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的一本深刻的社会评论书籍。
在书中,波兹曼探讨了现代社会对娱乐的过度依赖,以及娱乐化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娱乐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作者指出,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以文字和文字为中心,而是以娱乐和图像为中心。
电视、广告、娱乐节目等娱乐形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
波兹曼还指出了娱乐化对公共事务和政治的影响。
他认为,娱乐化导致了公共事务和政治的肤浅化和表面化,人们更愿意接受娱乐化的简化和夸张,而不愿意深入思考和理性讨论。
这种趋势对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健康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对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文字和思考的力量。
我认为,我们应该警惕娱
乐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努力保持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不被娱乐化所左右。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对社会和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被各种各样的娱乐所包围。
打开手机,各种短视频、搞笑段子、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电视上,各类真人秀、肥皂剧争奇斗艳。
我们沉浸在这看似无尽的娱乐之中,乐此不疲。
然而,在这狂欢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波兹曼在书中提到,“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一开始,我对这句话并不是特别理解,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以及对身边现象的观察,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真的是一针见血。
就拿现在特别火的短视频来说吧。
每天都有无数的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面,不停地滑动屏幕,期待着下一个更有趣、更刺激的视频出现。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沉迷于刷短视频。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不是起床洗漱,而是躺在床上先刷一会儿;晚上睡觉前,明明已经很困了,还是忍不住再刷几个。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着了魔一样,完全被短视频所控制。
我记得有一次,周末放假在家,本来打算好好打扫一下房间,再看会儿书充实一下自己。
结果,一拿起手机打开短视频,时间就像飞逝一样。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我还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眉头紧皱。
等我回过神来,发现已经下午了,房间还是乱糟糟的,书也一页没翻。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阵空虚和懊悔。
我在那些毫无营养的短视频里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却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都没得到。
而且,短视频里的内容大多是为了吸引眼球,追求短暂的刺激和快感。
很多视频只是在表面上让人觉得有趣,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和内涵。
我们在不停地接受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时,大脑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
再比如说电视节目。
各种综艺节目为了收视率,不断地制造话题、炒作明星。
观众们也跟着起哄,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争得面红耳赤。
还有那些肥皂剧,剧情千篇一律,却能让很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的一本社会学著作,于1985年出版。
在这本书中,波兹曼以深入的分析和鲜明的对比,探讨了娱乐化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娱乐至死》这本书进行读书笔记,以梳理书中主要思想和观点。
一、娱乐至死的崛起波兹曼认为,电视媒体的普及推动了娱乐化文化的兴起。
相比于过去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电视以其直观、丰富的图像和声音成为了主流媒体。
然而,这种媒体形式的普及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二、信息的流失在电视媒介的影响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视节目以娱乐性为导向,追求视觉冲击和快速刺激,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和价值。
观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被动地接收零散的断片信息,无法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三、公共讨论的萎缩波兹曼指出,电视媒介的普及还导致了公共讨论的萎缩。
在娱乐至上的文化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轻松愉快的消遣,而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治议题则不太感兴趣。
娱乐化的媒体呈现方式让观众只关注眼前的感官刺激,而忽略了长期的思考和辩论。
四、观众的被动角色在电视媒介的世界中,观众往往处于被动的角色。
广告、娱乐节目等内容通过视觉和声音的冲击力,迅速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占据了观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观众在长时间的电视观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甚至对于媒体的信息产生了依赖性。
五、对抗娱乐至死尽管波兹曼对于娱乐至死的批判较为悲观,他仍然提出了一些对抗娱乐至死的思考和建议。
他呼吁人们重新思考媒体的使用方式,培养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抵抗娱乐文化对于社会的消极影响。
六、结语《娱乐至死》这本书揭示了娱乐化文化对社会的重大影响,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媒体的力量和作用。
