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发展定位规划(2008-2020年)
上海海洋大学“085”工程第二类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上海海洋大学“085”工程第二类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085”工程第二类项目是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校发展定位规划有效实施,推进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提升上海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优化调整上海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机构,提升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推进上海高校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创建现代大学制度,增强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能力。
并引导上海高等院校进一步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贡献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为确保我校“085”工程第二类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切实做好并完成既定重点建设任务和目标,提升学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根据《上海海洋大学“085”工程第二类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我校‚085‛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分管校长领导下,成立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负责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并成立由‚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
办公室负责成立项目管理督查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审查。
第三条学校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为二类项目建设提供建设咨询意见,为工作小组提供决策依据,并负责指导项目指南审议、立项遴选、进展检查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第四条各学院根据学校发展定位规划和二类项目建设指南积极组织项目申报,落实二类项目建设工作,确保项目入选与顺利实施,并组织二类项目的管理、自评和成果申报。
各项目负责人落实建设目标责任制,负责建设项目的实施和完成,负责项目成果总结、完善和申报。
第二章目标与任务第五条二类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高水平特色大学目标,按照学校发展定位规划确定的建设要求,着力提高内涵发展水平。
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宗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增强学校服务区域和全国经济的能力。
上海海洋大学环境swot分析
地理位置
我们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是非常便利,许 多时候会造成很多不便。
opportunity(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我校崔维成教授
——党中央、国务院同时授予7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 航员“载人深潜英雄”称号
2008年8月1 是上海拓展 充分开发和 出发,采取 新优势。”
渔业船舶验船师培训基地授牌仪式顺利举行
• 2013年5月21日下午,全国渔业船舶验船 师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在海洋科学学院A323举行。 出席此次授牌仪式的领导有上海渔业船舶检验 局局长周全,副局长郑滨,局长助理倪军,船 检科副科长陆伟国,上海海洋大学校长、远洋 渔业学院院长潘迎捷,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许四杰,远洋渔业学院副院长沙锋,农业部远 洋渔业培训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张福祥,工程学 院王永鼎教授。仪式由海洋科学学院院长许柳 雄主持。
我国首个“渔药使用风险评估及其控制技术”县 级示范区落户江苏省东台市
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省东台市相关主管部门的代表和来自 大丰、蹲门、启动、海安、草庙等周边地区300余名水产养 殖户参加了仪式。仪式上,东台市海洋渔业局、渔技站、 渔政局相关领导从保障民生、保护生态文明的高度,特别 强调了党和政府对提高水产养殖品用药安全的决心和信心。 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先乐教授从科学理论及实践技 术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向广大养殖户阐明了渔药残留的危害 性及其控制的关键技术。养殖户代表交流了养殖过程中的 渔药安全使用心得。最后,上海海洋大学、东台市主管部 门代表向东台市川水度假村等4家水产养殖技术规范户颁发 了“‘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省东台市共建’渔药使用风险评 估及其控制技术”县级示范区”牌匾。
S代表strength(优势) W代表weakness(弱势)
O代表opportunity(机会)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目录序言 (1)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一)指导思想 (3)(二)基本原则 (3)(三)发展目标 (5)二、主要任务 (6)(一)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海洋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队伍 (7)(二)培养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人才队伍 (7)(三)培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人才队伍 (8)(四)培养海洋公益服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9)(五)培养海洋管理人才队伍 (9)(六)培养海洋高技能人才队伍 (10)(七)培养国际化海洋人才队伍 (111)三、工作机制 (12)(一)完善海洋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12)(二)建立中央与地方海洋人才工作联动机制 (12)(三)强化海陆互动的海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13)四、政策措施 (14)(一)实施海洋人才工作优先投入的政策措施 (14)(二)推动海洋教育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 (14)(三)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海洋人才的政策措施 (155)(四)支持海洋基础学科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 (15)(五)加强高层次海洋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 (166)(六)促进青年海洋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 (16)(七)完善海洋人才发展服务的政策措施 (177)五、重点工程 (17)(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展计划 (18)(二)海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188)(三)战略性海洋人才培养工程 (18)(四)深远海人才培养工程 (19)(五)海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199)(六)海洋人才培养共建计划 (19)(七)海洋科学教育社会组织发展计划 (20)六、规划实施 (20)(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20)(二)开展监督检查,实施绩效考核 (21)(三)开展统计分析,加强监测评估 (211)(四)做好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21)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指导方针,结合海洋人才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纲要。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 建设海洋强国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建设海洋强国【摘要】“建设海洋强国”是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
