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合集下载

海洋生物生态类练习题及答案

海洋生物生态类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 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1)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2)浮游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

答: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①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2μm;②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μm;③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μm;④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200-2000μm;⑤大型浮游生物(macroplankton):2000μm-20mm;⑥巨型浮游生物(megaplankton):>20mm。

2)在研究海洋食物链能流时,按大小划分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这种大小等级划分往往包含相应的摄食者—被食者的营养关系。

3. 海洋游泳动物包括哪些主要门类?说明鱼类生活周期中的洄游行为及其意义。

答:1)海洋游泳动物主要包括: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海洋爬行类、海洋哺乳类2)①鱼类洄游行为:洄游(migration)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

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

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

通过洄游,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动。

或: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

海洋生态分类指南

海洋生态分类指南

海洋生态分类指南海洋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环境,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以及各种群数量、个体大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

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协调进化的。

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将海洋生物分为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3类。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无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悬浮于水中随水流移动,包括细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动物(如水母、腹足纲软体动物的翼足类、异足类,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等)。

多数终生营浮游生活,称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数种类仅于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称为阶段性浮游生物,如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被水流冲荡而出现在浮游生物中,如某些低等甲壳类的介形类、涟虫类等,称为暂时性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层;浮游动物则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数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动。

浮游生物一般体重轻(外壳重量轻、体内脂肪含量高,富有粘液)、沉降阻力大(身体相对面积大,体表多刺毛、突起,群体连成片)或者具有纤毛、鞭毛而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游泳生物游泳生物指那些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而游泳能力强的动物。

包括鱼类、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爬行动物(如海蛇、海龟)、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和一些大型虾类(如对虾、龙虾)等,它们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有些种类能横跨大洋作长距离的洄游,如金枪鱼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剑鱼每小时速度达70公里以上。

海鳗以整个身体弯曲摆动向前游动,乌贼和章鱼则从漏斗口向外喷射水流以推动身体反向运动。

它们有时生活在上层水域(如太平洋鲱鱼),有的生活在中层或底层水域(如小黄鱼、真鲷、牙鲆)。

游泳动物除了有发达的游泳器官外,身体大多呈流线型,以减小阻力,提高游泳速度。

底栖生物底栖生物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种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几乎全部大型藻类和红树等种子植物),底栖动物(海绵、腔肠、环节、线形、软体、甲壳、棘皮、脊椎等门类均有底栖种)。

海洋生物生态类型 - 海洋生物生态类型

海洋生物生态类型 - 海洋生物生态类型

环境海洋学
42
5.3.2.2 终生浮游动物— 分类和生物学
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
生态意义:海洋光合作用总量的2025%由硅藻完成
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
羽纹型:长条形,常见于淡水种 辐射型:围绕中心点呈辐射状排列,常见 于海水种
辐射型硅藻
Cyclotella sp. 小环藻
Cyclotella stelligera.
圆筛藻
甲藻的分类
纵裂甲藻纲:顶端2根鞭毛, 细胞壁由两个纵瓣构成。
横裂甲藻纲:细胞被横沟分 成上下两半,有2根鞭毛, 一根由顶端向后伸展,另一 根在横沟区绕细胞横伸
甲藻毒素
多种甲藻能产生毒素
利马原甲藻 Prorocentrum lima 细胞 倒卵形,两甲壳组成。世界性广布种,分 布于热带水域直到亚南极水域。附着在河 口或沿岸浅海底的海草上以及浅海底沙粒 上,也可有偶然性浮游生活。我国海南省 三亚海区珊瑚礁海域的大型海藻上多有附 着。
螺旋藻 Spirulina sp.
蓝藻
能够固氮 热带海洋中数量丰富 能够引起赤潮爆发
5 海洋环境生态学
5.1 海洋环境生态学概述 5.2 海洋生态环境及其要素 5.3 海洋生物生态类型 5.4 海洋生态系统类型 5.5 海洋物质生产与能量流动过程 5.6人类活动与海洋生物生态响应
环境海洋学
5 海洋环境生态学
5.1 海洋环境生态学概述 5.2 海洋生态环境及其要素 5.3 海洋生物生态类型 5.4 海洋生态系统类型 5.5 海洋物质生产与能量流动过程 5.6人类活动与海洋生物生态响应
5.3 海洋生物生态类型
5.3.1 浮游植物 5.3.2 浮游动物 5.3.3 底栖生物 5.3.4 游泳生物