在信息时代,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审慎对待媒体传播的信息,努力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以实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娱乐至死的阴影中解放出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第一篇: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1985年尼尔波兹曼出版了《娱乐至死》一书,对20世纪后期美国文化中的重大变化进行了探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逐渐取代了印刷和铅字,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的信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同时也使得严肃和理性的思考渐行渐远,美国人变得浮躁,并且倾向于电视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的内容。
波兹曼还借用赫胥黎的预言指出:人们失去自由、丧失思考能力,在汪洋的信息中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的世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整本书线索很明朗,先是指出“媒介即隐喻”,说我们通过媒介了解世界,媒介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却往往不为人们注意,而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接着再说“媒介即认识论”,指出每个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并引出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
然后再介绍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和思想,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由于铅字本身的逻辑性、思考性而变得严肃和理性,这一时期被称为“阐释年代”,是复杂思维和严格秩序并存的时代,媒介有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娱乐业”时代开始显现:电报使得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信息的价值取决于是否新奇有趣,使得公众话语无聊且散乱;摄影术使得信息没有句法,无法同世界理论,只能提供世界的片面反射;在这个信息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冲进视线,然后又飞快消失,变得没有连续和意义的世界,就像“躲躲猫的世界”。
接着电视开启了真正的娱乐业时代,电视将所有的东西都以娱乐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包含了所有话语的形式,助长了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电视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影响着宗教、政治和我们的教育活动,最后波兹曼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娱乐至死》读后感四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一有两种死法:奥威尔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梅恨:赫胥黎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热爱。
当然,此“死”非实死,却比生命体的凋亡而更具杀伤力,我更愿意看作是文化的枯竭、思考的停止。
当紧密的逻辑、严肃独立的思考隐匿于纷繁世界,当人们义无反顾地扔下书本,投身互联网时代,精神即死亡,即赫胥黎的预言成为现实,人们真正死于自己所热爱,即娱乐至死。
一切公众话语都口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经济、宗教、新闻、体育、教育事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电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一个根乐至死的物种。
这就是《娱乐至死》想要告诉我们的,人们终将毁于他所热爱。
全书以时间为序,由印刷机到电报、摄影再到电视,社会由“阐释时代”到“躲猫猫的世界”再到“娱乐时代”,这是技术的发展影响导致时代转变的过程。
恰也证了作者“谋介即隐喻”的观点,人们选择的技术,决定了我们的结局。
印刷机盛兴时期,即以书本获取信息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通过独立深刻的思考,利用充满逻辑性、条理性的思维来处理这些信息。
那是一个理性、拥有独立思考的时代。
随着第一台电报机的出现,信息的交流终于突破了空间的阻碍,信息获取范围由狭隘的身边,猛然扩展到全球各地,信息量陇加。
人们所接触的信息越广,信息对人们生活的T•预也就更密切,生活方式及时代也就有所转变。
随着到图片化信息出现,一张照片、一段瞬时性的剪影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到人们面前,代替了人们对信息全过程的了解及思维构造,思维像是在相机被擒下的那一刻中断了,思考停止了,眼前这一刹即为所拥一切。
可怕的是,变更仍在继续,电视出现了,人们进入了娱乐时代,当“信息更迅速”与“思维中断化”两点叠加,思考彻底消失了,信息一步步简单化,它逐渐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
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真理被掩埋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文化逐渐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席俗文化。
关于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精选(通用5篇)

关于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精选(通用5篇)《娱乐至死》这本书主要是阐述了电子信息时代与印刷时代的区别,对电视的消极作用进行了批判。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1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作为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为我们揭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可怕预言。
前者告诉我们,人类将受到暴政的压迫,在受制文化下逐渐走向没落;而后者告诉我们,工业技术会使人们逐渐改变原有的习惯,从而爱上那些使他们失去思考能力的东西,在庸俗文化下变得更加庸俗。
人类是死于压迫还是死于享乐?每个看到这个问题的人都会忍不住思考一下。
暴政的危害也许是显而易见的,而娱乐带给人的危害却是潜移默化的,这本书的作者就告诉我们,赫胥黎的预言将会成为现实,人们终究会毁于他们所热爱的东西。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就要追溯到这本书的写作年代。
《娱乐至死》出版于1985年,此时电视文化在美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从书本转移到了电视。
这些有图像和声音的方盒子把人类从印刷品时代带向了图像时代,将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全都变成了娱乐的附庸。
