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被各种各样的娱乐所包围。
打开手机,各种短视频、搞笑段子、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电视上,各类真人秀、肥皂剧争奇斗艳。
我们沉浸在这看似无尽的娱乐之中,乐此不疲。
然而,在这狂欢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波兹曼在书中提到,“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一开始,我对这句话并不是特别理解,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以及对身边现象的观察,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真的是一针见血。
就拿现在特别火的短视频来说吧。
每天都有无数的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面,不停地滑动屏幕,期待着下一个更有趣、更刺激的视频出现。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沉迷于刷短视频。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不是起床洗漱,而是躺在床上先刷一会儿;晚上睡觉前,明明已经很困了,还是忍不住再刷几个。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着了魔一样,完全被短视频所控制。
我记得有一次,周末放假在家,本来打算好好打扫一下房间,再看会儿书充实一下自己。
结果,一拿起手机打开短视频,时间就像飞逝一样。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我还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眉头紧皱。
等我回过神来,发现已经下午了,房间还是乱糟糟的,书也一页没翻。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阵空虚和懊悔。
我在那些毫无营养的短视频里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却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都没得到。
而且,短视频里的内容大多是为了吸引眼球,追求短暂的刺激和快感。
很多视频只是在表面上让人觉得有趣,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和内涵。
我们在不停地接受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时,大脑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
再比如说电视节目。
各种综艺节目为了收视率,不断地制造话题、炒作明星。
观众们也跟着起哄,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争得面红耳赤。
还有那些肥皂剧,剧情千篇一律,却能让很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的一本社会学著作,于1985年出版。
在这本书中,波兹曼以深入的分析和鲜明的对比,探讨了娱乐化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娱乐至死》这本书进行读书笔记,以梳理书中主要思想和观点。
一、娱乐至死的崛起波兹曼认为,电视媒体的普及推动了娱乐化文化的兴起。
相比于过去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电视以其直观、丰富的图像和声音成为了主流媒体。
然而,这种媒体形式的普及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二、信息的流失在电视媒介的影响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视节目以娱乐性为导向,追求视觉冲击和快速刺激,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和价值。
观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被动地接收零散的断片信息,无法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三、公共讨论的萎缩波兹曼指出,电视媒介的普及还导致了公共讨论的萎缩。
在娱乐至上的文化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轻松愉快的消遣,而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治议题则不太感兴趣。
娱乐化的媒体呈现方式让观众只关注眼前的感官刺激,而忽略了长期的思考和辩论。
四、观众的被动角色在电视媒介的世界中,观众往往处于被动的角色。
广告、娱乐节目等内容通过视觉和声音的冲击力,迅速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占据了观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观众在长时间的电视观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甚至对于媒体的信息产生了依赖性。
五、对抗娱乐至死尽管波兹曼对于娱乐至死的批判较为悲观,他仍然提出了一些对抗娱乐至死的思考和建议。
他呼吁人们重新思考媒体的使用方式,培养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抵抗娱乐文化对于社会的消极影响。
六、结语《娱乐至死》这本书揭示了娱乐化文化对社会的重大影响,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媒体的力量和作用。
在信息时代,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审慎对待媒体传播的信息,努力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以实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娱乐至死的阴影中解放出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第一篇: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1985年尼尔波兹曼出版了《娱乐至死》一书,对20世纪后期美国文化中的重大变化进行了探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逐渐取代了印刷和铅字,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的信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同时也使得严肃和理性的思考渐行渐远,美国人变得浮躁,并且倾向于电视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的内容。