海洋生态环境学 第3章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海洋生态环境学  第3章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叉状角藻
海洋原甲藻
微小原甲藻
长崎裸甲藻
三角角藻
多纹漆沟藻
3)浮游动物的主要类别
① 原生动物 protist
•原生动物是一大类具有或无明确亲缘关系的单细胞“低等动 物”的泛称或集合名词。从系统发生上讲,是一个非单起源 的混合体。
•原生动物的共同特征:它们是单细胞或由其形成的简单无明 确细胞分化的群体。
物质 能量
浮游动物的生态作用:
1. 浮游植物生产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 其他动物利用。 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来控制初级生产力, 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它动物资源群 体的生物量。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生物生产中起到“蜂腰控 制作用”
2. 有些浮游生物(如毛虾、海蜇)本身就是渔业对象。 3. 有的可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有助于了解海流和水
都是海洋生活的小型动物。除了锄虫属(Spadella)为底栖生
活之外,其余全部为浮游生活。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广、数量大, 在海洋浮游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些种是表层浮游生物
(epiplankton),一般在透光层(200m之内);有些种属 中层浮游生物(mesoplankton),约在200—1000m深度之 内。也有的种为底栖浮游生物(bathyplankton),约在
•细胞具有硅质外壳,较大(2-200um,个别可达 1000um),单个细胞或成链状; •往往分布于高纬度和温带地区及沿岸和上升流区; •死亡后沉入海底形成硅质软泥; •无性繁殖和复大孢子; •某些硅藻可形成休眠孢子。
复大孢子:当硅藻达到某个临界最小体积时,通常形成一个缺少硅质骨骼并仅含有 一半遗传物质的细胞来进行一次有性繁殖,这样的细胞融合成一个配子体并膨大产 生一个复大孢子。

海洋生物探究知识点总结

海洋生物探究知识点总结

海洋生物探究知识点总结海洋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包括海藻、动物和微生物。

海洋生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海洋生物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海洋生物的分类、分布、种群动态、生活习性、营养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一、海洋生物的分类1.海洋植物海洋植物是指生长在海洋中的植物,主要包括海藻和海草。

海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藻类植物,包括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海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够为海洋生物提供藏身之地和生活空间。

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海底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浅海水域。

海草可以净化海水、稳固海底沉积物、提供栖息地、供给营养物质、保护海岸线等,对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2. 海洋动物海洋动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等。

浮游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漂浮的微小生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起始环节,对调节海洋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底的动物,主要包括海绵、珊瑚、贝类、蟹类、海星、海胆等。

底栖生物栖息在海底的各种生态环境中,对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游泳生物是指在海洋中游泳的动物,主要包括鱼类、海豚、鲸类等。

游泳生物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也是人们从事渔业生产的主要对象。

3. 海洋微生物海洋微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微小生物,主要包括浮游微生物和底栖微生物。

浮游微生物是一类生活在海洋中漂浮的微小生物,主要包括浮游细菌、浮游真核生物等。

浮游微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底栖微生物是一类生活在海洋底栖栖地的微小生物,主要包括底栖细菌、底栖真核生物等。

底栖微生物参与了海洋生物的营养循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二、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生物的分布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海洋生物的分布可以根据海水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浓度、营养盐浓度等因素进行划分。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海洋底栖生物按照营养方式可划分两大类
海洋底栖植物
种类很少
海洋底栖动物
种类繁多、组成多样
1 海洋底栖植物
这类植物靠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提 供营养,是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
它们大多营定生生活,固着于底层,主要分布 在透光的潮间带和潮下带。
有些种类,如红藻类的海萝和红树,可以生活 在潮上带,退潮后能长时间经受太阳的酷晒。
光合细菌
甲藻
海洋浮游植物主要包括:光合细菌、蓝藻、硅 藻、甲藻、绿藻、金藻等。
海洋浮游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 生产者,属于初级生产者,其中有些细 菌又是还原者。
由于需要吸 收光能,海 洋浮游植物 一般分布在 海洋的上层 或透光带。
பைடு நூலகம்
2 海洋浮游动物:
特点:种类繁多,结构复杂。
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 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包括各类水母)、轮虫类、 甲壳纲节肢动物、腹足纲软体动物等以及各类动物的浮 游幼体。 浮游动物中以甲壳动物的桡足类最为重要。
大王乌贼 须鲸
4 陆源游泳生物
常出现于海岸沙滩、岩石、冰层或浅海等处。
三 海洋底栖生物
定义:栖于海底区的底内或底面,或不能长 期在海水层中做较长距离游泳的生物。
海洋底栖生物是栖息在潮间带、浅海及深海海底的生 物,它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群,包括了 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海藻和海洋种子植物。
固着或附生于岩礁坚硬物体和沉积物表面的海绵动物和苔藓动物腔肠动物的珊瑚虫类和水螅虫类软体动物的牡蛎贻贝扇贝等以及匍匐爬行于基底表面的螺类海星寄居蟹等统称为底上动物
第七章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根据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运动能力及所处海洋水 层环境和底层环境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群