作者敏感于这些变化,深深体会到沉浸在电视中的人们已经渐渐丧失了曾经看书时获得的逻辑能力与思辨能力,而电视呈现给人们的也仅仅是一种娱乐化的表演,他担心人们对电视的拥戴终究会导致人类文明的衰亡,因此写下了这本著名的《娱乐至死》。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媒介的作用,继而引出下面的分析,从印刷品时代开始,再而转向图像时代,将美国社会的变化描述得淋漓尽致,最后给出了赫胥黎的警告: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讲真的,这虽然是一本有点研究性质的书籍,但却非常好读,甚至是我读过的这类书中最好读的一本了,我心猿意马并且断断续续地读,竟也完全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思路很清晰,并且语言也是通俗易懂。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社会学著作,书中讨论了媒体、文化和政治的互动关系,以及娱乐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媒体与意识形态波兹曼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指出,媒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和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
他认为,现代媒体的特点是娱乐化、碎片化和电视中心主义的,它们以追求观众的注意力和商业利益为导向,致使公共领域的讨论变得肤浅和无意义。
波兹曼指出,电视等娱乐媒体的视觉化和情感化特点,导致了观众对深度思考和理性辩论的厌倦。
他提出了“信息娱乐化”的概念,即媒体通过将信息包装成娱乐产品,使观众对重大事件和政治议题产生麻木和漠视。
第二部分:娱乐至死的社会在第二部分,波兹曼探讨了娱乐至上的社会对个体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首先,他指出媒体对于政治和民主的负面影响。
他认为,电视对政治的呈现方式以新闻娱乐化和激发情绪为主,使得政治成为一种虚构的娱乐产品,导致观众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能力下降。
其次,波兹曼讨论了商业化对媒体内容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他认为商业化导致了媒体追求赢利最大化,使得新闻和娱乐成为商品,迎合观众的口味和消费需求,而不再关注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
最后,波兹曼讲述了娱乐化对教育和知识传播的冲击。
他认为,在娱乐至上的社会中,学校和教育以娱乐化的形式存在,学生更注重娱乐和享乐,而不是追求真理和思考。
第三部分:娱乐至死的后果和反思在第三部分,波兹曼总结了娱乐至死的后果,并提出了一些深思熟虑的观点。
他认为,在娱乐至死的社会中,公众对复杂问题和重要信息产生了麻木和漠视,他们更愿意接受浅显和情感化的信息,而不是进行深入思考和辩论。
这种情况导致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变得轻率和盲目,思维变得肤浅和表面化。
此外,波兹曼还探讨了娱乐化对个体的影响。
他指出,娱乐至死的社会导致了人们对快速刺激和即时满足的需求增加,注意力不断分散,思维变得浅薄和碎片化。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一、引言娱乐至死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媒体批评者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他在书中探讨了当今社会在娱乐文化的浪潮下,由于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对待信息和知识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书中详细阐述了电视文化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也有一些感悟和思考。
二、摘抄与解读1. “当我们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夜总会,有关政治和政策的问题很快被广告、娱乐、短剧所取代。
”这段话让我深感震撼,波兹曼通过这句话清晰地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担忧。
在当今社会,由于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逐渐对真正重要的事情失去了关注,不再关心政治、经济等社会议题,而更愿意追求娱乐消遣,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 “电视的本质是消遣娱乐,快餐文化和电视文化的普遍性,上帝赐给普通人的权杖。
”波兹曼用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电视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电视所传达的信息往往简单、直接、消费性强,使人们逐渐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浅薄的娱乐内容,这种“上帝赐给普通人的权杖”也让人们变得愈发自私、浮躁和浅薄。
三、思考与感悟在我看来,波兹曼在书中的观点让我深刻地反思了当今社会的媒体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在享受娱乐的是否也在忽略了对真理的探求?在追求消遣的是否也在丧失了对于知识的尊重?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否都是表面的、浅显的,而非深入的、真实的?我认为,娱乐至死这本书唤起了我们对于知识和思考的重视。
我们应该在享受娱乐的保持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真理的追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思想、有内涵的人,而不是被娱乐文化所束缚的“被动接受者”。
四、总结娱乐至死这本书通过对大众传媒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当今社会的娱乐文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抵御娱乐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发扬探求真理、尊重知识的精神,努力避免被浮浅的信息泛滥所淹没。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这本书是由尼尔·波兹曼所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我们所处的这个被娱乐充斥的时代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在书中,波兹曼指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信息不再以其重要性和价值被筛选和传递,而是以其娱乐性和吸引力为标准。
这导致了人们对于严肃、重要的事物关注度降低,而对于轻松、娱乐的内容趋之若鹜。
书中提到,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过去,人们通过书籍、报纸等文字媒介来获取知识和信息,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专注力。
然而,电视以图像和声音的组合直接呈现给观众,无需观众进行过多的思考。
这种“快餐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习惯了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却很少去思考这些信息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波兹曼还强调了娱乐对于文化的侵蚀。