波兹曼还借用赫胥黎的预言指出:人们失去自由、丧失思考能力,在汪洋的信息中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的世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整本书线索很明朗,先是指出“媒介即隐喻”,说我们通过媒介了解世界,媒介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却往往不为人们注意,而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接着再说“媒介即认识论”,指出每个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并引出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
然后再介绍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和思想,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由于铅字本身的逻辑性、思考性而变得严肃和理性,这一时期被称为“阐释年代”,是复杂思维和严格秩序并存的时代,媒介有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娱乐业”时代开始显现:电报使得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信息的价值取决于是否新奇有趣,使得公众话语无聊且散乱;摄影术使得信息没有句法,无法同世界理论,只能提供世界的片面反射;在这个信息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冲进视线,然后又飞快消失,变得没有连续和意义的世界,就像“躲躲猫的世界”。
接着电视开启了真正的娱乐业时代,电视将所有的东西都以娱乐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包含了所有话语的形式,助长了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电视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影响着宗教、政治和我们的教育活动,最后波兹曼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娱乐至死》读后感四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一有两种死法:奥威尔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梅恨:赫胥黎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热爱。
当然,此“死”非实死,却比生命体的凋亡而更具杀伤力,我更愿意看作是文化的枯竭、思考的停止。
当紧密的逻辑、严肃独立的思考隐匿于纷繁世界,当人们义无反顾地扔下书本,投身互联网时代,精神即死亡,即赫胥黎的预言成为现实,人们真正死于自己所热爱,即娱乐至死。
一切公众话语都口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经济、宗教、新闻、体育、教育事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电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一个根乐至死的物种。
这就是《娱乐至死》想要告诉我们的,人们终将毁于他所热爱。
全书以时间为序,由印刷机到电报、摄影再到电视,社会由“阐释时代”到“躲猫猫的世界”再到“娱乐时代”,这是技术的发展影响导致时代转变的过程。
恰也证了作者“谋介即隐喻”的观点,人们选择的技术,决定了我们的结局。
印刷机盛兴时期,即以书本获取信息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通过独立深刻的思考,利用充满逻辑性、条理性的思维来处理这些信息。
那是一个理性、拥有独立思考的时代。
随着第一台电报机的出现,信息的交流终于突破了空间的阻碍,信息获取范围由狭隘的身边,猛然扩展到全球各地,信息量陇加。
人们所接触的信息越广,信息对人们生活的T•预也就更密切,生活方式及时代也就有所转变。
随着到图片化信息出现,一张照片、一段瞬时性的剪影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到人们面前,代替了人们对信息全过程的了解及思维构造,思维像是在相机被擒下的那一刻中断了,思考停止了,眼前这一刹即为所拥一切。
可怕的是,变更仍在继续,电视出现了,人们进入了娱乐时代,当“信息更迅速”与“思维中断化”两点叠加,思考彻底消失了,信息一步步简单化,它逐渐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
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真理被掩埋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文化逐渐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席俗文化。
关于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精选(通用5篇)

关于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精选(通用5篇)《娱乐至死》这本书主要是阐述了电子信息时代与印刷时代的区别,对电视的消极作用进行了批判。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1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作为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为我们揭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可怕预言。
前者告诉我们,人类将受到暴政的压迫,在受制文化下逐渐走向没落;而后者告诉我们,工业技术会使人们逐渐改变原有的习惯,从而爱上那些使他们失去思考能力的东西,在庸俗文化下变得更加庸俗。
人类是死于压迫还是死于享乐?每个看到这个问题的人都会忍不住思考一下。
暴政的危害也许是显而易见的,而娱乐带给人的危害却是潜移默化的,这本书的作者就告诉我们,赫胥黎的预言将会成为现实,人们终究会毁于他们所热爱的东西。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就要追溯到这本书的写作年代。
《娱乐至死》出版于1985年,此时电视文化在美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从书本转移到了电视。
这些有图像和声音的方盒子把人类从印刷品时代带向了图像时代,将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全都变成了娱乐的附庸。
