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常识题带有教师版答案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教师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教师用卷)

古代文化知识测试题1.以下文学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A.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

(字号)B.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

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宽泛,文风谨慎清楚。

(编年体)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

(诗、书、礼、乐、易、春秋)D.“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册。

记录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此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若是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能够说亲如兄弟。

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分贫穷,但两人友情并未所以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情不可以够称为( D)A.车笠交(不分贵贱贫富)B.存亡之交(特别要好、齐心合意)C.金兰之交(齐心合意、存亡与共) D.竹马之交3.以下文学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B)A.《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纪传体)通史,被称为“正史” ,康熙年间编定。

B.《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此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辈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编年体)史册。

D.《太平广记》,着名类书,由南宋李昉独自编写(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因成书时代天下升平,故名。

4.以下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 D)A.欧阳永叔B.少陵野老 C.醉翁 D.欧阳文忠公5. 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D)A.《文山(文天祥的道号)先生全集》B.《稼轩长短句》C.《王子安(王勃的字)集》D.《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集》6.我们常说的“两姓之好”指的是( B)A.兄弟父亲母亲之间亲情深沉 B.指两姓联婚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国家与国家和平共处7.“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A)A.决议权、审议权、履行权 B.审议权、履行权、审议权C.履行权、审议权、决议权D.履行权、决议权、审议权8.先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阴历十月被称为(C)A.建子月 B.建酉月 C.建亥月 D.建丑月【阴历十一月为建子月】9.以下节气次序摆列正确的选项是( C)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 , 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 , 冬雪雪冬小大寒】10.以下作品属于《礼记》中的是( A)A.《大学》B.《论语》C.《春秋》D.《孟子》【《大学》从《礼记》中抽出第四十二篇独自成文。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附参考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附参考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附参考答案)一、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1-25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教师招聘文学常识题库

教师招聘文学常识题库

教师招聘文学常识题库(一)中国古代文学常识1. 先秦文学•诗经•这可是咱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呢,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一共有311篇,不过其中有6篇是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就是各地的民歌,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可是写男子追求女子的经典爱情诗呢。

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祭祀之诗歌,颂则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

•先秦散文•首先得说左传,它是编年体史书,左丘明写的。

书里记载了很多春秋时期的史实,而且它的文学性也很强,描写战争特别精彩,像晋楚城濮之战,把双方的谋略、战争过程写得可详细了。

还有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孔子的思想就在这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它语言简洁,充满哲理。

•孟子也是很重要的先秦散文,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辩论起来可厉害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就是孟子很有名的观点。

2. 秦汉文学•汉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可出名了。

汉赋那是铺张扬厉,极尽夸张之能事。

子虚赋写楚国的子虚先生和齐国的乌有先生互相吹嘘自己国家的物产、田猎等情况,上林赋接着写天子游猎的盛大场面,辞藻华丽得很。

•汉代诗歌•古诗十九首那可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这些诗大多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把思念之情写得很深刻。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家1. 李白•李白那可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号青莲居士。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潇洒自如。

他一生渴望入仕,可是又很洒脱不羁。

像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诗里既有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又有及时行乐的豁达。

他写山水也特别厉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题(带答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D《论语》不是六经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学生版】一、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戊申晦”(《登泰山记》)兼用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

“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此类纪日法依序还有朔、既望、望。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古有贵右贱左之说,故称贬官为“左迁”。

白居易由京官贬黜至地方,因官职低而着“青衫”。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歌”“行”“吟”是古体诗的文学体裁;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有的相同或相近,如姚鼐字姬传、白居易字乐天、苏轼字子瞻;有的含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二、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二甲即授官职,三甲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卒,这里指死亡之意。

据《礼记·曲礼》所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三、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旅,指军队,后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

文中便是军队作战之义。

B.家庙,指儒家为祖先立的庙。

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C.拜舞,指跪拜与舞蹈,下跪叩首之后舞蹈而退,这是古代朝拜的一种礼节。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