报告强调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进入十八大报告,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海洋事业的发展中,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海洋科技;海洋强国;创新一、海洋科技发展对海洋事业的推动作用当前,在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科技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世界海洋科技呈现突飞猛进发展态势,各个分支领域都在不断取得重要的突破和进展,为增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和保护能力源源不断的提供着重要的手段和设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也可以看做是一部海洋科技发展的历史。
海洋科技包括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两部分知识体系。
随着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趋势日益加强,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基本实现同步化发展,并渐趋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人类文明中的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知识大系统。
人们广泛的使用海洋科学技术或其简称“海洋科技”来对这个知识体系进行表述。
海洋科技发展历史悠久,自远古时期,以临海捕鱼、晒盐和简易船舶制造为代表的海洋科技便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
但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相当漫长时期,海洋科技发展步伐极为缓慢。
直到人类社会跃入现代工业大生产时期后,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才促使海洋科技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现代海洋科技体系不仅得以建立,且随着海洋开发空间尺度的渐趋扩大而不断拓展。
对国内外海洋科技创新的特点加以研究,总结国内外海洋发展所走过的路程并认真探索其成败得失,以史为镜,从而促进我国海洋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国外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特点(一)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紧密融合主要沿海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因此大力支持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紧密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展开,为此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从学科排名看上海高校学科内涵发展(时评)
从“学科排名”看上海高校学科内涵发展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郑卫东李杲2009年10月,上海市学位办完成了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今年早些时候已公布的“学科评估排名”的分析报告,将上海高校的学科实力的话题又推到了风口浪尖。
毋庸置疑,从总体上上海高校学科排名与力争建设“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四个中心的上海地位不相吻合,必须更加努力。
上海高校学科发展需要继续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在更新观念基础上,挖掘学科发展中内涵因素。
2009年10月,上海市学位办完成了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今年早些时候已公布的“学科评估排名”的分析报告,将上海高校的学科实力再次成为人们的话题。
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0所高校参与了此次评估排名;在81个一级学科中评选出了90个排名第一的学科,分布在14个省份的40所高校,其中北京47个,占52.2%;北京、江苏和上海高校拿到的“第一”占总数的73.3%。
北京高校的学科水平处于全国绝对领先地位。
第一名学科的数量,北京占了全国一半以上;而前三名学科的数量,北京超过了跟随其后的江苏、上海、湖北、陕西四省之和。
不仅与北京相距甚远,上海还落在了江苏之后。
除前三名学科数量上海比江苏多1个,江苏在第一名、前五名、前十名学科数量上都超过上海。
湖北、陕西等省份的高校虽然在第一名、前三名、前五名、前十名学科的数量上少于上海,但有的评分差距并不大。
值得骄傲的是,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上海六所学科排名全国前十的高校之一,有学科进入全国前二名,为上海地方高校博得了荣誉。
毋庸置疑,从总体上上海高校学科排名与力争建设“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四个中心的上海地位不相吻合,必须更加努力。
上海高校学科发展需要继续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在更新观念基础上,挖掘学科发展中内涵因素。
为此,笔者必须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一、在观念上,需要确立以下思想(一)为全国高等教育的作出更大贡献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职责。
上海海洋大学关于加强高水平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
上海海洋大学关于加强高水平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地方高校内涵建设工程(2011年—2015年)》,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我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大力培育高水平团队,整体促进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结合已有团队的建设经验,紧密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特区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富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为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与任务高水平团队建设,是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和产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织,也是形成大合力、组织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产生大绩效的重要平台。
通过高水平团队的建设,主要推动五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领军人才是高水平团队建设的核心,进一步完善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机制,明确高水平团队领军人才的标准、职责,完善遴选机制,建立并轨与退出机制。
2.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通过高水平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吸引团队外的校内人才和青年教师参加,形成良好的团队梯队体系和内部竞争交流氛围,为学校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鼓励新进青年教师参与高水平团队建设,在学科方向上能够与学校学科特色深度融合;发挥团队的传帮带作用,使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上得到有效指导,能力上得到尽快提升。
