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类群
鸟类分类1-基本介绍及国外的目1
各鸟类生态类群所包含的目别
生态类群
所包括的鸟类目别
走禽类:鸵形目、几维目、共鸟 形目、美洲鸵目和鹤鸵目 游禽类:潜鸟目、鸊鷉目、鸌形目、企鹅目、鹈形目、雁形目、 鸥形目
涉禽类:鹳形目、鹤形目、鸻形目 鸠鸽类:鸽形目 鹑鸡类:鸡形目 猛禽类:隼形目、鸮形目 攀禽类:鹃形目、夜鹰目、雨燕目、鹦形目、咬鹃目、佛法僧目、 鴷形目、鼠鸟目
1.鸵形目Struthioniformes 鸵鸟科Struthionidae
鸵鸟科(Struthionidae)只有鸵鸟一种,是大家
最熟悉的走禽,也是现存最大的鸟,身高可 达2.5米,体重达135千克,卵重超过1.3千克。 鸵鸟主要产于非洲,但在史前时期曾经出现 在中国。鸵鸟擅长奔跑,腿部裸露,只有两 个脚趾 。
1、无飞翔能力而高度适应于游泳生活。
2、体形流线型,前肢鳍状。
3、羽毛短而弯曲,成鳞片状。 4、尾短,腿短并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
蹼。 5、骨骼沉重不充气,龙骨突发达,利于 前肢划水。 6、皮下脂肪发达,利于在寒冷地区和在 水中保温。
皇企鹅(Aptenodytes forsteri)
鸵鸟(Ostrich) (Struthio camelus)
即非洲鸵鸟, 足仅具二趾, 适于沙漠生 活,奔跑时 扇翼相助, 一步可跨8m, 时速达60km。
2.美洲鸵目Rheiformes: 美洲鸵科Rheidae
美洲鸵鸟科(Rheidae),分大美洲鸵和小美
洲鸵两种。大美洲鸵是美洲最大的鸟,但 比鸵鸟要小得多,体重只有25千克。小美 洲驼体型更小,是体型最小的大型走禽。 美洲鸵鸟有三个脚趾,又被称作三趾鸵鸟, 虽然也不会飞,翼却比较发达。
海洋生态 总复习
第○章绪论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之间及其与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海洋生态学重大研究成果:(自我发挥)①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②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③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④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⑤海洋微食物环研究。
⑥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
⑦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⑧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
⑨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⑩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述2.Gaia假说/大地女神假说(地球自我调节理论):大气中活性气体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的生长、代谢所调控的,当地球环境受到干扰或破坏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就会通过其生长、活动和代谢的变化来缓和地球环境的变化。
Gaia 假说是生物圈水平上的控制论系统。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三大环境梯度:①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①浮游生物: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②游泳生物/自游生物: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
③底栖生物:生活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
3.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①微微型:<2μm;②微型:2-20μm;③小型:20-200μm;④中型: 200-2000μm;⑤大型:2000μm-20 mm;⑥巨型:>20mm。
4.浮游生物的重要性:(1)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2)浮游植物生产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
(3)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初级生产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4)有些浮游生物本身就是渔业对象。
(5)水团、海流的指示种(indicator species)(6)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资源 .5.游泳动物的洄游:①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游向产卵场的洄游。
微藻分类及生态学
(二)代表种类
1.颤藻属(Oscillatoria) (1)形态:单条藻丝或由许多藻丝组成的群体,
藻丝不分枝;
(2)结构:无胶质鞘或罕见极薄的鞘,细胞短 圆柱形或盘状,顶端细胞形态多样,末端增 厚或具帽状结构;
(3)繁殖:藻殖段繁殖(在隔离盘处断裂); (4)特性:能颤动,匍匐式或旋转式运动。
紫球藻属(Porphyridium) (1)形态:单细胞,常不规则的聚集,外被一层薄
胶膜。细胞多数为球形,血红色。
(2)细胞结构:具1个轴生星状或不规则形状的色素 体及1个无淀粉鞘的蛋白核。类囊体膜伸入蛋白核。
(3)繁殖:细胞分裂。
Porphyidium
金藻门
一、一般特征:
(一)形态:
1.自有运动种类为单细胞或群体,群体的种类由 细胞放射状排列呈球形或卵形体,有点具透明的 胶被,细胞前端具1条、2条等长或不等长的鞭毛, 细胞裸露或在表质覆盖许多硅质鳞片。 2.不能运动的重量为变形虫状、胶群体状、球粒 形、叶状体形、分枝或不分枝状体形。细胞具细 胞壁,成分以果胶质为主。
分孢子、果孢子、壳孢子等。
3.有性生殖:卵式生殖 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囊)产生无鞭毛的不动精子; 雌性生殖器官(果胞)内含1卵 (四)生活史 孢子减数分裂,具世代交替;且多数为配子 体、果孢子体和(四分)孢子体三种植物体的 世代交替。