海洋生物的生态位

海洋生物的生态位

海洋生物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和功能角色。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物的生态位,包括它们在海洋中的角色、相互关系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海洋生物的分类海洋中的生物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中层生物。

浮游生物包括微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它们通常漂浮在水中的上层。

底栖生物生活在海底,包括海藻、海绵、珊瑚等。

中层生物则生活在水域的中层,如鱼类、章鱼等。

二、海洋生物的角色海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提供了大部分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其次,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底栖生物则维持了海底的生态平衡,如海藻可以吸收多余的养分,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鱼类等中层生物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其他海洋生物的天敌。

三、海洋生物的相互关系海洋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食物链是其中最为显著的相互关系之一。

食物链通过食物的链式传递,将能量从一个生物传递到另一个生物。

有些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然后被中层生物捕食,再经由其他生物吞食。

这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关系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另外,一些海洋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共生关系。

例如,珊瑚和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就非常重要。

珊瑚提供庇护和养分给藻类,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能量。

这种共生关系对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四、海洋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生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首先,它们通过食物链的调控,控制着海洋中各个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

其次,海洋生物通过氧气的释放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对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此外,海洋生物在水质净化和养分循环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过度开发和污染,海洋生物的生态位正受到严重威胁。

许多鱼类因被过度捕捞而濒临灭绝,珊瑚礁遭受到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海洋学导论教学大纲

海洋学导论教学大纲

《海洋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 40 学分:2.5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0面向专业:水产养殖学课程代码:B4900003先开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性质:必修课执笔人:杨宁审定人:付国庆潘庆杰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黑体小三号)一、说明(黑体四号)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黑体小四号)(内容,宋体五号)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知识体系。

《海洋学导论》是一门研究和阐述海洋学基本理论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重点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客观的了解海洋,从而形成保护海洋的意识,为以后利用海洋资源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黑体小四号)(内容,宋体五号)本课程从地球科学系统看海洋科学体系,以海洋科学体系为主线,系统阐述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主要成果。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海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黑体四号)要求列出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并在每章内容后列出重点、难点、建议教学方法和思考题等(内容,宋体五号)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地球科学1.地球科学体系2.海洋科学定义、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第二节海洋科学的发展史1.海洋科学的发展史2.中国的海洋科学发展史本章重点:地球科学包含的学科、海洋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特点本章难点: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思考题:1.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2.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4学时)第一节地球的基础知识1.地球的宇宙环境2.地球的形状、圈层结构3.地球的起源与地质时代第二节海与洋1.地表海陆分布及海洋的划分2.海水的起源与演化第三节海底的地貌形态及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1.海底的地貌形态:海岸带、大陆边缘、大洋底2.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等第四节海洋沉积1.滨海沉积2.大陆架沉积3.大陆坡-陆隆沉积4.大洋沉积第五节海底矿物资源1.海底矿物资源:砂矿、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磷钙石和海绿石等本章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海洋的划分、海底的地貌形态、海洋沉积本章难点:海底的地貌形态、滨海沉积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思考题:1.海与洋的特点2.海洋沉积物质、沉积环境的种类及滨海沉积的种类3.三角洲形成的条件、按形状及水动力分类。