3.明确高水平团队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目标,按照科学、严谨与可检查、可评估的原则设定目标与任务。
通过目标设定,确立任务,明确义务和责任。
通过授权,按照“一团一议、一事一议”的原则,建立确认程序,明确团队目标与任务,以及所需要支撑条件。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发展定位规划报告
目录一.学校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发展定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发展定位设计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学科专业建设总体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学科建设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学科群:现代交通运输工程(扶特与扶需学科).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学科群:现代艺术设计(扶强与扶需学科).....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学科群:现代管理工程与公共决策支持系统(扶特与扶需学科)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学校发展定位的可行性论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社会发展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自身优势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特色鲜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具有依托工业与行业办学的优良传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学校拥有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与实验条件。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51204)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前身是1951年的外语教研组。
2006年1月,英语、日语、大学英语部及语言实验室合并后独立成院。
十年来,外国语学院为国家培养了2135名英、日、韩各类外语人才,并为学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公共外语课程二十余门。
建院以来,学院以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和服务地方为己任,师资队伍稳步发展,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外国语学院拥有英语、日语、朝鲜语三个本科专业,一个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下设英语系、日语系、朝鲜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
在外国语学院不断提高办学层次、获批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的新起点上,学院将从“学科及专业稳步发展”的现状提升为“提升学科实力,加强特色专业”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十三五期间,学院将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上海海洋大学2008-2020发展定位规划》的精神,以标杆学校为榜样,聚焦“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在教学质量、学科特色、综合实力等方面实现新一轮突破性发展。
一、“十二五”发展总结(一)发展业绩十二五规划期间,学院努力提升内涵、打造特色,切实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实现了硕士点零的突破,并已融入海洋大学的整体发展。
学院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国际交流、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本科教育教学“十二五”期间,学院始终围绕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强化本科教学内涵发展,在课程建设、教改教研、实践教学、及学科竞赛等方面主要取得以下进展:(1)完成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进一步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有序推进日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高度重视本科专业评估。
2013年以来,三个本科专业顺利通过校内专业达标评估。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校内专业评估模式构建——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
评估 专 家 : 由学 校 聘请 校 内外 知名 教 授担 任评 估 专 家, 并 根据 学 科 专业 性质 分 组 , 每个 小 组配 评估 工 作秘 书 1 名, 负责记 录 及 后 勤服务 工作 。 评估 过 程 : 大致 可 分为 五个 阶 段 。第一 阶段 为 准备 阶段 , 成立 “ 专业 评估 工作领 导小 组 ” , 制定 “ 专业 评估 工作方 案 ” , 召开 专业动
I 、 可持 续发展 理念 的提 出
员会, 解读 “ 评 估 指标 体 系 ” , 细化 评估 工作 任务 , 做 好 分 工与 协调 工作; 第 二阶 段为材 料收 集阶 段 , 各 专业根 据 “ 专业评 估 指标体 系 ” 收 集相 关 评估 支撑 材料 , 同时对 所 收集 的 数据 进行 整理 、 分 析和 处 理, 发现 亮点 和不足 ; 第 三阶段 为评 估报 告撰 写和简况 表 填写 阶段 , 根据 前期 的数 据整 理和分 析处 理 , 撰 写专 业 自评报 告同时 填写 数据 简况 表 , 制作 汇报 P P T以便 评估 答辩 ; 第 四阶 段为 评估 专 家评估 阶 段, 评估 专 家听 取 专业 负责 人 的专业 评 估 自评报 告 , 查看 数 据简 况 表 以及 评估 支撑 材 料 , 检 查 专业 办 学条 件和 专业 评 估支 撑材 料 , 形 成 初评 结论 及书 面 检查 意 见 ; 第 五 阶段 为专 业整 改 阶段 , 各 学院 根 据专 家反 馈意 见 , 制 定 了切 实可行 的整 改方 案并 上交 教务处 审核 , 教务处 同意后 按照整 改案 开展专 业整改 工作 。
基于 可持续发 展的 校内 专业评估模式构建
国内海洋类高校定位探索
国内海洋类高校定位探索是,基于学科特点划分的高等学校类型中,海洋类高等院校隶属于农林类院校,还未从中独立出来;二是,学术界对于高校定位研究从整体上较多地涉及基础理论层面,实务层面所涉甚少。
学术界对高校定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与“基本论题”两个方面。
在高校定位的内涵研究方面,戚玉觉认为已有文献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界定:一是高等教育目标和高等教育系统;二是高等教育市场和营销学;三是宏、微观层面1。
亢雄从研究视角出发,将高等院校内涵定位研究概分为系统分层说、系统角色说、人才培养职能说、教育理念说、战略选择说、大学制度说、教育产品说以及优化过程说等八个方面2。
在基本论题研究方面,宏观层面,张阳3从高等院校分类管理和高校定位的关联性方面对高校定位问题实行探讨;张耀萍等4、黄启兵5、韦洪涛等625-27从高等院校定位的各影响因素分析了高等学校定位问题;马培培7探讨了高等学校层次定位相关问题。
中观层面,邓耀彩8与陈厚丰955-60论证了高校定位的实施主体;李军10、上官剑11研究了高校定位的误区。
微观层面,金硕12、张爱淑1376-80等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高校定位问题。
从上述分析来看,学术界对高等学校的定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有一些不足:注重宏观和中观层面,轻视微观层面研究;注意把握高等院校定位问题的本体论而缺少相对应的研究分析工具。
作者认为,对于海洋类高等院校的定位分析,要在借鉴高校定位理论相对应成果基础上,注重结合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以及面向服务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客观性的分析。
