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21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21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f3e4f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a.png)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21篇)《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2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爬山虎的脚》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划、看、讨论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动词,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你们想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
爬山虎的脚课文提问
![爬山虎的脚课文提问](https://img.taocdn.com/s3/m/dbe434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9.png)
爬山虎的脚课文提问
1.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是指爬山虎这种植物的根部和茎部。
2.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的脚具有韧性强、粘附力强以及生长迅速的特点。
3.爬山虎的脚是如何生长的?
爬山虎的脚通过弯曲、伸长、附着等方式生长并攀附在物体上。
4.爬山虎的脚是如何附着在物体上的?
爬山虎的脚通过许多细小的根须,可以紧紧地附着在物体表面上。
5.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用途?
爬山虎的脚可以用于攀爬、附着和支撑,使爬山虎能够生长并覆盖墙壁、树木等。
6.爬山虎的脚与生物有什么关系?
爬山虎的脚可以与其他生物共生,提供遮荫、栖息地或食物来源。
7.爬山虎的脚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爬山虎的脚可以改善环境,保护土壤,减轻水土流失,并提供氧气和美化景观。
8.我们如何保护和利用爬山虎的脚?
我们可以合理利用爬山虎的脚,但也要注意保护爬山虎的生长环境,避免滥用和破坏。
通过对爬山虎的脚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利用这种植物。
爬山虎的脚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还能为我们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利用爬山虎的脚的同时,保护好植物的生长环境,使其能够持续健康地生长。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e40b4472a8956bec0875e326.png)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知识点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动手画一画)形状是枝状六七根细丝,每根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是嫩红。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当爬山虎长出一片新叶子的时候,它的叶柄反面就长出爬山虎的脚(六七根细丝)。
当脚触着墙,细丝的头上就会变成小圆片巴住墙面,把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面(此时这只脚就不动了)。
随着爬山虎不断长出新叶子,就又会长出新的脚,这些脚又巴住墙。
因此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而不是像人的脚一步一步交替的往上走。
(注意课文中爬时的动作词语:触、变、巴、拉、紧贴、爬)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课文开始要描写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联系呢?由于爬山虎的脚由直变弯,缩短了距离,产生了拉力,使爬山虎的茎紧紧贴在墙上,所以那些叶子铺的均匀,没有重叠,不留一点空虚,因为爬山虎的“脚”的力量才使叶子变得美丽。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b6c7c0fc4ffe473268abb8.png)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爬山虎的脚叶圣陶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中央。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留意,引人留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颖,看着十分舒适。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平均,没有堆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美观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样能爬。
往年,我留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中央,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分,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如今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假设你细心看那些粗大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突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结实,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知识点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入手画一画)外形是枝状六七根细丝,每根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是嫩红。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当爬山虎长出一片新叶子的时分,它的叶柄反面就长出爬山虎的脚(六七根细丝)。
当脚触着墙,细丝的头上就会变成小圆片巴住墙面,把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面(此时这只脚就不动了)。
随着爬山虎不时长出新叶子,就又会长出新的脚,这些脚又巴住墙。
因此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而不是像人的脚一步一步交替的往上走。
(留意课文中爬时的举措词语:触、变、巴、拉、紧贴、爬)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课文末尾要描写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联络呢?由于爬山虎的脚由直变弯,延长了距离,发生了拉力,使爬山虎的茎紧紧贴在墙上,所以那些叶子铺的平均,没有堆叠,不留一点空虚,由于爬山虎的〝脚〞的力气才使叶子变得美丽。
《爬山虎的脚》课文简说
![《爬山虎的脚》课文简说](https://img.taocdn.com/s3/m/2e973cb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f.png)
《爬山虎的脚》课文简说这是一篇关于爬山虎的脚的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爬山虎是一种生长在树木上的植物,它的脚具有非常强大的附着力。
爬山虎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的植物,它的名字来源于它具有攀爬的能力,就像一只虎一样灵活。
爬山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的脚,这也是本文的重点。
爬山虎的脚上有许多细小的毛状结构,这些结构被称为“足趾”,它们可以帮助爬山虎紧紧地附着在树木的表面。
这些足趾类似于小吸盘,使得爬山虎能够在垂直甚至是倒挂的树上生长。
当爬山虎的足趾与物体表面接触时,足趾上的细小结构会与表面结合,形成了类似于钩子的效果。
这使得爬山虎能够在各种条件下保持稳定,不易被风吹倒。
爬山虎的脚的设计是非常独特且高效的。
它们的足趾分布非常均匀,密集且覆盖了整个脚面。
这样的设计使得爬山虎能够均匀地分布身体重量,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力。
除了足趾的结构,爬山虎的脚还具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特点。
例如,它们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足趾的形状,以适应不同表面的结构。
这使得爬山虎能够在不同类型的树上生长,无论是光滑的树皮还是粗糙的树干。
爬山虎的脚还具有耐久性和弹性。
它们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和拉力,而且能够经受住长时间的使用而不会磨损。
这使得爬山虎能够长期在树木上生长,抵御风雨的侵袭。
总之,爬山虎的脚是一种非常强大和适应性强的结构。
它们的特殊设计使得爬山虎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并展示出其惊人的附着力。
通过研究爬山虎的脚,我们可以获得宝贵的启示,以改进和设计更加高效的附着系统。
(正文)爬山虎的脚具有如此强大的附着力,离不开它们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原理。
首先,爬山虎的足趾上覆盖着许多细小的毛状结构,这些结构被称为“吸盘绒毛”。
这些绒毛可以更好地与表面接触,并增加了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
当爬山虎的足趾与表面接触时,吸盘绒毛会像吸盘一样牢牢地吸附在表面上,从而形成了牢固的附着力。
关于爬山虎脚的物理原理,有一种说法称之为“表面张力和粘附力的共同作用”。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粘附力是指物体表面之间的吸附力或粘附力。
《爬山虎的脚》教案15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881fd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ce.png)
《爬山虎的脚》教案15篇《爬山虎的脚》教案1一、教材简析《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__,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__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二、学情分析在我们农村生长的植物比较多,爬山虎也比较多见。
学习了这片课文能有助于学生对爬山虎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学习作者观察植物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观察更多身边植物(如:小麦,玉米,辣椒,蒜等)的观察。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对农村学生能提高他们更多观察植物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义。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__。
四、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3.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难点五、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媒体资源、录音磁带、录音机教学方法:研读、讲读法学法指导:自主研读、集体交流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