海洋生物—主要的海洋生物门类

海洋生物—主要的海洋生物门类

海洋生物—主要的海洋生物门类1. 原生生物界1) 硅藻门,常见种类如硅藻、圆筛藻、角毛藻等等。

硅藻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成分,在海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中占有重要地位。

2) 甲藻门,常见种类如裸甲藻、多甲藻、夜光藻、角藻等等。

甲藻也是重要的海洋浮游生物,有些种类在大发生时将形成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破坏。

3) 肉足鞭毛虫门,本门动物与纤毛虫门在以前称为原生动物门,常见种类如各种有孔虫、放射虫、夜光虫等。

原生动物是海洋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虽然个体很小,但数量非常大,素有“海洋中的小巨人”之称,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另外,由于原生动物在地球上的生存年代久远,其种类、分布、化石还是研究地质演化、寻找石油矿藏等重要指示生物。

世界已知的原生动物约65,000种。

2. 植物界常见的海洋植物主要是大型藻类和红树。

大型藻类包括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

大型藻类不但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些种类可以食用,或者提取活性物质用于生物制药,或者做工业原料,或者兼而用之。

例如石花菜除了可食用,还是琼脂的原料。

很多大型藻类已可人工养殖。

海洋中的高等植物种类远少于陆地。

常见的高等海洋植物有各种红树、海草等。

红树形成的红树林对于维护海岸环境、防止海水入侵有重要作用。

1) 红藻门,常见种类如紫菜、石花菜、龙须菜、麒麟菜、红毛菜、珊瑚藻、海膜、江蓠、红皮藻、凹顶藻等等。

2) 褐藻门,常见种类如马尾藻、海带、裙带菜、鹿角菜等。

3) 绿藻门,常见种类如浒苔、石莼、刚毛藻等。

4) 被子植物门,常见种类如红树、秋茄、海桑、水芫花、玉蕊、木榄、海莲、角果木、海恾果等红树植物以及大米草、互花米草等各种海草。

世界已知的红树植物约80多种,海草约50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种类的海草在从其它国家引进用于防护堤岸时,由于在被引进地区没有天敌等生态控制机制而爆发性繁殖生长,对当地海岸的原有植被造成极大破坏,有的种类甚至从海岸侵入内陆几十公里,侵入农田,给当地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海洋环境生态学-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3)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海洋环境生态学-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3)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上升流是重要的高生产力区,也是重要的渔场。
【举例】秘鲁渔场、浙江沿岸渔场
(3)浮游动物中冷水性种类和数量比例增加; (4)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 (5)食物链环节较少; (6)游泳生物(主要是鱼类)生命周期较短,偏向
于r-选择的类型。
七、大洋生态系统
1、生境特征 (1)大洋区是大陆架之外的整个水体和海底。相对
四、红树林沼泽
1、红树林沼泽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淤泥浅滩所特有的生态系统。 具有稳定和保护热带海岸的重要作用。
2、红树植物是能耐受海水盐度的挺水陆地植物,具有表面根、 支柱根、气生根等根系帮助其呼吸及抵抗风浪冲击。果实在 树上发芽形成幼苗,等到成熟时才下落,插入松软的海滩淤 泥中。
红树林海岸
红树植物的叶、花
(2)生物群落垂直分带非常明显。
【举例】潮间带较上部生活的代表种类是藤壶,藤壶带下方常 是牡蛎占优势,再下方以贻贝数量较多。
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1、岩岸潮间带 (3)决定分带的主要原因: 物理因素:主要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长短 生物因素:捕食作用和空间竞争 生物的适应性
苏格兰海滨两种 藤壶的垂直分布
七、大洋生态系统
2、生物群落特征
(1)大洋的初级生产者以“微微型浮游植物”占优 势,生产力较低。
(2)大洋水层食物链长(平均可达6个环节),营养 物质基本上在透光层矿化和再循环。
(3)深海动物对黑暗、低温、高压环境形成各种适 应机制。
(4)深海底栖生物的生物量随深度增加迅速递减, 但多样性水平很高,并有很多特有种类。
(5)深海动物的食物稀少,生产力很低,依靠上方 水层沉降的一些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尸体和有机碎 屑为生。
七、大洋生态系统
3、深海动物的适应机制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分类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分类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分类
海洋生物是在海洋环境下生活的生物群体,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
性和多样性,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也非常多样。