一、海洋类高等院校定位理论的逻辑基础及相关内涵分析一是,对海洋类高等院校分类实行界定,这是定位研究的逻辑基础。
二是,对海洋类高等院校办学目标实行客观评析,这对定位具有指挥棒的功能和功效;三是,对特色定位实行辩证地探讨。
高校分类与高校定位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概念。
从二者的联系上看,高校分类是高校定位的前提条件,而高校定位是落实高校分类的重要保证;从二者的区别来看,高校分类是解决高校的社会地位高低问题14。
一些大学的办学定位、战略途径、学科特色
福建省省属重点高校的办学定位、战略途径、学科特色省内部分高校1。
厦门大学办学定位:是一所包括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艺术教育科学和医学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战略途径: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科特色:近年来厦门大学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加强应用”的思路,坚持“树优势、争一流、创名牌”的理念,逐步构建起基础学科力量雄厚、应用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不断生长,基础巩固、重点突出、交叉融合、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实力雄厚,南洋研究、台湾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2.福州大学办学定位: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福建省属重点大学战略途径: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建设我国东南地区强校.学科特色:坚持理工结合,促进学科协调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式办学,与社会紧密结合,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
福建师范大学办学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培养造就职业市场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方向的教学型大学。
战略途径:把学校建设成服务基础教育、造就优秀专门人才的摇篮,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融入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推动对外交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学科特色:4。
福建农林大学办学定位: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
战略途径: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教学科研并举,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并重,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为发展重点,立足福建、辐射华东、面向东南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成为福建省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关键技术的攻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綦地,为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地方涉海本科院校特色定位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地方涉海本科院校特色定位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摘要:高等教育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合理定位,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本文以地方涉海本科院校特色定位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为个案,以淮海工学院为实践案例,从特色定位、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势资源共享方面初步探索了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定位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涉海;特色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以其浩瀚的空间、丰富的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沿海各国均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海洋科技竞争力,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地方涉海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肩负着沿海发展的人才需求与创新的重要使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地方高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最明显的特色在于依托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区域的产业、资源、自然等条件分布不均衡,迫切需要依据海洋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设计一个长远而科学的发展目标,凸显专业优势,办出海洋特色,创出办学新路。
本文以淮海工学院为例,初步探索地方涉海本科院校特色定位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委、省政府1985年为呼应国家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直接创办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
学校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发展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抓住江苏沿海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地处滨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海洋品牌,52个专业形成了“综合框架、工科主体、海洋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
全校学科专业已覆盖13个海洋产业门类中的12个,涵盖了江苏全部海洋产业门类。
在实现江苏海洋大学的目标过程中,总体把握办学定位,准确对接江苏沿海发展的科教需求,在涉海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上海海洋大学文件
上海海洋大学文件沪海洋设[2010]3号关于印发《上海海洋大学关于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各学院、各部、处、室、各直属部门:为进一步加快学校内涵建设,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技术、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实验室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印发《上海海洋大学关于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请按照执行。
附件:上海海洋大学关于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上海海洋大学二О一О年五月二十六日主题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管理通知上海海洋大学办公室2010年6月2日印发校对:殷曦敏(共印3份)附件上海海洋大学关于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为进一步加快学校内涵建设,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技术、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实验室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上海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评审,以及学校现有实验室建制的基础,学校将从2010年开始逐步培育和建设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通过几年建设,形成一批国家级、上海市级以及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面提高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水平。
