行为和发展的目标是指心理操作和身体发展方面的目标。 (二)试题类型 在目前常用的测验中,试题类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供答型试题要求学生对出题者编制的问答题、 解答题作出答案。选答型试题要求学生对试卷提出的若干答案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三)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3)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目标:理解班级组织形式的概念,了解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掌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了解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重点:班级授课制 教学难点:如何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进程: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应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教学组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 古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盛行个别教学的形式。如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些教育也是如此。 特点: ①教师只同个别学生发生关系, ②学生年龄不等,程度不齐,学习内容进度不统一; ③教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效果差。 这是当时政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相应地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加快教学速度。班级上课制应运而生。 (1)早在16世纪,西欧一些学校就出现了按班级编制进行教学的形式。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3)以原苏联教育家凯罗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教育学第八章汇总

第八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内涵;“教学”和“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概念。至于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智育的实施除通过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等。概括地说,教学和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1.教学的主要作用 (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3)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不是唯一的活动 三、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

巧(基本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特点和阶段 1.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指导性;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教育性。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凯洛夫提出的五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3)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 (2)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是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1.教学原则的定义—— 教学原则是有效的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贯彻教学原则,正

教育学 第八章 课外活动

教育学第八章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含义: 答: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特点:(J) 答:第一,组织上的自愿性。第二,内容上的广泛性。第三,形式上的多洋相。第四,活动上的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J) 答:一,充实学生的活动,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4、课外活动的内容分为六类 答:社会政治活动,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 5、课外活动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6、群众性活动包括:(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 活动)。 7、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学科小组活动),(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 小组)。 8、如何开展好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答: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9、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J) 答: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这是指导教师的地位能否在学生心目中真正确立的保证。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学生的了解。三,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四,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五,为了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经验,深入开展有关课外活动的教育研究,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10、小学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包括(计划、准备、实施、检查、总结)等基本环节。 11、如何组织和实施课外小组活动? 答:一,周密计划,精心设计。二,真人准备,抓好落实。三,认真实施,全面检查。四,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12、认真准备,抓好落实要做到: 答:一,思想动员。二,落实任务。三,准备器材和场地。四,安全和纪律方面的准备。 13、(实施)是课外活动的核心环节,这个阶段,活动教师要做好(指导,协调,激励,检查,做好记录)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七章教学论(下) 一、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也纳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 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和运用教学 方法的指导思想。 3、课外活动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正式课程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的课外活动。 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时间表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教学的组 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5、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6、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7、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硬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8、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 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 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部分。 二、填空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第八章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八章教学(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A ) A 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 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目用百分制较方便 D 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2、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 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 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 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3、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D ) A 组织教学 B 检查复习 C 巩固新教材 D 讲授新教材 4、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 A ) A 相对评价 B 绝对评价 C 个体内差异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5、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纪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 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老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 ) A 分层教学 B 合作学习 C 小班教学 D 复式教学 6、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B ) A 个别教学 B 班级授课 C 分组教学 D 道尔顿制 7、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 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 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 备课 B 上课 C 布置批改作业 D 成绩考评 9、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行的测验是( D )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14.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老教育学第八章-教学

第八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521页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253页 第三节教学原则264页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278页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任务 关于教学任务的传统表述: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能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思 想感情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关于教学任务的不同表述: 科学知识的学习、思想感情的培养、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推行,各学术团体发起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对教学任务有了新的表述类似发达国家的表述方法:将思想感情和能力培养置于教学任务中居前的位置,同时把学习知识的任务放在靠后的位置。显然这样的变化,意在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

活动中过于强调知识,以至忽视了感情和能力培养。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 一、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一)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发展说)“发展”说的历史代表人物: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 近代的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 现代的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 可夫等人,都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 教学过程根本任务。 发展观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培养人,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发展观不足-----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削弱的老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过程(教学活动实践说) 李秉德的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 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 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桑新明的教学观点-----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器 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引起了学生信 息状态的变化,并由此导致学生内在结构的发展变化。 马建生的教学观点-----教学实践是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之

教育学第八章-第十一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八章教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 D )。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式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C )。 A、运用知识 B、感知教材 C、理解教材 D、知识的巩固 3、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做示性的实践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 ( B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践活动法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 对象,使学生亲自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 A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C )。 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式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 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 C )。 A、现代教育理论 B、传统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理论 D、实质教育理论 8、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 A )。 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感觉、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教学 9、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主是( D )。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及时而教 D、开而弗达 二、填空题 1、《学记》中说的“学不躐等”所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教师备课要写出三种设计是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成绩的检查与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2)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原则的涵义,明确各个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要求,理解各个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各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教学难点: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进程: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对教学原则的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基本已达成共识,一般认为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表明教学应当遵循何样的教育目的,教学要求;表明怎样依照教学规律而合理、有序、有效地组织教学。 (二)教学原则的涵义 1、合目的性 教学原则要与教育教学目的一致。不同类型的学校性质不同,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也不同,这会对教学原则有不同的要求。 2、合规律性 教学原则要符合教学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我们办好事情的前提,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规律的指导,只有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实践才能取得成功,也只有以规律为前提才能提出正确的教学原则。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原则对于全面完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等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经过不断的总结与归纳,逐渐形成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主要有: (一)直观性原则 1、含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感性经验,获得生动、清晰的表象,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从而为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性、抽象认识能力的发展打直基础。这一原则既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也主要地反映了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地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具体的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贯彻要求: ①要恰当选择直观手段 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特点加以选择,要注意它的代表性,典型性。

小学教育学全本讲解

《小学教育学》教案 目录: 说明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三章学校 第四章学生 第五章教师 第六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八章课程 第九章小学教学工作 第十章课外活动 说明 一、《小学教育学》学科性质 1、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及学位课程。 2、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3、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学好小学教育学,掌握小学教育规律,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目的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理论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实践能力] 3、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道德品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精神,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要联系小学实际,充分反映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其

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 3、实用性原则。在传授给师范生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训练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并加强教学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性原则。从高师院校实际出发,照顾师范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论述教育理论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难点适当分散。内容力求充实具体,理论阐述既要通俗易懂,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5、系统性原则。加强本课程与《心理学》、《教材法》的联系,本课程的教学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并为教材法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 根据高师教学计划规定,小学教育学课程一学期完成,教学时数共约为60学时,其中讲授时数为54学时,余6学时供见习、课堂讨论及自由伸缩之用。 在每章内容提要之前,对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作简要的说明,以帮助师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五、主要教学参考书 教材: 黄济等主编《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