根据生态角度的不同,可以将海洋生物生态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1. 海洋浮游生物:这一类生物主要指游泳能力比较强的生物,包
括浮萤、海藻、浮游植物等。

它们通常在海洋表层活动,并且会随着
海流漂流,起到了重要的生态作用。

2. 海洋底栖生物:这一类生物主要指生活在海底上的生物,包括
珊瑚、海葵、海星等。

它们主要依靠海洋底部的沉积物和礁石等提供
生存环境,起到了保护海洋生态的作用。

3. 海洋深水生物:这一类生物主要指生活在深海环境中的生物,
包括巨型浅海生物、珍稀海洋小生物等。

它们可以在缺氧和极端温度
等环境下存活,进而发展出独特的生态特征。

4. 海洋中上层掠食者:这一类生物主要指海洋食物链中处于掠食
者位置的生物,包括鲨鱼、鳐鱼、剑鱼等。

它们以小型浮游生物和小
型鱼类为食,从而维持了海洋食物链的平衡。

综上所述,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种类繁多,每一类生物在海洋生
态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生态类型需要不同的保护措施,
才能实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 b)
( c)
( d)
( e)
图2-8
( f)
( g)
图 2 .9 底 栖 植 物 的 代 表 ( 引 自 B arn es & H u gh es 1 9 8 2 ) ( a ) 底 栖 硅 藻 ;( b ) 丛 状 藻 类 ;( c ) 珊 瑚 藻 ;( d ) 墨 角 藻 ;( e ) 浒 苔 ;( f) 大 型 海 藻 P o s t e l s i a ;( g ) 海 草
8
6 5
4 7
1cm
图 2 .1 1 底 栖 动 物 的 代 表 ( 二 )( 引 自 P a r s o n s e t a l. 1 9 8 4 )
糠 虾 [H etero m ysis (1 )]; 半 索 动 物 [S a cco g lo ssu s (2 )]; 端 足 类 [ B a th yp o reia (3 )]; 软 体 动 物 [ M ya (4 ), T ellin a (5 ), M ercen a ria (6 ), E n sis (7 )]; 多 毛 类 [D o d eca ceria (8 )]
翻车鱼(Mola Mola, also sunfish) 是地球上最大的浮游动物
四、漂浮生物
水漂生物(pl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ton)
表上漂浮生物(epineuston)
(a)
(b)
(c)
表下漂浮生物(hyponeuston)
(d)
(e)
(f)
图 2.6 漂浮动物的代表(引自 Barnes & Hughes 1982)
在温度适宜、营养盐等充足的情况下,硅藻和其他浮 游植物每天进行细胞分裂的次数能达到几十次, 因而形 成规模很大的“水华”,有时候从太空也能清晰分辨出来。

第三节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第三节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迄今,热液区发现的动物种类
又大又肥的蛤,体内竟有红色的血液。它 们长得很快,一般有碗口大; 还有一种状如蒲公英花的生物,常常几十 个连在一起,有的负责捕食,有的管着消化, 各有分工,忙而不乱。 这里的生物各有特色,其乐融融,成了真 正的"世外桃园"。
已达到10个门490种;

软体动物门最多; 新门:被套动物门(原腔动 物); 多为无脊椎动物,脊索动物只 有鱼纲;

海洋微生物;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初出现的最低等的真核 单细胞动物。它们最大的长数厘米,最小的仅1微 米。现有记录的约6、7万种,多为海洋种类。
郑守仪,中国原生动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 研究所研究员。开创和发展了我国 有孔虫的研究。
浮游动物
漂浮动物
二、游泳动物





海洋鱼类 哺乳类: 鲸、海豚、海豹、海牛 爬行类: 海蛇、海龟 海鸟 软体动物: 乌贼 一些虾类。
3、大型底栖生物:不能通过1.0mm筛网的类别,除在 滨海带之外,大型底栖生物都是动物。
2、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
海底热液区新奇的生物乐园
有血红色的管状蠕虫,最长的达3米,横 七竖八地排列着,它用血红色肉芽般的触手, 捕捉、滤食水中的食物。这些管状蠕虫只靠 一根管子在海底蠕动生活。但它的体内有血 红蛋白,触手中充满血液; 没有眼睛大得出奇的蟹爬来爬去;
E、大型浮游生物: 2000μm~20mm F、巨型浮游生物:>20mm
(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长短分类
A、终生浮游生物: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这一类。
B、阶段浮游生物:即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一般为幼 体阶段)营浮游生活,成体则营底栖生活,特别是 在热带、亚热带沿岸浅海区常见。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第二章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第一节 海洋环境一、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海洋面积为 362×106 km2,约占地球面积 71%,平 均深度为 3800 m,最深处超过 10 000 m。