作者敏感于这些变化,深深体会到沉浸在电视中的人们已经渐渐丧失了曾经看书时获得的逻辑能力与思辨能力,而电视呈现给人们的也仅仅是一种娱乐化的表演,他担心人们对电视的拥戴终究会导致人类文明的衰亡,因此写下了这本著名的《娱乐至死》。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媒介的作用,继而引出下面的分析,从印刷品时代开始,再而转向图像时代,将美国社会的变化描述得淋漓尽致,最后给出了赫胥黎的警告: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讲真的,这虽然是一本有点研究性质的书籍,但却非常好读,甚至是我读过的这类书中最好读的一本了,我心猿意马并且断断续续地读,竟也完全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思路很清晰,并且语言也是通俗易懂。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 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这本书对现代社会的娱乐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发人深省。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电视的出现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在印刷术统治的时代,文字是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人们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和信息。
这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专注力,能够对复杂的文字进行理解和分析。
然而,电视的普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电视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其信息呈现方式更加直观和生动,但也更加浅显和碎片化。
人们不再需要通过深度思考来理解信息,只需要被动地接受电视所呈现的内容。
这种变化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注重逻辑和理性的思考,转向了追求感官刺激和即时满足。
电视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往往追求娱乐性和刺激性。
新闻不再仅仅是对事实的客观报道,而是充满了各种噱头和表演成分;教育节目也不再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培养,而是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取悦观众。
甚至连政治也变成了一场表演,政治家们在电视上展示形象、发表演讲,而不是真正地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逐渐失去了对严肃事物的关注和思考能力,变得越来越浮躁和肤浅。
波兹曼认为,娱乐本身并没有错,但当娱乐成为一切文化的主导形式时,问题就出现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
然而,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都是没有价值的娱乐内容,它们占据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无暇去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而且,过度的娱乐会让我们失去对现实的感知和判断力,让我们陷入一种虚幻的满足之中。
书中还提到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
波兹曼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不同的媒介会塑造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社会学著作,书中讨论了媒体、文化和政治的互动关系,以及娱乐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媒体与意识形态波兹曼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指出,媒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和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
他认为,现代媒体的特点是娱乐化、碎片化和电视中心主义的,它们以追求观众的注意力和商业利益为导向,致使公共领域的讨论变得肤浅和无意义。
波兹曼指出,电视等娱乐媒体的视觉化和情感化特点,导致了观众对深度思考和理性辩论的厌倦。
他提出了“信息娱乐化”的概念,即媒体通过将信息包装成娱乐产品,使观众对重大事件和政治议题产生麻木和漠视。
第二部分:娱乐至死的社会在第二部分,波兹曼探讨了娱乐至上的社会对个体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首先,他指出媒体对于政治和民主的负面影响。
他认为,电视对政治的呈现方式以新闻娱乐化和激发情绪为主,使得政治成为一种虚构的娱乐产品,导致观众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能力下降。
其次,波兹曼讨论了商业化对媒体内容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他认为商业化导致了媒体追求赢利最大化,使得新闻和娱乐成为商品,迎合观众的口味和消费需求,而不再关注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
最后,波兹曼讲述了娱乐化对教育和知识传播的冲击。
他认为,在娱乐至上的社会中,学校和教育以娱乐化的形式存在,学生更注重娱乐和享乐,而不是追求真理和思考。
第三部分:娱乐至死的后果和反思在第三部分,波兹曼总结了娱乐至死的后果,并提出了一些深思熟虑的观点。
他认为,在娱乐至死的社会中,公众对复杂问题和重要信息产生了麻木和漠视,他们更愿意接受浅显和情感化的信息,而不是进行深入思考和辩论。
这种情况导致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变得轻率和盲目,思维变得肤浅和表面化。
此外,波兹曼还探讨了娱乐化对个体的影响。
他指出,娱乐至死的社会导致了人们对快速刺激和即时满足的需求增加,注意力不断分散,思维变得浅薄和碎片化。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一、引言娱乐至死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媒体批评者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他在书中探讨了当今社会在娱乐文化的浪潮下,由于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对待信息和知识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书中详细阐述了电视文化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也有一些感悟和思考。
二、摘抄与解读1. “当我们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夜总会,有关政治和政策的问题很快被广告、娱乐、短剧所取代。
”这段话让我深感震撼,波兹曼通过这句话清晰地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担忧。