(五)分布:多产于海水中,且处于深海中。
二、红藻门代表种类
• 红藻门约4000余种,分为两纲:红毛菜纲 (Bangiophyceae)和红藻纲 (Rhodophyceae)。
第二章 微藻分类及生态学
第一节 微藻分类学
藻类分门的主要依据
1.藻体的形态,结构; 2.细胞核的构造和细胞壁的结构,化学成分; 3.载色体的结构及所含色素的种类; 4.细胞中贮藏营养物质的类别; 5.鞭毛的有无、数目、结构类型和着生位置; 6.生殖方式及生活史类型。
海洋生态学习题
海洋生态学习题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3.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能流过程有哪些特点?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哪些特点?5. 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校稳态的?6.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对促进生物进化、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何重大意义?7. 何谓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8. 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对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有何指导意义?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等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2. 海水的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及pH缓冲性能对海洋生物有何重要意义?3. 简要说明大陆边缘沉积与深海沉积类型的差别。
4. 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5.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6. 海洋游泳动物包括哪些主要门类?说明鱼类生活周期中的洄游行为及其意义。
7. 生活于大洋中层和深层的鱼类在身体结构上有什么特征?8. 结合底栖生物的生活方式谈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1. 什么叫环境和生态因子?2. 何谓限制因子?说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主要内容。
3. 如何用辨证统一的观点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 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5.为什么说浮游植物辅助色素对利用太阳光有重要作用?6. 简述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7. 简述大洋表层环流模式及海流的生态作用。
8. 说明海洋中盐度分布及其生态作用。
9.说明海水中O2、CO2的来源与消耗途径。
为什么说pH值可作为反映海洋生物栖息环境化学特征的综合指标?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1. 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与个体特征不同的群体特征?2. 什么叫阿利氏规律?种群的集群现象有何生态学意义?3. 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应用生命表可以分析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4. 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该模型描述了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的负反馈机制?5. r-选择者和K-选择者的生活史类型有哪些差别?举例说明种群生活史类型的多样化。
第八章 水域生物群落
二、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关系划分的生态类群
1、底表生活型
• 固着生物:海绵动物、苔藓动物 • 附着生物:贻贝、扇贝、珠母贝 • 匍匐动物: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海星类、海胆类 • 污损生物(fouling organisms)过去也称周丛生物、固
着生物或附着生物。藤壶、牡蛎、贻贝等 。
2、底内生活型 • 管栖动物:沙蚕生活在“U”形革质管内 • 埋栖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 • 钻蚀生物:
桡足类 Ceratonotus steiningeri
• 虽然这种羽毛状的新桡足 类动物种类在2010年10月3 日才对外宣布,但科学家 早在2006年就在非洲西部 的大西洋海面以下3英里(约 合5公里)处发现了它们的踪 影。当海洋生物普查项目 科学家还在大西洋东南部 和太平洋中部发现这种学 名为Ceratonotus steiningeri的桡足类动物 后,他们对分布如此广泛 的物种在如此长的时间内 未被发现而感到十分惊讶。 这种桡足类动物身长只有 百分之一英寸(约合0.5毫 米),这或许是科学家未能 找到它们的原因之一。
• 微微型浮游植物占总生物量的90%,摄食浮游植物 的消费者主要是微小鞭毛虫、腰鞭毛虫和纤毛虫。
• 赤道带的东部与西部的生产力有差别,大洋东部存 在边界上升流,西部形成“暖池”(warm pool) , 在温跃层上方又形成盐跃层。
二、温带(亚极区)海洋
(一)北半球
• 处于大洋气旋型辐散环流区,表层海水从环流中心向外扩 散,将深层水引向表层,补充真光层的营养盐。
的外貌。
• 根据浮游植物形成的生物生产力的能力,大陆架和上涌水 带是最为重要的。
• 大陆架以外的开阔海域完全由远洋的和底栖的有机体组成。 • 随深度的增加,生物的密度减小,尽管深部水域黑暗、寒
海洋生态环境学 第3章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叉状角藻
海洋原甲藻
微小原甲藻
长崎裸甲藻
三角角藻
多纹漆沟藻
3)浮游动物的主要类别
① 原生动物 protist
•原生动物是一大类具有或无明确亲缘关系的单细胞“低等动 物”的泛称或集合名词。从系统发生上讲,是一个非单起源 的混合体。
•原生动物的共同特征:它们是单细胞或由其形成的简单无明 确细胞分化的群体。