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文化也逐渐被娱乐化。
原本严肃的历史、政治、科学等领域,都被披上了娱乐的外衣。
这种娱乐化的趋势,使得人们对于这些领域的理解变得肤浅和表面,无法真正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比如,一些历史剧为了追求收视率,对历史进行随意改编,误导了观众对历史的认知。
此外,娱乐至死的现象也对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可能导致学生忽略了知识的本质和深度。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表面的知识。
联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这种娱乐至死的现象无处不在。
打开手机,各种短视频、综艺节目、游戏等娱乐内容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我们沉迷于这些短暂的快乐,却忽略了自我提升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我们在娱乐的海洋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生活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思考和行动。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这本书是美国教育学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作品,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娱乐文化的入侵,以及对公众意识形态和思想的影响。
本书被广泛认为是媒体批判的经典之作,本篇读书笔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其主要观点。
一、媒体对思维方式的塑造本书指出,媒体的普及和娱乐化导致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电视等主要媒体的影响下,公众更加倾向于接受图像和简化的信息,而缺乏深度思考和阅读的能力。
波兹曼称之为“娱乐至死”的文化,认为我们的文化逐渐转化为一种大众娱乐的乐园,娱乐媒体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电视对政治和新闻的影响波兹曼在本书中特别强调了电视对政治和新闻的渗透以及对公众舆论的塑造。
他认为,电视节目的短暂性和快节奏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改变了政治和新闻的本质。
电视追求的是视觉冲击和娱乐效果,而非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对于政治,电视常常将其转化为一种娱乐形式,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政治家的形象和口才,而非对其政策和理念的评估。
对于新闻,电视媒体追求即时性和刺激性,忽略了深入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使得新闻变得肤浅和片面。
三、娱乐文化对教育的冲击波兹曼对现代教育的批判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娱乐文化的盛行使得教育趋向于娱乐化,而非注重思考和知识的深度。
课堂上的教学变得肤浅和单一,学生更容易接受短暂而表面的观点和知识,而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波兹曼呼吁恢复对阅读和文化的重视,重建学术的严谨性和思辨的能力。
四、娱乐与宗教的冲突波兹曼还在本书中探讨了娱乐文化对传统宗教的冲击。
他指出,传统宗教的价值观和仪式被娱乐文化所取代,现代社会更多地倾向于追求娱乐和消费,而对于宗教信仰和精神寻求的需求减少。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娱乐来填补生活的空虚,并逃避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探索。
综上所述,《娱乐至死》通过对媒体和娱乐文化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
媒体对思维方式的塑造、电视对政治和新闻的影响、娱乐文化对教育的冲击以及娱乐与宗教的冲突等方面的观点提醒我们审视娱乐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思考如何平衡娱乐与思考的关系,以及如何重新重视知识和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写于1985年,而作者尼尔· 波兹曼也于2003年辞世了。
yuwenm小编整理了娱乐至死,欢迎欣赏与借鉴。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一】震撼于开篇各名人权威对本书的推崇,好奇在那些精炼又意喻深刻的话语里,这是我对《娱乐至死》的最初映像。
陈丹青和周国平老师的话,更是正中自己平日的一些思考:信息与行动严重失调,我们要把自己娱乐至死吗?怀着有些急切的心情,开始了后续的阅读。
短短前言,讲到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直观的想到自己的事:特别喜欢刷微博,几乎每天都要刷到底部。
关注的人,热点,哪里好玩,好吃,点个赞马克一下,下次有钱就去;哪个大V又出调色教程啦,打开,粗略看一下,是小清新风格呀,马克一下以后好好学;咦,噗嗤大叔又出新内容了,怎样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来,点进去,学学,这些点我以前好像在哪儿见过啊。
每天都花特别多的时间在刷微博,刷各种公众号,要做的事,要学习的事,一天推一天,很少,几乎没有落到实处。
每天都在憧憬想要的生活,点赞那一条条微博后,仿佛已经做过努力,好像已Get到了某技能,已做到某事。
我们热爱的东西啊,这样一步步带我们走的离理想更远了。
第一章读的有些艰难。
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
这些观点以往不曾听说,读罢全章,混沌的思路稍微开阔了起来,提练起来也就是上一句话了。
作者花了一章的内容在讲剖析一句话,是他在写作的时候,也在考量无名的读者,所以才尽可能写的浅显么?有了他的书写,我们对‘媒介即隐喻’这句话有了认识,这也是认识事物实质,定义事物的一种,作者本身也在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于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
昨天晚上刚好在和朋友讨论一个话题,他最近有个特别深刻的体验:“只要自己足够优秀,所有人都会主动去结交你。
”我建议他把这个体悟得出的经历写下来,会更具体的具有说服力,他马上回复到:“还是别了,写出来,怕是会有负面的引导。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 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对娱乐与信息传播有了全新的思考。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过去,人们通过书籍、报纸等文字媒介获取信息,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专注力。
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图像和声音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这种转变看似让信息更加生动直观,但实际上却带来了诸多问题。
电视的出现使得信息变得碎片化、表面化。