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脚?二、自主研读:1、师述:叶圣陶先生用5个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你对爬山虎的那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2、学生分组研读,师分组巡视指导。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优秀9篇)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97ec3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d.png)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优秀9篇)爬山虎的脚教学教案篇一情景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细致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为了突破课文的难点,我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课文内容画面。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时,让学生在电脑画面中动手找出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
再将整个动作过程的动画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分解动画,逐幅观察,最后完整地演示整个爬的动画过程。
这样去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出爬,这是为什么呢?2、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3、根据课题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1、学习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叶子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批画)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动态两方面来写的。
生2:作者是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书、汇报)。
爬山虎的脚原文课文
![爬山虎的脚原文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9f9e7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66.png)
爬山虎的脚原文课文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寓言故事
![爬山虎的脚寓言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0bbf76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6.png)
爬山虎的脚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棵爬山虎,它生长在一座高山上。
每天,它努力地爬向山顶,渴望
能享受到阳光和风的拥抱。
然而,无论它怎么努力,爬山虎的脚总是无法站稳。
一天,爬山虎遇到了一只智慧的老狐狸。
老狐狸观察到爬山虎的困境,决定帮
助它解决问题。
老狐狸告诉爬山虎,要解决站稳的问题,足够的锻炼是必要的。
于是,老狐狸教导爬山虎一套特殊的锻炼方法。
每天,爬山虎都要在峭壁上进
行练习,用爪子紧紧抓住石头,尽量保持平衡。
刚开始的时候,爬山虎常常摔倒,但它从不气馁,不断努力。
经过几个月的锻炼,爬山虎的脚开始变得强壮。
它发现自己越来越能站稳着行
走在峭壁上。
于是,爬山虎感叹道:“原来只有通过努力和不断的锻炼,才能够克
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
从那以后,爬山虎再也没有放弃。
它坚持每天进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终,爬山虎成功地爬上了山顶,站在了阳光下。
它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看到了远处的风景。
这个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情况,只要肯努力和锻炼,就能
够克服难关,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就像爬山虎一样,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坚持不懈,我们才能够站稳脚步,迎接成功的到来。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92a1ba4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e.png)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晓得这种植物叫做爬山虎,可不晓得它怎么能够爬到。
今年我特别注意了,原来爬山虎就是存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生叶柄地方,反面张开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是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崭新叶子一样,也就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牙了,后来连痕迹也没了。
不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为灰色。
不要看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稳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和一点儿劲,怎能说扎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说课设计今天我说道课的内容就是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自学课文3~5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谈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就是怎样用“脚”爬到的,鼓舞人们注意安全精细地观测周围的事物。
【教材分析】首先我说道说道教材。
根据崭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认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知重点词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自学作者观测和表达方法,培育学生注意安全观测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唤起学生观测的兴趣,搞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认知,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就是怎样向冲下的?【教具准备】课件、彩色笔、画纸【教法和学法】融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研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予自学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道、出演、画、议,去替代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唤起学生兴趣,在相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至唤起兴趣、认知体悟的境界。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ca3010524de518974b7d07.png)
《登山虎的脚》课文原文登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学校操场北边墙上尽是登山虎。
我家也有登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登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日叶子长大,就变为嫩绿的。
登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特别舒畅。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平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缝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涟漪,漂亮得很。
从前,我只知道这栽种物叫登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本来登山虎是有脚的。
登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同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登山虎的脚。
登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为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来是直的,此刻曲折了,把登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登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假如你认真看那些渺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登山虎的脚假如没触着墙,不几日就萎了,以后连印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渐渐变为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坚固,假如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登山虎的一根茎。
《登山虎的脚》知识点登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 着手画一画 ) 形状是枝状六七根细丝,每根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是嫩红。
登山虎的脚是如何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当登山虎长出一片新叶子的时候,它的叶柄反面就长出登山虎的脚 ( 六七根细丝 ) 。
当脚触着墙,细丝的头上就会变为小圆片巴住墙面,把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面 ( 此时这只脚就不动了 ) 。
跟着登山虎不停长出新叶子,就又会长出新的脚,这些脚又巴住墙。
所以登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而不是像人的脚一步一步交替的往上走。
( 注意课文中爬时的动作词语:触、变、巴、拉、紧贴、爬)课题是“登山虎的脚”,为何课文开始要描绘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联系呢?因为登山虎的脚由直变弯,缩短了距离,产生了拉力,使登山虎的茎牢牢贴在墙上,所以那些叶子铺的平均,没有重叠,不留一点空虚,因为登山虎的“脚”的力量才使叶子变得漂亮。
爬山虎的脚 教案(优秀8篇)
![爬山虎的脚 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14983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5.png)