物质 能量
浮游动物的生态作用:
1. 浮游植物生产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 其他动物利用。 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来控制初级生产力, 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它动物资源群 体的生物量。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生物生产中起到“蜂腰控 制作用”
2. 有些浮游生物(如毛虾、海蜇)本身就是渔业对象。 3. 有的可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有助于了解海流和水
都是海洋生活的小型动物。除了锄虫属(Spadella)为底栖生
活之外,其余全部为浮游生活。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广、数量大, 在海洋浮游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些种是表层浮游生物
(epiplankton),一般在透光层(200m之内);有些种属 中层浮游生物(mesoplankton),约在200—1000m深度之 内。也有的种为底栖浮游生物(bathyplankton),约在
•细胞具有硅质外壳,较大(2-200um,个别可达 1000um),单个细胞或成链状; •往往分布于高纬度和温带地区及沿岸和上升流区; •死亡后沉入海底形成硅质软泥; •无性繁殖和复大孢子; •某些硅藻可形成休眠孢子。
复大孢子:当硅藻达到某个临界最小体积时,通常形成一个缺少硅质骨骼并仅含有 一半遗传物质的细胞来进行一次有性繁殖,这样的细胞融合成一个配子体并膨大产 生一个复大孢子。
2022级海洋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特别是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机理,称为(个体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的奠基人英国的( Forbs )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潮间带、昆布带、珊瑚藻带以及深海珊瑚带。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海洋生态学发展的初始阶段,1859出版的(《欧洲海的自然史》)被称为海洋生态学的第一部著作。
海洋生物根据生活习性可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分别是①浮游生物;②游泳生物;③底栖生物。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按分类学系统划分:动物学生态、植物学生态、微生物学生态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按研究方法分: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理论生态学。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生态系统包括两大部分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主体,通常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营养关系将它们划分为: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
生物地化循环按物质贮存库的性质分为①水循环;②气态循环;③沉积循环。
根据食物链的起点,海洋食物链基本类型有两类牧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地转移至大型食肉动物。
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之为食物网。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各种生物种群)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服务)就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转化效率: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不同环节之间的能量比值统称为传递效率或转化效率。
交换库:库容量小,物质在库中的滞留时间短和流动速率快,多属于生物成分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生态学:5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2、连续的增长模型(Logistic(1)假设: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此即生态学发展史中著名的逻辑斯谛方程式中a——参数,其值取决于1、随机分布: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内个体间相互独立,在每个空间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各自在空间里都是随机定位。
即个体分布完全(b) 大块的样方,结果呈现是聚集分布(c)小块的样方,结果呈现的是均匀分布多数方法都是基于一定尺度,点格局分析理论上可以分析全部尺度上的种群空间格局,是较理想的方法。
第四节种群的调节一、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1、密度制约因素:某种生态因子对种群的影响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且种群受影响部分的百分比也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有关。
死亡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制约死亡率;出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制约出生率。
只有密度制约因素才能使种群达到平衡,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生物因素:寄生、疾病、捕食、竞争,所以种群密度制约调节是一个内稳定过程,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密度相关的因素就会发生作用,借助于降低出生率,增加死亡率来抑制种群增长。