在电视节目中,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内容往往注重娱乐性和刺激性,而忽略了深度和内涵。
例如,新闻报道不再仅仅关注事件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而是更多地展现冲突、戏剧性的画面和简短的评论。
这导致观众在接收信息时,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
书中还提到,娱乐化的信息传播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当我们习惯了快速切换的电视画面和简短的信息片段,我们的注意力和耐心会逐渐下降。
我们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去阅读长篇的书籍,去深入研究复杂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更加明显,各种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陷入了一个永远在追求即时满足的循环中。
此外,娱乐至死的现象还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逐渐变得浅薄和浮躁,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和知识难以得到传播和传承。
例如,严肃的文学作品、学术研究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娱乐明星的八卦、综艺节目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波兹曼通过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和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娱乐化对社会的侵蚀。
他认为,我们应该警惕这种趋势,重新审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
虽然娱乐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能让它成为主导一切的力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
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我也常常沉迷于手机上的各种娱乐应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在获取信息时,我也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轻松、有趣的内容,而忽略了更有深度和价值的信息。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摘要:
1.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概述
2.摘抄及感悟:书中的观点和论述
3.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何看待娱乐至死的现象
正文: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概述】
《娱乐至死》是一本由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媒介批评书籍。
该书主要探讨了电视和网络媒介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指出了过度娱乐化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将结合书中的观点和论述,分享一些读书笔记和感悟。
【摘抄及感悟:书中的观点和论述】
1.“娱乐至死”并不是指娱乐一定会导致死亡,而是指在过度娱乐化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逐渐失去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从而导致精神上的“死亡”。
2.书中提到,电视和网络媒介的特性决定了它们更倾向于传播娱乐性较强的信息,而忽视了深度和严肃的内容。
这导致了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简单、轻松的信息,而排斥复杂、深入的思考。
3.作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才,而过度娱乐化则会让人们丧失这种能力,从而威胁到社会的未来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何看待娱乐至死的现象】
1.提高媒介素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筛选和辨别信息的真
伪,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避免被过度娱乐化的信息所包围。
2.保持理性思考:我们应该学会在娱乐和思考之间保持平衡,不要过度沉溺于娱乐,而忽略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倡导深度阅读:在阅读习惯上,我们应该尽量多选择有深度、有思考价值的书籍和文章,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 1985 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这本书让我对当下的娱乐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过去,人们通过阅读书籍、报纸等文字形式获取信息和知识,这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专注力。
而随着电视的普及,信息的传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视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快速。
这种传播方式看似让信息更容易被接受,但实际上却降低了人们思考的深度和难度。
电视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追求的是娱乐性和刺激性,而不是信息的准确性和深度。
比如,新闻节目不再仅仅是传递重要的时事信息,而是加入了大量的娱乐元素,如明星八卦、奇闻轶事等。
这使得观众在关注这些轻松有趣的内容时,忽略了对真正重要问题的思考。
娱乐节目更是如此,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不断推陈出新,制造各种新奇的玩法和话题,但往往缺乏内涵和价值。
书中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们似乎更多地面临着赫胥黎所描绘的情景。
人们不是被强制禁止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是被淹没在大量的娱乐内容中,主动放弃了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权利。
娱乐至死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电视媒体,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更是愈演愈烈。
网络平台上的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它们以更短的时间、更强烈的刺激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人们在短暂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获得真正有意义的收获。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也受到了影响。