爬山虎的脚教案(优秀8篇)《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具准备: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思想: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出示谜语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阅读理解及答案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阅读理解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1b867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bc.png)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阅读理解及答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这段话选自课文,作者是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
参考答案: 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颜色
2.爬山虎脚的样子:爬山虎脚的颜色
参考答案: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
3.作者之所以把这段文字写得生动、形象,是因为作者
参考答案: 使用了比喻,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脚。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原文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c6653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1.png)
四年级上册《登山虎的脚》原文登山虎的脚学校操场北边墙上尽是登山虎。
我家也有登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登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日叶子长大,就变为嫩绿的。
登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特别舒畅,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平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缝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涟漪,漂亮得很。
从前我只知道这栽种物叫登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本来登山虎是有脚的。
登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同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登山虎的脚。
登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为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来是直的,此刻曲折了,把登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登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假如你认真察看那些渺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登山虎的脚假如没触着墙,不几日就萎了,以后连印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渐渐变为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坚固,假如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登山虎的一根茎。
《登山虎的脚》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能流畅地朗诵课文,认识登山虎的特色;2.学习作者的察看方法,培育仔细、有序的察看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累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1.实物展现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登山虎实物。
教课课时: 2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初读课文,认识登山虎的特色。
学习生字、词语。
教课过程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栽种物吗?对,它叫登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色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察看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单喜爱察看,并且会察看。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登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察看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应念书状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份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份](https://img.taocdn.com/s3/m/877add6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a.png)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1)份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 1爬山虎的脚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教后反思《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
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有依据的: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
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小学四年级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
![小学四年级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7bf5dc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f.png)
小学四年级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小学四年级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
下面是小学四年级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一起来看一下吧!爬山虎的脚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原文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dffa345cbb68a98271fefa58.png)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原文爬山虎的脚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山虎的脚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重点)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也打一种植物。
(丝瓜)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板书课题)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
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
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
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1.检查字词。
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嫩、茎、一顺儿、漾起波纹、触着墙、痕、迹、蛟、龙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1)指名读。
(学生评议)(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
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
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
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读文画句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
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 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
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
(说课文依据)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
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
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
咱们这样来读: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五、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2.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
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
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1)放动画。
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2)给画面配解说词。
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
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
(试说后指名说)(三)质疑问难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四)解决问题1.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
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
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 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
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六、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板书:萎了牢固)(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七、回归整体,领悟方法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
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
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