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 1370×106 km3,比陆地和 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 300 倍。

可见地球看上去更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Pacific Ocean)、大西洋(Atlantic)、印度洋(Indian Ocean)和北冰洋(Arctic Ocean)。

四大洋中太平洋面积(包括附属海,下同)最大(179.7×106 km2),几乎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大西洋其次(93.4×106 km2),再次是印度洋(74.9×106 km2),北冰洋面积最小(13.1×106 km2),它是以北极为中心被西欧和北美洲所环抱的大 洋(图 2.1)。

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在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围绕南极大陆而连成一片,并且 具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对大洋环流起重要作用,又是大洋底层水 的主要源地。

因此,通常将 40°S 以南(或从南半球亚热带辐合线明显处)至南极大陆之 间的海域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域)。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environmental gradient),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 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它们对海洋生物的生活、 生产力时空分布等都有重要影响。

纬度梯度主要表现为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 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 和不同纬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深度梯度主要由于光照只能透入海水的表层,其下方只 有微弱的光或是无光世界。

同时,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表层因太阳辐射而温度较 高,底层温度很低且较恒定,压力也随深度而不断增加,有机食物在深层很稀少。

海洋环境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概述

海洋环境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概述

海洋环境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概述海洋101 陈家莹 101005摘要:广阔的大海中充满了生命的足迹,在这海洋沙漠中,天空中的阳光透射不进来,海底则是无尽的黑暗深渊。

无尽的大海看似荒芜一片,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着无数的奇特生物聚居此处。

本文结合海洋生态学对“海水某些特性的生态意义”、“分解作用、主要分解者类型及其意义”以及“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几个知识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海水特性,分解作用,生物多样性一、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生态意义浩瀚的海洋孕育着各种各样与陆地上不同的生物,海水的一些性质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海水的溶解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等特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例如海洋植物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溶解在海水中的各中养分,同时,海水的透光性可以使海水中的浮游植物进行很好的光合作用。

在海洋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个体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这是由于海水的浮力对它们起到了支撑、传送和保护作用,从而使它们简化自身结构的复杂性,使其更易于生存繁殖。

此外,海水浮力对大型藻类(如长达20~30M的巨藻)和大型动物起支撑作用,海洋中存在重达数十吨的动物(如蓝鲸),这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能存在的。

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大约有20多万种,根据其生活方式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生态类群。

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浮游生物如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西北太平洋陆架区的特征种,也是我国近海重要浮游桡足类之一。

基于中华哲水蚤在海洋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中的重要地位,故被称为海洋浮游动物的“关键种”。

它与我国近海渔场的渔获量有密切关系;游泳生物如鱼类的流线型身体,腹部浅色背部深色都是适应环境的机制。

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

研究并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预报汛期、渔场,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高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大型底栖生物:不能通过1.0mm筛网的类别,除在 滨海带之外,大型底栖生物都是动物。
2、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
海底热液区新奇的生物乐园
有血红色的管状蠕虫,最长的达3米,横 七竖八地排列着,它用血红色肉芽般的触手, 捕捉、滤食水中的食物。这些管状蠕虫只靠 一根管子在海底蠕动生活。但它的体内有血 红蛋白,触手中充满血液; 没有眼睛大得出奇的蟹爬来爬去;
迄今,热液区发现的动物种类
又大又肥的蛤,体内竟有红色的血液。它 们长得很快,一般有碗口大; 还有一种状如蒲公英花的生物,常常几十 个连在一起,有的负责捕食,有的管着消化, 各有分工,忙而不乱。 这里的生物各有特色,其乐融融,成了真 正的"世外桃园"。
已达到10个门490种;

软体动物门最多; 新门:被套动物门(原腔动 物); 多为无脊椎动物,脊索动物只 有鱼纲;
E、大型浮游生物: 2000μm~20mm F、巨型浮游生物:>20mm
(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长短分类
A、终生浮游生物: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这一类。
B、阶段浮游生物:即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一般为幼 体阶段)营浮游生活,成体则营底栖生活,特别是 在热带、亚热带沿岸浅海区常见。
C、偶然浮游生物:这类原非浮游生物,仅有时(如夜 晚)短暂地离开底层营浮游生活,如涟虫类、糠虾 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底栖动物。
第三节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
一、浮游生物 二、游泳动物 三、底栖生物
一、浮游生物(plankton)
浮游生物:缺乏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 水层中的生物群。
为什么说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 重要地位?