长期接受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使我们难以集中精力去阅读长篇的、有深度的文章和书籍。
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短暂,思考能力也逐渐退化。
而且,娱乐文化的盛行还导致了价值观的扭曲。
一些人追求的不再是知识、智慧和美德,而是名气、财富和外表的光鲜。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通用14篇)《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1一开始有先入之见,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一个现象问题。
正如同在他那个时代当中电视广为普及,人们一方面惊讶于电视—这种科技扩宽了人们的视野,让知识更为普及化,一方面也觉察到其中稍有不妥。
正如同当今的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但事实上看完整本书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
科技,就任何时候而言,不存在好坏,因为它仅仅是个工具。
道德属性是人们发明创造的,正如同我们不能用人类道德去批判动物世界的好坏一样,以道德的好与坏来评价一件工具本身就很可笑。
当然言归正传,在我看来,作者实际上想表达的,其实是对知识的不尊重。
大多数人通过电视(网络)轻而易举地接触到不同的知识。
正因为如此轻而易举,故而产生懈怠,从而不认真对待。
Postman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一个人在做报告过程中三番两次不断中断,或是上个厕所,或是泡杯水诸如此类,听报告的人不仅会觉得莫名其妙,更会对这场报告的专业性产生质疑,从而不认真对待。
电视便是如此。
当然其还以传教和电视娱乐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在此姑且不表。
由此看来,寓教于乐,前提是教,而非乐。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或许在几千年前孔子已表述的非常明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思考,思考了再学习,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基本环节。
且Postman进一步指出,娱乐化下的批量知识生产知识给予人们的是模式化的思维模式,限制了思维的多样性。
不记得曾经在哪里看到过的一个例子,颇为相似。
人的眼睛是一种很独特的器官,我们可以看的范围其实很广阔,但人们通常会将焦点放在自己关注的事物上,而忽略周遭。
但值得注意的是,是人们自己决定焦点在哪,但电视(或诸如此类)却是替你决定焦点在哪。
或许不是很恰当,但足以说明一二。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还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
其一是让人们清楚地明白自己只是在看电视,但作者自己也承认这操作起来很难。
另一个则是依靠学校教育。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一:娱乐至死读后感】媒体植物人电视机左右着他们的大脑,可能大脑跟着电视镜头到外景去了吧。
有可能,真的很有可能。
因为很多人都引用过他的一句名言:“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地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致死地物种。
”这无疑是对我所说的原因的最佳诠释。
首先我想要说的是一个这个时代很多媒体都有的影响受众的一种不是很好的现象。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办起了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娱乐节目本身并无上面害处,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娱乐节目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于是乎,一大批娱乐节目就随之衍生。
按照道理说,电视台为大众提供娱乐身心的节目应该得到赞赏的,然而在这里我却要做出一番批评,并不是因为所有的电视节目做的不好、而是电视节目中娱乐化的成分越来越多,导致什么都可以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是我很喜欢的一档电视相亲节目,然而其他频道看到这一方式能够吸引大量观众之后也就开始邯郸学步,于是乎“中国相亲风”在中国刮起,什么《我们约会吧》之类的类似于《非诚勿扰》的节目大量涌现,导致很多观众的择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的变化,甚至于有些观众看中了其中的某位女士,就千辛万苦的用各种方式去追求她,我并不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但是我只是想证明大量这种电视节目的诞生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很多人的择偶观念,而通过大量这种娱乐节目来深刻影响大众的择偶观念确实有待商榷,很容易“走偏”、陷入一种真真正正的娱乐至死的状态。
也许有些人觉得无足轻重,但是再次引用伯兹曼的一段名言:“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1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摄影术和电报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严肃性被消解,电视将新闻的内涵外延至超越时空和脱离个体的一切事物,使新闻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并伴有大众泛娱乐文化的副产品——即所有的内容都被电视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媒介使人们逐渐告别“阐释年代”,最终拉开了娱乐业时代的序幕。
电视媒介顺理成章地中断了印刷术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重视逻辑和理性的父辈一代的传承,培养出了新的媒介语境下的“电视人”和“容器人”——轻逻辑、重感性的娱乐化受众。
在波兹曼看来,集影像、音响、图片、文字于一体的电视媒介取代报纸成为新闻载体并不能真正产生教育意义和新闻价值,因为电视信息传达形式娱乐化的特征注定要葬送新闻的功能性定义并重塑话语结构,破坏掉原本逻辑分明、辩证理性的传统语境。
我年幼时曾疑惑,电视主持人为何能在播报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后迅速转换表情微笑着播报下一则新闻,仿佛刚才消息中的悲剧从未发生。
在这一点上,《娱乐至死》也做出了解读。
它认为电视新闻本质是一种娱乐,目的是“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主持人担当着表演的角色,也就是说,新闻播报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受众关注新闻本身,而是为了取悦受众。
电视创造了一种“假信息”,这种“假信息”分散破碎且流于表面,离人们的生活很远,无法作为个人和公共事务的参考,从而使得人们对电视中真实发生的事熟视无睹。
书中关于辩论的阐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的辩论传统,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辩论(包括争论、假设、讨论、说理、辩驳等演说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复杂而理性的话语的意义。