文中便是后者之义。

四、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继室”指元配死后续娶的妻子,“继”意为“续娶”。

B.“一肩”意为“一担”,文中指砍柴的数量,“肩”指“担”。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选择题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选择题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化常识选择题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A.孝悌:孝,指兄弟姐妹的友爱;悌,指对父母还报的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B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C.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D.连衡: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B(A.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C.“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

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D.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选项说的是“合纵”)2.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A.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B 战国“四公子”: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孟尝君田文、齐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C.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也叫“百粤”。

D.阡陌:在广袤田野上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

阡,南北走向的田埂;陌,东西走向的田埂。

B应为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B.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经典国学常识200题(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经典国学常识200题(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经典国学常识200题(含答案及详细解析)1有些知识点需要适当解读,才能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打印出来阅读更加方便。

绝大多数的补充资料来源于网络。

由于本人学识浅陋,所注释内容难免有错,愿与方家交流。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A、月亮B、姻缘【解析】本诗句出自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C)2A、新婚B、搬家C、妻子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解析】在古代,把生了男孩子称作“弄璋之喜”,生了女孩子称作“弄瓦之喜”。

“弄璋”、“弄瓦”典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璋乃玉器,而且是上好的玉器,瓦是陶器,指纺车上的零件。

“寝床弄璋”、“寝地弄瓦”,有人认为是祝福男贵女贤,生男给他玩一块好玉,以示将来作君子;生女给她玩纺线用的陶锤,以示将来温顺无邪,善于料理内务。

也有人认为古人透露出了典型的重男轻女思想,生男放在床上弄璋,而生女则放在地上弄瓦。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解析】屠苏,是酒名。

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此诗为王安石初次拜相、始行新政时所作,是一首“主旋律”作品。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

“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 “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

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

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轲: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

文化常识选编50题(教师版)

文化常识选编50题(教师版)

文化常识选编5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拜相如为上夫”。

C.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

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的君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拜”指授予官职。

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朱治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4)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尤未能也”中“尤”通“犹”。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B.“卒于鲁也传之”中“鲁”指“鲁钝的曾参”曾参虽然天资鲁钝,但勤奋努力,日三省其身。

诗词文化常识教师版

诗词文化常识教师版

知识链接:古代诗歌的文化常识(教师版)一、按体裁可以作如下分类:(1)古体诗: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

“歌”、“歌行”、“引”、“曲”、“吟”等诗歌也属古体诗。

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

注意:①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

②乐府诗,源于西汉。

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

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

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2)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①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

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

②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

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

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

其特点:调有定格(自己的句式),句有定数(字数有规定),字有定声(用声非常严格)。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词以两宋成就最高。

(4)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

散曲主要指元杂剧和金、元时期大发展的北散曲,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

小令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南方的称南曲,作为一种剧曲产生,包括杂剧和传奇中的曲子。

古文化常识题(带有教师版标准答案)

古文化常识题(带有教师版标准答案)

高二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5.A.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职名。

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

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

B. 河东代指山西西南。

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化常识对点专练(二)(对点练+综合练)题组一对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 A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答案 C刺史,官职。

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使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

小升初冲刺语文:古诗文及文化常识(含答案教师专用)

小升初冲刺语文:古诗文及文化常识(含答案教师专用)

新部编小升初语文冲刺分类复习——古诗文积累及文化常识(教师专用)知识梳理一、汉乐府民歌汉代的民间音乐很发达,汉武帝时开始设立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整理各地的民歌。

这些乐章通称“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代表西汉诗歌的最高成就,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光彩。

我们学过的乐府民歌有《敕勒歌》、《江南》(江南可采莲)等等。

二、唐诗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以及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三、宋诗宋诗是在唐诗的特点上发展起来的。

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是议论化、散文化。

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词有词牌,即曲调。

常见的词牌名有“如梦令”、“渔歌子”、“水调歌头”、“念奴娇”、“青玉案”、“沁园春”等。

四、元曲元曲将传统诗歌、民歌和方言俗语融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的发展极为重要。

元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五、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以及相关的其他知识。

巩固练习一.积累与运用:按要求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1.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发奋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