在当今社会,由于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逐渐对真正重要的事情失去了关注,不再关心政治、经济等社会议题,而更愿意追求娱乐消遣,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 “电视的本质是消遣娱乐,快餐文化和电视文化的普遍性,上帝赐给普通人的权杖。
”波兹曼用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电视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电视所传达的信息往往简单、直接、消费性强,使人们逐渐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浅薄的娱乐内容,这种“上帝赐给普通人的权杖”也让人们变得愈发自私、浮躁和浅薄。
三、思考与感悟在我看来,波兹曼在书中的观点让我深刻地反思了当今社会的媒体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在享受娱乐的是否也在忽略了对真理的探求?在追求消遣的是否也在丧失了对于知识的尊重?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否都是表面的、浅显的,而非深入的、真实的?我认为,娱乐至死这本书唤起了我们对于知识和思考的重视。
我们应该在享受娱乐的保持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真理的追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思想、有内涵的人,而不是被娱乐文化所束缚的“被动接受者”。
四、总结娱乐至死这本书通过对大众传媒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当今社会的娱乐文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抵御娱乐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发扬探求真理、尊重知识的精神,努力避免被浮浅的信息泛滥所淹没。
《娱乐至死》阅读笔记

《娱乐至死》阅读笔记By Jin MX初选这本书原因是书名比较喜欢可以让我这个不爱读书的人继续读下去。
读完以后发现书的内容很简单易懂但给我们了许多思考和可以借鉴的话语。
本书大致是说电视在美国的兴起使得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从文化、宗教、政治、教育等方面阐述这些都开始毫无怨言的成为了娱乐的附属品失去了本来的意思。
借我们都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本书的第一章是媒介即隐喻,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作者说媒介即隐喻也就是想说媒介在用一种隐蔽的但强有力的方法左右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
媒介的产生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但同时也影响着文化。
它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接受并没有加工那么我们就成了媒介的牺牲品。
第二章是讲媒介即认识论,从印刷品到电视的出现谈人们对认识论的改变,电视出来的认识论劣与印刷制品,而且对于本身还有一定的危险,并且这种危险在逐渐蔓延。
而为什么说媒介即认识论呢?我有些困惑。
认识论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简单的来说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又称知识论。
也就是说大量的媒介的出现它开始承载知识,决定知识的形式,它所表现的无论对错好坏都成了知识。
这些让作者开始谈到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那时候到处都是阅读的中心,任何人都可以阅读,印刷术开始影响公众的话语形式,但也承载着一种文化。
试想如果没有印刷术的出现我们的文化和知识又如何呈现和被记载呢?“思维方法在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和以图片为中心的文化中不同体现”在作者看来人们的阅读只停留在在了一些符号,读者没有了判断力。
电报技术和广告的出现是原本理性倾向的人们开始倾斜。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搜寻信息,而现在人们是得到了一些信息而去找这些信息的来源。
我们的媒介环境变了,人们开始更少的去思考了。
电子技术的出现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们开始进入一个躲躲猫的世界,就像游戏一样我们是蒙住眼睛走路的人,我们不能通过自己的思想去抓住想要抓住的东西,而是通过形式,支离破碎的事件去感受这些东西。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这本书是由尼尔·波兹曼所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我们所处的这个被娱乐充斥的时代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在书中,波兹曼指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信息不再以其重要性和价值被筛选和传递,而是以其娱乐性和吸引力为标准。
这导致了人们对于严肃、重要的事物关注度降低,而对于轻松、娱乐的内容趋之若鹜。
书中提到,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过去,人们通过书籍、报纸等文字媒介来获取知识和信息,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专注力。
然而,电视以图像和声音的组合直接呈现给观众,无需观众进行过多的思考。
这种“快餐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习惯了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却很少去思考这些信息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波兹曼还强调了娱乐对于文化的侵蚀。
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文化也逐渐被娱乐化。
原本严肃的历史、政治、科学等领域,都被披上了娱乐的外衣。
这种娱乐化的趋势,使得人们对于这些领域的理解变得肤浅和表面,无法真正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比如,一些历史剧为了追求收视率,对历史进行随意改编,误导了观众对历史的认知。
此外,娱乐至死的现象也对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可能导致学生忽略了知识的本质和深度。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表面的知识。
联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这种娱乐至死的现象无处不在。