2、非密度制约因素:某种生态因子对种群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本身的制约,在任何密度下的种群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百分数受到影响或杀死,非密度制约因素可以对种群大小施加重大影响,也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但实际上对于种群的增长无法起调节作用。
非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一些非生物因素,如气候、生境、其它动物、病原体、食物。
二、影响种群数量调节的因素外在因素:气候(极端的温度)、可获资源量(食物、生殖的场所)、疾病和寄生物(传染病、某些寄生物的致病力、传播速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捕食(强有力的外在调节机制)。
内在因素:行为,内分泌,遗传调节。
海洋环境生态学习题
第三章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 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1)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2)浮游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
答: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①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2μm;②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μm;③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μm;④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200-2000μm;⑤大型浮游生物(macroplankton):2000μm-20mm;⑥巨型浮游生物(megaplankton):>20mm。
2)在研究海洋食物链能流时,按大小划分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这种大小等级划分往往包含相应的摄食者—被食者的营养关系。
3. 海洋游泳动物包括哪些主要门类?说明鱼类生活周期中的洄游行为及其意义。
答:1)海洋游泳动物主要包括: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海洋爬行类、海洋哺乳类2)①鱼类洄游行为:洄游(migration)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
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
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
通过洄游,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动。
或: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生态学(王国祥)-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二章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类群:多种不同的植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如生理、形态、结构以及物候等),具有相似需求性和耐受力,表现出比较一致的适应性特征.生态型(ecotype): 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种群,适应于分布区内各个部分的局部条件,而出现某些生理、形态上的差异,称为生态型,也称生态差型(ecocline),以表示种内生态属性的连续性变化。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例如10℃为某作物的生物学零度,其中某三天12。
1℃、9.8℃、13。
5℃,则这三天的活动积温为25.6℃,其中9.8℃低于生物学零度,不统计在内.例如,某作物的生物学零度为10℃,某日温度12。
1℃,则该日有效温度为12。
1-10.0=2。
1℃,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表面(主要是叶子)蒸发散溢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转,降低植物的体温,促进营养盐的运转和分布。
土壤供水适宜、通气好、光照强、温度高、风速大,都能促进蒸腾作用。
生态对策: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的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也称为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
一、生态因子主要包括哪些类型?1、以主客体分:①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②非生物因子(条件因子:温度、湿度、pH;资源因子:营养物、水、光照等。
植物地理第四章
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
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 育发生变化
阶段性作用:植物需要的阶段性 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 互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一因子的变化,都必将 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地变化,或发生反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 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 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 化所造成的。