2.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写节日的名句:如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是写春节的;皮日休的“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是写中秋节的。

3.“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写出了子期与伯牙的心灵相通;“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岭南、08 人举、87 下门、67 32�12、47 节宵元、27 》字解文说《、07 堂令、86 子妻�A、66 黜�D、46 午壬�C、26 帝武汉�B、06 阳重�B、85 试乡�D、65 代隋�B、45 书尚�B、25 鹊扁�B、05 关海山�C、84 163�D、64 白李�D、44 》鉴通治资《�C、24
代”梓桑“④ 代”青汗“①
�么什代指各语词列下�中文诗古在�53 正斧 教赐 扰打 涵包�D 教指 涵包 正斧 扰打�C 正斧 教赐 扰打 驾劳� B 涵包 教指 正斧 扰打�A 评批人请④谅原人求③文改人请②人别烦麻①�境语 是项一的当恰用使词敬中境语种几面下在�43 。等”康杜“、”醴玉“、”液玉“、”浆琼“为称被酒�D 。等”札“、”函“、”素尺“、”牍尺“、”雁鸿“为称被信�C 。等”花梨“、”出六“、”花冰“、”玉乱琼碎“、”玉碎“、”玉琼“为称被雪�B 。等”宫桂“、”娟婵“、”钩银“、”盘玉“、”宫月“、”宫蟾“为称被亮月�A 是项一的确正全完不说解下以。称名干若有往往物事一同�中文诗古在�33 。 。 叫封开 � 叫州杭 � 叫州扬 � 叫岁十四� 叫州苏 �陵金叫京南如 �称别或称古有市城少不国我 �C 叫岁十三� 。 � 叫职官予授 � 叫作工职到员官 � 叫岁十二�称代有龄年示表人古�B 叫休退官辞求请老年臣大
“取能才时这�年成示以�”
己自称�等 。人呼称来 、
、父令有词敬�时亲父的人别称在人古。德美统传的族民华中是”人尊己卑“�2 、 以是别分�翁放陆为游陆称�公毅忠左为斗光左称�部工杜为甫杜称�1
组Ⅰ第 题 08 试测识常化文代古
1�题 08 试测识常化文代古
代”尺三“⑥ 代”帼巾“③
代”辕轩“⑤ 代”眉须“②
叫岁十六�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国学试题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

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

A.天、地B.阴、阳C.文、武2.“鼎”的最初用途是()。

A.祭祀用的礼器B.地位象征物C.烹煮器具3.北方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谁有关?()A.黄帝B.张仲景C.秦始皇4.“双簧”是我国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它得名于()。

A.初演的两人都姓黄B.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C.表演者巧舌如簧5.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A.早上B.中午C.傍晚6.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伍子胥B.范蠡C.屈原7.“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位于现在哪个省?()A.新疆B.甘肃C.宁夏8.中医把人的器官分为五脏六腑,下面哪个不属于我国中医所说的“五脏”?()A.肺B.胃C.肝二、阅读思考题如何区分我国古代官员的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

汉代以禄石多寡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例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之类是二千石,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禄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

曹魏时职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隋唐时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阶,共有三十级。

明清加以简化,九品只各分正从,共十八级。

隋唐时九品以内的职官称为流内,九品以外的职官称为流外。

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

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未入流。

阶——隋代把有职务的官称为职事官,没有职务的官称为散官。

唐代把前代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称为阶,通称为阶官。

例如文官阶是: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大夫,等等。

六品及以下的文官阶称郎,例如正六品上称朝仪郎,正六品下称承仪郎,等等。

唐代采取前代各种将军和校尉的官号作为武官阶。

宋元明清都有阶官,只是名称和品级不尽相同而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48道(教师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48道(教师版)

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Ⅱ)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Ⅱ)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教师学生必读国学常识200题含答案转