美国在教育中强调辩证与逻辑,这在各类考试,诸如托福、雅思,以及TED演讲节目中都能发现,可以说是有洞见的人在竭力传承这一文化的结果。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个人感想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个人感想《娱乐至死》读书笔记个人感想1“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湖南人被彻底娱乐了吗?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三天时间,读完了《娱乐至死》,说实话,里头有些话并不是很理解,但波兹曼传达的主要意思还是理出来了,那就是电视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娱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娱乐不再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是生活已经成了娱乐的一部分。
我立刻想到了湖南卫视。
“快乐中国,快乐湖南”,多么响亮的口号,娱乐堂而皇之成了主流,湖南人被彻底娱乐了吗?湖南卫视主打着娱乐牌,狠狠地彻底地娱乐了湖南人,甚至全国人。
湖南卫视的新闻节目屈指可数,而娱乐节目却数不胜数,“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为了看这些节目,小孩可以停止正在做的作业,尽管明天可能被老师罚;老人可以戴上老花镜,尽管戴上去感觉并不那么舒服;男生可以停止正在激烈进行的网络游戏,尽管可能会被同伴念叨;女人可以停止正在敷的面膜,尽管皮肤可能变得更差……在这些娱乐节目面前,生活似乎都变得如此不重要,说得严重点,生活已经成了娱乐的附属,先娱乐一把再说。
于是,我们被逗得捧腹大笑,至于为什么要笑,我们来不及思考,也无须思考。
渐渐的,我们开始丧失一种本能,一种叫做思考的本能,我们只会说,电视会告诉我们的。
多么可怕,电视主宰了我们!这让我想起了在看《娱乐至死》时的一件趣事,眼睛盯着书本,而心里却在纠结要不要回去看《刑警20__》。
当这个看电视的念头冒出来后,我已无法安心看书,多么讽刺,电视已经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了吗?包括我的心理和行为?我不想承认,可现实却是如此,我合上了书本,飞奔到宿舍看起了《刑警20__》。
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我们才应该是媒介的主宰,何时媒介主宰我们了?也许,我们现在应该为主宰媒介而努力了,不然,我们真的会如波兹曼所说,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由尼尔·波兹曼所著,他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 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波兹曼指出,这是文化精神枯萎的两种典型方式。
奥维尔所担心的是强制禁书的律令(观点见于《1984》),是极权主义统治中文化的窒息,是暴政下自由的丧失;而赫胥黎所忧虑的是我们失去禁书的理由,因为没有人还愿意去读书,是文化在欲望的放任中成为庸俗的垃圾,是人们因为娱乐而失去自由。
前者恐惧于“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后者害怕“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波兹曼相信,奥维尔的预言已经落空,而赫胥黎的预言则可能成为现实,文化将成为一场滑稽戏,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美丽新世界”,在那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波兹曼认为,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
其中媒体的形式极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
这就是所谓“媒体即隐喻”的主要涵义。
而20 世纪的传媒技术发展,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其中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的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出深刻的文化变迁。
而我们很多人其实曲解了“娱乐至死” 的真实含义,“娱乐至死”变成了“娱乐致死”,似乎娱乐本身就是致命的,致人于死地。
我们的政府经常以健康理由干涉媒体节目的制作,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文人也喜欢从旁摇唇鼓舌,高喊“娱乐至死”,指责媒体上的娱乐化倾向、某些娱乐节目的低俗化,反对迎合市场,鼓吹加强思想审查,以教育人民为导向制作精品节目。
尤其是选秀节目的崛起,民间曲艺的复兴,那些官员和知识分子就更忧患了,“娱乐至死”的声浪就更喧闹了。
好像中国媒体节目以前是多么优秀、多么真实似的,一派大好局面竟被恶俗的娱乐破坏了。
某种程度上,“娱乐至死”的潜台词成了“主旋律万岁”,厚着脸皮撒谎成了深度报道,空话套话大话成了深刻反思。
波兹曼认为,印刷机更适宜于理性思考,电台电视只会沦为大众娱乐,任何有志于知识工作的人都应该清醒,回到书面写作,那才是他们该呆的地方。
波兹曼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观点可能被扭曲,他还特别做了如下的解释:“为了避免我的分析被理解成对电视上的‘垃圾'的司空见惯的抱怨,我必须解释一下,我的焦点是放在认识论上,而不是放在美学或文学批评上,说实话,我对这些所谓‘垃圾'的喜爱绝不亚于其他任何人,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印刷机产生的垃圾可以让大峡谷满溢出来。
而在生产垃圾这一点上,电视的资历还远远比不上印刷机。
因此,我对电视上的‘垃圾'绝无异议。
电视上最好的东西正是这些‘垃圾',它们不会严重威胁到任何人或任何东西。
而且,我们衡量一种文化,是要看其中自认为重要的东西,而不是看那些毫无伪装的琐碎小事。
这正是我们的问题所在。
电视本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如果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样危险的事情正是知识分子和批评家一直不断鼓励电视去做的。
”波兹曼是麦克卢汉的信徒,他相信的是“媒体即信息”。
他认为,媒体本身限制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和图像革命,使得“我们对于真理的看法和对智力的定义随着新旧媒体的更替发生了很大变化。
”波兹曼也不愿意自己的观点被曲解为“攻击电视”,他说“虽然电视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但它的情感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他坚守的“电视认识论”是,不要让电视带来的情感刺激,一劳永逸地取代了印刷品带来的理性思考,这会对严肃的知识是巨大的伤害。
“电视的思维方式与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
”波兹曼精准地剖析了娱乐的篡位过程。
在印刷术统治世界的时代,报纸和图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当时的人们通过阅读报纸获得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行动与信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切随着电报的发明而改变,电报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即时性,全球各地的新闻穿越时空距离被罗列到人们眼前,这迫使人们在无形中修正了信息的定义:它不再是对人们生活工作有着巨大影响的要素,而只是一大堆看上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实际却毫无意义的文字符码;而接下来的这次“图像革命”则是如精确制导炸弹般击中了印刷术时代的七寸,随着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大规模应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开始统治人们的眼睛,从这个时候起,工具不再是中性的,照片重塑了语法体系。