为确保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建设目标与原则:依据上海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促进我校各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基础能力建设,满足并支撑高水平特色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将经过若干年建设,在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2-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5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设目标: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创造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
上海海洋大学章程修订工作方案 - 上海海洋大学发展规划处
上海海洋大学章程修订工作方案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
为切实推进章程修订工作,进一步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1号,下简称《办法》)及上海市教委《关于实施<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相关工作的通知》(沪教委法〈2012〉11号),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1.指导思想以宪法、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促进改革创新,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任务,依法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体现学校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制度成果;重点完善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
2.工作目标通过章程建设,使学校章程内容更加完备,实施保障有力,基本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领导干部依法管理、按章治校意识明显增强;教师和受教育者权利义务得到保障,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内部决策与行政,行政与学术、教学、科研与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
为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和长效的机制保障。
二、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1.认真做好《办法》的学习宣传工作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办法》学习宣传和章程建设研讨活动,对制定高校章程的重要意义,高校章程的主要内容、制定程序、核准与监督等有正确理解和把握。
要组织教职员工广泛参加学习,推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凝练学校精神的学习讨论,增进师生对《办法》精神和内容的理解,为《办法》的贯彻实施和章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要组织从事高校章程建设的工作人员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全面提高相关人员做好章程建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明确章程的法定内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办法》等有关规定,对于高校依法自主决策的事项,明确权力行使的基本规则、决策程序,落实办学自主权,并完善监督机制。
上海海洋大学
重点推荐,食品,水产,海洋方 面的专业,这些我们学校国内比 较强,其他的还是算了
体育馆
学院楼和行政楼
教学楼
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录取工作进程表
理工类 招生 地区 录取批次 投档 时间 文史类 录取 进程 一志愿 投档分 一志愿 投档数 录取 最低分 录取 平均分 录取 最高分 一志愿 投档分 一志愿 投档数 录取 最低分 录取 平均分 录取 最高分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学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设 施齐备。拥有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水产养殖国家教学示范中心;有教育部水产种质 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大洋渔业资源可持 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个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有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农业部水 产种质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渔业 动植物病源库和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 农业部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农业部冷库 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农业部团头 鲂遗传育种中心、农业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等7 个农业部重点平台;有1个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 室、4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高校 水产养殖E-研究院等;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实验 室,如中美(SHOU-NOAA)海洋遥感及渔业信 息研究中心、淡水渔加工利用研究室等。
上海
提前批
7月6日
380
18
380
391
419
410
12
414
425
436
结束
• 浙江 528 • 浙江 536
提前批 537 — 本科二批 556 554
7月27日 — — 8月1日 20 554
514 — 530 555
13 — 95 557520 Nhomakorabea结束 530 结束
院系
海大20年毫不动摇的发展逻辑
海大20年毫不动摇的发展逻辑(一)初心不忘,坚持使命不动摇海大的使命是神圣的,海大二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坚持“科技兴农,改变中国农村现状”的使命不动摇是唯一正确选择。
使命是海大的初心,更是海大人的信仰。
我们的目标是远大的,海大要成为中国第一、全球一流的农牧业企业。
海大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一个基业长青的公司。
我们从事的业务也是神圣而伟大的,帮助农民致富,改变中国农村现状。
在未来,我们将给社会提供健康、安全、高效的食品,这是海大存在的价值所在,不是空话,不是口号,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梦想。
神圣的目标,聚集了近2万多名有理想的海大人走到了一起,二十年,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
在未来,这一目标将会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加入我们,为理想而奋斗。
(二)继续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是海大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逻辑。
公司、员工、经销商、客户利益一致,这是实现使命的正确道路,通过极致的产品和服务让客户获得比其他产品更多的价值回报,是所有海大人的追求。
海大战略的内核是追求价值增长。