5. 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 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尤其是作 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 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
1. 生态型
生态型是生物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因型集群,是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 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 化成的在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上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最适
生态、生理最适
种2
种1
种间竞争导致植物种1的生态最适区和 生理最适区分离示意图
1-3-2 植物耐受限度的调制
1.植物的内稳态(homeostasis):植物通过
控制小环境(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 相对稳定性 内稳态机制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能减少植物 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其耐性限度 内稳态机制多样:形态、生理和行为 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扩大植物的生态幅与适应 范围,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来自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同一花园相同条件下 生长出来的植株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海洋底栖生物按照营养方式可划分两大类
海洋底栖植物
种类很少
海洋底栖动物
种类繁多、组成多样
1 海洋底栖植物
这类植物靠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提 供营养,是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
它们大多营定生生活,固着于底层,主要分布 在透光的潮间带和潮下带。
有些种类,如红藻类的海萝和红树,可以生活 在潮上带,退潮后能长时间经受太阳的酷晒。
光合细菌
甲藻
海洋浮游植物主要包括:光合细菌、蓝藻、硅 藻、甲藻、绿藻、金藻等。
海洋浮游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 生产者,属于初级生产者,其中有些细 菌又是还原者。
由于需要吸 收光能,海 洋浮游植物 一般分布在 海洋的上层 或透光带。
பைடு நூலகம்
2 海洋浮游动物:
特点:种类繁多,结构复杂。
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 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包括各类水母)、轮虫类、 甲壳纲节肢动物、腹足纲软体动物等以及各类动物的浮 游幼体。 浮游动物中以甲壳动物的桡足类最为重要。
大王乌贼 须鲸
4 陆源游泳生物
常出现于海岸沙滩、岩石、冰层或浅海等处。
三 海洋底栖生物
定义:栖于海底区的底内或底面,或不能长 期在海水层中做较长距离游泳的生物。
海洋底栖生物是栖息在潮间带、浅海及深海海底的生 物,它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群,包括了 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海藻和海洋种子植物。
固着或附生于岩礁坚硬物体和沉积物表面的海绵动物和苔藓动物腔肠动物的珊瑚虫类和水螅虫类软体动物的牡蛎贻贝扇贝等以及匍匐爬行于基底表面的螺类海星寄居蟹等统称为底上动物
第七章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根据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运动能力及所处海洋水 层环境和底层环境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群
生态学复习资料(改) 李鸿莉
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能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Haeckel于1869年首先提出“生态学(ecology)”一词。
Odum在1971年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谱”的概念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Forbs被称为海洋生态学的奠基人。
T 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组分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统一。
3、海洋三大生态类群的特征及在海洋生态中的作用,并谈谈对主要类别的认识。
(论述题)答:(一)浮游生物: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特征及作用:个体很小,缺乏主动的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它们有多种多样适应浮游生活的机制。
浮游生物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最重要环节。
浮游动物通过捕食影响和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同时其种群动态的变化又可影响鱼类资源量的变化。
(对浮游生物类别的认识以及举例分析取少量即可)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 硅藻和甲藻类是很重要的浮游植物生产者。
1、硅藻:具有硅质的外壳。
无性繁殖或休眠孢子。
种类繁多;2、甲藻:具有厚的表面膜,多数有纵沟。
通过无性繁殖或休眠细胞;3、金藻;4、硅鞭藻;5、原核自养生物以及蓝细菌。
浮游动物的主要类别: 1、原生动物:单细胞浮游动物。
结构简单。
包括鞭毛类、有孔虫类和纤毛类。