与字词句子不同,照片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除非我们自己把照片文字化,所以文字展现的世界是一个概念,照片展现的世界则是一个物体,它失去了被记录内容在真实世界中的语境,任何一段文字或者另外一张照片与它配合都可以奇妙地衍生出一段新的信息姻缘,从这个意义上讲,图像革命之后的信息已经毫无诚信可言,它可以被制作者和阐释者任意歪曲,信息接受者们不再需要如同对文字一样通过自己的抽象思考来获取知识、价值和观念,在自由世界的商业社会里,信息制作者们为了取悦大众获得不菲利润,一场盛大的娱乐盛宴必然开幕。
而在铁幕之背后,它就必然成为独裁者们心爱的玩具;电视的出现终于引爆了信息原子弹,电报和照片以动态的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娱乐不再遮遮掩掩,它名正言顺地处死了严肃话题,大众甚至津津乐道这次弑君行动,人类臣服于电视机前,心安理得地慢慢退化。
放松了奥威尔替自由世界绷紧的神经,使他忧心忡忡的是阿道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描绘的可怖图景“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这场“娱乐起义”运动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此,娱乐踏着印刷术时代的尸体借助电视媒介这把充满隐喻力量的利器,轻而易举地刺破了人类脆弱的思考防线,兵不血刃地攻占了人类苦苦经营几个世纪的启蒙圣殿,但娱乐的政变并没有为自己赢得合法性,它在消解严肃话语体系的同时,始终无法建构起一套新的有价值的认识论,因而,莺歌燕舞中的芸芸众生只是为了娱乐而娱乐,而对于如何生成一套解释和认知世界的理论, 娱乐无能为力,早已缴械的人们更是无所适从,当世界在黑暗的语境中难得地安静下来时,焦虑和无力感将如鼠疫一样蔓延,只有当下一次娱乐狂欢降临,人群才会告别墓地般的安静,这种恶性循环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的机制,也是我们时代病灶所在。
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娱乐至死》摘抄第一章媒介即隐喻1. 你根本不可能用烟雾表现哲学,它的形式已经排除了它的内容。
2. 电视无法表示政治哲学,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学是水火不相容的。
3. 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4.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5. 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6. 书写会带来一次知觉的革命:眼睛代替耳朵而成为语言加工的器官。
7. 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
8. 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事物。
9.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1. 通过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
2. 真理不能, 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的存在。
他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
3. 尼采说过,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生活的哲学。
我们还应该加一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
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4. 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
第三章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1. 不可记录汝等之教义,更不可将其印刷成文,否则汝等将永远受其束缚。
2. 理查德霍夫斯塔特认为,在美国历史中一再反映出来的杰弗逊民主主义的平等、民众的思想,使许多美国人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反知识分子的偏见。
3. 印刷机不仅是一种机器,更是一种话语结构,它排除或选择某种类型的内容,然后更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
第四章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1. 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然也是一项理性的活动2. 因为写作了《理性时代》,潘恩失去了他在开国元勋神殿中的位置。
3. 广告成为一种半是心理学、半是美学的学问,理性思维只好移师其他领域了。
4. 印刷术统治的时代称为“阐释时代”,新时代为“娱乐业时代”。
第五章躲躲猫的世界1. 电报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中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
2.电报的传统:通过生产大量无关的信息,它完全改变了我们所称的“信息——行动比”。
3. 写书是作者试图使思想永恒并以此为人类对话做出贡献的一种努力。
所以,无论什么地方的文明人都会视焚书为反文化的罪恶行为。
4. 电视已经取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种不仅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决定我们怎样认识世界的工具。
第六章娱乐业时代1.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没有理由为电视上的不幸哭泣。
2. 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地表现,电视导演很久以前就发现了。
他们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而这正是电视所擅长的。
第七章好。
现在1. 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
在美学中,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精神分裂症”。
2. 只有通过语境我们才能判断出一个表述是否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存在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只有在一个前后连贯的语境中,观点和事件彼此相关,自相矛盾才能成立。
第八章走向伯利恒1. 从来没有哪个伟大的宗教领袖会给人们想要的东西,他们给的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东西。
第九章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1. 电视广告的对象不是产品的品质,而是那些产品消费者的品质。