客户第一,员工第二,公司第三。
营销拉动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回到客户和养殖,不管是产品和服务,都必须回到猪、鸡、鸭、鱼、虾的真正需求上。
因此海大的技术研发、产品定位都要回归到养殖本身,海大的市场模式和服务都必须回归到养殖本身,必须依赖创新、依赖技术、依赖高效管理来创造超越行业的价值。
进一步深刻领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内涵并发扬光大,以赤诚之心服务客户,是使命指导下的正确选择。
(三)打造极致产品和服务适应市场需求、甚至领先市场需求的产品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
追求客户价值,产品效果必须深入人心。
必须确保终端的优势、确保养户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公司的利润、团队的收入,要从内部去创造,从研发、从采购、从运营高效上去创造。
农牧业是高度依赖技术的行业,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最大驱动力。
我们要认识到,从种苗、动保、饲料到养殖,任何一个环节的技术空间都是巨大的,在全行业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的情况下,这恰恰是我们建立领先优势的最大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所有百年历史和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走出了一条地方特色大学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学校基本情况学校抓住2000年划转地方的机遇,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一是实现了由千人大学向万人大学的转变。
目前有12个学院,在校本科、高职生13000余人,研究生1500人。
全校在职在编教职工1008名,教授113名。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有213人。
二是从单科性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
学校已从一所以水产为主的单科类行业性高校,逐步发展成为以海洋、水产、食品为优势和特色,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现有43个本科专业及方向,10个高职专业。
其中国家特色专业2个,上海教育高地专业4个,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上海市精品课程。
三是正在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
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1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
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点。
有6个教育部和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培训检测中心,拥有上海市教学示范中心和一批特色专业实验室。
“十五”以来,学校主持国家863、科技支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上海市科技重大攻关50余项,主持和参与各类省部重点项目近500项,并取得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和教学成果奖。
二、学校发展的思路、定位与目标【发展思路】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联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求,以国家海洋发展、水产强国和食品产业升级三大战略为重点,在巩固优势学科、拓展新兴学科、促进交叉学科的基础上,聚焦重点、错位发展和合作提高,建设起主干、支撑、相关层次鲜明的学科体系,在国际同类高校中产生重要影响,在国内同行高校中形成明显优势,在上海高校中保持鲜明特色。
【学校定位】教学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学。
【办学目标】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学。
【学科目标】以理学、农学、工学三大门类为重点,经、文、管等学科为支撑的层次鲜明的学科体系。
建设海洋学、水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三大国家重点学科,一批市重点学科及其相应的国家级、市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专业学位体系】建设海洋科学、水产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本科专业及方向数保持在50个左右,其中三大主干学科涵盖的专业达50%以上。
全日制本科、高职学生规模稳定在1500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
【培养目标】围绕海洋、水产和食品三大产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并为上海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管理、经济、人文等急需的紧缺人才。
【队伍建设目标】拥有院士2-3名,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大师8-10名;建设一批以大师级领军人物为核心的、结构优化的高水平教学和研究团队。
【社会服务定位】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主动对接国家海洋、水产、食品三大产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与现代服务业建设,深入企业、基层和生产一线,扎根农区、社区和城区。
三、可行性论证(一)学校自身发展需求以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信息为核心的海洋科学学科,以水产种质、病害、营养与生态为核心的水产科学学科,以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为核心的食品科学学科,在国内已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具备了为国家和上海市海洋、水产、食品三大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服务支撑的能力。
建设三大主干学科、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对学科布局进行调整是学校上下经过了第七次党代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校院领导班子和各种专业会议等多方面的讨论所形成的共识。
(二)社会需求分析学校三大学科在上海高校中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重复设置较少,填补了上海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中的空白。
建设三大学科符合国家海洋战略、水产强国战略和食品产业升级的客观需求。
海洋产业发展需求:海洋战略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物资源获捕能力和大洋探测等海洋科技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发展海洋科技和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是国家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我校应在这一领域中发挥引领拓展作用。
水产业发展需求:在我国由水产大国向水产强国的战略转型中,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引领水产事业发展是根本任务,我校应在这一领域中发挥核心示范的作用。
食品产业发展需求:食品产业已成为目前世界的第一大产业,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及频频爆发的“多宝鱼”、“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食品粮油价格飞涨等全球性问题,对食品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国际化特大城市的食品安全体系及其物流体系建设任务重大,我校应在这一领域中发挥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同时,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及上海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也为我校信息、管理、经济、工程和外语等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机遇。