东海常见种类为夜光虫;2、浮游甲壳动物:非常重要的一类浮游生物;3、水母类和栉水母类:水母类是重要的肉食性浮游动物。
种类多、数量大,广泛分布。
身体柔软、透明、含有大量水分。
生活史为:水螅型和水母型。
栉水母,没有刺细胞和世代交替;4、毛颚动物:箭虫,长形,较凶猛。
数量大。
肉食性;5、被囊动物有尾类:小型透明的一类。
总之,浮游动物的种类繁多,其中端足类、磷虾类等甲壳动物和水母类、毛领类等是最重要的浮游动物。
水生生物学名词解释
水生生物学名词解释ecosystem:在任何生物区中,不同的生物种群组成一个特定的群落,群落只能在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紧密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境这种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叫做生态系统。
neuston:指生活在水面区的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Community:自然界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一个地区总是生活着多个种群,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规律的集合体,称为生物群落。
compensation point:水中光照强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水面下的光合作用的速度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当至某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仅相当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时候,植物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氧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量,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线强度。
nekton:是一类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强,可逆流游泳的生物。
淡水中主要指鱼类。
Biomass:指水域中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的数量和重量。
Population:在某种生物的分布区内,任何分布地段中近种生物个体的总合体,或者说是一种生物的自然集合。
如生活在同一水域内任何一种鱼的个体,就是这种鱼的种群,其他如浮游植物种群,底栖生物种群等等。
Plankton:指生活在水层区,以浮游方式生活为主,缺乏游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的一个生态类群。
包括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是水环境中鱼、贝、虾等淡水动物的主要饵料,是水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niche: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
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littoral zone(沿岸带):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
这一带的深度按水的透明度而不同,一般为6-8m。
亚沿岸带:沿岸带和深底带的过渡区,一般没有大型植物生长。
生态类群
浮叶植物 漂浮植物
挺水植物根生长于泥中,部分茎长于水中,部分茎、叶挺出水面,具有陆生和水生两种特性,陆生较强。在 空气中的部分具有陆生植物特征,叶子表面具厚的角质层,能保护水分;在水中的部分具有水生的特性,常具发 达的通气组织,根相对退化。主要分布在水深1.5m左右的浅水区或潮湿的岸边。
①阳生植物。要求在较强光照下才能健壮生长发育,不耐荫蔽,如松、杨、柳、桦、大多数草原荒漠植物和 农作物;
②阴生植物。在明亮的阳光下生长不良,以致死亡,如森林下和阴暗处的许多草本植物;
沙生植物③耐阴植物。是上述两者的中间类群,即在阳光下生育很好,也能忍受一定程度的荫蔽,大多数植 物属于这一类。各类植物都有不同的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光照强度。
3.陆禽后肢强壮适于地面行走,翅短圆退化,喙强壮且多为弓型,适于啄食。代表种类有雉鸡、鹌鹑等。斑 鸠和鸽虽然善飞翔,但取食主要在地面,因此也被归于陆禽。
植物
各种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长期适应形成各种生态习性,成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类群。光、温度和水分是植 物生活、分布的重要因子。根据植物对光照需要的程度,分为3个生态类群:
同样,根据植物与温度的关系分为高温、中温、低温或寒生植物诸生态类群。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分为旱 生、中生、湿生、水生诸生态类群。根据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分为沙生植物、盐生植物、喜钙植物等生态类群。
自然坏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植物是同时进行作用的,各因子间也在相互影响,故查清各种生态类群植物的生 态习性和要求是一项很复杂但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工作,它可避免生产上的盲目性,更合理、充分地发挥生态 和经济效能。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也是环境条件的指示者。
根生泥中,茎、叶全部沉没水中,仅在开花时花露出水面,植物体茎叶的构造具典型的水生特性,通气组织 发达,整个植物体都能吸收养料和水分。主要分布在水深1-2m处,分布的深度受透明度的制约。
海洋生态系统
2.非生物成分
海洋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与陆地生态系统非生物成分最大的不 同就是海洋生境中独特的海洋现象。如海水的垂直分层现象、海流、 海浪、潮汐、海水的混合、大洋环流等。
(1)海流: 是具有相对稳定速度的海水的流动。它是海水的运动形式 之一,对于海洋水文要素的分布和变化来说,海流是一项极为重要的 影响因子。按成因可分为四类:地转流、风海流、补偿流、潮流。