打开手机,各种短视频、综艺节目、游戏等娱乐内容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我们沉迷于这些短暂的快乐,却忽略了自我提升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我们在娱乐的海洋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生活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思考和行动。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这本书是美国教育学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作品,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娱乐文化的入侵,以及对公众意识形态和思想的影响。
本书被广泛认为是媒体批判的经典之作,本篇读书笔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其主要观点。
一、媒体对思维方式的塑造本书指出,媒体的普及和娱乐化导致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电视等主要媒体的影响下,公众更加倾向于接受图像和简化的信息,而缺乏深度思考和阅读的能力。
波兹曼称之为“娱乐至死”的文化,认为我们的文化逐渐转化为一种大众娱乐的乐园,娱乐媒体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电视对政治和新闻的影响波兹曼在本书中特别强调了电视对政治和新闻的渗透以及对公众舆论的塑造。
他认为,电视节目的短暂性和快节奏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改变了政治和新闻的本质。
电视追求的是视觉冲击和娱乐效果,而非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对于政治,电视常常将其转化为一种娱乐形式,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政治家的形象和口才,而非对其政策和理念的评估。
对于新闻,电视媒体追求即时性和刺激性,忽略了深入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使得新闻变得肤浅和片面。
三、娱乐文化对教育的冲击波兹曼对现代教育的批判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娱乐文化的盛行使得教育趋向于娱乐化,而非注重思考和知识的深度。
课堂上的教学变得肤浅和单一,学生更容易接受短暂而表面的观点和知识,而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波兹曼呼吁恢复对阅读和文化的重视,重建学术的严谨性和思辨的能力。
四、娱乐与宗教的冲突波兹曼还在本书中探讨了娱乐文化对传统宗教的冲击。
他指出,传统宗教的价值观和仪式被娱乐文化所取代,现代社会更多地倾向于追求娱乐和消费,而对于宗教信仰和精神寻求的需求减少。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娱乐来填补生活的空虚,并逃避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探索。
综上所述,《娱乐至死》通过对媒体和娱乐文化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
媒体对思维方式的塑造、电视对政治和新闻的影响、娱乐文化对教育的冲击以及娱乐与宗教的冲突等方面的观点提醒我们审视娱乐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思考如何平衡娱乐与思考的关系,以及如何重新重视知识和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写于1985年,而作者尼尔· 波兹曼也于2003年辞世了。
yuwenm小编整理了娱乐至死,欢迎欣赏与借鉴。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一】震撼于开篇各名人权威对本书的推崇,好奇在那些精炼又意喻深刻的话语里,这是我对《娱乐至死》的最初映像。
陈丹青和周国平老师的话,更是正中自己平日的一些思考:信息与行动严重失调,我们要把自己娱乐至死吗?怀着有些急切的心情,开始了后续的阅读。
短短前言,讲到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直观的想到自己的事:特别喜欢刷微博,几乎每天都要刷到底部。
关注的人,热点,哪里好玩,好吃,点个赞马克一下,下次有钱就去;哪个大V又出调色教程啦,打开,粗略看一下,是小清新风格呀,马克一下以后好好学;咦,噗嗤大叔又出新内容了,怎样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来,点进去,学学,这些点我以前好像在哪儿见过啊。
每天都花特别多的时间在刷微博,刷各种公众号,要做的事,要学习的事,一天推一天,很少,几乎没有落到实处。
每天都在憧憬想要的生活,点赞那一条条微博后,仿佛已经做过努力,好像已Get到了某技能,已做到某事。
我们热爱的东西啊,这样一步步带我们走的离理想更远了。
第一章读的有些艰难。
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
这些观点以往不曾听说,读罢全章,混沌的思路稍微开阔了起来,提练起来也就是上一句话了。
作者花了一章的内容在讲剖析一句话,是他在写作的时候,也在考量无名的读者,所以才尽可能写的浅显么?有了他的书写,我们对‘媒介即隐喻’这句话有了认识,这也是认识事物实质,定义事物的一种,作者本身也在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于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
昨天晚上刚好在和朋友讨论一个话题,他最近有个特别深刻的体验:“只要自己足够优秀,所有人都会主动去结交你。
”我建议他把这个体悟得出的经历写下来,会更具体的具有说服力,他马上回复到:“还是别了,写出来,怕是会有负面的引导。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的一部著作,
通过对现代媒体和娱乐文化的分析,探讨了娱乐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娱乐化社
会的担忧和警示。
首先,作者指出了电视媒体对于信息传递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的娱乐化特性导致了信息的表面化和碎片化,观众更
多地被吸引于娱乐性的内容,而忽视了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这
种娱乐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们对于重要议题的关注和理解能力受
到了影响,进而影响了社会的公共讨论和决策。
其次,作者还探讨了娱乐化对于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他认为,娱乐文化的盛行导致了人们对于真实和虚假的混淆,对于价值观的
淡化和模糊。
人们更多地追求快速、轻松的娱乐享受,而忽视了对
于真理和价值的追求。