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有 孔 虫 四 膜 虫


活性物质
地质上的应用 指示生物 实验材料 危害 :赤潮;

海洋微生物;
鞭毛虫
放射虫
病害
夜 光 虫
太阳虫
钟虫
喇叭虫
疟原虫
痢疾内变形虫
小瓜虫
浮游生物适应浮游生活具有的结构和能力的几种类型
1、 扩大个体表面或成群体增加浮力 缩小体积可增大相对表面积,从而增加抵抗下沉的阻力。 具有刺毛、突起或连结群体,抵抗下沉。 2、 减轻比重增加浮力 产生气体、油等比重轻的物质 分泌胶质。 增加水分。 外壳和骨髂退化或消失。 3、依靠纤毛或鞭毛的摆动及依靠肌肉的收缩运动产生微弱的“主 动性运动” 使生物体向前移动并可使生物保持悬浮状态。
(3)按营养方式分类
A:浮游植物 B: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主要类别
单细胞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最主要的自 养生物,包括硅藻、甲藻、蓝藻、金藻、绿藻、 黄藻等。
赤潮异弯藻 海洋原甲藻 亚历山大藻
中肋骨条藻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主要类别
1、原生动物
2、浮游甲壳动物
3、水母类和栉水母类
4、毛鄂动物
5、被囊动物 6、其他浮游动物
(2)海藻
(3)维管植物 A、双子叶植物(如红树、秋茄、木榄、桐花树等)
B、单子叶植物(如大叶藻、喜盐藻、大米藻等
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关系划分的生态类群
1、底表生活型
(1) 固着生物 (2) 附着生物 (3) 匍匐动物
2、底内生活型
(1)管栖动物
(2)埋栖动物(底埋动物) (3)钻蚀生物(钻孔生物)
3、 底游生活型
根据个体大小划分的底栖类群
1、微型底栖生物:可通过0.1mm的种类,包括细菌、 微型藻类(滨海带)、原生动物。
2 、小型底栖生物: 可被 0.1~1.0mm 筛网截留的种类, 通常由少数较大的原生动物(特别是有孔虫)以及线 虫、介形类、涡虫类、腹毛类和猛水蚤类组成,也包 括有大型底栖动物(如多毛类、双壳类)的幼体。
海底鱼类
君王天使鱼
法国天使鱼
比目鱼
濑 鱼
金鳞鱼
蝴蝶鱼
石 鲈
河 豚
鹦嘴鱼
虾虎鱼
四眼蝴蝶鱼
金枪鱼
犬齿金枪鱼
海 胆
粘 鱼
绿鳗鱼
大白鲨
双髻(j ì )鯊

驼背鲸
海 豚
海 狮
海 牛
三、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的主要类别 1、底栖植物:
(1)单细胞底栖藻类: 蓝藻细菌(蓝绿藻)硅藻类(羽纹硅藻) 甲藻类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初出现的最低等的真核 单细胞动物。它们最大的长数厘米,最小的仅1微 米。现有记录的约6、7万种,多为海洋种类。
郑守仪,中国原生动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 研究所研究员。开创和发展了我国 有孔虫的研究。
浮游动物
漂浮动物
二、游泳动物





海洋鱼类 哺乳类: 鲸、海豚、海豹、海牛 爬行类: 海蛇、海龟 海鸟 软体动物: 乌贼 一些虾类。
浮游生物的类别
浮游生物是一个大的生态类群: (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分类 (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长短 分类 (3)按营养方式分类
(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分类
A、微微型浮游生物:<2μm B、微型浮游生物: 2~20μm C、小型浮游生物: 20~200μm
D、中型浮游生物: 200~2000μ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