教师学生必读国学常识200题含答案转

教师、学生必读国学常识200题(含答案)(转)XX整理1. “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A、月亮B、姻缘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贺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C)A、新婚B、搬家C、妻子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A、苏州B、衡宇C、酒D、庄稼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重,一般来讲,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硕,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滑,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6. 《三十六计》是表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A、混水摸鱼B、反戈一击C、口蜜腹剑D、反客为主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适合的是:(A)A、胡适之B、周作人C、郁达夫D、唐三藏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述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0.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B)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11. 下列哪一句诗描述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C)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2.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D)A、隔岸观火B、暗渡陈仓C、背水一战D、破釜沉舟13. 《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C)A、乌B、巫C、肖D、萧14.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A、男角B、女角15. 咱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A)A、利用十八种兵器的技术B、十八种武术动作16. 假设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依照正文部份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B)A、50元B、100元C、200元17. 下面哪个字常常利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A、戊B、戍C、戌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表现名家的这一特点?(A)A、“白马非马”B、“指鹿为马”19. 前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A、早上B、中午C、傍晚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包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B)A、后发先至,而胜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公生明,偏生暗2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A、《孟子》B、《庄子》2二、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B)A、欧阳修B、欧阳洵23、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A、李贺B、李商隐24、“大禹治水”的故事众所周知,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2五、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2六、“结发”在古时是指成婚时:(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路27、“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A、大草原B、盛产羊毛的地方C 、众多宫殿D、美丽的地方2八、《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A、玄奘B、鉴真2九、唐朝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A)A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化常识题(带有教师版答)案.高二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 2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3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5.A.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职名。

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

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

B. 河东代指山西西南。

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C. 掖庭,古代营建皇室宫城时,都以一条南北向的中心线为主,再向东西两侧去延伸其余宫区。

D. 吏部是在隋、唐、五代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6.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附原文:“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4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7.A. 在古代,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指称有所不同。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青年人病死的则称“残”。

B.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称“四部”。

“经部”收儒家经典著作,“史部”收历史著作,“子部”收先秦百家著作,“集部”收历代作家作品。

C. 金履祥所说的“士”,指的是士大夫,是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

附:原文“既乃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语之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酸酱既加,则酸咸顿异。

子来见我已三日,而扰夫人也5D.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那!'”8.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

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69.A.“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朝时候出现,直到清代。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太傅”,辅弼天子的官职,周代设置。

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为三公之一,一直有较大的实际职权。

C.“行在”,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也可以指天子巡行所在的地方。

D.“谥号”古代的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10.A.郎中是尚书省中分掌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等,属员外级。

B.字是男子18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所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谦称自己称名,尊称他人称字。

C.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代表流派有儒、道等,也可用来代指百家著作。

D.熙平,年号。

年号是古代纪年方式之一,纪年主7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熙平”属后者。

11.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12.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813.A.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

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人。

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

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C.肆,即市肆、店铺,此处指的是瓦肆。

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D.商、羽是中国古代五音中的商声和羽声,此处泛指曲调,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14.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915.A.“郡守”和“州牧”都是官职名,“州牧”也叫作“刺史”,“郡守”即“太守”。

B.太史慈的“手戟”和孙策的“兜鍪”都是作战时用的攻击武器,供作战者手持或投掷,常与盾牌配合使用。

C.“署”“拜”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但“署”是暂时代理,“拜”是正式任命。

D.《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分《魏书》、《蜀书》、《吴书》,因尊魏为正统,所以魏书有本纪、列传,而蜀、吴二书只有列传。

16.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1017.A.“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

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

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库”,古代官名。

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

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

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

如谥号等。

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18.A.登第,即登科。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

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的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11C.嘉祐,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19.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20.A.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12B.文帝,谥号。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

秦穆公、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谥号。

C.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邑万户”指食邑万户。

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社会地位。

21.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

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

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

“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13进行惩罚。

22A.江左,也叫江东,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 江左指长江上游地区。

B.御,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也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C.金紫,即“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因此借代贵官。

D.禁近,禁中帝王身边,多指翰林院或官署在宫中的文学近侍之臣。

23.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纪年的名号,如建武;也可用于称呼皇帝,如更始。

B.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

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

C.顿首此处意为磕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