这种娱乐至上的文化,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
变得浅薄和空虚,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也受到了侵蚀。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娱乐化对于社会和
个人的影响。
在当今信息爆炸和娱乐泛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
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不被娱乐文化所左右。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
应该引导学生审视娱乐文化,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念,
使他们能够在娱乐至死的社会中保持独立和清醒的头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理性和有价值的社会。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一书是美国传媒学者尼尔·波斯曼在1985年出版的一部著作,通过对传媒和文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当今社会娱乐化的现象对人们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当今社会的娱乐至上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波斯曼在书中指出,随着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娱乐传媒的兴起,人们的生活已经被娱乐所充斥,娱乐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
这种娱乐化的社会现象导致了人们对于严肃的思考和深度的阅读能力的丧失,人们更愿意接受简单、直观的娱乐形式,而对于复杂的问题和深刻的思考却显得漠不关心。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波斯曼指出,娱乐化的传媒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使得娱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而深刻的思考和对于真理的追求则变得越来越稀缺。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对于当今社会的娱乐至上现象有了
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受到娱乐传媒影响的现代人,我们需要保持对于深刻思考和知识的追求,不被浮华的娱乐所迷惑,而是要保持对于真理和价值的敏锐感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
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保持对于世界的清醒认识。
这本书让我深刻
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为我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娱乐至死的演讲稿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的演讲稿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1】娱乐至死的演讲稿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的手,而大人的脑袋却被一个电视机所替代,很快我们就能从这本书的封面中解读到这个时代的趋势:媒介即信息。
而作者也是从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出发的,然而作者与麦克卢汉的观点也有不同,作者更加注重的是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公众的话语方式规范决定了华语的内容。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娱乐真的能致人于死地吗?开篇的几行字成了读完这本书的动力,在看到奥威尔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和赫胥黎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我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更认同的是一场滑稽戏的言论。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种传播文化的媒介,从最早的口口相传到后来的报纸,电视和现在的电脑,如果作者知道有微博那一定也会写在书中。
这种趋于大众的话题都日渐娱乐方式出现,使人们缺少了思考,谈何创造呢。
在这个时代里似乎娱乐成为了一种生活状态甚至是生活目标。
这一点印证了作者的说法“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同时我觉得我们应该认识到,作者这种观点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大环境提出的,运用到21世纪的中国似乎刚刚好。
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大会中提出了什么方针和政策,关心的是那些政治家们的花边新闻和八卦,对他们的办事能力毫不关心。
大量的信息不予筛选的就在电视节目上播出,新闻和信息铺天盖地的向我们大众运来,只为了提高收视率,真正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想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使其无人问津。
作者在书中用一种真诚方式来谈论这个时代愤青的话题,同时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人能在那么早的时候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理论系统的研究是难能可贵的。
如作者所说的,这个时代已经不再以记忆力的好坏评论一个人的智商的高低,在印刷术发明并大规模普及以前,人类处于长久的口述文明之中,语言是主要的媒介,人们非常看重记忆力,由于没有书面文字,头脑必须成为流动的图书馆,文化的传承是靠口口相传交流和延续的;印刷术特别是印刷机普及后,人类由口述文明转化为书写文明,在由铅字组成的文化里,文字取代口述成为文化的重心,思想变得更富抽象性,语言、可解义、逻辑性成为内容的标准,思想的深度亦得以展现;摄影、电报、电视等电子媒介把人类带到一个电子化的世界,在这种由图像构成的语境里,事物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连贯性和逻辑性不再重要,“知道”比“理解”变得更加现实和迫切,事物的界限变得随意而可以分离,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碎片式”世界一样,“存在的只是现在,而不是任何一个故事的一部分”。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 1985 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这本书让我对当下的娱乐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过去,人们通过阅读书籍、报纸等文字形式获取信息和知识,这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专注力。