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
海洋资源类型主要有:
一:化学资源 二:生物资源 三:矿产资源 四:海洋能源
如何合理利用
一是制定并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突出加强对海洋生态功能 区的保护和管理,完善省、市、县三级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体系,规 范海洋功能区划编制、修改、审批程序。推进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二是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水平。发挥海洋资源 优势,建立良性循环的海域农牧生态系统。根据浅海滩涂养殖容量调 查成果,制定养殖规划,确定合理养殖规模
8.大海对陆地环境起到净化作用
陆地的河川径流最后都要汇入大海。大海在接纳河川径流 的同时也容纳了径流运送的各种污染物。加上人类将垃圾 直接倾入大海,以及人类活动造成海洋污染,而酸雨增加 污染等等,大海几乎容纳了地球上所有的污染物。并通过 生态运动,对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转移、沉积。从而 净化了地球陆地环境。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工业生产过 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 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例: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 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 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尔性的海 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 ,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第三章 植物的生活与环境
2、紫外光与植物适应
紫外光波段:<0.38μm。分UV-A(0.32~0.38μm)和UV-B(0.28~ 0.32μm)两部分。 对植物的影响:破坏细胞原生质、损伤DNA、抑制光合作用、改 变植物生长型。尤以UV-B(0.28~0.32um)辐射的破坏严重。 植物适应特征:茎节间缩短变粗、降低根茎比、叶面缩小变厚、 多绒毛以提高紫外光反射量、富含花青素增强紫外吸收。
三、植物的生态适应
(一)适应(adaptation)
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活繁衍后代的现象称为适应。
1、广义适应
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繁殖的特征(形态、生理、发育、行为等)。 环境影响导致的基因不变而表现型变化的表型可塑性现象 环境因子异常并抑制生命活动或威胁生存的环境胁迫现象 生态因子破坏了部分或全部个体/种群/群落正常生命过程的干扰现象 受干扰的生物及其群落回到健康状态的恢复现象
生态幅与植物生理分布
生理最适与生态最适
(三)植物内稳态
植物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控制小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并 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以减少植物对外界环境依赖性的机制。
(四)植物耐性限度的调整
1、驯化 2、休眠 3、周期性调整
(五)植物的需求性
植物完成生活史所需要的物质、能量等有利条件统称为植物的需 求性。保证植物需求性可以扩展植物耐性范围。
理活动的现象。
季节变化——季节节律; 昼夜变化——昼夜节律;
影响植物生长期
(一)光周期与植物繁殖适应
长日照植物: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植物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类群
生态类群(ecological group)指生态行为(各对主要环境因素的反应)相似的生物种群组合。
如按类群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单一的类群,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录
概念说明
鸟类
植物
海洋生物
1.浮游生物(plankton)
2.游泳生物(自游生物)(nekton,necton)
3.底栖生物(benthos)
水草
1.挺水植物
2.沉水植物
3.浮叶植物
4.漂浮植物
ecological group 生态行为(各对主要环境因素的反应)相似的植物种群组合。
这个概念的基础很早就由沃明(J.E.Warming,1895)等人提出的,但最初是把生态类群专用于特殊化的植被单位(植物群落),而进一步发展此概念的则是爱伦堡(H.Ellenberg,1950,1952,1963)他针对土壤pH值,土壤水分(地下水位)、土壤含氮量、温度、对被动物摄食的抵抗性等因素,分别抽出了6个生态类群。
例如对于土壤pH值,主要划分出强酸性、酸性、弱酸性、中性、碱性等各种土壤条件下出现的5个种群以及与土壤pH值无关而出现的1个种群,共计6个生态类群。
用直方图(histogram)的方式表示各植物群落的生态类群组成,即得生态类群谱(ecological group spe- ctrum),用作群落间生境条件的比较。
此外生态类群的掌握对植物分布模式成因的探索,植被单位的确定以及从植被所得知识的应用等等可提供有用的线索。
鸟类
全世界现存的鸟类有9000余种,我国就有1244种。
如果我们按照系统分类的方法,逐一去认识鸟类家族的成员,可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对于初学者,特别是业余爱好者而言,简直是不可实现的愿望。
而我们从生态类群的角度入手来了解鸟类可说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鸟类生态类群可分为8个,而2个特殊类群在我国的现存鸟类中是没有的。
那就是只会奔跑不会飞翔的走禽鸵鸟类,和只会游泳不会飞翔的海洋性鸟类企鹅。
其
余那些可以适应飞翔的各类在我国都有。
它们都属于突胸总目,其共同特点是在胸骨正中向外长有垂直的骨板——龙骨突,借以附着飞行肌肉;骨骼薄而轻,中空有充气现象。
这些鸟类可划分为6个生态类群。
1.游禽主要特征脚趾间具蹼(蹼有多种),善于游泳和潜水。