(二)可获取资源“十一五”以来,学校主持了8项科技部国家863重大专项、前沿探索和科技支撑计划,参与近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有所提高;农业部大力支持我校科研基地建设,参与重大专项;国家海洋局也十分重视我校海洋学科建设,并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签定了全面合作战略协议;学校在教育部的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跨世纪人才、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均有突破;学校还承担了上海市科委、市农委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上海市和市教委重点学科、高水平特色项目、教育高地、E研究院和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中,我校都有布局。
办学经费也有了快速增长,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我校有三位教授分别担任了亚洲水产学会主席、中国水产学会和中国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学校还与全国、上海众多学会和行业协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中国水科院、中国水产集团、上海光明集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与国外多所大学互派留学生,长期参与中美海洋生物资源合作计划,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四)同类高校对比学校分别选择中国海洋大学和日本东京海洋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的标杆。
1、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大是国家“ 985 工程”和“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我校与中国海大主干优势学科领域相近,可参照性强。
中国海大在海洋学科领域布局齐全,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四个二级学科均排名全国第一。
从水产和食品学科领域来看,两校在不同领域各有优势。
中国海大“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理念值得学习借鉴。
总体来看,中国海大特色学科优势明显,学科体系相对齐全,学科之间的支撑和人才的力量强大,我校把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国内标杆,在学科布局和发展策略上都有很强的可借鉴性。
2、东京海洋大学东京海洋大学是日本公立重点大学,2003年由东京水产大学和东京商船大学合并而成。
东京海大传统优势学科与我校相近,也是集中在海洋生物、食品科学和海事等领域。
我校在水产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其他学科两校各有侧重。
从海洋学科、食品学科来看,东京海洋2、分阶段建设的关键指标:第一阶段:重点建设阶段(2008—2012年)争取建设水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生生物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捕捞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水生生物学等一批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海洋生物学、海洋环境工程、食品经济管理等重点学科;建设建设水产养殖学种质资源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捕捞学动水槽,物理海洋学远洋试验船、大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水域环境生态教育部工程中心,水产动物医学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建设水产学生物技术国家教学示范中心,食品科学、海洋科学技术学科上海市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海洋化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机电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国家精品课程和重点特色专业;建设海洋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海岸带综合管理等创新团队等一批“扶需、扶特、扶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新增1-2个博士点,建设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左右二级学科硕士点。
新增2-3个国家特色专业,3-4门国家精品课程,5-6门市精品课程;在海洋、水产、食品三大学科领域建立起以领军人物为核心,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
第二阶段:提升发展阶段(2012—2016年)争取建设海洋生物学、食品科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环境科学(海洋环境工程)、海洋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产业经济学(食品经济管理)、海岸带综合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一批上海市重点学科;增加建设海洋气象学、水产动物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应用数学、产业经济学、英语语言文学、海洋史学等一批“扶需、扶特、扶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建设2-3个国家特色专业,3-4门国家精品课程,5-6门市精品课程。
三大学科都具有国内领先,国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
第三阶段:巩固完善阶段(2016—2020年)争取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设物理海洋学、农业经济管理等一批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建设海洋化学、机械电子工程(海洋生物机电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微生物学、产业经济学、海洋史学等一批上海市重点学科;增加建设应用化学、海洋生物医药等一批“扶需、扶特、扶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建立与三大学科相对应的国家级、市级高水平研究平台、完善的学位体系和具有大师级领军人物、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学术团队。
学校将通过优化完善学科布局,提升学科水平,打造前沿创新学术梯队,建设国际化开放平台来实现总体目标。
五、保障措施虽然学校有了很大发展,但政策、体制、机制对学校快速发展制约突出,学科平台建设急需提升,高水平领军人才匮乏,校区建设资金缺口很大,特别是内涵建设发展的需求与现有条件仍有较大差距。
1、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分类指导,按照分层管理、分级实施的管理思路,针对各学科现状和发展目标,建立分类的目标责任制、动态的人员进出制、公开的绩效考核制、灵活的效益分配制。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管理作用,探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模式。
建立学科特区,在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目标设置、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采取多样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模式。
落实质量工程,加强专业建设。
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促进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建设。
2、实施人才筑峰计划一是做实领军人才引进培养,引进中加强政策调控的多样化、灵活化,通过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吸引顶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