而随着电视的普及,信息的传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视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快速。
这种传播方式看似让信息更容易被接受,但实际上却降低了人们思考的深度和难度。
电视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追求的是娱乐性和刺激性,而不是信息的准确性和深度。
比如,新闻节目不再仅仅是传递重要的时事信息,而是加入了大量的娱乐元素,如明星八卦、奇闻轶事等。
这使得观众在关注这些轻松有趣的内容时,忽略了对真正重要问题的思考。
娱乐节目更是如此,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不断推陈出新,制造各种新奇的玩法和话题,但往往缺乏内涵和价值。
书中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们似乎更多地面临着赫胥黎所描绘的情景。
人们不是被强制禁止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是被淹没在大量的娱乐内容中,主动放弃了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权利。
娱乐至死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电视媒体,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更是愈演愈烈。
网络平台上的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它们以更短的时间、更强烈的刺激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人们在短暂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获得真正有意义的收获。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也受到了影响。
长期接受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使我们难以集中精力去阅读长篇的、有深度的文章和书籍。
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短暂,思考能力也逐渐退化。
而且,娱乐文化的盛行还导致了价值观的扭曲。
一些人追求的不再是知识、智慧和美德,而是名气、财富和外表的光鲜。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通用14篇)《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1一开始有先入之见,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一个现象问题。
正如同在他那个时代当中电视广为普及,人们一方面惊讶于电视—这种科技扩宽了人们的视野,让知识更为普及化,一方面也觉察到其中稍有不妥。
正如同当今的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但事实上看完整本书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
科技,就任何时候而言,不存在好坏,因为它仅仅是个工具。
道德属性是人们发明创造的,正如同我们不能用人类道德去批判动物世界的好坏一样,以道德的好与坏来评价一件工具本身就很可笑。
当然言归正传,在我看来,作者实际上想表达的,其实是对知识的不尊重。
大多数人通过电视(网络)轻而易举地接触到不同的知识。
正因为如此轻而易举,故而产生懈怠,从而不认真对待。
Postman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一个人在做报告过程中三番两次不断中断,或是上个厕所,或是泡杯水诸如此类,听报告的人不仅会觉得莫名其妙,更会对这场报告的专业性产生质疑,从而不认真对待。
电视便是如此。
当然其还以传教和电视娱乐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在此姑且不表。
由此看来,寓教于乐,前提是教,而非乐。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或许在几千年前孔子已表述的非常明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思考,思考了再学习,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基本环节。
且Postman进一步指出,娱乐化下的批量知识生产知识给予人们的是模式化的思维模式,限制了思维的多样性。
不记得曾经在哪里看到过的一个例子,颇为相似。
人的眼睛是一种很独特的器官,我们可以看的范围其实很广阔,但人们通常会将焦点放在自己关注的事物上,而忽略周遭。
但值得注意的是,是人们自己决定焦点在哪,但电视(或诸如此类)却是替你决定焦点在哪。
或许不是很恰当,但足以说明一二。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还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
其一是让人们清楚地明白自己只是在看电视,但作者自己也承认这操作起来很难。
另一个则是依靠学校教育。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一:娱乐至死读后感】媒体植物人电视机左右着他们的大脑,可能大脑跟着电视镜头到外景去了吧。
有可能,真的很有可能。
因为很多人都引用过他的一句名言:“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地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致死地物种。
”这无疑是对我所说的原因的最佳诠释。
首先我想要说的是一个这个时代很多媒体都有的影响受众的一种不是很好的现象。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办起了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娱乐节目本身并无上面害处,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娱乐节目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于是乎,一大批娱乐节目就随之衍生。