尾脂发达,能分泌大量油脂涂抹于全身羽毛,以保护羽衣不被水浸湿。
嘴形或扁或尖,适于在水中滤食或啄鱼。
代表种类有绿头鸭、鸊鷉和潜鸟等。
2.涉禽外形具有“三长”特征,即喙(嘴)长、颈长、后肢(腿和脚)长,适于涉水生活,因为腿长可以在较深水处捕食和活动。
它们趾间的蹼膜往往退化,因此不会游水。
典型的代表种类是鹤和鹭。
还有体形较小的鸻类和鹬类。
3.陆禽后肢强壮适于地面行走,翅短圆退化,喙强壮且多为弓型,适于啄食。
代表种类有雉鸡、鹌鹑等。
斑鸠和鸽虽然善飞翔,但取食主要在地面,因此也被归于陆禽。
4.猛禽嘴、爪锐利带钩,视觉器官发达,飞翔能力强,多具有捕杀动物为食的习性。
羽色较暗淡。
常以灰色、褐色、黑色、棕色为主要体色。
代表种类有日行性的金雕、红隼、雀鹰和夜行性的雕鸮等。
5.攀禽足(脚)趾发生多种变化,适于在岩壁、石壁、土壁、树干等处攀缘生活的鸟类。
如两趾向前,两趾朝后的啄木鸟、鹦鹉、杜鹃,四趾朝前的雨燕,三、四趾基部并连的戴胜、翠鸟等均属于攀禽。
6.鸣禽种类繁多,鸣叫器官(鸣肌和鸣管)发达的鸟类。
它们善于鸣叫,巧于营巢,繁殖时有复杂多变的行为,个儿为中、小型,雏鸟在巢中得到亲鸟的哺育才能正常发育。
代表种类有乌鸦、麻雀、百灵、画眉、山雀等。
当你在野外看到一只鸟时,不一定能叫出它的名字,也难以说出它确切的分类地位(目、科、属),但你只要借助上述的内容就可以确定它们所属的生态类群。
通过比较和观察,你还可以很快判断出它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所发挥的发用。
如果再借助图谱和请教专家,就可以把你观察记录到的鸟鉴定到种。
植物
各种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长期适应形成各种生态习性,成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类群。
光、温度和水分是植物生活、分布的重要因子。
根据植物对光照需要的程度,分为3个生态类群:
① 阳生植物。
要求在较强光照下才能健壮生长发育,不耐荫蔽,如松、杨、柳、桦、大多数草原荒漠植物和农作物;
② 阴生植物。
在明亮的阳光下生长不良,以致死亡,如森林下和阴暗处的许多草本植物;
③ 耐阴植物。
是上述两者的中间类群,即在阳光下生育很好,也能忍受一定程度的荫蔽,大多数植物属于这一类。
各类植物都有不同的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光照强度。
同样,根据植物与温度的关系分为高温、中温、低温或寒生植物诸生态类群。
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分为旱生、中生、湿生、水生诸生态类群。
根据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分为沙生植物、盐生植物、喜钙植物等生态类群。
自然坏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植物是同时进行作用的,各因子间也在相互影响,故查清各种生态类群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要求是一项很复杂但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的工作,它可避免生产上的盲目性,更合理、充分地发挥生态和经济效能。
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也是环境条件的指示者。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根据其生活习性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生态类群。
浮游生物(plankton)
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浮游生物一般个体都很小,多数种类必须借助显微镜或解剖镜才能看清楚它们的身体构造。
这些生物隶属于不同的门类,因此,浮游生物这个名词主要指的是生态学上的意义。
游泳生物(自游生物)(nekton,necton)
是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包括海洋鱼类,哺乳类(鲸,海豚,海豹,海牛),爬行类(海蛇,海龟),海鸟以及某些软体动物(乌贼)和一些虾类等。
从种类和数量上看,鱼类是最重要的游泳生物,也是海洋渔捞的主要对象。
游泳生物大部分是肉食性种类,草食性和碎屑食性的种。
底栖生物(benthos)
是由生活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所组成。
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底栖生物群落有多种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通过底栖生物的营养关系,水层沉降的有机碎屑得以充分利用,并且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很多底栖生物也是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
水草
水生维管束植物是生活在水体当中的维管束植物的总称,它包括水生蕨类植物和水生被子植物。
水生维管束植物(俗称水草)是个生态学名词而不是分类学名词。
根据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形态、构造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分为4个生态类群:
挺水植物
根生长于泥中,部分茎长于水中,部分茎、叶挺出水面,具有陆生和水生两种特性,陆生较强。
在空气中的部分具有陆生植物特征,叶子表面具厚的角质层,能保护水分;在水中的部分具有水生的特性,常具发达的通气组织,根相对退化。
主要分布在水深1.5m左右的浅水区或潮湿的岸边。
沉水植物
根生泥中,茎、叶全部沉没水中,仅在开花时花露出水面,植物体茎叶的构造具典型的水生特性,通气组织发达,整个植物体都能吸收养料和水分。
主要分布在水深1-2m处,分布的深度受透明度的制约。
浮叶植物
植物体根、茎生于泥水中,有浮叶(水上叶)和沉水叶(水下叶)之分。
水上叶具长柄浮于水面,贴着水面的部分叫背面,正对着太阳的部分叫腹面,背面常长有气囊,叶的腹面具有气孔。
水下叶细裂丝状或薄膜状。
茎常弯曲于水中,长可达1-2m。
主要分布在水深1-3m的区域内。
漂浮植物
植物体漂浮于水面或水当中,根不着地,根系退化或须状根,起平衡和吸收营养的作用,叶背面常有气囊或叶柄中部具葫芦状气囊。
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静止小水体或流动性不大的水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