按照道理说,电视台为大众提供娱乐身心的节目应该得到赞赏的,然而在这里我却要做出一番批评,并不是因为所有的电视节目做的不好、而是电视节目中娱乐化的成分越来越多,导致什么都可以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是我很喜欢的一档电视相亲节目,然而其他频道看到这一方式能够吸引大量观众之后也就开始邯郸学步,于是乎“中国相亲风”在中国刮起,什么《我们约会吧》之类的类似于《非诚勿扰》的节目大量涌现,导致很多观众的择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的变化,甚至于有些观众看中了其中的某位女士,就千辛万苦的用各种方式去追求她,我并不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但是我只是想证明大量这种电视节目的诞生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很多人的择偶观念,而通过大量这种娱乐节目来深刻影响大众的择偶观念确实有待商榷,很容易“走偏”、陷入一种真真正正的娱乐至死的状态。
也许有些人觉得无足轻重,但是再次引用伯兹曼的一段名言:“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在书的前言中有提到的赫胥黎担心,他担心失去禁书的理由是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他担心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他担心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简言之,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而尼尔.波兹曼是同意这个观点,并竭力地在本书中论述的。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极其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其中媒介的形式极其重要。
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中心和物质中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为是隐喻,所以”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但波兹曼却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对其作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媒介即认识论。
人们对真理的看法和智力的定义随着新旧媒介的更替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用以下的三点来作个总结:1)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2)电子媒介决定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符号环境的性质;3)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对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兹曼的观点是,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
印刷机不仅是一种机器,更是话语的一种结构,它排除和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然后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
他致力于探索印刷机作为一种隐喻和认识论是怎样创造了一种严肃而理性的公共对话,而今日的美国又是怎样远远背离这一切的。
18和19世纪的美国是印刷机统治的时代,波兹曼称之为“阐释年代”。
由于当时公众话语扎根于铅字的传统,因而它自然而然的赋予了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的特点,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大量插图和照片的出现以及后来无主题语言的作用,这些都预示着“娱乐业时代”的到来。
波兹曼热衷于富有理性和行动力的社会,他认为,在口头文化和印刷术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人们能够借助信息控制他们生活中突发事件。
而“娱乐业时代”的媒介所带来的只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
虽然电报和摄影技术的出现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波兹曼的眼里,消极意义占据主要地位,它们的一个重要产物就是伪语境。
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但它提供的不是行动,或解决问题方法,或变化,而是它的娱乐功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入电子对话的每一种媒介,都步步紧随电报和摄影术,并且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躲猫的世界。
波兹曼是这样描述这个世界的,“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
用罗兰巴特的话来说,则是电视赢得了“神话”的地位。
他认为,以神话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人们对于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任何质疑,对于自然真实的东西就会变得熟视无睹。
神话是一种深深扎根于我们无形意识中的思维方式。
尼尔波兹曼认为,电视语言的碎片化可以通过主持人惯用的“好……现在”这个句式来形象地说明。
因为这个表达方式,是“一种无法连接任何东西的连词,相反,它把一切都分割开来”,但是,它却“已经成为当今美国公众话语支离破碎的一种象征”。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
电视屏幕只希望观众记住它所提供的图像是你快乐的源泉而并非反省或者是精神超脱。
电视最大的长处是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因此特伦斯.莫兰的观点对此的概括再恰当不过了,即在一个本身结构就偏向图像和片段的媒介里,我们注定要丧失历史的视角。
波兹曼在书中的最后部分,通过章节分别说明了电视对宗教、政治、教育的影响,最后指出,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所以,我们必须培养这种媒介意识,而方法只有两个。
第一,创作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其目的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看电视,向人们展示电视怎样重新定义和改变我们对新闻、政治辩论和宗教思想等方面的看法,而不是让人们停止看电视;第二,我们的学校,帮助年轻人学习解读文化中的象征,学生应该学会怎样疏远某些信息形式。
学校应该把这样的任务纳入课程之中,甚至成为教育的中心。
波兹曼认为方法一纯属无稽之谈,因而应将希望寄托于方法二,尽管希望渺茫,但仍需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